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景中达到文学与美学统一的途径_达到天人合一的途径是

在写景中达到文学与美学统一的途径_达到天人合一的途径是,第1张

  [摘 要]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是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师要教会学生运用以下方法,才可使文章达到文学与美学的统一:首先,理清顺序,凸显层次美;其次,巧妙结合,凸显和谐美;再次,善用修辞,凸显语言美;最后,调动感官,凸显情感美。

[关键词]景物描写; 凸显 ;文学与美学

凡叙述性的文章,如小说,戏剧,散文,童话,寓言等,都离不开写景。文质兼美的景物描写,不但令人赏心悦目,而且还能充分调动读者的各种情愫,使之产生无限的遐想,从而使文章达到文学与美学的统一。那么,教师该如何教学生写景呢?

一、 理清顺序,凸显层次美

自然界的景物,大至日月星辰,小至花草虫鱼,都有其一定的存在顺序。顺序乱了,自己不知所云,别人也摸不到边际。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务必要教导学生先找到一种合理的写作顺序。景物的写作顺序一般有以下三种:

1时间顺序。如朱自清先生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之所以写得简洁干净,生动传神,就是因为它是依树木开花的先后顺序行文的。

2空间顺序。按空间顺序写景也叫“移步换景”,也就是随着作者观察点的移动,眼前呈现不同的景物,这是人们常用的一种写景方式。空间顺序,关键是先确定一个立足点,再一步一换景。如《济南的冬天》,在描写“雪后的小山”时,老舍先生就是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先写山尖,次写山坡,最后写山腰的。

3逻辑顺序。请看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是概括描写北国雪景,再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来展现北国风光,这样由总到分,由概括到具体,景物描写不但全面,而且层次分明。

二、巧妙结合,凸显和谐美

大自然之景,有静有动。动与静并非绝对,随着观察位置,角度的不同,一切景物都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写景,就要写出动与静的特点,动与静的变化。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丛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此处写景可谓典范,作者先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写静态之景,再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写动态之景,这样动静结合,高低互补,阴阳协调,使全文熠熠生辉。

巧妙结合还需注意一个虚写与实写的问题,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在此诗中,既有“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实写,又有诗人“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相像,让人在艰苦中看到希望。又如《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先实写眼前所见大海雄伟之景,然后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运用积极浪漫主义手法道出了自己的伟大抱负。

三、 善用修辞,凸显语言美

描写景物,要注重炼字,语不惊人死不休,因为优美的语言本身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要学会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连用。如吴伯箫《菜园小记》有一精美语段:“那些新芽呀,条播的行列整齐,撒播的万头攒动,点播的傲然不群,带着光,发着笑,充满了无限生机。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仔细分析一下,这里就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不但给人美的享受,还让人看到了新芽的无限生机和活力。又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见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多美的语言,多好的文字。作者同样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向读者展示了紫藤萝繁盛的生命力,为下文揭示文章主旨奠定了基础。

四、 调动感官,凸显情感美

凡写景之类的文章,景物描写只是基础,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才是最终目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汪国维语)以我观景,故景皆我之色彩,色彩即是我的情,当景进入我们的视野之后,它已不是纯粹的客观之景,景已成为自我情感的触发点。在景中注入“我”的情绪,凸显“我”的情趣,沉淀“我”的思考,这既是写作的需要,也是“新课标”的要求。作者主观情感的抒发,可以借助于描述景物的形状、大小、色彩、声响,也可以借助于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除此以外,它还可以通过人体的感官来凸现。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般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本段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综合运用了视觉(月色朦胧,连山起伏)、嗅觉(夹杂着水气的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出来的清香)、听觉(横笛宛转、悠扬),再配合人物心情的直接抒发(但我却还以为般慢),使得这一段文字洋溢着浓郁的抒情气息,增添了文章的迷人色彩。

