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与遗传的关系

基因与遗传的关系,第1张

问题一:基因遗传有什么关系?怎样改变基因和遗传 遗传基因(Gene,Mendelianfactor),也称为遗传因子,是指携带有遗传信息的DNA或RNA序列,是控制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除外伤外,几乎所有的疾病都和基因有关系。像血液分不同血型一样,人体中正常基因也分为不同的基因型,即基因多态型。不同的基因型对环境因素的敏感性不同,敏感基因型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可引起疾病。另外,异常基因可以直接引起疾病,这种情况下发生的疾病为遗传病。

可以说,引发疾病的根本原因有三种:

(1)基因的后天突变;

(2)正常基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3)遗传的基因缺陷。

绝大部分疾病,都可以在基因中发现病因。

基因通过其对蛋白质合成的指导,决定我们吸收食物,从身体中排除毒物和应对感染的效率。

第一类与遗传有关的疾病有四千多种,通过基因由父亲或母亲遗传获得。

第二类疾病是常见病,例如心脏病、糖尿病、多种癌症等,是多种基因和多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基因是人类遗传信息的化学载体,决定我们与前辈的相似和不相似之处。在基因“工作”正常的时候,我们的身体能够发育正常,功能正常。如果一个基因不正常,甚至基因中一个非常小的片断不正常,则可以引起发育异常、疾病,甚至死亡。

健康的身体依赖身体不断的更新,保证蛋白质数量和质量的正常,这些蛋白质互相配合保证身体各种功能的正常执行。每一种蛋白质都是一种相应的基因的产物。

基因可以发生变化,有些变化不引起蛋白质数量或质量的改变,有些则引起。基因的这种改变叫做基因突变。蛋白质在数量或质量上发生变化,会引起身体功能的不正常以致造成疾病。

问题二:孩子的学习与遗传基因有关系么 智力有一定的遗传性,这一点已成共识。在正常人群中,遗传对智力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据科学家综合评估,遗传对智力的影响约占50~60%。遗传结构完全相同的同卵双生子,即使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其智商仍极为一致。就遗传而言,父亲与母亲的影响力并非“平分秋色”,而是有所侧重的,就如萧伯纳说的,母亲对孩子智力的影响力更大。  母亲的智力在遗传因素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据澳大利亚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这是因为人类与智力有关的基因主要集中在X染色体上。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而男性则有一条X染色体一条Y染色体;同时母亲的X染色体基因决定着孩子大脑皮质的发育程度,而父亲的基因则对塑造后代的情感和性格的影响力要更大一些。因此,母亲的智力在遗传因素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据相关数据显示,父亲智力低下而母亲智力正常,子女出现智力低下的机会小于10%;如果母亲智力低下,父亲智力正常,则下一代出现智力低下的机会大于10%。可见聪明妈妈生聪明孩子的说法是有科学道理的。  母亲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中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法国著名遗传学家米歇尔・杜依姆认为“虽然对于大脑细胞神经发育及运转起非常重要作用的某种基因是遗传而来的,但这并不能说明智力完全与遗传有关,因为智力的发展要受到环境的影响。比如母亲怀孕及分娩时的环境以及家庭环境不同,也可能造成儿童在智力发育上的差别,从而导致智商各不相同,而且即使孩子继承了父母某些聪明的特征,这些特征也会因为后天环境的不同而被完全改变。”  文化素质高的母亲对胎儿的保护意识更高。

在后天的这种影响中,由于母亲承担着孕育的重任,所以母亲对胎儿的保护意识也影响着孩子将来的智力。而女性是否对胎儿有保护意识,则于女性的文化素质有关。

一般文盲或半文盲的女性早婚早育率高。由于过早生育,自身高级神经系统和骨骼系统等尚未发育成熟,怀孕期又承担着营养胎儿的任务,极易导致孕妇营养缺乏、贫血、浮肿、软骨病等疾患临身,并可连带影响胎儿的发育,导致婴儿先天不足,体质衰弱,先天愚型患儿的出生机率也因此增加了1倍以上。据有关资料显示,具有高小以上文化程度的孕妇,有积极保护胎儿意识的占713%,而文盲和半文盲孕妇仅占457%。  母亲的文化程度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

