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考点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

中考记叙文考点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第1张

叶圣陶先生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思路指的是写作是作者思维发展的线索,在文章中体现为各部分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

01知识梳理

理清文章思路是中考记叙文阅读的重要考点。一般来说,常常从这些方面出题:找出文章线索,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情感变化,提炼内容要点等。

02命题形式

1文章写了哪几件事?试着加以概括。

2根据下面的提示填空,将文章情节补充完整。

3文章记叙的线索是什么?作用?

4某一物品或话语等在文章中反复出现,请从结构上分析其作用。

03答题技巧

“思路”体现在文章的结构及照应、穿插、悬念等写作技巧的运用中。要理清思路,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

1抓关键句,理思路。如过渡句;前后照应句;文段的首尾句;总领句、总括句、观点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

2分层次,理思路。依据:(1)时间的推移;(2)空间的变换;(3)空间、时间的交叉;(4)作者的认识和情感的变化;(5)人物的意识流动;(6)故事情节的发展。

3捕线索,理思路。线索通常指将文章的材料组织串连起来,并贯穿在全文始终的某个事物或情感。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构思立意的脉络。常用的文章线索主要有:(1)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化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题目“从……到……”就可以看出文章所写之人、所叙之事是以地点的转移来组织材料的。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2)以人物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3)以事物为线索,如《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这个物品为线索。(4以事件为线索,如《皇帝的新装》的情节发展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5)以感情变化为线索。主要以作者或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7)以游踪为线索。

4从分析表达技巧的作用入手来理清思路。

在写作中,有时运用什么样的表达技巧由写作思路决定。写记叙文,如果写作思路是先写结果,再写过程,便用倒叙的叙述技巧。阅读作品时,找出表达技巧,分析表达作用,综合考虑衡量,有助于我们理清文章思路。

04课文引路

问题:理清文章的思路。

分析:文章思路清晰,层次清晰,围绕济南的冬天的总特点温情娓娓道来。作者先巧妙地引出济南的冬天的总特点温情,然后写济南的山,再写济南的水。

参考答案:文章先指出总特点温情。接着写山,再写水。

一、做语文阅读理解题的一些基本规矩

二、关于做题的步骤

关于做题的步骤历来有多种方法,我们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先整体感知文章(在这一步也可以看题,不过看题的目的是为了读懂文章)──然后看题,在文中找答案。

(一)读懂读透文章(整体感知文章)

怎样才算读懂读透文章,那就是把“三么”(“为什么写”是最终目标)读懂读透。

“三么”分别是: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整体感知应运作于动手答题之前。多数阅读的第一题就是提问整体感知中的写作内容或写作意图,感知题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所以多数信息应从文中来。针对标题的设问往往也是整体感知。因为标题或限定话题,或限定内容,或表达中心思想,或抒发感情。

最重要的是,后面的每道题都是在围绕“三么”来命题的,特别是在围绕第二么(文章的主旨)来设置题的

(二)审懂:识别出命题者命题意图(考查的考点等),拿出相应的解题技巧。

1、首先是审题

这步非常重要,一定要搞清楚这题命题的意图,要知道命题者想考我们那个考点,要知道这是考点中的哪种题型,然后在自己的大脑调出相应的解题技巧。

2、定位(就是确定这道题答案的范围)3、

(三)写“懂”答案(组织答案)

锁定范围 筛选整合 归纳概括 规范表述

三、必须掌握的技巧

在整体感知中如何抓住文章的主旨(就是第二么、主题、写作目的、中心)

怎样归纳文章的中心

准确归纳中心意思的前提条件是通读(可以是浏览)全文(全段),熟悉内容,对文章中写的材料作出分析,理清文章(或文段)写了哪些材料,材料与材料之间有什么关系,写这些材料的意义何在。在此基础上,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分析文章标题。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透过它,可以窥见文章的中心。有的文章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透过它,不难探寻其中心思想;有的题目巧妙地暗示中心,分析其喻意,便可归纳出中心;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至于那些题目仅仅表明记叙的对象、范围或线索的,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入手。

