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对社会的意义

友善对社会的意义,第1张

问题一:友善的意义 友善是闪耀的星,给人以憧憬!

友善是温柔的湖,给人以安宁!

友善是和煦的风,给集体带来温情!

处世好比一面镜子,你对别人什么态度,别人也会回以你什么态度。你若孤高气傲,那么他人也会冷眼相对;你若真诚友善,那么他人也会笑脸相迎。

一个不友善不愿容纳他人的人,集体也不会容纳他,他的骄傲只会落个孤芳自赏。一个十分友善乐于助人的人,集体也会乐意拥之入怀,一起享受集体的温暖。

问题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是什么意思 友善,被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生活化、大众化的重要体现。友善,又不仅仅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做人、做事、成家、立业,以及走上成功的重要法宝。在生活

中友善的人总是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一个友善的举动也会让人感到温暖和感动。

什么是“友善”?是指朋友间亲近和睦。在我看来,这个定义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似乎还不够

,友善的范围又岂止朋友间,它的内容也远远不止亲近和睦。

友善是一种人生态度。孟子曾曰:“与人为善,善莫大焉”。佛家也劝导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匆匆几十载,我们要做一个恶人,还是善人,每个人的悟性不同,自然选

择的道路也不同。但,毋庸置疑的是,一个人做了一件好事,自然会增长他的福报,而一个人总是做坏事

,他的业力就会增长,同时,也会给别人带来伤害,自己同样收获不到快乐。自一个善于做善事的人,他

的人生是充满阳光的,因为他的友善,不但会给别人带来快乐,自己也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选择友善

的人生态度,正是我们做一个快乐人的开始。

友善是一种人生智慧,“与人为善,予己为善,予己为乐”。当我们把内心的友善变成简简单单的一个微

笑的时候,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立刻拉近了,而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对他人微笑,同样也是对自己微笑

。也许,仅仅是一个微笑,却能让我们获得帮助,别人的一个微笑,同样也会给予自己鼓励和关爱。做一

个友善的人,就要懂得微笑,学会微笑,善于微笑。友善还让我们时刻保持一份冷静。情绪激动,大吵大

闹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而内心充满了友善,就不会轻辙对别人大吼大叫,也会多给自己留点思考的时间,

该坚持的坚持,该宽容的宽容,该道歉的道歉,该担责的担责,正便是一种莫大的人生智慧。

友善需要原则和方法。我们愿意做一个友善的人,但是也要讲究原则、方法,遵守自然法则。我经常听身

边不算年长的长辈说:唉,现在老了,坐公交都有人给让座了。“把作为让位有需要的人”,这是公交车

里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对于主动让座的人,我们也应该给予鼓励和褒奖。但是,如果你给一个50岁左右的

人让座,反而会让人觉得尴尬和失落。如果你即将下车,不妨说一句“您坐吧,我下车了”,简单的一句

话化解了尴尬,也让我们友善的举动得到肯定和赞扬。

做个友善的人,更要懂得给予。正所谓“与人方便,予己方便”,“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个懂

得给予的人,自然收获很多福报,一份给予会让那份友善温暖他人,同时也温暖自己。

问题三:人们为什么需要友善 “友善”价值观是公民美德和社会公德的统一,在消除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培育社会主义友善观,才能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坚实的伦理支持。

把友善当成一种社会需要。在公民道德层面培育“友善”价值观,就必须将其融入社会生活之中,把“友善”当作社会的内在需要。首先,要培养公民的民族认同和社会认同。在社会层面培育友善观,就必须树立公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身份认同感。只有当公民认同所生活的社会体系,认同公民身份,才会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积极地参与社会交往,与其他公民建立善意的情感联系。其次,要在社会制度建设之中彰显友善观念。要鼓励公民的团结合作,通过制度建设在公民之间构筑互利互惠的渠道,让所有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合作体系的成果。再次,要在社会生活各领域、各层面宣传、提倡友善观念,形成友善文化。要发挥社会教育体系和公共媒体的作用,围绕友善价值观开展公民互助活动,让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感受、体验相互友善的温暖。

