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节日的故事

关于节日的故事,第1张

关于节日的故事如下:

一、春节

春节在农历中代表着新年到来,这一天里,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上祈福的大红对联,并燃放鞭炮,希望来年顺利。根据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年”的凶猛的怪物,不停制造恐慌。

天神将它囚禁在大山内部,每十二个月才让它出来一次。十二个月过去了,年被放了出来并开始为非作歹。

人们讨论对付年兽的方法,有的人说年怕见红色、火光和噪声。人们张贴写着吉利话的红对联,放炮竹,并敲锣打鼓。怪物害怕得发抖。夜幕降临,所有的人家都点亮了灯笼。怪物被吓坏了,从此躲入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年兽被打败了,但庆祝新年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个习俗要追溯到两千年前。传说在天庭里,天帝过着无聊又无趣的生活。当他听说地面上的人们生活得幸福美满时,他十分恼怒。于是他派出了一只浑身燃烧着火焰的仙鹤到人间,在正月十五那天将人间烧毁。一位好心的仙女下凡去通知人们这件事。

有个聪明的人提出每个人都要马上点亮一盏灯笼。

仙女又说应该把仙鹤关在一个笼子里并将火熄灭。当仙鹤降临到人间时,它被逮了起来并装入一个无法燃火的笼子里。人们点亮了灯笼,燃放鞭炮和烟花。天帝看到人间失火后非常高兴。他认为仙鹤已经成功摧毁了人间。事实上,人们举着灯笼游行来庆祝他们的胜利。为了纪念这一日,人们悬挂灯笼或提着花灯上街散步。这就是元宵节。

三、清明节

每年四月一日是清明节。这天人们在乡间散步,在坟前摆上祭品,佩戴鲜花或者嫩柳条。

故事要追溯到纪元前,春秋战国时期,金国王子重耳,被公国流放在外漂泊19年之后,回到了祖国。他依据各人的功绩奖赏并封爵在他流亡期间依然忠心的人。在其中,有一个叫介之推的人被重耳遗忘了。他背着老母隐居到了绵山里。重耳的一个门客告诉他了这件事情。

重耳带上侍从去寻找介之推,但绵山太大了,他们找不到他。另一个门客建议重耳:“放火烧山,介之推就出来了。“重耳于是下令烧山。一场大火烧荒了这座山,介之推和他的母亲坚持到了死。重耳十分悲痛,他规定每年的这一天都不许生火。各家都要吃寒食。清明节不许开火的习俗已经不存在了。但插柳和清扫祖先的墓依然延续到今天。

四、端午节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这一天,乡下的每家每户都会吃糯米包的粽子,佩戴香包和插艾蒿。

为什么人们要吃粽子呢?有人说这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在楚国担当重任,在楚战时期以他的功绩为人称道。背信弃义的君王诽谤他有过失,他被免职了。不久之后他被流放,过着漂泊的生活。他因国家和人民的不幸而悲愤。

农历五月十五日,他在汨罗江投江自杀以唤起人民的热忱。楚国的人民将米粒抛入江水给屈原献祭。担心谷粒会被鱼虾吃掉,人们将米包到芦苇叶中并用丝线捆起来。人们还佩戴香包,小孩子手上戴五彩绳。人们在门上插上艾叶,象征击退敌人的刀剑。

五、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在这个节日里留传下来的风俗是踏青或登高。在汉朝,有一位叫费长房的会捕怪的巫师。有一天,费长房告诉他的弟子桓景,农历九月九日人间会发生一场大灾难,他会带他去阻止灾难发生。他拿出一捆茱萸和一小瓶菊花酒,告诉他将这些带给世人。乘上仙鹤,桓景去往人间。

他将人们领往高山之巅,每人发了一片茱萸并饮了一口菊花酒。这样怪物就不敢靠近了。怪物来了,它急忙赶往已人去楼空的村子。看到人们都已经聚集在山峰上后,它冲向他们。但菊花酒的气味和茱萸的香味使他却步。于是桓景用剑杀死了他。从那时起,农历九月九日,人们带上茱萸和菊花酒,登高或是踏青。

