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他强调“仁政”,即政治应该以仁爱为核心,追求人类的幸福和利益。在《孟子》中,有一段关于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的故事,这段故事中有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可鉴之处,包括:
1 坚持正确的理念和信念。孟子在劝说齐宣王时,始终坚持“仁政”这一理念,他相信只有通过仁政才能够治理国家,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种坚持理念和信念的精神,对于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从而保持必要的信心和决心。
2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孟子认为,政治的核心应该是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追求人类的幸福和利益。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和政治也是具有启示意义的,需要我们关注人民的生活和福祉,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 信任和尊重专业人士。在孟子劝说齐宣王时,他强调了专业人士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专业人士才能够实现仁政,治理国家。这种信任和尊重专业人士的态度,对于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充分重视专业人士的作用,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和经验。
总之,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的故事,告诉我们政治的本质是服务于人民,政治的价值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幸福和利益。只有坚持正确的理念和信念,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信任和尊重专业人士,才能够实现良好的政治治理和社会进步。
孟子在会见齐宣王的时候阐释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的观点,表现了君主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民本思想是儒学中的民主思想孟子的这个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朝的王通写出《中说》认可汉朝的霍光废除昌邑王,拥立汉宣帝的行为,宋朝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呼吁知识分子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明新儒学的程颐认为皇帝应该站着听大儒讲课,明朝的王阳明更是在此基础上提出天地万物与我心为一体的思想
由此可见,孟子的政治理想是儒家对于君主的理想要求,儒家从来不赞成独裁专制,相反,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学者都竭尽所能要求君王尊重人民
齐宣王正在建造一座宏伟的宫殿,其面积足以覆盖数百英亩的土地。改造后的宫殿可容纳300多个房间,即使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大工程。
只有齐这样的大国才有实力完成这个巨大的工作量。凭借其大国地位和强大的国力,该项目有条不紊地进行,从而持续了三年。
三年来,负责建设的人几乎没有休息,负责监督的官员从来没有离开过他们的口袋,因为这是齐宣王下令的。但由于过去施工量大,三年过去了,施工仍未完成。当时齐国虽然是个大国,但还是被各种问题困扰着。如何继续发展壮大自己,如何在诸侯国中树立威信,如何将老大的地位进行到底,都是齐国要考虑的事情。
但在建宫过程中,大臣们没有一个向齐王提出意见。现在齐国已经是满负荷运转了,如果再忙着修建宫殿,必然会引起不满。
项告诉,景王已经放弃了礼乐制度,贪图享乐,荒*好色。我斗胆问齐王,你认为当时的靖国有国君吗?
齐宣王说没有皇帝,他们的君主不问国事。怎么会有皇帝呢?那我就问齐王你觉得荆有没有好的臣子,齐王说没有。作为一个忠诚的臣子,你应该在皇帝犯错之前提出来。这不是一个合格的朝臣。
项还说,现在齐王正在修建一座宫殿,可是三年了还没完工,可是你们大臣没有一个敢出主意的。你认为你的臣子有资格吗?
