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谈文学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第1张

摘要:文学是一种载体,它记录了千百年来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记录着历史的风云巨变。同时,也给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文学对现代社会发展是有一定影响的。中国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明,这些文明中不仅有名胜古迹,还有流传千年的文学典籍作品,文化的传承源远流长。时至今日,文学的意义,对现代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厚的影响。那么,文学到底对现代社会发展有哪些影响呢?

关键词:文学    现代社会    社会发展

一文学对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具有重要影响

从古代到现代,文学典籍中记录了不同时期的国家价值观。每个时期,当时的国家价值观都给这一时期国家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作为现代文明大国正在逐步崛起。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国正像雄狮般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国家,尤其是像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仅仅只有经济上的发展,人民仅仅只是物质上的富裕。国家没有文化自信,人民的精神是空虚的。很显然,这样是不行的。如今的世界,早已不是一个靠武力、靠兵器就可以赢得战争的时代了。如今的时代是一个依靠文化的时代,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那么无疑,这个国家是悲哀的。最近几年,外国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我国,越来越多的新事物引进我国。引进来的这些不仅仅只是经济层面的税收等等,还有国外的文化和信仰。试想一下,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果我们的国家没有文化自信,那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帝国主义国家是不是很容易蚕食我们呢?

因为这样,我们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24个字。那么,文学在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有哪些影响呢?

(一)朝代兴衰的记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提供了经验教训

从夏朝到现在,中国历史的发展经历了几千年。在这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国经历了很多次朝代的更替。每一个朝代兴的原因大致差不多,而每个王朝衰的原因却是各有千秋。但是总结起来,无非就是于国,于家,于人民自身,三方面出现了问题。而当代社会,在中国***的领导下,为了更好的建设国家,更好的服务人民,于是建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是借鉴了古代朝代更替的经验教训而来的。这些经验教训,或许有的看起来有些惋惜,甚至有些残酷。单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产生了影响。这就是它的最大价值所在。

(二)对社会现实的描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提供了样本

在众多文学作品当中,不乏记录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反映了人间疾苦,也反映了社会正能量,还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从这些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社会发展的变化。

在《包身工》一文中,我们看到了民国时期资本家对劳动人民的压榨;在《骆驼祥子》中,我们看到了底层人民为生活劳碌奔波的情景;在《开国大典》中我们看到了新中国成立时的喜悦与欣喜;在《我和我的祖国》歌词中看到了国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祖国逐渐繁荣昌盛所带来的幸福生活。

(三)文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具有导向作用

文学源于生活,又反过来作用于生活。因为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能动的反应,文学作为人的精神创造的产品,带有目的和意义 具备着某种价值。其最为直接和独特的作用就是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提供了依据。因为文学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反应。因此,文学作品是对生活的记载。文字是历史的载体,是文化的宝库。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它们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记忆。

这些文学作品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反应了社会现实,对社会价值观的建立起着导向作用。当代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其根源还是当下社会发展出现了很多不合理的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发展。因此文学对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文学是有种信仰的传递,是文化的体现,同时也是价值观的载体。

总的来说,文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具有导向作用。

二古代文学对当代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在这样悠久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文学创作和底蕴受到了世界瞩目。但是在当代社会,有太多的人摒弃自己的文化而去追求洋文化。究其原因,大多数人表明中国的古代文学华而不实,缺乏一定的实用性,在现实生活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在现实生活中起不到什么作用,因而遭受到了人们的抛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作为现代文明大国崛起是不争的事实一个国家尤其是像中国这种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如果仅仅是经济的繁荣和物质的丰富则不足以支撑其屹立于世界之巅峰位置因为国家文化价值的定位势必会影响到这个国家整体的文化素养与整体的文学发展那么中国古代文学在这一潮流中又扮演了怎么样的角色如何建立当代的价值观呢

首先中国拥有五千年连绵不断的历史文化不管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自觉文学还是文学鼎盛的盛唐时期再逐渐从隋唐两宋到没落消沉的明清两朝这些在历史上数不清的传记、史书、唐诗、宋词是我们当代文学起步的厚重基础也是最为深厚的文化底蕴“站在巨人的肩膀看世界会看得无限远”那同样的我们的当代文学就是站在古代文学的肩膀上而古代文学就是我们的巨人所以说中国的古代文学是具有非常之深远的当代价值的什么叫做国家价值观呢

