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有感情地朗诵文章?

如何才能有感情地朗诵文章?,第1张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小学各学段阅读教学的共同目标,这足见它的重要性。学生在朗朗读书声中感悟了文章,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得到审美愉悦,受到情感熏陶。然而指导朗读难,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更难!这是许多老师的困惑。显然,怎样有感情地朗读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朗读的感情从哪里来

不少老师认为“感情”从认识中来,只要“读懂”了内容,也就能读出感情来。一般的教学思路是:呈现(确定)读的内容——理解意义——读出感情来。

如呈现《女娲补天》的第一段:

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女娲难过极了……

初读这段文字以后,教师问:你看到、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女娲心里感受到什么呢?当学生回答“感到可怕”、“女娲心里又难过又着急”以后,教师便要学生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在阅读理解中获得文字所负载的某种信息或意义以后,进行诸如重音、停顿等读的方法指导,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是许多老师朗读指导的路子。然而,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效果也不理想,即使认识“到位”了,却仍在课文外面绕圈子,进不去自然也就读不出感情来。这是常见的现象。

什么是“感情”?它是一种对外界刺激产生比较强烈的心理反映,或由此引起的心情变化。阅读中能促使学生心理反映和心情变化的“外界刺激”是什么呢?作用于感官引起心理反映的直接因素不是文字所负载的信息或意义。众所周知,课文大多是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是其主要特征,作者是通过描绘意境、塑造形象来表情达意的。确立和认同这一理念具有关键的意义。现代语文阅读学认为,文学作品是信息或意义不确定的文本,它内涵深邃,有许多认知的“未定点”。阅读时获取一定的文本信息或意义是需要的,但因其模糊性、不确定性,需要学生慢慢去解读。再说,理性层面的认识很难让小学生立即转化为朗读的情感。上面这段课文要是让学生通过想象,置身于“天塌之灾”的可怕情景中,想象“创造了人类”的女娲目睹了“许多人被火围困”、“许多人在水里挣扎”的心情,朗读时难道还不动感情吗?这说明阅读的理性化倾向,或者认识与情感的分离阻隔,是朗读难以出感情的症结所在。

二、感受形象、体验情感是朗读指导的主要途径

语言是存在的家,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寄寓在文字中的,“情动而辞发”。阅读则是“披文而入情”,感知课文的语言文字,感知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在审美中受到情感熏陶。感情朗读是情感熏陶的主要手段。这是一个过程,课文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字里行间作者所倾注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世界相互作用,学生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第一步是学生“潜入课文”,触摸言语形态,引起阅读冲动;第二步感受形象,体察情感,内化以至物我交融;第三步感情朗读,激情在朗读声中得到释放。“感情”一词由“感”与“情”所组成,朗读先“感”(感知课文)而生“情”;再者,情用读的形式来宣泄,变成“情感”了。其中,感受课文形象、体验作者思想感情是朗读指导的关键环节。

由此可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阅读的一种高峰体验。如同登山,一步一陟,才能登临险峰观赏到奇丽的景色。孤立地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或者蜻蜓点水式感知课文,游离于课文语言文字、课文形象之外,学生少有真情实感,用一种矫情、虚情来朗读,是有悖朗读的规律和目的的。

感受形象、体验情感的具体方法,要根据学生年级、课文、教师自身条件有异而变化,不能一概而论。根据上面的认识,以下略举荦荦大者以供参考和研讨。

1.充分自读自悟,渐入佳境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正确”、“流利”、“有感情”,既是朗读的不同层次,也体现了朗读指导的渐进性。“有感情地朗读”基于“正确”、“流利”,不可越位,否则欲速则不达。我们应改变眼下动辄让学生快速读课文,读了就说出意思的做法。“感悟感悟”,不能“赶着学生悟”。宋代学者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读“流利”了,教师可提示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画面,把语言文字转化为生活图景。触景生情,由感生情。叶圣陶先生说的“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是也。在学生自读自悟想象画面以后,教师可适当进行朗读的指点。如这样提醒学生: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觉得哪些词呀、句啊,要怀着感情来读?还可以走到学生身边去听听,个别交流、指点,了解学情为集体朗读指导做好准备。

