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登山的现代诗句
关于登山的现代诗句 1 以“我们去登山”为题写一首20行的现代诗
走啊,我们去登山
群山已把我们拥抱
耳边已响起整整温暖的风儿
走啊,去登山,山是我们的梦。
山的怀抱如此宽阔
山的声音如此动人
山的气魄如此撩人
看见山,就像走进了幽洞。
我们在山的怀抱你跳跃
欢快悦耳的声音在山间徘徊
山是我们的一个朋友
和我们愉快的在一起玩耍
去登山,一路唱着动人的乐曲
去登山,一首唱不完的人生之歌。
2 跪求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意
《在山的那边》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我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
因此,对我来说,重读这首诗,犹如翻开封存多年的老相册,重又看到了那个不无稚气、却让人感叹和怀念的早年的我。显然,《在山的那边》起源于童年经验。
我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对于幼年的我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
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
我想几乎在每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但是,仅仅如此,还不足以构成一首诗,于是,“海”在我的生活中并最终在这首诗中出现了。
“海”的出现,恰好与“山”形成了对应。显现出一种诗的结构。
这里的“山”与“海”,可以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读解:山,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像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陆地的结束,另一个世界的开始。
海,从古到今,都是对人的自由天性、对人的想像力的召唤。而这些含义,在我年幼时都不可能意识到。
我只是凭借着我那耽于幻想的天性在遥望山的那边,在想像海的那一片蓝色。然而,正如人们所知,这种对另一个世界的幻想,在现实生活中是最易受到挫折的。
可以说,任何“不务实际”的幻想,在“铁青着脸”的现实面前,都有它破灭的一天。我在自己的青少年时期一再经历过这样的让人的内心深受刺痛的时候。
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幻想受挫,但那种理想主义的精神却在生命中扎下了根来——它因在现实环境中受挫变得更为内在、也更为倔强了!诗的第二节所主要揭示的,就是这种对“海”的信念。也许是由于不屈的天性,也许是我在上初中时读到的一句格言“只要沿着江河走,就一定能发现大海”,给了我这种信念。
而这时的“海”——这个童年时的梦也被提升到整个人生的层面来重新理解,它已和第一节中的海有所不同,它已具有某种人生理想的象征色彩了。“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又一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也许任何理想都是一个诱惑的圈套,任何理想都可望而不可即,然而正是在这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人生被提升和充实,人生被赋予了希望和意义,“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命运就这样造就了我们这样一代。
我们这一代,生于五六十年代,从小受的是理想主义教育,经历过“文革”和上山下乡,在“文革”结束后又来到大学校园,有人称我们为理想主义的一代,又有人称我们为幻灭的一代。理想主义培养了我们的幻想和精神气质,但我们也是为“理想”的虚妄付出过最惨重的代价的一代。
在我的同代人中,有许多人历尽磨难而依然保持着理想主义的精神,但也有许多人到后来心如死灰,变得非常迷惘。正是基于对同代人的这种了解,我在这首诗的后来这样写道:“朋友啊,请相信——”。
这是对我的同代人讲话,但同时也是对我自身的激励:相信人生存在着一种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过无数座山后终会攀上这样一个峰顶,相信在历尽磨难后那“最终的海”终会照亮我们的眼睛和生命……今天重读这首诗,我当然感到了它在艺术上的稚气,因为诗歌指给我们的道路,其漫长和艰辛,都远远超出了我在年轻时的想像。在实际生活中,虽然我已无数次地见过我在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我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即。
那么,对于现在的我,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依然是“信念”。如果我不能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重新达到这种肯定,那就很难设想我在以后的生活中还会坚持下去。
