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菊》 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的诗。
翻译
无法摆脱的诗情从早到晚把我纠缠,或绕着篱笆漫步或停下来倚着石头独自沉思吟诵。
笔尖上积聚着灵秀,面对着霜寒把秋菊描写,口齿闯含着菊花的芳香,仰对明月把菊花吟咏。
满纸上写的都是平日自我怜惜的哀怨,谁又能透过片言只语了解我的愁思。
菊花自从经过陶渊明的品评后,高尚的品格一直被人称道。
作品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联就说诗魔缠身,创作冲动不由自主。这很符合黛玉的个性特征,林姑娘的确是一位多愁善感的诗人,长吟短赋,经常触景生情,发于章句。同时从作诗的角度说,这两句也是开门见山,直切“咏菊”的主题。全句说为了想出新奇的诗句,站在篱笆前,靠在山石上,苦思冥想。
第二联说诗兴来了,就信手挥毫,对月高吟。庚辰本、己卯本、在俄本、戚序本、蒙府本、舒序本、杨藏本、甲辰本、北师大本都是“运秀”,程高本改成“蕴秀”。“运”的动作性更强,把写诗时的灵感勃发表现出来了。
后边的四句也紧贴“咏”字,挥毫满纸,都是诗人的“素怨”——即秋怨,按古代的五行说,金配秋,色白,故曰素秋。“诉秋心”即对菊花抒发情感,用问句,说“谁解”,实际上以菊花作潜在的知音,所以最后就以爱菊成癖的陶渊明来标榜。陶渊明作过彭泽令,故称陶令,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千古高风。
原文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注释
无赖:无聊赖,无法可想。
诗魔:佛教把人们有所欲求的念头都说成是魔,宣扬修心养性用以降魔。
昏晓侵:从早到晚地侵扰。
欹(yī):这里通作“倚”。
沉音:心里默默地在念。
毫端:笔端。
蕴秀:藏着灵秀。“毫端蕴秀”是心头蕴秀的修辞说法。
临霜写:对菊吟咏的修辞说法。临,即临摹、临帖之“临”。霜,非指白纸,乃指代菊,前已屡见。写,描绘。这里说吟咏。
口齿噙(qín)香:噙,含着。香,修辞上兼因菊、人和诗句三者而言。
素怨:即秋怨,与下句“秋心”成互文。
一从:自从。
评章:鉴赏,议论。亦借说吟咏,如:评章风月。
高风:高尚的品格。在这里并指陶与菊。
作品出处《红楼梦》第三十八回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作者简介
曹雪芹,清代小说家(1715—1764)。名沾,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宁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曹雪芹一生正好经历了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
曹雪芹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能诗善画。其诗立意新奇,风格近唐代诗人李贺。他最大的贡献在于小说创作,他所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在世界文坛上享有崇高声誉。
创作背景
曹雪芹将《咏菊》写在了《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里。这回描绘贾府表面上处于最鼎盛的时期。此次活动,由史湘云和薛宝钗拟定题目,共十二道题目,限定七律,但不限韵,由宝玉、黛玉、宝钗、湘云、探春等五人自由选题。这回作者让林黛玉选了其中三道诗题:《咏菊》、《问菊》和《菊梦》。借用李纨公评《咏菊》来借景抒情、以物喻人。
一、菊花不爱彰显 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二、附原文如下: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⑴秋丛:指丛丛秋菊。
⑵舍(shè):居住的房子。
⑶陶家:陶渊明的家。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⑷遍绕:环绕一遍。
⑸篱(lí):篱笆。
⑹日渐斜(xiá):太阳渐渐落山。斜,倾斜。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简析
元稹的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这首《菊花》诗写了诗人观赏自家种植的菊花和自己偏爱菊花的原因。作者没有正面描绘菊花的姿态和精神,而是用流畅明白的语言,对菊花独自开放于百花凋谢之后的可贵进行了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无疑是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三、作者简介:
元稹(公元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唐朝河南府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宰相,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世孙。