齐宣王说,这是不合格的,而且我没有好的臣子。项说,陛下既然这么想,我也只能告退了,说:“快出去吧。”
齐宣王突然反应过来,说老师留下来了,我也没有什么好臣子,但是我也没有意识到老师为什么这么晚来开导我。
他找到了这本历史书,所以请帮我把它写下来。我没有按照某年前辈的教导,建工程,浪费人家的钱。是向菊老师提醒我停止这种做法的。
齐宣王女王生平简介
钟无艳是中国历史上的丑女,但她是齐宣王的女王。齐宣王是一个有伟大成就的国王。他虽然没有采纳孟子的仁政,但一直把孟子带在身边。然而,人们记住这位国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的妻子钟无艳。
钟无艳的长相实在是太丑了,《烈女传》对她的形象描述相当到位。这个钟无艳有突出的前额,凹陷的眼睛,上翘的鼻孔,巨大的脑袋,很少的头发,脖子上的喉结比人的喉结大,还有弯曲的腰,巨大的胸部和暗红色的皮肤。更何况她并不是一个美丽的形象。
当钟无艳看到齐宣王正在招募人才时,她拿着名单想试试运气。她告诉侍卫说她是齐国最好的女人,我可以为管理后宫。
渴求人才的齐宣王也是一个女人。她一定很有野心,所以很快就被召唤了。当钟无艳进宫时,每个人都嘲笑钟无艳缺乏自知之明。
那智钟无艳表演了隐身绝技,让在场的人大吃一惊。此后,对齐国的政局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她指出齐王身边没有好的大臣,百姓也没有真心跟随他的意思。老了也不立个继承人,不注重后代的培养,整天和后宫玩。这样下去,齐国就灭亡了。
齐听了很感慨,没想到这么丑的女人还有这么通情达理的心情。齐宣王开始改变自己。他改变了一些坏习惯。最令人惊讶的是他让钟无艳成为了他的王后。齐国在手中进一步壮大,很大一部分原因与有关。
钟无艳不再是一个历史形象,她的丑也不再是外貌上的缺陷,而是一种文学象征。
齐宣王在雪宫遇到孟子时发生了什么?
在齐宣王山庄的雪宫里见到孟子,齐宣王问有道德的人,如果他们住在这样的别墅里,是否会感到在这里玩耍的乐趣。
孟子说,人得不到这样的幸福,当然会埋怨自己的君主,但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君主不与民同乐是不对的。君王以民之乐为乐,以民之忧为忧。
从前,齐景公问晏子,我想去参观颛顼和朝武。我该怎么做才能像古代皇帝的阅兵?
晏子说,这个问题问得好。皇帝出访诸侯国,是狩猎之旅。春游期间他要做的就是观察农事情况,补给那些吃不饱的人。秋天,巡逻队要补贴那些没有收获的人。
夏朝有句话,君王不出行怎么有时间休息,百姓怎么能得到赏赐。然而春秋以后就不是这样了。一个国王出行,一定要唤起民众,要食物。这样饿的人填不饱肚子,累的人得不到更多的休息。
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人都害怕国王的旅行。大家怨声载道,一些人开始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因此,以这种方式旅行违背了上帝的旨意。
从上游玩到下游叫流量,从下游玩到上游叫陪伴,打猎叫疲惫,喝酒叫无节制死亡。古代的君王不会想苟且偷生,也不会让饥荒和死亡的行为不断发生。
现在,你的选择取决于你自己的决定。齐景公听后,要求正在旅行的部队留在郊区,不要打扰人民的生活,并开设仓库帮助穷人。
齐宣王和钟无艳是什么关系?
《》是一部港片,讲述了齐宣王和皇宫钟无艳以及妃子夏迎春之间的故事。
当齐宣王打猎时,他遇见了钟无艳。她美得像一朵花,美得想做妾。甚至齐宣王,钟无艳的请求,成为一个宫殿,欣然同意。
但是当钟无艳向他道谢时,齐宣王看到自己的另一半脸时吓了一跳。原来,钟无艳的脸只有一半是好的,另一半又黑又丑。但是你没有笑话。你得怪自己没有看到全部。
齐宣王只是想通过延迟招募亲属来挽回自己的面子,但齐宣王采取的这一伎俩根本不起作用。结果,钟无艳在金色大厅里大吵大闹,下级法院的每个人都知道了这件事。齐王想拖,但他不得不履行自己的诺言,把钟无艳作为主要宫殿。
与齐王的另一位爱妻夏迎春相比,钟无艳的待遇稍差,而夏迎春则稍美。齐宣王很宠爱她,但钟无艳帮助齐王解决了许多政治问题,所以齐宣王来到钟无艳帮助他解决任何困难,钟无艳尽力帮助他处理这些问题。
但是,一旦风暴过去,一切顺利,齐宣王只会有乐趣,根据夏迎春。所以“钟无艳不出事,夏迎春也不出事”是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说的是钟无艳给齐王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却因为长相不讨齐王喜欢。
在影视作品方面,钟无艳终于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她的事迹感动了上帝,最终恢复了她的美貌,齐宣王也得以找回他的妻子。