2).研究文章的开头结尾(特别是结尾)。"开篇点题"与"画龙点睛"是写文章常用的手法。前者多半是采用议论抒情为主的表达方法,抓住这些带有概括性的关键语句,有助于分析归纳中心。后者是抓住结尾处具有深刻含意的句子,是归纳中心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语句。一般地说,记叙文中插入议论抒情是为了更鲜明地表现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因此。抓住文中画龙点睛的议论抒情句,可以很顺利地找到全文的中心。如果我们找出文中的议论抒情句,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就明白地显示出来了。

4).分析文章层次与人物事件。有些文章的中心意思隐合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进行综合归纳,才能准确把握中心。

5).分析文章中的详写点,研究作者处理详略的意图,探寻文章的中心。文章的详略安排总是服从于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的。一般地说。能表现中心的材料,作者是要用笔墨详加叙写的。所以,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分析作者详写的部分发现并归纳文章的中心。但是,还有一种情况,详写仅仅是作者为表达中心而用的侧笔,而作者对真正要表现的中心却用墨甚少,这就要求我们研究作者详写此人此事的意图,发现了这一意图也就找到了文章的中心。

6).分析文章的背景材料。分析归纳文章的中心,有时还须了解、分析有关的时代背景,了解文中的事件、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活动的。

关于“关键句”这个考点

1)什么样的句子是关键句?

2)关键句有哪些?

关键句大致说来有结构关键句和主旨关键句,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1)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隐晦的难懂的句子。

  (2)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

(4)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3)关键句的考试题型

(1)关键句的含义(如:你是如何理解……)

(2)关键句的作用

(3)赏析关键句

(4)为什么说“关键句”

4)关键句的答题格式答案=A+B+C+D(请大家再想一想,A、B、C、D分别代表什么)

  附: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的注意事项。

  首先,关于句子的含义,要注意以下几点(三注意、三想到):

  “三注意”是指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第三要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那么就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

  “三想到”,一些句子的含义有时比较深奥,需要想到其特殊性,即“三想到”:“一想到”是其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者某种表现手法(如果是比喻,则应该找到本句中的本体,是说明生动形象的本体的什么特点呢,还是化抽象为具体来说明什么道理;如果是象征,则应先找出其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其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二想到”是其可能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三想到”是一些文中的重要语句,有时受文章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的制约,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这时仅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

  其次,关于句子的作用,应该注意从两个方面来加以思考:思想内容上与结构上。

  第一个方面:思想内容上:①联系本句的含义。②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③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④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

例如:

 (1)比喻:比喻要贴切,必须有相似点。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越突出,比喻就越贴切。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或者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2)拟人: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3)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什么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之分)

  (4)对比用什么与什么相成鲜明的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

  (5)反复:“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所重复的内容,表达作者什么感情,升华主题。

 (6)象征: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表达效果是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被象征对象的什么特点。

 (7)渲染: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多方面的重彩浓墨的描写,以突出什么气氛、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文章的什么主题。

 (8)伏笔: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表现的人物或时间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什么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9)照应: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加深或者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时间预作暗示。作用是前后(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密,中心更加突出。

 (10)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或者人物命运急切期待,从而引起下文。

关于“人物形象”这个考点

1)理解清楚人物形象的作用

2)有哪些题型(1)直接让你归纳某个人物形象

(2)根据某句话让你写出某人的性格或心理

(3)与中心结合起来考,因为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与中心基本上是一致的。

3)如何归纳人物形象

小说(包括写人叙事类)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阅读时只有了解了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即文章的中心)。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入手。

(1)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

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

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

它的作用不只在于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特征,而是为了以“形”来传“神”,因此分析人物外貌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

人物行动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

心理描写

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有时描写了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同时也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孔乙己买洒时“排出九文大钱”这一动作,正反映了他在短衣帮面前炫耀的心理。

(2)从侧面描写人物。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3)如果知道了文章的主旨,直接采用王老师的“顺瓜摸藤”法

词语的含义和作用考点

  一般情况下,试题中测试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所给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里的“具体”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指示代词的含义和文中临时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②能辨析文中同义词、近义词的差别。③能够把握词语在本文的特定语境中临时具有的含义。④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解答这类题目时,“在文中”即语境是关键所在,词不离句是理解词语的基本原则。找出的含义一定要代入语境中进行检验。

