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恽,字文畅,生于宋泰始元年(465年),卒于梁天监十六年(517年)。祖籍河东解州(今山西运城),南朝梁著名诗人、音乐家、棋手。梁天监元年(502午)萧衍建立梁朝,柳恽为侍中,与仆射,著名史学家沈约等共同定新律。以后在朝中,历任散骑常侍、左民尚书,持节、都督、仁武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今广东广州)刺史。又“征为秘书监、领左军将军”。曾两次出任吴兴(今浙江吴兴县)太守,“为政清静,人吏怀之。梁天监十六年 (517年)卒,享年53岁。赠侍中,中护军。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柳恽的个人资料,欢迎阅读!
生平
柳恽父柳世隆,南齐尚书令,左光禄大夫、侍中。兄柳惔,梁尚书左仆射。柳恽从小深受父、兄影响,勤奋好学,少有志向,才华出众,远近闻名。齐竟陵王萧子良闻其名识,请他在朝中当法曹行参军,并极赏识之。齐武帝时,官至太子洗马,后因父丧辞官回乡。
从齐武帝开始,萧齐宗室内部不断相互倾轧、残杀。齐和帝中兴元年(501年),雍州(今湖北襄樊附近,刺史萧衍带兵进攻建康(今江苏南京),柳恽“候谒石头(今南京)”,主动投诚,封为冠军将军、征东府司马。当时齐东昏侯还未投降,士兵还在苦战。柳恽陈书请求攻下石头时,先收图籍,宽大为怀,怃恤百姓。萧衍点头同意,让柳恽西上荆州(今湖北江陵县)迎接齐和帝萧宝融,并任命他为相国右司马。柳恽开端效忠萧梁王朝。
梁天监元年(502午)萧衍建立梁朝,柳恽为侍中,与仆射,著名史学家沈约等共同定新律。以后在朝中,历任散骑常侍、左民尚书,持节、都督、仁武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今广东广州)刺史。又“征为秘书监、领左军将军”。曾两次出任吴兴 (今浙江吴兴县)太守,“为政清静,人吏怀之。梁天监十六年 (517年)卒,享年53岁。赠侍中,中护军。
成就
柳恽是齐梁时有成就的诗人之一。他年轻时以擅长赋诗闻名,晚年在吴兴任官也作许多诗篇。名篇《江南曲》是作者在汉乐府诗的影响下,创作的有代表性的五言诗。诗描绘妻子见到久别的丈夫,半喜半忧的复杂心理。
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故人久不返,春华复应晚。
不道新知乐,空言行路远。
诗中刻画人物心理细致,景情交融,特别是起句为后人赋诗中奉为典故引用。《江南曲》一直和吴筠的《小垂手》及梁简文帝的《夜曲》一起,被视为五言律诗的滥觞。
柳恽的其他诗句如《捣衣诗》中的“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从(梁)武帝登景阳楼》中“太液沧波起,长扬高树秋。”诗以素物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颇有影响,并为论诗者鉴赏。又如《独不见》风格别具,写失意惆怅之情。柳恽的诗句是梁五言宫体诗的代表作。风格自然朴素,深挚含蓄,毫不雕饰。
柳恽的大半生是在宫廷和贵族周围度过的,他的诗句不免附合君主贵族的兴趣。诗中描绘宫廷花草、树木、服饰等,来满足皇帝贵族的娱乐要求。梁武帝每次举行宴会,总要让他赋诗,他们互唱互和,以诗助兴。柳恽的诗句广为流传。著名文学家王融把他的诗句写到书斋的墙壁和执着的白团扇上。柳恽晚年与文学家吴筠关系甚密。吴筠诗文具有清拔之气,人称“吴筠体”。在吴兴柳恽“召(吴筠)补主薄,日引与赋诗。”他们相互赠诗,以表友人之情。柳恽的诗风清新秀美,格调也比较健康,在当时诗坛上有一定影响。柳恽的诗文收在《柳吴兴集》中,共12卷,南宋末尚存1卷,已佚。他的少量诗文散见于《艺文类聚》、《初学记》、《玉台新咏》中。近人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辑其文1篇,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其诗18首。
柳恽少时学琴,其父是闻名于世的弹琴高手,他深受指点和熏陶,以后他又拜著名的琴手嵇元荣、羊盖为师。他天资聪颖,琴技精湛,天下闻名。一次萧子良在院内摆酒设宴,将晋代宰相谢安曾用过的鸣琴摆在一侧,请柳恽弹奏,他以娴熟的技艺奏出悦耳动听的琴声,使在场的人都陶醉了。萧子良赞叹说:“卿巧越嵇心,妙臻羊体,良质美手,信在今辰。岂止当世称奇,足可追踪古烈。”又一次,柳恽赋诗未就,以笔敲琴,附近的客人过来,用筷子一起敲打,琴中发出悲哀的音乐,使柳恽为之一惊,于是制为雅音。从此敲琴演奏便开始了。柳恽弹琴善于推陈出新,他论述琴法,“以今声转弃古法”。著有《清调论》。
柳恽善下围棋,是著名的棋手。梁武帝也最好围棋,他命柳恽负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棋品的评定。柳恽品定棋谱,作《棋品》 3卷。他评定棋手名次优劣,登格者共278人。柳恽自己名列第二。这是我国古代围棋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评定棋手等级的盛会。柳恽还是博射高手。博射是古代一种游戏,他“发必命中”。
柳恽还精医术,通晓医学精妙之道。还擅长占卜,著有《卜杖龟经》。可惜他的著述均己散佚。
柳恽是南朝齐梁时著名诗人、琴手、棋手,以多才多艺著称天下。梁武帝赞赏他说,“吾闻君子不可求备,至如柳恽可谓且美,分其才艺,足了十人。”
柳恽的代表作品
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故人何不返,春华复应晚。
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孤衾引思绪。独枕怆忧端。深庭秋草绿。高门白露寒。
思君起清夜。促柱奏幽兰。不怨飞蓬苦。徒伤蕙草残。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鹤鸣劳永欢。采菉伤时暮。念君方远游。望妾理纨素。
秋风吹绿潭。明月悬高树。佳人饰净容。招携从所务。
步栏杳不极。离堂肃已扃。轩高夕杵散。气爽夜碪鸣。
瑶华随步响。幽兰逐袂生。踟蹰理金翠。容与纳宵清。
泛艳回烟彩。渊旋龟鹤文。凄凄合欢袖。冉冉兰麝芬。
不怨杼轴苦。所悲千里分。垂泣送行李。倾首迟归云。代马秋不归,缁纨无复绪。
迎寒理衣缝,映月抽纤缕。
的皪愁睇光,连娟思眉聚。
清露下罗衣,秋风吹玉柱。
流阴稍已多,馀光亦难取。
如《捣衣诗》中的“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从(梁)武帝登景阳楼》中“太液沧波起,长扬高树秋。”诗以素物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颇有影响,并为论诗者鉴赏。又如《独不见》风格别具,写失意惆怅之情。柳恽的诗句是梁五言宫体诗的代表作。风格自然朴素,深挚含蓄,毫不雕饰。
柳恽的大半生是在宫廷和贵族周围度过的,他的诗句不免附合君主贵族的兴趣。诗中描绘宫廷花草、树木、服饰等,来满足皇帝贵族的娱乐要求。梁武帝每次举行宴会,总要让他赋诗,他们互唱互和,以诗助兴。柳恽的诗句广为流传。著名文学家王融把他的诗句写到书斋的墙壁和执着的白团扇上。柳恽晚年与文学家吴筠关系甚密。吴筠诗文具有清拔之气,人称“吴筠体”。在吴兴柳恽“召(吴筠)补主薄,日引与赋诗。”他们相互赠诗,以表友人之情。柳恽的诗风清新秀美,格调也比较健康,在当时诗坛上有一定影响。柳恽的诗文收在《柳吴兴集》中,共12卷,南宋末尚存1卷,已佚。他的少量诗文散见于《艺文类聚》、《初学记》、《玉台新咏》中。近人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辑其文1篇,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其诗18首。
1说出下:列叶子在古诗中常见的寓意,,,,,有落叶、梧桐、荷叶
古代诗词的常见意象 :
1月——思乡,怀人
怀乡: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怀人: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
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
例: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4松——孤直傲岸,岁寒三友之一
例:岂不罹严寒,松柏有本性。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5莲——爱的象征
莲与怜谐音,所以可借以表达爱情。
例: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6梧桐——凄凉悲伤
