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析 情感 手法 表达效果 《老马一首》 年代:宋 作者: 刘克庄 脊疮蹄蹇瘦阑干,火印年

古诗词赏析 情感 手法 表达效果 《老马一首》 年代:宋 作者: 刘克庄 脊疮蹄蹇瘦阑干,火印年,第1张

怜惜与敬佩交织的复杂情感。将老马的年轻时期的赫赫功绩与今朝落魄对比,表达了疼爱、怜惜之情,又用“昔走塞垣如抹电”一句,将其当年的功绩表达了出来,暗含敬佩与喜爱。

将老马的现况与新驹风光的当下对比,将昔日的威风赫赫与今日的老朽落魄对比,表达了对英雄末路、有功绩者在晚年却无法得到应有的好待遇的悲叹与讽刺。

创设适宜的氛围,让学生沉浸到诗歌的意境中,体味美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创设情境,挖掘文本中的社会美、自然美、道德美和人性美等美育因素,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的作用,播放一些古典音乐或者优秀的朗读磁带,让学生在美育的氛围中

古诗平仄

古词和格律诗对文字的平仄有严格的要求,稍谙古文者皆知。以七律为例,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对中间两联尤其要求严格对仗。从声调上讲,首先是平仄相间,即不能出现连续的平声或仄声,当然仅对偶数位字作这一要求,也就是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其次是联间沾,联内对,即上联后句与下联前句平仄相同,同联当中平仄相对。词的词牌格式更多,平仄之式更为复杂,但平仄相间仍是重要的原则。

律诗绝句的各种固定形式,自有其鲜明的美学及诗学特征。以五字和七字为一句,一是读起来节奏鲜明,另外则是更符合记忆的要求,这种分句法最容易记住;对仗具有典型的轴对称形式的美感,恰好又与中国文化的美学特征相协调一致,如古代建筑典型特征就是它的轴对称性;韵脚一致能使阅读吟诵和谐流畅;平仄相间使诗句抑扬顿挫;联间平仄相沾则能起到整诗语气贯通的作用,类似于汉语修辞手法中的顶针。各种特征之重要性和必要性,也由此看出不尽相等。

声调是汉语特有的,它是一个汉字必备的语音特征,不像英语仅有音节特征。声调的本质是一个字发音时音高的变化特征,持续高音为阴平,由低到高为阳平,先降后升为上声,由高到低为去声,简单说为音调的变化就是声调。但是声调口口相传,因而变化很大,又有地域之别,更难统一,不象文字有固定的流传形式而比较稳定。一个编辑论及拙诗“坐看寒山一片湿”中的湿字,认为属入声,归仄声类,确实直到现在仍有许多地方语言中保留有入声,象古音一样,但是现在推广的普通话已经删除入声,将其原入声字分别划归阴阳上去四声。那么究竟在现代的古诗创作中,是以普通话为标准呢,还是以古音为标准呢,或者以地方语音为标准?如果要有标准的话,当然该以普通话作为标准。有唐七绝第一(文无第一,这里仅仅是借用某些评论家的话来说明这首诗的地位)的《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笛”古为入声,属仄声,入格;今普通话为阳平,属平声,出格;且“杨”字为平声,也出格。这也从侧面说明关于平仄的要求是不能太严格的,因为有时我们连平仄的统一标准都不能完全确定。

古诗词是能够入乐而唱的,诗有吟诵之说,吟不是唱,是拖长了字音,改变了音调的,吟到得意之处还要将音抖几抖。词也有倚声填词之说,实际词牌就是一首已经谱好了的曲。古诗词一旦入乐,其声调之性质便不复存在,平仄也就失去了意义,仅在以纯语言形式存在下,平仄才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其美学特征却不一定是必须具备的,即古诗词创作中声调的作用主要应该是限定一个字,仅凭阅读就能判断出来,而不是非得在这个位置上固定平或仄,这方面的要求显然不应该像建筑为了对称美而严格要求一样。一个著名声乐家在教授怎样唱出“琴手”和“禽兽”的区别时,要求前者以软起,后者以硬起来区分,软起是发音时由弱到强,类似于阳平音或上声,硬起是指发音时突然将声喷发均匀发出,类似于去声的发音,这是用音强去比拟于音高,也说明汉字入乐已经失去了声调的意义。强行的程式化的要求,往往会限制艺术的发展。以音乐为例,远在7000年前的贾湖骨笛,就可以吹奏出多个音,据专家考证,在创立十二平均律(即一组八度音平均分成十二个半音,八度音是指一个音和它的二倍频率音之间的跨度,如现定的钢琴中央C频率为2616Hz与5232Hz的音构成一个八度音)之前,古乐音中一个八度音也有分级谈及七个音的,在这之后更应该明白其理,但古乐音将一个八度音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与西方相比少了fa和si,它使创作简化并程式化,但也限制了创作的自由,遏制了创造力,大大降低了音乐的丰富性。不知为什么古代音乐家偏偏缩减为五音并依此作乐。中国古代器乐创作之成就,远不能和欧洲器乐相比,究其实,程式化的弊端难辞其咎,希望这句话不致招致狭隘民族主义者的口诛笔伐。

用协和音程可以创作出伟大的音乐作品,用不协和音程同样可以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平仄相间是美的,但也可以用连续的仄声表达急促的语气,或让语意一气呵成;用连续的平声表达轻灵活泼或平和的意境。作诗写词,第一是意境,第二是遣词用字的生动、准确、形象,韵脚和畅,第三才是平仄,而且不能因式伤意。太过于片面追求形式对艺术是伤害,在艺术大众化的今天更会阻碍艺术的发展。艺术不是科学,仅被少数几个科学家理解就行了,而平仄于大多数人来说,几乎完全淹没在诗意词境中,因此创作者应该明白什么才是更重要的。被誉为唐七律巅峰之作的崔灏的《黄鹤楼》,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从对仗尤其是平仄上看简直出格,前句一连的仄声,但因整诗意气相贯,描写生动,情景相融而成千古名句。格律诗如此,古词的平仄意义则更为次之。

如果格律诗或词要在现代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的话,适当摒弃平仄的约束,在不伤文意的前提下尽量顾及平仄,是一个明智之举。

