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易象》表达了诗人怎样情感?

《读易象》表达了诗人怎样情感?,第1张

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未来了然于心,胸罗万象的豪情。

原文:

书房兀坐万机休,日暖风和草色幽。

谁道二千年远事,而今只在眼前头。

作者读了之后,发现任何机变都逃不出命理定论,两千年前的事,仿佛就在眼前发生那样自然,其实这是作者根据易象推测出两千年前的事情。易经的博大精深非常人能理解。

似乎与人相处的时候,一旦涉及到了“钱”这个字,关系就再也不单纯了,朋友也不是真心,爱情也不能长久。

但其实,钱是一块可靠的试金石,能够帮助你看清一个人,也能让你明白很多关于人生的道理。

很多人谈钱色变,不管是和朋友相处,还是和爱人在一起,都刻意回避“钱”这个话题。

然而,事实却是,钱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生存于世所必须要仰仗的东西。

一个人要活着,可以没有朋友,可以没有爱情,但一定不能没有钱。

钱很重要,不可或缺,也能给人的人生带来翻天覆地的影响。

男人也好,女人也罢,都要好好的学会利用这位“朋友”,是非黑白,自有定夺。

《易经》讲的是万事万物发展的自然规律。

“顺规律兴,逆规律亡”,人们意识到这法则不可违逆便遵照执行,但也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过分依赖和迷信于此,反而被框住了头脑,甚至有很多人将《易经》视为算命书籍,这就大大地误解了《易经》的真谛,也浪费了这本书给予世人的智慧

《易经》顾名思义是讲变化的书,不管哪个卦象都只是当下时间段的状态,并非固定不变的结局。

我们学习《易经》,不要死搬硬套,要活跃头脑,动员自身能量与规律协作,不要固守哪一个卦象,而被动地认命。

易经智慧:看清一个人的好方法:谈钱。

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辞以云气积聚,雨水未悻比喻所占之事正在酝酿当中。

下卦为乾,乾表示刚健,上为巽,巽表示谦逊。

此卦于事物的表现特征:

一、广阔空间,博大的力量,尊贵、权威、崇尚。

二、天时好,发展前景好,孕育这能量。

三、暗示一时有阻,暂时有坎坷。风向模糊。

四、一旦有天时会有甘露或雨雪。

五、心境要好,耐心和良好的对策。

提示:

一、注意阴阳平衡,创造条件稳定现状或转化。

二、基础不牢,尚缺坚实的立足条件。

三、事物面对困难,需要付出代价。

四、会有良好的结果、收获和幸福,不小心会成天在人祸。

五、戒骄戒躁,善待万事,注重德行。

六、智慧地处理主观和客观的问题。

初九为变爻:意指障碍和阻力较大,时机模糊。

结:

一、事物表现有前景,也广阔。

二、天时好,事物有孕育的条件,生命力也较强。

三、显示或地利条件不足,可改变。

四、事物显示偏阳性,有向正反两方面转化的可能。

五、信心如“风”漫游但不能乱了方向。

本号只聚焦:

以“实业+投资”的理论和经验,帮助“顺利的企业今后不会掉坑里,已面临问题的企业尽快出坑”。

欢迎关注!

为了适应快速阅读的要求,对于转发的文章,我们都将做删减,并对部分内容作出修正。敬请谅解。

学习易经,我推荐给朋友们的是“看三本书足矣:先读曾仕强先生的《易经的奥秘》,再读郑同先生的《白话周易》,最后读南怀瑾先生的《易经咋说》”。

《易经的奥秘》和《白话周易》的学习心得,我已在本号通过连续发布的33篇文章分享了,本文,是读南先生的《周易咋说》的心得。

欢迎朋友们惠阅这连续34篇文章,并期待您多提宝贵意见。

我在此先谢过了!

南怀瑾先生精研儒释道,对于易经有其独到见解。

他认为,“易经并不神秘,但挺复杂”,因为每一卦都有错卦、综卦、复卦、杂卦。

错综复杂 这个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何为错卦? 阴爻和阳爻都相对的卦,即为错卦。

如姤卦(上乾下巽)和复卦(上坤下震)就互为错卦。

何为综卦? 把卦上下反过来生成的卦,即为综卦。

如姤卦(上乾下巽)和夬卦(上兑下乾)就是互为综卦。

乾、坤、坎、离、大过、小过、颐、中孚等8个卦,是绝对卦,没有综卦。

何为复卦?

先说 什么是“交互”?