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从个人价值观的概念中延伸而来的个人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各类事物的看法与意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一个国家在长期而又漫长的历史潮流中积累下来的能够得到集体认同的共同的文化信仰国家价值观是建立在国民心理、责任、道德、义务等等的基础上作为一种价值认知、实践准则与我们的理想共同存在着小时候家长们总会给孩子们讲夸父追日、愚公移山、嫦娥奔月等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其中所包含的对待事情坚韧不拔的态度绝不放弃的刻苦精神还有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等等传递给我们的都是对英雄的歌颂并把其类似行为作为一个准则这便是受到价值观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是多变的但是有一个主题亘古不变那就是忠君爱国这类国家价值观往往会形成一种定式现在的社会科技发达物质也极大丰富但也形成了一种浮躁的社会气氛这种转变使我们将古代文学中的铁骨铮铮、正气浩然丢得荡然无存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文化的依靠还谈什么所谓的国家价值观若想建立正确的国家价值观我们必须吸取和传承古代文学的精髓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加辉煌璀璨的现代文明才能形成正确的国家价值观

二、古代文学对交友的影响

当今社会有一个网络热词叫“刷脸”所谓的刷脸就是指朋友多但选择朋友必须择其善者而从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早就系统地阐述了择友和交友之道通过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与传承进而引导我们正确处理与朋友之间的关系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有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有多闻益矣友便辟友便佞友善柔损矣”刘向在«后汉书»中也说“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ꎻ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和学识渊博、品格高尚的人居住在一起对人的一生都有重大的影响ꎻ而与庸庸碌碌、品格低俗的人居住在一起这个人也会深受其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类是喜欢群居生活的群体他们不能没有朋友交友交友这个“友”字是指两个人友好互助的意思古有高山流水说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两个人只有在一起合奏才有高山流水的即视感两个人即是朋友也是知己刘备三顾茅庐为的不仅仅是孔明的盖世才能与此同时更多的是那种惺惺相惜的知己知音这样的例子在古代比比皆是以上足以说明交友的重要性交友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呢李白在«赠汪伦»中有诗云“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ꎻ诗人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又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那又应该如何去择友呢交友的前提是择友还是让我们一起去古代文学中探索一下吧!人海茫茫知音难觅如何才能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朋友呢论语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意思是说选择朋友考察他的品行其次要观察他的一言一行分析他与你交朋友的目的当然这些不能仅仅看表面关汉卿有言“画人画虎难画心”意思就是说人的内心很难看透判断一个人是好是坏不能全靠看或者说你看了研究了也不一定能看清一个人最原本的面目所以与人相交还是贵在知心庄子也曾在«山木»中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懿”说的是君子之间的交往坦坦荡荡的就好像清水一样清澈两个人之间没有任何的私心与利益并不会因为一些外在的因素而丧失友情而小人之间的交往像甜酒一样尝到一点点酒的香醇就会想要继续交往下去但是一旦两个人之前的利益受到影响两个人之间的友谊也就因此破裂了我国的古代文学无言之中就在教我们择友交友的道理无形之中对我们的择友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影响

三、中国古代文学对当代人文的影响

拥有庞大人口的中国是一个承载着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在这样悠久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那就需要我们一起去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学习而不是肤浅和表面化的学习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一直追溯到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早在原始社会神话传说和歌谣就在人们的讲述下一代代流传经过漫长的岁月的沉淀便逐渐演变成古代文学尽管最原始的那些神话传说我们只知道一些星星点点但却是最早为人所知的历史纵观中国古代文学我们不难了解中国的发展与曾有过的辉煌我国一直以来就缺乏古籍整理方面的人才老一辈的古文献研究学者他们旧学根底好博学多识且有丰富经验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老专家越来越少中青年一代成长过程过长造成了青黄不接的局面尽管国家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各学校设置了培养相关专业人才的硕士、博士点但想要超越前人的成就还是有比较大的难度古代文学在古代的价值与意义自不待言倘若百无一用就不会有生长的土壤纵而观之研究古代文学对于当今社会人文具有很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传承真、善、美

当你在讨论古代文学时它有一个最本质的特点就是极具感染力与审美价值观也就像诗歌律诗那样街头巷尾口口相传古代文学追求求真、向善、尚美求“真”它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性ꎻ向“善”体现为“人文关怀”ꎻ尚“美”体现为“文体升华”三位一体相互交融是人类三个最根本的精神世界:认识、伦理与美学给人以感染引起情感共鸣因此古代文学的研究是特别重要的它对于培养以“真、善、美”为内在核心的人群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中国古代文明孔子的思想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与赞扬当然也同样包括那些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得到认同他强调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去孔子提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重新刷新了人们对人际关系的认知这里强烈的人文关怀跃然纸上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人对人的尊重孔子这一具有人道主义思想具有历史责任感、使命感的观点一经提出便受到了高度的赞扬这一点即便是在当今社会也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和价值古代文学中的人文关怀、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的相处、还有价值观的培养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指引着我们前行

