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第1张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

 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也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

 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哪里呢只知道在河水的另外一边。但这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吗从下文看,并非如此。是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无定,也无从知晓。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在白居易《长恨歌)中,杨贵妃消殒马嵬坡后,玄宗孤灯独守,寒衾难眠,通过道士鸿都客“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找,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但终究在“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杨贵妃,相约重逢于七夕。而《蒹葭》中,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周南·汉广》中诗人也因为汉水太宽无法横渡而不能求得“游女”,陈启源说:“夫说(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毛诗稽古编·附录》)“可见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着渴慕的程度。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或许根本上就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觉。以下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这种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具体到此诗,这种改动都是在韵脚上——首章“苍、霜、方、长、央”属阳部韵,次章“凄、唏、湄、跻、坻”属脂微合韵,三章“采、已、涣、右、浊”属之部韵——如此而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涵了稳定。同时,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如“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表明了时间的延续。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毛诗序》、郑笺),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但跟《诗经》中多数诗内容往往比较具体实在不同,此诗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上述两种理解也许当初是有根据的,但这些根据或者没有留存下来,或者不足以服人,因而他们的结论也就让人怀疑了。《诗经》的历代注家往往是求之愈深,却得到失之愈远的相反结果。况且“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见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科林伍德《历史观念》),对文本的阐释也具有当代性。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先以苍苍的蒹葭起兴,再写男子追求意中人,所追的人在何方在茂密的蒹葭丛里,似见非见,时隐时现。这首诗用反复重章来表现悬念迭起。“苍苍”、“萋萋”、“采采”近义;白露“未霜”“未晞”、“未已”,内容也差不多。总之,这首诗的重章整齐、浅显,读起来节奏明快、动听。

 诗意的空幻虚泛给阐释带来了麻烦,但也因而扩展了其内涵的包容空间。读者触及隐藏在描写对象后面的东西,就感到这首诗中的物象,不只是被诗人拿来单纯地歌咏,其中更蕴育着某些象征的意味。“在水一方”为企慕的象征,钱钟书《管锥编》已申说甚详。“溯洄”、“溯游”、“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也不过是反覆追寻与追寻的艰难和渺茫的象征。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西厢记》中莺莺在普救寺中因母亲的拘系而不能与张生结合,叹惜“隔花阴人远天涯近”,《蒹葭》中的诗人也是同样的感觉罢。

 诗人的追寻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终究还是水月镜花。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则说坦塔罗斯王因自我吹嘘犯下罪过而遭受惩罚——忍受永远的焦渴和饥饿之苦。他站在大湖中,湖水深及他的下颔,湖岸长着果树,累累果实就悬在他的头顶。可是,当他口渴低头喝水时,湖水便退去;当他腹饥伸手摘果时,树枝便荡开,清泉佳果他始终可望而不可即。目标的切近反而使失败显得更为让人痛苦、惋惜,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失败是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的失败。

 探索人生深刻体验的作品总在后代得到不断的回应。“蒹葭之思”(省称“葭思”)、“蒹葭伊人”成为旧时书信中怀人的套语。曹植《洛神赋》、李商隐的《无题》诗也是《蒹葭》所表现的主题的回应。而当代台湾通俗小说家琼瑶的一部言情小说就叫做《在水一方》,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歌就是以此诗为本改写的。

 意境——

 一般说来,抒情诗的创作是导发于对具体事物的感触,因而在它的意境中,总可看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人事场景。然而(蒙蒙)的作者却似乎故意把其中应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虚化了。追寻者是 什么人他为什么而追寻我们不知道;被追寻的“伊人”是什么 身份为什么他那么难以得到我们也不知道;以至于连他们是 男是女也无从确认。特别是“伊人”,音容体貌均无,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忽儿在水中央,一忽儿在水边草地,飘忽不定,来去渺茫,简直令人怀疑他是否真有实体存在。无疑,由于追寻者、特别是被追寻者的虚化,使整个追寻人物、追寻事件、追寻内容都变得虚幻愿陇起来;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事实的虚化、膜犹,诗的意境才显得那么空灵而富有象征意味。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追“伊人”的男子在经过了三次的追寻没有追寻到他的“伊人”由此可见所谓的伊人不过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梦幻与虚境。但是追梦男子并没有放弃,而是为了梦想而上下追寻,不怕艰难险阻。

 实际上,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象。这种心象,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件真事的回忆,而是由许多类似事件、类似感受所综合、凝聚、虚化成的一种典型化的心理情境。这种心理情境的最大特点,是不粘不滞、空灵多蕴。“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就是这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在这里,由于追寻者和被追寻者的虚化,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对它们均不可作何时何地、河山何水的深究,否则,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连两个人何以都不渡过河去也成了问题。《蒹葭》的成功,就在于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创造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诗的意境呈现为整体性象征。

;

