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南北战争游戏 初三上册历史美国南北战争教案

美国南北战争游戏 初三上册历史美国南北战争教案,第1张

对于历史教师来说,要如何上好《初三上册历史美国南北战争教案》这一课呢下面我整理了人教版初三上册历史美国南北战争教案,欢迎大家的阅读!

 人教版初三上册历史美国南北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美国独立后,存在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

2、南北战争的过程、性质、影响。

过程和方法

通过历史学习理解独立战争与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认识林肯,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林肯在南北战争中为维护国家统一,废除黑奴制的主要活动,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给予林肯的评价,使学生知晓林肯一生致力于争取民主和种族平等的事业,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并始终保持高尚的品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历史功绩,得到你、美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

教学重点

分析南北战争的起因,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美国在独立战争后存在的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它为什么又导致了南北战争的爆发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设计问题为主

教学用具

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前置性学习

1美国独立后南北两种经济制度。2 南北战争的过程、性质、影响。

自学指导

出示课题,揭示目标。(白板展示)

自主学习

15分钟

知识点一: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

1、美国赢得独立战争胜利后不到80年,在美国国内为什么又爆发了南北之间的战争南北战争是否可以避免

2、请你列举美国南北矛盾的表现。

3、讲述一个南方黑人奴隶起义的故事

4、为什么林肯当选总统引发了南北战争的爆发。

知识点二:《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战争爆发后,实力雄厚的北方为什么会屡次战败为什么后来又能转败为胜,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

2、从课本145页“内战初期南北双方实力对比”表格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3、《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为什么会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这两个法令的颁布在南北战争和美国历史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

知识点三:葛底斯堡战役

1、 了解这次战役的大致情况

2、 阅读“林肯视察里士满”的及林肯被害的经过和马克思对林肯的评价,思考:人民为什么那么热爱他马克思为什么也给他高度的评价

3、 思考:为什么说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合作探究

10分钟

分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并形成结论,教师作适当点评、补充、总结

1、南北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内战中北方为什么能获得胜利

3、比较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异同。

小结全课:画出本课的知识结构图,小组内展示交流

两种经济制度(根本矛盾)-林肯上台(导火线)-南方挑起战争(开始)-《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转折)-胜利(1865)林肯被刺。

当堂训练

15分钟

一、选择题(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林肯成为美国历史上受人尊敬和爱戴的总统,主要是因为他( )

A、 领导了美国人民的独立战争 B、 维护了美国的统一,解放了黑人奴隶

C、 发表了《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的诞生 D、 给美国人民每人分配了土地

2在美国历史上被誉为“国父”和“黑奴解放者”的两位总统分别是( )

A、罗斯福 林肯 B、杰斐逊 杜鲁门

C、华盛顿 林肯 D、华盛顿 罗斯福

3、如果你生活在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你会感到美国人权的进步,这得益于 ( )

A、《权利法案》的颁布 B、《人权宣言》的颁布

C、《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 D、《独立宣言》的颁布

4、历史上通过两次资产阶级革命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的国家是 ( )

A、美国 B、日本 C、英国 D、法国

5、美国内战前夕,南方种植园经济实质上是 ( )

A、英国完全控制的殖民地经济  B、 封建社会前的落后的奴隶制度

C、封建的农业制度  D、 使用奴隶进行劳动的资本主义经济

6、1860年11月,林肯在大选中获胜成为美国总统,但在南部的十个州中,他一票未得,这是因为( )

A、林肯反对黑人奴隶制度  B、林肯主张大力发展北方

C、林肯赞成黑人奴隶制度  D、 林肯是北方各州的代表

7、美国内战北方取胜的原因有 ( )

①力量对比占优势 ②人心向背有利于北方 ③南方叛乱诸州准备不充分 ④人民群众积极支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2008呼和浩特)阅读下述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林肯1860年的竞选主题是“联邦必须而且将会得到保留”。他在竞选演讲中说:“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溃,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

材料二 “凡在上述州(注:指叛乱各州)以及地区之内被当作奴隶的人,将永远获得自由;合众国政府,包括陆海两军将承认和维护他们的自由。”

