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封闭 性格孤僻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情绪失控 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
认知偏差 内心迷茫
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
儿童身心发展的含义是什么?这是作为儿童家长需要弄清的重要问题。
通俗地说,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是指儿童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身心不断发展、完善的变化过程,它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儿童的身体发展,是指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者密切相关。机体发育正常才能使体质不断增强;而体质的增强又有助于机体的健全发育。
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指认识能力和个性心理的发展。它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具体因素。
儿童的身心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生理来说,会通过身体内部的新陈代谢作用,逐步发育完善;从心理来说,会通过他生活的环境和教育,促使他在活动中获得新的能力,向更高的心理水平发展。例如语言能力的发展,幼儿只有极贫乏的词汇和不清晰的语言,但是他在不断地和别人的交往中,通过不断地模仿,会达到新的水平。
留守儿童身心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哪里?其成因又何在呢?
留守儿童身心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学习状况、品德行为习惯以及心理成长等方面。
从学习状况看令人担忧。据许多地方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有71%的留守儿童成绩很差,倒数几名的大部分是留守儿童;我们访问过的许多教师也认为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是“差生”,突出表现是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
行为上习惯较差。从基层妇联的调查中可知,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较多,有的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说谎,小偷小摸;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有的留守儿童花钱大手大脚,常沉迷于电视、录像、游戏。
心理上容易出现偏差。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6~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容易出现情绪消极,表现出孤僻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或焦虑、任性、极端、暴躁等性格特征。基层妇联的调查反映,留守儿童在受到挫折时,有47%的孩子感觉生活没意思。留守儿童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可能影响到一批人,将来对家庭乃至社会产生不良后果。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从家庭方面看,由于外出务工父母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城镇教育费用较高,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教育方法不得法,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精力上也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职,使留守儿童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从学校和社会方面看,学校教育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那些“问题儿童”难以管理;有的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
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你知道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什么吗?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在外打工,自己和爷爷奶奶生活的小孩子。他们因为和家长的接触比较少,所以一边都会有一些心理问题。下面我为大家分享一下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什么,感兴趣的朋友赶紧来了解一下吧。
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1
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1、情绪失控
“留守的花朵”缺乏父母关爱的阳光,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自己却被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在情绪上没有正确的引导,心理上的缺失,让他们对于社会的不平衡产生抵触甚至攻击。有些意志薄弱的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内心的敏感脆弱,就这样长期的影响着这些孩子。
2、自我封闭
孤僻、冷漠、散漫……当这些带着灰暗色调的词汇集中在一些农村留守儿童身上时,其凸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就变得不容漠视。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没有最亲的人在身边沟通,收到其他朋友的排挤,柔弱无助的孩子只能将自己完全与这个陌生世界隔离,保护自己。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久而久之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
3、认知偏差
缺乏父母的关注和相应的家庭教育,纪律涣散,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他们的内心变得敏感迷茫。少数留守儿童对父母的离去偏激怨恨。即使父母回家后,也疏远他们,情感隔膜。在他们人格定性的年代,正常的人生观、价值观都难以树立。也是现今社会留守儿童逃学、辍学比率不断增加的原因。
关注留守儿童,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是一两天所造成,如果能够依靠学校的精神培养,社会的关心,家长的辅助,我们从内心不要歧视,不要疏远,留守的花朵就能美丽绽放。当然,我们在此也建议一些忙于挣钱与孩子沟通较少的家长,负起责任,毕竟你们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2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1、认知偏差 内心迷茫
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