  所谓语境,它包括“内部语境”与“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是指词语本身所在的句子,它对词语的含义起着限制或解释作用。而“外部语境”,即时间、地点、对象以及作者的思想、性格、处境、语言风格等主观因素。

  具体来说

  关于①:对于具有“指代”特点的词语的理解,应该先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者段落,一般应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然后可以将答案代入原文,看是否恰当。

  关于②:,则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辨析它们之间的区别。具体来说,即“六比较”:比较范围的大小、比较词义的轻重、比较搭配习惯、比较构成成分、比较词性功能、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关于③:要注意词语本身具有的含义,要能准确理解。同时要注意词语的特殊性:即运用了该词语的比喻义(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本体)、引申义、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找出之后,一定要代入原文中进行检验。

关于④: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注意“四联系”,即联系本词(对本词语的含义进行解说)、联系本句或者上下文(突出了本句或者上下文的什么内容)、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与作者的态度感情、联系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

另外考查词语的作用考点时,要注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加点词语是写人时,应怎样回答;加点词语是写景时,应怎样回答;加点词语是托物言志的“物”时,应怎样回答;加点词语是说明文时,应怎样回答;加点词语是议论文中的词语时时,又应怎样回答。

关于“环境描写”这个考点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或交代)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某种气氛;4、烘托或衬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或处境等); 5、突出、深化主题;或暗示人物的命运等6、刻画人物形象

关于“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 要求:全面、准确、简洁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段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等等。

直接考中心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对于借景抒情的文章,经常会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赏析题

1)、主要是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有自己的心得,必须对文章的“三么”有很深的理解

2)、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要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有创意。疑问必须理解正确,实事求是,不要故意唱反调。

3)、赏析中涉及写作特色则可以从下面五个方面入手,找出文章在这几个方面里最突出的一、二个方面并要具体举例加以分析说明:①、分析中心:看中心是否鲜明、集中、深刻。②、分析选材:看材料是否典型、新颖,详略是否恰当等。③、分析结构:看头尾是否照应,过渡是否自然,层次是否清晰。④、分析表达方式:主要是五种表达方式在以某种为主的情况其他表达方式的合理运用和搭配

4)、分析语言:⑴从语言的基本要求看:是否朴素、准确、精练等。如优秀的说明文大多是语言准确的

⑵从修辞角度看:主要是运用什么修辞起到什么作用。

⑶从语言的感情色彩看:是幽默还是讽刺还是庄重沉郁、是冷漠、悲凉还是欢乐喜悦……

⑷分析人物是否个性化:即人物语言是否具有鲜明的个性。

开放性试题

(一)语言赏析题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道2006年江苏南通市的中考真题:

19.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而富有表现力。请从画线的三个句子(句子附后)中任选一句作赏析。(可从语言特点、表现手法、表达作用等方面作答)(3分)

选(),赏析:

附:文句摘录

A湛蓝湛蓝的天幕之下,那片坦荡无垠的玫瑰红,红得那么娇艳,那么剔透,那么珠光闪烁。

B我也曾仔细地观察过这纤细的小草,它的根扎得并不很深,但须根极多,密密麻麻地紧紧抓住海滩的泥土,这样,大海无论是惊涛拍岸还是轻柔的摩挲,它都会紧贴在那里,待海潮退去后,继续从容娴静地显露出它的殷红。

C这一望无际的空旷之中没有花香,没有鸟语,只有点缀其间的簇簇芦苇在秋风之中诉说着它们苍凉的妩媚,就连不时掠空飞过的鸥鸟也是静静的,不出声响。

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从以下四步入手分析,即:(1)怎样写的;(2)写得怎样;(3)写出了什么;(4)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例如,句A的赏析可以分解为(1)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2)增强了语言的气势美;(3)写出了在湛蓝的背景下,红海滩的色彩之美;(4)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要将这四点组合成句,就能使自己的回答趋于完美,如:这个句子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增强了语势,写出了在湛蓝的背景下红海滩的色彩之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等)。

依照此法,B句可作如下回答:

B句: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碱蓬草的从容和生命力的顽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它的喜爱和敬意。

