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如何说课

体育课如何说课,第1张

如果你有一个好主意,我也有一个好主意,我们交换的结果是,每人都有了两个好主意。 体育“说课”的 理论探讨与实践尝试 一、什么是说课? 说课是用语言及其它辅助手段向人们介绍一堂课的设计意图和预想程序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它是在备课之后、上课之前进行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环节。说课源于备课,而又高于备课,它是上课前的实践演习;它不是上课,又是准课堂教学。二、说课的作用是什么? 说课的作用就在于,能让自己和他人了解将要上的某一堂课的教学构想和意图,便于自己在上课前强化思维;同时也能在课前根据自己和他人对这堂课的评价(意见或建议)进行改进,以达到进一步优化课堂设计的目的。 三、说课到底说什么?(一)说教材——教材分析(二)说目标——教学目标(三)说重点——教学重点(四)说难点——教学难点(五)说教法——教授法(六)说学法——学练法与学法指导(七)说过程——教学程序(八)说效果——效果预测(九)说组织——组织教学(十)说手段——媒体运用 (土)说板书——板书设计(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教材与课型2、教材的类别和地位3、教材的特点和作用4、学生特点(学情分析)5、教学的必要性(二)说目标——教学目标 1、实践课 2、基础知识课 (1)知识目标 (1)认知目标(2)技能目标 (2)能力目标(技能目标)(3)情感目标 (3)情意目标(德育目标)(4)负荷目标 (三)说重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会和掌握的最主要、最重要的知识、技能或方法等内容。说课时,先说出教学重点是什么,再说明你为什么把此内容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四)说难点——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一堂课中学生可能最难理解、最难把握、最难学会的知识、技能、方法等内容。同样在说教学难点时,最好说明为什么你把此内容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五)说教法——教授法 教授法是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一堂课常用的教学方法较多,说课时不可能一一去说,应选择主要的、在本课教学中有代表性或运用有特色的教法加以说明。(六)说学法——学练法与学法指导 学练法是指学生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计划,独立地进行自学和自练的方法。 学法指导是指教师应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学练的教学环境与条件,并采取一定的方法引导和激励学生参与学练活动,以取得一定的成效的过程。大家都知道,在学生的学练活动中,教师的学法指导起作重要的引路作用。所以说课时,在讲述了学生主要的学练方法以后,要着重谈谈你是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指导的。(七)说流程——教学程序说教学程序是指教师阐述自己的教学思路、课堂结构等内容的过程,是与上课最接近的教学操作的口语化、现实化的尝试。简单地说,就是教师把备课中设计好的教学思路,课堂结构及板书等内容面对其他教师简明扼要地说出来,并说明这样安排的理论依据。 常用的教学模式1、传递——接受式;2、示范——模仿式;3、自学——辅导式;4、引导——发现式;5、问题——探究式;6、情境——陶冶式;7、学习——讨论式等。一堂课的流程图“自学——辅导(讨论)式”(一) 激趣揭题,导入新课(二) 设疑引思,自学课文(三) 分组讨论,明辨道理(四) 提示重点,揭示难点(五) 联系生活,启发思维(六) 当堂训练,巩固新知(七) 总结深化,提示要点(课堂小结)一堂课的流程图“资料库分类目标学习法”教学程序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 学法提示:揭示问题化目标 确定学习目标、自学课文↓↓学法指导:各知识点检索方法 网络课件:查阅相关性资料↓↓学法提示:归纳信息、讨论 网络课件:资料归纳、自我测评↓↓学法提示:分组讨论方法 分组讨论:同学间、师生间交流↓↓学法指导:查找分层学习目标 网络课件:查阅拓展性资料↓↓学法提示:每人或小组总结 网络课件:个人或小组研究报告↓师生总结新课 (八)说效果——效果预测组织教学也叫组织措施,体育课的组织教学是指顺利进行课学教学的保证措施与手段。主要指:体育课的常规要求、场地布置、器材运用、队形及队伍调动及确保教学的组织形式。一般实践课说课时应加以适当说明。 (九)说组织——组织教学 组织教学也叫组织措施,体育课的组织教学是指顺利进行课学教学的保证措施与手段。主要指:体育与健康课的常规要求、场地布置、器材运用、队形及队伍调动及确保教学的组织形式。一般实践课说课时应加以适当说明。(十)说手段——媒体运用 体育教学手段主要指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传递信息及锻炼身体的媒体或设备。它包括教学和身体锻炼所需要的各种媒介物。例如:体育场地器材、电化教学设施,以及检测评估的各种仪器、图表等,就是通常我们称的教学媒体(或教学媒介)。说课过程中,一般只说出主要的教学媒体,并适当介绍。例如:室内课的多媒体课件,室外课的场地器材等。(十一)说板书——板书设计板书是听课者了解教学思路、内容、重难点的可视语言。说课中的板书既要有实际讲课中的板书内容,又要有为说课的板书内容。说课的板书有提要式、图表式、贴花式等。四、从实例分析谈怎样说课(一)说课中的语言运用(二)表情与动作(三)表现力与感染力(四)说课中的电教手段(制作多媒体说课课件的注意点)(五)说课稿的撰写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大洲和大洋》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大洲和大洋》教案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较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了解海陆面积比例。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绘图的能力,达到灵活运用掌握的目的。

 ②能力目标:

 本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学生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到了解海陆的分布,到探索和发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区别,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过程。主要采用组织学生活动的方法,使学生会用地球仪、世界地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通过组织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并加强了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创建一种民主、平等、 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认识海陆面积比例。2七大洲、四大洋位置、分布及大洲轮廓-落实在地球仪和地图上

 难点:熟悉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位置和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原苏联宇航员加加林说,从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它看上去更像“水球”这是为什么呢

 一、地球水球

 人类认识地球面貌的历程: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马可·波罗

 郑和七次下西洋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麦哲伦环球航行

 哥伦布

 意大利航海家。生于意大利热那亚,卒于西班牙巴利亚多利德。一生从事航海活动。先后移居葡萄牙和西班牙。相信大地球形说,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

 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先后4次出海远航(1492~1493,1493~1496,1498~1500,1502~1504)发现了美洲大陆,他也因此成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先后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多米尼加、特立尼达等岛。在帕里亚湾南岸首次登上美洲大陆。

 考察了中美洲洪都拉斯到达连湾2000多千米的海岸线;认识了巴拿马地峡;发现和利用了大西洋低纬度吹东风,较高纬度吹西风的风向变化。证明了大地球形说的正确性。促进了旧大陆与新大陆的联系。他误认为到达的新大陆是印度,并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

 新航路的开辟

 汉代的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

 郑和下西洋航线图

 世界海陆面积的比较:

 三分陆地 七分海洋 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提示:在古代人们活动范围小,认为陆地的面积大,故称其为“地球”,今天人们这样叫 是习惯叫法。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经过计算发现海洋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叫“水球”更具科学性。

 说一说

 既然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那是为什么古人地给地球起名的时候,叫它“地球”不叫“水球”呢