把友善当成一种个体自律。对于公民个人而言,培育“友善”价值观,就要实现对于“友善”价值观的内化,使之成道德自觉。首先,公民要加强对于“友善”价值观的道德认知,明晰友善观是成为一名合格公民的重要基础,充分认识这一观念对于开展社会生活的意义和作用。其次,要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培育友善的道德意识,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宽容、忍让和友爱,在坚持道德原则的前提下理解他人、理性地处理人际关系。特别要自觉遵守社会规章、制度,在规范自我行为的同时磨砺道德意志,把他律转化为自律。再次,在社会生活中要做到权利和责任、义务的平衡、对等,在维护和促进自我利益的同时,也要努力完成作为公民所应该承担的职责,爱岗敬业、诚信待人。

把友善当成一种道德境界。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友善”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约束的层面,而应该上升为道德境界。如果道德约束是一种消极的道德姿态,那么道德境界则是一种开放的、积极的道德理想。追求友善道德境界的过程就是无私奉献、追求崇高、升华人格的过程。帮助人们树立友善的道德人格,有赖于在社会层面建立正义的道德回馈机制,为公民的道德实践提供广阔的平台。一要形成惩恶扬善的社会风尚,让追求崇高的行为获得社会的肯定和赞扬,树立和宣传道德典范。二要使善行得到善报。当人们见义勇为,无私帮助他人时,要为他们的善行提供有力支持,对于他们的奉献和牺牲进行社会性的补偿。比如建立见义勇为基金、成立道德银行,充分保障道德主体的合理权利。

把友善当成一种公共秩序。要保障友善观对于社会生活的有效引领,就必须在公共秩序层面培育友善价值观。建立友善的公共秩序,首先要在公共文化中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地位,通过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框架内引导公民寻求共同的价值诉求,能够加深公民认同,避免价值相对主义的危险,确保社会生活在正确的轨道展开。其次,要在公共生活中实现公民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统一。公共秩序决定了公民实现自我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方式。友善的公共秩序强调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协调统一。友善的公共秩序毋宁是一种和谐的力量,在规范公共生活方式的同时,为公民权利和公益提供保护。再次,要在公共道德中塑造公共精神。从私人领域迈向公共领域意味着从熟人社会迈向陌生人社会。社会形态的转变对于人们的道德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在这种转变中,人们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如何既成为一位好人,又成为一位好公民。友善的公共秩序中,人们不仅要必须遵守社会制度和法律规章,更应该积极地参与公共事务、在公共生活中扮演主体性角色。它本质上呼唤公共精神,期待人们在公共领域的道德自觉>>

问题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 5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高度概括,其中,友善是个人层面价值观中基础的部分。

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友善就是与人为善,像对待朋友那样对待他人、社会和自然。它具有普遍适用性,是基础的价值观,和年龄大小、职业分工无关。在各类道德滑坡事件屡屡发生的今天,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努力去做个友善的人。

做个友善的人,要求我们以微笑对待他人,从内心尊重每个人,平等地对待每个人;做个友善的人,还要求我们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遇事不能睚眦必报,多换位思考,从而减少生活中的误解、矛盾和冲突。自己都不愿做、不喜欢做的事情,也不要勉强他人。

做个友善的人,要求我们见贤思齐,向品德高尚、品质优秀的人虚心学习;做个友善的人,要求我们学会感恩和包容,牢记他人的帮助,宽容他人的错误;做个友善的人,我们要学会乐于助人,舍得付出。