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泪梦三更后。
7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
相传,蜀王让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到春天,杜鹃会一直啼叫到满口是血。另外,杜鹃的啼叫好象在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也叫子规,常唤起游子思乡之情。
例: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8秋蝉——高洁,悲凉
秋后的蝉是活不久的,一番秋雨后,蝉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
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9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
(也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
例:雁字归时,月满西楼。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10 柳——离情依依
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1南浦,长亭——送别之所
例: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12芳草——离恨
例:青青河边草,绵绵思道远。
13芭蕉——孤独与忧愁
例: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14羌笛——凄切之声
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5乌鸦——衰败荒凉之兆
例: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供你参考!
2叶在诗句中的不同含义榕叶满川飞白鹭,疏帘半卷黄昏雨。----李弥逊 (榕树叶)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木叶:枯黄的树叶)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苏轼 《咏桔》(绿叶:桔叶)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晏殊《破阵子》(叶:大指柳叶)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荷叶)
月冷天风吹,叶叶干红飞。———王周《落叶》(落叶)
叶子常常被赋予的感情、含义:
绿叶、新叶:多为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新气象、生命、力量。或者意寓重生,新的开始。
枯叶、黄叶、落叶:大多出现在一些悲秋伤春的诗词中,多被诗人们赋予了离愁别恨的感情。
3关于叶的诗句有哪些1、《落叶》隋孔绍安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释义:秋气早来,树叶飘落,令人心惊;凋零之情就如同这远客的遭遇。树叶翻飞仿佛不愿落地;还在诉说着不忍离开这片森林。
2、《和杜录事题红叶》唐白居易
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 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
连行排绛帐,乱落剪红巾。 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
释义:农历十月的早晨,寒山上的树叶经霜打了以后,在秋天里一下子都变了样。漫山的红叶,就像燃烧的火焰一样火红火红的,但却不是因为火才使它这样红的;又像盛开的鲜花红红的,但却没有等到春天就开放了。一行接一行的树,就像排列成行的深红色的帷帐;零乱飘落的树叶,就像剪碎的红色头巾,一块块地飘呀飘。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意思是:能停下竹轿临风欣赏这秋天红叶的美丽景色的,只有我和杜牧两个人。
3、《山行》唐白居易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释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4、《山中》唐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释义:荆溪潺湲流过白石粼粼显露,天气变得寒冷红叶落落稀稀。弯曲的山路上原本没有雨,但苍翠的山色却浓得仿佛就要润湿了人的衣裳一样。
5、《寄全椒山中道士》唐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释义: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
关于叶的成语
1、根深叶茂 [ gēn shēn yè mào]
解释:茂:繁茂。根扎得深,叶子就茂盛。比喻基础牢固,就会兴旺发展。
2、寻枝摘叶[ xún zhī zhāi yè]
解释:比喻追求事物次要的、非根本的东西。
3、落叶归根[luò yè guī gēn]
解释:飘落的枯叶,掉在树木根部。比喻事物有一定的归宿。多指客居他乡的人,终要回到本乡。
4、金枝玉叶 [jīn zhī yù yè]
解释:原形容花木枝叶美好。指皇族独苗子孙。现也比喻出身高贵或娇嫩柔弱的人。
5、枯枝败叶[kū zhī bài yè]
解释:败:衰败。干枯的树枝,衰败的花叶。形容荒凉、破败的样子。
4带叶字的诗句1)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 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
3)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贺知章《咏柳 》
4)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5)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 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6)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 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7)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8)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 晏殊《破阵子•春景》
9)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 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10)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 王昌龄《采莲曲二首》
1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红叶(高启)
霜染满林红,萧疎夕照中。曾供写秋怨,流出上阳宫。
参考资料
搜狗问问:
5关于树叶的诗说 “ 木叶 ” 林庚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九歌》 )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 ” 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 萧纲《折杨柳》 )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 ) 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 柳恽《捣衣诗》 )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 ) 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
