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莺传 人物形象分析

莺莺传 人物形象分析,第1张

浅析《莺莺传》中崔莺莺的形象

在唐代的小说中,元稹的《莺莺传》是负有盛名的一篇,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莺莺传》写的是张生和莺莺恋爱、幽会,最后又把她遗弃的故事。作者元稹倾心塑造出来的女主角崔莺莺,是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她是个大家闺秀,娴静含蓄,多才多艺,却受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另一方面她又大胆地追求爱情,勇于打破情场中女方被动的格局,是一个极复杂的矛盾体。正因如此,《莺莺传》中的崔莺莺才更显得完美动人且又真实感人。

一、 聪明含蓄而又勇敢的崔莺莺

崔莺莺是一个典型的大家闺秀,她弹琴撰文无不擅长,她写的小诗别有情义,可见她聪明好学。在张生半夜**来幽会时,莺莺端服严容,大数张曰:“兄之恩,活我之家,厚矣。是以慈母以弱子幼女见托。奈何因不令之婢,致*逸之词,始以护人之乱为义,而终掠乱以求之,是以乱易乱,其去几何?诚欲寝其词,则保人之奸,不义;明之于母,则背人之惠,不祥;将寄与婢仆,又惧不得发其真诚。是用托短章,愿自陈启,犹惧兄之见难,是用鄙靡之词,以求其必至。非礼之动,能不愧心,特愿以礼自持,无及于乱。”说辞严密有理,而且也掩饰了自己对张生的动心,很好的“解释”了《明月三五夜》的传诗之举,也保持了自己大家闺秀的庄重贞洁,维护了崔氏家族的面子。莺莺的确聪明机敏,心思缜密。

在初次与张生相见时,莺莺迟迟才出场露面,席间眼光斜着注视别处,显出很不情愿的样子。张生问她年龄,反是莺莺的母亲郑氏代她回答说:“现在的皇上甲子那年的七月生,到贞元庚辰年,今年十七岁了。”张生慢慢地用话开导引逗莺莺,但她根本不回答。面对初次见面的异性男子,莺莺害羞内敛,并未大胆应酬。还有,“大略崔之出人者,艺必穷极,而貌若不知;言则敏辩,而寡于酬对。待张之意甚厚,然未尝以词继之。时愁艳幽邃,恒若不识;喜愠之容,亦罕形见”。莺莺才貌双全,才思敏捷,情感丰富,但她从不表露于众,是一个极含蓄极娴静的闺中女子。

即使莺莺聪明含蓄,言行举止都符合礼教道德规范,但她内心却是有自己的思想冲动的。莺莺没抵制住蠢蠢欲动的春心,也不再顾忌传统的礼教道德的约束,大胆地主动地与张生约会结合,并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与张生同居。在与张生的通信中也毫不掩饰自己的真心诚意,大胆表露思念之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莺莺从内心到外在举动都是很勇敢的。

二、 对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执着追求的莺莺

崔莺莺虽然备受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的束缚,但是人性中最基本、最宝贵的对美满幸福爱情生活的追求,并没有彻底泯灭。只要有一滴这样的火种,就会燃烧起崔莺莺炽热的爱情之火。崔莺莺从没有放弃过对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的执著追求。

正是普救寺相遇这“火种”,点燃了崔莺莺的爱情火焰。当张生托红娘传书表白后,莺莺的回信是《明月三五夜》,其词曰:“待月西厢下,近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莺莺本已对张生动心,诗词中就是应允相邀之意,读来充满了春心蠢动的滋味。适值芳龄的莺莺抵挡不住对“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的张生的发自内心的好感,这对异性的渴慕本是人的天性,莺莺自然也不例外。当首次约会不欢而散之后,莺莺一直煎熬在情欲与礼教的矛盾之中。数日后,当张生已陷于绝望时,她忽然又采取大胆的叛逆行动,主动夜奔张生住所幽会,“曩时端庄,不复同矣”。崔莺莺终于冲破防线,选择顺从自己的心意,大胆追求与心爱之人的相依与结合。追求甜蜜幸福的爱情,构建美满和谐的婚姻,是人性中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宝贵的追求。然而在封建礼教充斥的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如《曲礼》说:“男女不杂坐,不同椸,不同巾栉,不亲授。叔嫂不通问,诸母不漱裳,外言不入于棞,内言不出于棞。女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姑姊妹女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女子未嫁之前,不得接触除父亲之外的任何男性,以保证其处女的纯洁;女子出嫁后不得与丈夫之外的任何男性有任何接触尤其是性关系,直至其生命终结,这就叫"贞洁"。女子对情爱婚姻的自由追求是不被认可,遭人唾弃的“可耻行为”。莺莺不顾家长态度,也不顾礼教的三从四德,依从内心冲动与张生同居数月,执着追求与心爱之人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

