太阳总有办法照到我们,不管我们在哪里。
缪斯送给我的新年礼物之一。如果不是因为这本书,大概也不会去关注石黑一雄,这位201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克拉拉与太阳》属于科幻小说。可以讨论的角度太多了:人工智能发展下,人和机器之间的关系;科技发展下,复制死去亲人的伦理问题;不同阶层所在的不同环境,孕育出的不同选择等等。译者说石黑一雄主要表达的是人心,但是石黑一雄表达什么重要吗?不重要。一旦文章问世了,这篇文章就不属于作者自己,而是做阅读理解的我们。
我们是跟着AF克拉拉的视角持续故事,故事中克拉拉产生的近似人类的情感,是系统设计的还是机器人在一定条件下会开始产生类人化的变化呢?恐怖谷效应在我脑海中徘徊了好久。克拉拉终归是一个机器人,但因为我们在故事中对它做注入了人类的情感,才显得故事充满了温度。也许一开始,所有的内容都只是程序的设定,克拉拉所有的选择都不过是系统安排的最优解。生为AF,就该淡淡地爱主人。
全书感触最深的不是克拉拉以机器之躯复制人类的情感,而是它在乔西家最后的时光是在储物间里度过。立刻让我想到了抖音刷到的文案:
一推玩具士兵排并列阵,我问:你们在做什么?
士兵回答:我们在等司令回来。
你们的司令不会回来了。
我们的司令牺牲了吗?
不,他只是长大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开始逐渐改变生活习惯,克拉拉和我们小时候的玩具一样,总会在某个时间和我们告别。所有情感应该是双向奔赴,克拉拉刚到乔西家时,乔西需要克拉拉,克拉拉设计的程序也是尽量满足主人,此时的她们是最好的她们。当乔西上了大学,不再需要克拉拉后,两者瞬间产生了一种疏离,依靠程序的克拉拉也许直到报废都无法计算出人类情感的变化曲线。AF自始至终都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一旦被售卖出去后,最终的结局就只有等待长期使用后报废。人类性格里的那点果断,都拿来告别的。克拉拉面对夕阳的场面异常凄凉,也许最好的结局是乔西在身边共渡忧伤,只可惜。
太阳是全书最大的希望象征。在克拉拉的认知里,太阳的帮助是治疗一切不适的可能。故事到了最后,太阳肯定一定不在是只指太阳,对我而言更像是人生路上必须时刻蕴含在内心的希望。人类在告诉发展下使用库廷斯机器,制造了大量的污染自然是指代前进道路上的错误选择。
但是祈求太阳帮助乔西恢复身体健康这一现象很有意思。在AF的认知里,晒太阳可以让自己充满能量,盲猜AF使用的是太阳能电池。因此他们认为晒太阳可以解决基本的身体不适。这一点和上古时期的先民对太阳的崇拜很相似。在当时人们的认知中,太阳神是庇护人们成长的最重要神灵,向太阳神祭祀,借以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诚然在现在科技可以达到预知天气变化,并且必要的时候能够改变当地天气的条件下,对自然的崇拜逐步向科技学习转变。但是克拉拉和远古人们的太阳崇拜都是在个体认知下,所能为更好生活做得最大努力。也许我们现在使用的所有科学技术,在以后的人们看来,就和我们现在看到古人下雨了祭祀龙王是一样的。
故事最后发现所有事件都是克拉拉在报废前的回忆,此时我们可以看到克拉拉已经出现了记忆重叠也就是系统混乱的情况,那么之前的所有事件就很有可能都是系统混乱后产生的混杂影像。所有的事件也许都不是我们直接看到的样子。会不会前面所有的人心纠葛也仅仅是克拉拉系统混乱后错误的表达呢?甚至最后乔西的康复也可能只是克拉拉系统混乱后的结果。里克离开了、乔西去世了、克拉拉报废了。
机器人有可能因为系统的原因,使得没有说谎性能的系统产生出记忆混乱,那么面对更复杂的人,当我们在听他人描述一些事件的时候,是否应该多问问其他人从不同角度下看到的事件是怎么样的呢?
