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情感名词解释

情绪情感名词解释,第1张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普遍、通俗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恨等,也有一些细腻微妙的情绪如嫉妒、惭愧、羞耻、自豪等。情绪常和心情、性格、脾气、目的等因素互相作用,也受到荷尔蒙和神经递质影响。无论正面还是负面的情绪,都会引发人们行动的动机。尽管一些情绪引发的行为看上去没有经过思考,但实际上意识是产生情绪重要的一环。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

实话实说~我也是网上收到了,不知道你问的是不是这个意思!!

情绪和情感名词解释心理学

情绪和情感名词解释心理学,快节奏的生活和社会让人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出现的现象愈发频繁,学会很好的调节自己的情绪很重要,下面和大家分享情绪和情感名词解释心理学。

情绪和情感名词解释心理学1

1、情绪:情绪是以主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当客观事物或情境符合主体的愿望和需要时,就能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绪。当客观事物不符合主体的愿望或需要时,就会引起消极、否定的情绪。情绪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部分组成的。情绪具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和社会(信号)功能。

2、情感:情感常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作为一种感受,情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情绪和情感都是与人的特定主观愿望或需要想联系的,历史上曾都被统称为感情。

情绪主指导感情过程,即个体需要与情景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脑的神经机制活动的过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往往随着情境的变化和需要的满足而变化,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

情绪与情感的具体区别可以从一下四个方面理解:

(1)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通常与个体的生理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是人与动物共有的;而情感则是人类特有的,通常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2)从发生角度看,情绪是反应性和活动性的过程,即个体随着情境的变化以及需要满足状况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受情境影响较大;情感则侧重个体的内心感受和体验,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心理体验,虽然不轻易表露,但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3)从稳定性程度看,情绪具有情境性和短暂性的特点,一旦情绪不再存在或发生变化,相应的情绪感受也就随之消失或改变;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一旦产生就相对稳定,不易为情境所左右,稳固的情感体验是情绪概括化的结果。

(4)从表现方式看,情绪具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表现,情绪一旦发生,强度一般较大,有时会导致个体无法控制(就是所谓的激情);情感则以内涵的形式存在或以内敛的方式流露,始终处于人的意识调节支配下。

联系:情绪和情感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稳定的情感是建立在情绪的基础上的,而且又通过情绪表达出来。情绪变化反映着情感的深度,蕴含着情感。

情绪和情感名词解释心理学2

情绪分哪几种

情绪可分为7种类型:喜、怒、哀、乐、恐、惊、思;

情绪是一种内部的主观体验,但在情绪发生时,又总是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这种外部表现也就是可以观察到的某些行为特征。这些与情绪有关的外部表现,叫表情。

情条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其中较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漫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

扩展资料:

心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活中的顺境和逆境、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人际关系是否融洽、个人健康状况、自然环境的变化等,都可能成为引起某种心境的原因。

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健康有很大的影响。积极向上、乐观的心境,可以提高人的活动效率,增强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益于健康;

消极悲观的心境,会降低认知活动效率,使人丧失信心和希望。经常处于焦虑状态,有损于健康。人的世界观、理想和信念决定着心境的基本倾向,对心境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情绪和情感名词解释心理学3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

情感客观的方面:生活现象中蕴含了情感,人的大脑可以感受到这种情感。

情感的个体差异

情感的倾向性

情感的倾向性是指一个人的情感指向什么和为什么会引起,它和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和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有关。比如憎恶的情感,如果它指向危害国家利益,破坏国家财产的人和事,那这种情感就是高尚的情感;如果把这种情感指向批评过自己缺点的人,或在能力和人品上都超过自己的人,那这种情感就是低下的情感。评价同样一种情感,要分析其倾向性。

情感的深刻性

情感的深刻性是指一个人的情感涉及有关事物的本质程度。能深入地渗透到一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情感就是深刻的情感。人的情感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越是接近事物的本质,就越具有深刻性,而由表面现象引起的情感则缺乏深刻性。具有艺术修养的人在欣赏舞台上的时装表演时所产生的情感,即美感,就是一种深刻的情感;

而缺乏艺术修养的人只是图新鲜、凑热闹来看演出,这时他表现出的情感即是快感,就是一种肤浅的情感。两个人经历了风风雨雨并相濡以沫的情感是深刻的情感;而萍水相逢或酒肉朋友之间的情感,则是肤浅的情感。同一种情感能深入地体现一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也是一种深刻的情感。