最终被张生无情抛弃,莺莺常常精神恍惚,像失掉了什么。在喧闹的场合,有时勉强说笑,而在清闲的夜晚自己独处时,怎能不偷偷流泪。甚至在睡梦当中,也常感叹呜咽。莺莺始终活在记忆里,活在自己对幸福爱情生活的渴望里,活在对美满爱情的执着追求里。最终两人各自成家,崔莺莺知道张生思念自己后,虽然没有见张生,但暗地里写了一首诗:“自从消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即使不能长相厮守,莺莺依旧保留着对爱情的自有追求之中,即使这种追求只停留在精神层面。

三、 受封建礼教压抑的崔莺莺

莺莺的家世虽未详细介绍,但从莺莺的日常举止上仍能看出她深受家庭封建礼教的熏陶,莺莺几乎已经被培养成为封建礼教的典范。她虽然长得如花似玉,能琴善赋,感情丰富,却接受封建礼教的教育,时刻压抑自己的本性,已成为一位蒙受封建礼教的毒害者。

当崔母要莺莺出来答谢张生的解围之恩时,崔莺莺“久之辞疾”,其母呵斥,方才“久之乃至”。待张生赴约而来,莺莺却端服严容,大数张生。服侍莺莺的贴身婢女红娘也道出:“崔之贞慎自保,虽所尊不可以非语犯之。”莫非莺莺真的对张生的炽热追求无动于衷?通篇看来,莺莺早已是情窦已开,春心荡漾,但为何她的举动却与内心背道而驰?崔家颇有家资,即使不是达官贵人豪门望族之家,也称得上富庶人家。莺莺字写得好,善于写文章,又能弹一手好音乐,可想而知,崔母对莺莺的教育非同一般。在这样一个传统的封建家庭里,三从四德之类的封建礼教自是必修科目。自小便耳濡目染,莺莺的天性早已被践踏了。

当莺莺终于冲破防线,大胆的与张生结合后,两人相处数月,莺莺竟未向崔母透露只言片语,是因为羞愧,还是因为惧怕?不论怎样,莺莺对二人私定终身之事都不敢正视,这有悖于平日所学的三纲五常之类的封建道德,内心总是排斥并否定自己的冲动。待张生选择到长安赶考,莺莺亦不挽留,连张生都猜不透莺莺。崔莺莺超过众人,技艺达到极高的程度,而表面上好像不懂;言谈敏捷雄辩,却很少应酬;对张生情意深厚,然而却未用话表达出来;经常忧愁羡慕隐微深邃,却常像无知无识的样子;喜怒的表情,很少显现于外表。莺莺遵从的便是古时封建礼教对女子的定位:坚贞保身、含蓄内敛、服从男子,所以她一直压抑着自己人性的彰显。

最终的结局让人始料未及,后来张生遗弃了她,她也自以为私相结合“不合法”,“有自献之羞”。她不是振振有理地向张生提出谴责,而只是一味哀恳,希望他能够始终成全。只有怨,没有恨,这是家庭出身、封建教养带给她的局限性。“后岁余,崔已委身于人,张亦有所娶”。当张生以义兄身份要求相见时,莺莺对张生依旧留恋,但始终未再现身。莺莺虽然对爱情保持着独立的渴慕,但她经过重重思考,放弃了实质性的对爱情的大胆追求,莺莺终于走上了封建礼教所推崇的纲常女子之路,到头来,莺莺都没能说服自己放纵到底,反而选择了认输,委屈压抑自己。

综上所述,元稹《莺莺传》中的崔莺莺是一个矛盾集合体。她既含蓄内敛,又大胆勇敢;既聪敏多才,又从不展现;既执着追求自由爱情,又自律于纲常道德;既叛逆于贞节观,又羞愧于自献之举……莺莺在对待爱情与命运上,时刻矛盾于主动争取与被动屈从的挣扎之中。正是这样矛盾复杂的性格,莺莺这一角色才显得传神生动,有血有肉,异常鲜明,是一个成功的完满的人物形象。《莺莺传》于叙事中注意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较好地塑造了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莺莺形象的成功刻画使得《莺莺传》成为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传奇之作,对后世文学影响甚大,以此演为杂剧传奇的很多,以金人董解元《弦索西厢》、元人王实甫《西厢记》为最著。所以鲁迅也说:“其事之振撼文林,为力甚大”。

我国古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含蓄而多样,如写诗词歌赋以传情达意,赠送定情信物如发束以表白坚贞等等,在元稹的《莺莺传》中,张生与崔莺莺的往来亦通过诗词、信物、奏曲等多种方式表达情感。