2、自我封闭 性格孤僻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3、情绪失控 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两个人之间出了问题,哪怕没有给孩子各种压力,孩子也会容易得情感障碍。我有一个同学也是邻居,今年差不多36岁了,但是从来没有谈过恋爱,也不想谈恋爱,在她的世界里好像什么都不会引起她的注意力,我有时发现她有自虐的倾向,有时会无缘无故悲哀伤秋,感觉世界没有什么好留恋的,也不喜欢跟其他人交往。
,她父母也是很奇怪的,明明离婚了,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但是还住在一起,有时候吵闹,但是我同学不会因为他们的行为引发一些兴趣,我们家离得比较近,对于她家的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有时候也会跟她聊几句话,在交流的整个过程中,她表现得还是比较正常,但是一提起她父母的时候,她会沉默不语。
我们也会好奇的问她父母对于她的婚姻,有没有什么要求或者让人介绍,她摇摇头,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她对于父母的存在,就好像是一个过客,父母对她也没有任何的关怀,从小什么家长会,她父母也从来不参加,她也不在意,好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时候甚至人明明坐在我们课室里,但是却感觉不到她的存在似的。
在我看来,她其实就是得了情感障碍,已经不懂得感情了,很麻木的生活着,有时候我觉得她挺可怜的,好好的一个长得漂亮学习又好的女孩,对这个世界那么冷漠,我想也是她从小被冷漠惯了,躲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想出来,也感受不到一丝的温暖,所以父母不要以为不给孩子压力,不管孩子就是为他们好,这个是不负责的表现。
如何去看待农村留守儿童消极心理产生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最大的因素可能是父母不在身边吧。有什么问题可能跟爷爷奶奶讲了他们也不懂或者是不会站在你的角度考虑问题。
如何去看待农村留守儿童消极心理产生的影响因素1:首先这是一种事实。2:介入与干预只是一种方法。3: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现象会逐步减少。
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具体情况如下:
1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
2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水平无法与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以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很难支撑一个家庭在城市的生活。
3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而城市中那些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民间兴办的,其教学质量不仅无法和城市学校相比,也无法和农村学校相比。
农村留守儿童需要上哪些心理课我国的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四大问题:1 日常生活质量下降,家务负担加重.2 学业隐忧增多,学习成绩下降.3 性格孤僻、自闭、自卑者多、有的甚至违法犯罪。4 安全隐忧增加,伤亡事故时有发生。所以有识之士疾呼,决不能让农民工出现“富了一代人,垮了下一代”的现象。请观注留守儿童成长及心理健康,他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
我觉得针对这样的状况,团体心理辅导也许是个选择呢!
心理方面的治疗也有很多的方法,个别咨询的方式是一个有效的心理辅导途径,但不足之处是耗时多、受众面窄、解决问题单一等。而京师博仁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克服以上弱点。它是通过设立特定的场景活动,利用团体成员间的互动达到集思广益、互帮互助、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非常适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优点主要有: (1)适用面广,既可以针对具有共同心理问题的十人左右的小组,又可以针对几十人的发展性群体; (2)形式多样,生动有趣,有利于吸引学生积极投入; (3)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专门开发,分为小学版、中学版和大学版,通过不同的主题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积极成长; (4)耗时短,效率高,收效好,每个成员既是“求助者”又是“助人者”,可在有引导的相互影响中多视角地学习,有理论,有实践,有体验,有分享,获得多重的反馈,从而产生心理与行为的改变。在团体中不但可以更有效地影响或改变个人的某些自我概念或想法,还可以协助解决原本在个人之间难以解决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后进生老师该如何去转化?
这不光是老师的责任哟,家庭(监护人)、 、社会、学校老师,要互相密切配合才行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书有哪些请参考:
心视野农村留守儿童研究中心
:hibaidu/fisherpsy/blog
如何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去专业的心理科
进行长期的心理咨询
配合医生工作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如何去关注,求解答儿童的心理健康受到社会的影响,立白集团曾经举办了多次公益活动,像是爱心助跑啊,与梦童行啊,都帮助了孩子们度过难关,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农村的留守儿童如何教育?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一)学业出现危机
父母外出打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方面具有突出的负面影响,致使一些儿童产生学业危机。首先,他们普遍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习惯差,3142%常常不能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其次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调查显示,2816%留守儿童的父母1年或1年以上才回家一次,5253%的留守儿童表示非常想念在外打工的父母,这些因素往往会导致他们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进而导致他们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听课效率不高、学业成绩下滑,4968%的儿童表示父母外出打工后,自己的学业成绩受到了影响;再次,留守儿童厌学情绪比较严重,调查显示:对学习“说不上喜欢不喜欢”和“讨厌学习”的留守儿童占3323%;有5664%的留守儿童有过逃学行为,其中经常逃学的占1551%[1]。
(二)生活方式不良,行为失范