一般流行歌曲的结构是以主题(A),副歌(B),过度句(插句)(C),流行句(记忆点)(D),桥段(序唱,过门,间奏)(E)等组成,一般来说,单二部曲式最为多见。 副歌: 因为副歌有重复,对比两大功能,副歌就成为流行歌曲必不可少而普遍采用的曲式结构。这就是A-B的基本曲式形式结构,大部分歌曲的流行句式,记忆点都设置在副歌部分。 写好副歌,甚至先写出副歌部分,是许多流行歌曲作家常常采用的写作步骤,并获得成功。 副歌的动能: 1, 对比性:在节奏上,情感上一定要与主歌形成对比,为曲调提供较大的对比变化 2, 重复性:在流行句式上获得重复或变化重复,是流行歌曲传播最重要因素,不可不在意,但也不能对情绪不加以克制 3, 发展与概括性:歌曲的高潮往往设计在副歌内出现,而高潮的内容往往要求概括性。 歌曲的演绎是需要很多方面表现的。 第一当然是声音。这是一个很专业的学问,包括气息、用嗓、口腔共鸣、吐词方式等。以后的文章中,我会把我知道的尽可能的与大家交流。 第二是情感。这需要歌手对词、对旋律的感悟要强,很多朋友演唱时把全部的重点都放在了声音的部分,而忽视情感,这绝不会唱好一首歌。过分注重声音的原因,是因为歌手的实力有限,演唱过程中老想着到哪里要注意气息了、哪里要注意换气了、快到高音的时候要准备了等,这都是无可避免的。所以,如果唱歌要做到“声情并茂”,练功相当重要。当你练声成熟的时候,演唱时的注意力才会到情感上来。有句话说得好,歌不是用嘴唱的,而是用心唱的。如果发声练到气息贯通、炉火纯青的地步,演唱就更随心所欲的注入情感,演绎歌曲的感染力会更强。 第三是感受。这里再次强调,音乐的感受是天生的,你有多少就是多少,后天弥补的音乐感受很少很少。流行歌曲需要流行歌曲的感受,民歌需要民歌的感受,比如你要阎维文唱“一无所有”,我敢保证会笑翻一帮人!歌手的感受不同,演唱歌曲的处理方式也不同,有的处理得很平淡,有的处理得扣人心弦。这些处理都是很微妙的,比如一个小小的换气、一个强调的重音、一个不换气的长拖音或者一个骤然的收尾……这些就只能意会了。 第四是节奏感和音准。你见过一个3岁多的小孩听到一个旋律就能敲打出加花的节奏吗?你见过一个3岁多的小孩现场演唱,爸爸给他手风琴伴奏,随时改变音调,他进唱的音调都是准确的吗?你见过一个8岁的小孩在没听到任何声音的情况下,要他随时哼出“降E”、“升C”等任何音调的“1”的发音,哼完后在键盘上按下核对完全准确的吗?这就是天分,演唱歌曲需要这样的基础,虽然不要他们那样出众,但一定不能弱。 第五是素质。这就是业余歌手和专业歌手的区别。其实光在声音、情感、感受、节奏、音准这些方面比较,业余歌手有很多不比专业歌手差。差距就在素质。你知道自己唱歌时的形体和表情吗?你可能有个模糊的形象,就是你投入演唱时自己想象自己的模样,而这个形象很可能是你唱的这首歌的原唱的形象。但这些都是你的想象,自己想象的形象几乎是完美的。你知道大家看到是什么吗?你用摄像机拍摄过自己的一次正式演唱吗?其实当你上台的第一个眼神或者第一句话,就能知道你是业余还是专业。这里说的素质还包括对乐理的了解、乐器的了解、对音乐史以及对音乐常识的了解等,当然也有很多专业歌手也不全面,但我个人认为,如果要做专业歌手,就应该贯彻这些,要对得起“专业”这个词。 理解歌词 在学一首新歌之前,有几次你是先把词从头到尾在心里读一遍的?又有几次揣摩过撰词者的心思和他表达的意境?一首歌曲,无论是先有词还是先有曲,双方作者都是认真揣摩对方(词作者或曲作者)要表达的意境和思想,如果到了你这里,你居然完全不理会他们的用心良苦,就这么凭着自己的感觉唱,我觉得不妥。有些个性歌手喜欢按照自己的理解这样表达自我,这种方式不是不好(而且我也喜欢这样),但我会先把作者的意图先搞明白再发挥。再说不是每首歌曲都适合你任意发挥的,有些词曲你找不到更合适的表达,比如国歌。 在你深刻理解歌曲以后,你的情感处理方面一定会好很多,如果你的感悟能力强,你会情不自禁的把某个音唱重,某一个音轻轻带过,一个激情的长音会拖得很饱满…… 话和唱歌,除了旋律、节奏、气息,还有其它区别吗?有,那就是吐词的方式。请你随意的用你说话的方式读出“让我一次爱个够”,然后投入的把它唱出来……会发现唱的时候嘴型是向两边打开的,而且要夸张一些。如果你觉得差不多,就是你的吐词有问题。所以唱歌要比说话嘴型要夸张,这样吐词才会更清晰、气息更通畅、更宜于表达情感。 演唱国语歌,还是标准的好。比如“Z、C、S”和“an、ang”和“L、N”的区别是很容易搞混的。港台歌星有时会把个别字故意唱得不卷舌或卷舌,要不就是自己的舌头打不过来、要不就是他们觉得那样不好听,或者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这个发音。当我们翻唱他们的这些歌曲时,我没有明确的主张,为了模仿,不纠正也行。但如果是要唱自己的风格或比赛,那就要改正了。 关于粤语歌,劝你们还是学好再唱,要不很容易搞笑的。就像我以前唱粤语歌一样,自认为标准,现在才知道有差距。粤语中也有类似与国语中的“Z、C、S”和“an、ang”的微妙区别,不认真学是学不好的。 气息 说道这个话题,就有些茫然,因为这是最不好用言语表达的东西。我在唱歌之前,练美声两年,给我的感悟很深,气息基础对我的帮助很大。一般没有学过声乐的人发声很平,就用平常说话的位置(嗓子)发音,我们叫它声音发“白”,没有色彩、没有过滤。以下我就表述一下美声练声的方法。 声音应该以小腹为根源,想象声音透过后脊梁,到脑后,到口腔后根,整个声音应是竖立的,靠后的。请找一找这样的感觉:你大口咬一口苹果,露出上牙齿,在一口咬下去的同时,发出“嗯”的声音,感觉声音在口腔后部和鼻腔上部的位置,这就是美声发声的一个共鸣点。接下来把气息下沉,小腹膨胀,稍在小腹用力一顶,在刚才的位置发声,男声喉结压下,女声多注重声音在脑后靠上的位置,你会发现声音比以前要大多了。经常靠墙练习有助于发声,因为靠墙可以接触你的后脊梁,让你更容易找到感觉,并且胸腔的共鸣能和墙产生共振,让你更容易找到胸腔共鸣的感觉。先从“米~妈”的练习开始,逐步升高,有助于练习高音气息;再从高往低练习,这样反复,总有一天你会找到感觉的。美声讲究“通透”,经常想象自己的声音是竖立的,而不是扁平的;另外还讲究的是“共鸣”,声音通过胸腔或胸腔以上的共鸣后,会很圆润、饱满。要体会共鸣,你可以这样做:闭上嘴巴,发出“嗯”的音,稍带点深情的感觉,“嗯”的长一点,会感觉头和胸前在震动,如果气息好,这种共鸣会给你的声音添色不少。仔细听听一些高大的美国人讲话,就会知道什么叫胸腔共鸣了(外国人的胸腔结构更容易产生共鸣)。 另外我还要提到的是肺活量,歌手演唱需要较大的肺活量,比如一些很长、不换气的某句旋律,可不要唱完以后面红耳赤、只喘粗气。肺活量要经常锻炼身体才能保持。还有就是掌握一定的技巧可以弥补一些肺活量不足的现象。首先就要练气息,好的发声方法它能很好的控制声音通过嗓门的流量,比如唱到“……不怕你背叛我……”这一句时,气息不稳的歌手可能一下就把“怕”字的音以爆破的方式唱出来,一下就把本来肺活量不足的气放跑了,如果后面有不换气的长句不把他憋死才怪。而气息功底好的歌手能控制这些爆音的流量,演唱时话筒也不会出现一些扑声。所以我建议大家练声的时候嘴前放一盏蜡烛,尽量练声时保持蜡烛不摇晃吧!这样你的气就会保持在你的体内长一些时间。想想你是一直往外呼气坚持得久还是憋住不出气保持得久呢?当然这还需要歌手要放松,不要紧张,一紧张,心脏跳动加快,你的气息就更稳不住了。 这里我只能讲这么多,这些是要靠感悟的。不过我要提醒的是,练声是演唱流行歌曲基础,千万不要用练声的方法直白的演绎流行歌,那样就过于做作,就会像阎维文唱“一无所有”。 关于流行歌曲的用嗓,我的观点是只要符合歌曲意境,要喊要破也未尝不可,但这些都是美声中绝对禁止的,所以我们要取长补短,因为我们不是为了唱美声而练美声,我们是为了唱好通俗才练美声,就像武术要练马步一样,你见过打架的时候蹲着马步打的吗? 有朋友说这样的表述很难理解,要我说说流行歌手里谁的气息很通透,就照着感觉去学更容易领悟,这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个人认为,女歌手你们就多听一下“张惠妹”的吧,她可是天生通透的气息;男歌手就多揣摩一下“满文军”的吧,他可是真正靠气息在唱歌的,另外,张学友的气息很好,但对于教学,满文军更适合。 高音 这是朋友们最喜欢问的一个问题,用他们的话,因为高音“够拽”,呵呵!再次补充一下,好的演唱要综合很多方面,不能说高音越高就是唱得越好。确实,很好的高音能给歌曲的高潮部分增添渲染力,但奉劝朋友们不要只知道高音的价值而忽略中低音,其实饱满的中低音也很有感染力。 唱高音的时候,气息一定是以小腹、丹田为根基的,京腔讲究“丹田气”也是指的这种发声位置。 找找感觉1:如果你是一个女孩,鞋子上突然有一只老鼠,你会怎样?估计会“啊~”的一声长鸣,并且还有“假声”的发声位置。等你平静之后,你在“啊~”一下看,大多数再也“啊”不上去了。为何?因为你收到惊吓的的那一刻,你的小腹在紧张,(想想被惊吓的感觉,是不是全身肌肉绷紧?)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根基,加上一股强大的气流(可以理解成唱歌的气息),直冲嗓子眼,声音不高才怪。所以,你可以把飙高音的感觉理解成“紧张”、“振作”,记住,一切以小腹为根基,要唱高音不是抬起头往上扯的,是感觉重心向下的一种反弹力。 

