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建筑的艺术性

如何理解建筑的艺术性,第1张

建筑是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通称,是人类用物质材料修建或构筑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通过空间、形体、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多种因素的协调统—,通过充分调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环境雕塑、环境绘画、建筑小品、工艺美术、书法以至文学的作用,形成建筑艺术特有的空间造型美。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与人类物质生产水平和精神发展状况相关;其表现性与抽象性有极强的象征意义。欣赏建筑艺术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建筑艺术自身的特点,通过感受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既把握建筑艺术的形象,又感悟出它的内在意蕴,从中获得审美愉悦。欣赏建筑艺术要把局部的审美观照与整体的审美知觉结合起来。建筑艺术的形象一般是由建筑物的体积布局,比例关系,结构形式,空间安排等构成。建筑的外在装饰常有圆柱,柱头、飞檐、贴脸,雕塑,图案和壁画等,这些装饰因素是建筑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应该与建筑形象保持内在一致,从造型和色彩上丰富和发展建筑的艺术构思,使建筑形象锦上添花,增加艺术感染力。因此,欣赏建筑艺术不仅可以对建筑艺术的局部构成进行审美观照,而且还应该把局部的艺术构成纳入整个建筑艺术及从环境中加以观照。使欣赏者从整体的审美知觉中感悟建筑艺术的美。在欣赏建筑艺术时,既要欣赏建筑色调、尺度、比例、景观及空间变化,看其是否符合美的规律,又要注意具体的建筑构成要素是否实现优化组合、建筑的整体是否和谐统,进而可以把该建筑纳入建筑群的总体风貌中加以欣赏。

1 感悟建筑形象的象征意义

建筑艺术通常借助象征意义来蕴含其审美意蕴,这也是建筑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象征意义首先是最初的象征性,即建筑艺术在物化成特定的建筑物时就已经具有的象征意义。如北京故宫的对称和谐、层次分明、主要建筑位居中央,显现出封建时代帝王对国家的主宰以及封建制度的“宝塔”结构。我国秦朝建立的万里长城,当时象征着秦帝国的“大一统”。但是,随着社会历史实践的发展变化,建筑艺术又会产生出一些新的象征意义。现在,北京故宫已成为中外游客所欣赏的审美对象,它既显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伟大成就,又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当我们现在登上万里长城,极目远眺,万里长城象一条巨龙在群山环抱中婉蜒游动,显得气势非常恢宏辽阔。在我们的审美视野中,长城已不再是秦帝国“大一统”的象征,而是中华民族创造力量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  

要感悟建筑形象的象征性,还必须了解建筑艺术创造的时代背景及其民族特点。北京故宫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其结构上,从正阳门到景山,通过一系列错落有致,高低不同的空间处理,象征着皇权形象。北京天坛的设计具有明显的汉民族特点,象征着天帝的崇高神圣,表达出汉民族“天人感应”的思想意识。在欣赏建筑艺术的象征性时,还可以结合心理美学的“移情说”,充分展开自己的审美想象,在感知建筑形象的同时,把建筑形象拟人化,赋予建筑艺术以新的生命,使本无生命的建筑有了人的性格、人的情感,人的生气。比如找们欣赏一座幽静别致的别墅,就会感受到它非常幽雅婉静;欣赏那些高耸入云的建筑,会使我们产生向上飞腾的感觉;欣赏那些新颖奇特,色彩疏淡而简洁的建筑,则会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勃勃,游洒飘逸;看到那些富有稳定感的建筑,就会使人产生端庄稳重的感觉。当然,欣赏建筑艺术时的移情,只能根据建筑艺术质的规定性加以自然而又合情合理的想象,而不能胡思乱想,违背艺术欣赏规律。

2 要善于欣赏建筑艺术的音乐美,建筑艺术通常以错落有致的空间造型显现出类似音乐的节奏感。

歌德和谢林都把建筑看成是“凝固的音乐,”正是在于他们感受到建筑艺术的音乐美。建筑艺术的外在造型都是按照形式大的规律创造的,它无论向空间什么方向延伸,都是有比例、有规划、有变化地排列的,从而形成一定的节奏。而“优秀的建筑物,它各方面的节奏,总能归于统一。这便形成一种统一的调子,统一的旋律。当你在观赏这座建筑时,你便能在一定时间过程中感受到节奏上反复多样的流动,产生音乐般的旋律感,正是这种旋律感,把你引向特定的情绪氛围”,从而获得类似感受音乐美的情感愉悦。感受建筑艺术的音乐美,要善于调动自己的通感,以动态的视觉对建筑造型显现的空间序列进行审美观照。欣赏建筑艺术同欣赏绘画不同,欣赏绘画主要靠静态的直观把握,而欣赏建筑却不能只靠静态观照,还应运用动态观照,从视点的高低、视角的俯仰、视野的远近大小、空间的开合、视觉的分隔联系中去观照建筑的空间序列,才能感受到空间序列的节奏感和音乐感。也只有从这个意义上才可以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3 建筑艺术的欣赏过程