“这一法令是正义的,是宪法所认可的,也是军事上的需要。我请求公众能够认清这一点,请求上帝能为它赐福。”

——林肯 公元1863年1月1日

(1 材料一反映了林肯的什么思想

(2)材料二来源于一个什么文件它的颁布在南北战争中起到什么作用

(3)南北战争对美国历史发展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看了初三上册历史美国南北战争教案的人还看:

1七年级上册历史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2初一上册历史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

3七年级上册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4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52017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6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教案

分析和研究人的情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结合多个因素和方法。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和技巧:

观察非语言表达:情感通常通过非语言表达来展示,包括面部表情、姿势、手势、眼神等。观察这些非语言信号可以提供关于一个人情感状态的线索。

倾听和观察语言表达:人们在语言中常常流露出情感,包括词语的选择、语调、语速等。倾听和观察一个人的语言表达可以帮助你了解他们的情感体验。

提问和探索:与他人进行深入的对话,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探索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内心感受。通过主动与他人交流,你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情感世界。

了解背景和经历:一个人的情感体验通常受到他们的背景和经历的影响。了解一个人的背景故事、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等,可以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来理解他们的情感。

使用情感分析工具:一些科学研究和心理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使用情感分析工具来研究和测量情感。这些工具可能包括问卷调查、心理测量仪器、脑部扫描等,通过客观的数据来分析和研究情感。

学习心理学和情感科学知识:深入学习心理学和情感科学领域的知识可以提供更多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成果,帮助你理解情感的本质和影响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分析和研究他人的情感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并且要尊重他人的隐私和个人边界。在进行情感分析时,保持尊重、开放和理解的态度非常重要。

这个问题刚适合我来答,我来自东北很北差不多靠近俄罗斯的北方小城,而我对象是南方很南的靠近南海的一个小城市的。这么多年的生活相处磨合,对于南北差异的习惯我真的是感受非常深,咱们来一个一个聊。

1饮食差异大。

咱北方的吃东西稍微口味重一点,油盐啊辣呀也比较正常,菜呀,这个分量也比较大,包括面食也比较多,这个面条饺子包子,馄饨,各种。而南方这边的饮食较为清淡,他们做菜很喜欢清蒸,也没有太多的调料,不会弄得很复杂,像北方这种又油炸各种整,还要下很多调料呀。南方这边的菜品它的量会比较小,然后也比较精致,有时候你点8个菜吃饭都不够。但是你如果点两个北方菜,可能两个都吃不完,还得打包。

南方人特别是广东这边的人很喜欢喝汤,什么老火汤这个煲那个那个煲这个,北方人就几乎没有这个煲汤的习惯。这可能也跟气候有关系,南方人相对来说比较养生,吃东西吧,相对也会健康一些,也能吃到一些新鲜的东西,不像北方天气太冷了,很多像肉类太累没有办法吃新鲜的。

另外有很多大网上估计有看过的段子,比如说北方人吃的豆腐脑是咸的,南方人吃的是甜的。;北方人吃的粽子是甜的,而南方人吃的粽子是咸的,而且里面还加肉;如果不是有机会接触到这么多的南北差异,很难去理解这些不同,但幸好我们还是能吃到一起的,虽然南北差异巨大,需要多一些相处包容。

2生活习惯不一样。

比如说买东西这块,南方人呢,可能买菜一天一买,特别是广东这边,他们讲究新鲜就是讲究新鲜,天气太热,很多食物过夜了很容易就坏。他们买青菜就买那么一点,买肉呢还能买个两块钱三块钱5块钱的。在东北买这么点是容易挨揍的,东北人买东西一买都是买一堆,这跟气候和生活习惯也有很大的原因,因为天气太冷了呀,你不可能每天去买,很多食物也本来就能保鲜,也没有那么多新鲜的蔬菜。所以就会有“囤积”物品的习惯。特别是买菜一买买一堆装满冰箱,这样的话就不用什么再出去买了,毕竟冬天北方外面零下20多度,而广东这边冬天。有的时候甚至都零上20多度。