三结语

总的来说,文学,不管是古代文学还是现代文学,都对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从人文层面,无论从社会层面,还是从个人层面;都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因此,作为现代中国人,我们应该弘扬文学的价值观层面,让传统文学更好的作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的深入到我们的灵魂深处。

中国的古代文学蕴藏着无限的哲理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重要的影响教育人们要有骨气、重节操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强调的就是一个人早晚都有一死但一定要对得起自己死得轰轰烈烈有价值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驱之”在国家利益面前哪怕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有一种敢于奉献的人生态度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人们担忧之前就担忧在别人都享乐之后才想到自己这样牺牲自我幸福的忧乐观一直被后世所铭记敬仰«爱莲说»中最为著名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高洁不受污染的样子着实让人着迷这又在警告世人做人一定要洁身自爱清贫自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极具号召力好像在召唤人们拿起手中的武器保卫我们的国家。

作为当代社会的一员,多读多看文学,努力学习文学中的核心价值观成分。让文学更好的作用于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更好的作用于生活中,体悟在灵魂深处。将文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不断放大,最终影响我们自己。

 

文学的三大社会作用,认知,教育,审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美术欣赏的审美价值

欣赏一幅名画,也和聆听一首名曲一样,当你感受到它的艺术美,从中领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时,那真是一件赏心乐事!斯宾塞有一句名言:“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会失掉一半。”斯宾塞在《教育论》中把美育定义为“用人类创造的美——一切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美,反过来对人进行教育,使人得到全面的和谐发展。”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课程标准中,美术的地位定义为一门人文学科,是学校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公民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它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其美术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欣赏更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小学美术学科教学中选的一些优秀美术作品,基本上涉及了古今中外许多著名艺术家的美术作品。其中,既有中外名家名作,也有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中华民族灿烂的美术遗产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方面,是东方文化的精髓之一。了解、学习中国民族民间优秀美术作品,可以增强民族情感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欣赏伟大的民族画卷,可以召唤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了解、学习中外优秀作品,还可以培养学生崇尚文明,珍惜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情感和观念。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激发他们进行艺术创作的热情,培养孩子们创造美、欣赏美、鉴别美、批判美、接受美的艺术欣赏能力。

现行的各个版本美术教材中选用的一些欣赏范作,一般都是一些优秀儿童美术作品和中外名家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欣赏价值。欣赏这些作品可以感受到作品的艺术美,从中领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创作的动机和思路;可以开阔眼界、陶冶性情,启迪智慧,提高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成为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鉴别能力的新型创新人才,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美术欣赏课业究竟有哪些审美欣赏价值呢?

一、借鉴价值:

欣赏教学能为学生习作、创作提供示范,帮助学生理解美术的技能、丰富学生的艺术语言,促使表现技能的提高,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这是美术教学不可缺少的。例如在欣赏优秀儿童美术作品时,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探究同龄小画家作品的表现手法和技法;再如:欣赏了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后,学生会把了解到的剪纸艺术语言运用到自己的作品创作中去;而通过赏析外国优秀美术作品后,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到不同文明影响下的美术作品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没有这些优秀作品的欣赏启发,要学生去创作、去表现,将是十分困难的。成功的范作,有启发借鉴的意义, 往往会激发起学生的表现欲望,提供表现的思路,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从现有的美术教材来看,普遍都十分重视随堂习作前的欣赏活动,提供尽可能多的优秀作品。用以开启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努力创作的 。

二、认知价值:

美术作品反映的是广阔的社会生活和自然,有现代也有古代的,有中国也有外国的。进行欣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可视的生动形象的世象和历史。可以开拓学生的文化知识视野,扩充套件学生的认识领域,引导学生参与本土文化的传承,也能促进学生了解异域文化,使中外文化得以在一个较高层面上交流借鉴。例如:欣赏中国古代陶瓷青铜作品,首先要涉及到原始社会及商周历史。比如,欣赏《四羊方尊》可以了解到中国奴隶社会的劳动人们精湛的技艺。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可以了解到文艺复兴在西方社会各个方面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情况。比如,欣赏米开朗基罗的《大卫》,能够领略到文艺复兴时代英雄主义的内涵。欣赏中国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认识中国革命的优良传统,比如,欣赏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可以感受先烈们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同时,美术欣赏提供的生活景象,较之文字描述,更为生动、形象,更能为学生所感受、所了解。美术作品的专题欣赏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美术的有关知识,如作家的生平、艺术造诣及影响。作品的艺术语言,构图知识、色彩知识等。美术的认知价值可以帮助学生在更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三、审美价值:

欣赏课业的更重要价值是审美教育的价值。无论是专题欣赏还是随堂欣赏,展示的作品都是美好的、高水平的成功之作。学生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判断能力和审美的理想等,都是在具体的欣赏活动中提高的。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能为学生接受的优秀作品的欣赏, 可以培养学生独到的眼光,提高他们的艺术判断能力。通过具体分析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表现手法及艺术特点,帮助学生来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审美形态和艺术语言,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种欣赏活动需要经常进行,在一定量的积累同时,受到薰陶、感染,就能使学生的眼光更敏锐,思想更有艺术理解能力和对优秀美术作品的吸收能力。

四、教育价值:

美术欣赏最终的目的是教育,所以美术欣赏具有其特殊的教育价值。新美术教学课程标准中提供的欣赏内容,基本上需要涉及古今中外众多的优秀美术作品。如接触学习中国民族民间优秀美术作品,可以增强欣赏者的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可以召唤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接触学习外国优秀作品,还可以开阔欣赏者的眼界,开拓他们的文化知识视野,扩充套件欣赏者的认识领域。一幅优秀绘画作品或一件工艺美术作品,本身包含著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对丑恶现象的批判和对正义力量的歌颂,都可以帮助欣赏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正义感。

欣赏是人们以作品为物件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能动的审美活动。同时也是一个:作者——作品——欣赏者,此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欣赏行为的确立主要是建立在对艺术美的感知和体验所带来的审美愉悦以及对美术作品的反思基础上的。在欣赏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感染,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精神上可以得到陶冶、净化和升华。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内容具有很高的审美欣赏价值,可以开阔学生眼界、陶冶性情,启迪智慧,提高审美情趣。欣赏这些作品可以感受到作品的艺术美,从中领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逐步成为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的新型创新人才,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学的审美、教育、认识作用是什么?

自古以来,对究竟什么是文学,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古人说“诗缘情”、“诗言志”;现在有人说文学是一面“镜子”,反映社会现实,有人说文学是游戏,给人带来娱乐,也有人说文学的意义在审美,倡导为艺术的文学。其实,上述种种说法,涉及的内容都不是文学本质,而是功能。世上能对其它事物产生影响的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功能。功能是事物的属性,在事物各种属性里,它属于潜在的能力。说“诗言志”,或者“诗缘情”,其实是说诗能够表达志向,能够抒 感,但它不一定非得表达志向,非得抒 感,它只是具备了类似的功能而已。本质则不然了,本质不是事物的属性,而是核心,决定事物的性质,本质和功能不可同日而语。文学具备某种潜能,就有可能达到某个目的,或者呈现某种形态,而它的本质决定了它是什么又不是什么。

功能不能取代本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许多文学本质之争,其中的大部分,其实都是功能之争。文学有许多功能,其中没有主次之分。文学的诸多功能决定了文学的多元,文学的多元决定了文学的多义,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如此纷繁灿烂的文学现象。如果把其中之一定义为本质,就是在它们中间分主次轻重--文学的根本意义取决于它的某个功能,而其它的功能只能隶属于它。于是就有了在文学内容上的题材大小和意义大小之分。

许多年前,我在校园书店翻过一本当时的文学理论书籍,我只看了看目录,没有细读。书的作者列举文学几种常用功能,例如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人的情感、教育作用、审美作用,给它们分别命名为本质、特质和特征。用类似术语命名功能,等于说给它们排座次,老大,老二,老三--认为它们在文学中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至于其它文学功能,就更等而下之,连“特征”都捞不上。这种做法聪明,但不可取,因为事实并非如此。虚的不说,就说具体运用吧,会影响对作品的评价,那些不能体现那所谓的文学本质的作品,哪怕再优秀,也只能算二流之作了。

举个例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记》

诗人写自己站在高台上,望望天地,想想古今,然后感伤地落下眼泪。它的内容就是如此简单,无论从“言志”或“缘情”上看,都无法表现充分,从反映社会生活的角度来看,更是淡如云烟了--然而,它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好诗,即使在唐诗里,也属不可多得。它的意蕴不可能与文学的根本意义无关。

