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江汉》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杜甫的《江汉》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第1张

杜甫《江汉》赏析训练湖南永州八中 周志恩江汉唐·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注释江汉:指长江和汉水。此诗为杜甫在历三年(768)秋漂泊于江陵时所作。江陵属于江汉流域地区,故取以为题。/ 思归客、腐儒:均作者自谓。腐儒:迂腐无用的儒生(读书人)。/乾坤:天地。/ 远:遥远,远浮。/ 永夜:长夜。/ 孤:孤独,孤悬。“片云”二句,言自己与片云同在远天,与孤月共度长夜,处境寂寞凄凉。/ 落日:日薄西山的意思,这里比喻自己已近暮年。/ 苏:复苏。此有康复意。“秋风”一句,化用李白的“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以表现自己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思想。/ 存:收养。/ 老马:作者自比,用《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的故事。“古来”二句,通过说对于老马应该取其善于识途的长处,而不必要它效奔驰之力,进上步表现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长途:代指驱驰之力。赏析这是一首咏怀诗,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首联自叙身份,写自己漂泊流徙的窘境,思归未得、沦落天涯的辛酸。“腐儒”乃沉郁愤激语,含有“自鄙兼自卑”之意。颔联绘景,举目但见片云远飘天涯,孤月高悬夜空。诗人借片云孤月比喻自己寂寞凄凉的处境。颈联明志,自己虽至垂暮之年,身处逆境,依然雄心犹壮,面对飒飒秋风,非但无悲秋之感,反觉病身似欲康复。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何其昂扬!尾联提出希望,诗人自比为“老马”,以古人收养老马以用其善于识途之智而非用其长途驱驰之力,希望朝廷能给予自己竭智效国之机,诗人在抒发老当益壮的情怀之时,何尝没有怀才不遇的深沉怨愤呢?诗人虽怀才见弃、沦落天涯,依然孤忠仍在、壮心犹存,其老当益壮、顽强不息的精神,令人敬佩。诗中名句“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在如何对待人才问题上给人以深刻启示:人非完人,用人者应善于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作用,以促进事业的发展、进步。训练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2、“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和曹操的“ ”两句诗诗意一致。4、这首诗写景的作用是什么?答案1、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见“落日”( 比喻“暮年”)而雄心犹壮。临“秋风”,反觉“病欲苏”,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将诗人的感情和身外景物融为一体,表明了诗人虽然远在天涯,一片忠心却象孤月一样皎洁的报国思用之情。2、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老当益壮,愿为国效力。4、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思归之情。

自古以来存养

老马

是因为其智可用,而不必取其体力,跋涉长途。

尾联

用老马识途的典故,比喻自己身虽年老多病,但智慧犹可用,还能有所作为。《

韩非子·说林上

》里讲,春秋时

管仲

齐桓公

孤竹

,春往冬返,迷失道路。管仲提议用老马领路,于是找到了归途。“老马”是诗人自比。

杜甫

江汉思归客, 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 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 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 不必取长途。

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这时他已五十六岁,北归无望,生计日蹙。此诗以首句头两字“江汉”为题,正是漂泊流徒的标志。尽管如此,诗人孤忠仍存,壮心犹在,此诗就集中地表现了一种到老不衰、顽强不息的精神,十分感人。

“江汉”句,表现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思归客”三字饱含无限的辛酸,因为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乾坤”代指天地。“乾坤”句包含“自鄙而兼自负”这样两层意思,妙在“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身在草野,心忧社稷,乾坤之内,此腐儒能有几人?”(《杜诗说》)黄生对这句诗的理解,是深得诗人用心的。

“片云”二句紧扣首句,对仗十分工整。通过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把他“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深沉。他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象孤月一样的皎洁。昔人认为这两句“情景相融,不能区别”,是很能说明它的特点的。

“落日”二句直承次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周易》云:“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恰好说明:次句的腐儒,并非纯是诗人对自己的鄙薄。上联明明写了永夜、孤月,本联的落日,就决不是写实景,而是用作比喻。黄生指出:“落日乃借喻暮齿”,是咏怀而非写景。否则一首律诗中,既见孤月,又见落日,是自相矛盾的。他的话很有道理。落日相当于“日薄西山”的意思。“落日”句的本意,就是“暮年心犹壮”。它和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的诗意,是一致的。就律诗格式说,此联用的是借对法。“落日”与“秋风”相对,但“落日”实际上是比喻“暮年”。“秋风”句是写实。“苏”有康复意。诗人飘流江汉,而对飒飒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欲苏”。这与李白“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的思想境界,颇为相似,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胡应麟《诗薮·内篇》卷四赞扬此诗的二、三联“含阔大于沉深”,是十分精当的。

这两联诗的意境,苏轼曾深得其妙,他贬谪岭外、晚年归来时,曾有诗云:“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次韵江晦叔二首》),表明他不因政治上遭到打击迫害,而改变自己匡国利民的态度。“孤月此心明”实际上就是从杜诗“永夜月同孤”和“落日心犹壮”两句化用而成的。

