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青山不老》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青山不老》课文原文及教案,第1张

#教案# 导语《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用清新的笔触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的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了后代。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青山不老》课文原文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当地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六十五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已经八十-一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他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要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他敲着早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__________

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青山不老》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解语言背后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课题“青山不老”的含义,理解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2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朗读课题并质疑讨论。

 质疑:青山是没有生命的,为什么说它“不老”?(带着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交流学习方法。

 过渡:本文是这个单元的第二篇略读课文。我们已经学过不少略读课文了,那么学习略读课文一般从哪里入手?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预设:这里让学生说说自己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既是对学习方法的一次整理,也是提示大家在这节课中也可以运用这些方法去自学、自悟。

 2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1)圈画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2)带着问题去读: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造的?可以在文中画出有关语句,还可以在课文的留白处做旁批。

 3检测预习情况,抽读词语。

 肆虐 盘踞 险恶 绿洲 治理 劲挺 荡漾 领悟 宏伟 归宿 如臂如股 风雨同舟 三番五次 山川共存 日月同辉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

 2说说课文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教师提示概括方法:读课文第2—6自然段开头的一句话,读后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文章的第1自然段是写景,引入故事的讲述。最后一个自然段是点题,抒发情感。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读后就可概括。其他五个自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各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即抓住关键句来概括主要内容。比如第2自然段的“山沟所处的大环境”,第3自然段的“院子里的小环境”,第4自然段是“不紧不慢地说着”和“恭敬地补充着”,即讲述了造林的成就;第5自然段是“到沟里去看树”,描绘了看树时的景、老人说的话;第6自然段是“道别”,写道别时看到的情景和感想。

 3聚焦“奇迹”,感受艰辛与伟大。

 (1)从数字的正面描写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策略:关注数字——对比理解——直观奇迹。

 ①抓数字,出示文本。

 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②抓“三千七百亩”,补充文本。

 预设:学生可能对“亩”这个单位不太熟悉,教师可简单介绍:老人造的3700亩林网相当于2467000平方米,以每10平方米栽一棵树计算,需要栽种246700棵树,15年平均每天栽种45棵。这是多么漫长的坚持,这是多么伟大的奇迹!

 (2)从大环境的侧面描写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策略:关注险恶——影像刺激——反衬奇迹。

 ①抓“险恶”。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出示影像资料。

 预设:大环境是指晋西北的生态环境。学生可抓住关键词“肆虐”“盘踞”“险恶”来感受当地环境的恶劣。文中引用的县志资料,学生若理解不了,教师可加以解释。

 ②抓“绿洲”。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对比学习。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过渡:这景色美吗?句中有一个比喻句,把_________比作_________。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这个画面?

 预设:将第1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结合起来,可明显地感受到强烈的对比。环境这样恶劣,老人竟然创造了一片绿洲,这真是一个奇迹!

 (3)从小环境的侧面描写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①抓细节,走进生活。

 预设:小环境是老人生活的小院。这段文字讲了几件事:第一,老人早出晚归上山种树;第二,老人与七位老人15年前开始种树,其中五人已离世,但老人还在坚持;第三,老人的老伴去世了;第四,老人的女儿求他去城里享清福,他不走。学生可结合其中触动自己的事情来说,体会老人执着、坚韧的精神。教师还可以提醒学生,这里列举的都是典型事例,写出来却很简单,这就是采访性文章的特点。作者只用三言两语便叙述了老人以树为友、以青山为伴的平凡朴素的生活。

 ②抓“选择”,感悟心灵。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明确:面临享福与吃苦的选择,老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事没有完成,这条山沟还需要他,需要他不断地种树绿化,因此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青山。

 ③教师出示一组句子,学生读一读,感悟老人的精神。

 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

 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

 4聚焦老人的精神,领悟“青山不老”。

 (1)教师出示“自学要求”,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①看:看一看老人种的树,找出描写树的词句,谈谈感受。

 ②听:听一听老人说的话,感受他对土地的热爱。

 ③找:找一找作者的评价,理解“另一种东西”。

 ④议:议一议作者的领悟,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2)汇报展示,教师相机指导。

 ①找出描写树的词句:如臂如股、劲挺、勇敢、顶。

 预设:提示学生注意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树木与恶劣的环境做斗争的不屈精神。这其实也体现了老农坚持植树、不畏艰险的精神。

 ②老人说的话:“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

 预设:让学生结合实际感知“两米”的厚度,感知植树造林的好处——保持水土,再结合“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来说一说老人植树造林的重大意义。

 ③作者的评价:“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预设:学生理解“另一种东西”可能会有难度,可从两方面引导学生思考。一是结合老农创造的奇迹来看,这另一种东西,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二是要深入思考支撑着老人数十年如一日植树造林的信念:开辟山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所以,这另一种东西是一种伟大的精神与情怀,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并没有标准答案。

 ④作者的领悟:青山是不会老的。

 明确: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勇敢创造了这片绿洲,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变老的。这就是课题“青山不老”的深刻含义。

 小结:老人的生命与青山同在,青山是他的丰碑;老人的精神与日月同辉,日月是他的奖章。有这样的精神,青山还会老吗?永远不会!

