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第1张

(1)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意对即可)

(2)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意对即可)

翻译如下:

最好的是春风吹拂中的湖上亭,我和它长期相处已有了感情。现在要离开它了,就好像有无数的柳条、藤蔓拴住了我的心灵。连那可爱的黄莺,都像老朋友一样,悲伤地啼叫着,恋恋不舍地前来送行。

原诗: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作者:唐·戎昱

诗歌赏析

明代有一部《唐诗画谱》,其中有一幅画就是根据这首诗的意境画出来的,这恰好说明了《移家别湖上亭》具有诗情画意。宋代的王安石、胡仔都很偏爱这首诗,就是因为这首诗能传达出诗人真挚的情感。

因此,浓烈的画意、真挚的诗情就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在艺术传达上,作者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通过拟人化的手段,把柳条、藤蔓、黄莺写活了。这在美学中叫做移情。通过移情于物,使事物染上人的主观色彩,从使而人的情感具象比,更显得真挚生动。

《湖上花开红树乱莺啼》

作者: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

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

夕阳箫鼓几船归。

注释:

1、湖:指杭州西湖。

2、红树:指开满红花的树。

3、乱莺啼:指到处都是黄莺的啼叫。

4、长:茂盛。

5、人意:游人的心情。

6、萧鼓:吹箫击鼓,指游船上奏着音乐。

7、几船归:意为有许多船归去。

翻译:

在那开满了红花的树上,

欢跃的群莺在不停的鸣叫;

西湖岸边已长满了青草,

成群白鹭在平静的湖面上翻飞。

赏析:

徐元杰的这首《湖上》在凤凰出版社出版的《宋诗全集》的第141页可以找到,还可以在上海出版社出版的《宋诗全集》的第119页找到。诗写杭州西湖风光。前两句写景,岸上红花满地,黄莺乱啼,湖中水平无波,绿草繁茂,白鹭低飞。这是一首春游西湖的诗。开头两句着力写出了湖上的风光,乱莺红树,白鹭青草,相映成趣,生意盎然。在风和日丽的艳阳天里,人们欣赏湖上风光,心情该是多么舒畅;趁着夕阳余晖,伴着阵阵的鼓声箫韵,人们划着一只只船儿尽兴而归,这气氛又是多么热烈。全诗语言清新流利,景物绚烂多姿,用音响和色彩绘出了一幅欢乐的湖上春游图。这一1幅繁富的景象。有静有动,有高有低,声色俱全,五彩斑斓,一股浓厚的春天气息,仿佛扑面而至,令人振奋,使人不由地想起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中有名的景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后两句转到写人。诗捕捉了夕阳西下,游船群归德场面,辅以风和日暖的点缀,把有人的勃勃兴致与快心畅意写足写满。全诗以精炼的词句概括了,西湖的自然景物又刻绘了游人之乐,意境之美,情调欢快,是历来写西湖诗中的上乘之作。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_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_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

作者: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1、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奇:奇妙。

4、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着名的美女。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秋日湖上的诗意

秋日湖上的诗意

《秋日湖上》

作者:薛莹

原文:

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

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

注释:

1、五湖:指江苏的太湖。

2、浮沉:指国家的兴亡治乱。

诗意:

落日的时候,我在太湖上游船,

烟波迷漫下模模糊糊的景色使人产生了忧愁。

千古而来历史不正如这浩渺烟波笼罩下的水浪一样在浮浮沉沉中远逝了吗,

谁会关心那些繁冗沉寂的事情呢?

赏析:

《秋日湖上》这首诗浅易近人,文情并茂,诗人既点出了世事如白驹过隙,变幻莫测的原理,也道出了对人生价值观的思考及探索。千百年来人们对它议论不一。

这首诗开头一句写出了诗人秋日泛舟闲游时间、地点,言简意赅;紧接着一句道出了太湖上的景致,同时也烘托出诗人的心境。这两句既写景,又抒情,情由景生,景带情思,情景交融。尤其一个愁字,直抒胸臆,点出了诗人抑郁的情怀。崔颢有诗《黄鹤楼》中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同样是日薄西山,同样是迷离烟波,虽然诗人所想的不相同,但其心境是相同的。

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两句是这首诗的题旨所在,意思是千百年不断发生的事都有随着太湖上的水面浮浮沉沉,俱随着湖水向东流去。太湖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然而,此日的湖波依旧,往日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却是灰飞烟灭。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长江万古流。名利争夺、打打杀杀都随着历史的车轮销为匿迹。唯一不变的,只是那一道江水,作为历史的见证,作者在这里告诫世人要跳出名利,淡漠名利,淡泊一生,因为是非成败转头空。作者用低精神财富的笔调,委婉地道出名利的虚无,既有了道家的出仕思想,又表达了作者的清风明月般的胸怀。