蒹葭作者:《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国风·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整体赏析

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

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只知道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河水的另外一边。从下文看,这不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无定,也无从知晓。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在白居易《长恨歌)中,杨贵妃消殒马嵬坡后,玄宗孤灯独守,寒衾难眠,通过道士鸿都客“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找,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但终究在“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杨贵妃,相约重逢于七夕。而《蒹葭》中,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国风·周南·汉广》中诗人也因为汉水太宽无法横渡而不能求得“游女”,陈启源说:“夫说(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毛诗稽古编·附录》)“可见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着渴慕的程度。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或许根本上就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觉。

以下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这种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具体到此诗,这种改动都是在韵脚上——首章“苍、霜、方、长、央”属阳部韵,次章“凄、唏、湄、跻、坻”属脂微合韵,三章“采、已、涣、右、浊”属之部韵——如此而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涵了稳定。同时,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如“白露为霜”“白露未唏”“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表明了时间的延续。

1 关于女子桃花的诗句

2 关于女子和桃花的诗句

关于女子桃花的诗句 1形容女子如桃花的诗句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其四》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女冠子·昨夜夜半

作者韦庄 朝代唐代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2形容“女子如桃花”的诗句有哪些

形容“女子如桃花”的诗句有:

1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题都城南庄》唐代:崔护

译文:去年春天,就在这扇门里,姑娘脸庞,相映鲜艳桃花。

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2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惠崇春江晚景 》宋代:苏轼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3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大林寺桃花》唐代:白居易

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4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 《题都城南庄》唐代:崔护

译文:去年春天,就在这扇门里,姑娘脸庞,相映鲜艳桃花。

5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唐代:张志和

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

6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 《杂诗·南国有佳人》三国:曹植

译文:在南方,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她的面容若桃花般芳艳,如李花般清丽。

3形容女人满面桃花的诗句

1、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谢枋得《庆全庵桃花》

2、桃源只在镜湖中,影落清波十里红。自别西川海棠后,初将烂醉答春风。——陆游《泛舟观桃花》

3、桃花春水生,白石今出没。摇荡女萝枝,半摇青天月。——李白《忆秋浦桃花旧游》

4、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元稹《桃花》

5、争花不待叶,密缀欲无条。傍沼人窥鉴,惊鱼水溅桥。——苏轼《桃花》

6、扣舷得新诗,茶煮桃花水。礕礕数片帆,去去殊未已。——贯休《上冯使君五首》

4关于桃花美女的诗句

崔护《题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桃花庵歌 ——明 唐伯虎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5桃花女子的诗句

崔护《题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桃花庵歌 ——明 唐伯虎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6关于美人桃花的古诗词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佚名《桃夭》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晓景》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 白头吟 / 有所思》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黄庭坚《清明》

7关于美人桃花的古诗句

人面桃花相映红~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桃花庵歌 唐寅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后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使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七绝恋·桃 武陵故里愫情怀,系念桃花入梦来。 五彩缤纷今胜昔,晋时仙境可登台癫狂柳絮随风去 ,轻薄桃花逐水流。

8关于桃花的诗句

聂夷中 杂曲歌辞·起夜半 念远心如烧,不觉中夜起。

桃花带露泛,立在月明里。 杂曲歌辞·胡渭州 杨柳千寻色,桃花一苑芳。

风吹入帘里,惟有惹衣香。 王维 菩提寺禁口号又示裴迪 安得舍罗网,拂衣辞世喧。

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 钱起 梨花 艳静如笼月,香寒未逐风。

桃花徒照地,终被笑妖红。 钱起 蓝田溪杂咏二十二首·石井 片霞照仙井,泉底桃花红。

那知幽石下,不与武陵通。 顾况 听山鹧鸪 谁家无春酒,何处无春鸟。

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 刘禹锡 题寿安甘棠馆二首 门前洛阳道,门里桃花路。

尘土与烟霞,其间十馀步。 张籍 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桃坞 春坞桃花发,多将野客游。

日西殊未散,看望酒缸头。 李贺 马诗二十三首 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

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 元稹 桃花 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

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 张祜 胡渭州 杨柳千寻色,桃花一苑芳。

风吹入帘里,唯有惹衣香。 李群玉 龙安寺佳人阿最歌八首 素腕撩金索,轻红约翠纱。

不如栏下水,终日见桃花。 聂夷中 起夜来 念远心如烧,不觉中夜起。

桃花带露泛,立在月明里。 韩偓 野钓 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风头阻归棹,坐睡倚蓑衣。 徐铉 题雷公井 掩霭愚公谷,萧寥羽客家。