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
#教案# 导语《说木叶》作为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 考 网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课文
林庚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
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
“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
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
(周邦彦《满庭芳》)
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
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曹植《美女篇》)
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吴均《青溪小姑歌》)
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引1: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引2: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
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显示:木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讨论后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小结: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
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
体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四、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师: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显示《一剪梅》《相见欢》两首词及其画面)
讨论,结论:望月怀远
思考2:请根据你所熟悉的梅花诗,说说“梅”这个意象的特点。显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讨论,结论:高贵,圣洁,坚贞。
师: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盛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请同学们注意一下,有时候,诗人把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再如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就境界迥异。
五、布置作业: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几首,请再找出一些,写一篇鉴赏性小论文。
六、小结: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小诗人。最后,请让我把下面这首诗献给同学们,作为今天的结束: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探究活动
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
研究方法:
(1)收集有关“月亮”的古诗。
(2)班级交流。
(3)鉴赏研究,写成小论文。
参读作品:
曹操《短歌行》,刘禹锡《石头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张九龄《望月怀远》,李白《静夜思》,杜甫《月夜忆舍弟》,孟郊《古怨别》,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
2.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联想意义也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了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一人走过,人人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古代诗歌还有没有类似的常见意象呢请找出来,作专题研究。
研究方法:
(1)阅读古诗,找出一两个常见意象。
(2)作比较赏读。
(3)召开诗歌鉴赏研讨会。
参读书目:
《诗集传》《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诗集。
3.在我国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有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就不尽一致。请找出一些,试辨析并交流.
研究方法:
朗读交流、品味交流、心得交流。
参读书目:
王安石《梅花》,陆游《卜算子·咏梅》,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黄蘖《上堂开示颂》,卢梅坡《雪梅》,张谓《早梅》,林逋《梅花》,周邦彦《花犯》,范成大《霜天晓角》,姜夔《暗香》《疏影》,萧泰来《霜天晓角》,彭元逊《解佩环·寻梅不见》,黎洪《诗话一百篇·逸者之梅与志士之梅》。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7月
反思
《说木叶》作为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文的微妙之处,于细微处见精神,含英咀华,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
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
教学重点之三是利用文章中的“树叶、绿叶、落叶、木叶”等资源,有效解析诗歌语言中的暗示作用,即:诗歌中意象的传统象征意义。这样,就将一篇现代自读课文和古代诗歌有了密切的联系,有助于教师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有助于学生将本文所学与传统的诗歌意象结合在一起,更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扩散。
学生学过篇诗歌,但只是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的表达技巧,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而这正是古诗词含蓄蕴藉之处,正是古诗词魅力所在,本课以此作为教学的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这一表达技巧,能够有意识理解和运用它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时要本文用的是归纳法,从多个诗句中“木”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归纳出诗歌语文暗示性这一特质,所以在拓展时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知识点的积累和能力训练,让学生自己依据刚学过的知识概括出共性的东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标是基于新教材对于学生心理的关注而确立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心理因素,随着对学生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智力因素有时显得无能为力,因为非智力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占主导地位,现代教学能够兼顾二者,用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达到真正使学生健康地发展。