总之,景物描写,既是文学,又是美学。要使二者达到完美的统一,方法多多,以下二十四字仅供参考:时令有序,空间有位;动静结合,虚实相间;调动感官,妙用修辞。

责任编辑 王凌燕

广饶县稻庄镇中心小学 李文艳

情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更是举足轻重。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色彩斑斓、扑朔迷离的情感世界。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抓住情感教育这一要素,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激活学生的情感细胞,引导学生游历知识的乐园,采集丰硕的果实。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只有这样学生的朗读才能真正到位,感悟才能更加深透,才能更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教育,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扩宽学生的精神空间。

一、教师要以情带情,激起共鸣

教师丰富、纯洁而高尚的情感,可以左右学生的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把握自己的情感。按照心理学中的情感转移的原理,教师先入情--动情--析情--移情。根据这一感情发展过程组织教学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语文教材,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通过学习语文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主观感受,是内心情感,是个人见解和人生观。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就会大大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1、想学生有情首先要教师有情。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也同样能感染学生,引出学生的情。首先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深入挖掘,理解教材,细心揣摩和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被课文的人情美、言辞美所感动,没有这种情感的积聚也就不可能倾情,这就对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譬如教授《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要自己能感受到作者对祖国壮美山河的赞美,才可能将潜藏在课文中的情传给学生。学习《平分生命》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要能被兄妹俩的真情所感动,学生才能体会的亲情的伟大。

2、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

语文本来就带有丰富的情感因素,这与语文学科的特点分不开。然而怎样才能将这些情感更好地发挥出呢?语言的交流也就是情感的交流,教学语言起到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生动、形象、幽默,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幽默的语言还可以创设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语言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讲究语言节奏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丰富变化,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更好的将教师的情感传染给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

3、要以读入情,以读入境,以读会心。

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学生去意会文章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唤起激情,进入意境,就是凭借朗读来加强情感体验的。其中,教师的范读至关重要。教师的范读要融之以情,读出感情,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优美、语言生动的美文佳作,教学这样的文章,不宜把知识过于割裂,而可通过有感情朗读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时可让学生从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方面直接感受作品的内容,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美读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在师生双方共同努力下,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

总之,要想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教师必须先“动情”,要用自己的激情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要善于通过自身丰富的富于变化的表情和情真意切的语言等,将自己的内心真情向每一位学生进行“辐射”,以情激情,以情带情。

二、启迪想象,引入意境�

“语言艺术是不具备形象的物质形态,欣赏者凭感官直观不到任何形象,而需要通过语言符号在想象中感受艺术形象。”语言艺术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表现和再现的桥梁是想象,这确实是一个很有难度的问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善于启迪。如果我们教师能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启发想象力,引入意境,激发他们求知欲,这正说明了教学达到了探究知识真谛,启迪心灵的崇高境界,那么如何引导呢?�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在提问时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愿望,最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起码要收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效果。在解决问题时要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联想,以启发,开启心灵之效果。�

其次,要适当设计一些多角度思维练习,强化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达到情感升华的效果。

再次,利用多媒体把色彩和画面引入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心入其境。人的感受是一种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它能够令人产生心旷神怡的美感,客观的刺激可以引发我们千变万化的情感产生。教授《五彩池》时,学生往往对五彩池的美景缺少直观感受,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加以印证,让学生对画面想象,这样五彩池的迷人景象便可历历在目。文字是理智的,画面和色彩是情感的,用它们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借助丰富想象,得到真切的情感体验。�

当然,我们在教学时还可通过讲激情故事、设置悬念、安排表演等形式,尽快让学生入文入画,入情入境。

三、教色移位,体验情感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激励、唤醒、鼓舞有时就在于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或身边的事例来激活,从而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文文字的能力。如果学生将自己置身于文章的角色中去,不但可以将课堂教活,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的主动性。因此,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最关键的还是学生的角色移位。即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想象。如学习《苏珊的帽子》一课时,“苏珊站在教室门外,迟迟没有进去。”如果这时你是苏珊,你会想些什么?从而使学生站在苏珊的角度去体会她当时的感受。《春天的雨点》时,当达丽玛望着老师细雨中朦胧的背影时会想些什么?乌罕娜推开门,看见达丽玛举着红雨伞等自己时,师生二人会说些什么?以及《珍贵的教科书》中一连串的省略号,都是一些引发学生想象的素材。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主人公或课文所描述的对象去感受事物,提物情感,体验生活。