另外在北方不经常洗澡,因为第一是干燥,第二呢也不方便,第三的水可能也没有那么丰富。而南方这边一天一洗澡甚至一天两洗澡不洗都不行,一出去容易身上黏黏的有汗,所以不洗澡会非常不舒服。

南北差异巨大的习惯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两个是主要的方向。

南北战争故事分析

造成美国南北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经济矛盾以及双方的劳动制度的不统一,北方的自由劳动制度和南方的蓄奴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冲突。而造成这次战争的直接原因,是1861年4月份到时候南方军队炮击了北方在边境的一座军事要塞,这成为了美国南北战争开始标志。

南北战争爆发的关键人物林肯:

这次军事冲突是事出有因的。在1861年3月份,亚伯拉罕·林肯被当选为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所属的党派是共和党,这也是共和党第一次在美国执政。就共和党的执政观点,对南方的蓄奴制和经济制持有否定的态度。

因此林肯总统一上台,南方各州的种植园主意识到他们的利益将会受到很大的损害,因此先后发动叛变,退出了联邦,并自发组成了“美利坚联盟国”,他们推举戴维斯为总统,制定了新的宪法,和林肯政府分庭抗礼。

就政治方面而言,林肯当选总统,也可以被视为美国南北战争开始的标志,因此共和党的当选,使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激化到了不可缓解的地步,而南方地主的极端做法,更无疑使这场矛盾到达了巅峰。

而在1862年4月的那次炮击事件之后,林肯总统一方面号召民众为了联邦的统一而战斗,另一方面寻求着避免战争的和解途径。但是在北方各阶层人民的强烈要求下,林肯总统最终下定决定,和南方开展,因此,南北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南北战争故事分析:

威廉·特库赛·谢尔曼是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北方将领和英雄,他和合众军的总司令格兰特一起,击败了南方军队的主力,使美国重新归于一统。在关于南北战争故事中,很多都和这个人物有关。

在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实施“三光政策”的日本军队,给中国的军民带来了巨大的伤亡。但是这个政策的始作俑者,就是美国的谢尔曼将军。日本军队只不过是采用了他的这种战略思想而已。

被北方对南方开始反击的时候,总司令格兰特给谢尔曼下过一道命令,内容是对南方进行不计代价和不计后果的毁灭,不仅要消灭他们的军队,也要摧毁他们的经济和人民的斗志。

谢尔曼接到格兰特司令的命令之后,就开始在攻占区实行所谓的“三光政策”,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火烧亚历山大。谢尔曼在经过几个月的苦战之后,攻克了亚历山大,他决定将这个城市彻底摧毁。亚历山大城内的居民们都不愿离开,以为只要他们不走,联军就不会放火。

但是谢尔曼还是要求士兵们执行了,因此整个亚历山大被付之一炬,据说火焰烧得有一百多米高。城内的老幼妇孺无一幸免。

谢尔曼将军对此说“我就是要让南方人和他们的子孙后代得到刻骨铭心的教训,永远不敢再想要独立!永远不敢诉诸战争!”他的做法让南方的军民都感到恐惧,也彻底摧毁了南方的斗争,为南北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有一部**是关于南北战争故事的,名为《血仇》,讲的就是在谢尔曼三光政策下的南方军民的故事。

南北战争格兰特做出了什么贡献:

从1861年4月12日到1865年4月9日,美国爆发了长达四年的南北战争,格兰特是北方联邦军队的总司令,对美国的南北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格兰特的全名为尤里西斯·辛普森·格兰特,1822年4月27日出生于俄亥俄州波恩特普里山特。

年轻时候的格兰特性格腼腆,但极其善于马术,后来考入了西点军校,由此进入了他的军事生涯。事实上,在美国历史上,格兰特还是唯一一位在西点军校毕业的总统。

1843年,特兰特从西点军校毕业后,参加了美墨战争。后来南北战争爆发,格兰特被调往西部战线作战。1862年2月6日,格兰特指挥了唐纳尔逊战役,他在北方军队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依然取得了胜利,因此被称为“唐纳尔逊大捷”,这场战争,也是北方军队第一次在内战中取得胜利。