传统语文课人文教育方面还显得薄弱,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使语文课美感得不到充分体现。本课实现情感目标主要用诗句的优美意蕴来打动学生,重视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本课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首页就有树叶的闪动,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能够开启学生的想象力,可能会想到枯黄叶子表达什么情意。中间部分用了《登高》这首诗的配乐朗读,声音是课件中最灵动的东西,一个优质课件必备的要素,课件没有声音,也就没有了生命。因为朗读能够渲染气氛,能够以情动人。从《登高》的朗读中感受沦落他乡年老多病杜甫仰望茫无边、萧萧而下的木叶产生的忧国伤时的无穷无尽的愁思,油然产生对杜甫这位现实主义大诗人人生遭际的同情和景仰,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在拓展部分,用梅、柳、松、云等图象,达到视觉上的美感,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探索诗歌意象所表达的情意。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远远倒不到上课的要求,以至于在第一个重点的落实上花了将近四分之三的时间,第二个重点就草草收尾了,学生的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在讨论“落叶纷冉冉”一句时,学生就“落叶”到底是如何体现出桑女走路的姿态时,各执己见,用了较多的时间。因学生各执其理,一时间我没能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和果断的引导,从而也耽误了一些时间,导致预设的一处古诗意象分析没有进行。再加上,这节课有各省市教委的领导听课,一切学生还是在思考回答问题的时候有些拘谨,对于一些问题,不敢拿出自己的见解与大家讨论。以上这些,对于我来说,还是要在以后的备课,授课以及正确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方面做更多的努力,多方面的完善我的语文课堂,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此外,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还得到了一点启示,那就是所谓的方法指导是建立在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之上的。所以引导学生课外多读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方向。
马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附含草的诗句
1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汉·无名氏《古十九首·青青河畔草》
2城上草,植根非不高,所恨风霜早。 南朝宋·刘俣《诗一首》
3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北朝·北周·庚信《春赋》
4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团扇。南朝梁·何逊《与苏九德别》
5深庭秋草绿。南朝梁·柳恽《捣衣诗》
6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7叶舒春夏绿,花吐浅深红。唐·李峤《萱》
8雨中草色绿堪染。唐·王维《辋川别业》
9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唐·李白《日出入行》
10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唐·杜甫《旅夜书怀》
1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唐·杜甫《蜀相》
12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3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唐·韩愈《游城南晚春》
14草色侵官道,花枝出苑墙。唐·张继《洛阳作》
15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唐·张九龄《感遇》
1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唐·刘禹锡《陋室铭》
17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8柳丝袅袅风缫出,草缕茸茸雨剪齐。唐·白居易《天津桥》
19春尽杂芳歇,夏初芳草深。唐·白居易《首夏南池独酌》
20杜康能散闷,萱草能忘忧。唐·白居易《酬梦得以萱草见赠》
21色嫩似将蓝汁染,叶齐如把剪刀裁。唐·徐夤《草》
22庭草根自浅,造化无遗功。低徊一寸心,不敢怨春风。唐·曹邺《庭草》
23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唐·戴叔伦《苏溪亭》
24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唐·罗隐《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25江春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唐·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26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唐·李商隐《晚晴》
27劲草不随风偃去。宋·范仲淹《欧伯起相访》
28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宋·欧阳修《秋声赋》
29野花向客开如笑,芳草留人意自闲。宋·欧阳修《再至西都》
30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宋·梅尧臣《苏幕遮》
31花易凋零草易生。宋·苏舜钦《题花山春壁》
32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销魂处。宋·晏殊《踏莎行》
33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宋·林逋《点绛唇》
34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宋·秦观《八六子》
35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宋·苏轼《蝶恋花》
36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宋·曾巩《城南》
37独倚栏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宋·谢逸《蝶恋花》
38微质已知烦雨露,寸心终欲报春晖。宋·李纲《咏草》
40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宋·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41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宋·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
42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宋·李彭《春日怀秦髯》
43嫩绿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明·杨基《春草》
44劲草不倚于疾风,零霜则变;青葵善迎于白日,宇暧斯迷。清·王夫之《连珠》
45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清·袁枚《偶作五绝句》