总之,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以情营造教学氛围,以情再现课文形象、意境,以情朗读,以情激起学生创造性思维,才能让学生忍俊不禁,让学生心向往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课应该是一首感人的诗,是一幅精美的画,是一曲动听的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才能更激起学生勤奋学习的热情,以达到发展智力,塑造灵魂,净化情感目的,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百花齐放,春满人。资料提供者:

颜色影响人的行为和情绪

近期,有英国、芬兰的科学家研究认为:色彩对人的情绪的确影响很大,色彩作用于人的感官,刺激人的神经,进而在情绪心理上产生影响。现在的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多地受到色彩的影响,家居设计非常讲究色彩与色调的搭配。有人提出:孩子性格的形成也受居住环境色彩的影响,有的色彩会刺激人的食欲。

色彩对人的心理情绪真有那么大的影响吗?人们又为何会受到颜色的影响?

人们的切身体验表明,色彩对人们的心理活动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和情绪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文娱活动、军事活动等等各种领域都有各种色彩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情绪。各种各样的人:古代的统治者、现代的家、艺术家、广告商等等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应用色彩来影响、控制人们的心理和情绪。人们的衣、食、住、行也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对色彩的应用:穿上夏天的湖蓝色衣服会让人觉得清凉,人们把肉类调成酱红色,会更有食欲。

诗人歌德说:在纯红中看到一种高度的庄严和肃穆。通过一块红玻璃观察明亮的风景,令人想到“最后的审判”那一天弥漫天地的那种求助,不禁产生敬畏之心。红色由于其庄严安全的特性而被当做象征王权的颜色。纯黄是欢乐而柔和可爱的。蓝色“毫不可爱”,空虚、阴冷,表达的是一种兴奋和安全的矛盾……

画家康定斯其认为:每一个颜色是可以既暖又冷的。红色是一种冷酷地燃烧着的激情,存在于自身中的一种结实的力量。**从来不代表什么意义,因此它接近一片荒芜,很亮的黄像刺耳的喇叭,令人难以忍受。暗兰浸沉在没有涯际的、包罗万象的深沉严肃中……

颜色之所以能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绪,在于颜色源于大自然的先天的色彩。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视觉,而对视觉影响最大的则是色彩。人的行为之所以受到色彩的影响,是因人的行为很多时候容易受情绪的支配。颜色之所以能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绪,在于颜色源于大自然的先天的色彩,蓝色的天空、鲜红的血液、金色的太阳……看到这些与大自然先天的色彩一样的颜色,自然就会联想到与这些自然物相关的感觉体验,这是最原始的影响。这也可能是不同地域、不同国度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对一些颜色具有共同感觉体验的原因。

比如,红色通常给人带来这些感觉:刺激、热情、积极、奔放和力量,还有庄严、肃穆、喜气和幸福等等。而绿色是自然界中草原和森林的颜色,有生命永久、理想、年轻、安全、新鲜、和平之意,给人以清凉之感。蓝色则让人感到悠远、宁静、空虚等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响人们对颜色感觉联想的物质越来越多,人们对于颜色的感觉也越来越复杂。比如,对于绿的感觉体验,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与没有此经历的人的感觉是一不一样的。

对色彩与人的心理情绪关系的科学研究发现,色彩对人的心理和生理都会产生影响。

国外科学家研究发现:在红光的照射下,人们的脑电波和皮肤电活动都会发生改变。在红光的照射下,人们的听觉感受性下降,握力增加。同一物体在红光下看要比在蓝光下看显得大些。在红光下工作的人比一般工人反应快,可是工作效率反而低。

有过这样的一份病史记载:一位平衡机能严重失调的患者,穿上红色衣服头晕,容易跌倒,穿上绿色衣服或蓝色衣服时,失衡状态就有改善。在浅红色的房间内,人的脉搏加快,容易使狂躁的病人激动,扩大瞳孔。