当然,这只是对艺术品的美化,历史上齐宣王和钟无艳的故事更多。
齐宣王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
齐宣王说的不是齐宣王的箭术,而是齐宣王喜欢被人称赞他的箭术好。最终这个反应迟钝的皇帝也没有意识到,臣子不说话的危害有多大。
齐宣王喜欢射箭,尤其喜欢被人称赞他的强弓。每次齐宣王在幕后操纵时,他总能得到朝臣们的称赞。每个人都非常了解齐宣王的脾气。当齐宣王打猎时,他鞠躬。
每个人都称赞齐宣王。开这样的弓,至少需要上千斤的力气。你不愧为国王。世界上除了你还有谁能有这样的实力?齐宣王听得合不拢嘴,他还感叹自己有一群得力助手为自己说话。
实际上,齐宣王的弓和普通人的弓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一把力度很一般的弓。齐宣王还要求大臣们逐一试验,亲自拉弓。所有人都知道齐宣王想再次强调他的实力。大家都说只拆了一半就无能为力了。
然而,没有人告诉他,齐宣王认为他一生都可以拉开1000多公斤重的弓。即使有了这种虚假的荣耀,齐宣王也不愿意相信真实的自己,不能面对自己原本的样子是他最大的缺点。
而且我们说君臣关系,千古如水船。君主的错误决策取决于敢于出谋划策的大臣,君主和大臣才能完成国家的建设,使人民的生活健康。今天的齐宣王迫切需要一位敢于为他出谋划策的部长。除了孟子,更多的人应该关心国家和君王。
孟子举出对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事的看法:“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而孟子“臣故知王之不忍也”。 这样百姓与孟子对齐宣王的做法形成了不同的两种评价,“吝啬”与“不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这种对比并不是否定吝啬或不忍,而是替齐宣王发现解决人们认识上的矛盾,通过这件事来举证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肯定齐宣王有“保民而王”的基础,也就是具有了“合于王者”之心。 2齐王恩及禽兽与齐王功不至于百姓。 在肯定齐王有不忍之心的同时,孟子又提出了一组新的对比:在对待禽兽上齐王有不忍之心“以羊易牛”;然而在对待百姓上,齐王却“百姓之不见保”。 这一对比彻底释疑了“有不忍之心可以行不忍之政”的道理。 也揭示了齐王为何有不忍之心却没有实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原因。 3明君的制民之产与如今的制民之产。 实行仁政是孟子说服齐王的根本目的,而施行仁政的具体措施是制民之产,在制民之产的实施上孟子又举证了两种不同的表现:明君的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如今实行的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理想的指引,残酷的现实,又一次给齐宣王有力的启示与深刻的思考。 三、对比辨析 从齐王的不忍之心到齐王行不忍之政这始终是他无法跨越的防线,也是孟子说服齐王行仁政的关键环节。 有不忍之心就可以保民而王吗 面对齐宣王的思虑、怀疑、畏难,孟子连用四个比喻形成了“不能”与“不为”的鲜明的对比。 “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为老人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能”,依照儒家“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原则顺序,仁民较易,爱物是难的。 齐宣王既然做到了爱物,那么爱民、行仁政也就很容易做到了。 孟子认为,能否实行仁政不是“能”与“不能”的区别,而是“为”与“不为”的区别。 巧妙而不露声色地把对方引入自己的论题中,在轻松愉快、充满体贴的谈话中,将“仁政”主张,水到渠成地和盘托出,真可谓举重若轻。 四、对比结论 在王道的实施上,齐宣王一直犹豫不决,虽然孟子积极引导与说服,但他始终绝不了霸道的欲望。 为了彻底打破他霸道的幻想,使他理解王道胜于霸道。 孟子在齐宣王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实现王道的基础上,给了他明确的指引。