通过这场战争,让格兰特名声大震,不久就被升为了少将。1862年4月份,在著名的复洛会战中,格兰特指挥北方军队,再次战胜了南方军队。使得他成为了北方军队中的战神,也使他得到了中将的军衔。他凭借着这两次战役的胜利,在第二年三月成为了北方联军的总司令。

1863年,格兰特又参加了进攻维克斯堡的战役,通过一系列的艰苦作战,维克斯堡被攻陷,格兰特俘虏了南方军队超过三万人。此后,他又和谢尔曼共同制定了对南方军队的东西两线同时进攻的作战计划,将南方联盟的势力分割成两块。1865年,格兰特率军攻破了南方的首都里士满,结束了南北战争。格兰特在战后,成为了美国第18任总统。

第一段,作者陈述家庭的特殊不幸和作者与祖母更相为命,以使武帝化严为慈,化对立态度的逞威为同一立场的体恤。“臣密言”,是奏表开头的一般格式。“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是第一段的综述,又是全文陈述苦情的总冒。“险”,不同于今天的“危险”义,《说文》:“险,阻难也。”贾逵《国语》注:“衅,兆也。”“险衅”,险恶的兆头。“闵”,病困,凶丧。“险衅”“闵凶”这两个词儿含义程度很重,很快就把读者导入惨苦的境域。什么“险衅”什么“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小孩儿出世主要依靠父母抚养,竟然“慈父见背”,是一大不幸。《文子》:“慈父之爱子,非求报。”可见父慈于子是人之本性。作者不用第一人称“臣”,而用第三人称“孩”,旨在客观陈述苦情以使武帝动心。父亲死了,固然痛苦,如果还有慈爱的母亲一道过着孤儿寡母的生活,那还只是比较艰苦而已,竟然又“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是又一个大不幸!《晋书·李密传》:“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四岁的孩子,既经失怙,又已失恃,宛然一只被猎人击毙父母的没有羽翎的乌鸟,其寒伧、蒙昧、本能地求居觅食而又不可得的苦状可以想像得之。《毛诗序》:“卫世子蚤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舅夺母志”典出于此,但这是托词(因为封建社会里人们把妇女在亡夫以后的改嫁视为丑事),也是作者对母亲宽解的一种孝行。从心理的通常情况看,似乎长者特别喜欢第三代,似乎祖父祖母喜欢孙子胜过儿、媳喜欢子女;如果这种判断不误,那么,祖母刘氏对作者的特别喜欢是很自然的,再加上作者是一个失怙失恃的孩子,当然特别喜欢又加上特别同情了,这样,“悯臣孤弱”的“悯”其含义之深、程度之重可以贴切体会,祖母当然“躬亲抚养”了。《晋书·李密传》:“密时年数岁,感挛弥至,之情,遂以成疾。”“九岁不行”,也许是软骨病之类。如果孩子身体健康,祖母操心费力可能少些,现在竟是“九岁不行”,特异的体弱是又一种大不幸,是祖母格外操心费力的又一个因素。以上一句写“弱”,以下集中写“孤”。尽管有三种大不幸,如果家里人丁较多、外面亲戚不少,那还可以有若干圆通的余地,现在是“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孤”得够痛苦了,够奇特了,够长久了:一,从作者的父辈看,没有叔叔又没有伯伯。二,从作者的平辈看,没有哥哥又没有弟弟。《诗经·郑风·扬之水》:“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汝)。”郑玄笺:“鲜,寡也。”作者借用《诗经》一句,但“鲜”并不作“少”讲而作“无”讲,是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下跟“既无叔伯”的“无”避免重复的一种特殊词义。从外亲看,既没有为祖母、兄弟、妻子等穿孝服的亲眷,也没有为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穿孝服的家族,也没有为堂兄弟、为未出嫁的堂姊妹穿孝服的同姓,单枝独芽寡人一个。从经济看,门庭衰败,连个使唤的童仆也没有。最后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来简括、有力、形象地刻画作者幼年时经历的那种寂寞、清贫、孤独、悲怆、冷酷、凄厉无告、遭人白眼的惨境。封建社会的世俗观念跟今天不同,今天男女平等又以独生(无分男女)为正为荣,封建社会重男轻女又提倡多子(男子),作者这个“九岁不行”,又是“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又是缺亲无故,又没有童仆的清贫之家的几世单传的孤根弱苗的成长,饱蘸着祖母刘氏多少关顾之爱,倾注了祖母刘氏多少矜悯之情,耗费了祖母刘氏多少操劳之力!不妨说,祖母虔诚不渝地把自己全部的智慧、热血、精力乃至生命都放在抚养作者上面,读者怎不被浸透在一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氛围之中而对作者产生深切的同情呢如果祖母刘氏身心康泰,操作便利,那还可以有些周旋。大不幸又一次在必然中发生了,——祖母刘氏经受不了许多家庭变故的摧残,经受不了许多社会人心的冷遇,经受不了许多对孤弱孙儿的哀悯和担心,喂养和抱持,事必躬亲,因而“夙”婴疾病,“常”在床褥,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祖母所唯一依靠的是一根弱苗而已,“臣侍汤药,未尝废离”,概括而又具体地写出了作者对祖母的孝谨备至。《晋书·李密传》:“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可见作者对祖母感情的深切、侍奉的殷勤和依附的紧密。从“而刘”到“废离”不过寥寥几句,却勾勒出陈情不仕的一个很重要的画面。以下论列紧紧把这几句当作惟一的事实根据。