这是一首湖上怀古的作品,它反映出了一种世事浮沉的消极思想。春秋时吴国和越国,是相邻的两个诸侯国,都在今江苏、浙江一带,同太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诗人泛舟湖上,秋风萧瑟,落日烟波,触目所见,处处皆可生愁。然身临此境,最易令人发生感慨的,自然是历史上吴越争霸的故事了。当时吴被灭亡而越称霸,都已成为往事陈迹,所以说是浮沉千古事,早已付诸东流,没有谁来问了。全诗流露出诗人对现实无可奈何的心情。

此诗的妙处在于要言不烦,寥寥数语就将今与古、虚与实、景与情融合起来,古今一概,寓虚于实,情景不分。

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释

1、移家:搬家。

2、浑:全。

3、频啼:连续鸣叫。

译文

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赏析

全诗是说,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这是因为戎昱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柳条、藤蔓、黄莺也象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他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故能忧乐与共,灵犀相通,发而为诗,才能出语如此天真,诗趣这般盎然。

这首诗的用字,非常讲究情味。用“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不啻是天造地设。这种拟人化的写法为后人广泛采用。宋人周邦彦“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王实甫《西厢记》“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长,咫尺情牵惹”等以柳条写离情,都是与这句诗的写法一脉相承的。“啼”字既指黄莺的啼叫,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辞别时离人伤心的啼哭。一个“啼”字,兼言情景两面,而且体物传神,似有无穷笔力,正是斫轮老手的高妙之处。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戎昱

戎昱(约744~800),今湖北江陵人。少试进士不中,于是到荆南、湘、黔等地漫游。后中进士。荆南节度使卫伯玉镇荆南时,被辟为从事。后到湖南做幕僚,受到重用。建中三年(782)到长安任侍御史,第二年被贬为辰州刺史,之后又任虔州刺史。晚年,他在湖南零陵任职,流落桂州时去世。其诗的意境大多悲气纵横,以边塞戎旅和秋思送别内容居多。多用铺陈描写的手法,语言清新。

移家 ① 别湖上亭

原文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 ② 相识,欲别频啼 ③ 四五声。

注释

①移家:搬家。

②浑:全。

③频啼:连续地鸣叫。

译文

春风吹拂,湖上亭景色美好,亭边柳条、藤蔓迎风飘舞,好像满怀着离愁别绪。住了这么长时间,黄莺也与我相熟了,在这离别时刻,连声啼叫,扣人心弦。

鉴赏

该诗作于搬家时,表达了对故居的依恋之情。诗人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性化的特征,营造了一个童话般的氛围,借它们表达了对故居深深的依恋之情。春风吹拂,景色宜人,诗人来和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辞别。亭边的柳条、藤蔓随风起舞,好像无数多情的手臂拉住衣襟,不让诗人离去。住得时间久了,连枝头的黄莺也跟诗人成了老相识。在这分离的时刻,它们用不住的啼鸣来挽留诗人。此刻,阵阵鸣声,浓浓别情,十分动人。

诗人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刻的感情,因此赋予诗中一切景物以生命。他把花鸟当做朋友,能和其忧喜与共,融为一体。所以,他才能在诗中写出一种纯真自然、诗意盎然的情境。

该诗非常讲究用字。“系”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不忍离开的感情,不仅符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征,而且契合春日里和风拂柳的情形。“啼”字不仅指黄莺的啼叫,也指诗人辞别时的悲伤啼哭。本诗言情写景,摹状传神,颇具韵味。

小题1:依恋(不舍、挽留) (2分)

小题1:示例(1)诗人久住湖上亭,与这里的一草一木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示例(2)诗人移情于花鸟,借花鸟抒发自己的不舍之情。示例(3)诗人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相通的地步,故能心心相印。(2分)

小题1:联系本诗抒发的情感“离情”可以感受到作者不忍离去,仿佛柳条、黄莺也有情,不忍让作者离去,所以此处可以填:依恋、不舍等。

小题1:本试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谈,去理解:可以从作者的情感之深谈起也可以从借物抒情等写作手法谈理解。注意谈看法理由要充分。

《移家别湖上亭》的意思:好去春风轻拂景色宜人的湖上亭,亭边柳条摇荡藤蔓攀牵撩惹着离情。枝头黄莺在这里久住我们几乎相识,将要分别它向我频频啼叫了四五声。

原文: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赏析:

《移家别湖上亭》是唐代诗人戎昱在搬家时所作的一首七绝。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全诗如童话般的意境。首句先写湖上旧居的春日风光好,后三句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此诗用字非常讲究情味,所用的拟人化写法也被后人广泛采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315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