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童年,鲁迅到底怀着什么感情?

面对童年,鲁迅到底怀着什么感情?,第1张

鲁迅的被过度咀嚼、误解,这是先从语文课本开始,学生尤其厌恶,我学生时代也厌恶,觉得真是个妖魔,害人不浅。

鲁迅的“起疑”,是先从照片开始的,影像的力量,它就摆在那里,透过久远的时光,直望着你,尤其是有张照片,鲁迅穿着开衫大毛衣,里面搭着V领粗针毛衣,系着腰带,单手叉腰的站着,留着胡子,活泼俏皮的看着镜头,简直就不敢认。还有张是和友人围坐着会晤谈话,那么谈笑风生,神采飞扬,不知是否穿了长衫的缘故,显出中国文人的风骨,儒雅中带着豁达,全部呼之欲出。最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多数照片中他一副爱谁谁的不屑相,这也太前卫了,难怪文中偶尔会冒出点混不吝的感觉。这些照片比什么都要来的直接,鲁迅不再是一个不知疲倦,逮谁灭谁,苦大仇深的斗士的形象,而是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少年有青年有老年,他活了,回归成了自己,不再是一个不知宣传什么的宣传工具,我想自己应该再次认识他。

我接受的教育中,强迫学生面对的被肢解了千百遍,面目全非的文字尸体,并从中发现美感进而提高觉悟,有谁会不反感?即便它是牛逼的,但被这般对待后,也实在是难以激发出爱意,何况教受的还是教育者的误读。前些日子,问些友人对祥林嫂,孔乙己的看法,结果可想而知,全是被灌输的误解,从中最该看到的,鲁迅给予弱者的深切同情,如祥林嫂被命运的捉弄,孔乙己被时代抛下的悲哀并凄凉的想保留文人的体面,全都没看到。群体无聊昏噩的生活中,对于个体受难者残忍的取乐,更没看到。国人的懦弱凶狠狡诈滑稽,这是鲁迅反复刻画的主体,其实这些群体行为,曾经,现在,莫不如此,又如何奢望现在的教育会教导给予个体尊重,正如《狂人日记》中所写,“…………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的给我吃…………”,“吃人的人是我的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重新读鲁迅的小说,尤其是《药》里,有很多处黑色幽默的描述,经这一描写的群众,无知的令人笑出声,如写的在“死一般的静”中期待,虔诚的希望乌鸦显灵,结果乌鸦“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作者让人物怀着一个可笑的希望,又显那么合情合理,但这希望实在是可笑,结果必须是落空,必须滑稽,这样的幽默快感,读王小波的作品也会有,但比之王的戏谑,鲁迅的更辛辣。文中刽子手在茶肆中与众人谈论革命党,鲁迅写的众人是“很现出气愤模样”,“恍然大悟”,革命党人是“发了疯”———这就是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民众,禽类一样脑子的民众,启动了全部智慧后得出的答案,看到这不得不发笑,想来鲁迅不知用什么恶毒的语言攻击才痛快。这些丝丝入扣的描述,如手术刀般的无情,彻底的切割着,放下了像对祥林嫂,孔乙己的同情,在这里,人人都是帮凶。

鲁迅同时又是个可爱的人,尤其是处于童年回忆中的鲁迅,分外可爱。随着记忆的铺展,一个弱小真挚的孩子出现了,这孩子便是鲁迅。如“新年到了,闰土也就到了。”这么深情的话,于我这个出产于伟大正确的教育的出产品,相当难以置信会是鲁迅所写

鲁迅的《自嘲》同前人的“解嘲”,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很大不同。前人是客嘲自解,鲁迅只称“自嘲”,这是命题的不同。前人借客嘲以鸣不平,借自解以占身分,主要是自我解嘲,对自己的不平不敢触及封建统治者,还有美化封建统治者的作用。鲁迅的《自嘲》,是革命的诗篇,是敢于刺向国民党反动派,是表明了他对敌人的藐视,表明了为革命事业战斗到底的决心。那末用前人的“解嘲”来比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正说明鲁迅在创作上的发展,正象鲁迅的《我的失恋》有所继承而又有发展那样。指出这点,有利于我们对《自嘲》这个题目的理解,使它更符合于诗的实际。