1有关花和思念的诗句
一、关于思恋的古诗 1、北宋诗人李清照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3、北宋诗人秦观的《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二、关于梅花的诗 1、王安石《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2、陆游《梅花绝句》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3、萧纲《雪里觅梅花》 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 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
俱羞惜腕露,相让道腰羸。 定须还剪采,学作两三技。
2关于草的诗句咏草的诗: 树中草 李白 鸟衔野田草,误入枯桑里。
客土植危根,逢春犹不死。 草木虽无情,因依尚可生。
如何同枝叶,各自有枯荣。 见野草中有曰白头翁者 李白 醉入田家去,行歌荒野中。
如何青草里,亦有白头翁。 折取对明镜,宛将衰鬓同。
微芳似相诮,留恨向东风。 长信草(一作长信宫,一作婕妤怨) 崔国辅 长信宫中草,年年愁处生。
故侵珠履迹,不使玉阶行。 春草宫怀古 刘长卿 君王不可见,芳草旧宫春。
犹带罗裙色,青青向楚人。 省试方士进恒春草 梁锽 东吴有灵草,生彼剡溪傍。
既乱莓苔色,仍连菡萏香。 掇之称远士,持以奉明王。
北阙颜弥驻,南山寿更长。 金膏徒骋妙,石髓莫矜良。
倘使沾涓滴,还游不死方。 除草 杜甫 草有害于人,曾何生阻修。
其毒甚蜂虿,其多弥道周。 清晨步前林,江色未散忧。
芒刺在我眼,焉能待高秋。 霜露一沾凝,蕙叶亦难留。
荷锄先童稚,日入仍讨求。 转致水中央,岂无双钓舟。
顽根易滋蔓,敢使依旧丘。 自兹藩篱旷,更觉松竹幽。
芟夷不可阙,疾恶信如雠。 庭草 杜甫 楚草经寒碧,逢春入眼浓。
旧低收叶举,新掩卷牙重。 步履宜轻过,开筵得屡供。
看花随节序,不敢强为容。 江草歌送卢判官 皇甫冉 江皋兮春早,江上兮芳草。
杂蘼芜兮杜蘅,作丛秀兮欲罗生。 被遥隰兮经长衍,雨中深兮烟中浅。
目眇眇兮增愁,步迟迟兮堪搴。 澧之浦兮湘之滨,思夫君兮送美人。
吴洲曲兮楚乡路,远孤城兮依独戍。 新月能分裛露时,夕阳照见连天处。
问君行迈将何之,淹泊沿洄风日迟。 处处汀洲有芳草,王孙讵肯念归期。
东峰亭各赋一物得寒溪草 苏 幂历溪边草,游人不厌看。 馀芳幽处老,深色望中寒。
幸得陪情兴,青青赏未阑。 春草谣 顾况 春草不解行,随人上东城。
正月二月色绵绵,千里万里伤人情。 赋得御园芳草 陆贽 阴阴御园里,瑶草日光长。
靃靡含烟雾,依稀带夕阳。 雨馀荑更密,风暖蕙初香。
拥杖缘驰道,乘舆入建章。 湿烟摇不散,细影乱无行。
恒恐韶光晚,何人辨早芳。 草 张南史 草,草。
折宜,看好。 满地生,催人老。
金殿玉砌,荒城古道。 青青千里遥,怅怅三春早。
每逢南北离别,乍逐东西倾倒。 一身本是山中人,聊与王孙慰怀抱。
龙池春草 陈翊 青春光凤苑,细草遍龙池。 曲渚交苹叶,回塘惹柳枝。
因风初苒苒,覆岸欲离离。 色带金堤静,阴连玉树移。
日光浮靃靡,波影动参差。 岂比生幽远,芳馨众不知。
令狐相公见示新栽蕙兰二草之什,兼命同作 刘禹锡 上国庭前草,移来汉水浔。 朱门虽易地,玉树有余阴。
艳彩凝还泛,清香绝复寻。 光华童子佩,柔软美人心。
惜晚含远思,赏幽空独吟。 寄言知音者,一奏风中琴。
省试风光草际浮 刘禹锡 熙熙春景霁,草绿春光丽。 的历乱相鲜,葳蕤互亏蔽。
乍疑芊绵里,稍动丰茸际。 影碎翻崇兰,浮香转丛蕙。
含烟绚碧彩,带露如珠缀。 幸因采掇日,况此临芳岁。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树中草 张祜 青青树中草,托根非不危。 草生树却死,荣枯君可知。
伤靡草 雍陶 靡草似客心,年年亦先死。 无由伴花落,暂得因风起。
庭草 曹邺 庭草根自浅,造化无遗功。 低回一寸心,不敢怨春风。
芳草 罗邺 废苑墙南残雨中,似袍颜色正蒙茸。 微香暗惹游人步,远绿才分斗雉踪。
三楚渡头长恨见,五侯门外却难逢。 年年纵有春风便,马迹车轮一万重。
芳草 罗邺 曲江岸上天街里,两地纵生车马多。 不似萋萋南浦见,晚来烟雨半相和。
赏春(一作芳草,一作春游郁然有怀赋) 罗邺 芳草和烟暖更青,闲门要路一时生。 年年点检人间事,唯有春风不世情。
春草 唐彦谦 随梦入池塘,无心在金谷。 青风自年年,吹遍天涯绿。
春草 唐彦谦 天北天南绕路边,托根无处不延绵。 萋萋总是无情物,吹绿东风又一年。
曲江春草 郑谷 花落江堤蔟暖烟,雨余草色远相连。 香轮莫辗青青破,留与愁人一醉眠。
光化戊午年举公见示省试春草碧色诗偶赋是题 郑谷 苌弘血染新,含露满江滨。 想得寻花径,应迷拾翠人。
窗纱迎拥砌,簪玉姑成茵。 天借新晴色,云饶落日春。
草 吴融 染亦不可成,画亦不可得。 苌弘未死时,应无此颜色。
春草碧色 王毂 习习东风扇,萋萋草色新。 浅深千里碧,高下一时春。
嫩叶舒烟际,微香动水滨。 金塘明夕照,辇路惹芳尘。
造化功何广,阳和力自均。 今当发生日,沥恳祝良辰。
春草碧色 殷文圭 细草含愁碧,芊绵南浦滨。 萋萋如恨别,苒苒共伤春。
疏雨烟华润,斜阳细彩匀。 花粘繁斗锦,人藉软胜茵。
浅映宫池水,轻遮辇路尘。 杜回如可结,誓作报恩身。
草 徐夤 废苑荒阶伴绿苔,恩疏长信恨难开。 姑苏麋鹿食思食,楚泽王孙来不来。
色嫩似将蓝汁染,叶齐如把剪刀裁。 燕昭没后多卿士,千载流芳郭隗台。
路旁草 徐夤 楚甸秦原万里平,谁教根向路傍生。 轻蹄绣毂长相蹋,合是荣时不得荣。
春草 曹松 不独满池塘,梦中佳句香。 春风有馀力,引上古城墙。
药草 苏拯 天子恤疲瘵,坤灵奉其职。 年年济世功,贵贱相兼植。
因产众草中,所希采者识。 一枝当若神,千金亦何直。
生草不生药,无以彰士德。 生药不生草,无以。
3有关思念的诗句有关思念的诗句
1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2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李白《静夜思 》
3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5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 王维《相思》
6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 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
7 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 —— 晏几道《长相思·长相思》
8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李白《静夜思 》
9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10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 李商隐《锦瑟》
11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 徐再思《折桂令·春情》
12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 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4描写小草的诗句一、《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唐代白居易
1、原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翻译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苍翠。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发。
芳草的馨香弥漫着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又送游子远行踏上古道,满怀离情望着萋萋芳草。
二、《城南》
作者:宋代曾巩
1、原文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2、翻译
春雨迅猛,池塘水满,遥望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
三、《春草》
作者:唐代唐彦谦
1、原文
天北天南绕路边,托根无处不延绵。
萋萋总是无情物,吹绿东风又一年。
2、翻译
春天一到,天南地北到处都生长着路边的小草,依赖着草根,春草无处不绵延生长。可茂盛的春草总要催人回家,春风吹绿小草又过了一年了!