  外倾感觉型 这种类型的人(主要是男人)热衷于积累与外部世界有关的经验。他们是现实主义者、实用主义者,头脑清醒,但并不对事物过分地追根究底。他们按生活的本来面貌看待生活,并不赋予生活以自己的思想和预见。但他们也可以是敢于享乐、追求刺激的。他们的情感一般是浅薄的。他们的全部生活仅仅是为了从生活中获得一切能够获得的感觉。他们中典型的极端者,或者成为粗陋的纵欲主义者,或者成为浮夸的唯美主义者。他们可以根据感觉倾向,沉溺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嗜好,具有变态行为和强迫行为。

  内倾感觉型 和所有内倾型的人一样,内倾感觉型的人也远离外部客观世界。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主观感觉之中。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相比,他们觉得外部世界是平淡寡味、了无生趣的。除了艺术之外,没有别的办法表现自己,然而他们创作的作品又往往缺乏任何意义。在外人看来,他们可能显得沉静、随和、自利,而实际上由于在思想和情感方面的贫乏,他们往往并不是一个十分有趣的人。

  外倾思维型 这种类型的人使客观思维上升为支配他生命的激情。典型的例子就是科学家。这些科学家为了尽可能多地认识客观世界,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他们的目标是理解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创立理论体系。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在外倾思维方向上获得了最充分的发展。外倾思维型的人通常倾向于压抑自己天性中情感的一面,因而在别人眼中,他可能显得缺乏鲜明的个性,甚至显得冷漠和傲慢。如果这种压抑过分严重,情感就会被迫采取迂回曲折甚至病态反常的方式来影响他的性格。他很可能变得固执、自负、迷信,不接受任何批评。由于缺乏情感,他们的思想很容易变得枯燥乏味。这种人中最典型、最极端的就是所谓"科学狂",或周期性地变成一个精神反常的怪物,即所谓"化身博士"。

  内倾思维型 这种类型的人思维是内向性的。哲学家或存在主义的心理学家就属于这种类型。他们希望理解的是个人的存在。在极端的情形下,他们探测自身的结果可能与现实几乎不发生任何关系,最后甚至可能割断与现实的联系而成为精神病患者。他们具有与许多外倾思维型的人一样的性格特征。因为与外倾思维型的人相同,他们也不得不随时保护自己,以免遭受压抑在无意识中的情感的纷扰。他们往往显得冷漠无情,因为他们并不重视其他人。他们渴望离群索居,以便沉溺于玄想。他们并不在乎自己的思想是否为别人所接受。尽管他们很可能有那么几个与他们属于同一类型的人作为他们的忠实信徒。他们容易变得顽固执拗、刚愎自用、不善于体谅他人;容易变得骄傲自大、敏感易怒、拒人千里之外。随着这种倾向的加强,被压抑的情感功能很可能以变态和狂热的方式对其思维施加影响。

  外倾情感型 这种类型的人使理智服从于情感。荣格发现,它更多地体现在女性身上。由于她们的情绪随外界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所以往往显得反复无常,水性杨花。外界的任何一点极轻微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她们情绪的变化。她们往往多愁善感、浮夸卖弄、过分殷勤、强烈地依恋于他人(而这种依恋又往往是短暂的、昙花一现的);她们的爱可以轻而易举地转变为恨;她们的情感没有什么新颖的内容,完全是一套陈词滥调;她们总是乐于追逐最时髦的风尚。由于思维功能受到过分的压抑,外倾情感型的人的思维过程,通常是原始的、不发达的。

  内倾情感型 这种类型的人通常也较多地见之于女性。她们不像外倾情感型的人那样炫耀自己的感情,而是把它深藏在内心。她们往往沉默寡言、难以捉摸,态度既随和又冷淡,并且往往有一种忧郁和压抑的神态。然而,她们也往往能够给人一种内心和谐、恬淡宁静、怡然自足的印象,往往在别人看来显得具有一种神秘的魅力。她们属于那种所谓"水静则深"的人。事实上,她们也确乎有某种深刻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有时会出乎亲人朋友的意料而爆发一场情感风暴。