2.交流朗读体会,相互启发

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要交流朗读体会。学生个体自读时难以准确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有时找不到读的感觉是难免的。这就需要学习伙伴在读中相互比较、相互启发,一个学生读得到位会立刻感染大家,让大家豁然开朗。教师应及时点评,以点带面进行指导。譬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第二、第三段:

村里住着几十户人家。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家家有了锋利的斧头。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林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林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林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房屋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教师指名朗读课文,要有重点地抓住词语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如当读到“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林一棵一棵砍下来”时,让学生说说带点的词语是怎样读的。学生可能会这样说:这些词语我读得重一些,从“拎起”、“一棵一棵”这些词语中,我读出了他们砍树是不假思索的,想砍就砍很随意的。我是怀着批评的态度读的。又如读到“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学生可能会想:我眼前似乎出现了人们无休止地在砍树木的情景,心里很难过。再如读到“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时,学生也可能会说:本该读得高兴,可是实在高兴不起来,因为靠砍树得到的东西迟早会失去的,灾难不知什么时候就会降临……精读课文的朗读指导,最具普遍意义的方法是把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感情和指导朗读结合起来。

3.入情感知形象,移情体验

移情是朗读指导的重要方法。朗读指导需要通过课文言语创设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情境中的文字原本是有声音的、有色彩的,学生读着读着会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譬如写人物的课文,要在情景中揣摩人物的个性及其言行和神情。如《从现在开始》,读中体会动物世界中狮子、猫头鹰、袋鼠、小猴子说话的神情和语气。如:第一个上任的是猫头鹰。他想到自己成了“万兽之王”,神气极了,立刻下令:“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白天休息,夜里做事!”教师可引导小朋友进入大森林里动物们竞选“万兽之王”的情景,问:谁来当猫头鹰,看他怎样下达命令?等学生朗读以后,评议“猫头鹰”下达命令时是否“神气极了”。又如读《船长》一课中船长与机械师、大副的对话:

黑暗中人们听到这样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洛克机械师在哪儿?”“船长叫我吗?”“炉子怎样样了?”“海水淹了。”……船长喊了一声:“奥克勒福大副!”大副回答:“到。”“还有多少分钟?”“二十分钟。”……“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读好这些简短的对话,关键在于引领学生进入一个人们“惊恐万状,一片混乱”,轮船只剩二十分钟就要下沉的危难情景中去,想象船长就在我们眼前,他镇定、果敢、忘我、富有经验。朗读只有用坚定、有力、快节奏的语气和语速才能把船长的形象凸显出来,我们才能真正感受这个“伟大的灵魂”。

联系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小朋友更为有效。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转移到课文的朗读指导上来。如《三个儿子》:“一桶水可重啦!妈妈们提着沉甸甸的水桶胳膊痛了,腰也酸了……”老师启发说:你们见过妈妈提水吗?谁来当一回妈妈,试试提一桶水的感觉;请这位妈妈把提水的感觉用课文里的话告诉大家。有了生活体验也就能读出感情来了。

三、范读是教师最直接、最有效的朗读指导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亲身示范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指导。教师范读有这样一些好处:一是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便于学生学习模仿。范读很受学生欢迎,往往报以热烈的掌声。二是以情激情。范读让学生一下子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找准朗读的感觉。教师读毕,学生情绪激昂,跃跃欲试。大凡名师都是范读的高手。如果你感到有感情朗读指导乏术,那么你的范读就是最后、也是最有效的一张“王牌”。教师的示范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学生朗读时随机示范

教师以平等者的身份参与朗读,或与学生对读、分角色读,还可以引读、领读等。如《珍珠鸟》一课中的句子:“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窦桂梅老师是这样指导朗读的。

师:读这些句子要注意啊,它可是胆小的,你该怎么读才不吓着它们?