孩子出生后,由于母亲往往在家庭教育中承担着比父亲更重要的角色,所以母亲的文化程度也影响着孩子的智力发展。我国儿保专家几年来通过调研家庭环境对小儿智能发育的影口向,结果表明:在语言方面,环境总分与智商偏高的,大部分母亲文化修养较高。她们不仅自己要求学习,也重视小儿教育,肯花时间为小儿讲故事,并耐心回答小儿提出的问题。

综合这样几点,母亲对孩子智力的影响显然要大于父亲。看来,想要生一个聪明的孩子,男人一定要聚一个聪明的妻子,而女人则不一定非要嫁一个聪明的丈夫。

专家提示:有研究表明女性长寿可以遗传给子女,而男性长寿却只“传男不传女”。有关科学家指出,人类寿命的长短,很大一部分取决于遗传因素,有长寿家族史的子女更容易从父母处“世袭”长寿基因。但是,爸爸的长寿基因只传给儿子,而妈妈长寿的基因却能够遗传给所有的孩子。

问题三:基因、dna、染色体与遗传信息的关系 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

DNA上有基因,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问题四:一个人的思想与习惯和基因遗传有关吗 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是更多的是后天环境的影响。

问题五:人的智商跟遗传有关系么 智商的遗传基因ZT 智商的遗传基因 满有意思的^^ 据说决定智商的八对基因全部都是位于X 染色体上面,然后男生是XY, X 是来自母亲, Y 是来自父亲。 所以男生的智商全部都是来自母亲的遗传。 然后女生是X X,所以女生的智商是父亲跟母亲各有一半影响。 然后说,因为女生的智商是父亲母亲都有影响,所以会有中和的效应。 所以女生智商的分布会呈现自然分布( normaldistribution ),就是倒钟状,中间最 多,两边较少。 然后男生因为是完全只受一方影响,所以男生智商分布会呈现在偏向在两个极端。 也就是说,男生天才比较多,但是同时,蠢材之中也是男生特别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1、「你要判断一个男生聪不聪明,看他妈妈就知道了。」 2、 然后我们用机率来算:生男孩的机率= 1 / 2,生女孩的机率=1 / 2。 生男孩的时候,母亲对于男孩智商的影响力= 1。 生女孩的时候,母亲对于女孩智商的影响力= 1 / 2。 所以说母亲跟父亲对于下一代智商的影响力( 期望值) 的比例是: 11/2 + 1/21/2 :01/2+ 1/21/2 =075:025 = 3 :1 =母:父 所以说, 如果你: 1 、是男生,如果你觉得你很笨的话。你千万要娶一个聪明的女生来! 这样你小孩翻盘的机率还有七成五,人生还是充满了希望。 2、是女生,如果你觉得你很笨的话,糟糕了~ 因为,你翻人家盘的机率有七成五 3 、当你看到一个男生很聪明的时候,则,他父亲很聪明的机率是0% ( 应该说,就算他父亲很聪明,也对他是没有影响的),可是他母亲很聪明的几率是 100%。 所以说,如果你在考虑要嫁给一个很聪明的男生时,你就要小心他妈妈,可能会是一 个很会算计的婆婆。 反之,当你看到一个男生很笨的时候,没错,他通常会很有钱,这是上帝的安排,上 帝为了不让人类灭亡,所以他会让很笨的人很有钱,这样他才能娶到聪明的女生。 总之,当你看到有钱但很笨的男生的时候,不要犹豫,嫁给他!!! 不要觉得你是为了他的钱,你要跟自己说,你是为了要改善人类未来的基因。 这实际上是一种不严谨的说法,聪明实际上是来于勤奋,来于家庭环境,来于后天培养和锻炼的,智商高决不是遗传的; 从小不断地追求和探索,其实小孩子哪一个不是探险家、发明家和好奇心最强的人呢?做父母的对孩子小时候做过多限制,无形中扼杀了宝贵的天才气质。相反,启发式的教育他,给予充足的营养和良好环境,这个世界就可能有更多的高智商的孩子了。

