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细腻情感作品有哪些如题 谢谢了

中国经典细腻情感作品有哪些如题 谢谢了,第1张

经典美文 1、爱恨是玻璃板上的两滴水,有时混在一起,分不出彼此,有时经过时间的蒸发,全不见了。 2、泪,是情人心中,诗人笔下多么缠绵的字眼,高兴时,悲伤时,气愤时,感激时,泪都会不由自主的流出。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眼泪便是情感的结晶。思念的人流泪,应该;不思念的人也流泪,就是玩弄感情,为的是体面,不哭不行。我们的泪要流,但是流真心的泪,善良的泪,不要假恶丑的泪。我们的泪流的要有价值,不要只是一种形式。 3、我爱雨,爱着雨,爱听雨,爱想雨,也爱思雨。雨,像希望,像企盼,也像信念;雨,像誓言,像承诺,也像等待。等待再一次下雨,等待再一次失败,等待再一次重生,也等待再一次思雨。冷风拂起了颓废的柳枝,无力的在风雨中挣扎,像求生一样,它也在等待,等待新生,等待枯黄,等待生命的轮回。 4、树正在长成新叶,好像某事呼之欲出,初绽的嫩芽悄然绽放,点点新绿恰似某种幽怨。是否它们再获新生,我们却颓然老去。不,它们也会死亡,它们簇然一新,年年如是的把戏,正被刻写在树的年轮上。永不静歇的树丛依然摇曳,在成熟稠密的年年五月,去年已死,它们似乎在诉说,开始重生,重生,重生。 5、花是如此柔弱,再美再艳,依然经不起朝来寒雨晚来风,春红谢匆匆,只剩满怀愁情。花却又是美丽的战士,风雨中尽管渐渐绿肥红瘦,终究不肯低头。生命也是一样,像精致的玻璃酒杯,常常经不起天灾人祸的撞击,粉碎成一地璀璨,每一片都是透明的心,生命又常常像昙花,用许多年的泪与汗,掺上心血浇灌,才会有笑看天下的一刻。 6、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的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欲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千,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冷眼看穿。 7、有人说,生活如一杯白开水,放点盐它是咸的,加点糖它是甜的。生活的质量靠心情去调剂。每个人的心都是一颗水晶球,晶莹闪烁,忠于生命的人总是将五颜六色折射到自己生命的每个角落,让生活蓬勃生动,流光溢彩。快乐固然开怀,不快乐时也要开怀,经常生机勃勃,快乐就会成为一种习惯。 8时代在发展,如今,当我们不再从战火和铁血的角度看待紧张的时候,紧张便有了更多探讨的意义。 短时间的紧张,很好。会使我们焕发出非凡的爆发力。不过,世界上的事情,一触而就的,肯定有,但终是有限。大量的成功孕育在日积月累的跋涉中。紧张是一百米短跑,成长则是马拉松比赛。长久的紧张如同长久的鞭策一样,是不能维持的,它会导致反应的迟钝,紧张可以应对一时,紧张却无法达至永恒。 9、你的命运,一半在自己手中,另一半在上帝手中。你一生的全部就在于:运用你手里所拥有的,去获取上帝手中缩掌握的。你的努力越超常,你手里掌握的那一半就越庞大,你获得的久越丰硕。在你彻底绝望时,别忘了自己拥有一半的命运,在你得意忘形时,别忘了上帝手里还有一半的命运。你一生的努力就在于:用你自己的一半去获取上帝手中的一半。这就是命运的一生,这就是一生的命运。 句句深入人心 1莎士比亚说: 再好的东西都有失去的一天再深的记忆也有淡忘的一天再爱的人,也有远走的一天再美的梦也有苏醒的一天该放弃的决不挽留该珍惜的决不放手,分手后不可以做朋友,因为彼此伤害过!也不可以做敌人,因为彼此深爱过 2几米说: 当你喜欢我的时候,我不喜欢你,当你爱上我的时候,我喜欢上你, 当你离开我的时候,我却爱上你,是你走得太快,还是我跟不上你的脚步, 我们错过了诺亚方舟,错过了泰坦尼克号,错过了一切的惊险与不惊险,我们还要继续错过 我不了解我的寂寞来自何方,但我真的感到寂寞你也寂寞,世界上每个人都寂寞,只是大家的寂寞都不同吧 3刘心武说: 不要指望,麻雀会飞得很高高处的天空,那是鹰的领地麻雀如果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它照样会过得很幸福! 