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表达了什么感情?

蒹葭表达了什么感情?,第1张

芦苇茂密水边长,深秋白露结成霜。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一方。

一、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二、译文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

三、出处

先秦《诗经·蒹葭》

诗的内涵和意义:

表面上这是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情景交融、触情见景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换过来说,诗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

另外《蒹葭》一诗,又是把实情实景与想象幻想结合在一志,用虚实互相生发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胧性,来加强抒情写物的感染力的。“生动深刻地写出了一个痴情者的心理状态,写出了他对所爱者的强烈感情。

 《蒹葭》是九年级上册的一首诗。在教学中,我注重从教学整体出发,在读中品析,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联想。

 课前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蒹葭》作铺垫。

导入: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这节课,我和同学一起来学习这首诗。主要是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

一、 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师:第一个环节通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除了诗歌朗读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第二个要求就是请同学们注意这首诗的韵脚,

 (在钢琴曲《在水一方》背景音乐的衬托下,老师配乐朗读,

 师:同学们刚才找到这首诗的韵脚了吗哪位同学先说一说 生:第一章应该是苍、霜、方长、央; 第二章是萋、晞、跻、坻; 第三章是采、已、汜、右、坻。

 师:这位同学回答很全面

 师:好!现在一起试着把这首诗朗读一遍,请注意读音。现在,我带读一句,你们跟读一句。

 师:在我们朗读时,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诗中“叠词”的运用

 生:苍苍,萋萋,采采……

 师:回答得很好!我们一同总结这首诗中的叠词特点。

 师: 《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复,只是在叶韵处换几个字表示层层递进。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目的是在反复中深化意境。

 生:齐读

 师:谢谢你!你回答的很好。(出示幻灯片,明确各章的不同的词。)我们来看一看不同的字,请大家注意各章中不同又重复的词,这是诗经中反复咏唱,一唱三叹的特点。这些充分的表现出诗经中一种怎样的语言结构形式呢

 师:赋是叙事,你的理由是什么等下再说。赋是诗歌创作的特点。但是这里的结构形式是什么呢重章叠唱,一唱三叹。朴素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感情。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齐声朗读。

 生:齐声朗读

 师:同学们的声音很响亮,但是品味一首诗歌,最重要的是读出诗的情感。光注意朗读的工整、节奏是不够的。我们如果对思想感情进一步了解的话,会读得更好。请问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生: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男子强烈的追求一个美丽女子。

 师:很好。

 师: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说法

 生:应该是写一个人为了追求友谊而得不到时的失望的心理过程

 师:一个说追求爱情,一个说是寻求友谊,很有想法,我们说,答案并不是唯一的结论。很好!还有其他的想法吗我们可以把她看成爱情诗,也可以把她看成友情诗。

 二、再读,想象诗歌的诗意美。

 师: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现在一起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再读诗歌,想象诗歌的绘画美。唐朝诗人王维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苏轼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现在就请同学说说诗的绘画美通常表现在哪些方面

 师:现在请同学们试用一句话表现诗中优美的画面。这幅画中写出了哪些人物哪些景物哪些情节

 生:诗中写出了在水边芦苇丛中一个男子对心上人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

 师:他是怎样表达爱慕之情的

 生:“有位伊人,在水一方。”意思是说,我的心上人就在水的对岸。

 生:“溯洄从之,道途且长。”意思是,我要溯流而上追求她,虽然路途漫长而艰难。

 师:你说得很全面。哪位同学再作补充这位同学的描绘是这幅画的内容,那么要怎样才能使这幅画美起来呢有色彩,有伊人,有美丽的景物……下面有一个小环节:驰骋你的`想象力。这幅画很美,那么景物是如何美的呢诗中刻画了几个人物

 师:这一半同学想象景物如何美,那一半用学想象伊人是如何美(是男是女伊人是如何漂亮、他(她)性格、气质。……是怎样)

 (生思考问题……)

 师:现在请各小组选派代表来汇报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伊人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子,一头乌黑亮发,非常漂亮。

 生:伊人是一个漂亮的窈窕淑女。有一个男子在爱慕着她。从环境来看,她是一个清纯漂亮的女孩。

 师:请问,诗中有哪些信息在暗示这点

 生:诗中写到芦苇之美,

 师:“白露为霜”,表明那个男子很早就起来追求心中的伊人。其他同学还有没有看法

 生:伊人不仅外表美,而且内在美。她气质高雅,非常的温柔动人。

 师:不错!还有哪位同学要说

 生:她是一位女子,由于不能与心上人相会,她的心情很“萋苍”。

 师:理由是什么

 生:环境非常凄清,凄清的环境衬托出她萋苍的心情,

 师:这位同学看出了诗中用环境描写来表现画面,衬托心情。

 师:这位伊人这么美,值得这位追求者上下求索,确实很美。诗人为什么不把这种美直接地写到诗歌里面呢

 生:如果直接写,就很难突出追求者的心情。

 师:用环境描写更能够表现他的美,表达她的爱意。说的非常好。诗中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这是一种“比兴”手法。

 现在我们来分声部朗读。学生:朗读。(交替分部朗读)

三、三读,体会诗的情感美。

 师:诗人在诗中用朴素的文字表达诗人强烈、细腻、丰富的思想感情。

 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配乐朗读全诗,看看范读老师是否读出了诗人情感的变化

 生:朗读节奏均匀,规整,语调动听。

 生2:我认为读得不好,诗的节奏没有读好,没有读出诗人表达的情感。

 师: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出情感。

 生:应该读出对自己心上人的追求但是又可望不可及的心情。

 师:那你来挑战一下这位老师,好吗

 学生:(开始高亢有沉吟的、节奏抑扬的朗读。)

 为了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就要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或句子来表达诗人追求伊人时的不同心情。

 生:第一章是写诗人对伊人的深深怀念。第二章是表达了诗人对伊人的强烈追求又得不到的真挚情感。第三章是表达了对伊人的失望情感。

 师:你的表达非常流利,思维敏捷,表达能力很强。谢谢你!