C句:以侧面描写的手法,烘托(或突出)了红海滩周围环境的宁静,极具感染力。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怎样写的”我们应该选取合适的角度,这些角度包括:人称、修辞、表达方式、文章结构、表现手法等等。比如,我们可以根据以上四个步骤为文中的C句作如下解答:运用侧面描写的方式(表达方式——描写的分类角度)烘托或突出了(写得怎样)红海滩周围环境的宁静(写出了什么),极具感染力(给读者的感受或表达的效果)。

四步法回答表达方式的题目是建立在对文章及语句本身初步(甚至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这里为你完整地回答问题提供了操作性较强的经验,真诚希望同学们在阅读时能做到笔随心动,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

四步法适合散文任何一种文体,他们的解题方法都是一样的,四步法。其他文体也可以参考此方法。

(二)谈感受题

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

① 对描写对象;②对人物情感;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④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a、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即中心);b、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c、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最好能显示出你的作文基本功。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三)仿写题

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

答题要点:①要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②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③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关键词语是天空,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

例句的基本思维模式是:XXX对象在XXX条件下,XXX怎么样。例如:“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就是这个公式的叠加使用,我们可以考虑: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彭湃;没有河流的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温馨等等。

4)答题的语言要有讲究

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更容易引起人们共鸣。

以名作《兰亭集序》为例,文章展现作者的情感变化是:乐——痛——悲。

乐是由于人多景美事雅,痛是经过两种方式的对比来衬托痛,悲是后之视今、今之视昔的感触以及对老庄思想的否定。

全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

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

文22个自然段,从第1段到第4段是本文的第一部分,交代听潮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总写潮来的情景。从第5段到21段是本文的第二部分,写潮落、潮涨的情景,描述“当天晚上第一次欣赏海潮由落到涨的过程,描述海景和人物的感受,是全文的主体部分。从18段到21段,写作者和妻子对涨潮的不同感受,作者借对比来突出海潮的凶猛是“伟大的乐章”。最后一段是本文的第三部分。作者直抒胸臆 ,抒发他溺爱大海,尤其是溺爱海潮的感情。

文章借景抒情,作者通过表达潮涨潮落“一样的美”的见解,表明了对大海富于变化的理解,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通过“怕什么,这是伟大的乐章”,“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的言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力的歌颂。这就表明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启示人们要热爱生活,要勇于在生活的海洋中迎潮,弄潮。

标题一个“听”字,意境全出,“潮”本来是一种视觉形象,用听觉来写,别有一番韵味。鲁彦在文中着重从听觉的角度,用文字来塑造声音的形象,表现了大海落潮时静态的“柔美”和涨潮时动态的“壮美”,讴歌了大海的伟大力量。表达了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本文无论是其结构设计,还是语言表达,无论是其题材的选取,还是其主题的开掘,都可谓是匠心独具。以抒情散文的语言,景语亦为情语,景中寓情,情融于景。从描写大海的角度看,人物的心情感受起了衬托作用;从表达人的心情角度看,描写大海正是表达对大海的溺爱之情。因而写景从来就不是单纯写景,而是要借景抒情。本文作者简直把大海写活了,这与其说是在写大海,毋宁说是在抒发作者自己的情怀,表达自己的人生见解。

  第一部分(必做题): 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的阅读 (15分)

  考纲陈述:

 1、理解: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意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依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

 (1)根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一类是以社会科学为研究对象的一般论述类文章(学术论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议论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涉及到经济学,教育学,文化学历史学,语言学,美学等,且内容多为介绍学术论点及其分论点,论据,背景和意义。一类是以自然科学为对象的科技说明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多为介绍新科技新发现新认识,主体文字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背景,构造,原理,特点,现状,发展,评价(优点缺陷)及其研究应用前景。(根据文体特征,可边阅读边猜测下文内容,提高阅读速度。)

 (2)注重整体阅读。逐段阅读,标出各段的中心句子,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最后在找到全文说明对象(议论对象)的基础上整合文意。

  二:选择题的解答

 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

 (1)设误的常用五种方法:添:添加定语或状语,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换: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2)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

 一偷换概念: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尤要注意代词的指代。

 二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重点关注:

 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三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等

 四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五正话反说: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六顺序错乱:时间先后错位,逻辑事理先后错位,空间位置错乱。