1古典音乐的价值

古典音乐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从小欣赏一些古典音乐,

可扩大孩子的音

乐眼界,有助于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那么,怎样引导孩子欣赏古典音乐呢

1

为欣赏古典音乐打下基础。古典音乐比较深奥、难懂,所以平时更要注意丰富

孩子这方面的知识。

成人可多给孩子讲一些古代的故事,

看一些古代的,

一些古典乐器演奏的声音。

2

欣赏古典音乐,应该注意方式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使他们想象力活跃,

较好地理解音乐作品。

欣赏之前,

成人可以把音乐作品的名

称、

主要内容简要地介绍给孩子。

将故事结合讲给孩子听,

使孩子在听音乐

的时候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能随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产生一定的联想。

3

在孩子欣赏古典音乐时,

可以结合故事、

诗歌等形式来帮助他理解。

如欣赏

《十

面埋伏》

时,

可以边放音乐边根据音乐情节进行讲解,

让孩子体会到乐曲中的意

境。另外,可以反复给孩子欣赏一首古典乐曲,以加深印象。

4

让孩子边听音乐边做动作。

孩子在欣赏古典音乐时,

常常出现各种面部表情或身体动作,

这是孩子表现内心

感受的一种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加深感受。

另外,成人在选择音乐时应注意选择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结构简单、孩子能够

理解的作品。

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让孩子进行欣赏,

相信孩子一定能学会欣赏古典

音乐。

以上可供参考。

学会倾听

--

如何欣赏古典音乐

因此我也主张你先集中听这中间一大段的音乐,它们虽是上两个世纪的精神产

品,可是至今还远未过时,其中那些最深刻之作,人类的重要精神财富,今天仍

然常听长新。

那么,听这一部分又应该注意抓什么重点呢?