  外倾直觉型 这种类型的人(通常是女性)的特征是异想天开、喜怒无常:她们从一种心境跳跃到另一种心境,借以从外部世界中发现新的可能性。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她们就又在渴望解决另一个新问题了。由于缺乏思维能力,她们不可能长期顽强而又勤奋地追随某一直觉,而不得不跃向新的直觉。她们可以作为新企业或新事业的推动者和发起人而作出特殊的贡献,但她们却不能把自己的兴趣始终维系在那上面。她们忍受不了日常事务的烦琐,她们赖以生存的营养是那些新奇的东西。她们容易把自己的生命虚掷在一连串的直觉上,最终却一事无成。她们不是什么靠得住的朋友。尽管她们同别人每打一次新的交道,总是对由此而导致的各种可能性抱着极大的热情,但她们在交往中往往由于自己缺乏持久的兴趣而在无意之中伤害了别人。她们有许许多多的兴趣爱好,但很快就会厌倦并放弃这些爱好。她们通常很难固定地从事某一种工作。

  内倾直觉型 这种类型的人中最典型的代表是艺术家,但也包括梦想家、无知、充满各种幻觉的古怪的人。内倾直觉型的人往往被他们的朋友看作是不可思议的人,而他们自己往往把自己看作是不被理解的天才。由于他们与现实和传统都不发生任何关系,也就不能有效地与他人交流沟通,甚至也不可能与同一类型的人交流沟通。他们禁闭在一个充满原始意象的世界里,而对这些原始意象的涵义,自己并不理解。和外倾直觉型的人一样,他们也从一个意象跳跃到另一个意象,始终在寻找着新的可能性。但他们的全部努力,却从来也没有超出过他们的直觉范围而使自己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由于他们的兴趣不能始终停留在一个意象上,因此就不能像内倾思维者那样,对心理过程的理解作出深刻的贡献。但不管怎样,他们却拥有可供别人思考、整理并加以发展的绚丽多彩的直觉。

最先提出了内外倾的人格类型学说的心理学家是(C)。

A弗洛伊德

B阿德勒

C荣格

D艾里克森

最先提出了内外倾的人格类型学说的心理学家是荣格。内倾和外倾是性格作品《心理类型》中的两种基本类型,两者间的区别取决于它们对客体的态度。在荣格人格类型理论中,人格包括了三个层次: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

荣格将心态分为内倾与外倾两种,将心理功能分为思维、情感、感觉、直觉四种,两个维度交叉,得到八种人格类型。

荣格提到内倾者往往能看出外倾思维的表象而不是其本质,而外倾者拥有外倾思维的本质却看不到表象;而在外倾者看来,内倾思维是太过主观的,是不切实际的。而在内倾者看来,外倾思想是随波逐流的,是没有独立思想的,是守旧的。

专有名词解释

1、人格类型

荣格(CGJung)提出的从心理特征的角度对不同人进行的分类。分为外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外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内倾感觉型、内倾直觉型、内倾思维型和内倾情感型八种基本性格类型。

2、集体无意识

又称“集体潜意识”。荣格理论中的最核心概念。是指人类经种族长期演化流传下来的普遍存在的原始心像与观念。

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1907年开始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合作,发展及推广精神分析学说长达6年之久,之后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和,分道扬镳,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提出“情结“的概念,把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

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曾任国际心理分析学会会长、国际心理治疗协会主席等,创立了荣格心理学学院。1961年6月6日逝于瑞士。他的理论和思想至今仍对心理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荣格起初计划修习自然科学或人文科学,也曾想成为一个考古学家。1895年荣格进入巴赛尔大学主修医学。在校期间曾发表了关于神学和心理学的演说。大一时,他对论述精神现象的书产生兴趣。毕业后,荣格选择精神医学方面的课程和临床实习,但课程内容却不是那样的让人感兴趣。

mbti se是八维功能的外倾感觉。

八维功能是MBTI理论中很有意思的部分,八维功能分别是Si(内倾感觉),Se(外倾感觉),Ni(内倾直觉),Ne(外倾直觉) Fi(内倾情感),Fe(外倾情感),Ti(内倾思考),Te(外倾思考)。

每一个人格类型都有自己的主要功能(第一功能)和辅助功能(第二功能),以及相对劣势的第三、第四功能。

MBTI:

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MBTI)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和她的母亲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共同制定的一种人格类型理论模型。

该指标以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划分的8种心理类型为基础,从而将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付诸实践,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后,编制成了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

迈尔斯在荣格的优势功能和劣势功能、主导功能和从属功能等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功能等级等概念,并有效的为每一种类型确定了其功能等级的次序,又提出了类型的终生发展理论,形成四个维度。

自学考试《文学概论基础》知识点:名词解释1

1、感物说:强调文学创作过程中主体心灵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2、养气说:认为气(道德精神)是文学创作活动中最主要的环节,只重“气”,不全面。

3、镜子说:强调文学创作必须反映客观生活。对主观能动认识不够,不全面。

4、深层心理说:文学创作不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个人或集体的深层心理(无意识)决定。