 四、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同学们,文中的老农用15年的时间播种了绿色的希望,创造了一片绿洲,大家是不是被这个故事打动了呢?其实,老农并不孤单,他有共同奋战的老友,还有如他一样把植树造林当成毕生使命的追随者。我们接下来要认识一位感动中国人物,他也是一位植树造林的英雄。同学们读一读相关资料,然后也试着为课文中的老农写一段颁奖词吧,因为他也是一位感动我们每个人的英雄!

 1课件出示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杨善洲的颁奖词和个人简介。

 感动中国颁奖词: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杨善洲(1927—2010)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人,2011年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奖者。杨善洲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入党,曾任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6月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带领大家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捐赠给国家。

 2学生仿写颁奖词,写完后互评。

 示例:(1)他用15年的岁月让荒山变为青山;他用双手创造了绿洲,青山不老,他的生命更是永垂不朽。希望的绿海,生命的归宿,15年的岁月,谱写绿色的诗篇!

 (2)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一位81岁的老人,用整整15年的时间创造了如此奇迹。阵阵林涛,驱赶了漫天的黄沙;青山绿水,代替了不毛之地。他将生命化为一片片绿洲,他用佝偻的背书写了青山不老的传奇!

 五、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课堂上大家很好地运用了一些自学的方法,解决了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表现得很不错!学习这篇文章的重点是要透过一个个数字,透过一幕幕景色,透过一个个小事例去感知人物精神的伟大。还有就是我们要将这种精神化解到我们生活的点滴中去,比如保护好我们的环境、爱护好我们身边的绿色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也要像老农那样去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六、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篇三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青山不老》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通过大、小环境和老人创造的环境的对比,体悟“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4感悟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重点

 1知道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2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难点

 理解“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课前已经请大家查阅了资料,在你的印象中,晋西北是个怎样的地方呢?

 2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板书:青山不老)齐读课题。

 二、教学新课

 (一)检查预习

 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

 肆虐、盘踞、淤泥、劲挺、荡漾、绿洲

 风雨同舟、三番五次、不紧不慢、如臂如股

 谁来读一读这些词?

 指名读,师生评价,纠正。生齐读一遍。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造了一片绿洲,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子孙后代。)

 (二)了解奇迹,感悟精神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这一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2了解奇迹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老人到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一句话来说明。

 (1)学生找出第四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出示句子: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2)理解“了不起”

 ①请大家自己读读这句话,想想“奇迹”是什么意思?那这句话中“了不起的奇迹”指的是什么?

 ②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了不起”?

 ③指名学生回答体会到的“了不起”含义,重点引导把握这4个数字(将数字圈红):

 点拨: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十五年、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

 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这就是——生:“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3)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3明白创造奇迹的艰难,感悟老人的精神

 那么,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呢?

 (1)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3自然段,细细找一找,找到后标上序号,并写一写批注。师巡回了解情况。

 (2)反馈,共同评议。

 ①第2自然段的教学

 学生提出“这个了不起的奇迹是老人在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创造的”时,转入第2自然段的教学。(板书:大环境)

 A学生说后,出示句子。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B指名学生回答,按以下模式进行评议:

 请自由读读这句话,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环境,你会用什么?

 (板书:恶劣)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点拨:“肆虐”,什么叫“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课文中指什么东西在哪里肆虐?

 在这里狂风肆虐到什么程度我们来看看?

 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关键把握“县志”(二字,让学生明白县志中的内容是真实的。)志:文字记录;县志:记载一个县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的专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来说一说。

 几百斤重的牛马都能吹到天上,更别说人了,除了狂风肆虐,这里还有什么肆虐?(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

 出示:晋西北环境、风景。看,这就是晋西北,黄沙漫漫,山野荒荒,干旱,霜冻,沙尘暴肆虐,据有关资料记载,晋西北气候恶劣,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听了这样的介绍,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C教师总结:在这样险恶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却创造出了这样的一个奇迹,真是不简单啊!我们不由得赞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②教学第一段

 当作者带着对晋西北环境恶劣,荒无人烟的印象来到老人居住的山沟里时,他却看到了——

 A、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山沟?

 B、你觉得这山沟怎样?

 (生答:绿、美、舒适、树木大等)

 C、现在,我坐在土炕上感受着这份舒适、这份惬意,而这里在以前却是穷山恶水,荒无人烟的死亡之地,而就在这如此恶劣的环境里,这位老人却15年如一日植树造林,创造出这一片青山秀水。这真是一个——奇迹(生讲),对着这奇迹,我们不由赞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过渡: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小环境又有着怎样辛酸的故事呢?(板书:小环境)

 ③第3自然段的教学

 学生交流,反馈:老人是在孤单的情况下创造出这个奇迹的?说说从哪里体会到的(一排三间房,只剩下老人一人。)

 引导学生重点把握:

 “a独自一人的孤单;b生活的简单清苦;c同伴离去的坚持;d老伴去世当天仍在植树;e有福不享;f选择青山为归宿;g年纪虽大,依然坚持”等7个方面。

 (板书:艰苦)

 小结: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青山,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4奇迹延续,感悟精神

 (1)奇迹在采访后还在延续,因为老人还有宏伟设想——生讲(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了解了老人创造的奇迹以及创造奇迹过程中所付出的一切,你有什么话要对老人说呢?