1869年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高尔顿发表了《遗传的天才》一书,书中指出:一个人的能力,都是由遗传得来的。外界环境只能促进和延缓这一过程的作用,而不能改变这一过程。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认为60%~70%的天才是由遗传决定的,30%由环境决定。中国传统观念里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爱打洞」也深入人心,致使大众一直都存在错误认为儿女会遗传自己大部分的特质,儿女也会在这样的影响下继续错误的接受此观点。

遗传决定论者片面强调遗传对人的作用,严重忽视后天环境会对人成长变化的客观事实。所以,内向这个议题也有类似情况,社会大众尤其是内向者自己,普遍有个错误的认知,认为内向都是天生的,在他们的观念里,只要是天生的就无法改变或非常难改变。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性格一经形成便比较稳定,但是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塑性的。

性格不同于气质,更多体现了人格的社会属性,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的核心是性格的差异。内向属于性格的一部分,一种特征状态,状态会随着后天环境变化而变化。

由此看出内向者可以改变,无论你是先天内向还是后天内向,只要你有强烈改变的意愿,通过合理有效的方法加以训练,是可以帮你获得性格上的改变。如果更准确的说,不是改变性格、不是让你从一个完全的内向者变成一个十足的外向者、更不是要你伪装成外向者,而是改变内向者面对人际交往时的状态,即平常你依然是可以安静的做个内向者,舒服的待在自己的空间里,但需要进行人际社交沟通时,也可以应付自如,而不是畏惧逃避。

后天的家庭,学校,社会的环境,也不能完全是你做选择,尤其是还未成年,还不具备独立经济能力的朋友。虽然之前没有选择权,但我们有自己未来命运的决定权。

先天与后天因素可以影响我们的过去与现状,但不能决定我们的未来。以上总结,很多朋友的确受到先天的因素影响形成了内向性格,但这并非是决定性的,更加影响我们性格走向的是后天复杂环境的影响,与个人意愿。

人类的情感,产生于血缘、遗传基因、生活环境、相互交往等多个方面,不可能一言以蔽之。不同的人,情感产生的来源也不可能相同。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

1父母遗传。这部分人,遗传了父母或者其中一方的相同情感。

2血缘关系。某些人的个人情感,虽不同与父母。但是,有可能与其姑姑、姨妈、表叔等极为相似。

3生活环境。从小,或者某一段时间,处于一个特殊的生活环境(比如:汶川地震的孩子们;父母娇生惯养的的孩子),从而形成一定的情感记忆和习惯。

4交往人群。“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某种意义上说,经常喜欢和什么人在一起,往往容易形成相似的生活情感。

总之,情感的来源千差万别。无论自己的情感从哪里产生,都要正确面对、调整。要多学习,积极、阳光、向上,以削弱或止损不良情感,增强有益、良好的生活情感。

可以遗传,因为我们脑子中有部分叫做丘脑。

丘脑是产生意识的核心器官,丘脑中先天遗传有一种十分特殊的结构丘觉,丘觉是自身蕴含意思并能发放意思,当丘觉发放意思时也就产生了意识。丘觉可以自由合成发放或被样本点亮,样本点亮丘觉,丘觉发放意思产生意识。样本是事物在脑中的符号,是在后天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广泛分布在大脑、下丘脑、纹状体、小脑及其他神经结构中。丘觉能够发放的意思无限广泛,样本的数量也非常庞大,样本与丘觉通过学习建立的意义对应关系就是联结,样本经由联结纤维点亮丘觉产生意识。丘觉、样本、联结是产生意识必需的三个条件,丘觉是意识的内核,样本是意识的外壳,联结是点亮的路径,点亮是产生意识的方式。丘觉不是随意发放的,必须由样本点亮。