齐宣王(约前350年-前301年,约50岁),妫姓、田氏,名辟疆,战国时代齐国国君,齐威王之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齐宣王见到西方秦国招揽贤士,得人而治,越来越强大的情势,便开始发展文化事业。齐宣王喜爱文学游说的士人,不惜耗费巨资招致天下各派文人、学士来到齐国“稷下学宫”来,闻声而来的有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等七十六人,都赐给府宅,官拜上大夫,不担任官职而让他们自由议论。齐国稷下学者逐渐多起来,将近数百上千人,使稷下学宫进入鼎盛。
作为儒家大师的孟轲长住稷下30多年。
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田午。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稷门附近。"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今山东省淄博市)一处城门的名称。"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故因学宫地处稷门附近而得名为"稷下学宫"(这与东汉时期的"鸿都门学"得名由来相同)。
稷下学宫遗址
孟子听说齐国有一个“稷下学宫”,是个读书人相互交流的好地方,于是就离开刚刚碰壁的魏国,前往齐国临淄。此时齐宣王(齐威王的儿子)继位不久,增修了齐威王开创的临淄稷门外的稷下学宫。著名学者如邹衍、淳于髡(念昆)、田骈、接子、慎到、怀渊等七十六人,都被齐宣王安排在这里做学问。名闻天下之学者,聚集这里的达数百千人之多。真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了。除了孔、墨两大显学,一家之中又细分多派,儒分为八,墨离为三,此外还有道、法、阴阳、名辩诸家,以及农家、杂家、兵家、纵横家,蔚然如雨后蛙噪,成为先秦诸子们的欢乐谷。
复建的稷下学宫
在这里,齐宣王与孟子交往甚密。《孟子》一书中齐宣王与孟子对话对此做了详尽的记录:
一、齐宣王问孟子:齐桓公、晋文公两个称霸主的事业,你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说:孔子的学生,没有讲齐桓公、晋文公两个霸主的事业的。所以,后代没有流传,我也不知道。如果你一定要听,那只有讲,用仁政来治理天下的道理。齐宣王讲:德性怎么样,才可以行王道呢?孟子讲:保民而王。就是能够,行保护百姓的政策,去治理天下,那个也不能抵挡。齐宣王讲:像我这样,能算保民吗?孟子讲:可以。齐宣王讲:你从什么地方,知道我可以。 二、孟子讲:我听你的臣子胡合说,有一天你坐在大堂上,一个拉牛人从堂下走过,你看见了,你说:这牛拉到那去。拉牛人说:拉去用牛血涂新铸的钟。你说:放了吧,我不忍心,看他浑身发抖,他又没有罪,却送他去死。拉牛人说:那涂钟的事就废弃了。你说:怎么能废弃呢?换个羊去就是了。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讲:有。孟子讲:你的这个心,就可以行仁政,治理天下了。齐宣王讲:百姓都认为我爱财,以小易大,我齐国虽然偏小,我怎么能贪一条牛呢!我主要不忍心,看他去送死。孟子说:牛和羊有什么分别呢。牛不死,而羊去送死。但这是你,良心的发现。原因是,见牛未见羊也。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啊!
稷下学宫遗址
三、孟子说:有一个人来告诉你王,我的力量,能够举起三千斤重,却举不起一根鸟儿的羽毛。我的眼睛能够看见,秋天鸟儿换毛后的,羽毛尖子。但是,有一车茅柴,放在那里,我却看不见。他这样说,你相信吗?齐宣王说讲:我不相信。
孟子说:现在你王的恩惠,能够到禽兽身上,而不能施到百姓身上,是什么原故。说一根鸟的羽毛,拿不起来,是不用力拿。一车柴草看不见,是不用眼睛看。百姓见不到你的保护,是你不用恩惠。所以说:你不能够行,治天下的王政,是你不肯做,不是做不到。
不为者与不能者,是不一样的。譬如说:肩挟太山,跳过北海。说我不能,这就是不能。又譬如,替长辈折根树枝。你说力量不够,那是你不干。所以你王,不行治天下的王政,是折根树枝之类啊!敬重我自己的父母,然后拿来,推敬别人的父母,爱护我自己的子弟,也同样拿来,爱护别人的子弟,天下可运于掌。
四、孟子告诉齐齐宣王,我听庄暴讲,你喜欢音乐,是吗?宣王讲:是的,不过我只能喜欢,现代的音乐。孟子讲:如果你喜欢音乐,到了极点,那齐国就差不多,可以太平了。孟子又问:你一个人快乐,还是和人共同快乐。宣王讲:还是和人共同快乐好。
齐宣王问:周文王养鸟兽的园子方七十里。有这样的事吗?孟子讲:古书上记载有。百姓讲这园子太小了。宣王讲:我养鸟兽的园子方四十里。可百姓讲,这园子太大了,是什么原故。
孟子说:文王的园子方七十里。割草的砍柴的人,都可以到那里去,打野鸡的同打兔子的,也可到那里去。他同百姓共有,百姓讲这园子太小了,不是很应该吗?我初到齐国,听说有个园子方四十里,如有那个杀了一头鹿,就同杀人一样定罪。这四十里路像个陷阱,百姓讲大,不是很应该吗?