四、《游子吟》
作者:唐代孟郊
1、原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翻译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五、《蝶恋花·侬是江南游冶子》
作者:元代赵孟
1、原文
落尽杨花春满地,萋萋芳草愁千里
2、翻译
杨花落尽,芳草萋萋,勾起了我满腹愁绪。
5形容很想念的诗句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妾似胥山长在眼,郎如石佛本无心。-朱彝尊《鸳鸯湖棹歌》
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佚名《凤求凰·琴歌》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二首其二》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曹雪芹《终身误》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白居易《长恨歌》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文廷式《蝶恋花》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三首其三》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冯小青《怨》
6关于草的诗句1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2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4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5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卢纶:《塞下曲》)
6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
7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陶渊明:(归园田居))
8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韦应物:(滁州西涧))
9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0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11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12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李叔同:《送别》)
13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韦应物:《滁州西涧》)
14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郎》)
15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
16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卢纶《塞下曲》)
17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
7描写草的诗句古诗大全1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汉·无名氏《古十九首·青青河畔草》
2城上草,植根非不高,所恨风霜早。 南朝宋·刘俣《诗一首》
3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北朝·北周·庚信《春赋》
4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团扇。南朝梁·何逊《与苏九德别》
5深庭秋草绿。南朝梁·柳恽《捣衣诗》
6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7叶舒春夏绿,花吐浅深红。唐·李峤《萱》
8雨中草色绿堪染。唐·王维《辋川别业》
9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唐·李白《日出入行》
10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唐·杜甫《旅夜书怀》
1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唐·杜甫《蜀相》
12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3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唐·韩愈《游城南晚春》
14草色侵官道,花枝出苑墙。唐·张继《洛阳作》
15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唐·张九龄《感遇》
1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唐·刘禹锡《陋室铭》
17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8柳丝袅袅风缫出,草缕茸茸雨剪齐。唐·白居易《天津桥》
19春尽杂芳歇,夏初芳草深。唐·白居易《首夏南池独酌》
20杜康能散闷,萱草能忘忧。唐·白居易《酬梦得以萱草见赠》
21色嫩似将蓝汁染,叶齐如把剪刀裁。唐·徐夤《草》
22庭草根自浅,造化无遗功。低徊一寸心,不敢怨春风。唐·曹邺《庭草》
23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唐·戴叔伦《苏溪亭》
24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唐·罗隐《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25江春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唐·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26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唐·李商隐《晚晴》
8关于思念的诗句古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司马相如《凤求凰》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古》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长相思,在长安李白《长相思·其一》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李煜《长相思·一重山》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春情》
伤情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关于的思念诗句古诗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李白《关山月》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刘彻《秋风辞》
9关于思念的诗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月沐秋霜花不蕊,空房一盏残烛泪秋萤亦陷相思崖,坠身作油映灯辉
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一个怎样的人,而是因为我喜欢与你在一起时的感觉。
失去某人,最糟糕的莫过于,他近在身旁,却犹如远在天边。
纵然伤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为你不知是谁会爱上你的笑容。
对于世界而言,你是一个人;但是对于某个人,你是他的整个世界。
在遇到梦中人之前,上天也许会安排我们先遇到别的人;在我们终于遇见心仪的人时,便应当心存感激。
不要因为结束而哭泣,微笑吧,为你的曾经拥有。
想念一朵古莲,在木兰舟中被一双素手轻轻拂开。想念清如水的莲子,一纵身,便跳进《江南》的诗笺。
想念一杯美酒,如果挂起,就是庐山三千尺的白练,如果倾倒,就是黄河九曲十八道弯。而马上的将军,却来不及放下手中的夜光杯,战火!战火!铁蹄已踏破贺兰山!
想念一段鸟鸣,在王维的辋川,在杜甫的长安。
在桂花开落的春天,衔一片明月温暖诗人的睡眠。在草木深深的城阙之间,展翅冲天,为我带来开元年间伤感的诗篇
我想念你的时候
下着雨的每一夜
我都会时时想你
失去了曾经的拥有
在你离开以后
带走了我真正的笑容
只留下寂寞孤独
忘了幸福是什么滋味
没有你的夜特别的漆黑
没有你在我身边的时候
我只能闭上双眼去感受
没有我的夜谁在你身边
能不能再听一次你叫LELE
回到还在你怀里的时候
能不能让我再一次拥有
曾属于我的幸福
能不能让我再一次拥有
曾属于我们的回忆
这时候
Elgar的眼睛里
看到我童年时候公园里的湖面
光芒照耀了我的视线
于是我盲得摸着了太阳和春
孩子们的笑声
我的心里裂开了一道缝
为的是一条水从容流淌
清澈的
温润的
原来我唇上的纹理
是我的命脉
是我想触摸你眼光的翅膀
在这个由陌生到熟悉的城市