有人说,生活中“扶不起”的老人越来越多,各种“碰瓷”事件时有发生,让我们怎样去友善?这些事件确实戕害了人们的道德和良知,让一些人不敢行善。但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人依然是本分、善良的。子曰:“仁者爱人。”唯有心存爱和善的人,才能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平等地对待每个人,不苛求别人,进而有助于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处理各种关系,要与各种人群进行交往。这里面涉及到利益、面子或者自己复杂多变的情绪,但以何种态度来对待处理,则体现出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高下,影响着自身的发展。“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友善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推动相互之间进一步协作,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帮助他人,成就自我。只要我们常怀友善之心,伸出友善之手,做出友善之举,就会营造出良好的人际关系,为社会和谐增添正能量,也会提升自我,成就自我。

问题五:加强个人修养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个人修养是指人们在心灵深处所经历的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心理过程后而达到的境界,其标志就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悌慎廉,勤正刚直勇。

个人修养是练就个人某种行为模式作的自我训练过程,养成个体主动地接受了必然和社会的约束,并清醒地考虑了客观条件的限制,行为一般符合约定的规范,所以很少出格。

因此当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自我修养都到达一定水平时,社会秩序就能得到有效的维护与坚守,社会矛盾的性质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和尖锐,化解矛盾的难度就不那么高。而个体利益的排他性就会小一些、亦能逐步地承担一些社会责任、人与人之间的包容性就会多一点。社会环境亦会因此变得和谐、友善,竞争关系建立在公平、公正的社会氛围之中。

修养为一种无形的正能量,约束着我们的行为。当个人拥有良好的修养,才会被人们所尊重。当然,个人修养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生实践活动的深入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问题六:诚信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经济社会的发展是靠人来推动的,如果人失去了诚信,社会就不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建设,是一个包括道德核心和各种道德规范的庞大体系。这个体系涵盖了道德生活的所有方面,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三大领域中各种人伦关系的要求。在“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中,更突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10个基本规范。为什么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加强道德建设时又提出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呢?

诚实,即忠诚老实,就是忠于事物的本来面貌,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思想,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不说谎,不作假,不为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欺瞒别人。守信,就是讲信用,讲信誉,信守承诺,忠实于自己承担的义务,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要去做。忠诚地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是每一个现代公民应有的职业品质。

“八荣八耻”中就说到:“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需要,人人都应以诚实守信为荣。

明礼诚信是公民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它对于规范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道德行为,提高人的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一般说来,“明礼”是人的外在行为表现,“诚信”是人的内心状态。中西方的诚信观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诚信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诚信,即诚实守信,讲信用,守诺言,办实事。

两千多年前,至圣先贤孔子就曾说过“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又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见,明礼诚信早已被古人所重视、所推崇。今天,在我们的公民道德建设中,明礼诚信又被列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一,足见其意义深远。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这些都是中国自古讲究礼仪、礼貌的代表言论。

的确,明礼是人的外在行为表现,而诚信则是人的内心状态。“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诚于内而礼于外,是对明礼诚信的最佳诠释,明礼,只有表现了人内心的诚信本质,才不会流于虚伪的形式;诚信,只有通过明礼的外在形式,才能最恰当地表现出来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诚实的人,比如雷锋等等。我们的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有诚信的人出现,这样社会才会不断向上。

让我们以城实去做人,让诚实伴我成长 诚实是做人的根本,诚实会让我们得到的更多,生活得更好。人无信而不立!

问题七:怎样践行"友善"这一社会主义价值观 善心、关切和互助是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基本要义

爱是人类普遍的价值共识,友善是爱的外化和拓展,人类文明都普遍认同友善价值观。儒家哲学核心“仁”是中华传统文化主要的友善理念。子日:“仁者爱人”,儒家把爱人看作是为人的根本道德义务,儒家推崇的社会人伦关系的出发点就是关爱他人。在西方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对于与友善最为相近的概念――“友爱”给后人留下许多精辟的观点。在中西方传统文化中“友善”首先是在交互意义上被使用,作为描绘个体之间的一种现实活动。同时“友善”均指关爱他人的道德规范。在生活情境中,与人为善的实际行动是以友善的理性认知为先导,以善良的情感引发善良的动机。在传统意义上,友善是个人基于善良的动机,心怀对他人关心理解的情感态度,以助人为乐为行动的知情行统一的存在状态。善心、关切和互助是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继承了中西方传统文化“仁”、“博爱”、“友爱”思想精华的基本要义。