 七颠倒因果:“因”与“果”错位;或“条件”与“结果”错位。

 八强加因果:即两件事无因果关系,却强行说成有因果关系。

 九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

 十答非所问:即选项回答的不是题干中的问题,或没有答全题干中问题的几层意思。

 另外,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

 (1)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

 (2)记住: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3)记住: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

 (4)记住: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三:简答题(07年新增题型)的解答

 整体阅读,从整体上把握语料: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阅读科技说明文:科技文一般属消息一类,其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式”:第一段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介绍它的构造、原理、发展、现状、评价等等,阅读时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

 重点与难点:

 重难点一: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文章思路的基本方法

 技巧1:辩明文体,选准角度议论文体,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

 理清行文思路,并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说明文体,紧扣说明对象,根据其特定的说明顺序,或按时间、空间、或按事物自身的构成,或按事物发展,或按事理逻辑来划分。

 技巧2:辨明重要文句。文章中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

 技巧3:审辨标志性词语。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A顺序词,B关联词,C指代词,

 D范围词,E类别词,F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技巧4:(1)从形式方面分析①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联、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

 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②掌握文章因文体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结构规律:议论文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论证事理;说明文常采用总分总式或并列式结构来说明问题。

 重难点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是指将文章的整体内容和文章的主题中心用简明的语言表述出来。

 1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有文体特征意识:论述文,论题、论点(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内容和对象的特征(特点)是主要信息,说明的方法及运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

 ■要有切层分层意识: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

 同一关系取其一;相属关系取其”属”;相并关系取其”和”;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

 ■要有全文整体意识: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

 语言组织方法主要有:

 (1)采用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

 (2)采用合并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3)采用提炼法: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2分析归纳中心意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寻找中心句(段),概括中心意思:有的标题即是中心,有的开头点明中心,有的结尾揭示中心。

 (2)合并各段内容,概括中心意思:寻找各段中心句,合并各段主要内容来提炼概括。

 (3)采用整体把握法,概括中心意思:有的文章(段)没有主旨句,须将全文各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提炼。

 重难点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如“认为”、“觉得”和一些主旨句等。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思想、主题。分析的具体做法是:

 ①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

 ②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③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第二部分(选做题):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阅读

  高分口诀:读懂文章审准题眼规范作答

  现代文(各类文本)阅读与答题基本知识

  (一)答题基本知识:

 1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

 ◆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

 ◆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

 ◆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

 ◆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如问:

 “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则:

 (1)题眼(答题重点)是:短暂而愉快;

 (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

 (3)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

 (4)句式应为: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3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二)常用写作手法(技巧)(加横线的为高考常考手法)

 第一类: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第二类: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联想想象,象征,类比,虚实结合渲染烘托

 第三类: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

 第四类:修辞手法: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

 第五类:描写手法: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三)基本题型题(非探究型和评价型)及解答思路

 题型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1文首句:⑴照应标题(开篇点题);⑵渲染气氛(定下情感基调);⑶埋下伏笔⑷设置悬念;⑸为下文(中心)作辅垫;⑹总领下文;

 2文中句:⑴前后照应,⑵承上启下(过渡);⑶总结上文;开启下文;⑷为下文作辅垫

 3文末句:⑴总照应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⑵卒章显志,揭示中心;⑶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题型2: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与主要内容就在你眼前了。

 ▲叙述性文体的线索: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情感的变化,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

 ▲论述性文体的结构: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

 ▲说明性文体的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题型3:分析手法及作用(见前四大类13小类)这里主要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7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题型4: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主旨

 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题型5:探究类(含评价)另附专题

  第一类:文学类文本的阅读:

  考纲陈述: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观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文学作品时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所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所体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所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人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一)散文的阅读:

 1明确概念

 作者运用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或自然景观,深入挖掘其中的真谛、哲理,真挚表达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2文体特征:形散而神不散(形散: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神不散:主题、意境集中)

 3阅读要领

 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语言优美洗练,有诗情画意般的意境。阅读时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理清脉络、层次,正确理解散文的思想内容。抓住脉络线索,就是抓住散文小段、小层的抒情性话语,把这些话语组织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思想内容,分析这些语句,大致就可分析出主题思想了。