一、爱的诗词

在张生与崔莺莺的交往过程中,双方共有三次的书信往来,充分表现诗词歌赋表情达意的特点。

第一次书信的开始是张生在受红娘指点提醒后,得知莺莺擅长吟诗作赋,张生大喜,为赢得佳人青睐立即写成《春词》两首表明心意。莺莺收到信后回诗一首——《明月三五月》,“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全诗充满暧昧之意,原文中也用“张亦微喻其旨”,以及接下来张生夜半爬墙之举来说明该诗的情感魅力之大。不过,此诗是崔莺莺故意而为之,极尽撩人之意引张生过来,当面通过言辞拒绝分析事理原由,告诫张生休得再犯。这是崔莺莺恪守封建礼教束缚压抑自我情感,使其言行举止符合传统礼教道德规范的表现。

第二回也是张生主动写诗给莺莺,在深夜与张生第一次幽会后的莺莺“事后十余日,杳不复知”,于是张生赋《会真诗》三十韵,让红娘送与莺莺,于是莺莺又开始和张生交往,并且还是晚上悄悄来,早上悄悄离去,两人一起在西厢住了一个多月,这样浓情蜜意的行为举动足以表现出张生《会真诗》里的真情流露打动了莺莺,不得不说,诗歌是表达情感的最佳方式。

第三回是张生考试不中,滞留京城。寄信给莺莺,文章中有莺莺的回信即“捧览来问,抚爱过深慎言自保,无以鄙为深念。”信中“睹物增怀,但积悲欢耳”体现莺莺对张生的思念之情,“如或达士略情,舍小从大,以先配为丑行,以要盟为可欺。则当骨化形销,丹诚不泯因风委露,犹托清尘。存殁之诚,言尽于此。”体现莺莺因两人爱情违背封建礼教传统而陷入矛盾自责的心理,同时又表达了其对于爱情的坚贞。“心迩身遐,拜会无期。幽愤所钟,千里神合。千万珍重!春风多厉,强饭为嘉,慎言自保,无以鄙为念”,体现莺莺对张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以至于都忽略了自我。此信展示了莺莺对于张生极致的深情,表现一个痴情女子深陷爱情之中的情态。

第四回是多年后张生途经莺莺寓所,以求相见。莺莺两次回绝张生的诗词。“自从消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写尽遭抛弃后莺莺的落寞惆怅与憔悴悲愁的生活。“弃置今何道,当阿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这是莺莺对张生最后的决绝与忠告,也以此诗来表明自己放下感情的决心。

二、爱的信物

小说中有两处提到张生、莺莺表达爱意的信物。此两处中的信物也形成鲜明对比,对比出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坚定程度。一处是张生考试落第,从京城寄给莺莺的一盒花粉、一支口红,花粉与口红都是外在装饰,体现张生爱的肤浅与表面。另外一处是莺莺送的玉环、乱丝、斑竹茶碾子,这几样东西虽不值钱,但小说中提到玉环乃莺莺小时玩物,表达自己对张生的爱像玉一样永不改变。乱丝、斑竹茶碾子更是表达对张生的幽幽情思。此两处中的男女主人公信物形成鲜明对比,体现男女主人公对于爱情的坚定程度,反衬女主人公莺莺的痴情。

三、爱的弹奏

小说中莺莺是一个沉静内敛而具矛盾性的人物形象,因此表达感情往往含蓄婉转,在张生即将离开赴考之际,莺莺将她所有的感觉情绪都寄托于唐明皇与杨贵妃这一曲《霓裳羽衣曲》中,最后才弹几声,琴声哀怨混乱便骤然停止,丢开琴,泪水涟涟,跑回房再也不出来了。这非常符合莺莺的人物形象,也表现出她此时此刻的内心斗争:不忍心上人的离开,又深知爱情无果的无奈之情。

小说中表达感情的方式,均通过诗词、信物、奏曲表达,但这原本美好的行为在悲剧小说《莺莺传》中也被笼罩着淡淡的悲剧色彩,小说通过这些表现形式,将一个对爱情忠贞、守望与无奈的痴情女子刻画得栩栩如生,令读者为之惋惜,为之动容,为之沉醉,是小说中的一大亮点。

崔莺莺形象之我见

摘要: 王实甫是最优秀的元杂剧创作家之一,《西厢记》是最优秀的元杂剧之一,《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是前朝相国家的千金**,她出生书香门第,且高贵,自小受着传统封建文化的熏陶与管制,但是骨子里始终透着反对封建社会不合理规范制度的一面。崔莺莺是一个性格极其复杂的人物,王实甫的成功,就是在于将这个复杂的人物刻画得 栩 栩 如生,又那么的恰到好处。本文我主要讨论崔莺莺的软弱性与反抗性双重性格。

  关键词: 王实甫 西厢记 崔莺莺 性格

 正文:《西厢记》所写的故事是发生在唐代贞元年间的,那时,虽然说唐朝的鼎盛时期已经过去了,但是,封建社会的一整套礼仪和制度却还是根深蒂固的,丝毫没有产生动摇的。这些规范与旧习俗依然支配着人们的生活,门当户对,门第观念等旧思想依然很制约着人们的婚嫁生活,而且似乎比以前更加明显了。王实甫笔下的崔莺莺就是出生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环境中的。〈1〉