第二段历叙朝廷多次征召,优礼有加,都由于“刘病日笃”而有着“报国恩”和“徇私情”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作者旨在消除晋武帝的疑虑,为下文请求“终养”埋下伏线。“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其中有对晋武帝的最高颂词;更有对作者深受其恩的最大感激,“沐浴”一词隐喻作者犹如禾苗蒙受雨露滋润因而茁壮成长。武帝担心作者以事奉祖母为借口,实在是对新朝持反对或观望的态度,作者更担心如果措词失当会引起武帝疑虑将有杀身之虞。“奉圣朝”,臣仆称君之词,“沐浴清化”,臣仆无比感激新朝的话,称呼和感激都能使晋武帝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宠臣对君主说话,因而心弦为之一弛。“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又作为一个过渡引导到“陈情”上来,以下具体地陈述“沐浴清化”的事实:一是太守推举作者为“孝廉”,这是褒德;二是刺史荐拔作者为“秀才”,这是称才,但是“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辞不赴命”乍一看来并非“沐浴清化”,其实是最好的“沐浴清化”,因为晋朝的地方官吏不但承认并且大力表彰了作者的孝顺和与事有原则和有才干,而且体谅了作者的惨苦处境,通情达理,言到行成。由于是地方官吏,又由于是以前的事,只用“供养无主,辞不赴命”简单交代一下就行了。“沐浴清化”的更重要的事实是“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武帝“特下”诏书,而且要作者做特别亲信的宫廷侍卫之长;不久又授予辅佐太子的官职。面对最高统治者一再提拔,作为降臣的李密越发不能简单从事了,于是“具以表闻”。在武帝看来,李密对这种厚爱竟然“辞不就职”,难免身在曹营心在汉。但是作者巧妙地写道:“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作者主动说出武帝心中想要说的,而且是这样委婉,这样诚恳,武帝当然会心平气和了。但这话毕竟是作者所说,从以前的情况看,并没有获得武帝的谅解,而是遭到强迫手段:“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切”,“峻”,“责”,“逋”,“慢”,都准确鲜明地刻画了武帝当时的恼怒情态。郡县风驰电掣地执行王命,是“逼迫”,是“催”臣上道,州司具体贯彻王命,是“临门”,是“急于星火”,先后六个四字句,非常精练形象地描绘了一幅雷厉风行无可阻遏的催命图,这与上文所写“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成为鲜明的对照。“臣欲奉诏奔驰”的“奔驰”用得绝妙,它有力地显示了作者非常急切地希望立刻赴京为皇家奔走效劳的焦急心情,“刘病日笃”的“日”字又准确地显示了苦情日深而且是为时不久,它跟下文“苟循私情”的“苟(姑且)”相得益彰。作者巧妙地应用了二难推理:“欲奉命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循私情,则告诉不许”。二难推理是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联合起来的推理,它的前提既然有两个,结论就是或此或彼,因此说,“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这个结论含蕴精警,表面看来它有对武帝的忠敬之心,又有对祖母的孝顺之情,使武帝意识到作者的真情实感一一出自肺腑,句句有理,处处合情,部分地消除了对作者的某些疑虑。其实呢,辩证地看,这里的根本观点是“先徇私情,后报国恩”。如果是先直截了当地提出“愿乞终养”,很可能激怒武帝遂致罹难,这里形式上提出两难,正是作者与事为文的高超所在。怎样进一步说服武帝呢作者留下了一个悬念,而把读者引向下面的关键的即是高潮的一段。

