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有哪些表现手法

望海潮有哪些表现手法,第1张

 《望海潮·东南形胜》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写作手法。在这首词里,作者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是柳永的传世之作。

 《望海潮·东南形胜》

 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赏析

 词的上片描写了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写西湖,展现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其中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怒涛,珠玑,罗绮、桂子,荷花,烟霞等,营造了祥和安定的意境。作者在词中全面、细致地描绘了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作者简介

 柳永是我国北宋的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柳永是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定风波·自春来》等。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起首三句从大处着笔,挥洒出杭州自古以来的形胜与繁华,气势宏大,“有千钧之力” ,是全篇的统领。这句是说,杭州地理位置优越,风光优美,是三吴这一带地方的都市,自古以来都很繁华。前两句是对偶句,写杭州地理位置的优越和历史悠久,最后“钱塘自古繁华”从史地、时空两个角度进行总括,“虽字数不多,但容量大,增加了词的表现力”。接着,柳永用“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渲染杭州的繁华。烟柳是说放眼看去,杨柳青青葱葱,笼罩在烟雾之中。画桥,杭州水多桥多,河上的桥精雕着各种彩画。这是远看。近看则“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家家户户都垂挂着挡风的珠帘、绿色的帷幕,高高低低,鳞次栉比,寸尺无空,千家万户都掩映在翠微之间。这是由远及近,由城外而城里,像**似的将镜头拉近,逐层展示一幅杭城风景秀丽、富庶繁华、色彩鲜丽的都市风景画。“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又轻轻一笔写出杭城温柔安祥又兼热闹富贵的一面。此虽八字,但也包罗万象,尤其是街巷河桥中埋伏的风流蕴藉之美呼之欲出。” 杭州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城市。宋初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一定的解放,经济得以较快地发展,尤其城市发展更快。到柳永生活的宋仁宗时代,出现了汴京、扬州、成都、杭州等十六座相当繁华的大都市。“杭州人烟稠密,城内外不下数十万户,百十万口”(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六·米铺》),这就是当时的杭州。“杭州的居住人口到一二七五年已愈百万之数。”法国佬谢和耐先生见到的虽是南宋时的杭州,但可推想北宋时也是相当繁华的。“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我们跟随柳永的视线从城内又眺望到城外。钱塘江两岸矗立着一排排高耸入云的大树,钱塘江波涛汹涌,浪花飞溅,江海浩瀚,卷起千堆雪,极目远眺,无边无际。这正是钱塘江八月观潮时节,“怒涛卷霜雪”展现给我们的是“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罗隐《江潮》)这样一幅惊险奇观的钱塘潮涌图。这句“极写钱塘江水汹涌澎湃,实在是本词中的最强音,”也正应了《望海潮》这一词牌之本意。“依自然环境看,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钱塘江入海口呈嗽叭形,江口大而江身小,起潮时,海水从宽达一百公里的江口涌入,受两旁渐窄的江岸约束,形成涌潮。涌潮后又受江口拦门沙坎的阻拦,波涛后推前阻,涨成壁立江面的一道水岭。”钱塘观潮,渐成人们的一种风俗。欣赏完钱塘江壮丽的潮涌图,又流连于城内的繁华了。“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罗绮为绫罗绸缎。或认为,“罗绮指歌妓。宋人纳妾蓄妓成风,有的人家蓄妓数十名,故曰‘竞豪奢’。”