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与自己的真实情感接触,称之为情感隔离。情感隔离是一种防御机制。
就事论事、遗忘,都是情感隔离的隔离。情感隔离是无处不在的。
情感隔离,正常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隔离时间过长,容易变傻、变麻木、无情无义。所以,既不能没有隔离,也不能完全隔离。过度(不足、过多)的情感隔离都是不好的。
个案:听了,悲伤的家庭悲惨故事,有些人在笑。这些人隔离了,笑的人太痛苦了。
老师的处理:“现在有强烈的情绪反差。有的人特别悲伤,有些人特别欢喜”。可以提问:“为什么笑了”,不用和对方说,笑的原因是情感隔离。如果对方没有反应,可以问别人:他们笑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
笑嘻嘻讲自己的早年创伤,是隔离的表现。或者,听完伤心故事后,有的人反应是:我小时候很幸福,这也是情感隔离的表现。(从咨询的经验来看,这些人实际可能并不幸福)
精神病人说自己没有病时,是隔离。只有承认自己有病,才可以考虑出院。
不抽烟时骂抽烟的,抽烟的时候特别享受;当了教授就骂教授,是日常生活隔离的表现。
对情感隔离的态度:我们不能没有隔离,也不能全部隔离。
反馈1:抑郁症状病人完全隔离。治疗的目标是将抑郁治成焦虑。焦虑了才能感觉的自己的生活。
反馈2:从小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10岁失去奶奶,特别伤心。15岁失去爷爷没有伤心的感觉。如何解释?所有的眼泪到流到心理,没有表达,是情感隔离的表现。
反馈3:听了一个笑话,别人都笑,自己笑不出来,是隔离吗?具体分析:听不懂感觉没有意思,就不是隔离,当能听明白,能体会到其中的快乐不表达,就是隔离。
反馈4:抑郁症——即使自己体会到别人的感觉的时候,也会停留在自己的感受中。
您好:
我仔细看了您的问题描述,觉得您所说的“情感隔离”的意思,是指您本人的感受和您认为您所应有的情绪之间一个不够连通的状态,对吗?您的意思好像是说,比如愤怒,你知道愤怒应该有什么表现,但你内心的体验却未必跟你所知道的愤怒是一致的,可能感觉没有那么强烈,也可能是跟一般我们所认为的“愤怒”有偏差,是这样吗?
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有可能会发生这种现象:身心不同领域的感受/活动不同步。例如作为一个学生,明天就要考试了,我们知道今天应该专注在复习书本上,但心里或许却又特别不想学习而只想打一会儿游戏或者想跟朋友聊一会儿天。或者有的成年人在明知道一段感情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可能由于家庭背景、地理距离等因素),却一直没有办法放下这段感情。这两种情况一般是理性思维和情感的步调不一致造成,经过一定的自省和自我调整、也经过时间的磨炼和检验,很多人可以自行调整到一个比较好的协调状态。
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心里产生了某些感受,我们却因找不到合适的语汇而没有办法把这种情绪表达出来,在比较极端的情况下,出于自我保护的潜意识,就会像您所说的,出现“情感隔离”,与自己的情绪发生隔膜并且难以判断自身情绪的真实性。这很有可能跟幼年的成长环境有关,因为我们幼年的养育者,其实也肩负了帮我们培养情绪解读能力的责任。比如大人看见孩子摔倒了在地上哭时说:“宝宝摔疼了吧?”
