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原产中国,是由东夷人最早培育出来的。东夷人是“齐”人的祖先,当然也是山东人的祖先了。“齐”,金文大篆写作“”,《说文》的解释是“禾麦吐穗,上平也”。
小麦吐出了穗,麦穗头长得大致一样高,一片丰收的景象,就连布谷鸟也要来凑热闹“布谷、布谷,割麦插禾”地叫个不停。
东夷人崇拜鸟,就将自己世代居住的地方取名“博姑(布谷)”。有专家考证,博姑就是现在的博兴。说这些的目的不是为了卖弄自己知道得多,而是想说,割麦子、收麦子这件事在齐鲁大地上至少已经存在了四千年,当然收麦子的酷热煎熬也相应沿袭了四十多个世纪,历史感还是相当厚重的。
俗话说,麦熟一晌。农历的五月,干热的西南风一吹一整天,还青黄相间的麦子似乎一个晌午头就被吹干了。“风吹麦穗千层浪”,那是诗人的感受,农民此时的心情较为复杂。面对即将到来的麦收季节,伴随着“虎口夺食”的丰收喜悦,似乎还掺杂着一丝不易觉察的对艰苦麦收的紧张和恐惧。
收割的麦子有“三怕”:怕刮风、怕下雨、怕冰雹。一旦这三样同时来袭,麦子必定会倒伏,麦粒脱落,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绝产。可要是不下雨,已经种下的谷子、玉米等秋季作物就要旱死了。下不下、下多大,下多久都要落埋怨,要想让农民满意,最好是和风细雨地下一阵,马上云开日出,因此老天爷是很难当的。
埋怨老天爷没有用,眼下最要紧的是“摁场”——碾场院。找一块开阔平整的地,挑来河水一瓢一瓢把地浇透,再撒上一层麦糠,用碌碡(liù zhou)反复碾压,直到平整光滑,接下来小半月的时间,就要在这块场院里跟小麦较劲了。
下地割麦子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镰刀要磨得很“快”(锋利),最少带两张,以防中间镰刀掉头,耽误活路。最保险的办法是带一块魔石,镰刀不快了,可以随时磨一磨,也可以将脱落的镰刀头重新楔上。再就是要带上草绳,捆麦子用。草绳要用水浸透了,以免捆麦子时断了。此外就是带上草帽,带足水和干粮,中午在地里吃,省下来回的时间。
对于麦收,最深刻的记忆是腰疼、干渴和刺挠。
先说腰疼。麦子长得齐腰深,但是需要弯下腰去才能将麦子齐根割下。鲁中地区土质肥沃,加上小麦是主粮、细粮,农民舍得施肥、浇水,用心侍候,因此麦子长得茂密粗壮,往往一镰刀割不透。
要一拤一拤地割,一扑子一扑子地放,因此需要不断地弯腰、直腰,时间一长,这腰就会疼地受不了,真的是“起来不想下去,下去不想起来。”
有经验的老手介绍经验,那就是不起身,一气割到头再休息。俗话说教的曲子唱不得,别说是一口气割到头,就算接连割三五米不起身,腰就疼得要断似的。割自留地的麦子累了就歇一会儿,但是割生产队的可就不一样了,因为要记工分、赶进度,队里要求特别严。所谓“抢收抢种”“三秋不如一夏忙”指的便是这段时间。生产队割麦子会采用“拉趟子”的办法。
队长会亲自带头,或者找个能干的庄稼把式,大家都得跟上他们的速度。队长或庄稼把式割得麦茬高低一致,不瞎不漏,的确又快又干净。要赶上他们的节奏,就得拼命干,连直腰、喘气、喝水的功夫也没了。你还剩三五米,他早已割完了坐在地头抽烟歇息呢!你好不容易割完这一趟,也想到地头喘口气,他那里早歇足了精神,刷刷刷又一趟开始了。结果是差距越拉越大,越落下越急,这就叫“拉趟子”。
落下不多还好说,有些劳动力差的不一会儿就落下一趟的活路了,队长就开始训斥数落了。天热,活累,再挨熊,因此那些落后的人心情郁闷得很,忍不住也会发脾气反驳几句。麦地里经常能听到争吵声。有个笑话,说老子和儿子“赶趟子”,结果儿子累了,直喊腰疼。
老子很是不屑一顾,回头轻蔑地说“小小孩儿们,哪来的腰?!”儿子于是就问“不叫腰,那叫什么?”老子头也不抬,给了句“当么间儿”。老人毕竟是老人,虽然耐力好,但记性明显差了。这不,腰里别着镰刀,却四处寻摸“哎,镰刀忘哪了?”儿子看到了,却跟爹说“在当么间儿”,于是爹就到麦地中间去找,当然是找不到的。忙活半天,儿子才告诉他别在腰上。当爹的很生气“明明在腰上,你怎么点晃(骗)我?”儿子反问:“你不是说那不叫腰,叫当么间儿!”
麦手对戏是一种模拟面试的练习方式,主要是帮助参加面试的人提高口语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回答问题时,可以采用以下方式:1使用大白话明确结论: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想法,让面试官能够清晰地听懂你的观点,明确你对问题的看法。2解释原因:对于对问题的答案,必须解释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答案,为什么这种方式是最优的。可以通过列出例子,提供数据或者引用其他的权威资料来进行阐述。3内容延伸:在回答问题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主题相关的知识来深化回答。尽量不要歪题,但可以结合主题从其他角度展开分析,同时也可以增加回答的质量。总之,在麦手对戏中,不仅仅回答问题的准确性重要,更重要的是应该具备清晰、简明易懂、条理清晰的表达方法,同时还要表现出一定的思辨能力、组织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
喜马拉雅。
剧本主要是由台词和舞台指示组成的,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编导与演员演出的依据。与剧本类似的词汇还包括脚本、剧作等等。它是以代言体方式为主,表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剧本是舞台表演或拍戏的必要工具之一,是剧中人物进行对话的参考语言,是一门为舞台表演服务的艺术样式,区别于戏剧和其他文学样式。
lèng,同倰字。
“~僜(dèng)”
①行走疲惫;
②不做事;
③象声词,形容弦乐声,如“弦嘈~~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