就是六爻内部的变化。

如第二爻上连到第四爻,下面挂到上面去为互;

第五爻下连到第三爻,上面交至下面来为交。

这是交与互的不同。

每卦的纵深内在发生了交互的变化,又产生了卦。

换句话说,这是告诉我们看事情,不要看绝了,不要只看一面,一件事情正面看了,再看反面,反面看了,再把旁边看清楚,同时旁边亦要看反面,这样四面都注意到了,还不算完备,因为内在还有变化,而内在的变化,又生出一个卦了。

除了乾、坤两卦外,别的卦把中心拿出来交互,又变了一种现象。

这现象的本身,又有综卦,又有错卦,这就是八面看东西,还要加上下,一共十面。

学易经,“ 玩索而有得 ”,“ 善易者不占 ”,“ 历史上懂《易经》的人,能未卜先知的都不健康。 ”

所以,南先生很不鼓励“占”,而且他本人公开说自己"不占"。

绝命卦(极端不好的卦),只是一种警示,并不是无路可走。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但一个人“ 得其时、得其位,就一切都没有问题 ”。

察见渊鱼者不祥: 人不要太聪明,大事精明、小事糊涂,足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任何人和事的变化都有规律,有了刚柔,就可以判断物质世界的一切变化。

南怀瑾先生的这个说法,颠覆了我过去的认知,我得立即改起。

尤其建议年轻的朋友们注意按照南先生说的做,保护身体,要从年轻时做起。

“ 吉凶悔吝者,生于动者也 ”,也即是说,动是吉凶悔吝的前提。

每一动,好的成本只占一分,坏的成分却占三分。

好在这三分中,两分为烦恼、险阻、艰难。

只要“价值观(包括品德)优秀且稳定,精神意志强,有一定的政治素养”,完全能够克服“烦恼、险阻和艰难”。

“所以儒家提倡慎于动。变更一个东西,譬如创业,譬如新造,不是不可以,但需要智慧,需要做慎重的考虑。”

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提到“ 智慧 ”二字。

但, 何为智慧?

智慧(狭义的) ,是生物所具有的基于神经器官(物质基础)一种高级的综合能力,包含有:感知、知识、记忆、理解、联想、情感、逻辑、辨别、计算、分析、判断、文化、中庸、包容、决定等多种能力。

智慧让人可以深刻地理解人、事、物、社会、宇宙、现状、过去、将来,拥有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

与智力不同,智慧表示智力器官的终极功能,与“形而上谓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处,智力是“形而下谓之器”。

智慧使我们做出导致成功的决策,有智慧的人称为智者。

智慧(广义的) ,是由智力系统、知识系统、方法与技能系统、非智力系统、观念与思想系统、审美与评价系统等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复杂体系蕴育出的能力。

包括遗传智慧与获得智慧、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直观与思维、意向与认识、情感与理性、道德与美感、智力与非智力、显意识与潜意识、已具有的智慧与智慧潜能等等众多要素,涵盖了人类文化的所有。

易经告诉我们,人生最大的智慧是在“存亡”、“进退”、“得失”这六个字。

每一动,都要做慎重的考虑,所以, 需要谋定而后动。

但现实中的挑战是, 当事人不知谋什么或者不知道怎么谋。

如何解决? 我的建议是:

第一,要知道“自己的价值观(包括品德)是所有决策的最终依据”;

第二,找靠谱的有经验的人寻求帮助。

变化,是“进退之象也” 。但由于变化是绝对的,世间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所以, 世间只有“非进即退”,并没有不进不退 。

多么深刻的道理!

尽管世间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但也不是乱变,都是遵循一定的次序变化的。而《易经》每一卦都有6爻,揭示的是天、地、人三才阴阳变化的法则。

也就是说, 易经用64卦将天、地、人三才运行的规律“挂起来”,便于人们观瞻,便于人们使用,用于帮助自己应对眼前及今后的变化。

所以,懂了易经,人生一切的变故来了,都可以真的安贫乐道度光阴了。

美哉!

动的哲学是什么?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易经64卦的爻辞中,反复出现“ 无咎 ”这个词。

如何理解呢?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善补过也。”

“补过也”, 懂得小心谨慎反省与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是最高的哲学!