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给世人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但是元稹在政治上并不得意,虽然一度官至宰相,却在觊觎相位的李逢吉的策划下被贬往外地。晚年官至武昌节度使等职。死后追赠尚书右仆射。
元稹诗辞言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名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寄托了诗人我自悠闲我自傲,与世无争自君子的感情
唐·元稹《菊花》
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出生于长安靖安坊祖宅,唐朝著名诗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孙,父元宽,母郑氏。
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给世人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
元稹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名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 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此诗作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年)。黄鹤注:此当是天宝十三载,在长安时作,盖献《西岳赋》之后。
诗题一作“叹檐前甘菊花”。此诗借庭菊以寄慨,甘菊喻君子。众芳喻小人,伤君子晚犹不遇,而小人杂进在位也,《杜臆》:菊有甘苦二种,甘者可入药,苦者似菊而非,其名曰薏。所云众芳细琐者,薏之属也。移时晚。言移植后时。根失所,谓失其故处。
杜甫《叹庭前甘菊花》中的“菊花”意象赏析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是备受诗人们青睐,经常出现在古典诗歌作品中的意象,在古典诗歌的长河中流芳千古。除了它们美丽典雅的外在形态,更打动人心的是它们象征的宝贵品质和所蕴藉的高洁精神品格。在历代诗人的反复吟咏中,“梅兰竹菊”成为了被赋予特定意义的经典意象。
尤其是“菊花”意象,更是意蕴丰富。《礼记·月令》就有“菊有黄华”的记录。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最早从屈原的《离骚》开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自此“菊”成为了芳草美人的代表,美好人格的象征。“夕餐秋菊”印证了菊花可以食用的记载,与我国古神话传说中菊花被赋予吉祥、长寿的含义一脉相承。在历代诗歌中,咏菊的佳作纷呈迭出。陶渊明《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白居易《咏菊》“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李商隐《菊花》“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在陶诗中菊花与青松意象并峙,成为高尚情操的化身,反映了诗人毕生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在白诗中菊花是傲煞霜雪的斗士,在“芭蕉”与“败荷”的衬托下,强者形象呼啸而出,是诗人“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儒家思想人格最好的观照;在元稹诗中菊花是夕阳西下,闲适景象中最优美的点缀,是诗人“胸中有丘壑,笔底成烟霞”最自然地流露,与诗人的真性情相得益彰。在李诗中菊花因为诗人的多情,呈现出缠绵缱绻的艺术特色。
在不同诗人的笔下,即使是相同的物象,也因为凝聚了不同的主观感情,而具有了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情感意蕴。因此同一意象在不同诗歌中为营造意境与升华主旨所呈现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在杜甫《叹庭前甘菊花》中,“菊花”意象,反映着诗人深沉的情思与独特的思想风格,笔者拟以“菊花”这一意象所属的文学、文化传统为背景,对杜甫《叹庭前甘菊花》中的“菊花”意象做细致而深入的鉴赏分析。杜甫《叹庭前甘菊花》:
檐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
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漫开何益?
篱边野外多芬芳,采撷细琐开中堂。