 水半球中海洋分布最集中,面积占90%

 陆半球中陆地分布最集中,面积占48%

 水半球

 陆半球

 地球的任何两个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大陆:地球上面积广大而完整的陆地叫大陆。如亚洲大陆。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做岛屿,如格陵兰岛。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叫做半岛。如朝鲜半岛。

 海峡:相邻海域之间的狭窄水道叫做海峡。如台湾海峡。

 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如太平洋。

 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 如东海。

 陆地与海洋的基本概念

 大 陆 海 群岛 半岛 海峡 岛屿

 洋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赤道横穿过哪几个大洲

 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

 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

 世界上跨经度最多和纬度最高的大洲:

 南极洲

 “东方日出之地”

 面积44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94%,是世界第一大洲。共有40个国家和地区。人口3229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居世界第一位。

 “阳光灼热的大陆”

 面积约30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2%,是世界第二大洲。共有56个国家和地区。人口662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23%,居世界第三位。

 北美洲:面积约24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162%,是世界第三大洲。共有37个国家和地区。人口432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1%,居世界第四位。

 南美洲:面积约18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2%,是世界第四大洲。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人口302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56%,居世界第五位。

 南极洲:面积14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总面积的94%,是世界第五大洲。南极洲仅有一些来自其它大陆的科学考察人员和捕鲸队,无定居居民。

 欧洲:面积约10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68%,仅大于大洋洲,是世界第六大洲。共有37个国家和地区。人口72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34%,居世界第二位,是人口密度最大的一洲。

 “西方日落之地”

 “大洋中的陆地”

 大洋洲:面积约9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6%,是世界上最小的一个洲。共有24个国家和地区。人口2700万,约占世界总人口的05%,是除南极洲外,世界人口最少的一洲。

 七大洲的面积比较

 太平洋是世界海洋中面积最阔、深度最大、边缘海和岛屿最多的大洋。据较多资料介绍,最早是由西班牙探险家巴斯科发现并命名的,“太平”一词即“和平”之意。16世纪,西班牙的航海学家麦哲伦从大西洋经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并到达菲律宾,航行期间,天气晴朗,风平浪静,于是也把这一海域不约而同地取名为“太平洋”。

 太平洋位于亚洲、大洋洲、美洲和南极洲之间,北端的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连,南至南极洲,并与大西洋和印度洋连成环绕南极大陆的水域。太平洋南北的最大长度约15900千米,东西最大宽度约为109900千米。总面积18000万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三分之一,是世界海洋面积的二分之一。

 平均深度3957米,最大深度11034米。全世界有6条万米以上的海沟全部集中在太平洋。太平洋海水容量为70710万立方千米,居世界大洋之首。太平洋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资源,尤其是渔业水产和矿产资源。其捕获量以及多金属结合的储量和品位均居世界各大洋之首。

 太平洋

 太平洋位置示意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位于南、北美洲和欧洲、非洲、南极洲之间,呈南北走向,似“s”形的洋带。南北长大约15万千米,东西窄,其最大宽度为2800千米。总面积约为9300万平方千米,比太平洋面积的一半稍多一点。平均深度3626米,最深处达9219米,位于波多黎各海沟处。海洋资源丰富,盛产鱼类,捕获量约占世界的五分之一以上。大西洋的海运特别发达,东、西分别经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其货运量约占世界货运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

 大西洋

 大西洋位置示意

 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面积约为7500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3397米,最大深度的爪哇海沟达7450米。洋底中部有大致呈南北向的海岭。大部处于热带,水面平均温度20℃一27℃。其边缘海红海是世界上含盐量最高的海域。 海洋资源以石油最丰富,波斯湾是世界海底石油最大的产区。

 印度洋是世界最早的航海中心,其航道是世界上最早被发现和开发的,是连接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重要通道。海洋货运量约占世界的10%以上,其中石油运输居于首位。

 印度洋

 北冰洋位于地球的最北面,大致以北极为中心,介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北岸之间,是四大洋中面积和体积最小、深度最浅的大洋。面积约为1300万平方千米,仅占世界大洋面积的36%;体积1698万立方千米,仅占世界大洋体积的12%;平均深度1300米,仅为世界大洋平均深度的三分之一,最大深度也只有5449米。北冰洋又是四大洋中温度最低的寒带洋,终年积雪,千里冰封,覆盖于洋面的坚实冰层足有3~4米厚。

 每当这里的海水向南流进大西洋时,随时随处可见一簇簇巨大的冰山随波飘浮,逐流而去,就像是一些可怕的庞然怪物,给人类的航运事业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北冰洋有两大奇观。第一大奇观:就是那里一年中几乎一半的时间,连续暗无天日,恰如漫漫长夜难见阳光;而另一半日子,则多为阳光普照,只有白昼而无黑夜。

 由于这样,北冰洋上的一昼一夜,仿佛是一天而不是一年。此外,置身大洋中,常常可见北极天空的极光现象,飘忽不定、变幻无穷、五彩缤纷,甚是艳丽。这是北冰洋上第二大奇观。

 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 、轮廓和分布特征。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七大洲的名称、分布及其分界线。

 3四大洋的分布及与各大洲的相对位置。

 难点:

 1大陆与大洲的联系、区别。

 2亚欧、亚非及南、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3七大洲和四大洋空间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新课]

 同 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吗

 (加加林)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在进入太空后,通过拍摄到的照片和观测

 到的现象说过这么一句话——其实我们人类给地球起错了名字,不应叫

 “地球”,而应改叫“水球”。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

 一、地球水球

 1提出问题 让学生阅读课本P27图23,加入到宇航员和小朋友的讨论之中。一半学生讨论的观点是:应该继续称我们居住 的家园为“地球”。另一半学生讨论的观点是:应该把地球改为“水球”更准确。

 2学生辩论 在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双方展开辩论,让学生说出证明各自观点的理由。

 3印证观点 教师对双方的辩论给予评价鼓励后,印证说明双方的观点。

 (1)出示地球仪,问答:蓝色表示什么(海洋)地球仪上大部分是蓝色说明什么(海洋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

 (2)投影展示“东、西半球图”,问答: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20°W和160°E)大部分是什么颜色(蓝色)说明了什么(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3)投影展示“南、北半球图”,回答: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北半球)在北半球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洋面积大)

 (4)投影展示“水、陆半球图”,先说 明水半球的中心在新西兰以东安蒂波德斯群岛附近。陆半球的中心在法国西部卢瓦河河口附近。然后问答:在水半球海洋面积占多少(90%)在陆半球陆地面积 超过海洋面积吗(没有)那陆地面积占多少(只占48%)

 4总结过渡 通过以上的观察和印证,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地球,正如宇航员看到的确实是个水球,但是,人类生存在这个“水球”的陆地上,还是习惯把我们的家园叫“地球”。那么,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分布呈什么大势呢

 5观察比较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并对照课本P26图21“世界海陆分布”和图22“世界海陆面积比较”。看看地球表面海陆的面积比例各占多少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陆地占29%,海洋占71%,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海洋连成一片,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块)

