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却以萧萧暮雨中,杜鹃哀怨的啼声作结。
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
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
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
翻译
江水从郁孤台下流过,它在那里见到过多少痛苦流离,溶进了多少血泪!如今,长安只能引颈以望,而且远望不到了!那重重叠叠的连绵不尽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满含人民血泪的江水滚滚东流而去,是重重的青山所无法阻挡的。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又传来鹧鸪鸣叫,声声悲鸣。
表达的情感
这首词从怀念往事写到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中原未能恢复的沉郁心情,以及驱敌救国理想不能实现的抑郁和苦闷。“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现在用来说明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满眼碧绿的莲叶如遮天之云,蝉鸣声中,溪涧会积成一潭秋水没有上下文,这也不好断定,但一般的情感应是,作者见莲叶碧绿,似在夏天,可在蝉鸣之中,见一潭秋水而感觉到秋日的寒意,表达了作者对景色赞美之情,同时有为时光飞逝的惋惜之情
对月流珠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是:诗人在月华满天的时刻,想到岸边的鲛人对月流泪,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深思。投射出自己眷恋祖国、怀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对月流珠出自代诗人郭沫若的《静夜》,全诗写得清幽、典雅,静谧,有着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如一首小夜曲,流过人们的心田,给人美的享受。
意思是:既可指世事无常,物是人非,变化无穷,也可是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追忆。
世事沧桑,世事,指的是人世间的事情,沧桑,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世事沧桑,是一种对人生、对生活乃至生命的感慨,既可指世事无常,物是人非,变化无穷;也可是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追忆。
沧桑,有一个时间的过程,一般都是感慨很久以来发生的人事如果说某某和某某昨天离别了,今天看不到了,但是两人分手一天了,时间短暂,就不可以使用世事沧桑来形容了。
世事沧桑——出自龚自珍《己亥杂诗》: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
意思是说:虽然世事沧桑但是心中的志向是坚定的不会改变,仍胸怀祖国的山岳湖海,向往自由,最初的梦想还是在翱翔,没有改变。
扩展资料:
世事沧桑中的沧桑,来自中国成语沧海桑田。大海变成了种桑树的田地,种桑树的田,变成了大海。比喻自然界变化很大或世事多变,人生无常;或喻世事变化的巨大迅速——略称沧桑 。关于沧桑,还有一个传说。
从前有两个仙人,一个叫王远,一个叫麻姑。一次,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
到了约定的那天,王远在一批乘坐麒麟的吹鼓手和侍从的簇拥下,坐在五条龙拉的车上,前往蔡经家。但见他戴着远游的帽子,挂着彩色的绶带,佩着虎头形的箭袋,显得威风凛凛。
王远一行降落在蔡经家的庭院里后,簇拥他的那些人一会儿全部隐没了。接着,王远和蔡家的成员互相致意,然后独自坐在那里等候麻姑的到来。
王远等了好久还不见麻姑到来,便朝空中招了招手,吩咐使者去请她。蔡经家人谁也不知道麻姑是天上哪位仙女,便翘首以待。
过了一会儿,使者在空中向王远禀报说:“麻姑命我先向您致意,她说已有五百多年没有见到先生了。此刻,她正奉命巡视蓬莱仙岛,稍待片刻,就会来和先生见面的。”
王远微微点头,耐心地等着。没多久,麻姑从空中降落下来了。她的随从人员只及王远的一半。蔡经家的人这才见到,麻姑看上去似人间十八九岁的漂亮姑娘。她蓄着长到腰间的秀发,衣服不知是什么质料制的,上面绣着美丽的花纹,光彩耀目。
麻姑和王远互相行过礼后,王远就吩咐开宴。席上的用具全是用金和玉制成的,珍贵而又精巧;里面盛放的菜肴,大多是奇花异果,香气扑鼻。所有这些,也是蔡经家的人从未见到过的。
席间,麻姑对王远说:“自从得了道接受天命以来,我已经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刚才到蓬莱,又看到海水比前一时期浅了一半,难道它又要变成陆地了吗?”
王远叹息道:“是啊,圣人们都说,大海的水在下降。不久,那里又将扬起尘土了。”
宴饮完毕,王远、麻姑各自召来车驾,升天而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