2浅谈中国音乐与古诗词的关系

我国历代文化里,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密不可分。

音乐不仅对我国诗歌的内容、题材、形式和风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历代诗歌的生成、传播以及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诗歌与音乐在向现代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两者时分时合。

诗歌是一种人们非常喜欢的艺术形式,要想弄清诗歌与音乐的关系,首先要弄清诗的根。“诗歌”,顾名思义,“诗”和“歌”是密不可分的,好诗的诞生激发了音乐的多样化,它们就是这样相辅相成地陪伴着。

一、我国历代诗歌与音乐的历史关联性 诗是最早绽露的文学萌芽。诗和音乐像一对孪生的姐妹,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它特有的声情韵律感染着万千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一)诗歌与音乐的渊源 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每一首诗,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风”“雅”“颂”便是根据音乐特点所做的分类。从《诗经》到《楚辞》,以至律、绝、词、散曲,都清晰地展现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对音乐美的追求与进步的足迹。

历代文论对此问题也不乏探索与灼见。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袁枚《随园诗话》说“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明代诗论家谢榛的《四溟诗话》主张“诵要好,听要好……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清人刘大在《论文偶记》中说“积字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从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来看,诗歌和音乐相结合更是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段。诗歌与音乐有很多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以抒情见长,都十分讲究节奏、韵律、音调。

我国历代诗歌都具有格律化、音乐性、“韵律美”。在古代文化里,“音乐入诗”是个热门的话题。

音乐艺术,可谓是古代传承下来的“永恒主题”。诗歌传唱的盛行不仅为古代文化的传播发展、继承做出了贡献。

使我国历代、现代的诗歌和音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诗歌与音乐文化渊源的角度来研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角,这会使我们对诗歌与音乐之间的认识变得更加全面和清晰。

(二)以汉代为分界的诗、乐相互关系 在我国汉代诗歌与音乐的研究领域中,中国古代文化精神史上它们也极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作用。在汉代,人们继承并发扬了我国诗歌与音乐结合的传统,新创立的律、绝二体新诗,尤其渗透了音乐元素,比古体诗歌更适宜入乐。

由此,诗歌与音乐的交互关系密不可分,让我们重温了诗歌与音乐的融合性,在我国诗歌与音乐的演变史上,汉代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演变阶段。自汉代开始,乐发达,诗鼎盛,是乐与诗的完美结合,促进了音乐与诗歌的共同发展;同时诗对乐的精妙描写, 使热衷于音乐、诗歌的人都受益匪浅;保证了音乐与诗歌朝着更加健康和理性的方向发展。

(三)现代诗歌与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现代诗歌与传承音乐是音乐和实际意义的语言结合,这就是诗歌的本质意义所在。而任何一个时代的诗歌形式必须是与该时代的音乐相适应的,顺着这条线索,我们就会发现,现代歌曲正是现代诗歌与现代音乐的结合,反映着现代人的喜怒哀乐,强烈的抒情性是它突出的特点;它也继承了赋、比、兴的手法,也采用重章叠唱的传承方式。

因此,每个时代亦有与该时代音乐相适应的诗歌形式,音乐的变化发展必然引起诗歌形式的变化发展。认识到现代音乐是当代的诗歌形式,那我们就不应再去盲目探索新诗的形式。

现代的人们应更加投入到现代音乐歌曲的创作中去,尤其是要投入通俗歌曲的创作中去,使这种诗歌形式得以提高,从而得到不断的新发展。二、诗歌与音乐在文体上的相辅相成性 诗歌与音乐来自语言文字的内在支出,只有载着情感的语言,才能将潜藏在语言内部的音乐借节奏、音调、韵律美等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并引起读者们的心灵感应和共鸣,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

以下就从诗歌和音乐的节奏、音调、韵律美来展开说明:(一)诗歌中的乐感呈现(节奏、音调、韵律美) 在我国古代生活中,任何事物的节奏都是调节感觉反应一致的,节奏在诗歌的音乐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诗歌与音乐的节奏,是由不同语音排列次序,形成抑扬顿挫的韵律,主要有一定的轻重高低的音律和一定时间间歇所形成,每一个顿数之间的时值相等,这样读、唱起来就形成了有力的节奏感,因此诗歌与音乐节奏才真正和谐、表里如一,更为融合。

历代诗歌与音乐的音调调配上也很讲究,所以读的时候抑扬顿挫,唱的时候也更富有旋律感。音调是表达感情的,诗歌与音乐是感情宣泄的窗口,诗歌与音乐的音均是四种音调,每一个音调一旦改变其高低升降,就改变了其意义,这是音调的特色之一。

音调的高低、升降、构成了语言的音调,而高低、升降是音调的主要表现所在。我国历代诗歌与音乐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韵律美”充分体现出诗歌与音乐的精髓之处。

诗歌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和“韵律美”。完美的“韵律”,一方面可以加强诗歌与音乐的节奏感,达到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另一方面则可以促进情感的抒发。

可见,诗歌与音乐的韵律与感情的抒发有很大的关系。我国历代的诗歌与乐上十分注重“韵律美”,但“。

3流行歌曲与诗词文化的思考是怎样的100字

行不行 (你也可以酌情删减点) 对古典诗词写作手法的借鉴和应用 整个的中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现代流行歌曲在写作手法上,仍不可避免地借鉴或套用或模仿了古代诗词的语言格式和风格。用古典诗词的形式来创作现代流行歌曲,一方面使得词作上继承了传统诗词语言上的精练与表达方法上的含蓄内敛,另一方面,在主题表达上也无疑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捷径,无论是说家国情怀,还是儿女情思,又亦或是什么别的内容,古典诗词往往将语言与情感一同浓缩,从而增添许多回味无穷的空间和意境悠长的韵味,这正好符合流行歌曲传唱的要求。

康德曾说:“最高的范本,鉴赏的原型,只是一个观念,这必须每个人从自己的内心里产生出来,理想本来意味着一个符合观念的个体的表象。”[sup][6][/sup]虽然说美的观念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产物,但是大多数文艺作品都能激起人的美感。

