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文要学会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平时靠积累,考场凭发挥”,这是考场学子的共同体会。
(一)语言方面要建立“语汇库”。语汇是文章的细胞。广义的语汇,不仅指词、短语的总汇,还包括句子、句群。建立“语汇库”途径有二:第一是阅读。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制作读书卡片上。第二是生活。平时要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并把这些语言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或卡片上,这样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说话 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会妙笔生花。
(二)要加强材料方面的积累。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许多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每到作文时就去搜肠挂肚,或者胡编或者抄袭。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积累素材。平时有条件的可带着摄像机、录音机、深入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并与写生、、写日记、写观察笔记等形式,及时记录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见闻。记录时要抓住细节,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征。这 样,写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
(三)要加强思想方面的积累。观点是文章的灵魂。文章中心不明确,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说明作者思想肤浅。因此,有必要建立“思想库”。方法有二:第一要善思。“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获。”平时要深入思考,遇事多问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这样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要随时把思维的“火花”、思索的结论记录下来。第二要辑录,也就是要摘录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
总之,作文要加强积累,建立好“语汇库”、“素材库”、“思想库”这三大写作仓库,并要定期盘点、整理、分门别类,且要不断充实、扩容。
二、写好作文先学会观察
鲁迅先生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问题时强调了两点:一是多看,二是多练。这里的“多看”即指多观察。这就说明:要写好文章,要掌握娴熟的文章写作手法,就要多观察,学会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就这样谆谆告诫初学者:“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要把自己锻炼到观察简直成习惯,仿佛变成第二个天性。”把观察锻炼成习惯,锻炼成第二天性,这是一种很需要时间去磨练的功夫,是很有作用,很了不起的功夫。
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从中猎取你作文时所需要的材料:你要对一些看似不大实则很有意义的事情产生兴趣,注意观察起因、过程和结果;你要留意校园花坛里的植物一年四季如何变化它的颜色,学会刨根问底,弄清这些变化的来龙去脉;你要走向社会,同更多的人接触,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要思索一些东西,随时将它们汇入自己思想的长河。这就是观察的过程,观察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观察决不要仅仅局限于“用眼看”。广义的更有实际意义的观察是指要将人的五官全部调动起来:用耳朵去聆听,用身体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脑去思索,这样的观察才会更加细腻、深刻。
(二)观察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好“烂笔头”。俗语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多同学每天看到的挺多,思索的也挺多,但是不善于随时记下来,这样就会使观察到的材料付之东去,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也会白白浪费掉。