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八字写足了杭州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家家户户都藏满各式各样名牌时装的盛况。“竞豪奢”三字表现出杭州的繁华与人民生活的富庶豪奢。同时也“暗写了商人比夸争耀的神情,且形容了这个消费城市的特色。”“写杭州,不能不写西湖,然先写西湖,必喧宾夺主,故上片不涉西湖,可见词人于构思上的一番苦心。”上片写杭州地理位置的优越和历史悠久,钱塘江的壮丽与人民生活的富庶豪奢。下片写西湖的旖旎风光和百姓官员生活的雅致闲逸,进一步表现杭州的繁荣与富庶。“重湖叠_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西湖三面环山,清秀的山峦重叠起伏,连绵不断。秋季桂花飘香,沁人心脾;夏日荷花盛开,赏心悦目。“三秋”“十里”时间、空间并举,“好像西湖所有时间、所有地点都是如此芳香、如此美好,这就写出了西湖美得无限,美得永恒。”天堂杭州真是四时风光无限美好,令人无限向往,难怪“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金废帝完颜亮(1122—1161)读了这首词后,羡慕江南美景,特派施宜生,为贺正使到南宋的首都杭州,暗中画下一张西湖图,带回去制成屏风,在图中画上了完颜亮自己的像,策马立在吴山顶上,并题了一首诗:‘万里车书尽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充分暴露了他渡江南侵的野心。”或认为此说不可信,“金主亮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倾全国军力大举南侵,是不是只为了区区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金主南下是由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综合因素决定的,岂能归罪或归功于一首词呢?”此言极是,但金主的原动力谁又能断定何尝不是为了如此多娇的江山呢!“公元1127年北宋的灭亡,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渡江南侵,这两件重大历史事件皆不可能由一首词引起,柳永对身后之事并无负责之理。”然江山美人,天堂苏杭,有七情六欲的帝王完颜亮不为此而来又为什么而来呢!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个历史事件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柳永此词艺术水平之高、影响之大。”杭州如此之美丽,西湖如此之妩媚,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境况如何呢?“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日以继夜的欢乐声荡漾在西湖上,荡漾在杭州城里。“弄晴”、“泛夜”为互文见义,意即优美的笛声和采莲姑娘的动人歌声、欢笑声不分昼夜地传来,不管是柔丽晴和的白天还是瑰丽的夜晚,到处都是快乐的垂钓老翁和嬉闹的采莲姑娘。“钓嫂莲娃用‘嬉嬉’一词修饰,人物怡然自得的情态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这三句写百姓的快乐生活。至此,柳永“层层渲染出一个繁华安逸的杭州城,我们仿佛听到钱塘的怒涛,市民的嬉戏,羌管和菱歌飘扬,美景和游人相乐,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柳永善于铺写都市的新生活、新感受,他以浪子词人的独特体验和情感记忆向我们展示宋代朝野通宵达旦,歌舞喧天,量金买笑,灯火彻夜的都市生活情景:“皇都今夕知何夕”,“金丝玉管咽春空,蜡炬兰灯烧晓色”(《玉楼春》),“朝野多欢,九衢三市风光丽,正万家急管繁弦。凤楼临绮陌”(《看花回》)。封建社会的经济繁荣,改变了社会日常生活的方式和市民的审美趣味。“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这几句赞颂地方官文治武功、风流倜傥。那大路上牙旗高高飘扬,千万名骑士簇拥着出巡的长官归来,乘着醉意欣赏着优美祥和的音乐歌舞,啸傲于风景名胜、山水烟霞。他日被召入朝一定要将这湖光美景绘成图画,拿到皇帝所在的凤凰池前夸耀。“归去凤池夸”一来指被召回朝廷后好向他人夸耀这杭州的美景和人民的富庶,这可是地方官的政绩;二来是祝愿杭州地方官能够升迁,他日进入中书省这样的高层机构执掌朝政。诗言志,言为心声。其实这又何尝不是落拓文人柳永、到处改职的小官吏柳永心中对仕进的向往呢!这又何尝不是柳永情怀的最直接抒写呢!“柳永对各路府太守的干谒词,更具浓郁的新都市生活气息

