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感情问题?

情感感情问题?,第1张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活跃的年轻人群体里,男男女女一起,大家又那么的年轻,看到某位心仪的异性,肯定很想和她在一起。 幽静的校园小道,情侣一对对,都是那么青春年少,花容月貌,闭月羞花,营造出那种暧昧的气氛,老年人走过都暗生寂寞,感叹自己不再年轻。字面上理解很简单,就是情感上出现问题。

从人类思维完善开始,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就是因为人类能独立思考,情感丰富。在情感上,如果不能把握好,就会出现由于情感而产生的心灵上的纠结。觉得思想上有包袱,有负担,这就是情感问题。情感问题像身体健康问题一样,也需要及时解决,需要及时疏导和宣泄。若不及早解决,最终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感情问题分析

感情问题,从佛法立场来看,势必从生命现象的角度分析;因为感情问题,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譬如中国人讲的“五伦”,就是讲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感情问题,而这正是实际的生命现象。这种生命现象,佛教把它分析为三个元素,就是惑、业、果报。但在这里我们把业跟果报看成同一个主体合起来讲,所以惑和业(果报)就是今天所要探讨的两个要点。

感情问题内涵

谈到惑,首先我们要了解“感情问题”的内涵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它是我们整个心性综合的表现。佛法把我们一般所讲的心绪、情绪、个性、感情问题通通列入“心所”这一个观念,对于不同的心理现象、情绪变化,归纳分析成五十一个心所,这就是人性的内涵。

什么是情感问题,情感问题,从字面上理解很简单,就是情感上出和问题。从人类思维完善开始,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就是因为人类能独立思考,情感丰富。在情感上,如果不能把握好,就会出现由于情感而产生的心灵上的纠结。觉得思想上有包袱,有负担,这就是情感问题。情感问题像身体健康问题一样,也需要及时解决,需要及时疏导和宣泄。若不及早解决,最终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感情问题,从佛法立场来看,势必从生命现象的角度分析;因为感情问题,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譬如中国人讲的“五伦”,就是讲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感情问题,而这正是实际的生命现象。这种生命现象,佛教把它分析为三个元素,就是惑、业、果报。但在这里我们把业跟果报看成同一个主体合起来讲,所以惑和业(果报)就是今天所要探讨的两个要点。 谈到惑,首先我们要了解“感情问题”的内涵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它是我们整个心性综合的表现。佛法把我们一般所讲的心绪、情绪、个性、感情问题通通列入“心所”这一个观念,对于不同的心理现象、情绪变化,归纳分析成五十一个心所,这就是人性的内涵。