 首先我们来大致了解一下崔莺莺,关于崔莺莺的介绍,王实甫没有另外刻意花一个大的篇幅去特别介绍她,而是借用其他人物的语言,或是独白,把莺莺的出生,家庭,社会关系,身份地位以及外貌特征十分清晰地展示在了我们面前。如在剧本的第一本的楔子中,由老夫人刚上台的场白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崔莺莺是前朝相国家的独女,时年十九岁,不但针线刺绣样样精通,而且诗词书算无所不能,是一个很有才能的大家闺秀。⑵在父亲相国大人死之前已经许配给了郑尚书的长子郑恒为妻。故事发生的时候,恰是莺莺在给父亲送葬的途中,因为路途有阻,所以只好在河中府曾经由父亲修造过的普救寺中停留。所以说,从剧本的一开始,王实甫就把崔莺莺安置在了给父亲送葬的这个特殊的带孝女位置上,这一特殊身份,对后面表现莺莺的叛逆显然是起着相当大的作用的。而关于莺莺的美貌,作者是借用了张生的一句“十年不识君王面,恰信婵娟解误人”和孙飞虎欲抢莺莺为妻这件事情的始终,给我们刻画了一位姿态柔美,清丽脱俗,气质非凡,闭月羞花的闺中少女形象。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中,处于那样的环境里,莺莺从小就受着她那位严厉母亲的管教,连出闺房都要受到约束,必须得到母亲的批准才可以有自己那小范围的闺房淑女般的行动。没有办法,这样的生活不能怨谁,只能怨她自己的出生太高贵了。假如说,莺莺能够乖乖地按着母亲与已死去的父亲的安排,去嫁给郑恒的,按着封建礼仪去做自己规范之内应该的,可以做的事情的话,那么,莺莺也就无疑是那封建礼教牺牲品中的一粒小沙子,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了,王实甫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不仅赋予深沉、含蓄的崔莺莺外在的凝重,又使她拥有内在的激情,⑶他让处于这样的环境中的崔莺莺去触犯那些不合理的旧礼教,并努力争脱它们的束缚,最终达到“有情人终成眷属”,获得自己的幸福生活。

 王实甫笔下的崔莺莺,她的身份地位,从小所受的教养,加上所受的环境的影响,都使她的性格不得不留下封建女性固有的软弱性的一面,但是,难能可贵的是,她也是一个骨子里透着抗争个性的女性,她是一个有着双重复杂性格的大家闺秀。她的双重性格的研究,我们不能找一个单面去进行片面的了解,因为,双重的性格一般都是在一起起着作用,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着。

 在那样的一个社会大背景中,本来说父亲尸骨未寒,子女是不可以谈婚论嫁的,是不可以有男女之思的,否则会认为是大大的不孝的表现。而崔莺莺呢,在父亲的尸骨还没有送入泥土,尚停留在寺庙之中的时候就开始唱到“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这样借伤春表达自伤、自悲、自怜的诗句,可见,她的内心是在渴望着爱情。也就难怪,在剧本第一折中,当莺莺第一眼看到了张生,看到了这个按我们现在的话所说的“对自己胃口”的男人之后,她居然回顾看了一眼张生,丝毫没有羞涩的表现。“(红云)那壁有人,咱家去来。(旦回顾觑末下)”。事实上,看到自己喜欢的人去回顾一眼,留下自己的情思,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看是极其合情合理的,但是,对于处在特殊历史环境中的崔莺莺来说,那是不应当的,婚姻大事,父母做主,更何况,在剧本的`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她已经许配给人的,已经算是为人妻的人了。除此之外,莺莺的回顾,还有表现出了她对更多封建制度的抵触。第一,女人一见到男人就应该回避,然而她却频频地看着张生。第二,“夫男先乎女,固亦世之恒礼也。”——女人动心应当迟于男人,女人应当是被追求的,然而,她却先动了心,眼角传情,把张生引得风魔起来。第三,佛殿是庄严肃静之地,亵渎神灵在当时人们看来是要坠入阿鼻地狱的,然而她却在这里暗送秋波,后来,甚至在追荐先考的庄严道场中,赞美张生的青春年少。〈4〉崔莺莺她不是没有严格的家教,她不是一般人家的孩子,她上有一个严厉的老母,她的母亲十多年来一直用一套固有的封建礼仪思想来教育着她,规范着她,只是,这样的环境,莺莺深感窒息之痛,如她在后面还骂她的母亲“狠毒娘”,可见,母亲一直是压制着她的自由的。