 6读图对比 投影“南北半球图”,让学生读图指出: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南半球)北极和南极周围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北极周围是一片海洋,南极周围是一块陆地)那么,世界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是什么(海陆分布不均)

 7小结板书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评价后,从地球表面的海陆面积的比例和海陆分布的特点二个方面,边 小结,边板书。(见板书设计)

 8指导阅读 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阅读课本P26“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并结合自己对此了解的内容作介绍,谈感想。使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艰苦历程,知道我们今天能够坐在教室,从课本上认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大势,这是无数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外交使节以至近代的航天英雄

 拼搏奋斗和科学探究的结果。指出尚有许多还未被人类认识的领域,鼓励大家好好学习,为将来去发现探究这些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9承转过渡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全球海陆分布的大势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那么,这三分陆地和七分海洋又分成了几大洲和几大洋呢

 (七大洲和四大洋)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提出问题 投影展示课本P28图25“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去掉说明文字)说明这是一幅关于海陆分布各种不同形式的立体景观图。然后提出:你能把这幅立体景观图结合学过的地图知识绘成平面图吗图上这些海陆分布的各种不同形式如何识别它们呢

 2地图转绘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不同形式的陆地轮廓并画出来,平行画上斜线表示陆地,空白表示海洋,然后标出海陆分布各种不同形式的名称,将立体景观图转绘成 平面示 意图。

 3读图识别 在学生画好示意图后,投影展示“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示意图”,让学生对照自己所画的示意图,分成学习小组边观察,边讨论下列问题。

 (1)大陆与岛屿有什么不同(面积大的陆地是大陆;面积小的陆地是岛屿)

 (2)岛屿与半岛 有什么不同(岛屿四面临水;半岛三面临水,一面同陆地相连)

 (3)洋、海和海峡有什么联系与不同(洋、海和海峡都是海洋的组成部分;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我国东部濒临什么海,连接什么洋(渤海、黄海、东海,连接太平洋)

 4设置悬念 全球有六块大陆,但有七个大洲,你能理解这是怎么一回事吗

 5引导发现 投影展示课本P29图26“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教师先指图

 说明全 球有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等六块大陆后,设问:六块大陆怎么会有七个大洲呢请看亚欧大陆上有几个大洲呢(亚、欧两个大洲)

 6提出问题 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哪个大洲(大洋洲)为什么不叫澳洲

 大陆和大洲是不是一回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7评价说明 学生议论回答,教师评价后说明大陆是大洲的组成部分,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为大洲,这样,全球分为七个大洲。

 8读图回答 投影展示“七大洲和四大洋面积比较”(展示在“大 洲和

 大洋的分布”图的下面)。让学生指出全球有哪七大洲你能说说这些

 大洲名称的由来吗比较七大洲的面积,并从大到小给他们排排位次。

 七大洲面积的比较 四大洋面积比较

 (单位:百万平方千米) (单位:百万平方千米)

 9评价点拨 学生议论回答,教师评价后用顺口溜总结七大洲面积从大到

 小的位次是:“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10读图回答 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了彼此相连的哪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比较四大洋的面积最大的是哪个洋(太平洋)最小的是哪个洋(北冰洋)知道这些大洋名称的由来吗

 11评价点拨 学生议论发言后,教师评价,并用顺口溜总结大洋面积从大到小的位次是“太大印北,四洋贯通”,继而对四大洋名称由来简要介绍如下。

 (1)太平洋 当年麦哲伦率领船队来到这片海域(指图),当时天气格外晴朗,风平浪静,好美的一幅景象啊,因而他把这片海域取名为“太平洋”,这个名字起的吉利, 就一直沿用到今天。其实太平洋并不太平。

 (2)大西洋 “大西”一词,出自古希腊神话中大力士阿特拉斯的名字。

 (3)印度洋 当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绕道非洲好望角(指图)向东寻找印度大陆,将经过的这片海域(指图)称为“印度洋”。

 (4)北冰洋 北冰洋位于北极,终年冰层封盖,因此而得名。

第五单元 解释与模型

1.解 释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用多种方法,对事物进行观察,并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思考、分析。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解释,理解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关系,知道解释与假设一样,也是科学探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且,一个正确的解释,需要人们经过长期的验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运用解释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解释,理解解释是科学探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能对某些现象进行解释。

教师准备:滤纸、水、盛水的塑料瓶、水性笔、实物展台、教科书。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直接进行新课

1.指导学生知道解释是怎么回事。

(1)讲述:看图,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板书:看 想)

(2)学生回答。(教师不作判断)

(3)提问:雪地上留下了很多脚印,看过之后,你是怎样想的?

(4)学生回答。(教师同样不作判断)

(5)提问:这是三年级一位同学的油菜生长记录表,你有什么想法?

(6)讲述:看到这三幅图之后,我想,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以前科学课我们曾经学习过,比如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等,通过这些方法得到的信息呢我们可以称之为观察到的现象,也可以叫做观察到的事实,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得到许多事实,我们的大脑就会思考这些事实,并会在这些事实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和你们还没来得及说的想法,其实就是对这些事实所做出的……解释(板书:解释)

2.指导学生认识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关系。

(1)提问:解释与事实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出示腐烂苹果)

(2)谈话:这是一个腐烂的苹果,这儿有五句话,在这些语言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解释?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看 想

事实 解释)

(4)讲述:苹果变坏只是因为温度太高吗?(学生反应)由此来看,对某一现象的解释,不一定就是事实,它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为了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你认为还应该怎样做?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我们应该获得充分的证据,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思考。

3.指导学生做“毛细现象”的实验。

(1)谈话:(教师介绍实验用具)滤纸、水性笔,用水性笔在滤纸上画一朵小花,然后用笔的另一端蘸点水,滴在花的中心,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实验。

(3)提问:对于刚才你们观察到的现象,你怎样来解释呢?

(4)学生回答。

(5)教师小结:看来,我们要对刚才这些现象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还需要这方面的资料。老师建议同学们回家后查找一下关于纸遇到水会怎样的这方面的资料,有了资料、有了证据以后,你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

第二课时

1.指导学生认识一个正确的解释是要经过不断的修改完善的。

(1)谈话:许多科学结论就是令人信服的解释,这些结论的得出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一个正常人的眼睛能看到很多东西,人眼睛是怎样看到东西的呢?你是怎样解释的? “通过反射光看到东西”这一结论现在已经被我们接受了,那么在这个结论得出之前,人们对“人眼是怎样看到东西”是怎样进行解释的呢?

(教师出示课件。)

(2)提问:看了这个资料,你认为一个正确的结论的得出,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3)学生回答。

(4)提问:你知道日心说、板块说的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吗?

(5)学生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

(6)讲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某些现象的结论,是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观察、调查、实验、分析、思考,不断修改完善的结果。

2.指导学生了解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解释分布于众。

(1)谈话:怎么知道我们对某一现象的解释是合理的呢?

(2)学生汇报。

(3)提问:怎样让别人接受你的解释呢?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解释公布于众呢?

