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思想和鲁迅作品的主题,思想倾向性。以及《祝福》种,主人公悲惨的原因和社会原因和小说主题。

鲁迅的思想和鲁迅作品的主题,思想倾向性。以及《祝福》种,主人公悲惨的原因和社会原因和小说主题。,第1张

1早期论幻想与个性主义思想

2国民劣根性思想

3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

4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

主题:反对国民劣根性,反对封建制度和礼教

思想倾向性:国民劣根性

祝福》主题:反映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

原因:祥林嫂的贞节观和迷信思想

封建政权,封建夫权,封建神权,封建族权

鲁迅先生的《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里。这篇小说可谓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描写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不幸遭遇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深刻揭露了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我是很喜欢这篇小说的,也很可怜祥林嫂的身世。是的,祥林嫂的身世太可怜了,死得也很可悲,特别她是在大家都在做“祝福”的时候死掉了,更加加重了悲剧的氛围和艺术感染力。鲁迅不愧被称之为大师。不过,有一点我却是不敢苟同于鲁迅先生(或者说后世评论家)的看法,鲁迅和后世评论家们可能对鲁镇人误解了。  文中有对祥林嫂失去阿毛以后向鲁镇人倾诉自己的悲痛与自责的几段描写。  “我真傻,真的,”她说,“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打算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各处去一向,都没有。我急了,央人去寻去。直到下半天,几个人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完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  一个寡妇本就活得不易,特别是在当时的社会,谁知雪上加霜,她的孩子阿毛又不幸被狼吃了。于是,她心中充满了痛苦与自责,逢人便讲她的悲惨故事。这样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鲁镇人听到祥林嫂的故事后也是很同情她的。鲁迅先生在文中这样写到:  这故事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起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地评论着。  男人们听后敛起笑容,没趣地走开。这说明男人们不再嘲笑她了,对她是有同情心的,“人之初,性本善”,不然男人们不会敛起笑容,也不会没趣地走开。男人们之所以会没趣地走开,是怕听了也难过,一个大人如果同女人一样“陪出许多眼泪”,怕是不太雅观,于是走开。情理之中的事。  女人们听后不仅仅宽恕了她的再嫁,而且脸上也改变了先前“鄙薄的神气”,还“陪出许多眼泪来”。这说明女人们对她也是有同情心的,不然何以会改换先前的表情,还流眼泪?祥林嫂“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起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然后走了。平常在农村里,遇到谁家媳妇哭泣,如若帮不上忙,不也是走开吗?如果你不离开,那哭泣的人会越哭越伤心的。一个人的话,哭着哭着就不哭了。这点常识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应该有。所以,鲁镇的女人们离开,也是为了祥林嫂好。至于说“满足的去了”,我实在想象不到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满足,难道鲁镇的妇女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哎呀,我终于听到这样的故事了!这个恐怕太不符合现实生活,再没人性的人恐怕也不会这样做吧。  至于祥林嫂把她痛失阿毛的故事讲述了几次之后,人们就不愿意听了。这些也是人之常情啊。怎么能说鲁镇人冷漠麻木呢,难道还要大家天天听她唠叨那悲惨的故事,难道还要大家天天“陪出许多眼泪”,难道还要大家也天天生活在悲痛中,才能那个算作是同情。俗话说得好,“好话说三遍,鸡狗不待见。”祥林嫂逢人便说,说了多少次啊,叫谁谁不心烦?!说难听点,说的人耳朵里都起茧子了,你还在那里没完没了地说,难怪你不讨人喜欢。再说了,大家各有各的事,各有各的喜好,怎能天天听你唠叨那“老掉牙”的故事。难道鲁镇人除了种地、吃饭、睡觉,业余的生活就只能听祥林嫂讲她那不幸的故事,才会让鲁迅即后世评论家们说好,有觉悟。我想,如果祥林嫂把这些事说给鲁迅先生三五遍,鲁迅先生也会感觉很厌烦吧。可是,鲁迅先生怎么就不会换位思考一下体谅一下鲁镇人的心理呢?  鲁镇人大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他们过着“日落而作,日出而息”的生活,与外界接触少,生活中也没有什么新鲜的事,生活的实在平淡。偶尔有祥林嫂的这么一个故事,他们来听听,也是在满足他们一种猎奇的心理。他们比不上鲁迅先生,看书看累了,写作写累了,还可以和几个朋友聊天,或者到内山书店找那个内山完造喝喝茶。鲁镇的人没有这么丰富的生活,当他们听说祥林嫂的故事很悲惨的时候,也就和鲁迅先生去内山书店喝茶一样,就来了,听得多了,就不想听了,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啊。为什么要批判他们呢?  关心人们的生存状态是件好事,可也不要忘了关注人性的状态。鲁镇人生活太单调了,在单调的生活中,任何人都想寻求一些不单调的东西。完全没有必要来责备鲁镇的人们,更不要批判他们的麻木,冷漠,他们如果真的麻木、冷漠的话,就不会留眼泪!说鲁镇人没有人性乃至“人性的残忍”的人,是那些不懂人性的人。祥林嫂的不幸,只是一人的不幸,鲁镇人,乃至所有老百姓的不幸,才是大不幸。作为一个写作者还有那些研究者,更应该去关注这个“大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是在过着怎样的生活,这样才是更有意义的事情。  他们所表现出的“流泪”和“厌烦”,都是正常人的表现,并非是一些评论者们说的什么“看戏”“看客”心态,这是真实的人性。如果不能深入到鲁镇人的生活中去,不能深入到农民真实的生活中去,单凭站在局外人的立场上,只会成为“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我想,真正关心农民,懂得农民的心理的人,是不会嘲笑和批判鲁镇人冷漠和麻木的。  这些也应该给那些作家们一些启示,关注底层是好事,同情弱者是好事,但是不要只抓住一个人的不幸,要看看整个底层或者说整个社会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生存状态。多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不要以为他们粮食丰产了,房子不漏雨了,衣服暖和了,工资不再拖欠了,下岗的再就业了,孩子上学交得起学费了,他们便真的过起幸福生活了。这些只是一方面而已,或者说只是他们物质方面得到了保障,他们的精神方面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是不是也像鲁镇人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平淡得如白开水,如果是这样,那么出现一个祥林嫂的话,会出现更多的鲁镇人。大家得动动脑筋,怎样让那些底层人民的生活不是平淡的,不是无聊的,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的时候,也关注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  多么希望有一天,老百姓的精神生活也会丰富多彩起来。