 我说过崔莺莺是一个集软弱性与反抗性于一身,相互作用着的闺中女人,她一方面反抗着不合理制度对她追求自由爱情的压制,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按着社会的某些历来常规行走下去。这种矛盾表现得最明显的地方就是她对爱情的追求,从第一眼看到张生开始,爱情之火就已经开始在她的心中燃起了,经历了孙飞虎事件后,本以为母亲应允了的婚事理所当然会成为事实,以为自己很快就可以跟自己爱的人在一起长相厮守了,所以,当红娘来说老夫人要她出来陪客的时候,本想推脱的她,当得知所要陪的客是张生的时候就说道:“若请张生,扶病也索走一遭。”可见,她对张生的一往情深是多么真切的情感啊,可是,当得知母亲宴请了张生却要变卦婚姻的时候,她只能在心里抱怨,而不能说出自己心里的想法与委屈,不能摔掉手里的酒盏,而只能听从母亲的安排,与张生拜为兄妹。因为她的背景,她教养与环境都决定了她必须这么做,这也正是她的聪敏的表现,试想,假如她也有红娘那泼辣的性格,在这样的时候跟母亲提出自己爱着张生的话,那么后面的故事当然直接是老夫人将张生赶出寺庙,将莺莺软禁起来,她将永远断绝与张生的联系,因为她清楚,她的母亲就是一位有这么严厉的母亲,有这么狠毒的老娘,她还不敢正面与其抗争。这种种的种种都决定了,崔莺莺不可能这样与威严的母亲发生冲突,她做决定的大前提还是要在母亲所能管束的范围之内行事的。

  《西厢记》描写叛逆者的爱情。崔莺莺的叛逆,不仅要触动她所属的那个阶级,而且她首先要背叛反映在她的思想性格中的她所属的那个阶级的习性、教养和观念。莺莺是勇敢的,虽然也有软弱;她的胜利是双重的。

  罗曼罗兰在他生活的时代感到窒息,于是他呼唤着:"快打开窗户吧,让自由流通的空气吹进来!"王实甫的《西厢记》以满腔的热情,表现封建叛逆者的爱情,明确地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进步思想,为沉闷酷郁的元代社会打开了一扇窗户。

  崔莺莺是相国家的千金,而张生却是"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的一介寒士。二人于河中府普救寺相遇,便在他们生命的河流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如果说在这之前莺莺和张生的青春是被压抑而沉睡着的,那么这时便因为爱情而苏醒了。同时,他们的爱情从开始的一刹那就构成了带有反封建意义的叛逆行为。在自由与专制,爱情与礼教的冲突中,莺莺所承受的压力,在某种意义上比张生来得更直接更沉重;在受到封建礼教、封建家长迫害的时候,内心的痛苦也就更加强烈。在那个墨黑如漆的长夜里,一个贵族少女除了自身引出爱情的火光,来照亮她的人生之外,她能够更多地想到和做到什么呢爱情,是她在生活激流中碰到的一根浮木,她不能不用全部的力量来抓住它。

  莺莺捍卫自己自由爱情的权利,实际上也就是捍卫着自己的人生理想,维系着她生命的全部重量。然而,这又是多么地艰难啊!她的叛逆,不只是要触动她所属的那个阶级,不只是伤透了母亲的心,而更重要的,是她首先必须背叛反映在她的思想性格中的她所属的那个阶段的习性、教养和观念。这样使得她的一系列叛逆行为充满了矛盾、痛苦和戏剧性的冲突。因为在她那个时代,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势力,不只存在于社会上,存在于阶级关系上,存在于她母亲的身上,也存在于她自己的灵魂中。然而,莺莺是勇敢的。佛殿上,而且是"热孝"中,与张生第一次相遇,就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巧妙而大胆地流露了对张生的爱慕。我们从这里也就看到了莺莺内心潜藏着的对父母许下的那门亲事的不满;"闹道场"一出,她频频顾盼张生,在张生面前全不掩饰她的感情;后来通过红娘传书递简,与张生墙角联诗,月下听琴,她在爱情的道路上也是在叛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如果把张生和她的书简对比,不难发现,莺莺的诗意是较张生更为坦露和大胆的。在红娘的帮助下,她与张生最后私下成亲。虽然,在莺莺的性格中勇敢与软弱并存,但热情、开朗和勇敢更突出一些。我们完全可以推测:莺莺的叛逆思想并非偶然出现的东西,早已潜滋暗长,这时,在 "情"与"礼"的抗争中便迸出出了耀眼的火花。"长亭送别"和"草桥惊梦"两出,作者以他淋漓酣畅的抒情笔调写尽了这位叛逆者身上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恨相见的迟,怨归去的疾,柳丝长玉马总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辶屯辶屯地行,车儿快快地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 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 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滚绣球]想人生最苦离别,可怜千里关山,独自跋涉……不恋豪杰,不羡骄奢,生则同衾,死则同穴。 ---[折桂令]这是响遏行云的绝唱,也是作者对一个处在积极斗争中的封建叛逆者的优美而炽热的颂歌。莺莺也自有她的软弱,应该说,她的软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作为一个相国**,她的家庭教育与贵族身份,使得她在热烈追求爱情的时候,不能不产生一些怀疑与顾虑,从而不断地加深了她内心的矛盾和苦闷。