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审美意象所表之意,既非玄妙的天意、天道,亦非宗教社会的礼教、人伦,而是创作者个人的情意,是他从自己的生命活动中感发出来的生命体验和审美体验。”1诗人对诗歌中的意象选择,反映了诗人艺术构思的心理活动,饱含着诗人的情感体验,与诗人的人生际遇息息相关。这首诗中菊花意象应是诗人自况。 朱明伦评注此诗“杜甫曾参加过科举考试而落第,还参加过玄宗特诏的制举也没及第,又因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赏识而待制集贤院,结果仍未获一官半职。此与甘菊遭遇何其相似乃尔!怎能不叹花且自叹?”檐前的菊花因为移植的时间晚了,没能赶上在重阳佳节引万千人瞩目的环境中绽放。其后,没有了重阳佳节其乐融融的氛围,赏花人的兴致由浓转薄直至曲终人散,你开的再绚烂多姿又有什么用呢?篱边的野花被精心采摘,甘菊因为生不逢时,即使花蕾缀满枝头,非但不再会有人驻足欣赏,而且将敌不过要与残酷风霜抗争的命运。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这一年杨国忠屡次进言安禄山将反,不为玄宗所信,相反安禄山被委以重任。李宓攻南诏,到太和城全军覆没。与此同时边将拥兵自重,唐王朝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诗人在诗作中叹息庭前的甘菊生不逢时,实为叹息自己没有机会为国家平定叛乱尽一份绵薄之力。杜甫饱读诗书,有着高涨的爱国热情,却始终壮志难酬。诗人丰富的生命体验与磅礴的社会背景,时代背景纵横交错,抽象的情感经验凝聚成菊花意象。“甘菊”有着极佳的药用价值,却不被人们所采摘,诗人满腹经纶,却得不到君王重用,落得“移时晚”的结局,诗人与菊花有着相似的命运,菊花内蕴为诗人心内之象的写照。仇兆鳌说:“此诗借庭菊以寄慨,甘菊喻君子,众芳喻小人,伤君子晚犹不遇,而小人杂进在位也。”2王嗣奭说“诗以自况”3均所言极是。
“菊花”是坚贞不屈精神的象征,在这首诗里菊花作为特定的意象向我们传达出诗人百折不挠的信念和勇气。在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桃、李、杏、海棠等三春艳丽之花都越来越被视作反面,称为凡俗之品。梅、兰、竹、菊越来越被视为高雅人格的象征。”4郑思肖诗云:“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杜甫《云安九日》:“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苏轼《赵昌寒菊》:“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催时始起花。”文征明《咏菊》:“菊裳荏苒紫罗衰,秋日融融小院东。零落万红炎是尽,独垂舞袖向西风。”历代诗人吟咏菊花,都是围绕着菊花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敢于向凛冽环境挑战的主旨展开。现代诗人闻一多在《忆菊》诗中更是将菊花的高风亮节抒发的淋漓尽致:“啊!东方底花,骚人逸士底花呀!那东方底诗魂陶元亮不是你的灵魂底化身罢?那祖国底登高饮酒的重九不又是你诞生底吉辰吗?你不像这里的热欲的蔷薇,那微贱的紫罗兰更比不上你。你是有历史,有风俗的花。啊!四千年的化胄底名花呀!你有高超的历史,你有逸雅的风俗!”菊花是高雅人格的象征,更是积极乐观的民族精神的升华。在杜甫这首诗中“菊花”意象更是承载着诗人的高尚人格和风格,“诗歌中的尾联在起承转合中起着“合”的作用,许多诗歌更是常运用卒章显志的表现手法,于是诗歌尾联所承载的意义在表现诗歌主旨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首诗的尾联“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看似在嗟叹菊花长的枝繁叶茂,却不能避免风雪寒霜的打击,实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菊花傲煞霜雪的气概,衬托出了菊花高层次、高品味的风格美。“不论现实多么黑暗,政治多么腐朽,社会多么凋敝,杜甫决不在它面前闭上眼睛,而是大胆地予以揭露,表示自己的态度,指出解决的途径。”5菊花的文化寓意与诗人的高尚情操相得益彰,菊花的顽强执著精神与诗人永不磨灭的意志交相辉映,而菊花的审美意蕴也正与诗人敢于面对现实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意志相映成辉。
“任何意象的存在都有一定的空间形式。把意象置于何种时空坐标上体现着某个诗人的特定心态。”6“檐前甘菊”点明了甘菊的位置,是实写眼前之景,紧接着一个“晚”字,拉长了时间坐标上的距离,铺垫了“甘菊”的遗憾。“晚”不仅是时间意象,也是心理意象,是诗歌感情基调的奠基。“青蕊”是实写未绽放的菊花形态,“重阳”是时间意象,但是是非质实的,这个意象拉远了千载之下读者的思绪和想象。“明日”也是时间意象,起着可望而不可即的心理暗示作用。将“甘菊”意象与“晚”、“重阳”“明日”这样的时间意象并行排列,营造出了一种邈远空阔的意境,也反衬出抒情主体的寂寥与孤独。为了突出“菊花”意象,诗人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意象烘托它。7“醉尽醒”是动态意象,曾经驻足流连的赏花人即将散去;“残花烂漫”是视觉意象,仿佛看到了菊花盛开时烂漫多姿的景象,以花开绚烂与无人欣赏两相对比突出了诗人“古来材大难为用”的心境和感慨。“多芬芳”是嗅觉意象,“采撷”是动态意象,“念兹”是诗人的想象,“缠风霜”是动态意象。“限定的”和“自由的”意象交错比照,使天下真正爱花惜花人为名花(菊花)的籍籍无名深表遗憾,进而为诗人“英俊沉下僚”的命运深感惋惜。诗歌中意象的使用与组合是诗人报国无门的现实处境的隐喻,同时也是诗人寂寥落寞心态的投射。在这一组虚实相生的意象群中,其他意象都围绕“菊花”意象抒发主旨,反映了诗人特定环境中的心态和强烈的生命意识。与其他三联相比,写“菊花”意象的首联,意象比较集中。莫砺锋说“唐诗名句的意象密度大多较高,这是唐代诗人写诗时精雕细琢的自然结果。”8印证了“菊花”意象是诗人匠心独具,精心选择的艺术意象,是诗人感情的寄托。“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最能见出诗人的风格。”9通过诗人对“菊花”意象的钟爱和抒写“菊花”意象时的真情流露,诗人高雅的人格美与温柔敦厚的风格美在此诗中也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篇七:菊花香里又重阳