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出国留学很多大学除了常规课程的设置之外,还设置了很多不一样的另类课程。具体都有哪些呢下面就随我一起来看看吧。
美国一组织推出末日课程
教学员躲避和猎杀僵尸2012年3月,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一个组织推出了为期2天的特别训练课程,教授人们躲避和猎杀僵尸的技能。这个奇特的课程名为“抗击僵尸先行者”,由一个名为“地球捕手”的组织提供。
美国大学开设星际课程
教人如何与外星人交流2008年5月,美国怀俄明大学校园,杰弗里·洛克伍德教授的创意写作班正在讨论如何与外星人交流。这个创意写作班由美国宇航局 (NASA)资助。“英语4050/5560”课程,又名“星际信息作文”,是世界上第一个征集创造性写手为潜在的宇宙对话而写作的班级,旨在填补一项实际需要的空白(即使现在还远停留在理论阶段)。
欧洲唯一魔法学校
开设千里眼炼金术等课程2010年6月,法国里昂,欧洲唯一的魔法学校Azraald学校5年前成立,每周末开课。学校的学生来自各行各业,年龄从20 岁-70岁不等,须着巫师服上课。学校开设的课程包括占卜、符文、仪式、塔罗牌、千里眼,水晶魔法,炼金术和草药学等。
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将开设Lady Gaga课
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一位社会学教授将于2011年春季开始为学生开设一门名为“Lady Gaga和名人社会学”的课程,这门课将从Lady Gaga的音乐、录影带、时尚以及其它艺术作品等方面来研究其成名的社会学意义,还会探讨商业推广策略、新旧媒体的角色、粉丝及演唱会等主题。这位教授本人就是Lady Gaga的粉丝,曾经看过她30场现场演出。
全球首家魔法学校在美国成立
被认证为学术机构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魔幻系列小说《哈利·波特》自从出版以来每一部都创造了空前的销量,并带动了一系列相关文化产品的开发,包括 **、游戏和各色道具等等。对于众多哈利·波特迷来说,霍格沃兹魔法学校是小说中所描写的最具奇异色彩、也最令人好奇的地方,如今霍格沃兹魔法学校有了现实版。2011年3月,美国老人奥伯伦·泽尔·瑞文哈特创办的全球首家魔法学校在美国注册,并被认证为学术机构。
康奈尔大学向学生提供爬树课
康奈尔大学户外体育部给学生提供爬树课,根据康奈尔大学课程目录的介绍,这门课程将教会你:如何安全地爬上任何树,并在上面自由移动,甚至在树木之间灵活穿梭。是不是超酷!
英国剑桥开设钢管舞课程
称此举是赋予女性权利2010年4月,剑桥大学着名的辩论协会宣称,他们将为女学生开设钢管舞课程,授课地点就在世界性政治人物经常现身的“蓝屋”。报道称,剑桥联盟协会表示,剑桥的女学生将可以接受来自英国一家脱衣舞俱乐部的性感舞蹈课。剑桥联盟的发言人辩解称,开设此课程并没有什么有辱人格的说法。 她说,举办这样的培训班是赋予女性权利的一种方式,可以让女性和其他的同伴一起享受参与的快乐和乐趣。
美国大学开设另类课程
专门研究“僵尸”2010年9月,美国一所大学开设一种新兴课程“僵尸课”,引起关注。美国巴尔的摩大学开设的这个课程由专门撰写僵尸书籍、同时也是盖 皮娱乐博物馆馆长的阿诺·布隆伯格执教。该门课程要求学生观看16部经典僵尸**,并阅读《巴尔的摩太阳报》连刊的僵尸漫画,写作课上学生还被要求写下自己想象中的僵尸故事。
英国开设王妃培训班一周4000美元
凯特与威廉王子童话般的皇室婚礼,激发了无数姑娘的王妃梦,就连8岁的小女孩都报名参加王妃培训班,学习怎样当个小王妃。2011年11月,在伦敦的这个王妃培训班上,这些8到11岁的小女孩要学习成为王妃所必须的各种核心课程,如何行屈膝礼,如何挺胸抬头地走路,如何骑马,如何优雅地饮茶。王妃培训班价格不菲,4000美元培训一周的价格可能会让许多家长望而生畏。但也有的家长觉得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可以让自己的女儿体验一回当王妃的感觉,哪怕只有一周也好。