  "闹简"和"赖简"虽然并不全由于莺莺软弱的缘故,但的确表现了她的虚荣、矜持、犹豫和反复---用红娘的话来说,叫做"偌多般假意"。其次,表现在她的叛逆只能是背着老夫人。本来,她对母亲的禁锢早就颇有微词:"俺娘也没意思,这些时直恁般提防着人"。老夫人赖婚,使她与张生出现了希望的爱情又重新变得渺茫,她对母亲在内心发出愤怒地诅咒:"老夫人谎到天来大"。她对老夫人逼迫张生上京取试很不满意,长亭送别与张生又是那样缠绵哀怨。然而她从没有公开对抗母亲。尽管在背人处,她决不是一个怕羞的人物,但她到底缺乏与封建家长公开决裂的勇气。她对封建婚姻和封建礼教的背叛走了一条回环曲折的道路,是带着一种软弱进行热情追求的。但她最可贵的就是:虽有软弱,而最终不为封建势力所压倒屈服,相反,她冲破了牢笼,战胜了自己的软弱---她的胜利是双重的:她的叛逆既是对统治阶级的叛逆,又是对自身封建劣根性的叛逆。这里,我们还要讨论一下莺莺与张生爱情的思想基础问题。有人过多地指责了他们的"一见钟情"。其实,我们首先应该看到,这种"一见钟情"决定于双方"个人的意愿",与那种决定于家世利益的封建婚姻相对来说,有不可比拟的合理性与进步性。第二,那个时代没有给这些青年男女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他(她)们的生活圈子极为狭小,那种"一见钟情"的选择既是很有限度的,同时又是最大限度的。第三,"一见钟情"并非一件坏事,它为感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那么,崔、张爱情的思想基础在什么地方呢双方在佛殿上一见钟情,正说明了这两个人都没有遵守礼教的约束,在因"情"而忘"礼" 这一点上,双方便有了共通之处。第二,双方在一定程度上都把功名看得淡薄。长亭送别的时候,莺莺唱的是"但得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告诫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这与张生在游寺时遇到莺莺示意,便决心"不往京师应举"的思想境界完全是相通的。《西厢记》中的男女主人公没有遵从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规范,没有屈服于封建家长的意志,争取婚姻自主,追求爱情幸福。虽然他们不象数百年后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与林黛玉那样,在生活和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上成为封建阶级的叛逆者,并且也缺乏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那种不惜以生命的昂贵代价,来换取人生美满生活的大无畏精神,但是他们的斗争表明他们无愧于充当了反抗封建婚姻、封建礼教的先驱者。

王实甫《西厢记》里的崔莺莺是相国**,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封建家庭的教养,无法完全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她不由自主的对张生(即张珙,字君瑞)一见倾心,月下隔墙吟诗,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的痛苦。

同时她也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老夫人当众许婚,后来又出尔反尔,既赋于崔,张的婚事以外在的合理性,又赋于崔、张爱情以内在的合理性。正是这种内在和外在的合理性,成为莺莺敢于冲破老夫人的约束,决心对张君瑞以身相许的潜在动力。

但是,冲破内在心理的樊笼毕竟比冲破外在人为的约束还在艰难,于是就有了莺莺的“闹简”和“赖简”,其中莺莺所表现的“假意儿”,不仅是为了试探红娘是否可靠,张生是否真心,更重要的是披露出崔莺莺战胜传统的教养、女性的禁忌所应有的反复和艰难。

长亭送别时,莺莺既忧虑张生考试落第,婚事终成泡影,更担心张生考取后变心,另就高门,自己被弃置,承担着如此沉重的精神重压。

《西厢记》深刻地揭示了崔莺莺的恋爱心理,即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并且细致地展现了她内心的强烈要求逐步压倒、战胜外部的压抑、传统的禁锢和心理的樊笼的全过程。

与自身的封建礼教烙印作斗争

老夫人毁约后,张生一撅不振,此时莺莺明明思念张生,让红娘去探望,但当见到红娘带回张生的简贴时,又“忽的波低垂了粉颈,改变了朱颜”,怒斥红娘说要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

待红娘说要将简贴儿交与老夫人时,她又道:“我逗你耍来”,并急切地询问张生的情况。这种有辱于**身份的言行,是“欲”与“礼”的斗争。她在红娘面前遮掩,而内心又忍不住牵挂张生。

但她对张生的爱恋,一开始却是胆怯和动摇不定的,一方面她具有少女的情感和欲求;另一方面,她作为一个相国**又是在那样的母亲的管教下成长起来的,同时又接受过较多的封建道德教育,这就构成了她思想和行动上的矛盾。