之所以能够激起人的美感,这与文艺创作本身的特殊规律有关。古时有“兴”、“观”、“群”、“怨”之说,而诗之所以兴,就在于诗“不质直言之,而比兴言之;不言理而言情;不务胜人而务感人。”

(《毛诗补疏序》)古典诗词的特点就在于它可以用形象的方法来反映生活,以言情作为主要内容,以感人作为自己的职能。讲究韵律感与意境美,这都是诗歌创作的基本要求了,古典诗词里更常用到的比兴手法,在现代歌曲的写作中,例子更是不胜枚举。

例如琼瑶的词作《在水一方》典型地借用了《诗经》中的“比兴”手法: “绿草苍苍,白露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水而上,依偎在他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他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他在水的中央。

我原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而已。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踪迹,却见依稀仿佛,他在水中伫立。”

《爱像青橄榄》中就把爱情形象的比喻为青橄榄,苦涩过后却有余味在心头,这是对爱情的真实感受:有酸苦更有甜蜜。《像雾像雨又像风》中:“你对我像雾像雨又像风,来来去去只留下一场空。

你对我像雾像雨又像风,任凭我的心跟着你翻动。”爱情生活中对对方的爱的感受是一种抽象无形的东西,是很难说清楚的。

词作者把它同雾、雨、风这些具象联系在一起,让欣赏者通过对雾的朦胧模糊不清晰,雨的来得快去的得急,风的来去无踪的具体感受来把握这种云遮雾障的感觉和不可捉摸的情思。 三、几个相关问题的思考——当下流行歌词品位普遍不高的原因及其科学的评判标准 流行歌曲从古典诗词中汲取了营养,通过“诗化”、“雅化”等手段似乎使流行歌词更具有了文学性。

然而问题似乎并不如此简单,并不是说只要我们大量借鉴、引入古典诗词,便可以从根本上就治当前流行歌曲普遍存在的内容浮浅、品位平泛的弊病。因为这是有其根本原因的。

我们从传播流行的过程来分析:就传播媒介来说,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科技高端发达的时代。在半导体、便携式CD、MD、和MP3大行其道的今天,传播媒介已从以前的示现媒介发展到了到再现媒介,高度发达的机器媒介取代了自然的文化载体——文字。

机器媒介也极大地推动了流行歌曲的迅速传播。广播、CD光盘、电视、网络等机器媒介都给人听觉、视觉上的全方位享受,高科技手段及展现方式吸引了人们原本给予歌词的关注,这种传播方式使得流行歌曲更依赖于一种符号的转换,更依赖于技术上的精湛与高超,而不是歌曲旋律与歌词内容本身,这便使得创作者很难再有将歌曲还原为再现媒介的冲动,而歌词也只能以简单、直白的方式才能获得最大范围内的广大受众的爱,才能实现当代流行歌曲的商业价值。

而就在流行歌曲的传播不必再依赖于文字的同时,这种对文字依赖性的削弱也同时是对文学依附性的削弱。这样,歌词的文学性逐渐让位于了其所依附乐曲及的流行性。

所以,我们也不难理解当下流行歌词品位不高的原因了。 当然,说其品位不高也是相对而言的。

并不是说当下的流行歌词就没有艺术价值,只是与传统的文学诗词评判标准来比我们似乎很有必要换一把标尺。记得国内研究思想史的著名学者葛兆光先生曾写过一篇关于流行歌曲的文章——《唐诗过后是宋词》,文章中说:“这是一个诗让位于歌的时代,看着追星族如痴如醉的样子,不由你不相信这是一个它的时代……”[sup][7][/sup]先生与一些对流行歌曲不屑一顾的文人不同,他以一个思想家的敏锐眼光洞悉了思想文化发展的现状,承认流行歌曲自有其特殊的价值。

所以,我们以一种新的评判标准来评判流行歌词是有重要意义的。用葛先生的比喻:“野生的杂花或原生的鲫鱼难道就没有存在价值?如果特别钟情于文学性、文学形式,大可以去读诗而不必听歌。”

不错,虽然与唐诗宋词相比,流行歌词的文学性似乎不高,但它作为一种既已存在的文学样式也应具有其自身的文学性特征。而这种新的歌词语言的评判标准也正指出了当下流行歌词发展的方向。

诸如:对古诗词的巧妙融合,对现代文学的吸收和借鉴等都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当然,这个新的标准有待我们去探索和挖掘,有待文学史。

4古诗词歌曲进校园的意义是什么

我认为,古诗歌曲进校园就是让学生可以更好的了解古诗,热爱古诗,并背诵自己年龄段适合的的古诗,至于歌曲,应该指的是元曲,或是一些古老的曲子,让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歌曲,例如:

天净沙·秋

元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1先了解作者

2了解字词的意思

3再了解曲的大意

4了解主题思想

5再对比不同的曲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

6体会一下诗意

7会背并会默

个人看法

可以大量让同学们了解,掌握古诗歌曲

建议

每天早上读诗10分钟

5诗歌对社会产生真正的价值如何

诗歌对社会产生的价值?

说远了,咱们应该先想想写诗对作者的价值。

我个人觉得写诗也是一种记录心情的方式,表达情感或想法的方式。

没什么大道理,有想法了,你可以写散文,写小说,写歌曲。什么都可以,只是写诗只是作者的一种常用,或者较当时来说方便的方式而已。

其次呐,我对你前面的话就不太认同。“虽说写诗歌是空余时间怡情,或意境来了一气呵成,可这毕竟是少数。长期写诗歌的人肯定是要浪费些时间及精力的。”

写诗不是空余时间怡情,也不是什么意境来了就一气呵成。我前面说了,写诗歌是记录心情与表达情感想法的一种方式,不是打发无聊时间的手段。和记日记是一个道理,都是记录你当时的想法和思想的方式,代表你当时的,嗯,可以说是思想层次吧,你看你以前写的东西,日记,随笔,你就会发现你前的你想法和现在来说是不一样的,诗歌在这里的作用也是一样。

至于对社会产生的价值,·····

我觉得还是弄清楚对个人的价值吧·否则我觉得你应该不会太能理解诗歌对于社会的大作用····

个人见解

仅供讨论

6你怎么看待诗经中最有价值的作品是国风这一部分

:《诗经》的分类有风、雅、颂三部分,共305篇。

风,又称国风,共160篇,主要由15个地区的土风歌谣组成。从比例上看,国风占据了超过二分之一的篇幅。

从内容上看,这些乐歌中一方面反映出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另一方面也是在当时的政治条件下人们的精神写照,表现出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意志。而通过人们的精神活动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真实情景。