传说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乡亲们象往年都忙着收拾东西准备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赶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但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就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牛郎织女的故事(20字):王母怒将牛郎织女分开,银河相隔,约七夕鹊桥相会。

牛郎织女的传说起源是来自古人对星象的观察。最早见于西周时期的《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这里的“牵牛”和“织女”是指两个星座的名字。到了汉代,牛郎织女逐渐成为神话传说。人们将男女相爱的感受赋予了天上的神,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姑娘们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乞求自己也能像织女心灵手巧,祈祷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

故事梗概:织女私下与牛郎成亲,王母娘娘怒将织女带走天庭。牛郎急追,无奈银河相隔。王母怜其情深,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晚上鹊桥相会。仙女下嫁凡人逐渐和这个神话传说相结合。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

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比现在的大象还大几倍,比老虎还凶几十倍。专门吃人,而且一吃就是几十个人,被它吃的人数也数不过来。老百姓可遭了殃。有一天,“年”又来了,有个年轻人恨极了,说:“与其让它吃掉,还不如和它拼了,反正都是一死。”他拿把劈斧冲了上去,好多年轻也跟着冲了上去。可他们不是“年”的对手,年轻人都被“年”吃掉了。此后,“年”变得更凶恶了,老百姓个个怨气冲天,恨声震地。

冲天的怨气惊动了天上的太白金星,震地的恨声惊动了地下的地王菩萨。太白金星和地王菩萨一商量,就派神农老祖到大地收“年”。神农手执打兽鞭,对准“年”的屁股就是一鞭。凶猛的“年”竟乖乖伏地不动了。神农奔上几步,一只脚踏在“年”头上,怒吼道:“畜牲,你吃人无数,作孽极深,今天你的末日到了。”说罢,从腰间拿下两片瓜钵,对准“年”就一合。比象还大的“年”竟一下合在瓜钵里了。神农把装“年”的钵埋在地底下,临走时他再三叮嘱说:“这钵埋在地下,将来会长出瓜来,这瓜不能破,一定要说它不破。”后来,那个埋钵的地方真的长出瓜来,百姓就按照神农“不”的话音,把它叫成“北瓜”。神农除“年”的那天正巧是农历十二月三十日,百姓便把这一天叫做“过年”,即避过“年”和除去“年”的意思。这天,北瓜供在堂上,以示压邪,并敲锣打鼓,鸣竹张灯,以纪念神农老祖的功德。 大概是后人根据年俗传统附会的。不太可能是“年”的起源。

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夏历正月初一(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岁首。从明代开始,新年节日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之后才结束,有些地方的新年庆祝活动甚至到整个正月结束为止。春节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大的节日。位居中国三大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之首。

中华民国成立后,民国政府废除传统农历(阴历,实为阴阳历)改行欧洲的格利高里历(阳历),曾试图禁止人民庆祝农历新年,但因民间的坚持而未果。在袁世凯主政期间,将格利高里历的1月1日定为新年元旦,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但老百姓照旧“过新年”,作家们照旧以“过元旦”来称呼过农历新年。

“春节”一词真正广为流行还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农历新年现在也被称为农历年、旧历年。日本阴历天保暦在明治维新后明治6年(1873年)1月1日起停用,改用太阳历计日,原来的阴历便称之为旧暦,人民的庆祝活动也只在西历元日起的三天国定假日,虽然如此,日本人仍然依照传统习俗过年,只是更改过年的日期,把过年的传统习俗改为格里历新年进行,但原琉球国领地冲绳县以及奄美诸岛等地区仍有旧正月的庆祝活动。同样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如韩国及越南,即使官方历法改用了西历,官方及民间仍然有农历春节的庆祝活动。

回答时间:2010-1-20 19:36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145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