《望海潮》点染手法的句子如下:

1、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句是“点”,开篇点出钱塘的地理优越,自古繁华)

2、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这句是“染”,写出了桥路的美丽,百姓的富庶)

3、重湖叠巘清嘉。(点)

4、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染)

5、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点)。

赏析

“点染”在《望海潮》表现为“点”即抽象评点,“染”为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

从上阙来看,前三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点出钱塘优越的地理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以及“自古繁华”的地位。接着就从这三方面分别详细描绘,是“染”。“三吴都会”是“点”,“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染”,描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居民住宅的雅致和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

“东南形胜”是“点”,“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染”,由市内说到郊外,写出了钱塘江岸的柔美和钱塘江潮的壮美。“钱塘自古繁华”是“点”,“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染”,写出了商业的繁荣,、市民的殷富。“竞豪奢”,则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简单来说,“形胜”“都会”“繁华”六字点出了杭州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接着通过具体的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大都市的风采:雕栏画栋,房屋密集,人口众多,社会太平,百姓富足。

从词的下阙来看,“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其中的“染”,从山色之美、湖荷之胜和人文风貌之佳三方面来铺绘,展现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这首词的语言特点是: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比喻(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夸张(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众多意象叠加。

《望海潮·东南形胜》

宋代: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译文:杭州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

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钱塘江沙堤,澎湃的潮水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晴天欢快地吹奏羌笛,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

千名骑兵簇拥着巡察归来的长官。在微醺中听着箫鼓管弦,吟诗作词,赞赏着美丽的水色山光。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描绘出来,回京升官时向朝中的人们夸耀。

扩展资料

背景介绍:

这首词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杭州人民和平安定的欢乐生活,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以后,经过真宗、仁宗两朝的休养生息,所呈现的繁荣太平景象。

当然,这种景象还只是生活的表面现象,没有能像他做杭州附近的定海晓峰盐场监督官时那样,揭示出“官租未了私租逼”所造成的广大盐民“虽作人形俱菜色”(《煮海歌》)的苦况。

这首词是写给当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的(见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虽为赠献之作,有一定的奉承成分,却不能说就是粉饰升平的歌功颂德的作品,它反映了当时一定的社会现实。

《望海潮》所反映的,正是这样的现实。据说“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近时谢处厚诗云:‘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鹤林玉露》)

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并不正确。诱使金兵入侵,导致北宋灭亡的原因,是由于统治阶级“竞豪奢”,醉生梦死的腐朽本质所造成的。

引起金兵南下,给南宋王朝带来威胁的,仍然是统治阶级“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的腐朽本质造成的,与柳词本无关系。不过,从这个传说中却可以说明,《望海潮》的写作是很成功的,读了这首词,不由得会使人对杭州心向往之。 

-望海潮·东南形胜

答案:

第一、《望海潮》意象上专取美丽富庶之景物,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堤沙”“怒涛”“天堑”“珠玑”“重湖”“叠咸”“桂子”“荷花”“羌管”“菱歌”“钓叟莲娃”“千骑”“高牙”等意象,色彩或明丽或浓艳,或芬芳或富贵,或优美或繁华,描摹出钱塘景观之优美、百姓之富庶、市井之繁华。

《扬州慢》则是兼采昔日繁华与今日萧条,既有自然景物也有历史典故,如序文中的“夜雪”“荠麦”“寒水”“暮色”“戍角”,还是词中的“废池乔木”“清角”,荡在“波心”的“冷月”,要么色彩昏暗,要么色调阴冷,要么声音悲凉。

第二、《望海潮》描绘了杭州的富足昌盛,营造出国泰民安的盛世气象,《扬州慢》则描绘了扬州的残破荒凉,营造出感伤,哀婉的情境。

第三、《望海潮》在铺叙写法中运用渲染、烘托等手法营造意境,《扬州慢》则综合采取今昔对比、用典和反衬手法营构意境。

赏析:

本课两首词都用到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望海潮》上阕写杭州城内以及钱塘江的景色为实写,而下阕写西湖美景主要为虚写,如杭州两种典型的植物的“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一句就是很好的例子。

《扬州慢》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凡有水井处,便能歌柳词。”柳永以一首《望海潮》写尽北宋城市杭州的市井繁华气象——那时的中国城市街头,既可享城市之盛,又可享自然之美。

无数趟市长出国考察团取经回来之后,我们的街头变了。“拆”,成了城市建设的第一步;“国际化”,成了城市规划的主旋律。中国的城市街头,变成了“巴黎+纽约+N个国际名城)”。我们是谦逊的学习者吗还是失去了方向的效颦的东施从有形式无实质的街道效果来看,不幸是后者。

今天的中国城市不是自然生长的城市,太依赖于强行的扩城和人工规划,完全是商业导向和利益导向。当城市架空之后,人们奔驰在城市的上半身,下半身的街道却是濒于瘫痪。

此外,汽车导向的、非步行化的街道设计,使逛街成为一件趋凶涉险的事情。太大的街道尺度,可观赏不可歇息的街道设置,以及时不时的安全感问题,使上街变得有负担起来。即便有一天,我们发现这样的街头不是来自于我们的文化基因、并非真正属于我们并令我们享受的,我们也将回不去了。

现在,传统的街头被我们一锹一锹地连根拔去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连同传统的闲情逸致也随之远去。文化老人汪曾祺说过:“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蛤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再见吧,胡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309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