重读《在山的那边》,并遥望童年的方向,我再次感到了这一点。《在山的那边》导读(赵寻)《在山的那边》述说的,显然与他自童年起就一直伴随他的挫折经验以及在这种挫折中他的日见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关。
然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它要求诗人用“形象”而非简单的、概念化的语言来处理他所反复体会的痛苦、激情、信仰和经验。王家新没有像很多人一样把他在生活中所遭受的折磨变成一种愤懑的喧嚣,而是从中体验出所有的理想的破灭之苦,并把它转化成一种以“山”与“海”的对立为基本模式的沉思诗意。
从表面上来说,“山那边还是山”这样的发现,自然不过是“山那边是海”一类幼稚幻想的破灭。然而,“山”在诗中,是阻碍诗人通向他无比向往的“大海”的一个屏障,是一种阻碍他梦想实现的现实存在。
所以,这种挫折也就喻示了诗人生活中所有的伤痛和失败,它超越了具体的生活经历而成为一种普遍性的情感经验的象征。与之相对应,“海”则是那种永远呼唤着我们出发的诱人的愿望的象征:“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诗人相信,“你终会攀。
3 给我写一首 我们去爬山 的诗
三月,丽日悬在高空
我放下行李去爬山
钟摆提醒我的心脏
时候不早了
要赶快启程
我遇到一条小河
它湍急地把旅途中的孩子
带走。波光明晃晃的
旅途中的孩子
请原谅我的束手旁观
桥边的树林里伸出枝条
抽打我的衣袖,抽打的脊背
突然。石头缝里钻出一个孩子
他不是被河水带走了么
我做错了什么了,为什么脸红
我在石板桥上轻轻地走过
怕惊动了河神
身旁的孩子一脸笑容
他说:你真好
他说:我们爬山去
我惊诧的目光
被孩子天真的瞳仁淹没
河水开始叮咚作响
冰冷的孩子握住我的手
但我不能放弃孩子
为了摆脱,为了放逐
在这阳春三月
我微笑地对孩子说
走,我们爬山去
4 给我写一首 我们去爬山 的诗
三月,丽日悬在高空我放下行李去爬山钟摆提醒我的心脏时候不早了要赶快启程我遇到一条小河它湍急地把旅途中的孩子带走。
波光明晃晃的旅途中的孩子请原谅我的束手旁观桥边的树林里伸出枝条抽打我的衣袖,抽打的脊背突然。石头缝里钻出一个孩子他不是被河水带走了么我做错了什么了,为什么脸红我在石板桥上轻轻地走过怕惊动了河神身旁的孩子一脸笑容他说:你真好他说:我们爬山去我惊诧的目光被孩子天真的瞳仁淹没河水开始叮咚作响冰冷的孩子握住我的手但我不能放弃孩子为了摆脱,为了放逐在这阳春三月我微笑地对孩子说走,我们爬山去。
5 关于山的诗句古诗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2欲渡黄河冰塞川,经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3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杜牧《山行》 4《登山》许棠 信步上鸟道,不知身忽高。 近空无世界,当楚见波涛。
顶峭松多瘦,崖悬石尽牢。 猕猴呼独散,隔水向人号。
5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6《登山》李涉 终日昔昏醉梦间, 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 又得浮生半日闲。 7《登山》袁枚(清) 焚香扫地待诗成, 一笑登山依杖行 爱替青天管闲事, 今朝几多白云生。
6 描写自然风景的现代诗
描写自然风景的现代诗1、绿 作者:艾青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绿得发黑、绿得出奇;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所有的绿集中起来,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突然一阵风, 亥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2、风景 作者:杏花桃 有人说工作生活太累,让心灵放放假,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天南海北,爬山玩水,亲吻鱼嘴,赏赏露水,亲近大自然,看看风景,调节心境,我说这只能让心灵,暂时高兴,旅行,即使一年四季,那里都去,也未必懂得,人生意义,幸福真谛,真正的风景,并非外景,在内心,让内心成为真美景,让自己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3、乡村里的音籁 作者:徐志摩 小舟在垂柳荫间缓泛,一阵阵初秋的凉风,吹生了水面的漪绒,吹来两岸乡村里的音籁。我独自凭著船窗闲憩,静看著一河的波幻,静听著远近的音籁,又一度与童年的情景默契!这是清脆的稚儿的呼唤,田场上工作纷纭,竹篱边犬吠鸡鸣:但这无端的悲感与凄惋!白云在蓝天里飞行:我欲把恼人的年岁,我欲把恼人的情爱,托付与无涯的空灵消泯;回复我纯朴的,美丽的童心:像山谷里的冷泉一勺,像晓风里的白头乳鹊,像池畔的草花,自然的鲜明。