4亦舒说: 人们日常所犯最大的错误,是对陌生人太客气,而对亲密的人太苛刻,把这个坏习惯改过来,天下太平 5郭敬明说: 我终于发现自己看人的眼光太过简单,我从来没有去想面具下面是一张怎样的面容,我总是直接把面具当做面孔来对待,却忘记了笑脸面具下往往都是一张流着泪的脸 6刘心武说: 对不起是一种真诚,没关系是一种风度如果你付出了真诚,却得不到风度,那只能说明对方的无知与粗俗! 7韩寒说: 再累再苦就当自己是二百五,再难再险就当自己是二皮脸 8安妮宝贝说: 当一个女子在看天空的时候,她并不想寻找什么她只是寂寞 9遇见平凡说: 缘分像一本书翻的不经意会错过童话读得太认真又会流干眼泪” 10张小娴说: 爱,从来就是一件千回百转的事不曾被离弃,不曾受伤害,怎懂得爱人? 11亦舒说: 无论怎么样,一个人借故堕落总是不值得原谅的,越是没有人爱,越要爱自己 12刘心武说: 与其讨好别人,不如武装自己;与其逃避现实,不如笑对人生;与其听风听雨,不如昂首出击! 13张爱玲说: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玫瑰就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玫瑰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玫瑰就是衣服上的一粒饭渣子,红的还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14三毛说: 一个朋友很好,两个朋友就多了一点,三个朋友就未免太多了知音,能有一个已经很好了,不必太多,如果实在没有,还有自己,好好对待自己,跟自己相处,也是一个朋友… 15雪小禅说: 我以为终有一天,我会彻底将爱情忘记,将你忘记,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听到了一首旧歌,我的眼泪就下来了,因为这首歌,我们一起听过 16郭敖说: 我们始终都在练习微笑,终于变成不敢哭的人 17三毛说: 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如果自己的理由出于正当当一个人开口提出要求的时候,他的心里根本预备好了两种答案所以,给他任何一个其中的答案,都是意料中的 18梓色心晴说: 男人哭了,是因为他真的爱了~ 女人哭了,是因为她真得放弃了~ ” 19玄漪说: 能够说出的委屈,便不算委屈;能够抢走的爱人,便不算爱人 20张爱玲说: 爱情本来并不复杂,来来去去不过三个字,不是我爱你、我恨你,便是算了吧、你好吗、对不起 21马云说: 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醒来走原路 22饶雪漫说: 这个世界欺骗了我,我必须给与还击,我不会放掉任何一丁点儿属于我的幸福,哪怕付出的代价是从此坠入地狱,我也在所不惜 23郭敖说: 每个人一生之中心里总会藏着一个人,也许这个人永远都不会知道,尽管如此,这个人始终都无法被谁所替代而那个人就像一个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无论在什么时候,只要被提起,或者轻轻的一碰,就会隐隐作痛 24GARVEN说: 话是人说的,屁也是人放的,说话和放屁一样,都是一口气而已 25三毛说: 某些人的爱情,只是一种“当时的情绪”如果对方错将这份情绪当做长远的爱情,是本身的幼稚 26张小娴说: 如果没法忘记他,就不要忘记好了真正的忘记,是不需要努力的 27人非草木说: 再丑的人也能结婚,再美的人也会单身! 28张爱玲说: 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陌上浅歌,舞字成行 斜风细雨,疏花纷落。红颜,深深埋进长长发丝里;心事,偷偷寄在隔岸风景中。忧伤,悄悄藏在季节深处后;寂寞,轻轻掩于繁烟云雾里。俯首饮宿雨,垂眉听秋寒,拈来几许旧时的温柔,打捞往昔,吟唱着洛水秦风,穿过朦胧雨帘中的手指,去触摸着一段遗落红尘深处的记忆。