五、齐宣王问孟子。同邻国交往,有什么道理吗?孟子讲:只有那有良心的大国,能够去事奉小国。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顺着天理的人,就能保天下,恐怕违背天理的人,只能保守自己一国。
六、孟子在雪宫见到齐宣王。宣王讲:有道德的人,也有这样地方快乐吗?孟子讲:做了国君,只知道自己快乐,不同百姓共同快乐。也是不讲情理的。能够快乐百姓快活的事,百姓也就能够,快乐君王快活的事。能够忧愁百姓的忧愁。百姓也就能够忧愁君王的忧愁。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七、齐宣王问孟子。有人叫我把从前,周文王巡狩时,在太山下,造的行宫拆掉,你说拆还是不拆。孟子说:这是从前称王于天下,造的宫殿,你王如果,想行王者之事,就不要拆。宣王讲:请你把从前,王者所行的政事,讲给我听听。孟子讲:从前周文王,治理岐山这个地方。种地人收九分,他取一分租税,做官人世代给俸禄,关口同市面上,只稽查匪类,却不收税。犯罪的人,不连累他的妻儿老小。
八、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最穷苦的百姓啊,到什么地方诉苦啊?周文王从良心上发出好的政策。一定要先保护好这四种人。
九、齐宣王讲:我有个喜欢银钱,同货物的毛病。孟子讲:这不防碍行王政。让在家里的百姓,有柴草粮食。出门的百姓装满足足的干粮。你喜欢银钱同货物,与百姓同有。这对于行仁政有什么防碍呢?齐宣王又说:我还有一个毛病。喜欢女色。孟子说:你要做到,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孟子又说:做司法的官,管不好他手下办事的人,你看怎么处理。宣王说,罢了他的官。孟子又说:做国君的,四境之内治不好,那怎么处理。宣王听了这话,知道是说自己的。不好回答,就看着左右的人,说别样的事了。
十、孟子对齐宣王又说:所称故旧的国家,并不是说,有高大的树木,有世代的老臣。现在你不但没有世臣,并且连亲信臣子也没有。齐宣王说:我怎么样才能知道,谁有才能呢?