(学生读得有些重)

师:气重音可不能重。要是我读的话,我读得还要轻,因为经是那么娇小,那么怕人,我会这样读:“我便用吊兰……”

窦老师读得“小心翼翼”,学生鼓掌。

支玉恒老师教学《匆匆》时,把指导学生朗读与自己范读结合起来。如学生读了第二段,支老师说:朗读不是声音越高越好,得根据文章的感情色彩读。比如像这样的感情,是很深的感情,读的时候就不能读得太实了,要读得“虚”一点。接着支老师范读:默默地算着,八千多日子已从我手中溜去……惋惜之情就读出来了,学生眼前为之一亮。

2.范读全文或重点片断

假如课文比较深,生字新词比较多,教师宜在学生初读前范读,其作用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字、读通句子、增强语感,也为有感情地朗读打下基础。目前学生的朗读水平不理想,低年级学生唱读现象较为普遍,教师范读尤为重要。假如课文并不难,重在读得情意浓浓、有强烈的情感体验,可在课中范读。教师觉得自己的范读不甚出色,那么退而求其次,播放高水平朗读录音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备课备朗读十分重要

教师朗读得有声有色、具有感染力,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备朗读有这样几件事要做:一时读中揣摩课文句子的含义,分析人物的心理,体会语言的情感,自己先进入角色,激发起自己的强烈感情。这样,朗读时才会情绪饱满,把自己的全部热情倾注到朗读中,努力与课文中的感情一致。二是琢磨朗读方法。指导学生朗读强调真情实感,不必过多强调朗读的方法。但对老师来说,在朗读中表达感情,除了要有真情以外,还得讲究朗读方法。教师掌握了方法自然会渗透到学生的朗读指导中去。朗读的声音技巧主要表现在重音、停顿、快慢、高低等在表情达意时的变化上。朗读有轻有重,才能使语意鲜明,感情跌宕起伏富有变化。语速变化可以区别人物特征,还可以区别情绪、气氛。如快读以表达兴奋、欢乐的情绪,紧张热烈的气氛;慢读表达悲伤、沉重的心情,平静、凄凉的气氛等等。三呢,不得不说“功夫在诗外”。练好朗读扎实的基本功,是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的必须条件。教师不是演员,不是播音员,但要想取得好的朗读效果不能忽视这方面的素养和能力的培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实质上是阅读步步深入的过程,是综合性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它需要熟读,需要精思,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它需要情感体验,需要驰骋想象……抓住了这个小小的切口,整个阅读教学的品质就会得以提升。

  声情并茂

扣壶长吟

沉吟不决

沉吟章句

  低吟浅唱

一吟一咏

吟风弄月

春弦夏诵

  一唱三叹

击碎唾壶

如食哀梨

脍炙人口

抑扬顿挫

绘声绘色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先理解诗文内涵,然后把自己代入到情境中,感情就会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要深刻理解诗文表达的情感,融入诗文所营造的意境中,投入感情地去演绎,该哭哭该笑笑,要哭就哭出眼泪,要笑就笑出洒脱。

2、要掌握好节奏点,吐字时间长短不一,起伏有致,抑扬顿挫;

3、要控制好换气,只有换气自如,才能朗诵得自然流畅,一气呵成,让作品完美呈现。放慢声调,慢慢地,慢慢地,读懂诗的意思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竭尽全力让自己融入到作者所提出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就已经有感情了。

  朗诵者携带感情朗诵的同时,听众也会不自觉的就被感染,这都是情感的作用,下面我整理了情感 散文 朗读,供你阅读参考。

情感散文朗读篇01

 岁月的河,无情的流逝,当青春不在,容颜老去,剩下的还有什么仰望星空,我一遍又一遍的反问自己,脚踏实地的路该何去何从这一个一个的反问,问出了多少的幸福,可是又有多少的辛酸与无奈不为人所知。幸福的是对明天充满了希望,无奈的是明天的路该走向何方。