一部公认的传世之作,其内容与公认的文学本质若即若离,另一部作品则直接体现了公认的文学本质,而世人却又公认它不如前一部好,这种现象如何解释?把文学的某个功能提升到本质的高度,确实会出现类似令人尴尬的情形。白居易最优秀的诗理应是《长恨歌》和《琵琶行》,但在从前流行的几种文学史里,评价最高的是新乐府。编者认为文学的本质是反映社会真实,当时属于阶级社会,阶级压迫是普遍现象,白居易的新乐府涉及了这方面内容,因此文学价值最高。

类似的例子还有。如果认为娱乐性是文学的本质,《红楼梦》自然不如《西游记》。我上小学时读《西游记》,上中学时读《红楼梦》,读《西游记》时津津有味,读《红楼梦》却苦不堪言,虽然已经比读《西游记》时年长许多。如果改变一下文学的价值观,情况又不同了。无论哪一种功能视为文学的本质,《红楼梦》的价值都高于《西游记》。(我在写此文时,发现“红楼梦”作为一个片语,已经被收入电脑词库,说明它已经属于常用片语了,而“西游记”在词库中则找不到。)

把文学的功能定义为本质,任何一种可能的价值取向,都必然导致评价的偏颇,不是朝这一方面偏斜,就是朝另一方面。

必须跳出视功能为本质的争论怪圈,对文学有一个新认识。我认为文学应该分成两类:一类是作为形态的文学,另一类是作为生命的文学,前者指文学作品,后者指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作为生命的文学,通俗地讲,也就是人的文学情怀。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每个人都有。你见到美的事物,内心受到感动,那就是你拥有文学情怀的缘故。文学作品来源于你的文学情怀,有了文学情怀,才能创造有血有肉、有生命活力的文学。文学的生命力来自人的生命力。

大多数文学研究者,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文学作品上,很少有人从人类的本能角度去理解文学,把文学视为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其中的大多数人又把注意力集中在文学的种种技巧上,以为那就是文学的意义,很少有人通过文学作品去追溯人类的文学天性,从根本上去寻找人的意义。他们不知道文学的意义也就是人的意义,技巧不是文学。如果就作品论作品,不从形态的文学中去找寻生命的文学,那么,在思考文学的根本意义时,最多只能做到视功能为本质罢了。

研究文学固然需要面对作品,但要真正读懂文学,却必须在具体的作品中找到人的生命意义,从作为形态的文学回归到作为生命的文学。阅读文学作品也是如此。阅读作品,其实就是通过作品来激发、唤醒和强化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文学情怀。许多读者对此并不了然,它是无意识的阅读目的,但却是最终的阅读目的。文学情怀人皆有之。我在想,真正的文学阅读,也就是让我们的心灵穿越由种种文学技巧铺垫出的幽雅小径,最终达到对自身的了悟。

如果有人问我,文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文学本质也就是人的本质,由于文学带给人美感,因此它应该是人本质中积极的带有正面意义的那部分。美籍科学家李政道说,人类自诞生伊始,就从没有放弃过对艺术和科学的追求,两者的追求是一致的,都体现了人类对超越时空的渴望。他说的艺术,其中包括文学。我前面说的人类文学情怀,也就是人的大艺术情怀。超越时空是为了摆脱时空对人的束缚,追求真正的自由。因此,艺术的审美,文学的审美,其最终意义正是要表达人类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它是人类的终极追求,是人的本质意义,也是文学的本质。

科学与艺术在最终目的上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思维方式。科学是人的理性认识,而艺术则是感悟。因而,要真正认识文学,必须回到自己内心,用心去感悟,如果感悟到什么,不必说出来,一个人可能没写过一句诗,但他的内心照样涌动诗情,他就是诗人。文学的魅力在于它是人类最广泛的情怀。