圣塔克拉拉大学开设“垃圾的乐事”课程
圣塔克拉拉大学的“垃圾的乐事”课程将会从技术角度探索垃圾的分解和处理过程,尤其专注于两类垃圾:腐化的和不腐化的垃圾。同时,也会探讨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社会公正问题,例如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厂总是位于比较贫困的社区,印第安人部落是政府处理核废料的理想场所等。
英国一学院设最新颖的课程 教穿高跟鞋
英国伦敦南部的南泰晤士学院于2010年6月开设一门受政府资助的课程,专门教授女学生如何穿高跟鞋走路,结果引来外界炮轰,批评这简直是浪费纳税人的 血汗钱。南泰晤士学院介绍称,这门名为“都市性感高跟鞋”的课程为期六周,有五名学生修了这门课,学生对课程反应非常好。该校称,设立这门课是为了让年轻女学生“进入商业世界和社交生活”预作准备。
韩国“棺材学院”体验死亡
穿寿衣进棺材成时尚韩国人郑俊于2009年创办了着名的“棺材学院”。该学院专门向人们提供“模拟葬礼”服务。任何人只要出25美元,就能到“棺材学院”中体验一回死亡的恐怖感觉。全程历时4小时,参与者会在“棺材学院”中写下自己的“遗嘱”和“墓志铭”,然后参加自己的“葬礼”,最后穿上寿衣被装进 一只木棺材中静躺10分钟。当他们再次从棺材中爬出来时,便意味着自己又重新“获得了新生”。
霜堡州立大学开设“哈利波特与科学”课程
检验魔法事件霜堡州立大学的“哈利波特与科学”的课上,物理学教授George Plitnik会带领学生们去检验JK Rowling的小说中出现的魔法事件,并试图通过物理学原理来解释。这门课已经帮助这所大学和George Plitnik教授赚取了大量的媒体关注度。
英国学校开设自杀课 教孩子写遗言
2008年2月,英国威尔士一所学校开设自杀课程,教十三四岁的孩子们学写遗书引起了家长不满。一年前,南威尔士一个小镇发生过一起命案,17名年轻人上吊身亡。案发地距位于威尔士加的夫港的Radyr Comprehensive学校仅12公里。心理专家正在帮助地方学校的老师了解孩子们是否具有自杀倾向。但Radyr Comprehensive学校老师否认,教孩子们写遗书与此有关。
匹兹学院开设“向Youtube学习”课程
匹兹学院传媒研究教授Alexandra Juhasz教授的“向Youtube学习”课程将由学生们观看、讨论、评论YouTube上的视频组成。
台湾高校开设死亡体验课程
台湾仁德医护专科学校首创死亡体验课程,2010年12月举办观摩发表会,学生实际模拟写遗嘱、入棺、封棺、被掩埋等死亡历程,对于生、死有了不同解 读。仁德医专2009年起开设生命关怀事业科在职专班,2010年又获台“教育部”补助新台币500万元,建构“生命礼仪实务教学中心”,除设有悲伤辅导、临终关怀、多功能奠礼堂等专业教室外,还有1间放置有10具特制棺材的死亡体验室,让学生完整体验死亡过程。
北京开设课程教女人如何嫁个有钱人
北京某公司开设20000元人民币30个课时的课程,教女人们如何嫁个有钱人。这所学校的第一堂课主题就是如何嫁个亿万富翁。课程内容包括相亲化妆教程,通过面部表情来辨别男人是否是骗子等。这所学校同时提供茶道课程。
斯坦福大学开设“Phone应用程序编程”
斯坦福大学“Phone应用程序编程”助教Jon Peterson所说:对学生和正在创业的企业来说,苹果的应用程序商店为这些小家伙提供了很好的商业机遇。这门课最酷的事情是,他们有一个直播版本:CS193P,你可以在iTunes U上下载。这门课也成为了iTunes U上最快达到100万的视频。
富二代培训班3个月学费668万