 记得有人说,80后不足以担当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可是他们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敢于担当,在汶川地震中,在奥运志愿会中,他们的背影都是最靓丽的,每每想到这,90后年轻的我们又要怎样去担当我们不愿沉沦,我们不会磨灭自己的光芒,我们要大声的呼唤,大声的呐喊,我的青春我做主,我的青春要敢于担当,用青春架起一座属于我们的桥梁。

 很小很小的我就喜欢仰望蓝天,仰望那一片蓝的纯粹的天空,我想那就是大海的颜色,是那么蓝,蓝的那么干净,就像打翻的蓝色墨水瓶一样,渲染开来,渲染开来。青春的颜色,就是天空的颜色,就是大海的颜色,就是那打翻了的蓝色墨水瓶渲染开来的颜色。青春的蓝是激昂的,是向上的,是激励我们前进的。我们的青春,抬头向蓝天呐喊,向大海呼啸,那是我们不尽的斗志,是我们永不言弃的誓言。

 人生就像是一趟长途旅游,青春正直旅行的一个高峰,这个年纪的欢声笑语,还有哭声泪水,都是旅途中最美好的风景,也正因为有了这些,我们的青春,才会那么的美,才是那么的精彩。在旅行的列车里,尽情的绽放我们的青春色彩。

 张爱玲用她的笔写下她的青春年华,水木年华用歌声演绎了他们那个年代的青春,那些不曾老去的誓言,那些永不褪色的记忆,所谓的青春记忆,霸道的在你的心里占着位子,擦不掉,抹不去,却又那么真实的存在着,像风,像风一般的存在。我的青春我做主,可是在这惨淡的青春里,我又该留下点什么,留下消逝的点点滴滴吧,至少证明我来过,我走过。

 我有一个梦,一个久久存在我脑海里的梦,如今的我还无法释怀,那是一份憧憬,那是一种向往,一个属于我,一个人的青春梦,青春的西藏梦。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与你途中相遇。我相信有一天我会带着理想上路,带着青春一起走,走向那个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我会用我的青春浇洒那片土地,用我的热血灌溉那片土地,我对那片土地爱的是那么深沉  时间并没有等我,是我忘了跟你走,还是你从未等过我,我还未起航,你早已走远,可是,我的青春一去不复返,珍惜青春的分分秒秒,青春是那么的有价,千金难换。

 柏拉图说:时间带走一切,长年累月会把你的名字、外貌、性格、命运都改变,。青春如冰,你将冰拥入怀中,冰化了,才发现青春没了。

 青春的岁月里,尽情的呐喊吧,喊出你的心声,喊出你的激情

情感散文朗读篇02

 典感人 散文欣赏

 02

 那个叫爸爸的男人

 身边的朋友,提起自家老爸,印象最深的,不是抽烟,就是喝酒,要么就是赌博。

 听完,心里偷偷的窃喜,看来老爸不是三好男人,而是n好男人,嘿嘿!

 老爸,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不爱抽烟,不爱喝酒,更不爱赌博,有担当,疼妻子,爱女儿……

 老爸口袋里偶尔会揣一包烟,但不抽,只是,与他哪些哥儿们相聚时,拿出来撑场面,自己偶尔会吸上一两口,然后就灭掉了。

 老爸本来就不会喝酒,记得一次,在别人的喜宴上,被逼敬酒,敬的头有点晕,起身欲走,谁料,一个踉跄,额头跟墙角来了个亲密接触,然后,贴了整整一个礼拜的创可贴,于是乎,在老爸的意识里,酒,便更不是好东西了!

 老爸从来不赌博,因为厌恶,说那是不务正业的人才干的事,赢了,想赢的更多,输了,想着把输的赢回来,又不是赌神,逢赌必赢,有那闲钱不如拿去买吃的,更实际!别以为老爸生活就没什么乐趣了,看看书,看看新闻就是他最大的乐趣了!

 老 实说,在我看来,老爸对老妈还是挺疼爱的,还记得,老妈身体不好在外打工,老爸就时不时的电话打一个过去,“摧毁”老妈的意志力,说赚那么一点点钱还不如回家享福,家里不缺那点钱,其实,老爸是心疼老妈不值得为了那么一点钱累坏自己的身体;其次是,老妈不在,老爸觉得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不过最后,老妈还是 屁颠屁颠的回去了,嘿嘿!