由于历史原因,金代词人普遍表现有一种莫名的愁怅,一种特定的地域空间的心态反差,这种反差主要表现在官照样做心却时时流露出不安,这种反差既不是形神不一,也不带有离异心理,有的只是心中对故土家乡的思念。这首词的作者刘著就是那种身在北地心想南国的其中之一,而这首词正是词人生发这种情感的作品。

《那样芬芳》

《大过年》

《老房有喜》

《龙堂》

《一锁五十年》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工人大院》

《四合院》

《我们的八十年代》

《大院子女》

《邻居也疯狂》

《渴望》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二首》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这两首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两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可见他当时也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这两首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

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则不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冯骥才的画作《吻》是一幅充满情感色彩的作品,它通过一幅恋人深情吻的画面,传达出爱的深情和温暖。以下是对该画作的赏析:

1 情感表达:画中的男女主角在月光下相拥在一起,彼此深深吻着,他们的身体语言充满了爱的情感。这种深情吻的表达方式,让观众感受到了二人之间的浓烈爱意,引发人们对于爱情的美好回忆。

2 画面氛围:画中的场景被安排在一个月光下的小径上,周围被茂盛的植物所环绕,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浪漫的氛围。这种氛围让观众沉浸在二人之间的爱情故事中,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3 色彩运用:画中的色彩运用非常巧妙,主要使用了暖色调,如深红色、橙色和**等,这些色彩传递出温暖、浪漫的情感。同时,月光下的白色小径和二人身上的白色衣物形成对比,使画面更加鲜明。

4 艺术风格:冯骥才的绘画风格独特,他擅长运用中国画和西画的技法,将写实与抽象相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作品。《吻》的绘画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和现代艺术元素,使画面既具有古典浪漫情调,又不失现代感。

总的来说,冯骥才的画作《吻》通过一幅恋人深情吻的画面,表达了爱情的美好和深情。画面氛围、色彩运用、艺术风格都让观众感受到了这幅画作所传递的情感。它不仅是一幅美景,更是一幅充满情感的作品,能够引发人们对于爱情的美好回忆和情感共鸣。

  伤痕文学

  作者:沙立玲

  现今,我们似乎没有什么理由指责—新批评—结构主议—后结构主义有关语言、文学语言的论辩。在他们那里,文学反驳了意义、感伤、情感的谬误,仅仅作为语言、结构而存在。文学不再忧心忡忡、殚精竭虑,它成了文本本身,成为语言的狂欢盛宴。然而,无论批评的智慧如何让我们叹服,总有那么一类文学,以其记录的情感、生活与我们经验的历史和现实而攫住我们的目光以至心灵,打动已经许久不曾震憾的灵魂。20世纪中国文学艰难挺进,穿过十年梦魇的狂热和样板束缚,在年结束后出现了现实主义回归热潮,这一回归浪潮中的文学“一起步就向现实主义的艺术格局靠拢。不回避现实既定的尖锐性,也不死死恪守现实主义的光明结局,而是大胆地踏入历史的纵深地带,去看取历史悲剧所造成的痛苦的现实人生,去宣泄悲剧时代里压在心底的悲剧情感,以真实作为旗帜。这一时期,与其说是文学在想象,不如说文学在记实。”(1)而在这不重想象重纪实的现实主义复归文艺思潮中,“伤痕文学”无疑处在源初之位。

  “伤痕文学”概念所指称作的创作,主要是小说,尤其是中、短篇小说,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也与伤痕小说概念等同。

  “”如一场梦魇,醒来之后依然无法抹去记忆中的伤痛,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末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曾那样地震憾过中国乃至世界,无数热血青年卷进了这场本身就交织着正确与错误,庄严与荒谬,美好与丑恶的运动中,并在肉体和心灵上亲历了人情冷暖,亲历了严酷与温馨交混,希望与绝望相杂。生与死擦肩而过,笑与泪顺颊而溢。“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这一场许多中国人无法回避的事件,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作为“伤痕文学”之滥觞,较早就在读者中引起反响的是作家刘心武刊发于《文学》年第11期的《班主任》。当时评论界认为这一短篇的主要价值是揭露了“”对“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的内伤”(2)甚至有些论者认为该篇发出的“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与六十年前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发出的救救被封建礼教毒害的孩子的呼声遥相呼应,使小说产生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感,充满了一种强烈的启蒙精神。(3)而“伤痕文学”名称的源出则与另一部受到广泛阅读和争论的短篇《伤痕》。这部小说的作者是卢新华,小说刊登于年8月11日的《文汇报》。它也在“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疗治创伤”的意义上,得到当时推动文学新变的人们的首肯。随后,揭露“”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影响较大的有《神圣的使命》(王亚平)、《高洁的青松》(王宋汉)、《灵魂的搏斗》(吴强)、《献身》(陆文夫)、《姻缘》(孔捷生)等知青创作,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大墙文学,以及冯骥才早期在“伤痕文学”中艺术成就相对较高的《铺花的歧路》、《啊!》、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为代表的农村“伤痕文学”等。一些论者认为迟至年才出版的长篇《血色黄昏》(老鬼),也应看作是属于这一范围的作品。(4)