5、距离说:布洛观点,主张审美主体不能有过多的功利考虑,在一定的距离外欣赏审美对象的美。

6、表现说:文艺归结为作家心灵或本能的表现,主张创作从主观自我出发。忽视客观社会生活,不全面。

7、艺术直觉: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意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8、艺术知觉:主体用艺术的眼光审视对象时产生的知觉形象。

9、艺术灵感: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突发性、迷狂性、创造性。

10、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

11、自然情感: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体验,主体对他与客体之间利害关系的功利性评价的心理反应。自然情感是艺术情感的基础,艺术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升华。

12、政治情感:建立在一定的政治思想观念基础上,有强烈功利性,是某个社会集团与现实之间利害关系的心理反应。

13、道德情感:具有普遍性、强制性的,长期深入人心的,对道德规范、道德观念的心理反应。给人压迫感、紧张感。

14、宗教情感:以信仰为依托,将人的心灵引向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的情感。

15、艺术想象: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16、科学想象:主体指向客观事物某种内在规律,通过创造性心理活动认识客体,得到正确结论的心理过程。

17、再造性想象:主体对他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进行回忆的过程。艺术想象的一种。

18、创造性想象:在再现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对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熔铸,从而创造不同原型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19、相似性想象:由一物的触发而想到另一物的心理过程。

20、艺术理解: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的理性思维活动。

自学考试《文学概论基础》知识点:名词解释2

1、符号矩阵:是一种由四个符号学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这是格雷马斯提出的一种研究行动逻辑的模式。

2、隐含的作者:当现实生活中的作者进入作品中的叙述活动时,便进入了一种与日常现实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常被称为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这就是隐含的作者。

3、隐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隐在叙述者”并不是不存在叙述者,“隐在”的叙述者实际上是隐藏在了人物背后,默默地支配着人物,使他们说出叙述者需要叙述的东西。

4、隐含的接受者: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着潜在的接受者。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

5、抒情原则:在抒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传情达意,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总是遵循着一定的抒情原则。作者在抒发情感、创作抒情作品的过程中,在处理情感与理性、情感与现实、情感与语言等关系的问题上,有意无意间所遵循的原则,称为抒情原则。

6、符号矩阵:是一种由四个符号学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这是格雷马斯提出的一种研究行动逻辑的模式。

7、隐含的作者:当现实生活中的作者进入作品中的`叙述活动时,便进入了一种与日常现实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常被称为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这就是隐含的作者。

8、隐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隐在叙述者”并不是不存在叙述者,“隐在”的叙述者实际上是隐藏在了人物背后,默默地支配着人物,使他们说出叙述者需要叙述的东西。

9、隐含的接受者: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着潜在的接受者。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

10、抒情原则:在抒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传情达意,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总是遵循着一定的抒情原则。作者在抒发情感、创作抒情作品的过程中,在处理情感与理性、情感与现实、情感与语言等关系的问题上,有意无意间所遵循的原则,称为抒情原则。

11、抒情策略:在创作作品时,作者总是在语法或修辞上采取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的效果,这样的方法和手段谓之抒情策略。

12、抒情的语法策略:是指从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语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成熟、杰出的抒情作家都深谙此道。比如,诗人有所谓的“诗家语”,它指的是与通常语言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常常打破既有的语言规范,追求某种特殊的语言效果。

13、抒情的修辞策略:是指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从文学史和修辞史的角度看,抒情的修辞策略有许多,意象、隐喻、典故、悖论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四种。

14、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15、典故:是一种历史化的隐喻,是在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当下事件、情状或环境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16、抒情小品文:是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在中国,“小品”一词最早出现于《世说新语》,意为篇幅短小之文;西方的小品文起源于法国的蒙田,英国的培根紧随其后。西方抒情小品文具有这样的特点:第一,它注重描写个人的经历、境遇,抒发个人的情感、情绪;第二,它具有坦荡开阔的心胸和闲适恳切的调格。

17、抒情作品:专门用来抒情达意,它是与叙事作品相对而言的另一类文学作品;具体地说,抒情作品指的是简要地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18、韵律:抒情作品中由字音的有序结合和变化而造成的和谐音调,谓之“韵律”。在西方,韵律是一个统称,它可以分为韵与律两个方面。把同一个音或类似的音予以有规则的反复排列,称为韵。按照某种规律使语音的长短、高低、强弱予以重复变化,称为律。

19、悖论:是指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非而是”的语句。

20、文学风格: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397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