 都说,女儿是老爸上辈子的情人,我觉得这话也不无道理嘛!

 记得,那会儿念初中,春末夏初,气候忽冷忽热,以为就过夏天了,光带清凉的衣服了,哪知,第二天下起了暴雨,气温骤降,以为要被冻死了,就在这时,老爸驱车冒着大雨,就为给我送件棉衣,临走时,还叮嘱“快穿上”!望着老爸渐行渐远背影,一个瘦小的身影早已热泪盈眶!

 还 有一次,让人揪心的“小灾”,让生活不紧不慢的老爸,慌了神,担了心,念大二时,贪睡从床上摔进医院里,老妈说从凌晨三四点接到我出事的电话,便怎么也闭 不上眼,恨不得马上天亮,天一亮,老爸就买了仙游到漳州的票,马不停蹄得赶到医院把我接回家。我知道,从接到电话的那一刻起,每一分一秒对老爸都是那么煎 熬。对不起,女儿让你担心了!

 幸亏回家修养一个月后,便慢慢康复了,不知道老爸那段时间操碎了多少心!

 这个世界上最爱我的男人,有时看着他的背影,我会莫名的心疼。

 惟愿老爸身体健康,平安一生!

 倘若有来生,我希望换我做父母,还老爸这一世情!

 老爸,爱你,晚安!

情感散文朗读篇03

 父爱如山

 一九七五年正月十二夜,我和小伙伴在街里疯跑着玩,父亲把我喊回家,用商量的口气说:“你去邯郸不去”尽管过了寒假我就要读初中了,可出门最远的地方就是五里之外的公社所在地,连县城都没去过。听说去邯郸,心中自然一百个乐意。母亲在一旁解释:“咱自留地少,队里分的粮食不够吃,不把这点白菜变成现钱,出不了正月家里就得断顿。你去了帮你爹看着车子。”于是在母亲的目送下。我和父亲拉着尖尖一排子车白菜步行向七十里外的邯郸走去。

 紧走快赶,到邯郸正好天亮。在苏曹路口市场卖了一天,到天黑时还剩一小部分,只好做住的打算。多半排子车白菜卖不了几个钱,自然不敢住旅馆,吃了从家里带来凉冰冰的窝头后,就向市里走。那会儿苏曹与市里还有一段距离,中间都是菜地。到了现在的汉光俱乐部一带,在一个不知是什么单位的大门口外停了下来,门北边有暖气管道。“来,就在这儿睡吧。”父亲说着把一个麻袋铺在地上,让我靠着暖气管道躺下,用来时带的一条被子把我整个裹住,怕被子脱落,又用绳子将我和暖气管道松松地揽在一起。又饿又累,不一会儿我就进入了梦乡,而父亲在冰冷的寒夜里守着菜车到天亮。后来想起此事,我心里总是责备自己:为什么当时就没有想到让父亲休息一下呢

 一九八零年母亲病逝,我考上了学,使本来经济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为了补贴我上学生活费用,父亲想做点小买卖,可没有本钱,父亲在这年冬天把从别处买来的红薯煮熟后再去卖。在永年滏阳河沿,一不小心连人带车摔了下去,当时河水很大,要不是被河坡上的树挂住,说不定会出多大危险呢。这件事父亲从没说过,是几年后我从一个老乡嘴里听说的,当时这个老乡去广府赶集,恰好路过这里,帮父亲把车子搬上了河沿。老乡后怕地说:“下面河水恁大,要不是树拦住,掉下去就够戗。”