蓦然回首,已是“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的深秋时节。清晨拉一拉衣领,感觉西风已紧,凉意渐浓。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节近,潜意识里似乎已经嗅得一缕菊香。忍不住向高处寻觅,寻觅那丛菊的芳踪,寻觅那渐渐挨近的重阳。头顶是碧云天,脚下是黄花地,“登高今夕是,九九是天长”,登上高处,秋入了襟怀,风盈了衣袖,真正的天高云淡,心情也如晴空万里,旷远而沉静。不经意间,会瞥见远处那一簇簇醉酒的枫叶,火一样红,霞一样艳,满含生机,透着灵气。“晓来谁染霜林醉”,是崔莺莺纤纤素手举起的琥珀杯,和着盈盈粉泪,醉了秋山,也醉了重阳。残月晓挂或落日西沉,空气中总缥缈着丝丝缕缕的清香,那是冷露无声湿了桂花氤氲出的淡雅芬芳,娇小纤弱的花朵却飘来云外的天香,陶醉了八月,也将陶醉九九重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一腔菊情都赋予了九九重阳。九月是菊花一统天下的时节,重阳是为菊花而生,菊花是为重阳而开。
携一壶高粱酒,邀三两酒侣诗朋,在菊花烂漫里浅斟低唱,慢啜细吟,重阳的味道会格外的浓郁呢!古人对重阳的钟爱是与菊花分不开的。故而九月又被称为菊月。古往今来,菊花以其高标隐逸孤傲脱俗的品性引得无数文人墨客竞折腰。纵使山河动荡,去国离乡,也难改杜荀鹤“一为重阳上高台,乱时谁见菊花开”的重阳情怀;“重阳未到已登临,探得黄花且独斟”是司空图浓得化不开的重九情结,菊花情结;“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是白居易写给白菊花的款款情歌,个中的深意浓情,恐怕靖节先生更懂得;“九月黄花酒,登高会昔闻”,这是出塞北下关西深谙边疆征战苦的岑参对重阳的憧憬,登高举觞,向天长吟,菊香盈怀,真是令岑参心驰神往啊;“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与下一个重阳的早早作下约定,一两个重阳的赏菊饮酒总觉得品不足,咂不透;“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是晏殊对菊花的一腔深情,对重阳的一曲别恋;“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李易安纤纤素手轻提罗裳独上兰舟奏响琵琶,鱼书雁字浓蘸一杯淡酒,半篱菊香,终赢得“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孤影轻愁。
重阳,说不完的故事,登不完的高坡,插不尽的茱萸,赏不够的菊花,品不透的玉液琼浆,唱不尽的诗词歌赋。过一个重阳,就是一次对传统的回顾温习,就是一次对中国古老习俗的围炉夜话,就是对那一缕从秦时缥缈到汉时又弥漫到今天的菊香的巡礼。“明年尚作南宾守,或可重阳更一来”,那是白乐天对重阳的无限留恋与向往。
重阳,正戴了星珰月佩,斜插着一枝茱萸,姗姗向我们走来。一品重阳,莫忘菊香,准备一樽酒,一炷香,一枝菊,一卷诗词,共品一回重阳。
篇八:九月菊花淡淡香
金秋九月,秋高气爽,菊花总是如期盛开,香气四溢,沁人心脾。她们迎风怒放,卓然而立,不随百花同枯,不与百花争宠,不与春花争荣,不与夏荷争艳,不与秋桂争香,不与冬梅争酷。她们顶风傲霜,散发着阵阵淡淡的幽香。
我喜欢九月菊花的纤纤君子之气,我欣赏九月菊花的傲霜迎寒的浩然之气,她高洁幽雅,秋霜雪冻,依旧灿烂恬静地微笑着,以自己娇艳动人、生机勃勃的生命将秋天渲染得更加姹紫嫣红,她用自己的妩媚和鲜艳点缀着秋的景色,给秋天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芬芳。温暖了人们在寒秋里逐渐冷却的心灵。
我爱菊花的千姿百态和绚丽多彩,她与梅、兰、竹并称为花中的“四君子”。我爱菊花凌风傲霜,昂首怒放,我爱菊花傲霜而晚香的品质。她不仅具有素洁高雅的外形,还具有坚贞不屈的意志。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都把她当作自己的知己。菊花是那么的豪情、飘逸和潇洒。“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在南宋朱淑贞笔下的秋菊是君子的品行,不慕荣华,安于清贫,坚贞执着,铁骨铮铮。
我赞美菊花的乐观与顽强。不仅因为菊花淡雅、高洁,而且因为菊花清廉、洁净而又落落大方,深秋季节,当万物萧条,百花凋谢,菊花却迎霜怒放,淡雅的香气,低调而不张扬,不好高骛远,唯淡泊而宁静,卓雅而富有品味。
每每看到菊花傲霜盛开之时,抬头遥望天边飘过故乡的云,那曾经漂泊和颠簸流离的游子的心,便有一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怆然苍凉的感觉。思乡念乡之情便油然而生。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墨客大都赞美菊花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之风韵,但缺鲜有人们理解和懂得菊花,其实菊花具有其它花朵所不具有的肃穆而庄严之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只是古难全。当生死离别的亲人驾鹤西去,飞向遥远的天堂,陪伴亲人离去的的是悲情的菊花,表达对亲人哀思和怀念的依然是伤情的菊花。此时的菊花,难道你能说它不美?不!那是一种悲壮的美,那是一种伤情的美,那是一种沉默的无言的静穆的美。