我常常⒈个人逛街
我看着陌生的脸
我看着熟悉的橱窗
我不喜欢看别人看我
我却喜欢去看别人…
10关于草的诗句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竹枝词 黄莘田
画罗织扇总如云,细草如泥簇蝶裙。
岳鄂王墓 赵子昂
鄂王墓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游子吟 孟郊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无题 陈嘉谋
衰草尽随眉黛落,飞花长逐杜鹃声。
送别 王维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初春小雨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立春偶成 张轼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观猎 王维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北山 王安石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湖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春暮 曹豳
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1草在古代诗歌中暗示着什么
1、屈原以芳草喻贤才君子,而以萧艾比变节退化了的人才。
从屈原作品开始,就形成了“美人香草,以喻忠贞”的传统(阴阳失和喻君臣不协)。这一传统在中国诗史上影响深远。如“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屈原《离骚》)“香草为君子,名花为长卿”(王维《春过贺遂员外花园》
2、以芳草比喻自己追求的理想
文天祥诗句“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端午感兴》),文天祥希冀复国
如孟浩然诗句“欲寻芳草去,惜与古人违”(《留别王维》),孟浩然期望归隐。
3、草成为寄托离别情怀、怀人相思的物象。
《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在江淹《别赋》中就有这样的描写:“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军南浦,伤如之何!”这一意境常常在古诗中出现。比如:“春草秋更绿,公子未西归。”(谢眺《酬王晋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诗人着眼于草每到春来总要重现新绿,着眼于春草重生像回归一样,即由草的“归”联想到人的归,好像回归一样,所以常把草作为抒情的依托。再如:“故人一别几时见,春草还从旧处生”(顾况《赠远》)及“春水悠悠春草绿,对此思君泪断续”(姚月华《怨诗》),都是如此。绿草重生,而友人难见,诗人对此难免顿生惆怅,悲伤断肠。所以古典诗词中,经常看到“芳草”与“断肠”联系在一起,如“庭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韦庄《谒金门》)、“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朱淑真《谒金门》)。比如,汉乐府“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冶诗句:“离情遍芳草,无处不萋萋”(《送阎二十六赴郯县》),还有李煜的著名词句“离情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这些都是着眼于草的连绵,以连绵不绝、无处不在的青草象征同样连绵不绝、无处不在的愁情。
宋范仲淹
苏幕遮·碧云天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倚危亭,恨如春草,萋萋 尽还生。 秦少游
4、移情:同样是借草抒情,但在不同诗人笔下,表现总是多彩多姿。诗人常用一种移情的手法,即将主观感情外化到客观事物上。比如,“故人形迹灭,秋草向南悲”(顾况《别李别驾》)、“上有如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李白《灞陵行送别》)。实际上是人悲、人伤心,诗人却说草悲、草伤心,这样就显得灵动含蓄,让人觉得余味无穷。在表达怀人情愫的诗句中,还有一十分成功的、类似借代的表现手法,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生查子》),绿罗裙颜色与草色相同,所以诗人就“爱屋及乌”,由于想起爱人罗裙的颜色,故而怜爱普天下的芳草了。本是以罗裙代指爱人,继而以罗裙的颜色代指爱人,后又以罗裙颜色相同的芳草来代指爱人了。牛希济词句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艺术流程。
5、草又常被用来表现悲伤的情感,这大概是因为秋草、荒草极易触动人的感伤情绪。比如“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寇准《踏莎行》)、“高梧月白绕非鹊,衰草寒露啼鸣螀”(陆游《秋兴》)。草在渲染悲哀气氛中的作用极强,因而在挽歌、怀古诗中,草几乎是不可缺少的意象。前者如“荒草和茫茫,白杨亦萧萧”(陶渊明《挽歌诗》)、“春草何茫茫,王孙旧此游”(刘长卿《过漂母墓》),后者如“君王不少见,芳草旧宫春。犹带罗裙色,青青向楚人”(刘长卿《青草宫怀古》),“伤心欲问前朝事,唯见长江流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窦巩《南游感兴》)至于杜甫与崔灏的名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就更为人们所熟知了。
6、显示了蓬勃的生命力
白居易名句:“野火烧不订梗斥妓俪幻筹潍船璃尽,春风吹又生”。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7、感时伤世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8、以寸草难以回报春光的照临比喻子女难以报答母亲的抚爱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是以碧绿的草色比喻消闲的人心和淡泊宁静情怀;
“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窗前草不除”形容读书之乐如窗前春草绵绵无际。
2在我国诗歌中,如“梅”“柳”“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梅:“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
梅象征高洁,不畏严寒。 诗文中的梅: ☆ 一枝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 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
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
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卢照邻《梅花落》) ☆ 吴王醉处十余里。
照野拂衣今正繁。经雨不随山鸟散。
倚风疑共路人言。愁怜粉艳飘歌席。
静爱寒香扑酒樽。欲寄所思无好信。
为君惆怅又黄昏。(罗隐《梅花》) 梅花:德性与气节的代言人 ☆ 梅花自古就被赋予德的品性,民间流传着许多吉祥、喜庆的相关习俗。
梅花集高洁、秀雅、坚毅于一身,其色、香、韵、姿俱佳,特别是在冰中孕蕾,雪中开花的品格,更为无数仁人志士所喜爱。 ☆ 古人认为,“梅具四德,初生为元,开花如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
梅花绽开五瓣,象征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有梅开五福之说。喜鹊在梅枝上欢悦鸣叫的图案,常被称为“喜报早春”,“喜报春光”,“喜上眉梢”,取谐音或寓意。
吉祥图案还有“竹梅双喜“,由竹梅和两双喜鹊纹图,竹喻夫,梅喻妻,常用以祝贺新禧。“朔风吹倒人,古木硬如铁;一花天下春,江山万里雪。”
人们把松、竹、梅称作“岁寒三友”,尊梅、兰、竹、菊为“四君子”,赞赏梅花的高洁、典雅、冷峭、坚贞,视为知友、君子。 ☆ 鲁迅曾精辟地用梅花作过一个比喻:“中国真同梅树一样,看它衰老腐朽到不成一个样子,一忽儿挺生一两条新梢,又回复到繁花密缀,绿叶葱茏的景象了”。
他还请人为他篆刻过“只有梅花是知己”的石印,抒发自己高洁的情怀。 ☆ 明·王圻《三才图会》认为:“梅有四贵,贵稀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
明代李渔曾论赏梅:“风送香来,香来而寒亦至;雪助花妍,雪冻而花亦冻”。梅傲而不俗。
其色分红白及绿,另有蜡梅,色黄如蜡,香气浓郁。梅寿可逾千载,枝干虬曲,身姿苍古,其芳愈寒愈媚,临风寒劲挺傲然铁骨,遇冰雪更添飘然风仪。
梅不畏寒乃出自天然,而寒香俱来更是造化奇绝,踏雪寻梅,呵气凝香,满目娇色,风雅至致。 ☆ 早在魏晋时期,梅花就被写入诗歌中,人们首先把它作为一般春花春树认识和描写后来梅花渐渐上升为独立的审美表现对象,而不仅仅作为春景的点缀。
南朝鲍照在其《梅花落》中已经赋予了梅花高风亮节的品性。(以下取自网文《宋代诗歌中的梅花意象》) ☆ 宋代,生活在龌龊尘世,志不得伸的诗人们更与梅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看到在寒霜季节盛开的梅花,傲雪耐寒,独入清香,于是就把它诠解为一种孤高绝俗,贞洁自爱的君子情操,以梅隐喻自身的美德。