其次是最后一联“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解释。一说“最后两句是讽刺当时那些只顾自己舒适自在,不过问政治的人”。二说是讽刺国民党反动派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迁都洛阳,直到12月才迁回南京,作者写这诗时还没有迁回。三说“‘躲进小楼’再一次表达了鲁迅一贯主张的‘壕堑战’的思想。‘小楼’是掩体的工事,是前线的战壕。躲进小楼,乘机出击,是为了更好地保存自己,打击敌人,消灭敌人。”四说“‘成一统’意思是自成一统,与蒋家王朝针锋相对。‘小楼’虽小,但作为对敌斗争的一个前哨阵地,是与无产阶级整个革命斗争联在一起的。”

再看前人写的“解嘲”,在后一部分是怎么说的。东方朔说的是“时虽不用,块然无徒,廓然独居”;扬雄说的是“惟寂惟寞,守德之宅”;班固说的是“慎修所志,守尔天符”。都是讲自己安于寂寞,有以自守,不是讽刺别人的。一说讽刺不过问政治的人,是不恰当的。要讽刺的主要是敌人,对不过问政治的人是教育问题,不是讽刺他们。鲁迅讲的“躲进小楼”同前人的“廓然独居”,安于寂寞,在形式上也有相近处,当然两者的精神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退守,后者是战斗。

“躲进小楼”怎么战斗呢是不是以小楼为壕堑作壕堑战呢我们只知道当敌人攻进城市作街道战时,才躲在小楼里,以小楼为掩蔽袭击敌人。鲁迅反文化“围剿”而战,怎么以小楼作壕堑呢反文化“围剿”而战,一定要利用报刊作为战斗阵地,向敌人进攻,离开了报刊这个战斗阵地,即使躲进小楼,又怎么去攻击敌人呢鲁迅的壕堑战,是他写战斗的杂文时用各种笔名.来迷惑敌人,是他写战斗的杂文时用各种巧妙的艺术手法来蒙蔽敌人的眼睛,是这样来掩蔽自已,进攻敌人,而不是“躲进小楼”来保存自己,打击敌人。三说恐怕不符合实际。四说认为“躲进小楼”是坚守阵地,“成一统”是与无产阶级整个革命斗争联在一起。但原句是说“躲进小楼”成为一统,即躲在小楼里成为一统天下,并不是以小楼为据点,再同革命根据地联系起来,才成为一统天下的。正因躲进小楼成为一统天下,才和“管他冬夏与春秋”相应,外界的政治气候不论怎样,管他呢!即不管的意思。

鲁迅原名周树人,出生在浙江绍兴,从小就聪明,读书过目不忘,可仍然非常刻苦。有一年,鲁迅离家在苏州读书,到了冬天,外面下雪,天气异常寒冷,可鲁迅还想继续读书,可实在太冷,没有办法。这时,他想到了古人头悬梁锥刺骨的故事。

第二天,鲁迅想到辣椒驱寒,茶叶提神,就卖掉了上学期学校颁发的金质奖章,去买了茶叶和红辣椒。到了晚上,鲁迅在屋里生起了煤火,烧了热水,泡上茶。困了就喝茶,冷了就吃个辣椒,就这样一直读书到深夜。

如此的艰苦阅读,鲁迅终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国家外派留学生资格。这一段艰苦读书的历程,为鲁迅日后的伟大成就打下坚实基础。

扩展资料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鲁迅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

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并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

他与同时期的世界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样,在关注本民族的同时,也在关注着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并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鲁迅一生追求民主,早在新文学运动伊始时期便向封建旧文化宣战,不断与压迫民众的旧思想旧文化斗争。“女师大学潮”发生后与迫害学生的军阀进行论争,鲁迅不畏强暴执笔对战,显示出一个正直文人的气概。尔后国民党统治之下又大胆披露其黑暗统治。

三十年代又与***内左倾的错误文艺路线进行斗争,其后与党领导下的文艺工作者合作成立了无产阶级文艺思想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鲁迅作为左联的盟主领导左联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文艺妄图绞杀无产阶级文艺的阴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268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