丘觉是我们通过遗传获得的意思结构,这些意思是丘脑核团的神经元本身蕴含的,并能够被样本点亮发放出来。丘觉平时处于潜伏状态,当被点亮意思才能发放出来,形成意识。丘觉是不能通过学习获得的,丘觉具有遗传性和联结性,丘觉的性质也就决定了意识的性质。

⑴遗传性。 丘觉只能通过遗传得到,我们能够意识的范围是丘觉决定的,凡是我们能够感知的客观事物,都能找到与之相符的丘觉。我们不能通过后天学习扩大感知范围,如果丘脑中没有遗传某一客观事物的丘觉,我们就不能意识这个客观事物。如我们不能看到紫外线、听到超声波。我们遗传有发放“冷、热”意思的丘觉,所以我们能够感觉到热能,没有遗传电磁能、暗物质这类丘觉,所以不能感觉到电磁能、暗物质等。⑵联结性。客观事物有什么意义是我们先天不知道的,必须通过学习才能知道。样本是客观事物在脑中的符号,丘觉是发放意思的结构,联结就是通过后天学习建立丘觉与客观事物的联系。当我们接触客观事物时,经过数次尝试,样本数次点亮丘觉,总会有一个样本点亮一个意义相符的丘觉,这个联系被固定下来也就产生了联结。丘觉虽然通过先天遗传得到,但并不先天就与外界事物相联系,需要通过后天学习建立与样本的联结,才能产生对事物的意识。客观事物非常庞杂,丘觉能够发放的意思非常广泛,都能通过后天的学习建立对应联结。当脑中出现一个事物时,丘觉发放一个对应的意思,产生对这个事物的意识。如,表示“好”这个意思的丘觉是先天就有的,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好”的意思,初生婴儿并不知道外界社会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好”的意思,需要通过学习建立丘觉与语言的对应关系。我们处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中,就会相应建立丘觉与语言的联结,形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联结是建立丘觉与环境事物的对应关系,决定了人的环境适应性,即人的社会性。丘觉的宽度、广度、精度决定了我们后天可以意识到什么样的客观事物。如果某一个丘觉与某一事物的意义相符,表示事物的样本就会与丘觉建立联结,这是一个学习过程。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丘觉与样本常常会发生错误联结,导致我们错误理解客观事物,只有认识到错误,才能进行矫正建立正确联结。如果在丘脑中没有与客观事物相符的丘觉,也就不能建立联结,我们也就无法意识到这个客观事物,客观世界的许多事物是我们不能意识的。我们有许多的丘觉在客观世界没有相符的客观事物,还有许多丘觉无法用语言表达,这些丘觉仍然能够形成意识,不过这些意识只能“想”,而无法表达。丘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矢量,可以无数次的分解合成,在丘觉的遗传范围内,丘脑有足够能力合成一个丘觉与客观事物的意义相对应。我们能够意识到的内容也就是极其广泛的,在感知范围内可以发放的丘觉数量是庞大的。脑干向丘脑供应能量,丘觉被样本点亮即在能量的支持下通过联结路径扩散,形成意义发放。如果将丘脑简单比作彩灯,彩灯的颜色如同丘觉的意义,电力如同能量,彩灯通电发出彩色光线,丘觉在能量支持下发放意义,样本不但是意识的符号,而且还起到开关丘觉的作用。