前面提到的那首《登幽州台歌》,由于它表达了人类对超越时空的渴望和对自由的追求,体现出文学的大真,才成为千古名篇的。 分享◆文学理论篇

:fromwo/bbs/readphptid=172

怎样看待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者相辅相成

但是也有区别

家庭和学校的教育

相对而言比较被动

但是社会教育是主动的

工作家庭社会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该如何摆正

如何摆正组织、顾客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呢?很显然,营销活动应该在效率、效果和社会责任营销方面,经过深思熟虑而产生的某种哲学思想的批导下进行。前几天看的,人的三种生活状态真好,接合营销,能够找到生活的快乐,工作的开心和人生的梦想,从容的心态!一部分,我们的身体,必须吃食物,锻炼,健康的身体!二部分,我们白天的工作,家庭,爱情!三部分,我们的心灵生活!(1)生产观念(ProductionOrientation)是一种注重企业的内部能力而不注重市场的愿望与需求的哲学。生产观念是指管理层评估企业的资源并提出下列问题:(2)销售观念(SalesOrientation)基于这样的思想,即如果使用进攻性的销售技巧,人们会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而高销售带来高利润。这种观念不仅强调对最终购买者的销售,而且也鼓励中间商更加主动地推销生产者的产品。持销售观念的企业,其经营的核心在于推销和促销而非消费需求。销售观念的根本问题与生产观念一样,就是缺乏对市场需求的了解。以销售为导向的企业经常发现,尽管它们有高素质的销售队伍,却也不能说服人们购买他们不想要或不需要的商品或服务。(3)营销观念(marketingconcept)是一种很简单但却具有直观吸引力的营销哲学,是指企业管理者在组织和谋划企业的营销管理实践活动时所依据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营销观念认为,一个组织存在的经济和社会原因就是,它在实现自己的目标的同时满足了顾客的需求和需要。它是建立在这样一种理念之上,即销售不依赖于积极主动的销售队伍,而是取决于顾客购买产品的决定。企业的营销活动,是一种管理实践活动的过程,它必须在一定的营销观念支配下进行。顾客认为他们要购买什么——被感知的价值——决定了企业的成败。营销观念认为,顾客之所以购买一个组织提供的产品,是因为这些产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比竞争对手的产品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和需要。接受并实施营销观念的企业被称为市场导向型(marketoriented)企业。营销观念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以企业内部为中心的传统营销观念阶段,一是以企业外部为中心的现代营销观念阶段。“为产品寻找使用者”的营销观念已经过时,“为使用者寻找产品”在营销大潮中百炼成金。(4)社会营销观念

可导可微可连续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

可导和可微是等价的,可导则在该点连续,而连续不一定可导。如:y=|x|,在x=0处连续,但不可导。

社会主义三大文明之间的关系?

你们现在还学这个,晕,我们学的东西!

你自己在网上搜哈子啊

三个文明是指物质文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政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传统、政治结构、政治活动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有益成果。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发展的积极成果。)和精神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体现了人类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发展水平 物质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的进步。政治文明就是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精神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物质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处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政治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社会过程中处理的人与人的关系。精神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处理的主观与客观、人与自我的关系。这就是“三个文明”之间的基本区别,它们分别标志一定社会在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政治活动和政治生活、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这三个方面的进步程度。但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结构的基本构成,三者之间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络,物质文明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起点,它对政治、思想等其他活动具有决定作用,其他活动都为之服务;政治文明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它与国家政权直接相连,决定着物质文明的发展方向和精神文明的性质;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援和思想保证。 政治进步是历史进步的一个方面,政治文明是整个社会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密切联络,互为作用,相辅相成。因此,要把握政治文明的涵义,有必要对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作一番考察。就它们在整个人类社会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而言,可以说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是主导,政治文明是保障。对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认识:一方面,政治文明建立在一定程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之上;另一方面,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制度和法制保障,使之更加健康、稳定、协调地向前发展。

文学个人情感抒发与社会作用之间关系

基本上很多有教育性的文章中都是先有了情感然后才发展出认识,只有将情感带入文中才能发现文章的认识、呼吁。 所以文学中的情感和认识我认为是由情感引汇出认识。

本质:非强制性的影响力。

功能:

1、整合。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对于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所发挥的作用,就像蚂蚁过江。社会群体中不同的成员都是独特的行动者,他们基于自己的需要、根据对情景的判断和理解采取行动。文化是他们之间沟通的中介,如果他们能够共享文化,那么他们就能够有效地沟通,消除隔阂、促成合作。

2、导向。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通过共享文化,行动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种行为在对方看来是适宜的、可以引起积极回应的,并倾向于选择有效的行动,这就是文化对行为的导向作用。

3、维持秩序。文化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通过比较和秩序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某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就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从,这也意味着某种秩序的形成。而且只要这种文化在起作用,那么由这种文化所确立的社会秩序就会被维持下去,这就是文化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

4、传续。从世代的角度看,如果文化能向新的世代流传,即下一代也认同、共享上一代的文化,那么,文化就有了传续功能。

扩展资料: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文学是属于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它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最先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

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 (一种语言艺术形式)