祝福,汉语词语,本意指祈神赐福,现泛指祝人顺遂幸福。 当时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除夕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 此文在如泣如诉的血泪控诉中,对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特别是对封建礼教,给予了强烈的鞭挞通过描写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所以我认为应该是对祥林嫂的祝福,对中国劳苦人民的祈福以及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期盼! (非原创)

两者的联系在于,“祝福”作为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组织全文。而祥林嫂的悲剧性在这一天可见一斑。命名为“祝福”原因在于,“祝福”本事一个家家户户大团圆,喜庆万分的日子,而祥林嫂的形象则在这一天里显得极为的不和谐,对比反映出祥林嫂的悲剧性,也侧面揭露造成她悲惨命运的社会背景。这着实是鲁迅先生惯用的反讽手法!

  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祥林嫂是一个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毁灭的悲剧形象。在探究祥林嫂死亡原因的时候,鲁镇人的冷漠应是重要原因。在这样的环境里,祥林嫂缺少真正的倾听者、同情者。在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丈夫和幼子的死对祥林嫂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她才会和老车夫姚纳一样,神经质似的不断向周围的人诉说阿毛的死。

  反观鲁镇人的态度,我们看到同情心的缺失使鲁镇的人一开始就怀着寻找谈资的心态来听阿毛的故事,他们不是要来安慰祥林嫂的,即使一开始他们听了阿毛的故事,会“陪出许多眼泪来”,但他们脸上却分明有着“鄙薄的神气”,然后是“叹息一番,满足地去了”。很显然,听阿毛的故事,只不过在满足着他们猎奇的心理,是在对别人不幸的咀嚼中获得对自己卑微生活的满足感。在他们眼里,祥林嫂是个不值得同情的不祥之人,鲁镇的人不会慷慨施舍自己的同情心给这样的人,在礼教和人性面前,鲁镇人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前者。“存天理,灭人欲”,高高在上的冰冷的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压抑着人本身的同情、怜悯。在这个冷漠的世界里,当祥林嫂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之后,她再讲阿毛的故事,就“只值得厌烦和唾弃”。这是比姚纳得到的更有过之的一种冷漠和麻木,姚纳还能和老马倾诉,而祥林嫂只能“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着‘我真傻’