教骑马茶道学习时间历时两年,培训时间总计12周(3个月),学费668万元,学习地点更是随意:“玩到哪,学到哪”。除了学习企业经营之道外,还教 打高尔夫和骑马,甚至还教如何穿衣打扮、喝酒品茶。不要以为这是什么普通的培训课程,这可是面向特殊群体——“富二代”的特殊培训班。继上海、浙江等地之后,2010年4月,无锡也出现了面向全省招生的“富二代”培训班。
都市快报讯 201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最近出版了他的新书《克拉拉与太阳》。这是继2015年的《被掩埋的巨人》后,石黑一雄又一部长篇小说。
我,机器人
仅是阅读开头几页,你就会觉得书名有些直白——克拉拉是一个太阳能提供能量的机器人。更准确地说,她是一个为青少年设计的人工智能伙伴,简称AF。
这类题材并不新鲜。在半个世纪以前,科幻世界就已经广泛讨论机器人了,好莱坞也不断有相关的**。阿西莫夫1950年出版的科幻小说集《我,机器人》中,还给出了“三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个体;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给予它的命令;机器人在不违反第一、第二定律的情况下要尽可能保护自己的生存。
克拉拉完全符合定律,她自始至终向所有人表现善意,甚至为此做出巨大自我牺牲,她也觉得这是正确并理所当然的。
我们完全相信这是她发自内心的想法。这也是看这本小说需要注意的一点,故事是以克拉拉的第一人称来讲述的。读者需要适应她的视角和意识。比如书中有大篇描述阳光的细节,那些光影、图案形成了一种图腾式的景象,这是因为在克拉拉眼里,“滋养”她的太阳,几乎就是神一般的存在。还有一个地方,我看了上百页后才恍然大悟——书中不断提及的“矩形板”,应该就是手机和平板电脑。
实际上,当你看到最后,整个故事其实是克拉拉临近生命终点时,对自己的记忆整理排序后的一篇“回忆录”。
这个非常善于观察学习,拥有极高共情能力的AF,用她一生的记忆,在理解人类的 情感 。
她所理解的爱
小说一开始,克拉拉出现在一个售卖AF的商店里。随后,她被一对母女买走,开始了陪伴生涯。
克拉拉陪伴的女孩叫乔西,一个生病的少女。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乔西和其他人,她也做到了这一点。即使她发现乔西的母亲另有目的——如果乔西离开人世,克拉拉可以成为一个替代品,她也表示认同。
这让我们想到斯皮尔伯格执导的《人工智能》——因为儿子病重,母亲领养了一个机器人小孩,作为亲情的替代品。
两者故事的发展也有类似之处:最终病重的孩子恢复了 健康 ,机器人开始变得无用。不同的是,《人工智能》里的机器人大卫很快遭到抛弃,而《克拉拉与太阳》比较温情,她和乔西有着深厚的感情,直到乔西成人、念大学后,她才被送往遗弃AF的“堆场”。
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尽管克拉拉(还有《人工智能》里的大卫)有意识、有感情,她依然是一件放在商店被人买去使用的产品。书中也提到,她是一个B2型号的AF,比起新一代的B3,她缺少嗅觉功能。
《克拉拉与太阳》和《人工智能》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的主角机器人大卫,一直在寻找自我,渴望被爱,而克拉拉则一直在通过观察,发现和了解人类的心理和 情感 。就像译者宋佥所说的——故事的内核依然是一个典型的石黑式命题。归根到底,这个命题就是两个字:“人心”。
小说的最后,克拉拉明白了她无法作为替代品延续“乔西”的真正原因,因为乔西有一样特别的东西,“不是在乔西的心里面,而是在那些爱她的人的心里面”。
原文摘选
1在商店里,克拉拉看到一对年老的男女相拥在一起,她发现他们的开心中隐藏着一些不安的情绪。
“噢,克拉拉,”经理轻轻地说,“什么都逃不过你的眼睛,是吧?”
说完这话经理沉默了良久,手里握着那块标牌,凝望着街对面,哪怕那对男女已经走出了视线。最后她说:“也许他们很久没有见面了。很久,很久。也许上一次他们像那样彼此相拥的时候,两人还很年轻。”
“你是说,经理,他们失去了彼此?”