 刚才同学们已经把诗人丰富、复杂、细腻的情感表达出来了。下一步我们来创造性的朗读。你认为是怎样的情感就怎样读,读出个性美。

 为了更好的理解诗人细腻的情感,请同学们一起来齐声朗读,好不好同学们,先默读全诗,酝酿一下感情。

 生:好!(学生很有热情,且较之开始的朗读,在节奏和情感上均改变很多。)

 结束语: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这首诗。感受《蒹葭》的音乐美,想象《蒹葭》的绘画美,体味《蒹葭》的情感美,最后让我们和着优美的旋律齐声地背诵这首诗。

 师生:齐声背诵。

1

《关雎用的是兴的手法。

2

《蒹葭》用的是回环和反复的手法

3

这俩个一个通过写关睢的鸣叫,一个通过写蒹葭、白露两种能渲染深秋悲凉气氛的自然景物,造成两种不同的抒情意境,一种和谐美好,一种缥缈空灵,从而衬托出诗人不同的心境。这种以景托情,移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不仅起到了深化诗意的作用,而且也增加了诗的艺术感染力,使全诗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艺术境界。

《蒹葭》和《关雎》在内容上,《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而“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艺术特色

  《蒹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它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事实虚化、意象空灵、整体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

  一、事实的虚化

  一般说来,抒情诗的创作是导发于对具体事物的感触,因而在它的意境中,总可看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人事场景。然而(蒙蒙)的作者却似乎故意把其中应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虚化了。追寻者是 什么人?他为什么而追寻?我们不知道;被追寻的“伊人”是什么 身份?为什么他那么难以得到?我们也不知道;以至于连他们是 男是女也无从确认。特别是“伊人”,音容体貌均无,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忽儿在水中央,一忽儿在水边草地,飘忽不定,来去渺茫,简直令人怀疑他是否真有实体存在。无疑,由于追寻者、特别是被追寻者的虚化,使整个追寻人物、追寻事件、追寻内容都变得虚幻愿陇起来;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事实的虚化、膜犹,诗的意境才显得那么空灵而富有象征意味。

  二、意象的空灵

  实际上,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家。这种心象,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件真事的回忆,而是由许多类似事件、类似感受所综合、凝聚、虚化成的一种典型化的心理情境。这种心理情境的最大特点,是不粘不滞、空灵多蕴。“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就是这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在这里,由于追寻者和被追寻者的虚化,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对它们均不可作何时何地、河山何水的深究,否则,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连两个人何以都不渡过河去也成了问题。《蒹葭》的成功,就在于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创造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诗的意境呈现为整体性象征。

  三、意境的整体象征

  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读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意境的整体象征,使嫌夜)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王国维曾将这首诗与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提并论,认为它二“最得风人情致”,这显然是着眼于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征意蕴。

  事实的虚化、意象的空灵和意境的整体象征,是一个问题的三个层面。从事实虚化到意象空灵,再到整体象征,这大致上就是象征性诗歌意境的建构过程。

蒹葭表达了作者对爱恋的人求而不得的苦闷和惆怅之情。

蒹葭表达了作者对爱恋之人求爱而不得的苦闷与惆怅之情。《蒹葭》出自《诗经》,其主要描述了一个男子对心爱之人的执着追求和被心爱之人拒绝的痛苦。

原文:

蒹葭

佚名 〔先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是

诗经

中最优秀的

篇章

之一。它的主要

特点

,集中体现在事实虚化、

意象

空灵、

整体

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

一、事实的虚化

一般说来,

抒情诗

的创作是导发于对

具体事物

的感触,因而在它的

意境

中,总可看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人事场景。然而(蒙蒙)的

作者

却似乎故意把其中应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虚化了。追寻者是

什么人

他为什么而追寻我们不知道;被追寻的“伊人”是什么

身份为什么他那么难以得到我们也不知道;以至于连他们是男是女也无从确认。特别是“伊人”,音容体貌均无,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忽儿

在水中央

,一忽儿

在水边

草地,飘忽不定,来去渺茫,简直令人怀疑他是否真有实体存在。无疑,由于追寻者、特别是被追寻者的虚化,使整个追寻人物、追寻事件、追寻内容都变得

虚幻

愿陇起来;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事实的虚化、膜犹,诗的意境才显得那么空灵而富有象征意味。

二、意象的空灵

实际上,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

现实

人事,而是一种心家。这种

心象

,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件真事的回忆,而是由许多类似事件、类似感受所综合、凝聚、虚化成的一种典型化的心理

情境

这种心理

情境的最大特点,是不粘不滞、空灵多蕴。“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就是这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

艺术

显现。在这里,由于追寻者和被追寻者的虚化,那看来是真

景物

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

路线

,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对它们均不可作何时何地、河山

何水

的深究,否则,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连

两个人

何以都不渡过河去也成了问题。《蒹葭》的成功,就在于

诗人

准确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创造出

似花非花

、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诗的意境呈现为整体性

象征

三、意境的整体象征

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

手法

,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在水一方”,可望难

即是

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

人们

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

情感

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

读者

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

理想

、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意境的整体象征,使嫌夜)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

人生哲理

意味。

王国维

曾将这首诗与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调

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提并论,认为它二“最得风人情致”,这显然是着眼于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征

意蕴

事实的虚化、意象的空灵和意境的整体象征,是

一个问题

的三个层面。从事实虚化到意象空灵,再到整体象征,这大致上就是象征性

诗歌

意境的建构过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75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