佛教徒也是人,也生活在这个社会上,一样不得不面对各种婚恋问题和家庭问题。

凡夫都是有我执的,一般的小人物,又不是古代的皇上,随时有人观察你的脸色、等着满足你的需求,大家都只是芸芸众生而已,那么这个时候,由于业力的推送,人群中冒出一个人来,他(她)格外地欣赏你、在乎你,盛赞你是多么地与众不同,如鹤立鸡群,如明月处星;你的容貌多么美丽,你的心地多么善良,你的性情多么温柔;你多么有才情,多么能干,多么优秀,等等等等,千好万好,数之不足。总之,在此时,万千人中,我眼中只有君一人而已。遭逢这种情况,如果不是因缘不偶,作为凡夫,你的“我执”便被这一切深深地陶醉了,感到一种分外的愉悦。于是你怀着一种类似于被伯乐发现了千里马的心情,投桃报李,对这个“独具慧眼” 的人刮目相看,青眼有加,二人彼此发掘,彼此欣赏,遂成其姻好。 读罢上述过程,你看出来了吗?除了前世的业力的作用之外,一般情况下,双方总是有一个人先爱上另一个人,不遗余力地满足对方的我执;对方受到感动,又反过来去满足追求自己的人的我执。对于追求者来说,他的投入是要求回报的,也就是说,我先满足了你的我执,之后你也要满足我的我执。如果不满足会怎么样呢?他(她)就会痛苦不堪,甚至因爱生恨;而对于被追求者来说,则是我爱你,是因为你爱我,你令我的我执感到愉悦。实质上被追求者爱的是什么呢?是他(她)自己。自己的我执得到充分满足时候的陶醉感觉,就是爱情的感觉。 由此可见,爱情和婚姻的男女主角相处的过程,就是两个人的我执此消彼长的过程,是两个人我执的一种游戏。 对于学佛的人来说,其实应该注意去体会人生的空性。你看过电视连续剧吗?当戏中的人正欢天喜地、或者正悲痛欲绝的时候,你拿起遥控,把电视“啪”地一关,这个时候,不管故事是多么地九曲回肠、情节正进展得多么如火如荼,荧屏上唯余一片空白和沉寂。那些戏中人、戏中事,那些爱恨情仇,又在哪里呢? 每个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部电视连续剧,有的精彩些,有的平淡些,但是不管你正进行到哪里,只要阎王爷拿起遥控“啪”地一关,你的人生屏幕立刻就会一片空白,你曾经如此投入的一切喜怒哀乐都化为泡影、无影无踪,你的这一期业报就结束了。事如至此,你觉得自己这一生中所经历的任何事情,还有什么真实可言吗?如果说整个人生都是空性的,那么,作为人生的一个组成内容的爱情,又焉能不空? 两个人的相爱是诸多因缘和合的结果,它有很多的条件,比如前世的因果,今世的外表、相貌、气质、性格、家庭背景、生活条件、文化修养等等。这些条件中的任何一样发生变化,只要在恋爱一方的心目中认为它是重要的,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比如男人通常很注重女人的色相,当一个女人人老珠黄的时候,男人厌弃她,而喜欢靓丽的青春少女,是最常见的。这个时候,由于女人的衰老,色相这一条件发生了变化,原有的爱情就消失了,男人便撒手去追逐新的爱情了。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事情往往不是;这么简单的,经常是很多条件发生了变化,爱情也便随之摇摆变化,乃至逐渐磨灭掉了。 了解了爱情是因缘法,我们就理解了它的生与死。当条件具足的时候,它就生起;当条件为具足的时候,它就消亡。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了。万物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因缘有聚,亦必有散,散了的时候,让我们到哪里去寻找爱情呢--它已经尸骨无存了。 爱情既然有上述三种特性,那么,爱情是不是压根儿都不曾存在过的一件事情、是我们的幻觉呢?也不是。当初那个人说“爱你一万年”、“海枯石烂不变心”的时候,他(她)是真的;现在他(她)变了,爱上另外一个人,这也是真的。这恰好说明了爱情的无常和生灭变迁,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世人都说,爱情是婚姻的基础。爱情本身既已疑幻疑真,那么这基础的坚固与否,我们也就一目了然了。婚姻就好比一条绳子,它想把爱情捆绑住。爱情既是空性,用婚姻捆绑它,就象用绳子捆绑空气一样,能绑得住吗?爱情既是无常的,用婚姻捆绑着它,它就永恒了吗?爱情既是因缘和合而生的,用婚姻捆绑着它,它就不分崩离析了吗?不,爱情的特性不会因为婚姻的形式而改变,否则就不成其为特性了。

那么,我们人类为何还要选择婚姻这种形式呢?这是因为:

第一,所有的爱情滋味都差不多,过程都大同小异,“三千溺水,我只取一瓢饮”,人们常常把这视为对爱情的专一,实际上,这一瓢水,与再取它三千瓢水,滋味会有什么差别?不都是水吗?体验过了一次爱情,就不要再浪费人生了,省下精力干点别的,比如学佛修行什么的。佛陀曾经说过,世界上如果再有第二件象爱欲这样的事情,就没有人能修行得成了,可见爱欲的为祸之大。这样的大患,一已足矣,何可再三再四? 第二,为了人类的集体安全和个体安全。如果没有婚姻约束,每个人都随心所欲,就会产生很多的社会问题,财产、子女、*杀等等问题,不胜枚举。如果人们打着爱情的旗号,毫无节制地放纵自己的欲望,人类社会就会被欲望的潮水所淹没,陷入痛苦和混乱之中。 所以,为人类全体计,为自己的切身利益计,我们都需要婚姻。 既然婚姻从爱情那里承袭了无常、空性和生灭的特性,那么它出现任何变化或变故,也就丝毫不足为奇了。作为修行人,此时我们要注意的是如何面对和处理,而不是被变故所震惊和击倒。在生活中,通常被动的一方,也就是被遗弃的一方,会感到自己被全盘否定了--他(她)不要我了,他(她)选择了别人。被遗弃者的我执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变得自卑起来,常常尽其余生也走不出这个心理阴影,这一生就被摧毁了。实际上,正如我们前面所分析过的,婚姻的离散从根本上是因为爱情的无常等特性,也因为前世的缘分已尽,还因为对方的不觉悟--他(她)只是业力之河上的一只空瓶子,随波逐流而已,丝毫没有把握自己的能力。被遗弃者虽然不能说一点儿责任也没有,但是如果从心理上认为自己是个失败都而把自己全盘否定掉,也是不明智的,毫无必要。作为学佛者,你应清楚地知道,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有一颗明月珠在心里,所以你不比任何人差。 事实上,作为修行人,或许我应该说,我要恭喜你,尢其是女性修行人,为什么呢?这都是因为你比较虔诚、发了菩提心的缘故。正因为你发了真修行的心,所以佛菩萨很欢喜,很欣赏你,看着时节因缘成熟了,于是便借着生活这位大禅师的巨手,给你来了个“德山棒,临济喝”,给你设下一道大“无门关”――但看你透得过、透不过了。透不过,你就是祥林嫂一样的怨妇,反复述说着自己的悲惨故事,直到无人同情、人人都厌烦你为止;透得过,你就是生活中的大丈夫、修行路上的一条好汉了,你就冲破了修行第一紧要大关--情关。女性修行者的情执尢重,这一关的考验对她们就更是必不可少的了。 因此说,情感的挫折是佛菩萨送给我们的一份厚礼,一份考卷,我们一定要头脑冷静,争取成功闯关。 那么,没有感情变故的婚姻,他们是什么维持的呢? 一般的人,是前世因缘,人性中善的一面,良心、道德,以及生活习惯的力量。 作为修行人,最稳妥的相处之道莫过于化比翼鸟为同修。婚姻中两个人为什么经常出现摩擦?因为我执。上文已说过,婚姻的男女主角相处的过程,就是两个人的我执此消彼长的过程,是两个人我执的一种游戏。双方都希望对方能听自己的,能迁就自己、满足自己的欲求。 凡是为自己想的多、为对方想得少的人,就会对对方产生很多要求和不满,就会经常争吵;反之,凡是为对方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就易于宽容和谅解,能够包容和体贴,二人就能够和睦相处了。双方我执都重,婚姻便很难有美满的下场;一重一轻,可心保全;二个都轻,都能尽量为对方着想,就是世人眼里的美满姻缘了。 所以,婚姻的相处之道就在于“损”。损什么?损我执。“为道日损”,损的是什么?也是我执,看谁总是在“要”、谁“舍’罢了。譬如最常见的婆媳相处问题,都是因为婆婆想,“那是我儿子,他是我的”;而儿媳则想,“那是我老公,他是我的”。于是婆媳二人互不相让,矛盾日益增多,如果婆婆能想,“他不但是我的儿子,还是别人的老公,最多有百分之五十是我的”,而儿媳也想,“他不但是我的老公,还是别人的儿子,最多有百分之五十是我的”,会怎么样呢?婆媳的矛盾必定会少很多。话又说回来,那个男人,他真的是某一个人的吗?不,他谁的都不是,他只属于他自己,甚至连他自己都不属于。因为凡夫把握不住自己的心念。又或者说,他同时属于很多人,有很多角色:老公、儿子、父亲、朋友、同事、公民等等,他有太多的身份,他不属于任何一个人。女人之所以会产生“他是我的”的念头,不过是因为我执而导致的“我所”罢了,其实是一个错觉。