俗人知处所,应为有桃花。 白衣女子木叶上诗 桃花洞口开,香蕊落莓苔。

佳景虽堪玩,萧郎殊未来。 张元一 咏静乐县主 马带桃花锦,裙衔绿草罗。

定知帏帽底,仪容似大哥。 李建勋 句 桃花流水须长信,不学刘郎去又来。

(见《南唐近事》) 顾况 句 崦合桃花水,窗鸣柳谷泉。(题柳谷泉,见《应天府志》) 张元一 又嘲 裹头极草草,掠鬓不菶菶。

未见桃花面皮,漫作杏子眼孔。 王维 田园乐七首(一作辋川六言,第六首一作皇甫曾诗)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元稹 樱桃花 樱桃花,一枝两枝千万朵。

花砖曾立摘花人,窣破罗裙红似火。 顾况 杂曲歌辞·桃花曲 魏帝宫人舞凤楼,隋家天子泛龙舟。

君王夜醉春眠晏,不觉桃花逐水流。 杂曲歌辞·凉州歌第一 汉家宫里柳如丝,上苑桃花连碧池。

圣寿已传千岁酒,天文更赏百僚诗。 刘禹锡 杂曲歌辞·忆江南 春过也,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樽前,惟待见青天。 苏颋 杂曲歌辞·桃花行 桃花灼灼有光辉,无数成蹊点更飞。

为见芳林含笑待,遂同温树不言归。 张志和 杂歌谣辞·渔父歌 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春江细雨不须归。 杜审言 戏赠赵使君美人 红粉青娥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

罗敷独向东方去,谩学他家作使君。 刘宪 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 桃花欲落柳条长,沙头水上足风光。

此时御跸来游处,愿奉年年祓禊觞。 苏颋 侍宴桃花园咏桃花应制 桃花灼灼有光辉,无数成蹊点更飞。

为见芳林含笑待,遂同温树不言归。 张说 三月三日定昆池奉和萧令得潭字韵 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

广乐逶迤天上下,仙舟摇衍镜中酣。 张旭 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王昌龄 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三首 先贤盛说桃花源,尘忝何堪武陵郡。

闻道秦时避地人,至今不与人通问。 常建 三日寻李九庄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常建 戏题湖上 湖上老人坐矶头,湖里桃花水却流。

竹竿袅袅波无际,不知何者吞吾钩。 刘长卿 时平后春日思归 一尉何曾及布衣,时平却忆卧柴扉。

故园柳色催南客,春水桃花待北归。 李白 赠汪伦(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 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 东鲁门泛舟二首 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 张谓 赠赵使君美人 红粉青蛾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

罗敷独向东方去,漫学他家作使君。 岑参 春兴戏题赠李侯 黄雀始欲衔花来,君家种桃花未开。

长安二月眼看尽,寄报春风早为催。 岑参 醉戏窦子美人 朱唇一点桃花殷,宿妆娇羞偏髻鬟。

细看只似阳台女,醉著莫许归巫山。 杜甫 绝句漫兴九首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贾至 春思二首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独孤及 送别荆南张判官 輶车骆马往从谁,梦浦兰台日更迟。

欲识桃花最多处,前程问取武陵儿。 秦系 山中赠耿拾遗湋兼两省故人 数片荷衣不蔽身,青山白鸟岂知贫。

如今非是秦时世,更隐桃花亦笑人。 顾况 寻桃花岭潘三姑台 桃花岭上觉天低,人上青山马隔溪。

行到三姑学仙处,还如刘阮二郎迷。 顾况 崦里桃花 崦里桃花逢女冠,林间杏叶落仙坛。

老人方授上清箓,夜听步虚。

9一首关于桃花女子的诗词

题都城南庄 唐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去年今日, 就在这长安南庄的门中, 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互相映衬, 分外的艳丽绯红。

时隔一年的今天, 故地重游, 那含羞的面庞不知去了哪里, 只有满树桃花依旧,笑对着这和煦春风! 崔护,(?-831)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定县)人。贞元十二年(796)登第(进士及第)。

大和三年(829)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终岭南节度使。

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

该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五月水边柳》一诗写柳,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从各个角度描摹垂柳的万千风情,写得尽态极妍,惟妙惟肖。

各诗作中的“似醉烟景凝,如愁月露泫。 丝长鱼误恐,枝弱禽惊践”、“物象纤无隐,禽情只自迷”、“湖光迷翡翠,草色醉蜻蜓。

鸟弄桐花日,鱼翻谷雨萍”等都是极难得的对句,充分显示了殷功炉火纯青、完美无缺的艺术造诣。 背景 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崔护……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

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

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盼而归。

嗣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 关于这首诗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书生崔护,去长安应试,未中。

一天,他喝了几杯酒之后,到城南郊外散心,见到一户花木丛萃而门户紧闭的人家,便上前叩门。半晌,只听一位少女从门缝里问话,他对以姓名,并向她讨茶解渴,那少女转身取来茶水,便倚在门前桃树下。