她回答张生的那首诗“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表达了她不甘寂寞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流露了她对异性的渴望。在“听琴”的时候,她被张生琴中热切的呼唤深深地感动着,以致于泪水涟涟,但是她又没有勇气与张生见面。

此时在她的心中,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对张生的爱恋激烈地冲突着,最后爱情终于战胜了礼教。因此当她接到张生的情诗时,终于大着胆子写了一首题为《明月三五夜》的回诗,约定张生于十五日晚上相会。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凝是玉人来。”短短二十个字,标志着莺莺决然走上了叛逆的道路。

紧接着的 “赖简”中她出言道:“我在这里烧香你无故至此,若夫人闻知,有何理说!’,“若不看红娘的面,扯你到老夫人那里去,看你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 “万一夫人知之,先生何以自安”三句道白,无一不提到老夫人。

虽然此刻莺莺是远离老夫人的,但老夫人的威严却依然笼罩在她周围,使她产生了一种恐惧感。再说,直到此时,她也还没有充分的理由完全相信红娘,这也是促使她变卦的原因之一,而她的这次变卦又是出于不得已的。

因此当她看到由于自己的所做所为,使张生相思成疾,病得快死时,便打消了一切顾虑,采取了一个大胆的行动,深夜主动去向张生表示慰问安抚,表达爱情。至此,莺莺的叛逆性格终于达到了高峰。

除了叛逆的性格以外,在莺莺身上还体现了我国妇女所共有的一些其他品质,美丽、敏慧、深情、善良、温柔,才华横溢。她爱上了张生后,对他一往情深,温柔体贴。这是作者所看到的并赋予的剧中人物所具有的中国封建女子的典型美德。

但《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已不再是元稹《莺莺传》中那个永远处于男性社会中的性别奴役和规范之中,任人摆布、最终被“始乱终弃”的有着悲剧形象的弱女子了,作者赋予了她鲜明的个性和内涵。

莺莺虽然是一个带着封建礼教深深烙印的女子,同时也是一个于追求自己的爱情,敢于对自己的命运有所把握的女子,尽管她还只能把自己的爱情命运寄托在男人身上,像以后的很多女子如杜十娘、繁漪,都如此尽管莺莺的成功带有理想色彩,但毕竟她有自己明确的追求,她比她的前人有新的觉醒,更突出了性格中的叛逆,也给了后人启迪和希望。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故事虽本唐代元稹《莺莺传》,实际却是脱胎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曾任陕西县令、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后来由于他不满当时官场的龌龊,愤而辞官,决心以写戏抒发心中之郁懑。于是他回到出生地中山府,开始了杂剧创作。

金代的一位姓董的读书人,依据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改编成《诸宫调西厢记》,把原来故事中的主人公莺莺写成是博陵郡人。定州在隋代就称博陵郡,所以在博陵一带莺莺和张生的故事流传相当广泛。相传在定州崔沿士一带曾有过崔莺莺的墓冢。

王实甫正是根据这一点,在中山府开始了他的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写作。 该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

人物介绍

崔莺莺

崔莺莺出身名门贵族,是个美丽而有才情的少女,父亲崔相国生前已将她许配给郑尚书的儿子。在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中,她内心强烈地追求着爱情和幸福。她和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中相遇,张生的痴情和才华博得她的爱慕,但相国**的身分和她所受的教养,使她感到不能自由表达爱情的苦恼。

张生解普救寺之围,本应与她结为夫妻,但老夫人的变卦,给她以沉重的打击,反抗的意识开始觉醒。她逐渐从犹豫动摇、怯弱和顾虑中解放出来,终于突破束缚,和张生美满结合。 

张生(张君瑞)

张生先父官礼部尚书,可见他也是书香门第出身,自幼在此环境熏陶下,勤奋学习,学成满腹文章以求金榜题名。时运不济,造化弄人,多次应举,均名落孙山,因此“书剑飘零,游于四方”。由此可见,张生的愿望是:但求功名日,光宗耀祖时。

但这位饱学之士在偶遇莺莺时,却将功名利禄抛向九霄云外,将23年的艰辛与努力置于十八层地狱,义无返顾地把追求自由爱情放在第一要务。

于是经史子集却成了他追求爱情的幌子,在之后的岁月里他相思难寐,更别说读书学习了,在普救寺英雄救关,绞尽脑汁争取爱情,终于爱情有望,却遭崔夫人拒绝,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张生迫不得已,只能赴京赶考,未料到自己的爱情却建立在功名的基础之上“得官啊,来见崔夫人。

驳落啊,休来见崔夫人”的确,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未遇莺莺时,张君瑞“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遇莺莺后,他胸有成竹,胜券在握,最终“一举及第,得了头名状元”。