第三段提出晋朝“以孝治天下”这个治国纲领,陈述作者特别孤苦的处境和作者的从政历史、人生态度以及政治思想,以便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韩非子·说难》:“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矜,……有欲矜以智能,则为之举异事之同类者,多为之地。”作者紧扣治国纲领大做文章,使武帝感到“大意无所拂悟,辞言无所系縻”(见《说难》)。圣朝“以孝治天下”,并且做到“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是热切称颂朝廷褒扬孝行态度坚决、措置得当,却更是为“愿乞终养”设置根据。于是说出了“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副词“特”和两个形容词“尤”“甚”集中有力地写出了作者的情况是异乎寻常的特殊,那就越发应当而且必须“蒙矜育”了。如果是粗心的作者,行文至此,也许可以认为提出“愿乞终养”了,那仍然要把事情弄坏,因为“以孝治天下”是讲法,“凡在故老……”是说理,都还只是一般的论辩艺术,都还没能进一步打开武帝的心扉。聪明而又耐心的作者忽然宕开一笔,索性刺刀见红,把情节推向高潮!他勇敢坦率而又十分机警地把自己的历史问题、人生态度以及从政思想来一个彻底交代,全盘亮相:“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少”“仕”“历”职说明了仕臣之久,供职之勤,但它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尽忠守节于西蜀,而是为了“图宦达”。既然“图宦达”,就说不上“矜名节”,就较多地打消了武帝的疑虑。另一方面,武帝的措施又使作者这个“至微至陋”的“亡国贱俘”深感“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完全应当“士为知己者死”,怎么可能徘徊犹豫、另有所图呢这又进一步打消了武帝的一些疑虑。在武帝看来,皇君至高无上,降臣至卑无下,动不动就可以非常方便地施以高压。作者看准了这种心理状态,尽量把自己压低,把国恩抬高:“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一个“贱”字,仍旧感到不足,再加上一个“微”字和一个“陋”字,而且是“至微至陋”。与此同时,国恩深重是“过”蒙拔擢,是“宠”命“优”“渥”(“优”“渥”同义),前朝降臣恩荣加身,必然要欣慰,惶恐,感奋无已,效忠不二,这正是武帝所急切希望的。接着用反诘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只能是增强陈情语气而不会激怒武帝,降臣对新主竟能如此措词这是少见。也不是守节蜀汉,也不是拒官新朝,那是为什么呢唯一的原因除了前文所说,作者勾勒了又一幅惨苦图,亦即祖母刘氏的病笃图:“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这个隐喻形象地表白了祖母大限临头,而且是很快地临头,作者只是竭力捕捉一刹那的时机,完足一刹那的义务,享受一刹那的幸福而已,这已为下文“报刘之日短也”张本。文章至此,完全可以提出“愿乞终养”了,但聪明而又极其细心的作者还怕武帝认为以一般的孝敬长上为借口实在为的消极抗拒皇命,作者又一次综述了自己跟祖母血肉相连不可或离的紧密关系,“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是一种意思,一种说法;“母、孙二人,更相为命”,还是这种意思,但是另一种说法,强调中具有错综变化,又自然地得出了“区区不能废远”的结论。“区区”,拳拳,一片真情,也就是“不能废远”,用“区区”又用“不能废远”,也是强调中具有错综变化。以上两句出自肺腑,动人神魄,从悉心说服武帝体恤下情看,“区区不能废远”明确表示不能分离,比上文“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的两可之说前进了一步。