易经告诉我们人生哲学的五大原则是:

“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大小者存乎卦,辨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

贵贱,也就是好坏、有价值务价值,只涉及两因素——时间和位置,也就是“时位”。

齐,就是平等。齐大小,就是“评价是大是小”。

存乎辞,就是“看个人的看法”。

存乎介,就是“要独立而不移,意志坚决地走正道、站得稳,端端正正”。人在倒霉的时候,自己能站得正、行得正,一切现象都可以改变。

无咎,前面说过,就是“善补过”。

易经告诉我们人生的三大问题是:

知幽明之故;知死生之说;知鬼神之状。

幽,看不到的;明,看得到的。

上面三个大问题,现在全球范围内都还没有解决,而懂了易经,有助于解决这三大问题。

易经告诉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

“屯如邅(zhan)如”。

人生的起步都很难,谁能够知道自己的人生前途?每个人生都是处境艰难,而前途茫茫,不知所以。“乘马班如”,得意的时,风云际会,“匪寇,婚媾”,到处都会上当、受骗、结合,所以“女子贞不孕”,人要像女人守贞节二样,自已要站得正,有时候一等待,十年不嫁人,所以孔子说人要至随、至中、至正。

中庸之道,讲究诚。

以谦虚的精神、诚恳的态度去做人做事,又何必去求菩萨呢?

我国古代教育的目的在“养正”——完成一个人格,这是圣人的事业,是一种功德。

而现在的教育是生活的教育、技术的教育,这是西方式的,但往往让人的人格不完整。

何为人格?

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来主要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面具后面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的自我,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

易经的原则:

只能渐变,没有突变的事,那种看来是突变的现象,也是渐渐来的。

所以鼎革的道理,一个新的办法,认为很有道理,要用来变更旧东西的时候,千万 要根据历史的经验,慢慢来 。所以, 功成不必在我, 也就是,自己发动的事,成功之日不一定非要自己(在世时)看到。

一直对易经占卜这类事物很感兴趣,在网上搜索后得知这本南怀瑾先生的《易经杂说》算是一个比较入门级别的读物,可以从大体上对易经有一个比较好的认知。其实通篇读下来对阴阳八卦,天干地支五行只有一个很粗略的了解,理解起来甚是困难,倒是一些对孔子著《系辞》的人文解读更加引人深思,蕴含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与智慧,值得学习。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作者说:一味的读下去,等于没有读过。所以这次打算把阅读这本书吸取的一些养分整理并分享出来。

易经的三大原则包括:1变易、2简易、3不易。其中第一原则变易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人和事、乃至宇宙万物之间都存在变化,没有一样东西是永恒不变的,变化是宇宙的法则。所以《易》把这种变化归纳成最简单的八卦符号,通过卦序排列及其他影响因素等,用最简单的方法掌握宇宙变化规律的法则,掌握了这些规律之后可以让人们顺应自然去做一些符合变化规律的事情,达到顺势而为,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一基础法则启示了一个道理:“人要随着世界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去变化自己”。很多职场人在工作5-7年之后就止步不前,因为当专业技能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突破瓶颈往往很难,要付出更多倍的努力和精力才能有些许的提高。

当然,改变也未必只是提高职场竞争力,也可以是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例如尝试锻炼身体,尝试戒烟,养成看书的习惯,培养反思的能力,这些都可以改善我们的点点滴滴,不要固步自封。

解释起来的大概意思是:做人如果连深渊水底、河中浑水里的鱼有多少条、怎么动也看得清楚,不要自以为很精明,实际上很不吉利。从易学上来说:未卜先知,知道的太多,未必是好的,天机不可泄尽;从心理学上来说:凡事都要探个究竟,精力耗费太大,而且知道真相的人往往是很痛苦、也很孤独的;从为人处世上来说:什么事情都看得很清楚,不要以为自己精明就好,其实他人对你是持有戒心的,而且会有妒忌心。为人要学会适当的装糊涂,即使心里懂也未必要说出来,看破不说破,利人利己。

所以,懂《易》的人不会随便占卜;聪明的人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免得因小事而误大事;大气的人宁愿受委屈和误会,也不愿与人辨明是非,受点气和委屈不算什么;

卦的错综复杂是什么意思?《易》的全部64卦,除去八卦以外,剩下的56卦每一卦都是相对的。例如:如果把姤卦倒过来看,就成了夬卦,所以夬卦就是姤卦的综卦。这综卦是象。而综卦的理告诉我们万事要客观,因为立场不同,观念就完全两样,在生活中要有一种智慧叫做容纳,所谓的容纳就是能够容纳生活中的不完美,容纳那些自认为,那些不如意的事物,学会接受他人的反馈与意见,以豁达之心,可容万物。

以《易》的道理去看人生,一举一动,都有相对、正反、交错,有得意就有失意,有人赞成就有人反对,人事物理都一定是这样的,离不开这个宇宙原则。所以一件事初到手,先看正面、正面看完再看反面,凡事都有两面性。好的事情可以引发出坏的结果,同样坏的事情也可以引发出好的结果。看的角度不同,体验也不同。