“古来”二句,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老马”用了《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他接受管仲“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得道”。“老马”是诗人自比,“长途”代指驱驰之力。诗人指出,古人存养老马,不是取它的力,而是用他的智。我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诗人在这里显然含有怨愤之意: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这是诗人言外之意,是从诗句中自然流露出来的。

此诗用凝炼的笔触,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诗的中间四句,情景相融,妙合无垠,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历来为人所称道。

参考资料:

http://wwwlesunorg/zxyw/html/2005/24210htm

题解

有人认为此诗作于夔州,有人认为作于江陵,当以后者为是。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秋天,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诗即作于此间。诗题作《江汉》,近乎无题,大概漂泊流徙中,已无心拟题。杜甫这时已五十六岁,长期飘零,历尽艰辛,北归无望,生计日困,至老仍如浮云行止无定,心中自然颇多感慨。尽管如此,诗人忠魂仍存,壮心犹在,并未因处境困顿和年老多病而悲观消沉,此诗就集中地表现了这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

句解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漂泊江汉,我这思归故乡的天涯游子,在茫茫天地之间,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江汉”,长江、汉水之间。首联表达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有自嘲意。“思归客”是杜甫自谓,因为身在江汉,时刻思归故乡,但思归而不得,饱含天涯沦落的无限辛酸。“乾坤”,即天地。“腐儒”,迂腐的读书人,这里实际是诗人自指不会迎合世俗。如果说前一句还只是强调诗人飘泊在外的思乡之心,后一句则将自己在天地间的渺小孤独感吐露无遗。诗人原来的抱负是要经天纬地的,然而越到人生的最后阶段,他越是痛感自己的渺小无力。其中的痛楚和无奈该有多深!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像飘荡在远天的片云一样远客异乡;与明月一起,孤独地面对漫漫长夜。颔联为工对。“天共远”,承江汉客;“月同孤”,承一腐儒。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他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慨叹自己飘泊无依。不过,在明月的皎洁和孤清中,我们又体会到了诗人的孤高自许,他的心,仍然是光明的。“永夜”,长夜。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我虽已到暮年,就像日将落西山,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面对飒飒秋风,我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逐渐好转。颈联为借对,“落日”比喻暮年,而非写实。“秋风”句是写实。诗的意境阔大而深沉,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积极用世、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疏”,复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自古以来存养老马是因为其智可用,而不必取其体力,跋涉长途。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比喻自己身虽年老多病,但智慧犹可用,还能有所作为。《韩非子·说林上》里讲,春秋时管仲随齐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失道路。管仲提议用老马领路,于是找到了归途。“老马”是诗人自比。

评解

诗人身滞江汉,心有感而作此诗。他用凝炼的笔触,抒发了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怀。前两联写所处之穷,后两联写才犹可用。元代方回《瀛奎律髓》评论这首诗说:“味之久矣,愈老而愈见其工。中四句用‘云天’、‘夜月’、‘落日’、‘秋风’,皆景也,以情贯之。‘共远’、‘同孤’、‘犹壮’、‘欲苏’,八字绝妙,世之能诗者,不复有出其右矣。”确实,诗的中间两联,情景相融,妙合无垠,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故历来为所称道,明代胡应麟《诗薮·内篇》就说,这两联“含阔大于沉深,高(适)、岑(参)瞠乎其后”。

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1、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即景抒情是指遇到眼前的景物或场景油然而生感慨

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

寓情于景就是把感情融入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2、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①渲染

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②衬托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

可以是人烘托人,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是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

渡汉江

唐 ·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译文

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

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宋之问的家乡一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附近),一说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南),离诗中的“汉江”都比较远。所谓“近乡”,只是从心理习惯而言,正象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过了黄河就感到“近乡”一样(宋之问这次也并未逃归家乡,而是匿居洛阳)。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音书断”的时间越长,这种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宋之问这次被贬泷州,是因为他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可以说罪有应得。但这首诗的读者,却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种共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已经舍去了一切与自己的特殊经历、特殊身分有关的生活素材,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感情,却具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形象大于思维的现象,似乎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联结在一起。这首诗便是一例。人们爱拿杜甫《述怀》中的诗句“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和这首诗作类比,这正说明性质很不相同的感情,有时可以用类似方式来表现,而它们所概括的客观生活内容可以是不相上下的。

自古以来存养老马是因为其智可用,而不必取其体力,跋涉长途。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比喻自己身虽年老多病,但智慧犹可用,还能有所作为。《韩非子·说林上》里讲,春秋时管仲随齐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失道路。管仲提议用老马领路,于是找到了归途。“老马”是诗人自比。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像飘荡在远天的片云一样远客异乡;与明月一起,孤独地面对漫漫长夜。颔联为工对。“天共远”,承江汉客;“月同孤”,承一腐儒。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他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慨叹自己飘泊无依。不过,在明月的皎洁和孤清中,我们又体会到了诗人的孤高自许,他的心,仍然是光明的。“永夜”,长夜。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我虽已到暮年,就像日将落西山,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面对飒飒秋风,我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逐渐好转。颈联为借对,“落日”比喻暮年,而非写实。“秋风”句是写实。诗的意境阔大而深沉,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积极用世、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疏”,复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2755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