 生先写,之后点名讲述,师随机点评。

 (2)15年啊,绿色披上了青山,而青丝却变成了白发,死亡带走了他的亲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逼近,但是,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他觉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师(引)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老人要把一生奉献给山沟,要把生命奉献给青山)

 (3)师(引)看眼前翠绿的青山,听耳边朴实的话语,我被老人的行为所感动,在我眼前,老人的形象愈发高大起来。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换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生质疑: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什么意思?

 鼓励学生想一想:“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字面意思是什么?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让我们带着对老人的崇敬再读一读这句话吧!(板书:无私奉献)

 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生命的意义却在茫茫青山之中得到了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让我们满怀敬佩之情与作者同呼:

 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总结:同学们,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让我们像晋西北的老农一样,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 恶劣

 小环境 艰苦

 无私奉献

其时明月在天,清风吹叶,树巅乌鸦啊啊而鸣,郭襄再也忍耐不住,泪珠夺眶而出。正是:“秋风消,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众人穷数日之力,终于走通一条道路,但尽头处却是一片汪洋,但见白云悠悠,海天无际。

  铁中棠呢?还是无踪影。

  这些人中,云九霄、云婷婷、铁青树、云铿,固是与铁中棠骨肉情深,水灵光因是与铁中棠情深似海,温黛黛固是对铁中棠永难忘怀,海大少、冷青霜、花灵铃、盛存孝……又有哪一个不是未曾受过铁中棠的恩惠?又有哪一个能忘去这坚忍无双、机智无双、侠义无双的少年?

  此时此刻这些人固是痛哭失声,就连素来未曾与铁中棠见面的易明、易挺、龙坚石……等人,缅怀中棠之风仪,也不禁泣下数行。

  易明流泪道:“我一生无憾,只恨未能见着这铁中棠一面,我实是……”

  海太少突然大喝道:“莫要说了,铁中棠又未死,你还是能见他的,他……他不会死的,说不定……他此刻已远游海上,啸傲神仙。”

  水灵光痛哭着道:“说不定他此刻还被困在那些山洞里,寻路不出,忍饥受饿……”

  云铿道:“你们走吧,我留在这里,我还要找。”

  水灵光、温黛黛、云婷婷、铁青树、海大少、冷青霜,亦都嘶声道:“我也留在这里。”

  云九霄满面泪痕道:“好,这也是你们的心意,只恨我……我还有事待理,不能陪同寻找。但愿你们以三个月为期,三个月后,我当重来,那时你们若……若再寻找不着,也就……也就……”语声哽咽,再也说不出一个字来。

  铁中棠究竟是生是死?三个月中,他们是否能找着他?这些问题,此刻当真谁也不能答复。但无论如何,这铁血少年,若生,无论活在哪里,都必将活得轰轰烈烈;若死,死也当为鬼雄。

  风云激荡的草原,终于又归于平静,只剩下无边落日,映照着一面迎风招展不已的铁血大旗。

通天和尚苦笑不已:“你的爱,恐怕将来又得纠缠不清了!”

小痴得意笑道:“那就看你如何去解啦!时候不早,我们要走了,再见!”

英雄式的挥手为礼,他已和吕四卦往山峰另一头跳去,幸好非悬崖,滑了数丈,两人已煞住冲势,改以步行,快捷的奔往山下。

寒风吹动树梢,草丛,簌簌之声晌起,两人已消失丛林中。

通天和尚立于山峰,感伤的往下瞧,风更急,更冷,交缠纠错的绞着林叶.山藤,翻转悬荡,又如人世间的恩怨如此纠缠不清。

和尚轻叹,仰首望天,寒星颗颗竟是如此亮丽分明。

他笑了:“或许小痴儿对了……藤萝本难解,星塞仍自清……”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叙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奇迹般地创造了一块绿洲的感人故事,由衷地赞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

全文层次井然,内容清晰。共有7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3自然段,开篇展示了一幅满眼绿色的宜人画卷,窗外的杨柳、山上的绿意、四周的“绿色波浪”,呈现出小院一派绿意盎然的景象;然后再写这条山沟所处的“大”背景和院子里的“小”环境。

衬托出改造山林的难度之大。第二部分为第4、5自然段,用一连串的数据及村干部的讲述写出了不起的奇迹,既有数据的震撼力,又有旁证的信感。之后,老人陪“我”来到沟里实地观察,“我”亲眼看到了老人种树的功绩,体会到了树立与恶劣自然环境抗衡的顽强。

感受到了老人“栽树直到爬不起来为止”的宏伟设想。第三部分为第6、7自然段,老人用生命捍卫着青山,实现着自己的价值,老人的精神是不会老的;文章的最后,以“我”的感悟点明了文章主旨。

相关介绍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 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1、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是绿色的波浪,风-吹,树梢卷过南,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2、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面临享福与吃苦的抉择,老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事没有完成,这条山沟还需要他,需要他不断地种树绿化,因此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168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