  :以祥林嫂的悲惨经历来控诉封建社会里封建制度及封建统治对人性的残害和销毁,写人世间的冷漠和冰冷杀死了一个贫弱的下层劳动人民,以说明封建统治的黑暗和无情。顺便也有她的反抗和不满。

  其实这些东西是有的,但是跟重要的我个人为是对人性的扼杀和毁灭。是因为很久以来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都是人不在场的,更不用说什么人间的真情和觉悟。人本身是不同与动物的,但人的愚昧和邪念让人几乎成了与动物无疑的生物。我们生存不是为了追求更高意义的价值,而是仅仅为了生而活。我们的民族没有信仰和宗教情结,缺乏控制力和抑制力。所以善良的人更善良,邪恶的人更邪恶。

鲁迅《祝福》 读后感

沁凉如水的夜风如鬼魅一般划过城市的夜空,悄无声息,却惊醒了我沉睡的梦。迷惑懵懂的心还藏着昨日的忧绪与愁丝。一团一团,剪不断,理还乱。

  读完鲁迅先生的《祝福》,我有种压抑是说不出来的。在我这个容易多愁善感的年纪,我常常会不由得读别人的故事哭自己。担这次,我却是压抑得落不下泪来。

  只是,突然好想打开窗,让呼吸更顺畅些。

  祥林嫂,这个悲剧的化身,历尽了尘世间所有的痛苦,带着满心的屈辱与伤害,终是离开了我们。为什么说是“终”?她的死,是偶然中的一个必然。即便她没有寻死的意愿,即便她还有生存下去的意念,她还是会被社会中那只无情的,黑暗的手所杀害。我不知道祥林嫂最终是死于何种原因,我只能揣测,她在闭上眼的最后一刻应该是没有忘记微笑罢。祥林嫂在生活中受尽苦难,历尽嘲讽,在封建礼教冷血的狞笑中步履艰难地走着。这时候,死亡对她来说,已不再是恐惧。在现实的痛楚里,死对她来说更像是一种解脱。她死了,我想,她是看到了安琪儿美丽的微笑了。当岁月的蹉跎将两鬓白霜吹进她的发,我想,她是看到了解脱的光点……

  时光飞转,如今已不再是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黑暗社会了。在当今这个提倡“人人平等”“民主自立”的社会主义下,却还是“隐藏”着许许多多不同概念的“祥林嫂”。

  现在这个提倡“计划生育”的时代中,我们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个个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父母无不是“捧在手中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然而,在糖罐中长大的我们,却是有许多悲凉。不可否认,每个孩子都渴望被关爱,但在被关爱的过程中,却是既享受又害怕。我们得到的越多,就害怕得越厉害。我们怕自己不够好,给不了、做不到父母所期望的。我们理解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真的理解。我们当然在努力,再努力,努力使自己看不到父母失望的表情。可,沉浮风景。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到处可见“沉浮风景”。有人浮起来,就必有人沉下去;有人在笑,就会有人哭泣。我们也许真的不是很惧怕失败,我们只是害怕失去。失去父母鼓励的微笑,失去爬起来的信心。关爱,期望,学业,考试,升学……太多太多,压迫着我们。我们都承受着应试教育给我们的种种压力。它束缚着我们,就好比束缚着祥林嫂的封建礼教,让我们身不由己,让我们意识到竞争的残酷——你不去踩别人,就要被人踩。但同时,我们却也在拥护着应试制度,认为那是现在最公平的方式,每天每天地用功。达尔文是对的——“适者生存”。我们都在尽力让自己适应,适应充满压力的生活,适应残酷的竞争,适应让自己更强壮与强大。

  这里,我们的悲伤没有泪。

《祝福》是鲁迅先生一篇深刻揭示中国妇女悲剧命运的小说,在教学中,笔者对祥林嫂这一悲剧形象做了深入浅出分析,但学生却发出阵阵窃笑,究其原因是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学生没能介入人物角色中,没能被祥林嫂的悲剧所打动,学过后感情上更是远离了祥林嫂,那么怎样让学生从感情上走近祥林嫂呢?

