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得是什么?表达怎样的感情?最好翻译一下.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得是什么?表达怎样的感情?最好翻译一下.,第1张

翻译: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这样狠心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一样,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眠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儿干的地方,房顶雨漏像麻线一样密集不断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又湿又冷的长夜,如何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而他人却安然无恙)也心甘情愿!

表达诗人心理四点

一、秋风破屋(焦虑)

二、群童“趁风打劫”(无奈)

三、屋漏遭逢夜雨(痛苦、凄凉)

四、诗人期盼广厦庇寒、推己及人,表达对百姓的同情和祝愿

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第一段描写了八月的秋风萧瑟阴冷,刮的本来就破旧的草屋凌乱不堪。主要写景。紧接着写出了作者无奈凄凉而又无助的心情。

长夜沾湿何由彻?这句话应该理解为:作者老迈无力,而且秋天里刮大风,又逢屋子又偏漏,而又无助的生活,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忧国忧民,体察民情的宽广胸怀同时也反映出了作者要求改革社会的崇高理想。

把自己的命运抛之度外,保证国家、百姓的命运。

沉思中振作,抒发体察人间的冷暖,表现出作者济世的情怀,以民为本的思想

转载!!!

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犹如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这几句诗所表现的场景是: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1、这首诗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的记录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末段忽生异境,以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进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这种非现实的幻想建立在诗人许身社稷,饥溺为怀的思想基础上;而博大胸怀之表现,则使作品放射出积极的浪漫主义光辉。全诗语言极其质朴而意象峥嵘,略无经营而波澜叠出,盖以流自肺腑,故能扣人心弦。

2、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333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