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二:一是留守儿童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在逐渐降低,这很容易导致他们对生活没有热情,不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学习。调查显示,只有1392%的留守儿童对自己在校的表现非常满意,对学习“没有要求”和“顺其自然”的比例占2373%。二是容易形成各种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调查中发现,4842%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他们不听祖辈教导,在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逃学、打架等违纪行为;有的沉溺于不健康的影视文化或网路游戏中;少数人甚至有抢劫、打架斗殴等违法犯罪现象。
(三)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子女的心理会出现一些问题,尤其是小学生表现明显,还有女生比男生更突出。农村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和自卑心理等。留守儿童在情绪问题上比父母在家的儿童严重,他们更经常体验到孤独、郁闷、失望、不安、无奈等消极的情绪;调查中发现,8311%的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后有一种失落、孤独无助、被遗弃感、无奈等消极痛苦的情绪,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性格上变得自卑、冷漠、胆怯、自我封闭等,所以在人际关系方面显著地不如父母都在家的儿童。这些心理问题,虽然大部分是暂时性的,发展性的,但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儿童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成人之后的人际障碍和人格缺陷[2]。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交往与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其中父亲代表着社会规范的权威,母亲起著引导情感的作用。父母和孩子的交往是面对面进行的,内容不受限制,且充满丰富的个性情感;其交往频率高,交往形式多样,以言传身教为主。这些使父母能够对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社会规范、道德情操及个性特征等各方面起到广泛有效的培养塑造作用,父母对孩子人格的教育和生活教育功能也是任何学校和社会教育所无法比拟的。然而长期外出打工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和联络频率少,同时沟通方式单一有限,一般是通过电话或书信两种方式进行,具有较长时间的间断性、非面对面性、互动频率低等特点,家庭的教育功能缺位导致孩子社会化严重不足,致使留守儿童在行为与心理发展方面出现了许多困境和问题。调查表明,1329%家长很少与孩子联络,只在过年过节时回家看一次;而和孩子几乎没有联络的占411%,见表1。
(二)监护人教育能力低下,监护不力
由于父母双方或者某一方出去打工,所以孩子一般都由长辈来看管,看管的种类分为四种类型:隔代监护、父亲或母亲单亲监护、亲戚监护和同辈监护或者自我监护。其中以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为主,且监护人的文化水平偏低,甚至有部分是文盲,具体见表2。
以上资料表明了,在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中,较大比重的监护人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监护人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比例达8101%。文化水平低不仅仅不利于自身水平的提高,而且无法对孩子的学习、心理、行为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单亲中监护中,由于大多数都是以母亲为监护人。一般来说,母亲会比父亲更好地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但过重的劳动负担让她们无暇顾及孩子,很少和孩子沟通,她们也缺乏科学而有效的教育手段,以打骂为主,导致了事倍功半的效果。隔代监护的弊端就更为显著,他们在教育孩子时,更容易采取溺爱的管教方式,这容易造成孩子娇纵、任性等性格特征。在亲戚的立场上来监管孩子不仅仅不方便,而且孩子也很难在这些亲戚中找到归属感,总是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与前三种监护相比,同辈监护和自我监护状态下的留守儿童的压力最大,可以说他们经受着生活、学习和心理的三重压力[3]。
(三)学校教育水平低下、管理措施缺位
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容易产生孤独、不安、失望等消极情绪;同时,大多数留守儿童年龄偏小,自律能力较差,需要成人的监督,而调查表明,留守儿童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孩子的学习偶尔过问和从不过问的占3197%。这些因素都会对孩子学习成绩受产生不良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状况详见表3。
从表3可见,多数留守儿童成绩平平,中等偏下、较差的共占6393%。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管理措施缺位,学校教育未能充分发挥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的主导作用。首先,从调查学校自身情况来看,他们对留守儿童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大多数学校从未对本校的留守儿童进行过专门的统计。虽然学校也认为家长外出打工会对学生的学习及品行、心理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但从未想到这是一个“问题”。目前他们对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和方法。同时,受经费的影响,农村学校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极差,很多教学活动他们根本无法开展,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心理教师,忽略了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此外,农村学校班级人数多,教师教学负担过重。本研究调查的乡镇中小学平均每班学生达到五六十人,老师根本不可能做到因人施教,对于留守儿童特别的心理、感情需求更无法顾及,这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和管理。调查显示:只有179%的留守儿童认为学校老师对他们很关心;95%的留守儿童认为学校老师对他们的态度较差,看不起他们;6487%的留守儿童认为老师对他们的的态度和其他人一样“没有区别”。可见,大部分学校并没有意识到留守儿童问题的存在,也没有采取什么有效的措施来加以解决,这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4]。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是我国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还将继续,留守儿童现象将会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不仅仅是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亟待引起 、有关部门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为此,建议要抓好以下几点:
(一)加快户籍制度和就学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出现与农民工家庭成员分居两地密不可分,而这种现象的根源便是我国的户籍制度及其相关制度,如教育制度、住房制度等。由于没有上述制度保障,大多数农民工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所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如住房条件恶劣、借读费用高昂等等。因此, 应加强户籍制度和就学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可利用城市中小学生源减少的机遇,运用现有教育资源,适当鼓励、帮助民工将其子女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充分发挥家庭的难以取代的教育功能。在配套改革到位前,可先期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受教育待遇,免除一切限制和收费;为了保证流入地愿意接受农民工子女读书,可以借鉴国家种粮农民补贴经费管理办法,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进行直补;也可以办理流动学籍卡,卡随人行,费跟卡进,保证他们进城或者异地读书畅通无阻。初中毕业后,孩子基本能自立,再回家乡读高中或职中。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二)依靠学校这一教育主渠道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1、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在实际工作中,“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还存在硬体建设不能满足学生寄宿的需要,而且管理的人员和经费欠缺。针对这些问题,建议:第一, 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继续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保证一个乡镇应集中建设好寄宿接纳能力较强的初中和中心小学各1所。第二,加强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中央和各级地方 要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增加寄宿制学校管理人员编制,分期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保证更多的留守儿童受到更好的教育和管理。第三,寄宿学校要优先考虑留守儿童,并通过改善食宿条件、完善配套设施,使学校成为温馨的“留守儿童之家”。第四,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努力缩小城乡间在教育资源、办学条件上的差距。
2、学校应承担起教育关心留守儿童的重任。留守儿童之所以成为一个弱势群体,主要是因为其父母不在身边,家庭的教育和亲情功能不足,因此,学校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更多地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和心理变化,增加情感投入,让他们有集体归属感。学校要成立留守儿童管理和教育工作小组,制定工作计划,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和监护人的联络,互通讯息,定期召开座谈会掌握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动态;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同时,在农村中积极开展对留守家庭家长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树立家庭教育的正确观念,了解家庭教育的基本常识,与子女间保持良好沟通,关心孩子的全面成长;对学习困难、行为、性格异常的孩子,做好帮助引导工作,开展师生间、同学间“结对子”互帮互助活动;对逃学、辍学的留守儿童进行寻访,帮助他们重返学校;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鼓励、吸收他们参加课外集体活动或兴趣小组活动,使留守儿童在集体大家庭中得到关心,感到温暖[5]。
3、增设与留守儿童相关的课程。增设特色课程,将心理辅导课程和法制课程纳入必修。各种型别的心理问题和淡薄的法律意识是现阶段在留守学生中的通病,如不能得到及时纠正不仅不利于自身的发展,还对未来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构成较大的威胁。因此,学校可根据本校留守学生的年龄分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自尊自立和法制意识,提高自理自助能力。有条件的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档案,及时发现和诊治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留守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其健康、和谐发展。
4、实行“代理家长制”。“代理家长制”是目前被证明了的在关爱和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对策和措施中最充满人性关怀、最因地制宜、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所以被认为是最值得推广的办法。代理家长(有的称为“代管家长”)是指临时履行农村留守儿童家长部分职责的自愿者,其职责主要包括“三知、三多、三沟通”(“三知”即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家庭情况和学习情况;“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沟通,多参加学校学生集体活动,多到其家中走访;“三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托管人、老师联络沟通)和“五个一”(每周与留守儿童联络交流、辅导作业一次;每月与留守儿童父母、任课教师、托管人联络一次;每两月到留守儿童家中走访一次;每学期初制订一份帮扶计划书;每学期末撰写一份帮扶工作总结或教育经验文章)。从目前条件看,留守儿童代管的最佳模式为“寄宿制学校+代理家长制”。具体做法是:在农村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增加相应的生活老师和课外辅导员,并在自愿前提下担任代理家长,负责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理辅导。由于有学校的统一指导和管理,此模式更能让家长放心,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关爱。[6]
(三)突出家庭教育,完善家庭教育职能