建筑艺术的欣赏过程通常包括欣赏角度、欣赏距离和欣赏方法这三个组成部分。欣赏角度可以分为水平方向上的正视与侧视,在垂直方向上的平视、仰视与俯视。欣赏角度也就是审美角度或审美视角。在审美活动中,审美角度是非常重要的,客体审美价值的实现,不仅需要客体自身的审美同伴,而且还需要审美主体的密切配合,需要审美主体选择合适的审美角度,尽可能多角度、全方位的把握审美客体。建筑艺术是立体的空间艺术,欣赏者更应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欣赏建筑艺术的整体美。建筑艺术又是视觉艺术,欣赏者与建筑物距离的远近直接影响制约着审美效果。一般来讲,近距离可欣赏建筑的细节或局部;中距离可直观全貌;远距离能概观大致轮廓。欣赏者时间充足,可近、中、远三者兼而有之;时间仓促,则只能或中或远的览其概貌。一般来讲,欣赏古典建筑可多作近、中距离的观照;欣赏现代的宏伟建筑可多作中、远距离的概览。当然,欣赏距离的远近不是绝对的,应该因人而异,因建筑艺术不同而不同。欣赏方法对于欣赏建筑艺术有着重要意义,它一般分为静态欣赏和动态欣赏。静态欣赏是指欣赏者在特定的欣赏点上对建筑物的静态观赏,动态欣赏是指欣赏者按照欣赏需要,在一定的观赏路线上对建筑物的观赏。在欣赏中,应该把静态欣赏与动态欣赏有机结合起来,作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随着欣赏路线的流动,欣赏者的大脑中就会出现一幅幅具体可感而又各不相同的建筑形象画面,即不同的建筑形象,从而感受到建筑形象的空间序列。同时,由于欣赏者视点的高低、视角的仰俯。视野的大小、视觉的转换等是不断流动变化的,这样当欣赏者去感受建筑形象的空间序列时,就会产生一种节奏感,这也正是人们把建筑比喻成是凝固的音乐的内在依据。

总之,建筑艺术是物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相结合的艺术,是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奇迹和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在欣赏建筑艺术的过程中,欣赏者应了解建筑艺术的一般特点和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情感等因素,积极能动地进行审美观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建筑艺术的美。

不可思议的金字塔表达了作者对金字塔这一人类建筑奇迹的赞叹之情。不可思议的金字塔本文是一篇图文结合的非连续性文本。是一篇说明性质的文章。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主要内容:通过介绍金字塔的概括和古埃及的情况,激发了读者探寻金字塔建造过程的热情,也抒发了对古埃及人民勤劳与智慧的赞叹之情。

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把握 好本文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文。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

雨果之所以要在《巴黎圣母院》中花费很长的篇幅来介绍建筑物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雨果本人就是一位热爱建筑的人;第二、雨果为了让建筑物在读者脑海中的形象更加立体;第三、创作需要。

(一)、雨果本人就是一位热爱建筑的人

雨果为何要在《巴黎圣母院》中花费大量篇幅来介绍建筑物,其实在《巴黎圣母院》的序言中就已经给出答案了。雨果自己在《巴黎圣母院》的序言中表示“我将终生以保护古建筑为己任”,雨果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喜爱建筑的人,所以他想要把自己眼中的建筑都写进书里,毕竟在那个影像不发达的年代,他只能靠文字来叙述他心中的那些古建筑到底有多美,这也是为何他会花费笔墨去描述古建筑的原因之一。

(二)、雨果为了让建筑物在读者脑海中的形象更加立体

在雨果那个年代,包括巴黎圣母院在内的众多建筑物,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长什么样子,所以雨果需要通过文字来阐述清楚。如今的我们生活在科技发达的现代,我们能够在网络上清楚地看到巴黎圣母院、美国自由女神等古建筑的每一个细节,但是在雨果那个年代没有这么好的条件,所以与雨果要用文字的方式将这些建筑物刻画在读者的脑海里。

(三)、创作需要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大量描写建筑物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将自己的切身感受表达出来。我认为文字有着不同于绘画、影响的表达情感的独特力量,雨果将他看到的巴黎圣母院用文字写给大家看,同时也将自己感受到的震撼通过文字流淌到每一个人的心里,我想这也是雨果要花费大量篇幅介绍建筑物的原因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827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7
下一篇2023-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