文学是人学,因此,文学作品表现的内容必然涉及最为基本的社会价值关系,大而言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小而言之,人与他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作为文学现象思想概括和总结的文学理论在研究中同样无法回避这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构成了文学价值论的重要内容。文学价值论的内容体现了文学在精神维度上的指向和追求,与上述几个方面的关系相应,它表现为以下几个维度:本体层面的终极关怀和现实人生层面的人间情怀;后者又分为关注“大我”的社会关怀和关注“小我”的个体关怀(包括自我关怀)。就理论的层面而言,文学价值论的内容层次与人们对文学作用和功能的认识相应;而人们对文学的认识和研究又是和人们当下的精神需求以及当时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一致的。通过对特定时代文学价值论内容的研究,人们就可以发现一个时期或时代的人对文学创作和研究的热情,对文学性质、作用等的认识程度,以及相应的文学价值的取向和文学价值的归宿。此外,通过文学价值构成形态及内容的研究,我们还可以发现,作为特定时代精神产物的文学理论,它所折射出的相关时代的社会发展的状况和特点。在中国现代社会复杂的政治和文化环境下,文学家们在文学理论价值建构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价值标准的确立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价值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40年代,在文学理论和批评文章中,“文学价值”、“艺术价值”这类字眼已成为出现频率相当高的词汇,有的理论家和批评家在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分析时,力图以知性的概念和范畴对文学的价值进行区分和研究,并借鉴其他学科的话语单位,尝试建立科学的文学价值论体系,这不能不说是文学理论发展中学科建设意识的积极表现,当然也是文学理论走向成熟形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般说来,一门新的学科,其基本概念或范畴的产生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研究事物的规律,对其本质和特征加以归纳和概括,在此基础上对事物进行命名;另一种方法是通过话语移植即借用其他学科的话语单位来命名和解释新的事物或现象。显然,蒋天佐的文学价值论研究采用的是后一种方法。蒋氏提出文学价值论的研究,是与40年代文学话语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有关系。文学作品由于其艺术的力量,它所能起到的教化作用往往甚于直接的标语口号的宣传。但文学作品的影响和作用无论大小,都要通过传播和接受这一渠道,文学作品的艺术性的高低,又直接影响着传播的范围和接受的程度。因此,对文学艺术的特性与影响的研究,必然要提上那个时代的日程。蒋氏无疑非常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并自觉地把文学“价值论”看成“是艺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

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不是一个简单的双边关系,而是一个复杂的多边关系,它包括了从生活到作家、从作家到文学文本。从文学文本到读者,再由读者进行反馈的双向过程。社会生活不可能直接产生文学,必须经过作家的中介,即由作家的创造才得以实现。在这里,作家也即创作主体是文学得以产生的中心环节。另一方面,作家创造出来的文学文本也只有通过读者的接受活动才得以成为审美对象,发挥其社会作用。

文学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正如毛泽东所说:文学“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这就不仅肯定了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生活,同时又强调了创作主体即作家的主观能动性在反映生活过程中的重大作用。现实一经作为文学的反映对象,它就不再是独立于创作主体之外的纯粹客体,而是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地被主体所观照,所摄取,所发现,所加工和改造,从自然形态的东西变为观念形态的东西,处处打上主体的印记。文艺创作是一种主、客体融为一体的意义创造,作家笔下的现实决不仅仅是对生活现实的“复制”,而是体现了作家创作个性和审美态度的“第二自然”。如歌德说的艺术妙肖自然,而非摹仿自然,服从自然。又超越自然。以往的再现说基本上属于直观反映论,把作家的作用仅仅看成摹仿或镜子式的反映,把艺术看成是与现实同质的东西。而能动的反映论在肯定生活是创作源泉的前提下,强调创作是一项复杂的精神劳动,在这过程中,主体拥抱生活,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对象化,创造出既源于生活,又与生活异质的审美容体。黑格尔曾经指出:“艺术作品中形成内容核心的毕竟不是这些题材本身。而是艺术家主体方面的构思和创作加工所灌注的生气和灵魂,是反映在作品里的艺术家的心灵,这个心灵所提供的不仅是外在事物的复写.而是它自己和它的内心生活。”丁黑格尔认为“绘画的基本原则在于内在的主体性。”至于文学.它用的则是更为观念性的语言符号作为媒介,用语言来造型、叙述和抒发感情.这样.无论在其内容上和表现方式上,都为主体性原则所深深地侵人。

一定社会的精神生产是以这个社会的物质生产为基础的,文学的发生、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并与物质经济生产的发展基本相适应。