这实际上是帮助孩子对事物进行意义赋予,因为婴儿并不知道“疼”这个感觉应如何命名,最初也不懂“摔”与“疼”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者当孩子因玩具摔坏了而哭,大人说:“哦宝宝不开心了,玩具摔坏了。”
这亦是帮孩子为他心里的感受命名,其中的因果关系也在教孩子初步建立解读自身情绪(及日后读出他人内心感受)的能力。而有能力调节孩子情绪的大人可能会接着说:“妈妈/爸爸再帮你找一个玩具,宝宝就开心了。”
或者是说一些类似的安抚话语。这样,小孩就会从哭闹这一激烈情绪状态中逐渐回复到平静的常态,也同时习得了对自己情绪的解读能力和应对能力。
我在上面写的例子来自我对依恋理论的理解。如果您想较好地解决自己“情感隔离”的现状,我建议您找到一位能够熟练运用依恋理论进行工作的咨询师,在一段安全、健康的咨访关系里去改善。
北京中医脑科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研究精神科疾病20余年。擅长治疗各种精神疾病。情感障碍及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精神分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情感障碍伴发精神行为问题、偏执性精神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睡眠障碍、双相情感障碍合并心理社会功能紊乱等精神障碍患者。温馨提示:临床上,常伴有抑郁症状、心境障碍症状、精神行为问题等心理症状和社会功能问题状态的精神障碍(妄想症、幻听症、双相情感障碍合并精神病性症状、精神分裂症合并精神病性症状、躁狂+抑郁双重精神病性症状,同时伴有心理问题;但这些躯体问题和心理问题并不都是精神病性症状,也不一定都是精神病性症状,因此需要医生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诊断。”精神障碍伴有精神行为问题:抑郁和精神病性症状可能同时存在且症状较重,此时应综合评定患者在此两种状态下各方面的实际表现来确定为精神病性症状/精神行为问题/情感障碍/抑郁等复合临床症候群。
1精神行为问题是患者在精神、情感、心理和行为等方面出现的一种或多种症状的总称。
症状是精神病性症状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出现的心理症状与行为问题可统称为精神行为问题。患者为一种或多种精神行为问题所引起。大多数症状与精神病性症状同时存在,但也有少数患者在抑郁、双相障碍或轻性忧郁症未发生精神行为问题时也可出现类似病情。常见症状有心境障碍症状(心境波动,易激惹或忧郁)、精神行为问题症状(过分依赖,自责,退缩或消极回避)、抑郁心境状态(精神活动减少,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或反应迟钝,思维不够敏捷,兴趣减退,认知与行为异常,甚至有的病人发生自伤或自杀行为等)。此外,情绪改变也可出现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但往往出现于单纯的抑郁状态或躁狂状态。
2躯体疾病通常会导致患者在情绪和行为上出现明显异常,而这些异常在精神障碍的心理评估中,往往可以被很好地评价。
但不能作为疾病诊断的唯一依据。临床上,许多精神症状的出现,可能不需要用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就能判定。而应结合病史、相关检查及影像学资料等综合考虑,确定是否为躯体疾病及相应的心理问题。例如:双相障碍合并躁狂或抑郁;偏执性心境障碍合并精神病性症状表现为双相不稳态发作;神经源性精神病的特征表现为偏执人格改变、双相障碍(即混合性精神疾病);双相情感障碍(即混合性精神疾病);双重性情感障碍(即混合性精神障碍)等。对上述复合临床症候群,应进行相应的临床心理评估来确定其具体症状、发作时间、严重程度等,从而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进行精神疾病的诊断。
3心理问题的患者有可能对健康产生威胁,但其精神症状并不足以使患者受到严重的伤害。