孟子说:左右皆曰贤,不可信。诸大夫皆曰贤,还不信。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看出真是好人,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不要听。诸大夫皆曰不可,也不要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看出真是不可,然后去了他。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的确可杀,然后再去杀了他。所以杀人的时候说,这是全国人要杀你啊。
十一、齐人伐燕,胜利了。宣王说:拿一万两兵车的齐国,去攻一万两兵车的燕国。用了五十天时间,打胜了,我想单靠人力,恐怕是不行的。如果不打,我怕违背天意。所以打了。你看怎么样。孟子说: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万乘之国,去攻打万乘之国。百姓送饭送水,来迎接你的人马。没有别的意思,避水火也。
十二、齐宣王讲:我取了燕国,各国诸侯都想救燕,来攻我,那我怎么办呢?孟子讲:《书经》上讲,商汤第一次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百姓都信服他,向东征,西方夷人就抱怨,向南征,北方狄人就抱怨。说为什么?后来解放我们。民望之,若大旱之云霓也。市面上生意不停,耕者继续种地,杀了他们的国君,解救那受苦的百姓,若时雨降,民大悦。
孟子讲:如果你杀他父兄,累其子弟,毁其宗庙,抢掠他的贵重东西,当然就不行了。现在你快些发布命令,归还掳掠来的老人小孩,阻止不要抢掠,他的贵重东西。同燕国百姓商量,替他们立起国君,然后你的军队就撤走,那还来得及,止住诸侯来攻。
十三、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待臣下如同自己的手足,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看待臣下如同犬马,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路人,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强盗仇敌。”宣王说:“《礼》规定,要为先前侍奉过的君主穿孝服。君主如何做,臣下才能为他服孝呢?”孟子说:“(臣下)有劝谏被实行,有建议被采纳,恩惠润泽民众;(臣子)因故辞去,君主就派人领他出境,并事先到他所要去的地方做好安排;离去三年不返回,才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这叫做三有礼。这样,臣下就愿意为他服孝了。如今做臣下的,有劝谏君主不实行,有建言君主不听,恩惠不能润泽民众;因故离去,君主就要拘捕,又(使他)陷困境于所要去的地方;离开当天,就没收了他的土地和房屋。这就叫做强盗仇敌。对强盗、仇敌一样的国君,还怎么为他服孝呢?”
十四、齐宣王问有关卿大夫的事。孟子说:“大王问的哪一类公卿” 齐宣王说:‘卿大夫还有不同吗” 孟子说:“有不同。有王室同宗族的;还有异姓的卿大夫。” 齐宣王说:“那我请问王室同宗族的公卿该如何。” 孟子说:“君王有过失就劝谏;反复劝谏还不听从,他们便改立他王。” 宣王听了勃然变色。 孟子说:“大王不要怪罪。您问我,我不敢不说真话。” 稍许,宣王脸色正常了,又问非王族的异姓卿大夫。 孟子说:“君王有过错,他们便加以劝谏;反复劝谏还不听,他们便辞职离开。”
十五、齐宣王想要缩短服丧时间。公孙丑说:“父母去世的话,服一年丧,不是比不服丧好吗?”孟子说:“这就像有人扭他哥哥的胳膊,你对他说姑且慢慢地拧,这不是个办法,只是教导他孝敬父母兄长罢了。”有个死了生母的王子,他的师傅替他请求守几个月的丧。公孙丑说:“像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孟子说:“这个王子是想服完三年丧却无法做到。即使多服一天也比不服好,是对那些没人禁止他,而自己不愿服丧的人说的。”
《考工记》书影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考工记》是齐国政府制定的指导、监督和考核官府手工业、工匠劳动制度的书,作者为齐稷下学宫的学者;主体内容编纂于春秋末至战国初,部分内容补于战国中晚期
《考工记》书影 今天所见《考工记》,是作为《周礼》的一部分而存在。《周礼》原名《周官》,由“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组成
西汉时,“冬官”篇佚缺,河间献王刘德便取《考工记》补入。刘歆校书编排时改《周官》为《周礼》,故《考工记》又称《周礼·考工记》(或《周礼·冬官考工记》)
《考工记》篇幅并不长,但科技信息含量却相当大,内容涉及先秦时代的制车、兵器、礼器、钟磬、练染、建筑、水利等手工业技术,还涉及天文、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
齐宣王的的历史影响与评价:尊礼士人开自由学风的齐宣王田辟疆发布时间:2017-09-1000:00浏览:加载中传略齐宣王,田氏名辟疆,齐威王田因齐之子,战国时田齐第五代国君,约前319~前301年在位,谥宣。传见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