菊花的品质是迎风傲霜,威武不屈。她们是花之英雄,为了让秋天的天空变得更加高远和清爽,她们花团锦簇,迎霜怒放。一代伟人毛泽东曾经这样赞美菊花:“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宋朝诗人史铸曾赋诗曰:“东篱黄菊为谁香,不学群葩附艳阳。直待索秋霜色裹,自甘孤处作孤芳。”宋代着名女词人李清照也曾赋词曰:“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菊花是坚贞高洁之花。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华丽,也不像兰花那样名贵,但是,它傲霜抗寒,坚强不屈,它高洁幽雅,芳香四溢,元稹的《菊花》抒写自己的爱菊之情,盛赞菊花的坚贞品格。“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九月的菊花,翠绿的菊叶,五彩斑斓的花朵,带着一股淡淡的幽香,令人心旷神怡。“耐寒唯有东篱菊”。只有秋菊不畏寒露霜冻,孤傲地盛开在落英缤纷的秋天里,簇簇金菊,沾满雨露,晶莹剔透,芬芳满枝。菊花是绚丽的,菊花是婀娜多姿的。朵朵含苞绽放的菊花热情慷慨地装扮着大自然,一扫秋天的萧瑟和寂寥。淡淡的香味,散发在秋天的清凉中。
九月的菊花,芬芳隽秀、素雅坚贞,自古以来就是人们隐逸情怀的象征。陶渊明以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洒脱心态来面对不平的世事;苏东坡赞美菊花的品格亦隐喻自己高尚的情操……无骨的花朵,却有极品的情感,秋天正因有菊的相伴而美丽,寒瑟的季节才不显寂寥和沧桑。北宋诗人梅尧臣的《残菊》更是抒发了诗人虽胸怀大志,为民爱民,但仍然壮志未酬的悲愤情怀,“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
我赞美菊花的隐逸和不与百花争艳的高洁品行,菊花以其隐逸孤傲脱俗的品格,引古今文人留下了无数佳句。孟浩然的诗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道出了对重阳赏菊的无限情怀。白居易对菊花更是情深意重,“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他对如霜一般白色菊花深深的恋歌,让人动情。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冲天大将军黄巢借《菊花》抒发了这位大英雄的壮志凌云的博大胸怀,“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宋代爱国诗人郑思肖的《寒菊》,更是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不屈不挠的高尚情怀,“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浓。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
秋来谁为韶华主,总领群芳是菊花。菊开九月,满城菊香。行至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菊花在萧瑟的秋风中弥香,让有点冷落的季节多了几分浪漫和温情。各色菊花开得花团锦簇、争奇斗艳,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我爱菊花,爱她的醉人芳香,爱她的淡泊情怀,更爱她顽强的生命力。我爱菊花的清净,高洁,淡然不趋炎势,是菊花的情操和品格。看它们静静绽放,宁静儒雅,幽香孤洁,内心便有几分爱意,几分知己。
一场秋雨一阵秋风,菊花缕缕芳香在空气中弥漫开来,让人陶醉其中。在这万物凋谢的季节里,菊花是大地赐予的圣物,她采天地之灵气,汲日月之精华,清隽芬芳,凌霜盛开,以其傲然挺立的高尚情怀,香飘于天地之间。
1菊花的象征意义和诗句 一、菊花的象征意义: 1、在古神话传说中菊花还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 2、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三,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切花(菊花、月季、康乃馨、唐菖蒲)之一,产量居首。 3、因菊花具有清寒傲雪的品格,才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中国人有重阳节赏菊和饮菊花酒的习俗。唐·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二、菊花的诗句: 1、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 3、白话译文: 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要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扩展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