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教师职业道德

如何培养教师职业道德,第1张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说到底就是培养教师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而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和习惯是构成教师道德品质的基本要素。因此,教师道德修养实际就是提高教师的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磨炼师德意志、培养师德行为的过程。

(一)提高师德认识

教师是学生心灵的铸造者,是学生品格的塑造者,是学生心智的启迪者。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不仅要教好书,而且更重要的是育好人。要切实改变“唯分是优”的传统观念,认识自己肩负的责任。

(二)陶冶师德情感

师德情感是指教师心理上对师德规范所产生的一种爱憎、好恶、荣辱、美丑等的情感体验。师德情感是师德品质形成的条件和因素,在师德品质的培养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首先,师德情感是把教师的师德认识转变德意志和师德行为的持续动力。

其次,师德情感具有评价行为和调节行为的作用。

师德情感主要包括正义感、自豪感、荣誉感、幸福感等。

正义感要求教师以公正不倚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和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自豪感是教师因本职工作伟大而感到光荣的一种道德情感;

荣誉感是教师为社会作出贡献而受到社会肯定和鼓励,从而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价值并感到喜悦和自我安慰;

幸福感是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得到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

(三)磨炼师德意志

教师道德意志是教师要履行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时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做出抉择的力量和坚持的精神。

一方面,正确的师德认识和强烈的师德情感是形成教师道德意志的源泉;

另一方面,教师道德认识提高和教师道德情感培养也需要教师道德意志作保障。

教师道德意志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道德意志的自觉性;

第二,教师道德意志的坚持性;

第三,教师道德意志的果断性;

第四,教师道德意志的自制性。

(四)培养师德行为

进行师德教育不仅仅在于使教师形德认识,激发师德情感,磨炼师德意志,更重要的是把这种师德意识转化为相应的师德行为,并经过反复的实践形成习惯。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过程是提高教师道德认识、陶冶教师道德情操、磨炼教师道德意志、养成良好的教师道德行为习惯的四个环节的有机统一的道德实践活动的过程。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指教师道德人格不断发展完善的需要

教师良好的道德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自发地形成,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教师只有在教育实践中,通过努力学习。

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了解到社会主义教师道德的内容和意义,并通过自身的修养,将认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进而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和习惯,才能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

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需要

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在职业劳动中,不断提高对教师道德的认识,规范自身的教师道德行为,以培养出崇高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所作为,有所前进,完成时代赋予教育任务。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多因素、多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教师要实现自身道德品质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转变,就必须注意把握和坚持如下基本原则。

1、坚持知和行的统一

知即对教师道德的认识及其在这一基础上所形成的观念等。这是师德修养的前提。行即行为,也就是教师把职业道德的理论认识付诸于行动,这是师德修养的目的。

2、坚持动机和效果的统一

所谓动机,就是趋向于一定目的的主观意向和愿望。它是意识到了的行为动因,即激励人们行动的主观原因。所谓效果,就是人们行动所产生的客观结果和后果,它是人的行为的客观记录。

1、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高度是事业心;

2、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良好的语言文化修养;

3、较好的教学理论观念及教学组织能力;

4、通晓幼儿教育科学理论和各种课程的教学技能;

5、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6、有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

首先,要喜欢这个职业,其次是有耐心和爱心。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肩上担负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应当正视自己的社会使命和义务,让自己的言行衬得起这份职业。虽然教师也是一份工作,但他毕竟不同于其他工作,他能架起人类通往未来的桥梁。所以必须正能量更多一些。

其实,教师也是由普通人担任的一种工作。既然是普通人也就避免不了一切问题。我们能够理解,如果不适合做教师不妨试试自己喜欢的工作。不要影响学生、也不要影响自己。最重要的是,人要有良知有爱心。

答案:A

教师的职业正义感是一种最基本、最高尚的道德情感。它要求教师以公正平等的态度来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职业道德关系,维护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的正当合法权益,并同一切危害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的行为做坚决斗争。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只有自身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在任教过程中,职业道德也是第一位的。试想一下:一个教师,如果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那么,不管他有多高的教学水平、多高的资历,他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还不是教出一帮危害社会的精英?

他的作用在于指导和影响教师的道德行为和抉择。所以,教师职业道德情感修养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和需要。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书育人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在职业劳动中,不断提高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以培养出崇高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完成人民赋予的教育任务,完成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崇高使命。

新时期下的师德内涵

现代教育和社会发展要求新时期的教师应努力构建具有时代特点的先进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内涵。

教师应该有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内涵。

1师品,德高为师。热爱人民教育事业是教师道德的根本原则,是师德最重要的规范,也是其他规范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必须具有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的坚定信念和为祖国培养现代化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忠诚于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坚守高尚情操,廉洁从教,精于教书,勤于育人;发扬奉献精神,不断探索,勇于进取,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师知,学高为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要求教师学识渊博,学业精深,一是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领域知识,二是要有一定的实践教学知识。面对现代化的高频率的知识更新和修正,前沿知识不断扩充,教师应不断学习,形成良好的终身型学习体制,同时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师能,技高为师。新时期的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教师教书育人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不断学习最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使自己尽快具备多元的、合理的知识结构,积极开展教学方式的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模式,在耕耘中拓宽视野,在教学中提升教学水平。

4师表,身正为师。教师必须“为人师表”,遵守社会公德,严于律己,作风正派,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和品德,并坦诚接受学生社会与自我的监督和评价,用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在社会比较利益机制的条件下,教师职业道德出现了一些不可回避、不容忽视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除了个体因素之外,社会环境因素与教育管理体制因素是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内涵建设刻不容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236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