“孔子的知(理论)既是不根于客观事实的,是独断的,观念论的,则其见之仁勇(实践),也必是仁于统治者阶级而不仁于大众的;勇于压迫人民,勇于守卫封建制度,而不勇于为人民服务的”①,因此,我们应当重新恰如其分地定位儒家伦理道德学说的地位,应给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观察、批判和继承,否则传统友善的思想在现实中被滥用将成为封建主义性质带有欺骗性的道德说教。在西方社会发展史上奴隶主和奴隶、封建贵族和第三等级、资本家和工人乃至整个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都非常紧张,利害关系造成的敌对状态是西方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共同点,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是这些关系的现实写照,友善难觅踪影。在阶级社会里“超人类社会的道德是没有的;那是一种欺骗”。西方道德文明虽然有值得我们借鉴的一面,但是今天我们弘扬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决不是引进西方文化中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

平等尊重是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现代要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完善,我国由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熟人社会结构转变为以工业经济为基础的市民社会结构的趋势不断加强。市场经济培育了具有强烈的经济利益诉求和政治参与倾向的公民,他们推崇以国家机器为强大后盾保障个人权利和高效的民主制度。现代社会显著的特征是重视法治,它把公民权利与义务、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以制度为载体、以法律为准绳统一于一个规则体系。在现代社会的规则体系中,个人的主体地位是平等的,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公民的理性在于彼此承认、尊重,形成了“主―主”间性的人际关系,避免了相互伤害。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善良动机的最低线表现是避免伤害对方,实现的前提是“将他人作为固有利益的支配者而给予尊重,同时自己也拥有主体的意识”②。人格的平等驱使人们帮助他人谋得同等的待遇,相互尊重也就成了友善氛围下普遍化的义务。人人“友善”将支撑起中国现代公共社会的基本伦理秩序,尊重他人和平等待人是“友善”的集中体现。

宽容理解是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人性要义

市场经济越发展,个体追逐利益的功利目的越得到加强,个体自我意识愈发觉醒。市场大写了“人”,彰显了人的主体性,每个成员都希望实现自我的利益,市场竞争又加剧了人与人的利益冲突,使人与他人的关系变得冷漠、紧张。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促进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社会有机化的程度不断加强,人与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市场经济本质是交换经济,个体必须通过交换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彼此交换、交往是个体获得社会生存的基本要求。处于这种需要中的个人“既是最爱人类的,又是个人特质发展得最充分的人”。人格平等 、彼此尊重是市场经济的个体顺利实现相互交换的前提。作为利益主体的个人必须跳出自利的藩篱,关心他人利益实现的状况,>>