一、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看,病态的人们歧视她、蹂躏她。

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去思考,揭示祥林嫂悲剧产生的必然性,马克思曾说过:“人,归根到底,……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祥林嫂为什么死,以及死后为什么得不到别人的同情,显然与周围的人有密切的关系。如下图:

四叔四婶

冷酷

残忍

婆家人 强抢 祥林嫂 嘲讽奚落 鲁镇人

我 同情不愿介入 误导同情 柳妈

除了四婶、四叔、婆家人思想行动上对祥林嫂直接迫害外,周围的人对她的态度也是她终遭遗弃,无人问津的原因。当祥林嫂以再嫁再丧的身份再次来到鲁镇时,鲁镇的人没有叫她“贺六嫂”,而是依旧叫她“祥林嫂”。其声调的阴阳怪气表明世人对她再嫁的身份的否定和非难,并用“祥林嫂”这一永久的称谓对她进行精神鞭笞。柳妈的同情、误导更加重了她的精神负担,使她欲生不能,寻死又不敢。

二、 从艺术构思上看,祥林嫂是一个生命里没有春天的苦命人儿。

祥林嫂从来就没有获得过春天般的温暖,她丧夫、再嫁、失子、死去几个关键情节都是在春天发生的。

1、丽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在封建社会里,妇女地位最低,而一个寡妇的处境更艰难,更何况“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由于丈夫“比她小十岁”,没有留下后代,“夫死从子”之路与她无缘。再说婆婆也不会把她这个“克星”留在家里,无子守寡,此路不通,摆在祥林嫂面前的是一条受人唾弃的改嫁之路。但“生为夫家人,死为夫家鬼”不能自作主张。只能由夫家人任意摆布,即象商品一样被卖掉。看来春天是不属于祥林嫂的,春天也不会带给她温馨与柔情,在封建礼教的摧残下,她的一生里将是没有春天的一生。

2、孟春之日,被迫再嫁。祥林嫂在生命和“名誉”之间,它依然选择了“名誉”,即永远的有祥林名誉权的“不嫁二夫”的寡妇,于是她逃到鲁家后,非常勤快,然而 “新年刚过”的一天,祥林嫂到河边去洗米时,突然被婆家人用极其野蛮的手段,像对待牲畜一样,生擒死拖,把她抢了回去,从卫婆子口里我们知道“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老六”,回家之后,不几天,也就装在花轿里抬去了,不难看出她是在春天被迫再嫁的。尽管当时她一路的嚎哭、叫骂,“喉咙哭哑了”,“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拜不成天地”,可结果还是被他们“七手八脚得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在祥林死后的第一个春天,祥林嫂被迫改嫁。春天,对于她简直就是灾难,春天,带给她的是疯狂的人格侮辱,春天,使她心灵备受摧残。

3、暮春之日,痛失爱子。祥林嫂被迫改嫁后,幸运的做了母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祥林嫂有了儿子,便取得了做人的权利。可“天有不测风云”,贺老六不久 “断送在伤寒上”第二次丧夫又给她精神上一个沉重的打击。“幸亏有个儿子”这唯一的的亲骨肉,是她生命里仅存的一丝春光。但“祸不单行”、“春天快要完了”的一天,孩子竟“给狼衔去了”,命运之神不公平的从她怀里夺走了仅有的一丝春光。儿子死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只好来求老主人”。这个悲惨的情节再次发生在春天,而且随着“春天快要完了”,她的生命也将结束。

4、迎春之日,凄惨死去。祥林嫂再次来到鲁家,是想做奴隶而不得,四婶四叔柳妈对她的态度完全变了,沦为乞丐后,她的遭遇更是凄惨,常常连饭也要不到,最后带着对生的痛苦,对死的恐怖,在鲁镇祝福声中,在遭受了一连串的致命打击、迫害、摧残之下凄然死去。四叔的“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时候正是万家欢乐、全家团圆的时候,而祥林嫂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竟连春意都未来得及享受,便悄无声息地退出了人生的历史舞台,贫穷悬殊,反差巨大,这一结局的安排是祥林嫂的悲剧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 从道具、服饰上看,“开裂的竹竿,破碎的心”,“白头绳,表孝心”。

鲁迅的作品,道具设置是非常独特的。祥林嫂一出场,一股浓浓的悲剧情调沉重的袭人心鼻。除了得力于作者细致的肖像描写之外,还要归功于作者精心制作的道具:竹篮、破碗、裂竿,“他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这个形象鲜明独特,极具个性化,人们的脑海里不由得会浮现出凄苦的乞丐形象,极其简单的道具,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碗“破而空”生活凄凉可想而知,竹竿下端“开了裂”可见沦为乞丐的岁月之长,读罢,怎能不让人心碎悲伤、怜悯。