英国爱丁堡大学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医学研究所的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是否快乐决定于性格特征,而性格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因素以及他的生活环境。研究人员利用五因素模型(Five-Factor Model)研究了990对双胞胎的性格特征,从得到的数据看,不过分担心,或者喜欢交际、脚踏实地做事的人,都容易产生快乐情绪。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的《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研究结果,他们在文章中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决定“快乐型”性格的基因。爱丁堡大学的科学家表示:“尽管一个人是否快乐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我们发现,遗传在较大程度上,会决定我们是否快乐,因为遗传是性格特征的基础。”尽管基因不能完全决定我们是否快乐,但它们决定的性格,会让人们拥有快乐的“情感储备”。当发生了令人不快的事情,在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调用平时储备的快乐情感。遗传因素对于情绪、情感的影响的确很大,但不可忽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而且外部因素对情绪的影响大概占所有影响因素的50%左右,比如社交关系、健康状况、职业等。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快乐的人,总是拥有很多关系极好的朋友。

在这个偌大的全球,拥有许多的人口数量,而人的品质性情也是大大的不一样,有的心地善良不求回报,有的却自私抠门。殊不知,修养到底是天生决策的,或是后天性营造的?伴随着人们基因图普的揭露,或许我们可以从基因的视角从新思索这问题。

基因使你更善良

微生物心理学专家表明,人们的个性性子不仅与后期的社会道德忠恕之道相关,并且和人的基因有紧密联系。有研究者觉得,人体内的一种被称作5-HTTLPR(5-5羟色胺转运体)的基因和人们的焦虑情绪、抑郁症等心态息息相关。此基因组合的不一样长/短(L/S)等待基因组成,危害着人们对日常生活开心水平的体会,从而对大家是不是会采用亲社会行为,是不是一个心地善良、有责任心的善人产生危害。

基因督促你主动排队

据英国莱斯特大学心理学专家教授安德鲁科尔曼详细介绍,人们并没有唯一会排队的动物,有一些动物也会主动排队。例如南极小企鹅,一般状况下,他们全是双双对对地按顺序排队。互相配合,轮着找食,这一切都是南极小企鹅的下意识。

对于排队个人行为是动物演变基因遗传的结果这一新项目,研究工作人员撰写了一个仿真模拟动物演化发展趋势历程的计算机语言。仿真模拟研究结果显示,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存活的必须 ,动物顺理成章培养排队的习惯性,然后则一代一代基因遗传出来。

基因使你更亲近

为了研究基因与亲近,也就是“亲社会行为”中间是不是有关系,确认基因对人参与公益活动或是慈善活动的激情是不是有影响,美国布法罗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心理学技术专业研究工作人员征募了711名青年志愿者。

青年志愿者向研究工作人员给予唾沫样版,供核糖核酸(DNA)检验。研究工作人员剖析搜索唾沫中加压素及其缩宫素的蛋白激酶基因。结果发觉:加压素与缩宫素是形成于脑垂体后叶的生长激素,这两类生长激素与一个人是不是以主动角度观察全球、是不是无私有紧密联系。而且515%有这两类蛋白激酶基因的青年志愿者更加不求回报和亲近。

正因如此,假若你的隔壁邻居中一些人大气、心地善良、助人为乐,一些人却自私、小家子气,对他人的事儿不闻不问,或许基因能够 为造成这些不同的缘由给予协助。自然,自然环境对人的危害也不可小觑,仅仅基因从源头上危害着人们对现实的体会,进而更多方面的危害人们的亲社会行为。

在如今,生物(基因)科学已经成为显学,更有人预言21世纪是基因科学的时代。克隆、基因、基因重组、基因测序、转基因等专业名词我们普通人也已耳熟能详。与这股潮流对应,以基因决定的观点来解释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现象也被大部分人所接受,被人们认为是“科学的”解释。(显然在人们的脑海中生物科学比社会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更像“科学”)男女两性大脑与行为的差异源于基因,同性恋现象源于同性恋基因、基因决定攻击性、智力、精神分裂……这些解释甚至被一些权力机关所接受,作为制定政策的合法性依据。