粉红色象征健康,是美国人常用的颜色,也是女性最喜欢的色彩,具有放松和安抚情绪的效果。有报告称,在美国西雅图的海军禁闭所、加利福尼亚州圣贝纳迪诺市青年之家、洛杉矶退伍军人的精神病房、南布朗克斯收容好动症儿童学校等处,都观察到了粉红色安定情绪的明显效果。例如把一个狂燥的病人或罪犯单独关在一间墙壁为粉红色的房间内,被关者很快就安静下来;一群小学生在内壁为粉红色的教室里,心率和血压有下降的趋势。还有研究报告指出:在粉红色的环境中小睡一会儿,能使人感到肌肉软弱无力,而在蓝色中停留几秒钟,即可恢复。有人提出粉红色影响心理和生理的作用机制是:粉红色光刺激通过眼睛———大脑皮层———下丘脑———松果腺和脑垂体———肾上腺,使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减少,使得心脏活动舒缩变慢,肌肉放松。

与红色相反,绿色则可以提高人的听觉感受性,有利于思考的集中,提高工作效率,消除疲劳。还会使人减慢呼吸,降低血压,但是在精神病院里单调的颜色,特别是深绿色,容易引起精神病人的幻觉和妄想。

此外,其他颜色如橙色,在工厂中的机器上涂上橙色要比原来的灰色或黑色更好,可以使生产效率提高,事故率降低。可以把没有窗户的厂房墙壁涂成**,这样可以消除或减轻单调的手工劳动给工人带来的苦闷情绪。

人们对色彩的感受性差异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最后,要强调的是,颜色对人的影响也受诸多因素影响。比如与人的性格有关系,客观而理智的人,对色彩只注意到它是否鲜明等,不杂有情感成分,那么这类人的情绪受色彩影响就小。而情感丰富的人,比如一些富于联想性格的女性,她们看见颜色,常常会想到与之有关联的事情,这类人的情绪就易受到色彩的影响。还有一些人看颜色都像看人一样各有其特殊的性格,有的颜色是和善的,有的是勇敢或狡猾的。

不同年龄的人对于色彩常有不同喜好,有测验表明:4岁至9岁的儿童最爱红色,9岁以上的儿童最爱绿色。婴儿时期对于颜色的偏好是由于生理作用,年龄渐长,联想作用便逐渐加大。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对颜色的喜好及感受性也大不相同,比如南欧和热带的人喜好鲜明的颜色,而北欧和寒带的人喜好暗淡的颜色,这在他们的绘画和服装上都可反映出来。受不同的文化影响,人们对于颜色的感觉也不同,在中国,红色很受欢迎,而在非洲,如尼日利亚,红色则被认为是一种不吉利的颜色。

在诸多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社会影响。在西方发达国家,服装穿着方面的表现就明显突出。一部分上层人士为了表示自己与众不同的身份地位,常常变换自己的服装款式与色彩,下层中的一部分人常常追随模仿上层人物的服装,这二者的共同心理是虚荣心。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人是随大流,是从众心理。

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响流行色的因素也越来越多,比如人们受到工业污染困扰,因而开始向往大自然的颜色的人越来越多,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如“天空色”、“海蓝色”、“沙漠色”、“森林色”等等。

金色代表太阳,因而被用作象征王权与神圣的事物,古埃及人把金色当做太阳神“瑞”的象征。古希腊人视金色为不朽的名声的象征,后一象征源于英雄伊阿宋智取金色羊毛的神话故事。

古罗马,红色还代表火星和战神,尤指古罗马最伟大的天堂之主朱庇特。

基督教把蓝色作为“天后”———室女星的象征,而古希腊与古罗马人则认为蓝色象征爱情之神维纳斯。

绿色象征的事物经常是矛盾的,既象征嫉妒,又代表凯尔特的“祝福岛”,神话传说中,人死后灵魂可以穿过迷雾到达那里栖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355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