她又沉默了片刻。“是的,”她终于说道,“一定是那样的。他们失去了彼此。然后,也许就在刚才,纯粹是机缘巧合,他们又找到了彼此。”
经理的声音和她平时不太一样了;尽管她的眼睛还望着窗外,我认为她此刻并不真的在看什么东西。我不由得想,路人们看到经理自己和我们一起在橱窗里站了那么久,不知道会怎么想。
终于,她从窗前转过身来,从我们身边走过,这时她碰了碰我的肩膀。
“有时候,”她说,“在那样的特殊时刻,人们心中的快乐会夹杂着痛苦。我很高兴你能如此细致地观察一切,克拉拉。”
2商店经理曾经给克拉拉上了一课,她说孩子们总是在许诺,但可能转眼就变了。在和乔西的接触中,克拉拉观察到了这一点。
聚会过后的那几天,我同样担心着乔西会如何看待我没有对长臂女孩的问题做出回应。在当时的情势之下——在没有得到乔西的明确指示的情况下——我采取了我所以为的最佳对策。但现在我开始意识到,乔西或许在思考了一段时间后,对我生起气来。
3母亲让身体不适的乔西待在家里,单独带克拉拉去看瀑布,并让她不断模仿乔西。这时候,克拉拉开始隐约觉察出,乔西母亲有别的想法。
“很好。非常好。不过现在我要你动起来。做点什么。做乔西,不要停。做个小小的动作给我看。”
我像乔西那样微笑起来,安然摆出一个懒洋洋的、不拘小节的姿态。
“很好。现在说点什么。让我听听你说话。”
“对不起。我不确定……”
“不。那是克拉拉。我要乔西。”
“嗨,老妈。我是乔西。”
“很好。继续。来啊。”
“嗨,老妈。我没啥好担心的,对吧?我来了,我没事儿。”
母亲的身体又探过一截桌面,我在一个个方格中看到了欣喜、恐惧、悲伤和大笑。别的一切此时都已沉默,因此我能听见她压低了嗓音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很好,很好,很好。”
4被太阳滋养的克拉拉,认为仁慈的太阳也能让乔西的病好起来。于是她在她认为太阳休息的地方,发出了自己的请求。
我知道,太阳很快就要来到我身边了;尽管我时而感觉自己应该起立,就像迎接一位顾客那样,另一个声音却在对我说,只要我坐着不动,我反而能避免过多的冒昧与打扰,也更不容易引起太阳的反感。于是我让自己的身形尽可能地贴合折叠椅的形状,静静地等待着。太阳的光束越发地显眼,橙黄的色彩也越发鲜明,我甚至感觉这些光束或许正在让干草剥离干草垛,飘到半空中,因为现在悬浮在我眼前的颗粒明显多了许多。
这时,我有了一个想法:如果我的判断是对的,如果太阳在去往他真正的休憩之所的路上……那我就不能过分拘礼了。否则我的努力——还有里克的帮助——就要付诸东流了。于是我整理了一下思绪,开始说话。
“请让乔西好起来。”
5乔西的爸爸并不喜欢克拉拉替代乔西这个想法,他和克拉拉有一场关于“人心”的谈话。
“那你有什么想法呢?你觉得你能行吗?能演好这个角色吗?”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相信,只要我继续用心观察乔西,我就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那我就再换个问题问你吧。我问你:你相信有‘人心’这回事吗?我不仅仅是指那个器官,当然喽。我说的是这个词的文学意义。人心。你相信有这样东西吗?某种让我们每个人成为独特个体的东西?我们就先假定这样东西存在吧。那么,难道你不认为,要想真正地学习乔西,你要学习的不仅仅是她的举手投足,还有深藏在她内里的那些东西吗?难道你不要学习她的那颗心吗?”