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击鼓》中表现出一位士兵对于在外跟随将军孙子仲, 调停陈与宋而离开妻子,并违背“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的誓言的无奈与怨恨。这是一首爱情诗,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的背景及连带的结果:常年的战乱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痛苦,人们思乡之情以及对战争的憎恶等等。

从国风的创作特点来看,大都朗朗上口,而且诗经中大多的经典之作都来源于国风部分。另外,国风记载了15个地区的民间乐歌,从史学观点上看,研究价值也是非常重大的。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有不满或者需要补充的还请包涵。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诗词艺术有着非常独特而崇高的地位。它是人类抒发情感最为重要的语言媒介之一,人们可以通过诗词艺术来开拓自己真实的精神世界。孔子曾这样描述“不学诗何以知礼?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可见古诗词它本身作用的多样性,本文就时间的推移对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风格与特点等有关内容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能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艺术歌曲;古诗词;风格与特点

中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从体裁与形式上来看,与西方的艺术歌曲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性,同样都是通过诗词来体现情感与意境。不同的是,中国的古诗词是可以吟诵出来的,并且本身就自带韵律节奏等因素的,加上了音乐的渲染,所以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对于中国声乐的领域影响之大,范围之广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毋庸置疑的。直到现在,以黄自、青主、赵元任为代表的一批作曲家创作的艺术歌曲仍被很多歌唱者广为传唱。而对于很多大学生声乐学习者来说,对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了解程度少之又少,仅仅只是停留在唱这一表面字意上,这样的学习是对自己专业的懈怠。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学习古诗词艺术歌曲,增强自己的声乐学习与领悟能力,来达到它的真正目的所在。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从创作特点和手法方面来讲一直在探索与研究,从上世纪20世纪初,这时期的艺术歌曲是在中国发展最早的时期,大部分的创作技法多采用欧洲浪漫派晚期特点,代表人物青主黄自,以青主创作的《大江东去》和《我住长江头》为主,这是两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而黄自主要作品有《花非花》《点绛唇•赋登楼》《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等曲,除了青主黄自的作品外,同一时期的刘雪庵的《红豆词》(曹雪芹词),谭小麟的《清平调》(李白诗)《彭浪矶》(朱希真词)《正气歌》(文天祥词),硬尚能的《沁园春•恨》(郑板桥词)等,这些作曲家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无不表现了古诗词艺术本身的典雅和独特的魅力。古诗词艺术歌曲和西方传统艺术歌曲的相似性,同时也一直在探索的过程当中。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人类对于文化审美的变化,艺术歌曲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中,在这个时期,古诗词艺术歌曲也只能出现在国外留学或深居海外的作曲家创作下,他们将中国传统的古诗词加入了很多现代的元素和相对之前阶段不一样的风格,比如留学于加拿大,后就任于香港大学的作曲家林乐培创作了独唱与管弦乐形式的声乐套曲《李白夜诗三首》。这部作品就是林乐培在美国完成的,含有较高的艺术性,也体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谭小麟同样在美国留学,后执教于上海国立音专,是现代作曲观念技法的第一人,其作品具有非深的文学底蕴和音乐修养,更是吸取了西方作曲的某些可行的因素,在我看来,要需要唱好唱精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因为中国诗词艺术歌曲的意蕴更加深厚,对情感的处理要求比较高。这也是它与西方艺术歌曲的最大不同点,西方艺术歌曲只需要站在舞台上用语言和音乐来打动观众,而中国艺术歌曲更需要情感与音乐相结合的方式打动观众,在我看来对古诗词开始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去吟诵它,但所谓吟诵,就是指要把它的语调,抑扬顿挫表现出来,去体会诗词带给你的乐趣,才能真正领悟到诗人在诗中想要表达的意境。演唱时,要将自己带入到诗中当中熟悉它,这样更便于去理解和内在的东西,其次,中国古诗词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演唱者要对歌曲的曲式结构有一定研究,在有限的诗词当中,一要唱出画面感,要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要做到准确稳定,对它的细节进行研究学习。

对于学习古诗词艺术歌曲,对气息和咬字的训练也尤为重要,首先,气息是演唱歌曲的前提,尤其是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更需要的扎实的基本功,会自由的控制气息,要让气息流动起来,这样歌曲才不会唱的生硬,把握好它的度,不能吸得太满又不能吸的太浅,让整首音乐流动起来,讲究字字均匀又要把古诗词的韵味生动的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演唱者台下努力的训练,精确到每一个字都要达到状态。气息就是歌曲的根本所在。咬字也是演唱中国歌曲最基本的,我们演唱强调咬字清晰,字头字尾要干净利落,如果字也咬不清,那我看来,听这首歌曲的意义何在呢,是不是这样就破坏了音乐本身想要表达的内容呢。所以,古诗词的吟诵就显得多么重要,要做到字清,准确,短短一句词,十几个字,却字字涵盖着它的意蕴。因为每一首诗词的表达和语境不同,所以演唱者对于咬字的准确性要有一个判断,作出相应的调整,因为语言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真要做到上面的要求,还是要加强自己的艺术素养,不要只顾音乐自身,也要多去读书,养成一个读书的好习惯,加强理解与欣赏的能力,这有助于培养自身的心境,只要有心,才能做到自己想要追求的东西,提高自身的层次。中华诗词博大精深,在我看来,古诗词艺术歌曲亦是如此,其诗词与音乐的相融合,更是体现出了它的韵律之美,这也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能够成为各大声乐比赛中经常拿出比赛的原因。这会使我们继续传承发扬,亲身去体验古诗词艺术带给自己的美妙之处,值得我们这些声乐演唱者去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赵少英中国古诗词歌曲艺术的历史迁延与现代复兴[J]甘肃社会科学,2012,02

[2]韦歌中国当代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分析及韵味把握[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3]孙会玲,吴晓勇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及演变[D]南京晓庄学院硕士论文,2017