崔护一边饮茶,一边就寻找话题,想和她攀谈几句,那少女虽没有答话,然“目注者久之”。崔护饮茶之后,便起身告辞,那少女“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眷眄而归”。

时隔一年,崔护情不可抑,又于这一天去寻访,只见大门紧锁,空无一人,崔护便在门上题了这首诗,怏怏而去。 原来那一天少女和她的老父亲出门去了,当他们回到家门,那少女一见门上的题诗,便一病不起。

由于热心人的帮助,她终于在城中找到了崔护,在昏厥之中听到崔护的哭喊,又苏醒了,终于成了美满的夫妻。 是否真有此“本事”,颇可怀疑。

也许竟是先有了诗,然后据以敷演成上述“本事”的。但有两点似可肯定:一、这诗是有情节性的;二、上述“本事”对理解这首诗是有帮助的。

关于女子和桃花的诗句 1形容女子如桃花的诗句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其四》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女冠子·昨夜夜半

作者韦庄 朝代唐代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2女孩与桃花诗句

1崔护《题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桃花庵歌 ——明 唐伯虎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3白居易《大理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4杜甫《绝句漫兴》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立徐步立芳洲。 癫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5吴融《桃花》

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 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

6刘敞《桃花》

小桃西望那人家,出树香梢几树花。 只恐东风能作恶,乱红如雨坠窗纱。

7袁枚《题桃树》

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 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

8韩愈《题百叶桃花》

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珍珑。 应知吏侍归天上,故伴仙郎宿禁中。

9杜甫《风雨看舟前落花绝句》

江上人家桃树枝,春寒细雨出疏篱。 影遭碧水潜勾引,风妒红花却倒吹。

10杨凭《千叶桃花》

千叶桃花胜百花,孤荣春软驻年华。 若教避俗秦人见,知向河源旧侣夸。

11周朴《桃花》

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 可惜狂风吹落后,殷红片片点莓苔。

12谢枋得《庆全庵桃花》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13陆游《泛舟观桃花》

桃源只在镜湖中,影落清波十里红。 自别西川海棠后,初将烂醉答春风。

3描写“桃花”与“美女”的诗句有哪些

1、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城南庄》

2、癫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杜甫《绝句漫兴》

3、小桃西望那人家,出树香梢几树花。 ——刘敞《桃花》

4、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珍珑。—— 韩愈《题百叶桃花》

5、千叶桃花胜百花,孤荣春软驻年华。—— 杨凭《千叶桃花》

6、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7、美人既醉,朱颜酡些。——宋玉《招魂》

8、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红楼梦第六十八回 》

9、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桃夭》

10、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 曹植《杂诗·南国有佳人》

11、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王安石《元日》

12、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 黄庭坚《寄黄几复》

13、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 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14、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15、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 徐俯《春游湖》

4形容桃花与美女的诗词

《泛舟观桃花》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花泾二月桃花发,霞照波心锦裹山。

说与东风直须惜,莫吹一片落人间。

《碧桃花》

年代: 宋 作者: 方回

一种玄都旧种花,谁将缟雪换蒸霞。

群仙醉啖瑶池果,况核曾封白玉砂。

《桃花庵歌》

年代: 明 作者: 唐寅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换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缺题》

年代: 明 作者: 桃花仕女

梳成松髻出帘迟,折得桃花三两枝。

欲插上头还住手,遍从人问可相宜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锺》

年代: 宋 作者: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锺。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5形容女人满面桃花的诗句

1、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谢枋得《庆全庵桃花》

2、桃源只在镜湖中,影落清波十里红。自别西川海棠后,初将烂醉答春风。——陆游《泛舟观桃花》

3、桃花春水生,白石今出没。摇荡女萝枝,半摇青天月。——李白《忆秋浦桃花旧游》

4、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元稹《桃花》

5、争花不待叶,密缀欲无条。傍沼人窥鉴,惊鱼水溅桥。——苏轼《桃花》

6、扣舷得新诗,茶煮桃花水。礕礕数片帆,去去殊未已。——贯休《上冯使君五首》

6关于桃花美女的诗句

崔护《题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桃花庵歌 ——明 唐伯虎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蒹葭》中伊人是那个人的意思,指所思慕的对象,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

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

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扩展资料

1、《蒹葭》原文

《蒹葭》

先秦·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3、赏析

实际上,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象。这种心象,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件真事的回忆,而是由许多类似事件、类似感受所综合、凝聚、虚化成的一种典型化的心理情境。这种心理情境的最大特点,是不粘不滞、空灵多蕴。

“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就是这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在这里,由于追寻者和被追寻者的虚化,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

对它们均不可作何时何地、河山何水的深究,否则,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连两个人何以都不渡过河去也成了问题。《蒹葭》的成功,就在于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创造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诗的意境呈现为整体性象征。

参考资料:

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_古诗_古诗文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898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