  从艺术内容来说,早期的“伤痕小说”大多把上山下乡看作是一场不堪回首的恶梦,作品中充溢的是往昔岁月中苦难、悲惨的人生转折,丑恶、相互欺骗、倾轧、相互利用的对于人类美好情感的背叛和愚弄,其基调基本是一种愤懑不平心曲的渲泄,“表现祖国在之中的巨大灾难,表现道德良心在悲剧时代里的沦丧,表现青春、生命在非常时期内所遭到的与毁灭,表现爱的痛苦与失落,表现人的非人遭遇,成了文学的神圣使命。”(5)这一切都表现出对以往极左路线和政策强烈的否定和批判意识,在涉及个人经验、情感时,则有着比较浓重的伤感情绪,对当下和未来的迷惘,失落,苦闷和彷徨充斥在作品中。这种感伤情绪在后来的“反思文学”中得以深化,转为带着对个人对社会对人生对未来深刻思索的有意识追求和奋进,将一场神圣与荒谬杂揉的运动不只简单归咎于社会,,同时也开始探讨个人悲剧或命运与整个大社会大背景的。

  从艺术审美来看,早期的“伤痕文学”艺术成就不高。刚刚从梦魇中醒来的人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诉说,情绪激动,感情过于浓烈,叙述过于急切,揭露曝光丑恶的功利性过强,说教味浓重,艺术上的幼稚、矫揉造作,斧凿的痕迹较明显。

  从“伤痕文学”的滥觞至今,对其评说争论从未停止过,它甚至引发了当代文学史上几次著名的文艺争论。

  “伤痕文学”最初是带有贬斥含义的称谓。这些作品的感伤的、悲剧性的情感基调以及揭露性的取材趋向,被一些批评家看作是五六十年代“暴露文学”“写阴暗面”等在80年代的重演。(6)因此,围绕《伤痕》等作品,在年夏到次年秋天发生了热烈的争论。文艺与意识形态、文艺的社会功用等命题得到的重新辩论与争鸣。年1月陈恭敏在《戏剧艺术》上发表《工具论还是反映论——关于文艺与的关系》,同年4月《上海文学》评论员文章《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工具”说》,两文都有力驳斥了文艺纯粹为功用附庸的说法,对“伤痕文学”暴露性描写给予了肯定。

  然而,有意味的是当我们今天重审这批“伤痕文学”作品,我们会发现,无论当初的争论如何在肯定与否定中辗转,在审美意识形态一元化的社会文化体制之中,“它虽然力图挣脱,但在实际上仍含不可避免地带有着旧的历史印迹。过去的时代无论是在作家主体,还是在文本的主题话语,叙事模式以及人物的形象修辞等方面,均都体现出顽固不化的历史影响”(7)。而从审美形态来说。“伤痕文学”无疑也秉承了那个时代的意志。

  关于现实主义的争论,也围绕现实主义“真实性”诸方面展开了讨论,并在相关作品的具体中逐步深入。现实主义复归的事实是当时审美“言说”的方式,这一言说对“历史”()的审视,对自我的探求(反思),对未来的追求和前进(改革文学)都与当时言说是高度一致的。显而易见的是,我们否认了文学作为传声筒的附属地位,却也明白,文艺在与现实相接的时刻不可能完全摆脱、权势话语的囿限。即便作为思潮存在的“伤痕文学”离开因素,不仅无从表述,也毫无意义。“伤痕文学”的文化取值,选择与民众期望高度一致,文学言说与言说一致,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同时,“伤痕文学”后来较成熟的作品如竹林《生活的路》、叶辛《蹉跎岁月》、《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及冯骥才的作品普遍表现出对于人性的关怀,对于人性深刻的探索和讨论,引发了80年代前期规模最大的对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文艺思想讨论和对于人的尊严、价值、权利的呼唤。

  作为一个时代的“证言”,“伤痕文学”无疑真实记录了那一时代的血泪。随着时代的反思,也许文学将进一步升华。“”题材在很大程度上给了作家挖掘人性、内心的空间。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时代的代价不可能是单维度的,它在一个方面使我们失去了许多,也许会在另外的地方给我们补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233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