“当然。”
6当乔西病愈,并且要去上大学的时候,克拉拉的使命完成了。她和乔西做了最后的道别。
等到她抽身与我分开时,她的脸上挂着微笑,但我也看出了几分悲伤。就在这时,她开口道:“我猜等我回来的时候,你或许已经不在这里了。你很棒,克拉拉。你真的很棒。”
“谢谢你,”我答道,“谢谢你选择了我。”
“想都不用想。”接着她又给了我一个拥抱,这一次比较短暂,然后再度向后退开,“拜拜,克拉拉。你好好的。”
“再见,乔西。”
舒曼是布拉姆斯的老师
布拉姆斯的G大调是为克拉拉写的
1896年,63岁的勃拉姆斯拖着病危之躯,绝望而痛苦的行驶在欧洲大陆。从瑞士急匆匆地赶往法兰克福参加一场葬礼。由于行色匆忙,他踏上了相反方向的列车,车载着他离他要去的地方越来越远。 当他赶到法兰克福的时候,那场葬礼已经结束。十字架后面睡着他永远无法再看到的人。
天苍苍,野茫茫,他一个人孤独的站在墓前。他把小提琴架在肩上,拉了一首无人知晓名字的小提琴曲,倾诉着43年的情愫与40年的思念。
听众唯有墓中人。
这位墓主的名字叫克拉拉,一位钢琴演奏家,音乐家舒曼的妻子,勃拉姆斯的师母。
1853年,20岁的勃拉姆斯初次见到大他14岁,并且已是几个孩子母亲的克拉拉。
勃拉姆斯对克拉拉一见钟情。在此后几年内,勃拉姆斯一直同克拉拉一起照顾生病的舒曼以及他和克拉拉的孩子,直到1856年,舒曼在精神病医院里死去。
几年的朝夕相处加深了勃拉姆斯对克拉拉的爱意。但是,克拉拉是自己的师母,是他始终尊重如同父兄的老师舒曼的妻子。理智压制住了勃拉姆斯的感情,他用空间隔绝的方式把自己的爱也隔绝在绝望的思念里。所以,他选择离开,永远不相见。
那一年,1856年。
勃拉姆斯身体离开了克拉拉,但他的心是不是也离开了,无人知道。离开克拉拉的勃拉姆斯,曾经资助克拉拉全国巡回演奏舒曼的所有作品;他曾经无数次写给克拉拉情书,却始终没有寄出去;他一直和克拉拉保持联系,时刻关心着对方的生活;1875年,他完成献给克拉拉的《C小调钢琴四重奏》,前后用了20年;他一生所创作的每一份乐谱手稿,都寄给克拉拉;他一生未婚。
爱情爆发时如同洪水猛兽,势不可挡。但是,勃拉姆斯始终没有让自己爱欲浪涛漫过理智的大坝。他把这种思念全部用音乐表现。他说:“我最美好的旋律都来自克拉拉。”
石黑一雄1954年出生于日本长崎,5岁随父母移民英国,诺贝尔文学奖和英国布克奖在内的诸多重要文学奖项获得者,作品被翻译成超过五十种文字。冲着这名头,他的新作《克拉拉与太阳》应该值得期待。
不过,出乎意料的是,《克拉拉与太阳》更像一个童话故事,虽然这本书宣传时是用科幻作为噱头的。
事实上,这个故事就是源于石黑一雄编的一个童话:一个不怎么健康的孩子和她的娃娃被困在房间里,每天看日落。这个故事原本是他打算踏进儿童阅读市场的初步尝试,原计划将这个故事创作为一本写给小朋友的儿童插画书。
然而,他向女儿征求意见时,女儿表示不能给孩子们看这样的故事,会给他们留下创伤,所以,石黑一雄决定把这个故事写给成年人。
这个披着科幻小说外壳的故事,开始于一个叫克拉拉的机器人。克拉拉是一个专为陪伴儿童而设计的太阳能人工智能机器人,故事从她站到橱窗待价而沽开始直到她完成使命被丢弃结束。
石黑一雄想要在故事中表现很多主题,比如科技发展与社会阶层的关系,比如爱与失去,比如抵抗死亡的力量究竟是什么。作为一个著名的作家,这种探讨即符合时代发展,也有其重要的意义。但,很遗憾,在这部小说中,有一些很难逻辑自洽的地方。
一、科技与孤独
克拉拉的使命就是陪伴孩子,故事的设定为这个世界的孩子都很孤独,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家长都会买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陪伴孩子,并且这种产品不断迭代升级,以满足孩子的需求。
克拉拉,虽然是一个机器人,却有着和人类十分接近的学习能力,并且有情感有思想——除了没有肉身之外。这大概是一个理想的陪伴者,并且非常忠诚,只为自己的小主人着想。
但故事中的孩子,似乎除了机器人,就没有其他同伴,他们不去学校,学习通过电脑;没有同龄人的交往,为了社交,家长需要专门组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出门,不论玩耍还是购物,跟在旁边的都是机器人……克拉拉的小主人是13岁的女孩乔西,她家所在的地方很荒凉,周围长满杂草,唯一的邻居是自己的好朋友里克。乔西的母亲应该是一个收入不错的高级白领,而里克的家庭条件并不好,在经济上两家差距很大,乔西为什么和里克成为邻居,住在一个人烟稀少、杂草丛生的地方?
作者刻意地假设了一个孤立的环境,就是为了突出孤独这个主题,但这样的设定符合人类的社会属性吗?因为科技的发展,孩子就不再去上学、不再交往了?因为科技的发展,乔西这种家庭条件好的孩子都“提升”过(基因编辑,让孩子变得更聪明),乔西母亲为了孩子的未来连孩子的健康都可以不顾,难道不是更应该住在一个更好的社区吗?