第四段明确提出“愿乞终养”,表示要先尽孝后尽忠,以期感动武帝达到陈情目的。

尽管作者从法从理从情写得娓娓动人,但他仍然清醒地、审慎地料到武帝不能满足于“区区不能废远”的说法,还会采取一些相应的高压手段。作者又清醒地、审慎地估计到尽管上文已经有种种刘氏大限不远的表白,但武帝还会认为“徇私情”跟“报国恩”的抵触,作者仍旧不能提出“愿乞终养”的请求,本段开头就亮出具体的时限说:“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四十四岁,是中年人,风华正茂,报国多日;九十六岁,古来稀有,风烛瓦霜,瞬息可灭,很自然地得出“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的结论,这结论清楚地陈述“报国恩”跟“徇私情”只有为时极短的矛盾,稍稍从长远着眼就根本没有矛盾,也是合情合理地提出解决尽忠跟尽孝暂时发生矛盾的措施的有力依据。从武帝设想,可以把成全李密作为“以孝治天下”的一个范例,更可以达到李密出仕新朝的目的,冠冕堂皇,惠而不费,何乐而不为!老练深沉的作者这才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请求。“乌鸟私情”,是比喻也是比拟,它是“愿乞终养”的根据,又回溯到这是动物本性所在,治天下的本性所在,完全符合“以孝治天下”的纲领;又是恳切、谦抑的天真流露,这种措词委婉得体,曲折有致,连铁石人也得回心转意,武帝当然不能拒绝。《尔雅·释诂》:“愿,欲也。”它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愿意”,应作“很希望”讲,表示愿欲之深。用了“愿”又用“乞”,同义的语词反复表示分外强烈。精妙的是,作者明确提出请求以后,还害怕武帝不相信他所说的“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为了印证所说句句属实,了无欺诈,再作出了以下印证:“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所见”,“明知”,“共鉴”,异词同义,有力地显示了作者的辛苦如日之光,如火之煌。当然,印证的作用远不在于使武帝深信其事,更可以使武帝感到,即使不从作者的处境考虑,而从“以孝治天下”这个手段出发,成全了作者为时短暂的请求,可以收民心,可以服官吏,又可以动神灵,更可以慰作者,一举四得,何乐而不为!奇妙的是,作者还觉得意犹未遂,言犹未尽,情犹未达,理犹未顺,再一次请求“矜悯愚诚,听臣微志”,以便刘氏意外地免除不幸,以便自己意外地获得成功。“愚诚”,“微志”,“侥幸”,“保卒”,一连串的词语,表示作者以最谦恭、最虔诚的口吻含泪哀求,催促武帝彻底动情。更妙的是,为了再一次使武帝放心,作者最后提出“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保证,这比“尽节于陛下之日长”又大大进了几步:活着不惜人头落地,死了也要结草衔环。尽管实质是为了作者对祖母的高谊隆情,但作者对武帝的极其忠爱、无比尊崇、十分殷勤的心情溢于言表,使武帝越发深信作者陈情的诚挚和急切。最后又以一个降臣的口吻概括地表达了格外恭谨的想法:是“犬马”,是“怖惧”,更是“不胜”,宛然适合一个新朝君主所希望听到的降臣的朴实、真切而能扣人心弦、令人怜悯的语言,怎不使武帝叹为观止、霁怒为怜、予以怀柔呢!《晋书·李密传》:“武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华阳国志》:“嘉其诚,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晋书·李密传》:“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可见李密是情真意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232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