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私自利
过于自私自利,共情能力低的人总是喜欢以自我为首要考虑目标,而忽略了身边人的感受。因为在这些共情能力低的人的眼里,完全就没有必要去在意别人的感受,别人也在共情能力低的人的心中是不太重要的。
2、不能感同身受
没有共情能力低的人身上还有一个问题是比较严重的,那就是共情能力低的人根本就不能感同身受。即便是别人跟共情能力低的人讲道理让共情能力低的人拥有一些同理心,但是共情能力低的人还是没有办法明白别人所讲的话究竟代表着怎样的意思。
因为在共情能力低的人的眼里,同理心是一种非常虚无的东西,碰不到也感触不到。而且有的共情能力低的人想要开窍也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这方面共情能力低的人所展现出来的样子必然是被动的。
3、哄抬自我身份
所谓的哄抬自我身份,就是这类共情能力低的人总是把自己想象得过于重要,把其他人贬低到一无是处的样子。而这类共情能力低的人跟自私自利的人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共情能力低的人可能并不自私自利,但是共情能力低的人却永远把自己想象得那么高贵,所以说身边的人即便发生了,怎样事情都与自己无关。
4、共情能力低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说话比较直接,有什么说什么,心直口快,更不懂得该怎样去拐弯抹角,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说的都是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并不会刻意的迎合着他人,而说出自己违背心意的话。
5、情绪容易表现在脸上,每次遇到开心或是烦恼的事情的时候,他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情绪的变化,因为共情能力低的人这样的人都把好与坏的心情都表现在脸上了,根本就不会存在内心的不开心,还在脸上强挤出笑脸的情况,这样的人很容易被人察觉识破,同时更容易被人利用。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必须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构建创造性的音乐教学,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一、正确理解,懂得创造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要正确理解音乐教学中创造的含义。一般意义上的创造是广义的,泛指一一切具有创造性的音乐实践活动。比如:自由创编歌词、小组合作创编音乐节奏、自制打击乐器等。这种活动重过程不重结果,在教师的眼里,学生创造的结果也许很幼稚,甚至不规范,但学生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个创造过程中,就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一次创造的经历。教学中,要遵循思维发展的特点,帮助学生懂得创造,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随机应变,不局限于某种形式,不受消极定势的桎梏;要走出专业创造的误区,打破创造的神秘感,把创造意识贯穿在整个教学之中。
二、营造氛围,敢于创造
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限制,给他们自由表现的机会,给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学生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消除畏难心理,鼓励、帮助学生进行大胆尝试,展开自由的想象。而创造意识是学生在自我表现和自我想象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表达心中情感及对音乐的理解思维。可以通过音乐教学的多样化,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如在欣赏《野蜂飞舞》这首曲子时,先让学生反复倾听,展开想象,不要对他们提出过于专业的问题而使他们产生紧张心理,不要对他们的想象力加以限制,而要鼓励、引导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在音乐的气氛中寻找感觉,自由想象。这样一来学生的想象力超乎寻常,真可谓是丰富多彩:有的说仿佛魔鬼来了,有的说听了觉得很紧张,也有的说是好像很多野蜂在团团飞等等。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让学生试着从音乐的要素如节奏、速度等方面去寻找答案,从而创造性地理解乐曲的表现手段。由此可见,营造良好的氛围,给学生一方自由的空间,学生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就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情感激励,促进创造
积极的情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在音乐教学中要多渠道、全方位设置各种情景,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使之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才能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积极的内在动因,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情感主线,力求做到以真挚的情感、生动的语言、精妙的分析,引导学生积极感受音乐的真谛。比如,教学《保卫黄河》时,教师先用生动、深沉的语言,描绘出国难深重、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历史背景,然后以《保卫黄河》为背景音乐配乐朗诵,同时,用多媒体反映那个时期的国情画面,从听觉、视觉上刺激学生。配合着《保卫黄河》那雄浑苍健、慷慨激昂的音乐,学生的心中自然会产生一种特别的情感。学生再遇到类似题材的革命歌曲时,能创造性地把握歌曲内容,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发展。
四、因势利导,即兴创造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即兴是最古老、最自然的音乐表现形式,是情感表露的最直接的形式。奥尔夫的教育活动通过儿童的积极参与和唱奏实践,以即兴活动形式发展儿童的音乐体验、尝试创造音乐的能力。回顾以往我们不难看到,那些五六岁甚至两三岁的儿童,只要你播放音乐,他(她)立即会手舞足蹈起来,边玩边哼自己的调调而不需要你教。即兴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能,这是他们心灵的直露和表白。然而随着他们在社会、在成人为他们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却渐渐地把这种巨大潜能给压抑了、给扼杀了,到十一二岁的时候,让他们随意跟着音乐跳舞,或随便唱些什么,他们便会不安,不知如何开口,即兴对他们已经成为陌生。而到了中学、大学,书念得越多,就越远离这种人类最本能、最自然的东西。学生的创造潜能被扼杀,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悲哀。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加强,尊重学生意愿,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即兴开始的教育正是真正体现创造性的教学,它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游戏之中去探索声音,去尝试用字、词、语言,用自己的动作,即兴地做些什么,用即兴的敲打一些节奏开始自己的音乐体验和学习。探索式的学习在音乐方面就是以即兴的创作表演为起点的教学方式。如听音乐即兴编一个小故事,给乐曲即兴起一个名字,或跟着音乐即兴舞蹈或表演等。如在教学《柳树姑娘》时,让学生聆听范唱时,可即兴加上表现柳树长叶子的动作。在教学《踏雪寻梅》时,让学生即兴根据音乐编一个故事,或画一幅踏雪寻梅图等。在教学《狮王进行曲》时,让学生听音乐即兴起名字等等。
五、留有余地,提升创造力
音乐教学活动要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造空间。首先是教材的整合利用,教师要尽量挖掘教材的可创造部分,还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地选择、补充一些具备可创造余地的教材,以此让学生拥有充分的创造空间。比如,低年级唱歌教学中,对于那些歌词形象、节奏鲜明、富有动作感的歌曲,如《郊游》《不倒翁》等,可以引导小朋友展开一定的想象,为歌曲编出生动形象的动作。这样,孩子们往往兴趣盎然,编得千姿百态。
其次是教师的评价问题。有人说,创造只有在“无评价”的课堂气氛中才能实现。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不现实的,会失去方向,无所适从。实践证明,合理的评价是提供创造机会的保证。如在人音版五年级教材《看大戏》一课中有一段念白,教师不急于给出范唱中的规范节奏,而是先让孩子自由讨论设计节奏,再聆听范唱,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判断,最后根据乐曲情绪选择自己喜欢的节奏来读念白,不强求与范唱中完全一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迷信权威,允许孩子存在不同意见,给孩子提供了创造的机会。这一过程也充分肯定了孩子的创造力,使孩子感受到了创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总之,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创造能力是教育工作向纵深推进的需要,我们必须深入地研究实践,使学生懂得创造、敢于创造,进而能够即兴创造、提升创造。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创造,在创造中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让他们在音乐的天地里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为培养一批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表达能力差和理解能力差要做到多说多看多听。在跟别人聊天的时候要多说话,多说了表达能力才会好,而提高表达能力就是提高口才很重要的要素。平时要多看书,书能教会你如何正确的与人聊天,能提高你的内涵,跟别人聊天的时候人家觉得你讲话很有内涵,那么你说的话人家是很容易接受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