祥林嫂在鲁镇一露面:“头上扎着白头绳”,第二次:“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借此,我们很容易看出她的寡妇身份,表明她是死去的祥林的妻子,这一定位十分重要。头上的白头绳,把她的悲剧命运揭示出来了,注定了祥林嫂一生将在这个名份下生活,丈夫死了,本不是祥林嫂的错,可她却要扎上白头绳向世人宣告自己是个灾星,被人认为不吉祥。她本来是遵照封建礼教的规矩“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好女不嫁二男”,可是偏偏有个婆婆不让她守节,又偏偏有人嘲笑她,歧视她,说她“不干不净”。她苦苦蓄钱捐了门槛,可仍然消除不了白头绳带给她的灾难,带给她心灵的创伤,这样一位妇女,活着毫无自主权,死了还要受人唾弃,生得痛苦,死得恐怖——多么悲惨的命运啊。这一细节是对封建礼教吃人的有力控诉。

四、 从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上看,祥林嫂是一个时代悲剧。

祥林嫂生活在清末,祥林嫂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劳动妇女的悲剧。

当时封建礼教仍在吞噬着人们,二十六七岁的祥林嫂嫁给了十六七岁的祥林,这是一种落后而残酷的畸形婚俗,江浙一带称之为等郎媳,正象当时民谣所说的那样: “二十岁大姐十岁郎,夜夜困觉抱上床。说他夫来年太小,说他儿来不喊娘。”可以看出等郎媳是多么的尴尬和辛酸,祥林嫂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使得“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得也不多”,只能用无尽劳动为自己透一口气。当时的人们冷漠、麻木、自私、愚昧。祥林嫂不被鲁镇所接纳,也是由于当时被封建礼教严重毒害的人们的存在,“夫为妻纲,好女不嫁二男”的夫权思想,可容忍贞洁的寡妇,但却不能容忍再嫁的女人。足以看出当时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们酿造了祥林嫂的悲剧。这就是祥林嫂所生活的环境,这种环境也是祥林嫂悲剧的一个根本原因。

总之,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小说的情感因素,要善于寻找巧妙的切入点,教师用自己的真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一旦学生心灵的“情”弦鸣响,情感的火苗燃起的语文课堂就迸射出生命的活力。无疑学生从感情上就会走进祥林嫂。

希望你喜欢并采纳:

给个思路你吧~

鲁迅《祝福》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六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大意(内容)。

序幕:鲁镇准备祝福

结局:祝福之夜惨死

开端:逃避初到鲁镇

发展:被逼卖到贺家

高潮:再寡再到鲁镇

尾声:鲁镇正在祝福

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

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照增强了作品的悲剧色彩,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最先感到痛苦, 最多地承受了痛苦———因为要解决痛苦而最多地思考了痛苦最后也为此痛苦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所以, 《祝福》的主题, 应该是鲁迅先生对所有那些先知先觉者( 也包括他自己) 的深深祝福———这正好也是鲁迅先生这篇小说篇名“祝福”二字的真义。

小说一开头,描绘了一幅“买得起福礼和爆竹”的人家准备祝福的景象: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这段描写属自然环境,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绘出一幅阴暗、低沉的景象,为悲剧主人公的活动提供了背景,衬托出祥林嫂的悲苦命运。准备“福礼”的基本上是女人,她们“胳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但是“拜的却只限于男人”,这是社会环境描写,为祥林嫂悲惨命运伏下了一笔。“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也是社会环境描写,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落后状况:阶级关系、风俗习惯、人们的思想意识没有变化,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仍然统治着中国的农村。作者通过这些环境描写,不仅烘托了人物,而且还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祝福是为了“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因此,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插手。为了争得能够参加准备福礼的活动,祥林嫂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门槛,以为如愿以偿了,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四婶一声“你放着罢,祥林嫂”的喝令,彻底打碎了她的一切幻想,精神受到了莫大的打击,从此变成了一个木偶人。鲁四老爷为了“将来的好运气”,把祥林嫂一步步地逼上了死亡的道路。 这一次环境描写,不仅推动了情节发展,而且清楚地告诉我们,是谁害死了祥林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328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