 2、领会和分析散文的表现手法。一般说来散文作品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分析起来比较难,可以从这样三个方面分析思考:一是用了哪些写景抒情方法,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还是寓情于景,托物言志。二是分析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弄清散的“形”和不散的“神”,通过联想把握“形”与“神”的结合点。三是分析散文的立意、寓意或象征意,散文的深层含义都是通过“物”表现出来的,必须看清作者赋予了“物”什么特点,什么品质或者什么思想。

 3、领会和分析散文的语言特点。散文的语言一般比较优美,许多句子含义比较丰富,把比较典型的词语、句子放入到具体的段落中去思考,体会语言的妙处。

 4、体会散文的意境,领会散文的主旨。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一定要进行联想和拓展,一般的散文,总是描绘、创造一个美好的意境,通过“物”与“人”来表现这个意境,换句话说,就是散文表现的精神或品质特点。分三类:托物言志类,记叙抒怀类,议论明理类。文意=形式(结构和手法)+内容(材料)+主旨(志向,情怀和哲理)

 (二)小说的阅读

 1明确概念: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2文体特征: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称为小说三要素。

 3阅读要领:

 (1)要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分析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

 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来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

 肖像描写:暗示人物身分和地位;反映人物的精神状态和风貌;反映人物的性格爱好

 动作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暗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2)理清小说中的故事情节

 在阅读小说时,要注意情节的设计如何有力地表现人物性格,情节的发展是否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否由其独特的性格决定。

 (3)分析小说典型环境描写

 小说的典型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

 环境描写具有以下作用:

 作用一: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作用二:暗示及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作用三: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作用四: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作用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把握、透析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分析小说的主题时:1从小说的人物、情节入手,进行认真的考察;2联系小说典型环境描写;3结合作家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

 (4)了解小说的叙事手法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第二类:实用类文本的阅读:

  考纲陈述: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访谈、调查报告、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有关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所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2)评价文本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2)探讨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新闻类文章的阅读:包括新闻,通讯(特写,报告文学)

 1明确概念:

 新闻属于纪实类作品。它是借助各种传媒对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信息所作出的及时,客观,准确,简洁的报道,它是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采用的一种文体。它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和受众性的特点。内容一般包括6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新闻中所用到的材料有三类: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

 2文体分类

 1消息(狭义新闻):新闻报道中最简练最短小的一种。其特点是真,短,快。一条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构成,结构上一般为”倒金字塔”式

 标题:消息的眼睛。传达消息最主要的实践事实等关注点。常有引题(背景烘托),正题(主要事实)和副题(补充)

 导语:消息的第一句(段),用简洁鲜明的文字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主体: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进行全面具体的阐述,展开事实。

 背景:烘托补充,或交代起因,或强调新闻的价值,或强调事件的重要。

 结语:紧扣主题抒情议论,起到表现或深化主题的作用。

 2通讯:

 消息和通讯都属于新闻体裁,都具有新闻性,强调所报道的人和事,要有新闻价值,必须真实,不能艺术虚构。

 它们的区别在于:

 (1)报道详略不同:消息概括,一般只注重报道事实本身;通讯具体,往往从不同的角度侧面进行全面挖掘。

 (2)写作手法不同:消息注重讲清事实本身,语言平实,文学性弱;通讯的常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文学性强。

 (3)结构方式不同:消息一般为”倒金字塔”式;通讯则可以为纵式,横式等其它文学性结构样式。

 (4)时效性不同:消息时效性强,时效性相对较弱时效性时效性

 通讯按内容分,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和风貌通讯。

 (二)传记类文章的阅读:

 1明确概念:

 传记和新闻一样都属于纪实类作品。它是遵循真实性的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从立传人物来看,可分为自传和他传。

 2文体特征:

 传记属于应用文体,同时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特点:真实是传记的最大特征,不允许虚构;传记又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记录,除了真实记录外,还必须具有感人的力量。语言朴实,人物刻画多用用白描。

 3阅读要领:阅读传记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了解传记的有关知识,体会传记与小说和散文等文体的区别;

 2抓住文中叙事和描写中展示出的人物个性,把握主任公复杂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品质;

 3对时间性较强的传记,可列表整理文章思路;

 4评传中要注意作者的情感倾向和直接评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288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