然而,正如冯老师所说,社会分工造成了人与人知识上的隔膜,我们只能“被迫”信任对方。作为非专业人士,我们没有足够的知识也没有足够的信息对生物科学领域的研究指手画脚。幸好,学术批评的自由使一个学科内部能出现各种不同的声音,在争辩中使研究更加接近于真相。这或许就是在分工社会我们能对其他“工种”信任的原因吧。

《大脑的性别》一书的作者是一位神经科学家。在书中他列举了那些“证明了”基因(或激素)决定男女大脑和行为的差异以及一个人是否为同性恋的实验的种种不足,指出人的成长是基因、激素、经验相互复杂作用的结果,三者相互影响,很难做出截然的区分。例如基因可以影响激素的产生,激素改变体貌。进而影响人们如何对待我们,而这又影响我们的激素和基因(它影响到哪些基因被表达)。这是个逐步影响的循环。她同时指出即使是这种描述,也是以一种简化的方式看待实际的相互影响。其他环境因素影响了过程的每一步,而在发育的不同阶段都存在不同的相互作用。

社会学肯定了男女不同的气质类型是性别社会化的结果,然而对男性空间思维能力好、数学能力好、女性语言能力好等现象似乎承认是先天造成的。然而罗杰斯(本书作者)指出了那些证明“男女的先天优势能力”的实验的不足,并认为这些能力也有很大的后天因素。以空间能力为例,她指出空间能力并不是单一的概念,它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在另一种方式的空间能力测试中女性的表现就比男性好。在爱斯基摩文化中女性的空间能力就优于男性。

基因决定论是一种简化论的思想,它使复杂的行为降格到基因的分子层次的解释上。然而人们在感情上却总是更愿意接受这种简洁而又有说服力的解释。这也是“基因决定论”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我以前很相信父母爱子女是必然的,因为按照进化生物学那些没有“亲缘利他”行为的物种亲代不关心子代,他们的幼子的存活几率必然比较小,最终必然会被自然选择所淘汰。而我们就是那些具有亲缘利他基因的人的后代。进化论的逻辑是如此简洁但雄辩的令人哑口无言。此后我再也没有怀疑过基因决定了父母必然爱子女这一理论(“亲缘利他”似乎也是叶航老师道德理论的一部分)前一阵看费孝通先生的《生育制度》,书中说人们抚养孩子是为了维持社会分工结构的完整。当时看了有些震撼,开始重新检讨自己以前的看法。我们头脑里父母无私的爱着子女的看法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宣传的结果,课本里、电视剧**中充满了哪些伟大的父亲母亲的故事,而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位父亲母亲都那样的爱着孩子。杀婴、把儿女遗弃、将他们送到孤儿院的事例也总有不少(不知道堕胎算不算,因为进化生物学学者会辩解说只有孩子出世“亲缘利他的基因”才起作用)只不过这些不为社会主流所接纳。社会主流总是告诉我们父母要关爱孩子,孩子要孝顺父母(如果这些都是天性,也就不必再用文化来约束!)不遵守这些“规范”就会遭到社会的谴责。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父母爱孩子或许也是社会“建构”出来的。在这种教育下,有些人觉得父母爱孩子是天经地义,根本就不会怀疑,把这种规范内化了(内化或许源于人有一种自欺的“能力”见郑也夫《阅读生物学札记》第十一章:行为、情感与生存策略)他们做了父母必然是人们极力歌颂的“模范父母”这是一种极端情况,大部分人不同程度的认同了这一社会要求,所以父母爱孩子的程度也千差万别。“亲缘利他的基因”或许存在,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作用不是决定性的。单纯的“亲缘利他的基因”并不能促使父母完成抚育的责任。人类远比动物复杂,人类已在许多方面不受自然选择规律的支配,我想用更复杂的观点解释人类行为是必然的,也是我们应该做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881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