问题八:爱国敬业,城信友善的含义?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基本规范和要求。爱国:公民最基本的价值准则  爱国是人们对于祖国的一种深厚的依恋、爱护,以及与此相应的实际行动。爱国是每个公民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几千年来,中华儿女一直高举爱国旗帜,涌现出无数爱国英雄、仁人志士,传诵着数不清的爱国诗篇,爱国主义精神早已融入亿万人民的心里。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各民族、各阶层团结一致的强大动力,支撑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发展繁荣的伟大实践。  我们爱国,因为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地大物博,因为我们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因为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祖国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虽历经磨难,但中国人民始终英勇不屈、艰苦奋斗,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经济、政治、文化成果。这一切在每个中国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铸造了中国心。正如《我的中国心》歌中所唱的那样:“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在中华民族成长和发展的历史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懂得国家的重要和爱国的必要,懂得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命运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没有国,就没有家,也就没有个人的自由和幸福,甚至没有个人的生命和安全;只有国家独立富强,个人才能自由、富裕与幸福。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国家者载民之舟也,舟行大海中,猝遇风涛,当同心互助,以谋共济。”正是从这种个人与国家的密切关系中,以及对这种关系的深刻认识中,中国人民产生了对祖国浓厚强烈的道德情感,并把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感转化为行动和实践。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我们应当怎样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呢?  爱国就要热爱人民。我们要尊敬我们的先辈,是他们创造了中国的今天;爱同自己一样生长在中华大地上的父老乡亲、师长朋友,他们与我们血肉相连,共同支撑和发展着今天的社会。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恩之心,为人民服务,努力回报祖国、回报社会、回报人民,让人民生活得更富裕、更美好。爱国爱民应从孝老爱亲做起,尤其要关心爱护鳏寡孤独等特殊社会群体,热心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之中的人。特别是当国家发生突发事件和巨大灾害之时,一定要高度关注,挺身而出,不畏艰险,不计报酬,尽力贡献;坚决反对国内外一切敌对势力对我们的分裂瓦解,同一切损害祖国利益和荣誉的行为进行坚决斗争。  爱国就要热爱祖国的每一寸土地,爱惜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新创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认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强调“天人合一”、“民胞物与”,注意爱护生态;中华传统文化一直强调“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些远见卓识,已被今天世界的人口膨胀和工业化所带来的环境危机、雾霾和水系污染所证实。保护环境再也不能等待,再也无法推托。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优良传统,立即行动起来,发扬中华民族朴素节俭的好传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让天蓝气清,推动和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爱国就要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丰富的宝库,既有文史哲学,又有科技艺术,尤其值得珍视的是蕴含其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独立自主、奋发图强”精神,“崇德向善、团结友爱”精神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文化根基和思想支撑,对于增强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爱国最重要的就是要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救了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了中国。进入近代以来,中>>

问题九:谈一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意义以实际生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 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共同理想。切中利益的关注点,核心价值观才更有吸引力。如果要发展不要环境、讲政绩不讲民生,公众会怎么理解富强文明如果办事情都得找关系、打官司也要走后门,老百姓又从何感受平等公正夯实“三个倡导”的社会基础,必须关切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全面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最高抽象,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慨括为“三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和谐、文明,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党员干部肩负着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建小康、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的光荣使命,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和深刻内涵,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报告表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8个字,是到本世纪中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已经写入 和宪法,反映了党、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意志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愿景,是国家主导价值观,在核心价值观中居于统领地位;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8个字,既是引领现代文明走向的人类共同价值准则和理想社会目标,又是我们党和国家始终追求和奉行的核心价值理念,着眼于确立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在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重要支柱作用;在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8个字,着眼于构建民间社会的底线伦理,是作为价值主体的每个公民所应遵循的根本道德规范,在核心价值观中居于基础地位。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要抓舆论引导,二要抓学习提高,三要抓实践养成,四要抓文化涵养,五要抓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唯有付诸行动才能实现价值。公务员为群众办好的每一件实事,是敬业的诠释;商家为消费者提供的每一件商品,是诚信的代言;看见需要帮助的人热心上去搭把手,是友善的暖流 每个人都是道德建设的奉献者,也是道德风尚的受益者。作为城市文明创建一份子的我们,更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积极投身到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中,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美丽。 总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与各方面工作有机会融合,协调发展。 在这样一个社会思想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全社会的主动参与,从人们思想的共鸣和交汇处汇聚起发展进步的强大正能量。如何在多元思想的社会中践行核心价值观首先,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何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释继承了中华文化哪些优秀传统反映了哪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让群众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通过学校教育、理论学习、社会宣传等各种方式,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形成一种激发正能量的良好氛围,只有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其次,领导干部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广大群众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但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打铁还需自身硬,一定得带头践行,把这项任务摆上重要位置,以核心价值观规范和要求自己,带好头、领好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而影响更多的群众,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

"“友善”价值观是公民美德和社会公德的统一,在消除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培育社会主义友善观,才能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坚实的伦理支持。