法国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曾经这样忠告做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农村的留守儿童,缺乏的恰恰是这种父母亲情的抚慰与关爱。因此留守儿童教育,必须要突出家庭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其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首先,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慎重选择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充分考虑到祖辈及其他监护人抚养和教育儿童的胜任力。如果他们确实没有抚养儿童的能力,建议父母双方留下一方,承担儿童的抚养和教育任务,保证家庭教育完整性,这样家长可以跟学校经常保持联络,共同承担起教子责任。其次,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无法替代的教育资源,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当经常与孩子、孩子监护人及老师保持联络。通过书信、电话、定期返乡等形式及时了解孩子各方面情况,与孩子交流思想,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积极妥善寻找方法解决。家长不应将孩子的学习认定为教师和学校的义务和责任,推卸自己的教育责任。再次,树立科学教育观念,,学习教育儿童的新策略、新方法,严格要求孩子,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把更多的精力从关注孩子、学习、考试转移到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要更多的关心他们的生理、心理的发展问题。
(四)建立农村社群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增强和发挥农村社群教育的作用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社群、家庭、学校和 健全各自的教育功能,相互合作,使孩子健康地成长。农村建立社群教育和监护体系,可以考虑由基层学区和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学校,共同构建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这些社群机构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等人员构成,直接对留守儿童进行监护或加强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培训、跟踪评测,督促护人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并教给监护人科学教育的观念和方法。这对于保护农村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培育他们形成健康人格,提高其综合素质,沟通学校与家庭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是家庭、学校之外的另一种与孩子们互动的关系,同时也起到了一种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们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改革的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建设和我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期待全社会都来关注留守儿童, 、学校、家庭和社会各负其责、协调合作,促进和保障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得以良性发展。
如何消除留守儿童自闭心理曾经我也有孩子留守在老家,虽然相隔不远,但也是一个月才见一次面,好在现在回来了,可以天天陪着孩子。有些时候就是看你选择什么,选择了异地高工资,就必然失去了对孩子的监管和陪伴,权衡下。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在这个群体之中比较明显的有两类人。第一类孩子与大多数孩子无异,甚至在思想上要高于一般孩子,他们乐观坚强,懂事坦荡。知道关心家人,关爱他人。生活虽苦,但他们苦中作乐,坚强与勇敢让他们永远保持着微笑,这些孩子也是留守儿童,但常常被我们忽视。
第二类就是心理自我疏导不够的孩子,正像我们了解的那样,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但本质上他们也是向往童年肆意,天真烂漫的,只不过没有遇到真正懂他们的人罢了。
留守儿童产生原因:
1、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
2、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水平无法与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以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很难支撑一个家庭在城市的生活。
3、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而城市中那些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民间兴办的,其教学质量不仅无法和城市学校相比,也无法和农村学校相比。
留守儿童被监护的类型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隔代监护型;二是亲朋监护型;三是单亲监护型。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目前主要以阁代监护为主,亲朋监护较少,而单亲监护下的儿童成长环境相对交好一些。这些阁代临时监护人一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思想观念比较保守和落后,对外界的环境变化了解甚少。不能完成基本的家庭启蒙的任务,往往是把被监护人的人身安全和吃饱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认为只要孩子平安就可以向孩子的父母有所交代了,而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任其发展。由于长期情感照顾,这些留在农村的轻少年儿童往往性格孤僻,有心理障碍,缺乏合作的精神和意识;学习成绩欠佳,缺乏竞争意识,行为懒散,不求进取,逃学迟到就是家常便饭。 思想道德危机,价值观混乱,不少儿童经常说谎,缺少朋友和亲密的伙伴。 大多数男性儿童经常违规违纪,盲目冲动、打架斗殴。
据统计,目前中国12亿农民工常年于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千万留守儿童。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87%的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497%的孩子表示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但也有441%的被调查对象明确表示不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有242%的留守儿童与照顾他们的成人很少或从不聊天。
另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留守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其中17%的小学生成绩较差,4%的小学生成绩很差;留守儿童中有1%的人上学经常迟到,有时迟到的高达27%,11%的留守儿童有过逃学的经历。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特有的问题,其他国家没有发生过一样或类似的事情,有些发达国家也有过相似的情况,但有很大的区别。中国的情况和他们不一样。中国人口基数非常大,留守儿童群体的数量也很大,一旦决策失误会伤及很多人。中国更是没有福利制度,直到最近才建立了初步的福利制度。但是这种福利是有身份差别的,一般只有单位职工才能享受到福利待遇。