(三)观察尤其要注意持之以恒。别犯“脑热病”,三分钟的热度对与写好作文是没有益处的,你要将观察生活、思索生活贯穿于你生活的每一天,这样你才会写出妙文佳作来。
学会观察对于写好作文有着巨大的奠基和推动作用,离开了观察,你往往会感到难以下笔。愿你学会观察,不断培养,提高赞成的观察能力,在写作实践中取得得大的进步。
三、意高则文胜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和意图。那么文章在立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立意要正确
正确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义,所谓正确就是要保证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观点正确,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符合我国基本政治原则,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给人以积极的启发。
(二)立意要专一
“作文之事,贵于专一,专则生巧,散乃人愚。”无论多么复杂的事情,主旨不能分散。一篇文章如果既想说明这个问题,又想阐述那个观点,东拉西扯,必然立意不明确。其实,想面面俱到肯定会面面不到位,况且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与其“贪多嚼不烂”,不如集中笔墨表现一个中心,即使是通过数件事来表现中心,也要做到紧帖中心行文,目标始终如一,着墨于材料与中心的结合点,使材料蕴涵的力量全部直指中心。
(三)立意要新颖
文章最忌随人后,人云亦云,新颖的角度是作文创新的核心。立意新颖要求跳出陈旧的框框、不按顺向思维、习惯思维或原有的心理定式进行立意构思,而是以独到的视角去审视题目中所蕴涵的另类内容,避开他人所常写,写别人所未写。即使同一写作对象,总是可以从许多角度切入,只要我们打破思维的定式,站在时代的高度,避“俗”求“异”,多角度、多侧面思考,或联想、或扩展、或类比、或逆向,发人之所未发,就能在五颜六色的天空里构筑属于你的最 美的彩虹。
(四)立意要深刻。
立意的深刻是指确立的主题不是人所共知的肤浅的道理,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更深层的意蕴。
(五)立意要巧妙
在习作有限的文字内,要表现较为深刻的思想,就只能一粒沙里看世界,从生活中的一斑一点、一枝一叶去再现生活的全貌,从一个点、一个片段、一个瞬间、一个现象入手,对社会、对人生进行描述和深思,即立意要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角度虽小,却能小中见大,平中见奇。
四、怎样写好状物的文章
如何写好状物文章呢?请大家牢记以下五点:
(一)交代来历
文章开头用一、两句话介绍物品的历来,自然地引出下文。
(二)具体描述
通过颜色、形状把物品外形准确勾勒出来,写出特点给人以鲜明的感觉。多用一些恰当的修辞手法,展开合理的想象。赋予它情感,就会使物品活生生地跃然纸上。
(三)动静结合
先写静态的外形特点,再写它的动态。这样会增添一些情趣,写出的文章也会更加生活。
(四)说明功能
每件物品都有它独特的作用,一般来说,这类文章要在结尾处说明一下物品的作用这样会更加突出这件物品的特点。
(五)融进感情
字里行间要流露出作者对所描述的物品的喜欢、珍惜之情,这样会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五、长话短说话缩写
读了一篇好文章,你一定很受感动吧?要是你想把这个故事简单的介绍给别人,就可以用缩写的形式。本次习作练习的是缩写,要求主要内容完整,重点突出;语言简练,缩写后文字不要超过三百字。
缩写是作文中的一种常见形式。所谓缩写,就是在不改变中心,不改变体裁,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的情况下,把一篇长文章压缩成短文章。学会缩写,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我们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进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一个小时的视频会愣是开了两个小时没有结束……
一个小时的视频会愣是开了两个小时没有结束……
今天晚上是实操课小组每周一次的视频会议时间,号称自己规则意识很强的几个人,愣是把一个小时的会议开到两个小时,依然没有结束的意思。
她们究竟在做什么?心理咨询个案实战演练、观摩及互动讨论。
下午督导在小组内招募咨询师和求助者时,明明已经确定好“咨询师”和“求助者”,但“咨询师”却临时变卦,要求与“求助者”调包。
于是,“咨询师”成了“求助者”,“求助者”做了“咨询师”。
想起了现实生活中,表面上对“问题”孩子“百依百顺”、“言听计从”,内心里却按耐不住“排江倒海”、“波澜壮阔”、“无比叛逆”的父母。