  把友善当成一种社会需要。在公民道德层面培育“友善”价值观,就必须将其融入社会生活之中,把“友善”当作社会的内在需要。首先,要培养公民的民族认同和社会认同。在社会层面培育友善观,就必须树立公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身份认同感。只有当公民认同所生活的社会体系,认同公民身份,才会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积极地参与社会交往,与其他公民建立善意的情感联系。其次,要在社会制度建设之中彰显友善观念。要鼓励公民的团结合作,通过制度建设在公民之间构筑互利互惠的渠道,让所有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合作体系的成果。再次,要在社会生活各领域、各层面宣传、提倡友善观念,形成友善文化。要发挥社会教育体系和公共媒体的作用,围绕友善价值观开展公民互助活动,让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感受、体验相互友善的温暖。

  把友善当成一种个体自律。对于公民个人而言,培育“友善”价值观,就要实现对于“友善”价值观的内化,使之成道德自觉。首先,公民要加强对于“友善”价值观的道德认知,明晰友善观是成为一名合格公民的重要基础,充分认识这一观念对于开展社会生活的意义和作用。其次,要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培育友善的道德意识,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宽容、忍让和友爱,在坚持道德原则的前提下理解他人、理性地处理人际关系。特别要自觉遵守社会规章、制度,在规范自我行为的同时磨砺道德意志,把他律转化为自律。再次,在社会生活中要做到权利和责任、义务的平衡、对等,在维护和促进自我利益的同时,也要努力完成作为公民所应该承担的职责,爱岗敬业、诚信待人。

  把友善当成一种道德境界。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友善”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约束的层面,而应该上升为道德境界。如果道德约束是一种消极的道德姿态,那么道德境界则是一种开放的、积极的道德理想。追求友善道德境界的过程就是无私奉献、追求崇高、升华人格的过程。帮助人们树立友善的道德人格,有赖于在社会层面建立正义的道德回馈机制,为公民的道德实践提供广阔的平台。一要形成惩恶扬善的社会风尚,让追求崇高的行为获得社会的肯定和赞扬,树立和宣传道德典范。二要使善行得到善报。当人们见义勇为,无私帮助他人时,要为他们的善行提供有力支持,对于他们的奉献和牺牲进行社会性的补偿。比如建立见义勇为基金、成立道德银行,充分保障道德主体的合理权利。

  把友善当成一种公共秩序。要保障友善观对于社会生活的有效引领,就必须在公共秩序层面培育友善价值观。建立友善的公共秩序,首先要在公共文化中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地位,通过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框架内引导公民寻求共同的价值诉求,能够加深公民认同,避免价值相对主义的危险,确保社会生活在正确的轨道展开。其次,要在公共生活中实现公民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统一。公共秩序决定了公民实现自我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方式。友善的公共秩序强调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协调统一。友善的公共秩序毋宁是一种和谐的力量,在规范公共生活方式的同时,为公民权利和公益提供保护。再次,要在公共道德中塑造公共精神。从私人领域迈向公共领域意味着从熟人社会迈向陌生人社会。社会形态的转变对于人们的道德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在这种转变中,人们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如何既成为一位好人,又成为一位好公民。友善的公共秩序中,人们不仅要必须遵守社会制度和法律规章,更应该积极地参与公共事务、在公共生活中扮演主体性角色。它本质上呼唤公共精神,期待人们在公共领域的道德自觉。"

记得有一次,我们文博辅导班教室里的墙非常脏,快到上课时间了,必须找工人刷一刷,让同学们坐在一个宽敞干净明亮的教室上课。于是,老师让工人来粉刷墙壁。刷完后,教室里的墙洁白无瑕,像新的一样,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投入学习,还在墙上贴了贴纸,让墙变得更加漂亮。

可……好景不长,开学了,同学们看到这洁白的墙,议论纷纷:“哇,这墙真干净!”

“肯定是让人粉刷过的!”