总而言之,在家放庭生活中,相处的诀窍也是“损”字,以损为主,损已利人。凡发生一切事情,都用修行的原则来处理,这样,家庭也就变成了道场,亲眷属也就变成了法眷属了。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家庭成员与我们有善缘,也有一些是披着亲人的外衣、报仇讨债来的,这个时候难度就大了。不过不管善缘也罢、恶缘也罢,只要我们死死抱定修行的心,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譬如古时候的舜,他的后母和弟弟多次加害于他,欲置他于死地,而他只一味抱定“孝悌”的心,从不报复,也毫无怨言,真是堪称圣人,所以最终尧才会选定他作继承人,他是真有国君之德啊。只要我们有真修行的心,象舜一样坚定,那么我们一定能透过一切境界,从而取得今生的修行胜利, 《优婆塞戒经》中说,菩萨有二种,一种出家,一种在家,而在家菩萨修行尤难。何以故?“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那个下午的印象还深深地刻在你心里吗?看得出来,你把那个记忆当成所有这一切的起点。

我的看法是,浸*在网瘾解除所里的人群的气氛中,一个新的“我”在你内部诞生了。这个“我”和其他的“我”没什么本质的不同,因为人本身就是由许多复数的“我”构成的。所以,佛学才有空性的道理,只不过佛学的概念更大,整个身体感受都空掉,把时空、轮回都视作一个大的因果身体。

回过头来,由于这个新的“我”,所有有关它的体验都是像你说的,缺乏人性的冷漠,所以,你摸索不到任何情感体验。但是,这个“我”只是暂时霸占了你的第一注意力而已,在这个“我”的外面,还有许许多多其他复数的“我”,它们仍然保留了你童年的味道,保存了你的幻想,在那里面还有生龙活虎的情感体验。

你所感到的冲突(你所说的病),其实正是一种较为高级的情感冲突——不同的“我”的融合。这种融合,一定会带来这种冲突的痛苦,因为复数的“我”保持着不同的情感,这些情感会相互排异,正是排异带来了一种抽象的痛苦,它们必须相互否定对方的存在,才能让自己得以存在。心理学上,这是你在网瘾解除所里的这个“我”,与其他的“我”的一种战争。

也许你会问,普通人为何没有这种剧烈的体验,这是因为普通人,没有像你一样,在网瘾解除所里的这种体验,这种体验造成了一个更为强烈排异的复数化的“我”。它提供更迫切的心理弥合和人性升华的急切性,同时也让你置身于一种极端的心理学危险中。有许多人逃避这种痛苦,于是便自我闭锁在最让他们感到舒适的自我之中,对你而言,就是沉溺在网瘾解除所的那段记忆里。

唯一对你有帮助的想法,就是去放弃网瘾解除所的痛苦,放弃你的控诉,站在中立而超然的角度,公正地看待那段体验。或许这就是你追求的“空性”,你希望当你回忆起那段痛苦的记忆时,只有抽象的感觉,而不再感到具体的痛苦。在网瘾解除所,感到冷漠,是必然的吧,因为那就是那个地方的属性,进入那里边人必然要承担的代价,而你的体验只是如实地反映了现实而已,既然这样,为何还要超脱任何事呢?没有任何需要超脱,那痛苦原汁原味地反映了你自身的一部分,手扎到钢钉会痛,情感的挣扎会带来抽象的窒息感,你需要做的只是像个大人安慰小孩一样,告诉自己,把注意力从痛苦上移开,否则你会在想象里永恒地痛哭不止。

你应该郑重地向储存网瘾解除所的那部分自我道歉,因为它承担了本来应该由你的整个自我去承担的痛苦。你应该去接纳它,这样你就不会再去体验它那抽象的痛苦。

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细分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您问的“深爱却无法得到的情感”,就是其中的求不得苦。即使如愿求得情感,也无非是爱别离苦的前提,将遭受生离和死别的痛苦。因此,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要离苦得乐,不求,就远离了求不得苦。

单从因缘的角度看,这种求不得的情感,其因是您前世曾辜负过他或她的深情,如是因,如是果,在佛学中常被称为“情债”。想从中解脱,有个方法,就是诵经诵咒或念佛回向给前世的那个,愿他与您解怨,放下情执,早日觉悟。也回向自己业障消除、福慧增长、放下情执。如此修行一段时间,就会从情执中解脱出来,如获新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320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