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初中生的写作情感

如何激发初中生的写作情感,第1张

1在生活中激发情感

情感源于内心,却是被生活所激发的。学生情感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生活阅历较浅,而且对于生活缺乏观察与捕捉。为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多观察生活,在生活中感知、体验,激发情感。比如,在父爱、母爱类的作文中,大多数学生都会写自己生病的时候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下雨天父母来学校送伞等,这些题材有很多,而且多为杜撰,因此凭初中生的水平难以驾驭,难以写出真情实感。因此我在布置这个作文题目之后,就要求学生在班上据实说一说生活中父母有哪些事让自己感动。学生陷入了沉思中。良久,一位学生说道,“有一个周末我去姥姥家,爸爸打电话给我,说包了我最爱吃的三鲜馅饺子,要给我送过来。由于姥姥家离我家很远,所以我拒绝了,没有让爸爸送过来,可是第二天我回到家,看到冰箱里还给我留了一盘饺子。”这位学生说完以后,其他学生的写作思路也被打开了,纷纷讲述了生活中父母所做的令自己感动的事。很快,学生都有了写作素材,根据生活中发生过的事情,灌注自己的情感,写出了一篇篇富含亲情的文章

2创设一定的写作情境

学生的写作情感难以激发,原因也在于教师并没有创设良好的写作情境,没有以境激情,如果创设一定的情境,渲染情感氛围,势必会感化学生,使其通过自身的感悟与体验而激起情感,使写作充满感情。比如,在写关于友谊的文章时,我就创设了故事情境。首先,我为学生讲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告诉学生友谊有很多种,然后要求学生讲讲自己和好朋友之间的故事,触发并调动学生内在的情绪。一些学生在讲述自己与好朋友之间故事的时候,脸上洋溢起了幸福的表情。一位学生这样说道:“感谢我的好朋友,他让我感受到了友谊的可贵,感受到了温暖。”很快,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起来。

3引导学生欣赏富含情感的文学作品

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富含深情,读之令人深受感动。学生作文中缺乏情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阅读、欣赏和积累。为此,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欣赏一些富含情感的文学作品,使他们在阅读之于对作品进行反思。比如,在教学《背影》之后,我就要求学生对该文进行赏析与思考,思考为什么朱自清文章能如此强烈地感染读者。一位学生说道,“那是因为文中倾注的不仅仅是文字、事件,而且是真挚的情感。”可见学生在用心阅读、感悟之后,对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认知,对文学作品中情感的重要性也具有了一定的认识。文章是有情之物,情感是文章的生命,文章的灵魂。如果对所写的人事缺乏真挚的情感,对所描写的景物没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情感,那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作为教师,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从赏鉴作品中品悟情感,积累情感,只有多阅读、多积累、多欣赏、多感悟,学生在写作时才能有所借鉴,有感而发。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更多地探索激发学生写作情感的方法,使学生在写作中有更大的进步。

写作思路:人生第一次表明要写第一次做什么,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把第一的感情表露出来。

记得我第一次购物,是在我六岁那年。

有一天,爸爸妈妈在做饭,爸爸让我去买醋,我很果断的答应了。爸爸说:“买三袋临泽红枣熏醋。”说着,爸爸给了我五元钱。

穿上鞋下楼后,我看见几个同学在玩捉迷藏,看他们玩得很高兴,我也去和他们一起玩。玩了一会儿,我忽然想起:我是来买醋,不是来玩的。我急忙跑到商店。到商店后,我看见到处摆满商品,真叫人目不暇接。商店里的阿姨大约三十多岁,态度很和气。

我问阿姨:“一袋红枣醋多少钱?”阿姨说:“一元钱。”我说:“买三袋。”说着,我把那五元给了阿姨,阿姨给我了三袋醋,并找回了两元钱。我赶快跑回家。

爸爸一看我的衣服脏了,问我是不是忘记买醋而玩去了,我就老老实实的告诉了爸爸,我心惊胆战,怕爸爸妈妈责怪我。可妈妈却说:“叮当能买上醋,说明他长大了,应该表扬。”

 ——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板块。无论在考试还是在平日的积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为快速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我给大家整理了,希望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怎样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与表达方法

 如果说理解内容、体验情感是理解作者“写什么的问题,那么揣摩表达顺序、领悟文章表达方法则是学习和借鉴作者“怎么写”的问题。从阅读的层次上说,这一要求更高一些。

 “揣摩”和“初步领悟”的要求都具有一定的弹性,仍然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经过自己的体验、感悟和思考有所得,而非教师硬性灌输有关写作特点方面的知识。不同文体的文章在表达方法上是各具特色的,在阅读的方法上也应该有所区别。

 从第三学段开始,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目标进行了分别表述,即分别就说明文、叙事作品、诗歌提出了阅读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故事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这就对阅读提出了更有针对性的要求。

 (1)阅读以记人为主的文章,包括各类故事、小说、回忆录、人物传记等,应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两个方面入手,在大体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的描写来理解人物的内心品质。