红娘

红娘不仅仅是一个裨女,而且是剧里剧外的联络人,她作为作者代言人,直接体现了作者的意图,作者把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加在了她的身上,她左右着剧情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红娘奔走于崔、张之间,周旋于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中,老夫人维护封建纲常和家族利益,维护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礼教,要打破它,就需要红娘这样具有大胆的反抗精神而又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侠气角色,她见义勇为,情缘反礼,愿为“有情人终成眷属”扫除障碍铺平道路,因此,她在剧中具有相当高的地位。 

老夫人

老夫人是一个多苦多难的、已经衰败了的封建家庭的家长。丈夫刚刚去世,能够担负起家庭支柱的小儿子尚且年幼,显赫的相府之家转眼之间变得只剩“至亲三四口儿”,而客居萧寺,后面会遇到什么麻烦,她一无所知。

老夫人的丧夫之痛和对未来世事难料的苦楚,不是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莺莺**所能体会和理解的。老夫人是《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第一个出场的人物,她的一段“子母孤霜途路穷”的唱词,反映了她对门前冷落、世态炎凉的感伤,这对老夫人性格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正是由于她痛感门庭冷落、处境凄凉,所以她特别想为女儿寻一段既可以维持崔家贵族之家的社会地位,又能给女儿带来幸福的婚姻,因而,如张生这般之人断然不是老夫人的理想人选。

-崔莺莺

-西厢记

长亭送别

老夫人打发张生上京赴考,“驳落呵休来见我”,表现出一种毫无回旋余地的顽固立场。只有莺莺是反对张生上京赴考的,但她无力留住张生,内心十分痛苦

崔莺莺是客居途中,丧父的悲伤尚在。和张生的温存稍稍使自己的心情得到些许宽慰,没想到母亲却对张生说:“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你明日便上朝取应去。”“母亲啊,你为什么要逼张生求取功名,世人啊,你们为什么重利轻情?”这是此时此刻崔莺莺在心里的呐喊。由此,在她的眼中,那枫林自然就洒满了离人的红泪。

 这是一场沉默的晚餐,除了几个人物应酬性的对话外。在即将分别的筵席上,二人有多少知心宽慰的话要向对方表白啊,可是一切都是沉默,只剩下两个人的叹息声。这沉默和叹息埋藏着莺莺心中无限的“怨”。目睹眼前瑟瑟的西风、黄叶、寒烟和衰草,莺莺的怨情滚滚涌出。

崔莺莺不希望他进京赶考。怨母亲“供食太急”,在本已很短暂的饯行宴上居然还不肯回避,弄得莺莺和张生不能温存话别,只能“暗送秋波”。

莺莺痛恨世人追逐名利的心态,珍视爱情、鄙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极目是黄叶纷飞,眼前老夫人面沉似水。西风瑟瑟之中一片沉寂。

  言筵席时间很短,可是二人一样感到这场沉默的饯行宴是那样地漫长。而他们在赴长亭的路上,走了一天却显得时间那么短,这也许就是情人心中的时间辨证法。

宴席结束,余人散去,唯有一对恋人和红娘。“两意徘徊”言二人依恋难舍,但“落日山横翠”,又不得不分手了。看到眼前的横山,又心里不禁一沉,因为没有山的阻挡,分手之后,还能以目相送片刻,使思念之情得到慰藉。

莺莺再也无法沉默了,刚才筵席上被压抑的情感此时一下子释放了出来——用泪。莺莺“把酒”向张生告别。她有太多的话想说,却又不能在这即将分别的瞬间全部倾吐出来,一时语塞的莺莺有的就是泪。一个“哭”字确实胜过千言万语。“哭”中甚至有些绝望的成分,“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莺莺觉得自己剩下的只有梦,她寄希望在梦中与张生相见。

一贯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对即将远行的丈夫,确实是不能“一个'哭'字了得”,如此岂不太“低俗”了。所以当莺莺心情平静下来时便有殷殷的嘱托。一往情深!情意切切,让人不忍卒读。此时的莺莺,她是那么地软弱、孤独、无助、温柔又伤感,让人挥之不去。

  莺莺的孤独思念之情,且痛苦和大悲凉,也是中国古代妇女的大痛苦和大悲凉。

莺莺害怕自己倾心的爱全部付出后被玩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出身名门的崔莺莺未必不懂得这个道理,张崔的“两情”,在莺莺看来,就怕不是“久长时”,那么她就更要在乎朝朝暮暮。中国古代妇女的命运悲剧可见一斑。

《长亭送别》围绕着一个“情”字展开,以景造境,情境交辉,反复烘托渲染人物心理,十分生动细腻地刻画了崔张二人尤其是莺莺依恋、哀伤、悲苦、关切、忧虑、孤独等复杂的心理。把男女之情写到了极致,崔张二人就是在长亭这样的意境时空下“话别”,从而演绎了一曲“两情若是久长时,也在朝朝暮暮”的情爱恋歌。

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731494htm

仅供参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76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