齐国位于今山东省北部、东部及河北省东南部一带,在战国七雄中是一个实力较强的国家。齐威王选贤举能,大力改革,使国内经济有较大发展,还任用田忌、孙膑统军,以桂陵、马陵二战,一举挫败了素称中原霸主的魏国,造成了秦、魏、齐三大国并列的新时期。齐宣王继位后,奉行其父的政治军事路线。当时,秦国一再图谋向东发展,首当其冲的三晋则以合纵的办法对付秦国,双方闹得不可开交,谁也顾不上注意东方的齐国。齐宣王利用这一有利形势,任用田婴,行五官之计,努力发展国内经济。同时扩大稷下学宫,招徕天下贤士,征求其对治国和经略天下的意见。外交上,元年他联合楚、燕、赵、韩诸国,挫败了张仪的阴谋,以公孙衍为魏相,从而执行有利于东方诸邻国而共同反秦的政策。三年,乘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军攻秦失利,齐联合宋国攻魏,大败魏军于观泽。当时,燕王哙禅让君位给相国子之,太子平与将军市被起兵反对,燕国内乱。齐宣王于六年派匡章率军攻燕,燕军全无斗志,齐军仅五十日取得全燕,杀燕王哙,齐军撤回,却显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齐宣王在位十九年,于前301年卒。
由于历史记载的不同,齐宣王在位的年代,就有前332~前314,前342~前324,前320~前302年和前319~前301年四说。因而,关于宣王的事迹也记载不一,本文把宣王在位的时间定在前319~前301年。这段时间里,比较肯定的事迹,大体有伐燕、攻魏、交楚和国内发展经济与扩大稷下学宫诸事,所以我们依之写出了上述宣王之生平。
影响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变动最为剧烈的一个时期。当时各国变法争雄,无不在图生存谋发展求统一。如果把战国时期再分为三个阶段,那么可以说,前341年以前的130余年是魏独霸中原的时期;前340年至前239年的100余年是秦、齐、魏、楚、赵互相争雄,直至诸国皆为秦所挫败的时期;前238年秦王嬴政亲政后的18年,则是秦以破竹之势灭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秦王朝统一六国的时期。
齐宣王处于上述第二阶段的前半期。他的父亲威王为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齐、魏、秦并称三强。作为一个守成的君主,齐宣王在军事和外交上采取灵活政策。北击燕国,巩固了他的北方边界。西弱强魏,但魏与秦斗争时又予以支持。南边与楚结盟,共抗秦军。当楚怀王听信张仪的谎言,与齐绝交时,则又联合魏、韩,出击楚国。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使齐国的力量有了很大发展,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一度成为与秦势力相当,共争天下的二强之一。
在国内政策上,他任用孟尝君之父田婴,忧国爱民,发展鱼盐之利和纺织刺绣之业,使齐国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其民无不吹竽鼓瑟,斗临淄甚富而实,击筑弹琴、鸡走犬,六博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好一派民富国强的升平景象!齐宣王最令后人称赞的功绩是发展稷下学宫。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宣中说: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
齐国历来有养士用士的传统,至田齐时,专门在都城临淄古门外设学宫,作为养士之所,宣王时更大加扩建,新修了许多高门大屋,康庄之衢,每一位学者都有一所宽敞华丽的住宅,给以上大夫的优厚供养,使其安心著述,相互争论研究,教育弟子,促进了学术的繁荣和发展。尤为可贵的是,宣王在学术上非常开明,鼓励不同学派的争鸣,而不是拉一派压一派。当时,先后来到稷下学宫的,除上面提到的驺衍等人以外,还有驺、荀卿、庄周、苏秦、孟轲、子臧、张仪、王斗、阎丘等人。他们来自各国,学派不一,却都享受着优厚待遇,在稷下学宫这个良好的学术环境中自由地著书立说,研究学问,争辩讨论,开拓思路,批判综合,许多学派在这里得到发展,更多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在这里养成。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特殊的地位。而齐宣王正是提供这一百家争鸣学术中心的一位开明国君。
余论毋庸讳言,稷下所养成百上千的学者,其学问真正能为齐国所用的并不多。例如齐国土生土长的驺衍阴阳之术和孟子对齐宣王讲的仁政学说,当时都没有市场。学术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它的创立与发展从来就不是同步的。在齐威、宣时培植发展起来的阴阳五行之说,不是在秦始皇建国和以后历代统治者夺取政权时发挥了很大作用吗?孟子的仁政说更是历代守成君主安定社会的法宝。齐宣王确实是一位有远见的国君,他从民族的长远利益出发,兼容并包,鼓励支持各种学派发展的宏伟大度,是多么令人感叹怀念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