如果作者将故事设定为一个正常交往的社会,让乔西被烟火气围绕,与此同时,她依然感到孤独,并且很多时候,和人的交流不如和机器人的交流更能敞开心扉,岂不是更有深意?
石黑一雄显然不是一个科幻作家,他只是假定了一个人工智能的人物,除此之外并没有任何科幻的成分。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写这本书是在试图展望未来,未来的形状在我的头脑中非常模糊,就像透过迷雾看世界的感觉,这本书没有回顾过去,而是试图以未来世界审视当下。”然而,书中的现实基础如此薄弱,并没有深刻反映当下的世界。
二、畸形的母爱
故事中,随着科技的发展,孩子的基因可以重新编辑,让孩子们更加聪明,很多孩子都“提升”了,当然这也造成阶层的差距,没有被“提升”过的孩子甚至连大学都很难上,永远处于社会最底层。
乔西的母亲是一个高级白领,独立要强,她和丈夫离婚,独自抚养乔西。母亲曾经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去世了,只剩下乔西。故事的暗黑之处在于,大女儿的死因就是因为基因编辑引起了疾病导致死亡。等乔西稍大一点的时候,母亲并没有因为大女儿的死而放弃给乔西“提升”,阶层的跌落比损坏孩子的健康更让母亲无法接受。
很不幸,乔西也生病了,而且病得越来越重。母亲为了延续“乔西”,不是想尽办法用更好的医疗手段给孩子治病,而是暗暗地让人制作了一个“乔西”的人像,让克拉拉这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模仿乔西,一旦乔西去世,复制乔西的克拉拉可以延续乔西存在。
这样畸形的母爱很难让人理解。第一个孩子去世已经是致命的打击,母亲依然可以不顾后果让第二孩子再次接受基因编辑,尤其是乔西也病了之后,母亲并未因为自己的选择有任何悔恨之意,她的心思是如何延续乔西的存在。这样匪夷所思的设定,作者是想要表现人性的冷漠吗?然而这样的冷漠太不符合常理。任何一个母亲都不会在失去一个孩子之后,还会让第二个孩子因为同样的事情再次冒险,除非她痛恨这个孩子,然而故事中的母亲又对女儿充满眷恋,生怕失去乔西。
这样的母亲,是无法深入读者内心的,虽然作者刻意制造了母亲的悲剧——大女儿去世、小女儿又重病,但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母亲的自私和混乱的逻辑,这样的悲剧缺乏震撼,因为太不符合一个母亲的定位。
三、天真的童话
克拉拉是一个靠太阳能获取能量的机器人,因此她喜欢太阳,并且对太阳有一种给近乎崇拜的情感。太阳在书中的存在神秘又具有魔力,克拉拉认为太阳可以拯救万物。
于是,在乔西病情越来越严重的时候,克拉拉决定向太阳虔诚的祈祷,并且答应太阳要摧毁那台污染太阳的库廷斯机器。天真的克拉拉真的将库廷斯机器摧毁了,但不幸的是,她又发现了第二台,因此,第一次的祈祷没有成功。克拉拉决定再试一次,第二次,她更加虔诚的祈祷,奇迹竟然真的发生了,太阳照在乔西身上,奄奄一息的乔西竟然痊愈了。
其实小说从头到尾也并未解释乔西究竟为什么因为基因编辑得病,这是作者无法自圆其说的盲点,因为他对科技的了解非常“模糊”。但乔西生病既然是因为基因编辑出现了问题,那么一道阳光就能让乔西重获新生,这其中的逻辑关系真的很难解释得通。一面是科幻的设定,一面是宗教的救赎,而这中间并没有自圆其说的链接。
克拉拉是一个忠诚的陪伴者,但一场对太阳的祷告就能治愈乔西,这确实只存在于童话中。而石黑一雄想要“审视当下”的写作意图,显然在这场虚幻的童话中无法找到根基。
似乎,如果删掉克拉拉最后被扔在堆场的那一段,这个故事也不是不可以讲给小孩子听,毕竟,乔西恢复了健康,而且还去上了大学,算是一个happy ending。而这样的故事,恐怕连孩子都会觉得没什么新意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