(4)学生讨论、汇报。

(5)讲述:看来,我们要让别人接受你的解释,你需要做很多事情。但是,我们对某些现象进行解释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3.组织学生活动。

(1)教师提出要求:做一架小飞机,详细写下制作的步骤,然后与别人交换记录,再按照他人的步骤进行制作,你会有什么感受?

(2)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进行活动。

(3)成果展示。

(4)学生谈感受。

(5)教师小结:看来,让别人接受你的解释,你还需要表达清楚,而如何进行表达,也有一定的技巧,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科学学习中,能用清楚的表达,告诉别人你更多的科学发现。

2.用模型解释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利用模型进行解释;

2、学生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模型解释的方法、作用。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利用模型解释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

2、了解简单模型可以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做成模型后的乐趣;

2、意识到利用模型进行解释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黑匣子探秘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解释,这节课首先就请同学们来解释这只黑匣子。这是一个密封的盒子,盒子里有一个滚珠和一些用厚纸板做的障碍物。厚纸板粘在盒子的某个部位,不许打开盒子,想办法知道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并做出解释。现在考虑一下怎样才能知道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以及怎样做出解释。

2.学生汇报。(板书学生提供的方法)

3.谈话:同学们已经知道怎样找障碍物的方法,而我们今天就采用画图的方法进行“解释”。

4.提供给学生同样的,包括里面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正面四角标有A、B、C、D的黑匣子。并提供标有A、B、C、D的图纸。

5.学生分组搜集有关盒子的事实。

6.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

7.全班交流。(学生将各组研究结果粘贴在黑板上)

二、用模型解释

1.谈话:同学们是不是非常想知道盒子内的障碍物究竟是什么样的?可惜的是我们并不能够打开这个盒子,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类似与“黑匣子”的事物,我们人类并不能直接观察它而获得结果,只能依靠这样那样的方法去推测。你们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科学家又是如何解释的?

2.教师出示DNA模型(图)、三球仪(模型)、自然界水的循环(课件)。让学生说说对这些模型的认识以及作用,还可以说一说根据这些模型懂得了什么。

3.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画图的方法解释了“黑匣子”,又知道用图可以解释DNA的样子,用模型可以解释太阳、地球、月亮之间的关系,用动画可以演示自然界水的循环,这些都是科学研究中很重要的方法——“用模型解释”(板书)。

4.思考并交流:用模型解释事物或现象要经历怎样的过程?

5.谈话:同学们现在是不是还想知道盒子内的障碍物究竟是什么样的?能否根据本课所学,采用画图以外的方法解释盒内的障碍物?

我们下节课将继续进行“黑匣子探秘”。

第二课时

一、“黑匣子探秘”

1.提问:想到采用画图以外的方法解释盒内的障碍物的方法了吗?

2.谈话:这节课我们用一个盒子和厚纸板,通过收集到的有关“黑匣子”的信息,再造一个“黑匣子”,用这样的模型去解释盒内的障碍物。(这一环节最好引导学生自行讨论得出)

3.学生依据图画制作模型。

4.学生依据自制模型对“黑匣子”做出解释。

5.依据各组的研究结果,推测盒内的障碍物最有可能是什么样的和在什么位置。

二、作业:做一个肘关节模型,并解释肘部

教学手记

在撰写这节课的教案之前,我反复翻阅着教材与教参。面对这教材提供的授课顺序,我总感觉有些不妥之处。我从教材的顺序中隐约感受到一种思想“科学家是这样做的,我们也应该这样做”。以我个人对新课程的理解,这节课不能够这样设计,不能够让科学家的光环束缚学生的发现。参与新课程的教师都清楚,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的亲历。所以,我认为应该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典型的建立“模型”的活动,然后让他们自己总结方法,再让他们与科学家的方法对比,最后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方法与科学家的方法没什么两样,我们也是科学家”。因此,我在这种思想的推动下,编写了本课的教学过程。从教学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模型”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能够利用模型解释事物和现象。

在第二课时我仍然利用这个“黑匣子”做文章。虽然,教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很多有趣的活动,但是,如果我们每个都做,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活动与活动之间也缺少连续性,这样不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整合,也就建立不起来自己知识结构。说到这,我不由得想起那句熟悉的话“用教材教”。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取材于教材,依据教师和学生的特点,依据课程标准,重新创编教材。因此,我就大胆地尝试了改编教材,让学生在第一课所搜集到的信息的基础之上,提供给学生障碍物和盒子,让他们再建一个类似“黑匣子”的模型。在课前我唯一担心的是学生已经见过这个“黑匣子”,会因为熟悉而对这个活动失去兴趣。没想到,学生在“障碍物究竟是什么样的?”想法的驱使之下,百分之百的投入到活动之中。当学生最终获得的结果越来越相近的时候,我知道,“用模型解释”的意义就不用我多说什么了。

设我为最佳答案!!!我再告诉你别的

 一、重视充分积极的感情投资,促进情感互动

  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所抱的不同态度和不同体验,是影响学习者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师生互动的主体是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由情生趣,以情诱思,创设和谐的心理环境。“亲其师,信其道”,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情感互动在师生课堂互动中居于核心地位。

  11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师生的情感交融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宽容和理解,需要学生的“敞开”和“接纳”。教师作为互动的主导者,首先应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愿意倾听学生的经历和故事,课堂上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优生,要注意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和进取心,对学困生,要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有自卑感的,要亮化其闪光点,对在学习中受到暂时挫折的,要给予理解和积极鼓励,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像力,充分了解学生的喜好和他们的心理动态,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与他们一起自学、商讨,除讲究教学民主,给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外,还要有博大的胸怀,勇于接受学生的批评意见,注意“观点开放”,善于利用激励和微笑,让每个学生都能与教师平等交流,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12充分展示教师的课堂教学魅力

  地理学科在中学基础学科中长期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直至2000年恢复高考才又被文科生重视起来,因而要让学生乐学、善学地理,教师应格外重视情感投资,善于运用感情来感染学生的情绪,促进互动。崇高的敬业精神,全面的知识结构,先进的教学理念,精心的教学设计,优美简明的板书、美观形象的板图、幽默风趣而又声情并茂的语言表达、甚至教师优雅的仪表、广泛的兴趣爱好,这些都特别能感染学生。同时在教学中注意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趣促情。如引入诗句组织教学,讲述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时,借用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述月相时,引入张继的“枫桥夜泊”,平时搜集时事地理资料,介绍当日突出的国内外大事或者天气等,在适当时机穿插,如今年讲述地质灾害时,引入印度洋地震海啸时,英国小姑娘运用老师所教知识救人之事,让学生既深刻认识到地理知识的有用性,又诱发了师生的情感沟通和相互交流。或根据教学内容安排恰当引入小故事,如介绍洋流时,讲郑和下西洋、漂流瓶、奴隶贸易中的“三角航程”、“神出鬼没”的德国潜艇的故事等。所有这些都为课堂互动奠定了重要的情感基础。