因此,临床医生应仔细评估患者的病情,并积极给予治疗和改善。因此,应当对病人进行定期检查。如果发现有下列疾病之一者,就应当给予积极合理的治疗:①躁狂发作:对于严重抑郁症患者或混合躁狂发作者,建议进行抗精神病治疗以控制症状,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②抑郁症状:如果伴有抑郁症状者,建议先进行抗精神病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否则应尽早采用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并应定期检查是否有精神症状。③轻躁狂:轻度躁狂发作时,患者可逐渐恢复正常,此时可以考虑使用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与心理治疗,患者可得到良好治疗效果。④偏执症:长期存在偏执妄想病史(例如因亲人逝世而变得更极端),以及伴有较多躯体方面症状,而病情又进展缓慢、容易复发的患者建议使用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否则可引起不良后果。
情感隔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觉察不到自己的情感 二是觉察不到他人的情感。后者也可以被称之为缺乏共情能力。
有些人在面对自己的亲人逝去的时候 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 表现出多大得悲伤 就像正常人一样 吃饭睡觉做事 没有像其他家属一样 哭的死去活来。这就是使用了情感隔离 有些人能够笑着说自己悲痛的经历 脸部表情与事实产生得效应完全不一样 这种也是隔离的表现。
正视它吧 我们要去看见和允许自己的这些心身反应 关注自己的内心 认识 理解和接纳自己 学会表达 尝试在生活中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工作不顺心,痛失至亲,最后还弄丢了婚姻,一件件打击铺天盖地而来,让我措手不及,时常在寂寥孤独中自哀怨。
我每天除了上班,就是宅在家里,社交范围缩窄到仅仅剩下几个好姐妹。我被困在自我封闭的情感隔离中,孤寂、自卑、沮丧、绝望时常缠绕着我。一个小小的失败也让我感到自己的目标是遥不可及,感到孤独无助,十分悲观。
在一中任心理健康辅导老师的闺蜜实在是不忍心看着我一直消沉下去,送给我一本书——《情绪急救》,叮嘱我一定要认真读。
当我读完《情绪急救》这本书,我的心境豁然开朗,我参照书中说学的内容,尝试着走出自我封闭,克服与陌生人打交道时的恐惧和犹豫,主动与外界沟通,与同学朋友联络感情,逐渐修复自尊,战胜焦虑和悲观。
一向酷爱写作的我不久前还参加了兰心大学读书变现营,在写作中我认识了许多友爱的良师益友,这些有趣的灵魂带给我的愉悦,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通过《情绪急救》的实践治疗,我终于挣脱了孤独的枷锁,走出来了自卑的阴影。
生活中,我们所面临的压力无处不在,升学压力,工作压力,房贷压力……当压力升级到承受不住的那一刻,所有的负面情绪疯涌而来,整个内心世界瞬间就崩塌了,茫然无措,或是堕落沉沦,或是攻击他人,甚至重度抑郁走向自残极端。
为了防患于未然,当负面情绪在萌芽状态时,就应该想办法遏制它,不让它发酵。正如我们日常的普通感冒一样,假如因为区区一个小感冒就忽略,不及时治疗,同样会引发肺炎,心肌炎,甚至导致心肺功能衰竭。
千万别以为“情绪急救”离我们很远,其实不是。我们日常受到的情绪创伤如同身体疾患,感冒、牙疼、外伤等虽然是小问题,却也需要及时诊治,否则的话,小问题也会引发大隐患。
很多时候,我们重视身体疾患的诊治,却往往忽略心理创伤的修复,使得不良情绪长期影响我们的生活。
所以我们需要更多关注自己的不良情绪,别让不良情绪发酵为棘手的心理隐患,危及身心健康,给工作和生活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情绪急救》这本书恰好可以为你的情绪救急,可谓为治愈心理健康的灵丹妙药。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纽约大学心理学博士盖伊·温奇,他是从事研究心理减压方面的专家,他将心理治疗的行医经验和案例汇集成这本书,以供生活中各种常见的情绪急救疗法。