不是换位思考,而是角色颠倒。
或许是因为身份定位没有调整过来,今天的个案演练完全超出想象———咨询师A比求助者陷得还深。
一开始,咨询师A的好奇心被激发,前三分之一,她还能思路明朗、条理清晰,并协助求助者抒发了情绪、缓解了愤怒。
但,之后的三分之二时间,咨询A师完全被带跑,一直顺着求助者的思路,完全被求助者所讲的故事套牢。
连我这个门外汉都有明显的觉察,但,此时比我专业很多的咨询师A却是当局者迷。
好在,咨询师毕竟是咨询师,关键时刻还是带有觉知的,于是,咨询师A提出个案暂时停到这里,提前20分钟结束。
咨询结束前,咨询师A请求助者确认咨询效果时,求助者最后一句话“有愿意做的伙伴们,可以继续”发人深省。
于是,本来已经结束的个案,被另外一位咨询师B接手,个案继续进行。
咨询师B前期也是作为旁观者,她非常精准地抓住了求助者的需求点,且与求助者确认将其作为咨询目标。
咨询目标确定后,直接围绕目标走。三下五除二,咨询师B使用了一百多年前佛罗伊德总结的“合理情绪疗法”的后半部分———即“把造成求助者创伤的事件,富有情感地说出来,创伤就会疗愈,而且会永久疗愈。”
至此,上半场的个案演练结束,下半场的互动交流开始。
督导K发出号令枪后20秒,没有人开口发言。
20秒,本来很短的时间,我却感觉很长。
因为,我太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所以,我感受到了时间的紧迫性。
明知作为咨询师,一定要做到“客观、中正、不评判”,而我,却非常犀利且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咨询师A个案中的种种不足,以及咨询师B的有效共情和高效支持,却忘记了两位咨询师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是一体两面,都需要同理共情、肯定鼓励。
同样作为观察者,在同一时间内、听了同一个个案,但每个人的反应、观点和想法真的完全不一样。
因为,他们的“听”是一样的,但他们的“见”真的不一样。
X说:“咨询师A一开始没有确定咨询目标;要跳出来,用求助者的思维解决求助者的问题肯定是无效的。咨询师B干脆利落,共情非常好,引导求助者说出来,且留了作业确保行动,值得点赞,学习。”
S说:“我对咨询师B的做法有不同的意见:第一、我感觉咨询师带入太深,明显感觉到焦虑情绪,想帮助求助者替她处理问题,引到自己身上;第二、留了作业让其继续发泄有些不妥,万一在家处理,没有咨询师在旁边保护,出了意外谁来负责,所以需要谨慎对待。”
H说:“咨询师B评论领导时义愤填膺,增加了个人观点,没有对与不对,会不会激发求助者的委屈感。但从求助者反馈的结果来看,还是有效的。”
L说:“这个个案如果我自己做,肯定会有投射。我会和咨询师B的做法相反。我有可能会问:是你认为的那样吗?如果换成第二、第三、第四个人,会一样吗?需要改变求助者的认知。共情是可以的,但不带自己的评判,可以牵着她走,但有些事是自己权衡不了的,有些点是看不到的,所以,要看到另外一些点。”
X补充:“如果改变认知的话,如何使用苏格拉底辩论术,是不是可以打个比方?”
S补充:“共情是充分理解,不讨论咨询师的感受,要与对求助者的感受分开,不评判。共情和投射、反移情是不同的。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事实是什么,所以,不投射。”
K督导说:“要按照共情三步骤走:第一、进入求助者的感受;第二、说出求助者的感受;第三,要引导求助者出来。说不带评判的话,效果肯定是放在第一位的。注意:围绕咨询目标走,非常重要;带求助者进入,再把他带出来;向外和象征化。求助者的超我很强大,压制着“本我”,“本我”很痛苦。”
S问:“何为象征化?”
H回答:“李克富老师讲了儿子小的时候被打,在镜子上画了大大的叉,他很开心,因为他学会了向外发泄情绪。再比如,以前后宫里的妃子通过扎小人来泄愤。”
还有,还有,遗憾的是,我得参加冥想导师第一次小组视频会,只得恋恋不舍地主动下线……
哎呀,忘记了一个关键点,督导K说,五次小组个案演练之后,真正形式的学习结束,我下线前说了一句“督导,真的不能停!”
感恩督导K,感恩抱团裹挟成长。
#情感写作小能手#
老一辈的育儿理念与现代育儿理念存在许多差异,其正确性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实践来评估。
在某些方面,老一辈的育儿理念可能是正确的。例如,他们强调家庭价值观和道德教育,注重孩子的礼仪、品德和文化素养;他们也重视纪律和责任感培养,鼓励孩子独立自主,勤劳节俭,尊敬长辈等。
但是,另一方面,老一辈的育儿理念也可能不适用于现代社会的某些方面。例如,他们可能对性别、种族、宗教等问题有偏见或固定的观点;他们可能过于强调孩子的听从和服从,并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和情感需求;他们可能对新兴科技和信息时代的变革没有足够的认识和适应能力等。
综上所述,老一辈的育儿理念并非完全正确或错误,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现代科学的发展,审慎地选择和借鉴其中的好处,并加以创新和改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