  1.3深入挖掘教材的课堂升情内容

  地理课的性质和内容,决定着它的教学是一个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的过程。高中地理学科思想教育的范围很广,内容也很丰富,归纳起来主要有:科学的人地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国策教育以及全球观念的教育等等,在传授高中选修地理有关可持续发展问题时,可以珠江三角洲生态农业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现实正反加以论述引发师生的情感共鸣。《中国地理》的章章节节,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内在的德育教育因素。教师只要通过不断钻研业务,挖掘地理教材缊含的思想教育内容,才能有效促进师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互动。

  二、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情景,丰富认知互动

  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于优化教学过程,而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引人入胜、轻松和谐,具有启发性、创造性的、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情景。在生动、多元的教学互动中,学生可交流的话题增多,情感体验丰富,思路打得开,彼此间容易发生相互影响,感性上也容易产生沟通。所以课堂上除了老师准备丰富的材料、设计丰富的环境外,还要引导学生收集各种信息资料,带到课堂上来,在此基础上设计的师生互动内容,而不是一味地采用讲授法,让学生在充斥信息的环境中接受多方刺激、发生认知互动。

  21活动情景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经常变换教学方法,适时适量采用游戏、学习竞赛、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等活动的形式,寻找一切机会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沟通。在学习东西部的差异时通过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合作学习,从地形、气候、资源、人口、民族、教育、科技、经济水平等方面去找出东西部的优势和劣势,然后开展大比拼,教师给最先完整地回答了问题或具有创新见解的小组和学生记优胜分,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22直观情景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首先是从感性知觉开始的,感知生活、感受生活是前提。直观的形式可以有实物直观、图像直观、模型直观等,其中图像直观是最主要的直观形式。由于地理事物的复杂广泛性以及地理演变过程大多具有漫长性等特点,限于学生的视野和见闻,因此要求地理教学直观方式具有多样性。教师精心挑选教学挂图、运用地理标本、模型、仪器、多媒体等,使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如教师在讲解日、地、月三者的关系以及日、地、月的自转、公转时,利用“三球仪”进行模拟演示,在学习“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时出示有关地质构造模型、播放动画“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等形成过程示意图,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开始,通过形象思维,达到理性认识,采用多样化的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地理原理和规律,促进师生的认知互动。

  23问题情景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学贵有疑”,教师应善于在教学中通过启发式的导言、展示图表系统、学生的读、听、看等方式,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设疑,或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但应力求做到不能盲目追求问题的数量,而忽视问题的质量,例如讲《地中海气候》,教师可演示有关地中海气候的分布地区及气候成因等幻灯片时,提示如下问题引思质疑,让学生观察、思考:①地中海地区的纬度位置如何?海陆位置关系怎样?本地区气候的特征、成因是什么?②从世界上这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来看,它有何分布规律?这种气候区的植被有什么特点?为什么?③我国东部地区的长江流域一带与地中海地区纬度大致相当,为什么气候类型、气候特征不同?问题注意面向全体学生,鼓励人人参与,可请学生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结构求思求辨解答,其他学生提出补充和修改意见,对难度较大的问题,其间教师可采用讨论法、谈话法等,通过一系列的师生互问、生与生互问,让学生在质疑、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教师也可根据回答情况,作适当的补充说明和启发,最后由教师或学生归纳总结,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24讲练情景

  “讲到要害上,练到刀口上”。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充分进行组织准备,精选有针对性、层次性、典型性习题,形式上可灵活多样些,学生人手一份,独立或讨论完成作业题,教师及时对学生完成的题目作出指导、总结、评定、鼓励,注意点拨力求精要、富有启迪作用。

  新的地理课堂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与合作,共同学习的过程。对于中学地理教学来说,在课堂上开展积极的师生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各种能力,还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合群性和社会交往技能,同时还有助于增进师生情感的交流、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和教师自身的素质。总之,积极的师生互动是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综合素质,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关键所在。

  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是一个以学生为认知、实践、发展为主体的特殊认知过程,而目前高层次的地理学习人才的培养需要开放型、创新型教育来完成,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素养,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交流的自由天堂。

  当然师生互动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突击,也不是靠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完成的,笔者曾对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作了一些积极有意义的探索,通过师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和相互沟通,以逐步真正达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境界。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一年级《9加几》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年级《9加几》说课稿1

 一、 说教材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一部分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计算的正确率和运算速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

 二、 说目标

 1要学生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是让学生会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加法。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三、 说学清

 学生已经学过10 以内数加减法和20以内个数的认识,那张我20以内的进位加法应该不会很难,终点是引导学生算法优化,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四、 说教法

 情景演示与同桌交流向结合。

 五、 说教学程序

 (一) 创设情境

 首先厨师运动会场景,问:从图中看到了什么请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学生提到饮料图,老师引导:盒子里有几盒饮料盒子外有几盒饮料那一共有多少盒饮料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请同学们先仔细想一想,举手汇报。

 (二)探究新知

 这时,学生可能有三种答案:

 1、 数一数的办法。1234……13。

 2、 接着数的办法。……10111213

 3、 先放进一盒凑成10,10加3得13

 那怎么列算式

 9+4=13

 现在我们没有饮料,可以先用小棒来代替它,用9根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9盒加上几盒就是10盒。那拿走盒子外边的1盒还剩几盒。(3盒)10和和剩下的3盒合起来是多少盒

 那9 + 4 = 13

 4可以分成1和3,9和1合成10 ,10加3就是13

 现在把咱们计算9+4=13的方法再说一次,和你的同桌说说,互相纠正。

 六、 说练习设计

 做一做123题,是学生掌握算法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层次。使学生能够熟练的口算9加几的算式。

 七、 说板书设计

 9加几

 9 + 4 = 13

 4可以分成1和3,9和1合成10 ,10加3就是13

一年级《9加几》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我的说课内容是9加几,这个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它是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进位加法的基础。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和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容易疲劳,因此,我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将数学知识融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中,我不打算强调各种计算方法的优或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学生用哪种方法简便,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小朋友们,四月份是我校的体育节,我们学校不仅举办了盛大的开幕仪式,还举行了全校运动会。看,比赛开始了,运动场上多热闹哇(出示课件一主题图)!跑道上正在进行二年级的60米跑决赛,运动场的中央还进行着跳绳、踢毽和跳远等比赛项目。在操场四周的看台上,同学们正在为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加油。为了给运动员解渴,他们还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课件二)这样,直接引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观察为运动员准备的盒装饮料,激起学生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二个环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是获取新知的过程,教学中我将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这个环节我将分三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讨论交流,得出方法。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组织学生讨论还有多少盒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议一议每种方法。在学生评议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赞扬和鼓励。根据学生的发言,屏幕上逐一显示各种解决方法。在交流过程当中,学生探讨出的方法有很多种,思维比较凌乱。可能出现的情况有:(课件三)

 (1)依次一个一个的数1、2、3、4、12、13;

 (2)先数箱子里的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

 (3)9和4合起来是13

 (4)先拿一盒放进箱子里,补足十,再想10+3=13

 教师引导学生将第四种方法的思维过程用下图表示出来,想:9加1得10, 10加3得13。

 9 + 4 = 13 (课件四)

 1 3

 10

 通过直观的分析比较,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方法。

 第二个步骤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我设计了一个比赛环节:利用主题图让小组成员互相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看谁提得多,并给予奖励。运用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巧妙自然地将9加几的问题搬到黑板上,例如:

 踢毽组和跳绳组一共有多少人?