显然,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背景是复杂的。本文仅仅从三个方面简要分析留守问题产生的根源。第一是国家制度造成的因素。例如,城乡差别的身份制度导致目前三农困境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共同结论,它是造成留守问题的制度根源。社科院学者陆学艺认为,”取消户籍差别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只有放开户籍制度才能减少农民”。这一根本因素如果得不到解决,留守问题将很难打开局面。值得幸运的是这种身份等级制度正在被改变,不过进展的速度是如此之慢;国家长期以来贯策优先发展城市工业的方针,导致城市和乡村差的生活水平急剧拉大。城市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农村因资金不足,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力过度剩余。因此,不可避免地农民工要流向城市;历史上,中央决策者的重大失误导致今天农村面临极大的发展困境。毛时代的“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口号使几十年间的中国人口大幅度整加。有限的土地与密集的人口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农村土地的支撑量已接近极限。因此,转移农村人口是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
第二是中国人的身份等级观念强烈。城市市民普遍对农民工怀有偏见,认为城市的脏、乱、差都是农民进城带来的结果。城市犯罪率生高也主要是农民大规模进城造成的。城市居民的这种舆论倾向和观念导致基层决策者按照舆论调整思维,制定了一系列不利于农民工子弟入学的门槛。农业部相关课题组研究也认为,“留守儿童问题表现在农村,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还在城市“。这些孩子因父母的原因,即使出更多的钱,也很难待在城市里站住脚;新的阶层体系又从新形成并趋于稳定,中国历来就是一个身份等级制度深严的国家,即使是现阶段中国的社会流动性依然不高,中国算不上是内部开放的社会。这些新的阶层具备一些新的典型的特点,这些特点与过去没多大差别。农民的身份一旦确定,社会流动的空间和机会是很小了的;精英结盟是当前一个趋势,知识精英、技术精英和政治精英的结合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这一正在壮大的阶层或利益集团日益成为过分的分利集团,吞噬改革的成果。而弱势群体却日益被边缘化,成为经济现代化的受害者。
第三算是农民自身的问题。农民的素质不高是理论界和决策者的共识,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历史形成的,是中国农民自身的不足导致发展困境。比如,文化素质低、缺乏技术、平均家庭人口多等。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农村,由于就业机会的缺乏以及务农收入的低下,很多父母都会选择到城市里面去寻找工作机会。在我国广大的农村,留守儿童逐渐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特殊,在于常年缺乏父母的关爱,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造成了很多心理问题。
也正因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普遍,很多儿童成为了问题孩子。家庭教育的缺乏让很多农村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现了危机,然而一直都没有得到重视,父母们为了生计往往也无法为孩子排忧解难。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学习成绩差
农村留守儿童成绩差,一方面是农村教育资源的不足,优质的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城镇。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的劳动强度大,监管人的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欠妥。因此,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有的厌学、逃学甚至过早流入社会。家长长期外出打工的孩子是最难管理的,学习也是让人最头痛的,成绩不好反映给家长,家长管不上,反映给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又管不了,老师如果管得太严,孩子又不听,所以造成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普遍差。
2、缺乏父母关爱
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父母的关爱对孩子的成长不可或缺。对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来讲,在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等方面有太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只有父母才能有效解决。而留守儿童的家庭不能充分给予孩子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帮助,这样根本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好多孩子甚至都希望父母能在家中而不出去打工,或者能跟在父母身边。许多留守儿童非常渴望亲情、父母的关爱。
3、心理问题增多
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管教,留守儿童在身心健康方面首先表现出来的是行为上不受约束。从调查看,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较其他学生多,在学校不遵守纪律,说谎、拉帮结派、欺负同学、小偷小摸、抽烟喝酒,在家不听监护人的话,在学校不听老师的话,我行我素。其次是亲情缺失,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父母亲长期外出,不了解孩子的成长变化,无法给予孩子亲情关爱,孩子的成长心理容易出现问题。加之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监管,年龄差距悬殊,和孩子在情感、思想沟通上存在着较大障碍,造成留守儿童心理抑郁、性格孤僻、消极悲观、冲动易怒等心理问题,对其人格的形成、世界观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
4、容易沾染不良习气
缺乏管教的结果是孩子沾染上不良习气。留守儿童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成为“问题儿童”。多数监护人因为自身和各种原因,往往只关心孩子吃饱穿暖,对法制、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严重缺乏,致使留守儿童溺水、触电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打架斗殴等违纪违法事件也呈上升趋势。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长期从生活中缺席造成的。孩子的童年本该是充满乐趣的,但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难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也就缺乏必要的乐趣。因此,父母在外出挣钱养家的同时,也应该多找出时间来陪陪孩子,预防孩子心理问题的产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