这里南老师引用了一句姜太公《阴阳符》里的“恩生于害”来诠释五行的生克法则。“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有些事情从表面来看你给他恩惠了,说不定把他害了。

尤其是现在的孩子,孩子一哭闹,你就给他钱,他要什么就给什么。表面来看你给了他恩,这个孩子长大以后骄奢放逸,他不知道人世间的现实残酷,那么你就把他害了。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玻璃人属性,走向社会一拳打下去就碎了,八成是因为家教出了问题。中国有句老话,送人一斗米是恩人,送人一担米是仇人。帮朋友的忙,正在他困难中救济一下,他永远感激,但帮助太多了,他永不满足。往往对好朋友,自己付出了很大的恩惠,而结果反对自己的正是那些你恩惠过的人。

而它的原理,亦即来自五行生克的法则,生人者也克人,恩与害,两个对立相存,没有绝对的一方。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把握分寸、尺度。在生活中,要学会放弃,学会衡量,要懂得适可而止,才能达到平衡的状态。

“曲成万物而不遗”注意这个“曲”字,是非常妙的,宇宙的法则是没有直线的,到了太空的轨道也是打圆圈的,所以万物的成长,都是走曲线的。老子有一句话“曲则全”,有人说读了《老子》会变成谋略家、阴谋家,很厉害。因为老子告诉我们不要走直路,走弯路才能全,处理事情转个弯就成功了。

人生天地间,每个人的成长轨迹如“阴阳八卦图”一般,道路弯曲没有笔直。而我们的人生只需要做好这两件事:前进和拐弯,不一定赢在起点,有的时候赢在拐点,拐弯拐的好则需要些智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天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1914年梁启超到清华大学,他希望清华学子们都能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并引用了《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

做人需要时刻用德性来约束自己,做到“学以聚之”;学问都是积累起来的,知识要渊博,样样都懂。“问以辩之”;要好问,到处请教,以能问于不能。“宽以居之”;仅有学问还不行,做人要宽厚,待人接物,胸襟要伟大,包罗万象,不能狭隘。“仁以行之”;具备了以上这三点之外,做人也要仁慈。这四德,便是君子应做到的修养。

学了《易经》的人,要懂得这个“穷则变,变则通”的原则,知道宇宙万物都有一个变,自己更要知道来适应变。要想上帝保佑你?没有这回事;菩萨保佑你?也没有这回事。自助者天助。自己不站起来,想靠上帝帮忙,菩萨帮忙,那是傻瓜,那是笨蛋,那是情感上没有办法的人的一种愚昧。

人只有求助于自己,任何人都不可靠,世界上没有可靠的人,连你的父母,连你的儿女都不能靠,只有靠自己。真能自己站起来,所谓天人合一,自助则天助,这是中国文化自助人助的道理。愚味的宗教徒把自己的生命交给另外的人来掌握,交给佛菩萨、交给上帝,自己不做事,靠上帝、靠佛菩萨给他弄饭吃,没有这回事。所以《易经》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这样才能大吉大利,所以《易经》的文化完全是人的教育。

“潜龙勿用”是指一个事情正在萌生,潜伏,等待突破,处在这种状态下,就不能贸然行动,需要韬光养晦,等待最佳时机。一个人的一生,婴幼儿、青少年时期,是“潜龙勿用”,这个阶段只能学习、积累、成长,依靠父母栽培。如果父母热切地期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就像你种下的种子,总是迫切希望它快点成才一样,给孩子太大的期望和外力干涉,孩子反而不能正常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我们做一件事,如果没有充分准备好,或者已经准备好,但时机未到,都属于“潜龙勿用”。需这个阶段属于潜龙勿用,不要急躁,不要冒动,先保持现状,同时寻找突破口,一旦新的机会来临,就马上抓住,跳出现状。有些人冲动,随着自己的性子来,时机没到,辞职不干了。等没钱花了,又着急找新工作,这个时候,找到的工作,不一定是自己满意的。这样陷入一个折腾的循环。自己很累,做的功多,但是成数小。

全书还有好多关于人生哲理的思考与解读,奈何天资有限,好多道理未必都能参透悟懂。、大道理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懂得一些,只是并没多少人在生活中去应用,学知识而不会运用岂不成了书呆子。最后想说的是,人之所以感到烦恼、焦虑、都跟我们的欲望太多有关系。所以不妨降低一些我们对物质的需求,身心或许就会不再焦虑不堪,心情顺畅了,身体自然就会舒畅。一般人学佛求道,学自在,观自在。人生追求的是逍遥自在,身体健康舒服,活着就痛痛快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309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