 9 + 3

 踢毽组和跳远组一共有多少人?

 9 + 7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要解决的问题,并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第三个步骤是归纳算法,巩固记忆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在引导学生归结凑十法算理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9+3,左边摆9根,右边摆3根;再让学生回忆几加几凑成十,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移动小棒,根据学生的思路,填写思维图。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从3根里拿出1根和9根凑成10根,10再加2等于12(课件五)

 9 + 3 = 12

 1 2

 10

 第二种是从9根里面拿出7根和3根凑成10根,10再加2等于12

 9 + 3 = 12

 2 7

 10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摆圆片,计算9+7,学生也可能出现两种思路 (课件六)

 9 + 7 = 16 或 9 + 3 = 12

 1 6 2 7

 10 10

 这里我没有强调看大数,分小数,而是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分小数或分大数,只要能凑成十都是可以的。

 (3)巩固新知,寻找规律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持久,在突破重难点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一个砌房子的游戏,将9加几的算式有规律的排列,先让学生发现每个算式的第一个加数都是9,从而引出课题9加几,再让学生计算结果。既调节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巩固了9加几的知识。让学生计算出9加几的算式后,再观察得数特点,发现规律,找寻又快又对的计算窍门。(课件七)

 9+1=10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发现和的个位上的数都比第二个加数少1,那我继续追问,这个1到哪去了?学生很自然的想到1和9凑成10了,从而对凑十法进一步加深了印象。

 (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我安排了两个练习。第一个练习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色彩鲜艳的菠萝、苹果图,培养学生看图列加法算式的能力,(课件八)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个练习是根据图意填写算式。这道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先让学生弄清楚画中的'内容,再让同桌互相讨论提出问题。可以自己选择计算出蜜蜂的只数或鲜花的朵数。在计算鲜花的朵数时,学生可能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把算式填成6+9=15,要给予肯定;在计算蜜蜂的只数时,学生也有可能按蜜蜂的颜色分类把算式填成10+5=15,在肯定学生计算正确的同时,也要表扬他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用前面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5)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我先让学生说说这节课里学会了什么?解答这些题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在进行评价时,我会采用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来表扬和鼓励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方法得到老师的认可,学习的兴趣会更高,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以上是我对9加几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和教学设想。

一年级《9加几》说课稿3

 我说课的课题是《9加几》。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的内容。它包括课本96-98页的例1、例2以及课后的“做一做”。

 一、说教材

 《9加几》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11-20各数,能够准确的计算10加几何相应的减法。这些知识都对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课的内容也为以后学习其他数的进位加法打下了基础。

 二、说学习目标

 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我指定了以下学习目标: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在比较、观察的过程中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题目;同时,学生在一系列的生活情境中,深刻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打打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凑十法”,因此,我确定了这节课的学习重点是会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加法。

 一年级的孩子认识事物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并且中我了一些概念,能够初步的进行判断和推理,但思维水品总的来说还很低,思维过程往往只依靠具体的表象,带有很大的依赖性和模仿性,所以本节课的学习难点是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更高效的完成本节课预设的各项学习目标,我在教法和学法上也做了精心的安排。

 教法方面:《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在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参与与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大胆放手让学生操作,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旋律,结合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世间中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法方面: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好动、自制力较差,再加上他们入学的时间并不长,对于充满约束的课堂容易产生烦感,虽然孩子们身上有这些小缺点,但是他们的表现欲和好奇心是值得我们惊讶的。《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记忆与模仿,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我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活动得出极端9加几的各种方法,然后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会计算9加几的题目,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四、说教学准备

 为了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凑十法”,本节课我准备了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每位学生准备18根小棒。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知过称个,是真个教学活动的呈现。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趣设疑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应该体现“身边的数学”这一特点。因此,我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情境为切入点,利用课件展示我校学生在运动会上精彩表现的照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在追问孩子们是否想继续参观,从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此时的学生一定都是情绪高涨的,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让学生接受挑战,如果挑战成功便可继续参观。

 挑战的目的就是复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课件复习旧知识的重要性。复习过程主要有以下步骤。首先,利用口算卡片展示9+( )= 10和有关计算10加几练习,然后以天空的形式帮助学生复习“一个数可以分成1和几”,最后,让学生口算9 + 1 + 1 =( ) 9 + 1 + 5 =( ) 9 + 1 + 3 =( )。这三项挑战内容的设置层层递进,为本节课学习9加几的进位加法做好了准备。顺利闯关的孩子们一定很兴奋,适时用语言对学生的情绪加以控制,让孩子们用数学的视角去参观运动会的场景。

 第二个环节: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这一环节是获取新知的过程,教学时我将例1和例2结合起来,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这个环节我将分为三个步骤来教学。

 第一步是讨论交流,得出方法。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这一步骤中,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组织学生讨论“还有多少盒饮料”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议一议每种方法。

 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认知过程,由于每个孩子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不相同,所以在面临一个新的计算问题时,就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在这里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9加几,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并根据学生的回报结果适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学生汇报的情况可能会有三种:(1)数数法,即依次一个一个的数1、2、3、4……12、13;(2)接数法,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3)先将外面的4盒分成1和3,将一盒放进箱子里和原来的9盒凑成10盒,再加上外面的3盒,10 + 3 = 13。通过直观的分析比较,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方法。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我安排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教学的开始,我让学生用数学的视角来观察例1的主题图,让他们说一说图上包含的数学信息,并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用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自然地将9加几的问题搬到黑板上。例如:

 踢毽子的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9 + 3 =

 踢毽子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

 9 + 7 =

 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从而归纳算法,巩固记忆,这也是本环节的最后一个步骤。根据一年级孩子的思维特点,深刻理解“凑十法”的过程是有难度的,必须将这个抽象的过程形象化、转变成自身的时间,才能达到希望的效果。此时,我将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与例2的动手实践相结合,让学生选择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活动后进行汇报,请学生到讲台上讲述操作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小结:在计算9 + 3时,可将3分成1和2,1和9凑成十,10 + 2 = 12;同样的,计算9 + 7时,可将7分成1和6,1和9凑成十,10 + 6 = 16。(板书)这时黑板上已经有了三个算式,引导学生说出这三个算式都是关于9加几的加法,从而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有学生产生“分小数”的想法,对这种敢想敢说的行为要加以鼓励,可以让学生采用像板书上呈现的方法来验证“分小数”的想法是否可行。

 第三个环节:巩固新知,灵活运用。

 通过本环节的巩固练习,教师可以真实的掌握学生对于新授知识的理解情况,从而进行下一步的教学部属。一年级的学生好胜心强,表现欲高,但自制力较差,注意力不够集中。根据这一特点,我安排了3个练习。首先,用课件展示菠萝、苹果的实物图,色彩鲜艳的水果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通过此题培养学生看图列加法算式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第二个练习时根据图意写算式,先让学生互相说题意,然后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处理第三个练习时,我将简单的算式有规律的排列,再把他们放在“梯子”的剪贴画背景中,让学生运用“凑十法”进行计算。再让学生寻找规律,引导学生说出第一个加数都是9,每个算式中和的个位上的数都比这个算式中的第二个加数少1,适时追问这个1到哪里去了?学生很自然的想到1和9凑成了十,从而加深对“凑十法”的理解。