4、初春 作者:舒婷 朋友,是春天了,驱散忧愁,揩去泪水,向着太阳微笑,虽然还没有花的洪流,冲毁冬的镣铐,奔泻着酩酊的芬芳,泛滥在平原、山坳,虽然还没有鸟的歌瀑,飞溅起万千银珠,四散在雾蒙蒙的拂晓,滚动在黄昏的林荫道,但等着吧,一旦惊雷起,乌云便仓皇而逃,那是最美最好的梦呵,也许在一夜间辉煌地来到,是还有寒意,还有霜似的烦恼,如果你侧耳倾听,五老峰上,狂风还在呼啸,战栗的山谷呵,仿佛一起嚎啕,但已有几朵小小的杜鹃,如吹不灭的火苗,使天地温暖,连云儿也不再他飘,友人,让我们说,春天之所以美好、富饶,是因为它经过了最后的料峭。5、金色的秋天 作者:辛笛 红透了的果子香满园,农家晒场上高高的稻堆堆成片,拉个满网笑开了渔户的脸,寒衣温暖了战士的心在天边,斜阳外,捡起薄簿的石片,投向芦苇的水面,管它那儿深,这儿浅,看一行大雁驮起金色的秋天,听听,秋的声音,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蟋蟀振动着翅膀,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
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你好好好地去听听秋的声音。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花里,在每一滴水里,在每一颗展开的谷粒里。
听听,秋的声音,从远方匆匆走来,向远方匆匆走去。听听,我们听到了秋的声音。
7 赞美“徒步”的诗句有什么
1、徒步
作者:肥水 现代
孤灯泛黄
街角寂寥
空自对月黯然神伤
无言再扰寂寞
怅然徒步
走不完的街巷
斗转星移
数不尽的星宿
无风自冷
寒彻全身
寂寞是一个敌人
在你最无助时
他依然侵扰你
寂寞是一个朋友
在你最渴望成功时
他是你的基奠
享受一切的孤独吧
品味月下徒步
莫要辜负寂寞的好意
2、徒步
作者:东方玉亭 现代
用飞机代步
也许一起一落
就超越了目的地
用汽车代步
飞速的车轮
让树木都连成了绿色的屏障
只一眨眼功夫
车轮就有了答案
徒步
只用双脚丈量
起点到终点的距离
每一个叶片
都清晰可见
迈开步
视野开了
起点是家
终点也是家
3、徒步
文/占东海(沙漠的杨) 现代
春天。我渴望置自己
于阳光下,却摆脱不了
细雨的纠缠
悲伤如针,在皮外
如佛坐针毡
紫花地丁的快乐莫名
小脚碎步
紧如鼓点,把我
逼在油菜花的包围中
不能自拔
等待布谷鸟
吹响哨笛,农人才能用镰刀解围
4、徒步-凤桥
作者:涛雪 现代
——献给喜爱徒步、热爱凤桥的家乡小镇人
昨天,脚下
还呻吟着雪的疼痛
今天,春风
抚平了残雪的伤痕
凤桥伸了伸冬眠的腰
碰醒了脚下的小河
于是,小河就流出了一冬的诗……
喜欢徒步
喜欢凤桥的小镇人
愿意数着小镇到桥的步数
深爱凤桥的人
也愿意丈量小城与村庄时空的距离
深爱凤桥的人
更愿意推杯换盏,
与老农一起,在星星的注视下共话
桑麻
凭栏远眺
感悟着蹒跚老农汗滴溅入泥土的瞬间
扶杆静思
祈祷着五谷命运的圆满
……
又一个沉甸甸的秋天,
压得凤桥吱吱作响
老农又笑多了几道皱纹
松林弄枝舞风
小河弹奏着丰收的歌……
徒步能拉长身影
似乎也能瘦短深秋的骨骼
还未来得及换上保暖的防滑鞋
大雪就白了小镇白了凤桥
凤桥穿上洁白的睡衣
筹划着冬眠的梦
小河也屏住了呼吸
准备沉淀一冬的故事……
5、午夜徒步回家
作者:景怡 现代
告别速度的躯壳
秋夜徒步回家
可以放空心灵吗?
路灯静静列队
一路为我站岗
黑黢黢的行道树
收起有棱有角的个性
像犯错的孩子被罚站
踩着坚硬的躯壳
所有的柔软
不是不可告人
边走边撒下白露
寒意包裹着过往
已模糊的甜言蜜语
等待朝阳的考验
迎接一个普普通通的秋高气爽
庐山之美天下闻名歌咏庐山的名篇佳作随流泻不止的瀑布世代传扬,淳厚的文化氛围为庐山的自然美增添了异彩1959年六月底的一天,毛泽东也登上了庐山,站在襟江带湖的庐山顶峰,众目远眺,水色山颜,尽收眼底如此风光欹丽的山川,怎不令人情动于衷极富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毛泽东神驰目极,手心相应,又为庐山留下了一首豪放之歌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开篇横空一个“飞”字,气势磅礴,让人体味到那由运动造成的动态美--劲力妩媚,神采飞扬毛泽东写诗填词爱用“飞”字,这正是他的超越意识的艺术外化,是他欲突破一切束缚与限制的自由精神、自由意志的审美物化在他笔下,庐山防腐天外飞来,巍峨耸立在大江之滨,依然保持一种凌空欲飞的雄姿,似乎暂留此地,稍事休息,以再展宏图以“大江”与“飞峙”的庐山相映衬,庐山的雄姿更加鲜明突出首联上句写山,下句写登山“葱茏”代指庐山,同时又顺手补描了山色的郁郁葱葱一般来说,形容词是诗意的词,能够一扫纯为陈述服务的名词的呆板,而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故此处以形容词代名词,更添诗情画意“四百旋”是写盘山公路之曲折回环,亦见庐山之高峻,而着以“跃上”二字,则如此高峻的山,轻轻巧巧就被诗人踩在了脚下,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所特有的那一种豪迈之气 颔联上句入眼一个“冷”字,既有冷静之形,又有冷淡之态作为党和国家的领袖,诗人担负着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任,此时此刻,他屹立在时空交织的“制高点”上,冷静地审时度势,同时又冷淡地看待反华势力的叫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那种“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傲骨毛泽东非常敬重鲁迅先生,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赞道:“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额与媚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