 父亲是一个性格刚烈的人,在家里,只要他一瞪眼,我和姐姐哥哥都不敢说话。虽然他大字不识,讲不出大道理,可他 对子 女的爱又是那般沉重炽热。

 我们姐弟几个都已各自成家,一九九三年我和哥哥两家又搬到邯郸,加上工作忙,回去看父亲的机会少了,他老人家独自在老家生活,却从无怨言。有一年冬天 大雪 刚过,妻子回老家的原单位补办工资手续,回来对我说:“老人在家生活挺好,要不是我回去,准备骑车子来给咱俩家送葱哩,怕咱 冬至 吃饺子没菜。”幸亏劝阻,公路上大雪未消,汽车都不敢快开,何况是一个骑自行车的七旬老人。

 前年农历十月初一,哥哥回去给母亲烧纸,回来后谈到父亲,哥哥一脸凝重:“咱爹身体没啥毛病,就是见老了,腰弯了,牙也掉光了,咱爹让我告你说,没啥要紧的事儿就别往回跑,别结记他。我走的时候咱爹一直送了我二里地,非把他那个打火机送给我不行。”后来,围绕父亲,我和哥哥又说了许多,最后都流下了眼泪。因为这沉重的父爱确实让人心酸。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小学各学段阅读教学的共同目标,这足见它的重要性。学生在朗朗读书声中感悟了文章,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得到审美愉悦,受到情感熏陶。然而指导朗读难,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更难!这是许多老师的困惑。显然,怎样有感情地朗读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朗读的感情从哪里来

不少老师认为“感情”从认识中来,只要“读懂”了内容,也就能读出感情来。一般的教学思路是:呈现(确定)读的内容——理解意义——读出感情来。

如呈现《女娲补天》的第一段:

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女娲难过极了……

初读这段文字以后,教师问:你看到、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女娲心里感受到什么呢?当学生回答“感到可怕”、“女娲心里又难过又着急”以后,教师便要学生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在阅读理解中获得文字所负载的某种信息或意义以后,进行诸如重音、停顿等读的方法指导,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是许多老师朗读指导的路子。然而,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效果也不理想,即使认识“到位”了,却仍在课文外面绕圈子,进不去自然也就读不出感情来。这是常见的现象。

什么是“感情”?它是一种对外界刺激产生比较强烈的心理反映,或由此引起的心情变化。阅读中能促使学生心理反映和心情变化的“外界刺激”是什么呢?作用于感官引起心理反映的直接因素不是文字所负载的信息或意义。众所周知,课文大多是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是其主要特征,作者是通过描绘意境、塑造形象来表情达意的。确立和认同这一理念具有关键的意义。现代语文阅读学认为,文学作品是信息或意义不确定的文本,它内涵深邃,有许多认知的“未定点”。阅读时获取一定的文本信息或意义是需要的,但因其模糊性、不确定性,需要学生慢慢去解读。再说,理性层面的认识很难让小学生立即转化为朗读的情感。上面这段课文要是让学生通过想象,置身于“天塌之灾”的可怕情景中,想象“创造了人类”的女娲目睹了“许多人被火围困”、“许多人在水里挣扎”的心情,朗读时难道还不动感情吗?这说明阅读的理性化倾向,或者认识与情感的分离阻隔,是朗读难以出感情的症结所在。

二、感受形象、体验情感是朗读指导的主要途径

语言是存在的家,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寄寓在文字中的,“情动而辞发”。阅读则是“披文而入情”,感知课文的语言文字,感知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在审美中受到情感熏陶。感情朗读是情感熏陶的主要手段。这是一个过程,课文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字里行间作者所倾注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世界相互作用,学生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第一步是学生“潜入课文”,触摸言语形态,引起阅读冲动;第二步感受形象,体察情感,内化以至物我交融;第三步感情朗读,激情在朗读声中得到释放。“感情”一词由“感”与“情”所组成,朗读先“感”(感知课文)而生“情”;再者,情用读的形式来宣泄,变成“情感”了。其中,感受课文形象、体验作者思想感情是朗读指导的关键环节。

由此可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阅读的一种高峰体验。如同登山,一步一陟,才能登临险峰观赏到奇丽的景色。孤立地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或者蜻蜓点水式感知课文,游离于课文语言文字、课文形象之外,学生少有真情实感,用一种矫情、虚情来朗读,是有悖朗读的规律和目的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172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