 第四个环节:全科总结,完善提高。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当着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对于本节课的**,我也尝试着让学生来参与。学生通过说本节课的收获,将本节课的内容做一总结,方便日后复习,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六、说板书

 本节课的板书已经都呈现在黑板上,在设计板书时我力求做到重点突出、简洁易懂。

课题:Unit 13 Lesson50 Standing Room Only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英语第三册第50课,本课为口语阅读课,整个说课我将分三部分进行讲述,即教材分析、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程序。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50课以详实准确的数据围绕本单元的中心话题----当代人类最关注的人口问题,对学生进行了深刻的人口教育,不仅在本单元占据主导地位也是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良好素材。根据新课标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尤其对学生口语及阅读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及我校要突出英语优势打造枫叶品牌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设计为一堂口语阅读课。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和依据

为了不仅要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还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熟练掌握数词的表达法。

2、能力目标:

a有效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材料的准确度

b能自如表达本课重点话题人口增长问题。

c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展开丰富地想象力流畅地表达其他相关内容。

3、情感目标:

通过一些有力地事实、数据和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人口问题的严重性,使他们意识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爱护我们的家园人人有责!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根据新课程标准对阅读能力的要求,我确定本课重点为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水平。我采用英语趣味i教学法,采取导入、方法解析和逐步检验的方法使其掌握快速阅读的技巧。

2、难点:口语水平的提高。我班的学生都来自公立学校,长期以来,传统的外语教学注重书本知识的讲授,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使许多学生不敢开口、羞于在人前表达因而口语薄弱。我通过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和师生共同讨论、记者采访专家等新颖方式,以及不断鼓励的方法突破难点。

二、教学环节的设计

学生具有无限的潜力,需要教师适时、适当地引导。本节课中我尤其侧重训练学生通过合作探索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并注重改变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通过设计有效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始终处于主动寻求知识去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我充分放手让学生发挥其主体地位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本节课我讲解的时间不超过五分钟。

国家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要由过去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结果向注重知识发展及知识的传授过程而转换。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让他们查找相关的资料,学生在预习中就接触了大量的信息,他们必须具有相应的选择能力和重组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这恰恰正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教学程序

1、课前对话:

师生问候之后,让学生两人一组围绕数字进行自由对话。每天3-5分钟口语练习时为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新课标指出口语是在人与人交流时即兴脱口而出的,会话双方都必须对听到的语言快速做出反应,才能使谈话继续。同时由于口语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合作学习的成效对口语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这些都要求为学生的口语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良好的训练。

两人一组是为了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机会去说,而数字的表达法是本单元的知识要点,我可以提示学生讨论一些世界之最,如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亚马逊河的长度、马里亚纳海沟的深度、南极冰川的后度、中国人口的总数、伊拉克战争的时间等等,这些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达到了对数字表达法的巩固。

给学生展示这样两幅:

一个平衡的杠杆上,一些人在左,我们的地球在右;第二张图上左边新增的人使杠杆不再平衡。之后问学生:看了这两幅图,你会想到什么?又是什么引发了这个问题?学生会表达一些自己的见解,这时不论他们的见解是否正确都要给与鼓励和表扬,然后问学生:是否知道每一天每小时每分钟每秒钟全世界会新增加多少人口?学生会很有探究答案的欲望,这时很自然地让学生打开书去阅读50课的文章STANGDING ROOM ONLY 并找出我给出的这张表格的答案。由于本课是以大量数据为主反映人口问题的,因此如果学生能顺利完成此表,那么全文的重点内容就迎刃而解了。而且我认为采用导入法远比直接让学生翻书阅读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获取知识。

3、拓展与巩固

通过讲解我指导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如猜词悟意法、略读扫读法、找中心句和关键词等方法,之后要检验一下学生是否掌握此方法,于是我问学生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会引发那些严重问题呢?在学生发表一些个人看法后为,我再给学生一篇文章进行快速阅读,这也是本节课的课堂检测,我会当堂进行面批面改。然后对于这篇关于人口急速增长带来的一些后果的文章,我让学生来进行讲解,这样可以了解学生的阅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4.合作与发展

接下来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一组关于由于人口太多而导致资源匮乏、污染严重、食品短缺、空间拥挤等的,看着这些问学生:你们对哪一方面感触最深?你还想到了其他那些方面?想不想了解其他同学的想法?又想不想知道在座老师们的看法?以这种方式充分把学生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将其分成6个小组,先组内讨论发表个人见解然后鼓励他们去采访在场听课的英语老师。这样设计的目的是(1)先让学生自行讨论可以避免受教师的想法所局限没有自己的见解。(2)采访老师既可以让学生能够用英语去实际交流,达到学以致用。有可以让学生从英语教师那里获得更多信息和掌握更多的英语表达方式(事实上,有些表达如果让他们完全国独立进行是有些难度的),有由于这样的学习方式平时机会不多,因此会让学生感到很新鲜很有趣味性,在与老师交流时也会让学生产生成就感。(3)我认为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学生通过这一环节既能够有自主学习的机会有锻炼了与他人的合作,并在探索中有其个性思维发散的空间。

5、交流与分享

让学生推选各组代表组成专家团坐在教室前,选一名同学以记者的身份采访“专家们”,使其把个小组的讨论结果与大家交流共享,其小组成员可以作为后援团补充些观点,这样既可以使口语较好的同学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起到拔高作用,又可以让口语较弱的学生也有参与的机会并能向他人学习。最后按事实丰富、语言准确、表述清晰程度评出最权威专家和最积极后援团,通过这种方式可让学生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

6、最后一个环节是作业,当学生慷慨激昂地探讨完这些现状后,我会问他们,面对这种现状,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我布置这项作业的依据是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指出:写作需有明确的动机和积极的态度,写作的题目应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是他们具有写作的愿望这样他们才能了与写作才能重返自己的思维能力,而不是为了应付教师而做的作业。

本节课教学效果的预测

100%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90%的学生能流利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并通过课下的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课的掌握情况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该教材的特点是:

⑴内容贴近小学生生活,富有趣味性,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不同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⑵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突出语言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同时突出语言的真实性和实用性。教材贯彻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把知识和技能目标融会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当中,即话题——功能——结构——任务。

⑶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策略的培养,为学生的进一步的学习或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⑷注重教材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内容的生活化为学生理解语言知识提供了方便,也为他们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创造了条件。

交际性强体现了语言实践性和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

教材要求教师通过“听,做,说,唱,玩,演,读,写”进行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能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英语。

2本课内容特点:

本课主要是学会五个职业的单词以及一个询问职业的新句型。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适合采用“全部动作反应发”,让学生在有节奏的歌谣中体验语言,在活泼优美的旋律中感受语言,在轻松愉快的语言活动中输入语言,让他们在做中学,在唱中学,在玩中学(Learning English by doing/singing/playing…)。因此,可以用任务型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能够听说认读五个职业的单词:baseball player, driver, doctor, nurse, farmer。

⑵能听懂、会说句型:What’s your father My father is a doctor

⑶部分学生能够用简短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梦想,少部分学生能够听懂,为本单元的Part B Read and Write做好铺垫。

★能力培养目标:

⑴能结合第三单元的人物描述,简单描述家庭成员和朋友。

⑵能听懂一些指令,如:Act like a teacher。

★情感目标:

⑴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对职业有一定的了解,找出各种职业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对于从事各种职业的人有正确的态度。

⑵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交流的能力,学会评价和赞美他人的能力。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⑴五个生词和人物职业的表达法。

⑵句型What’s your father My father is a doctor的表达方式。

难点:句型What’s your father My father is a doctor的表达方式和在日常生活的运用方法。

三、说教法:

为使学生在“玩演视听”过程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口语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意识,结合本课实际,我采用以下教法:

1鼓励学生参与,强调学生主体性。

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起的是主导作用。所以在设计课堂活动时,我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时间开口说英语,练习与运用刚学到的知识。 我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大多是引导式话语和启发性提问。如:在引出新授单词是运用简单的句型“Is he a …”、“Who’s he”、“Who’s coming”,引导学生在思维上的共鸣,促使学生自然脱口而出。

同时注重对学生的课堂多元化评价,运用各种表扬形式来激励学生。例如用小贴纸机动地表扬课堂中学生的闪光点。在设计抽卡片游戏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将问题分成两份,用小贴纸表示。这样,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我评价。

2创设真实情境,开展活动教学。

小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强,善于模仿,喜欢活动。针对这些心理特征,我将最后一个环节设计20年后的同学会,这样,学生在开Classmate Meeting过程中运用新、旧语言知识的机会就比较多,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同时结合他们丰富的肢体语言,通过形象生动的模拟表演,使英语学习的课堂变成活动的开放式的课堂。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多媒体技术的优点是比任何其它一种媒体都更为生动,集视觉,听觉,语音情景于一身,把动感带进课堂,使原来比较枯燥的东西变得生动,从而改进教学环境。在播放课件时,罗纳尔多和樱木花道的形象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目光,自然地在baseball player的基础上引出football player 和basketball player的扩充教学,显得非常自然。又如通过用声音引入单词driver的教学。特别是最后一个活动同学会的设计,运用翻动的日历和流水的声音,一下子将学生引入到20年后的今天,使学生在瞬间投入到教师所模拟的环境中来,易于调动学生的感情。

三、说学法:

教师的教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教学效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方法的科学与否。因此,我对学法指导这一部分作了精心的设计:

1观察模仿法

当老师出示时,那富有个性的主人公形象,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目光;当让学生模仿他们所喜欢的卡通人物和自己心目中的体育偶像,通过细心的观察,有意识的模仿,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点也就不再是件困难的事情。

2归纳与演绎推理法

教师要让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以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在教师自己介绍自己父亲的职业爱好,然后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表述自己的家庭成员,以便在最后的大型交际性活动中得以运用,与此同时其演绎思维又得到了训练。

3情景体验法

学语言离不开表达,表达离不开情景。在课堂中我要求学生将代表各种职业的工具或衣服带来,让他们穿穿试试,增加情景的真实性。在浓郁的氛围感染下,学生表现得特别兴奋,带着非常轻松、愉快的心境实现了对语言知识的运用。

四、说教学程序

1热身活动

在热身活动中,大家一起进行对PEP Book 3 Unit 3 Part B Let’s do——“Listen to music”的内容进行了唱唱做做,一为了使学生能更快地投入到本堂课的教学活动当中,二由于它与本课内容描述爱好有一定联系,便于促成新旧知识的联系,而且它旋律欢快活泼,动作夸张有趣,能够较快激起学生的兴奋点,集中注意力。

2前提测评

为了帮助学生激活原有的知识结构,引出新知识,做到以旧带新,我设计了一段简短的情景对话。先与学生交谈有关爱好的内容,问学生:“Do you like sports”“I like ball games What about you”这样学生的脑子里再现了刚学不久的知识,将注意力指向于体育运动,使baseball player的引出自然合理。

3认定目标

通过前面序曲的铺垫,教师用“I have three friends”自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在利用“Who are they”这个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同时引出baseball player单词的教学,也为下面扩充知识football player 和baseball player的学习埋下隐线。

4导学达标

第一步是观察多媒体课件,理解学习新的职业单词。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对于学生感知,理解,消化和吸收语言知识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它引导学生进入一个生动,直观的生活情境中,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思维。因此五个新授单词中,有三个借助多媒体来完成。

在单词教学过程中,根据内容的前后联系,由于doctor、nurse 、farmer三个单词曾在前面的read and write部分出现过,因此教学时侧重于baseball player和driver的教学。

第二步是说说唱唱、演演做做、玩玩记记,进行新授职业单词的巩固操练。

教学时应鼓励学生能动思考,主动做事,自动调整学习方式。在设计单词巩固游戏——抽卡片回答时,我将问题设计成难易两种形式,让学生能自我衡量、调整,有效地增进他们的自我评价意识,以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第三步是师生示范表演,运用新句型。

第四步是问问答答,划划连连,达到新句型的巩固运用。

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学会学习(Learn how to learn)。力求用简单生动、通俗易懂的方式渗透学习策略,发掘他们积极求知、努力进取的潜力。因此我在检测学生掌握新句型时,设计一个小型的任务型活动,让学生利用语言“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 Who are they What’s your father/mother…”调查一下自己朋友家庭的情况,加强学生之间彼此的交流。

4达标测评

为检测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我设计了一个大型的交际性活动——二十年后的同学会。通过在这个情境中的运用,学生进一步掌握了本课知识点,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信息反馈。

说课评分标准

1、 教材与教学目的分析 ℅

① 说内容:简要 、准确的说出本节课的内容。

② 说地位:参照课本与大纲∕课程标准正确的说出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③ 说重点、难点:说出重、难的确定及其依据。

④ 说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并分析。

2、 教学过程与教学学法分析 ℅

① 说明教学思想、方法、模式的选择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用。

② 说明教学手段的利用对最优化地达到教学目标的思考与分析,体现出能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③ 说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促进知识网络、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形成过程、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的构思(要突出任务性教学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④ 说明学生状况的评估与分析,突出重点、攻破难点的思考。

⑤ 说明各种练习对新知识与学习方法的学习、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

⑥ 说明归纳总结的构思和作用。

3、 教学评价分析 ℅

① 说明教学评价、反馈的具体措施。

② 说明教学调节措施的构想。

4、 说课设计及艺术 20℅

① 教师语言规范、简练、生动、逻辑性强,具有感召力:教师的仪表自然端庄。

② 板书字迹工整、准确、美观。

③ 整个设计合理,创造性的处理和利用教材,内容详略得当,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299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