北宋中期,经过苏轼等人的吟咏,梅花的君子意象得到进一步深化。苏轼写了大量咏梅诗,在其诗中带有强力主观表现性,一方面,如前人一样淋漓尽致地展现诗人孤芳自赏,幽洁自持的性格志趣,另一方面也寄托了内心深处与世委蛇而又不甘沦弃的孤清与落寞。
☆ 到了南宋,国势飘摇,社会动荡,土人阶层涣散零落,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而且还受道家逍遥自适人生哲学的影响,很多诗人寄情于山林,渴望过一种清净无为与世无争的生活,于是在咏梅诗中,出现了梅花另一个意象--隐者高士的意象。 ☆ 君子、隐士、处子玉女,梅花的这三个意象之所以能相融,是因为这三个意象都有共通的核心--贞洁的象征。
以梅花来表达对远方朋友的罹,也是古诗中梅花又一重要意象。诗人们咏梅绝不只是为了描摹梅的物态,更重要的是借梅怡情,抒怀,表节。
咏梅诗之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下是由于诗中报咏之梅,已经成为诗人心灵的客观对应物,一代一代层累凝聚着深刻的含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独立高傲的心灵境界。 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凑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刘禹锡《杨柳枝词》) ” 柳与留音近,诗词中的“折柳送别”有暗示性,抒发分别时的离愁别恨,朋友间的厚意深情。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
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同是咏柳,诗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草色幽深,暗示愁绪,思离人。
古诗文中凡写到离别远行、抒述离愁别恨,就总要以草来作寄托或映衬。 关于诗中的“草”,可以参看 /ddxr/pe_jkch1htm上金开诚的《说诗中之草》 牡丹: 诗文中的牡丹 ☆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李白《牡丹》) ☆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赏牡丹》) ☆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白居易《秦中吟》之十《买花》) ☆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颖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徐凝《牡丹》) ☆ 牡丹,以其雍容。
3带有草字的诗句并有相同的暗示意义的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5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卢纶:《塞下曲》) 6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7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陶渊明:《归园田居》) 8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0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4描写草的诗句古诗大全1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汉·无名氏《古十九首·青青河畔草》
2城上草,植根非不高,所恨风霜早。 南朝宋·刘俣《诗一首》
3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北朝·北周·庚信《春赋》
4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团扇。南朝梁·何逊《与苏九德别》
5深庭秋草绿。南朝梁·柳恽《捣衣诗》
6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7叶舒春夏绿,花吐浅深红。唐·李峤《萱》
8雨中草色绿堪染。唐·王维《辋川别业》
9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唐·李白《日出入行》
10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唐·杜甫《旅夜书怀》
1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唐·杜甫《蜀相》
12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3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唐·韩愈《游城南晚春》
14草色侵官道,花枝出苑墙。唐·张继《洛阳作》
15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唐·张九龄《感遇》
1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唐·刘禹锡《陋室铭》
17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8柳丝袅袅风缫出,草缕茸茸雨剪齐。唐·白居易《天津桥》
19春尽杂芳歇,夏初芳草深。唐·白居易《首夏南池独酌》
20杜康能散闷,萱草能忘忧。唐·白居易《酬梦得以萱草见赠》
21色嫩似将蓝汁染,叶齐如把剪刀裁。唐·徐夤《草》
22庭草根自浅,造化无遗功。低徊一寸心,不敢怨春风。唐·曹邺《庭草》
23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唐·戴叔伦《苏溪亭》
24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唐·罗隐《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25江春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唐·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26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唐·李商隐《晚晴》
5带草的诗句诗中草 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5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卢纶:《塞下曲》) 6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7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陶渊明:《归园田居》) 8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0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6在我国诗歌中,如“梅”“柳”“草”等,都具有不同暗示性,能引起隋无名氏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唐代西安的霸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霸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霸陵伤别”。再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蜀道难》诗云:“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又如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杜鹃的啼叫又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思。
1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汉·无名氏《古十九首·青青河畔草》
2城上草,植根非不高,所恨风霜早。 南朝宋·刘俣《诗一首》
3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北朝·北周·庚信《春赋》
4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团扇。南朝梁·何逊《与苏九德别》
5深庭秋草绿。南朝梁·柳恽《捣衣诗》
6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7叶舒春夏绿,花吐浅深红。唐·李峤《萱》
8雨中草色绿堪染。唐·王维《辋川别业》
9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唐·李白《日出入行》
10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唐·杜甫《旅夜书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