 例如《她是我的朋友》这篇课文,作者通过描写阮恒在输血时的动作、神态等,从侧面反应出小男孩胆怯而又勇敢、无助而又坚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善良、朴实的小英雄形象。

 (2)阅读以叙事为主的文章,要揣摩记叙的要素和线索,即先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然后按顺序细读。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一般有“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弄清记叙的要素,有助于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线索是记叙文中贯穿全文的脉络,是记叙文谋篇布局的重要因素。把握线索即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理清文章的条理。

 阅读记叙文,要找出文章的线索,并沿着这条线索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进而理解全篇的思想内容。文章的线索比较复杂,有的以时间和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游记类文章大都如此,如《记金华的双龙洞》有的以事件的发展为线索,如《将相和》;有的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如《丰碑》

 (3)绘景状物的记叙文是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常常通过描写事物的形态、色彩、声音、气味以及气氛、意境等体现其特点。

 阅读这类文章,我们可以用抓总起句、总结句的方法。如阅读《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等均可采用这种方法。

 (4)阅读诗歌,应以朗读、诵读和想像为主。可分四步进行阅读。

 ①了解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知道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以便更好地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②借助字、词典,疏通诗意。

 ③展开合理想像,领会诗歌意境。诗歌,尤其是旧体诗,语言不但精练,而且有一定的跳跃性。阅读中,一定要细读诗句,想像画面去感受、理解诗歌的美好意境。

 ④在反复吟诵中理解,在吟诵中想像,在吟诵中品味和升华。

 (5)阅读说明文,要注意四点:

 一是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知道被说明事物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二是要理清说明的顺序,知道作者是按时间、空间或事物的发展顺序介绍事物的;

 三是要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如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

 四是要揣摩语言的准确性。如阅读《清明上河图》一文,首先要了解作者按照不同的空间介绍了画面的主要内容,与其他绘画作品相比,《清明上河图》除了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外,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从表达方式上说,将说明性文字与描述性文字相结合,语言生动,说明准确。

 4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读出自己独到的感受和理解阅读不仅是一种思维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情感活动。

 同一作品,读者经验不同、阅历不同、性格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同一作者因时间、心境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体会和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目标部分,特别强调读者自身的个性体验。比如“拓展自己的视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少做繁琐的分析讲解,多让学生体会感受;少做知识性讲解,多让学生阅读积累。

 如读《童年的发现》一文,就要调动学生自己的情感和想像:你的童年有没有过类似的发现你的发现被认可了还是被压抑了你是如何理解“世界上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打开,智慧和创造的火花就会进发出来。

 怎样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言为心声”。作者无论是写人、状物,还是叙事,都具有一定的写作目的,或褒扬、或批评、或肯定、或揭露,总之,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会在文中体现出来。

 阅读一篇文章,不仅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具体内容,还要从文章所记叙的事物中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1)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

 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作者记述了十六年前父亲牺牲前后的几件难忘的事情:局势紧张,父亲提前整理一些重要的书籍和资料;父亲被捕经过;法庭上,父女的最后一面;父亲英勇就义,一家人悲痛万分。

 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2)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章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作者总会在字里行间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有时甚至直接用抒情、议论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感情。因而,抓住了文章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感情来。

 例如《索溪峪的“野”》一文,作者在写了索溪峪的山”野”、水“野”、动物“野,就连行进在期间的男女老幼也返朴归真,”野”性十足后,赞叹道:“于是,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从未有过的清爽;索溪峪的‘野’,荡涤着我的胸怀”对索溪峪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3)依据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表明自己的态度时,力求明朗、显豁,以便于读者和自己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有时为了取得意味深长的效果,作者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采用比较含蓄的方法说出言外之情。

 对于蕴含在语句中的作者的态度,我们或者要联系作者写作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或者联系文章的写作手法,或者联系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和结构层次进行理解,尤其要联系句子或语段所在的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理解。

 例如,《荔枝》一课中,作者写母亲剥荔枝时的动作:“(母亲)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

 细致的描写突出了母亲一生的勤俭、辛劳。联系母亲临去世前舍不得吃一颗荔枝的举动,母亲对儿孙深深的疼爱之情着实令人感动。

 (4)在反复朗读与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有效的朗读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一边读,一边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学习方法。

 诵读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方法,它不同于朗读,不同于吟诵,诵读强调眼到、口到、心到,核心是自我体验的过程,重在感受体验、整体把握。

 小学生要通过朗读和诵读理解作品,同时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此外,有的文章的开头、结尾或点题的句子直接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感情。

 例如《只有一个地球》结尾一段,为了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作者发出了这样的呼吁“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还有的文章标题本身就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感情倾向。例如《可爱的草塘》、《我爱故乡的杨梅》等,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地体会这种感情。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过去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头戏是“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语文课程标准中改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需要理性的判断,注重的是结果,强调的是规范、统一;“体会”则是感情的把握,注重的是过程,重在自主感悟,自由表达。”中心思想”仅仅是就文章的主旨而言,而“思想感情”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阐释,后者的外延比前者要大得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137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