作者:吴谋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我要发表我要写作

艺术歌曲论文最新文章更多>

黄自歌曲的艺术价值与民族唱法诠释

浅谈怎样演唱舒曼艺术歌曲

浅论艺术歌曲的概况与艺术价值

中外艺术歌曲的对比分析

浅谈《春思曲》的风格特征及演唱处理

查看更多文章

在线服务

特惠价格推荐!1-3月出刊,赠送当期期刊!立即咨询>>

检测对比库为最权威版本,本站客户免费使用!立即咨询>>

编辑在线免费修改稿件,直到文章排版录用!立即咨询>>

服务承诺

所见刊物100%正刊,绝不推荐非法刊物、特刊、增刊、带后缀的刊物。

开启绿色快速通道(部分期刊可加急),1-3天快速审稿,1-3月快

常见的感情基调: 婉约、清新、明丽、豪迈、豪放、奔放、刚劲、低沉、幽怨、哀伤、凄凉、缠绵、积极、消极、朴素 自然、委婉含蓄、慷慨悲壮、哀怨凄婉、雄浑奔放、绮丽香艳、清新自然、瑰丽奇特、清新飘逸、沉郁顿挫、淡雅高远、华妙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等。

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代学生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古诗词鉴赏也成为一门必修的能力,它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因此在语文科目中占有的比重比较大,当然学习古诗词鉴赏更需要把握其核心的时代背景与表达感情,循序渐进地学好古诗词鉴赏。

扩展资料

表达技巧

1、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2、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

3、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参考资料:

—古诗词赏析

摘 要:戏歌是把戏曲唱腔和通俗歌曲结合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是戏曲这种传统而古老的艺术形式与当代流行因素结合的产物。《千古绝唱》同时具有戏曲唱腔韵味和民歌的优美,很好地把“戏”与“歌”相结合。本文将重点对戏歌《千古绝唱》的情感表达和演唱技巧进行分析,并分析其中的艺术价值。

下载论文网 http://wwwxzlunwencom

  关键词:戏歌;演唱技巧;艺术价值

  一、戏歌初探

  “戏歌”最早出现在1952年初。为促进新中国的文化繁荣,当时,中国戏协、中国音协联合召开了“新歌剧讨论会”,重点讨论了新歌剧创作与戏曲改革的关系、新歌剧创作与借鉴西方歌剧等问题。于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民歌的新表现形式“戏歌”,在民族歌剧中出现了。这种根植于传统民歌,借鉴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曲的戏曲音调和手法作为创作“母语”,既像戏又像歌的唱段,一经推出后便风靡全国,其浓郁的民族性和欣赏性、传唱性,深得人民大众喜爱和追捧。

  这一时期的舞台上,民族歌剧出现了少有的繁荣之景,诞生出一批上乘之作:以山西地方戏曲元素创作的歌剧《小二黑结婚》,经郭兰英演唱后,很快传遍中国大地;《洪湖赤卫队》汲取了湖北天门、沔阳一带的民间音乐和花鼓戏的精髓进行创作,运用板腔体和歌谣体相结合的手法展开剧情、揭示人物内心;《刘三姐》则是采用了广西山歌和彩调戏音调进行改编和加工的中国首部以传统民歌为基础创作、具有标杆意义的大型歌舞剧;歌剧《红珊瑚》主要吸收了河南的多种戏曲剧种的音调以及南方民间音乐,以板腔体和歌谣体相结合,作为歌剧音乐结构的主要框架,创作中又采用了重唱、合唱等表现形式,尤其在合唱中借鉴了高腔中帮腔的表现手法,达到了增强戏剧气氛和挖掘人物思想感情的特殊艺术效果,而《珊瑚颂》《海风阵阵愁煞人》等主要唱段,深受人们喜爱;歌剧《江姐》主要是以四川民歌和川剧为基础,同时又吸收了四川扬琴、四川清音、浙江婺剧、越剧、苏州评弹、京剧等音调,将风格差异极大的戏曲元素进行音吩俅丛欤从而使整部歌剧音乐丰富多彩、和谐统一,既有强烈的戏剧性,又具有优美民歌的抒情性。

  无疑,民族歌剧中的类似西方咏叹调的唱段演变而来的“戏歌”,其音乐元素直接来源于中国各个传统戏曲剧种,如上所述,其民族性、欣赏性和传唱性,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戏歌”开始以一种“新歌曲”的艺术形式,登上了音乐殿堂,并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上世纪80年代始,由于电视艺术形式的传播,以戏剧元素创作的“戏歌”出现了方兴未艾之势,产生了一批如《唱脸谱》《门前思情大碗茶》《红颜知己》《三国恋》《新贵妃醉酒》《梅兰芳》《断桥遗梦》等佳作,推动了我国传统民歌的创新、繁荣与发展。

  二、创作背景

  戏歌《千古绝唱》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这首戏歌由魏冠名作词、王超作曲,在“第十三届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上经歌手王庆爽首唱,令人耳目一新,绕梁旋律不绝于耳,获得音乐界的好评。戏歌《千古绝唱》是一部悲欢离合的爱情绝唱,精致整齐的歌词,句句押韵,具备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点,同时也是一首叙事歌曲。每句的结束字都归韵到母音“ang”上,如“长、光、扬、唱、往、望、乡、妆”等,歌词唱起来朗朗上口,优雅含蓄,富有韵味。

  在歌中,作者为我们勾勒出一段凄美,跨越千年的爱情故事。仿佛带领我们穿梭古今,找寻难忘爱情的影子,人海茫茫,两心相映,主人公多情痴狂,期盼与相爱的人相守地老天荒。在音乐上,民族唱法与传统戏曲的唱腔相融合,歌曲的旋律以京剧风格开头,悠扬宽广、大气豪放、高亢激昂,随后以叙述的方式倾诉着跨越轮回的不老传说,优美细腻、深情悠扬,再现部分旋律又回到开头的戏曲唱腔,但不是完全重复前面,荡气回肠。

  三、演唱技巧分析

  《千古绝唱》结构工整、线条清晰,是一首三部性结构的一段体曲式的作品,音乐一开始就以独特的形式出现,歌词韵显出一幅大气磅礴的画面,曲作者开篇以抑扬顿挫,激昂的前奏将整首作品推出,将这首跨世恋歌、千古绝唱的感情畅快淋漓地表现出来,方进入正曲部分,引出歌词。全曲可分为引子+A段、B段、再现A段三个部分。引子为散板。