“坐在这样的教室里,更想学习了!”

“……”

可是,开始上课的时候,好多同学又开始在墙上乱涂乱画,坐在这样的教室,大家心情都不好了,因为这墙都被画得不成样子了,坐在这样的教室里,谁都听不进去课。

唉,如果当时不在墙上乱涂乱画,那该多好!想想,如果你这样对待别人,别人就这样对待你;如果你友善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友善对待你。那面墙也如此,如果你友善对待墙,不乱涂乱画,墙就会报答你,友善对待你,给你一个明亮、干净、宽敞的教室。

还有对待小动物也要这样,比如小狗帮我们看门,有些人却觉得它肮脏……

有一次正在下大雨,我准备去上学,突然我发现了一只大蚂蚁,爬在移动边,可它不大动,去我找来一根树枝碰碰她,可他只是微微动了一下,我仔细一看,那只蚂蚁已经被雨淋的奄奄一息了,我身边还有一个小男孩找来一根细细的牙签,把蚂蚁一点一点地往洞里拨,蚂蚁进洞后精神了许多,向小男孩挥挥触角,好像在感谢他。

这就是我对“友善”的理解,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对别人友善,对动物做出一份关爱,这个世界将是多么美好。

我对家乡的情感:思念,感怀,想念。

我对自然的情感:热爱,向往,喜欢。

我对亲人的情感:爱戴,想念,感恩。

我对同学的情感:友爱,友好,友善。

我对老师的情感:敬爱,尊敬,尊重。

我对动物的情感:喜爱,喜欢,宠爱。

人之所以有情感,我想是因为在满足了生理需要之后,对自己的探索。绝大部分人在保证了温饱的状态下,会选择运用自己的情感来获得精神上的认同。就像我们用自己的金钱、物品或者是性,交换了食物一样,我们流动自己的情感,也是为了交换对方的情感来获取等价的认同。只是,我们只能简单地把情感说成是情感,却不能很清晰的定义交换的认同是哪一种认同。不管是友情、爱情或是亲情,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把情感流动到那边之后,得到的反馈是不是我们一开始期盼的那样。

我们说友情的认同是兄弟之间的两肋插刀,或是姐妹之间的情同手足。爱情的认同是情侣之间的卿卿我我,或是夫妻之间的相濡以沫、相敬如宾。亲情的认同是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在这些认同里,当然情感的程度和表现是不一样的,但是共通点在于,友情、爱情和亲情都很明确地与一个特定的社会身份挂钩。在这个特定身份下的情感,或者说是在社会语境下,特定的社会身份的双方关系,会产生情感认同,所以情感在绝大部分人的世界里,变得不是那么的纯粹,是一个被认同所绑架的产物。当然,反过来说,情感本身就是人类潜意识里对任一双方或者多方关系的简单描述,并不具备定义的效力,这样看来,友情、爱情和亲情这种带有很强烈的定义性的词汇就变得很功利,这种功利不是一个在很激进的环境下才能够被利用的定义,反而是一个任何人都可以为了显得功利,或者为了满足自己欲望而进行定义的定义。

然而,所有情感的认同也都是人类自己给出的描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实我们很难从很全面的角度去观察情感的认同。所以我们习惯的做法是,设立一个起始点,从这个起始点来看待个体或者是社会的情感。一旦发生变化,并不如我上文所提到的这些广义上的认同的时候,那么可以说,社会在进步,也可以说,社会在退步。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同义转换情感认同上的变化。但是往往,人类都可以从以往的历史里找到相似的认同。

这样说来,情感的流动就像是一场巨大的洪水,个体在这个洪流之中很难保证个体的独立性,他们大多数都是被认同所影响,或者被认同所绑架,从而缺失了思考为什么作为个体无法创造自己独立情感的权利。不过,真正的情感认同的洪流,也是通过这些芸芸众生的不思考和功利而形成的。个体创造了社会,社会认同了个体,这是人类一直以来的情感状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2750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