人和新中国的人民,骨头同样是硬的,任凭世界上风云变幻,我“自岿然不动”,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敢教日月换新天”下句“热风”一语双关,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同时也喻指当时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国内外的敌人曾经预言***将无力应付六亿张嘴的吃饭问题,因为蒋介石有美援也未能做到,何况被封锁的新中国但经过我们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近十年的艰苦奋斗,不仅这个问题奇迹般地得当了基本解决,而且还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工业体系虽然历史已证明了当年的“大跃进”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犯了“左”倾错误,但回首当时人民群众那种澎湃的热情、真诚的参与,仍令人为之动容 慢咀颈联,我们耳边响起了李白那豪放的诗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完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毛泽东屹立庐山之巅,眺望大江,目追其洪流奔腾入海时的气概,正与李白诗相仿佛“云”本阴柔纤弱,而冠一“横”以饰之,它便有了力度,有了性格,显现出一种厚实的阳刚之美“九派”系指江河,但方圆九州亦映带其中如果说“云横”句是向西逆望上游的话,“浪下”句则是向东横扫长江的下游了滔滔大江,带着时代的喧嚣,消失在天尽头的氲氤雾气之中--那里,是富饶的江南地区这两句,亦雄奇,亦空朦,一片诗意的深沉,既是写景,也是抒情自然风物与人文哲理兼摄交融,象外有象,余味无穷 尾联巧用了一个与庐山有着密切联系的历史文化名人--陶渊明的典故诗人将陶渊明笔下那超越历史的理想社会、乌托邦式的“桃花源”同今天的新社会相比较,以不乏幽默的语调问道:“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园里可耕田”妙在一问便收,发人深思,给读者以充分想象的空间 综观全篇,这首诗气象恢宏,境界辽阔,历历现出诗人胸襟的博大,器度的轩昂诚然饰中所歌颂的“热风”亦即“大跃进”,但那是政治、经济决策失误的历史产物,对此无可讳言然而,诗的确是一手艺术水准很高的诗作,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与邻翁登山亭》·陆游·南宋
数掩槿篱围夕照,一间茅舍背阴崖。吾生扰扰实无乐,人事悠悠那可谐?
忧患向来侵绿鬓,登临此日费青鞋。京华旧友凋零尽,野老逢迎一散怀。
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 ,存世有九千三百余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46岁入蜀以前,偏于文字形式;入蜀到64岁罢官东归,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也是诗风大变的时期,由早年专以“藻绘”为工变为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晚年蛰居故乡山阴后,诗风趋向质朴而沉实,表现出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 《登游乐原》
评论家说,好的诗都是诗人用血和泪写成的。李商隐的诗歌正是属于这一种。从《锦瑟》到《安定城楼》再到《登游乐原》,李商隐的诗都流露出一种悲凉、凄美的意境。在这一类最能表现诗人华丽,凄美,悲凉的诗文风格的诗歌里,诗人以其独有的才华和灵感对自己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私语无人诉的不幸人生,妙笔生花成了一曲曲哀宛动人的悲歌,其中每个跳动的音符都是一首的优美的诗篇。
音符在开始就埋下了悲凉的伏笔。诗人生当晚唐,目睹乱世,深忧国家之内忧外患,曾想展一己之才,框世济民。可惜一生命运坎坷,终不能如愿。此景此情,正如诗人在诗歌《锦瑟》中所写的一样:锦瑟无端五十铉,一铉一柱思年华。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思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茫然。诗人目睹锦瑟而起兴,转而思忆年华;突然之间发觉年华已逝,梦想成空,一生之匆匆宛如庄生梦蝶,望帝化鹃,于是悲从心生。又借沧海遗珠,蓝田遗玉比喻自己的怀才不遇,因此触景伤怀,惆怅不已。
随着旋律,音乐渐渐开始走向高潮。这个时候,也是诗人情感最深的时候。当诗歌倾注了情感的时候,就好象山有了水,人有了眼睛一样,有了灵性。李商隐的诗因为倾注他不幸的爱情,越发显得情致缠绵。“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应无路,青鸟殷勤为探难。”优美的词文,缠绵的爱情,写得是如此的感人肺腑。
再美好的音乐也有结束的一刻,但是它曾经带给我们那种美丽的感受是我们永远也无法忘记的。我相信,诗人生命的结晶,一定会与时间长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