  谱例一:

  从谱例一可以看出,引子为9-16小节,其大量运用了波音、颤音、倚音、滑音等装饰音,短短的四句,前后用了五度、六度、七度、八度的大跳,在散板部分开始的戏曲唱法是最为突出的,使得开篇京味十足,大气磅礴,仿佛穿梭到清朝京戏盛行的年代,起伏、高亢的旋律在心底回荡。在第一句“看山高水长,万里风光, 琴曲悠扬和千古绝唱”中,起音“看”在弱起节拍中,“看”“水”“曲”“古”四字,都用了京剧“抹音”的演唱技巧。两音之间运用了很多大跳,在垫音之后再咬字,需要演唱者有很强气息的支持,将字与字之间相连接,同时要注意字正腔圆,加强咬字中字头的力度,使作品在高亢中有细腻感,铿锵中有柔情在,张弛有度。

  谱例二:(引子与A段的连接部)

  从谱例二可以看出,引子与A段的连接部以上行音为主,短短的七个音完成了声音由高亢激昂到优美柔情的转变。王庆爽所演唱的版本伴奏中引子与A段的连接部用了二胡为伴奏过门,使得引子十足的京味与A段的流行音乐色彩在对比中完美地承接。

  谱例三:

  A段为18-27小节,从谱例三可以看出,A段细腻温婉,与前面大气磅礴的京味风形成鲜明对比,唱法上也由引子部分的京味唱腔转为通俗唱法,这种风格之间的转换犹如穿梭千年,讲述了跨越时代的爱情故事,与歌曲主题千古绝唱相呼应。“人世间潮来潮往,总有情事流长,那一段最难忘”这一句多用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最难”两个字出现了七度的大跳,唱的时候要注意气息的支持,随着音高的提高,声音的音量也要随之扩大,“忘”字加了小的装饰音,将听者带进充满情谊的回忆中。

  谱例四:

  从谱例四可以看出,“夜来入梦还乡,对镜梳妆,醒来时泪千行”,仿佛把听者带进梦境,回到年轻时光,在镜中看到往事,醒来时感慨万千,思念演变成泪水流出。每一句都有音乐上的小起伏,仿佛内心的波涛汹涌与平静相交替。在演唱时要注意气息的支持和每一句强弱中的对比,每一小节要随着音的升高音量而变强,音的降低音量而变弱,在咬字中也要咬清楚字头,把每个字的韵母说清楚。伴奏多为十六分音符,增加了歌曲的流动性,“入梦”相对应钢琴伴奏部分为三连音,仿佛将人带入梦境一般,“泪千行”运用了四度音程与和弦,由十六分音符的琶音变成四度音程与和弦,给听者冲击感,也使听者感受到了刻骨铭心的爱情。 谱例五:

  从谱例五可以看出,随着一连串的上行琶音随后的两个和弦进入B段。

  谱例六:

  B段为25-26小节,是歌曲的高潮部分。从谱例六可以看出,演唱部分的音高都在小字二组之上,歌曲的情绪与之前相比较为激动,“前生太远啊,来世太长,人海苍苍啊两心茫茫”歌词运用了对比和同义词,更加体现出缠绵的情谊,“太长”的“太”字运用了一拍中的前八后十六音符,把歌曲主人公心里的复杂矛盾情感描绘得惟妙惟肖,仿佛一幅牵肠挂肚、生死别离的爱恋展现在眼前。演唱时的情绪也要根据歌曲情绪的变化而变得激动和热烈,用音量和力度的变化将歌曲推向高潮,“长”字可做渐强处理,要求演唱时要用高位置,把主人公牵肠挂肚、生死别离的爱恋用声音的变化表现出来。

  谱例七:

  从谱例七可以看出,34-37小节为B段与再现A段的连接部,此时钢琴伴奏部分运用了大量八度音程、十六分音符和弦、跨越三个八度的琶音,把歌曲荡气回肠之感尽显于此,随后37小节五度音程上行,音量要由“P”弱到“ff”很强的处理。

  谱例八:

  从谱例八可以看出,此部分为再现A段重复演唱的引子部分,这里的引子与第一次的引子有少许变化,个别音因装饰音的加入使得跌宕起伏的旋律形成了与前后段落的鲜明对比,前后呼应,突出京味。

  谱例九:

  从谱例九可以看出,歌曲的结尾处“谁来和那首千古绝唱”中“千”“古”两字上有延长符号,为歌者的二度创作提供了个人发挥的空间,同时需要歌者有较高的演唱水平和气息支持, “绝”字在长音之后加上了波音的甩腔,需要演唱者用高位置的共鸣,声音充分地打开,气息下沉,带有韵味地去演唱。最后的“唱”字共八拍,需要歌唱者有很强的气息支持,演唱时需表现出坦然、真挚的情绪,使整首歌曲在荡气回肠、饱满激情的情绪中结束。

  这首《千古绝唱》,将民族音乐与戏曲音乐完美结合,在“戏”与“歌”中,擦出了火花,唱法和形态上的有机结合,清新脱俗、大气磅礴,使人眼前一亮。它完美地将民族音乐以新的形式和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和繁荣,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同时也体现了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多元化。

  众所周知,中国戏曲曾经是中国社会的历史教科书,经过千锤百炼后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文化特色,曲调动听且戏文情节打动人心。而流行歌曲20世纪后期成了年p人的极宠。将戏曲元素与民歌二者有机结合创作出的“戏歌”,不仅具有时代的流行特征,其民族韵味和时代感,对年轻观众也产生了巨大感召力。

  无疑,《千古绝唱》等一批“戏歌”的诞生,无论对新时期民歌及流行歌曲的创作,还是对古老的中国戏曲的复兴,都有着特定的艺术价值和深远意义。

  (作者为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

  参考文献:

  [1] 张轶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的融合与发展――以《千古绝唱》为例[J]江汉大学学报2016

  [2] 王纵林 从歌曲《千古绝唱》看传统元素与时代脉搏的审美创新[J]中音乐创作2014(03)

  [3]陈一铮《千古绝唱》为例浅析声乐表演艺术的二度创作[J]大众文艺

  [4]徐玲 从《千古绝唱》谈民族声乐与戏曲声腔的融合[J]艺术空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270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