在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个部分中,文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宗教等都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部分。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文学,是受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的制约,或说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经济基础对文学的制约与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着文学的性质。这是说,一个社 会的经济基础是什么性质,那么,在这个社会基础上产生的文 学,就其总体而言,也将具有这种性质。不过,通常经济基础的 性质对文学性质的决定,要通过政治等意识形态的传递。因此, 这种决定作用,一般是间接的。其二,经济基础的演变制约着文 学的演变。这是说,文学不仅是适应着经济基础的要求而产生 的,而且要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而改变的。不过,促进文学变化 与发展的因素有多种,经济基础是这多种因素中最根本的一种。 通过经济基础的变化对文学变化的制约,要通过多种中介因素的转换。然而,不管怎么说,文学的性质、变化与发展,归根结蒂 是要受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制约的。

从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上看,它们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交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文学是在经济基础之上形成和发展起 来的,它要受经济基础的制约和决定;另一方面文学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并具有相对独立性。

文学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大致上可以概括为三种情况:或者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与发展;或者对经济基础起作用;或者在破坏旧的经济基础的同时又促进新的经立和发展。

文学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文学的变更通常并不和经济基础的变更同时发生。就是说,当经济基础发生变更时,旧经济基础之上的文学往往不会立即消亡,而会延续一个时期,通常要借助新的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新文学与之竞争,才能促使或加速它的消亡过程。而且即便旧文学从总体上退出历史舞台了,某些旧形式还会在新的经济基础上发挥着作用。其次,文学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历史继承性。每一时代的文学,虽然都是适应着一定的社会发展或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但它一经产生,就会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材料,凝聚着一定的文学惯例和传统,从而影响着后代文学的发展。就是说,旧时代文学中富有思想和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仍然会在新的社会条件里流传下来,成为欣赏的对象和创新的前提。文学的发展除了受社会生活的制约外,还受它自身内部规律的规约,即在继承中革新。在延续中发展。再次,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之间还存在着不平衡现象。这种现象表现为如下两种情况:其一,从艺术形式来看,某种艺术形式的巨大成就,只可能出现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上,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这种艺术形式反而会停滞或衰落。其二,从整个艺术领域来看,文学的高度发展有时不是出现在经济繁荣时期,而是出现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时期。

总括起来说,从文学艺术总的发展趋势、总的历史进程看,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是相平衡的,经济因素是制约文学发展的根本因素。但在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里,两者之间既有平衡的一面,又有不平衡的一面,因为文学的发展还要受到上层建筑其他因素的影响与文学自身规律的规约。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比较接近,因而对经济的作用较大较直接。在上层建筑各领域中,政治是最活跃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政治对文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这种影响表现在:第一,政治影响着文学的性质和方向。经济基础的性质对文学性质的决定作用,通常要经过政治的中介作用。就是说,先是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政治的性质,再由政治的性质决定文学的性质。同时,政治还可以影响文学的方向。政治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势必会对文学的方向以有形或无形的影响,特别是激烈的阶级斗争时期或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政治,这种影响尤大。第二,政治影响着文学的内容与风格。文学虽不一定直接表现政治的内容,但政治会作为一种文化环境或社会气候影响文学关心什么、反映什么,并使文学形成反映政治形势与时代精神的总体风格特征。如初、盛唐文学,因其政治相对清明,往往表现出积极进取、博大乐观的风格;而中、晚唐时期,因社会动荡,政治昏暗,文学则多表现人民的不满与反抗的内容,其风格转向怨怒哀伤。第三,政治影响着文学的繁荣或发展。统治阶级的文化制度与政策,乃至统治阶级中权威人物的艺术趣味与爱好,都会这样那样地影响文学创作,对文学的繁荣与发展起着或促进或阻碍作用。当然,文学也对政治发生影响,但一般情况下这种影响是较为间接的,而且文学要通过特有的审美方式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才能发挥这种影响。

文学的社会功能,主要指文学具有教育功能和认识功能。

1 文学的教育功能:是指文学作品对人们思想和情感乃至整个精神境界产生的影响。文学的教育功能表现为两种形态:一种是迅速而强烈的思想启发和情感激励作用;一种则是对人的思想情感和兴趣等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浸染作用,即陶治作用。

2 认识功能:文学作品通过具体生动的文学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向读者提供了一定时代的社会历史画面,帮助人们了解一定时代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这就是文学的认识功能。

以上就是文学的社会功能,希望能够满足您对文学社会功能的理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2786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