《情绪急救》以生活实例,围绕七种常见的心理创伤因素:拒绝、孤独、丧失、内疚、反刍、失败、自卑,详细畅述不良情绪问题的形成、表现形式,对生活的负面影响,并展开针对性的心理调整和不同的治疗方法。
书中所言,自卑的人更容易受到各种心理伤害。因为,自卑会让我们的情感免疫功能退化,自卑作为典型的负面情绪引发的心理创伤,应该如何缓解和急救,尤其需要引起重视。需要意识到自卑情绪的形成和严重性,并采取积极的缓解方式,进行创伤的自我修复。
生活中,我们都或多或少都自卑过:家庭条件太差会自卑,学习成绩不好会自卑,长得不好看会自卑,长大后囊中羞涩会自卑,能力不够会自卑。
很多人经常会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做好某件事,尤其是刚踏入社会工作经验不足的年轻人。当面对自己技不如人,力不从心的时候,缺乏自我评价或与外界攀比,会陷入情绪低谷,产生自卑并引发各种的心理问题。
文中首先指出自卑使人脆弱,使人自我评估能力大打折扣,缺乏自信和安全感,自卑将引发更多的心理创伤甚至抑郁。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
当无法实现理想目标时,自卑就会击穿我们情绪的壁垒,冲破我们的心理防线,粉粹我们的自信,然后认为自己一无是处,陷入自我否定,因而更容易引发其它心理伤害。
微不足道的失败、拒绝和失望,都会使处于自卑中的人其难以适应,失去生活的勇气,滋生悲观厌世的心理,使情绪变得更糟糕。甚至面临更大的焦虑、抑郁等创伤。
当自卑情绪来临,我们需要学习自我拯救情绪,提升信心的方法,蓄积爬上来的力量和勇气。
这时候,就必须从《情绪急救》这本书中找到治疗自卑的五种“良药”。
一、首先要做的是自我安慰,避免自我批判。用安慰别人的方式来安慰自己的过程中就是一个疗愈的过程,减少自我批判,从而摆脱当前的困境。重塑自信和自尊,从而帮助自己更好地缓解失败、拒绝、焦虑的压力。
二、其次是需要肯定自己的优势,认真审视自身的特质、与众不同的才能或成就,提高对积极信息的认可,逐渐恢复自信心。
三、然后是增加对赞扬的认可,减少对积极反馈的抗拒。正向面对亲友的称赞,并思考被赞扬的这些品质和行为带来的意义,是有助于人际关系和友谊的提升,并对生活其他方面的受益匪浅。从而减少对积极反馈的抗拒,欣然接受对自己的赞扬和认可。
四、接下来,需要努力提升个人能力,重塑自尊和自信。生活中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面对挫折,需要做好长期的心理准备来挑战,用恒心和毅力调整更有效的方法,用持之以恒的坚持与实践来拾起自信,并通过某个领域表现出的自信,把这种自信迁移到别的领域,从而获得更多自信的力量和勇气。
五、最后,需要不断提高意志力,加强自控能力来提升自信心。譬如锻炼自己尽可能多的使用非优势手做事,遇事勇于挑战,迎难而上,并养精蓄锐,才能更好的发挥意志力。以自我控制能力,克制内心的渴望和冲动来避开诱惑。
自卑的情绪治疗可以通过书中所叙,采用以上五招妙方,帮助我们从自卑到转换自信。学会以旁观者身份审视自身的情绪波动,自我抽离情绪沼泽,提高自我能力,加强自控力,锻炼个人意志力。从日常生活中获取经验,厚积而薄发,逐步提升自我能力,让从自卑的不良情绪中抽离,蜕变成自信自尊自强不息的自己。
如果你正深陷于自卑困苦中,你就可以针对上面这些方法,进行尝试。《情绪急救》将让你远离自卑,修复你的情感免疫功能。
情郁百病生,情舒百病除,很多的疾病的发生都和情绪有关。从中医学的角度来分析,情绪影响人的气机运行状态,气血运行不畅会导致很多疾病的发生。
情绪是一面魔镜,你不控制它,它便反噬你。
当你用什么情绪去面对生活,生活就会以同样的情绪回报你。
人的成功与失败、幸福与悲伤,都与情绪紧密相关。学会了情绪急救,就能拥有幸福安康的人生。
如果还你深陷于孤独、自卑、拒绝、内疚、丧失等心理创伤中痛苦迷茫,那么,《情绪急救》这本书恰好可以给你对症下药,为你疗伤。
比攻破一座城池更伟大的是掌控自己的情绪,掌控情绪即可掌控你的人生。
学会如何创建属于自己的心理医疗急救箱,漫漫人生路,让《情绪急救》这本书为你的心理健康和幸福人生保驾护航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