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经》] (1) 蕴含在《国风·周南》里的美好情感

[读《诗经》] (1) 蕴含在《国风·周南》里的美好情感,第1张

读完《诗经·国风·周南》,为其中充溢着的美好情感感动着。

“周南”是当时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区的民歌,范围包括洛阳以南,直到江汉一带地区,具体地方包括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地区。

《国风·周南》是《诗经·国风》中的部分作品,包括关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夭、兔罝、芣苢、汉广、汝坟、麟之趾11首诗。

第一篇《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写“君子”对“淑女”的追求,男子日思夜想,梦中与该女子鼓琴、弹瑟、起舞,不亦乐乎,醒来黄粱一梦。

第九篇《周南·汉广》: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汉之永矣,不可方思。

描写主人公偶遇“游女”产生感情,由希望到失望、由幻想到幻灭这一曲折复杂的情感历程。

第六篇《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在最美好的年华,遇见最好的你。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女子嫁到丈夫家才算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意味着夫妻要把共同构成的家当做自己的家,生儿育女,和睦相处。

第三篇《周南·卷耳》:丈夫外出服兵役,常年不在家,妻子日思夜盼丈夫能早日平安回家。丈夫凯旋而归,在归途中表现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十篇《周南·汝坟》: 丈夫外出为朝廷服劳役,常年不回家,妻子在家劳心劳苦,无依无靠,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够回来。但回来后却不能久待,还要离家。

时光在流失,但人类的美好情感是永存的。

《诗经 国风 周南 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抒情的青年樵夫,他钟情于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以如愿,情丝缠绕,面对江水,唱出了这首动人的歌曲。古人云:“去忧莫若乐”。面对涛涛江水,高歌一曲,解除心中的烦恼、忧愁。也只有高歌一曲,才能解忧。

        这一日我依旧在汉江边那山上砍柴以为生计。林中小憩之时,看那汉江之水滚滚向前,江之南岸乔木茂盛。那日邂逅一妙龄女子,遂起爱慕之意。心上的人儿还能见面吗?这一江之隔,却同天堑一般。

      我的心上人儿,你要嫁给我了吗?我快快去割那杂草,做为你我婚礼的蜡烛。我割那荆条喂好你马儿,好快快与我成亲。梦中惊醒之时,这汉江汤汤流水,是不能游过去的呀!这汉江的水何时才能停歇,让我与那心上人相会啊!生活还要继续,砍柴以为生计。唱歌以慰相思之苦。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这是《诗经•周南•汉广》讲述男子爱慕而不可得。诗歌以乔木起兴,一开始便说自己那心上人与自己难结连理。但是自己仍不甘心,二,三章期待有朝一日那女子能下嫁于他。他高兴的去准备婚礼。然而梦醒时,一切又是现实必须面对。长歌当哭,以慰其心。表达自己对心上人的思念与不甘。

      咸者,无心之感也。那是纯真而美好的情感,其中滋味难以言表。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对什么人,忽的那人便入心肠,久久不能忘怀。然爱而不得才是人生常态。庄子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可那喜欢也是真真切切。我喜欢你但是我们不能在一起。多么幸运我们曾经相知,何其不幸我们错失彼此!佛说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当行致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懂了吗?懂了,悟了吗?还没悟到。我不想悟,我在这红尘历尽千劫,只为与你一生相伴。爱情总是突然就来了,它又突然走了。只留下我在原地独自徘徊。这才是人生吧!我第一次读这诗歌之时,笑那樵夫不懂庄子的智慧,两条鱼儿在那大海之中才是最快乐的。樵夫何必在意!也在一旁注下《凤求凰》。看那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将琴代语,情愫暗生,神仙眷侣。“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日见许兮,慰我彷徨。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此时我便是那樵夫,受这求不得之苦。

注释

乔木:高大的树木。

休:息也。指高木无荫,不能休息。息:此处《韩诗》所载版本作“思”,语助词,与下文“思”同。

汉:汉水,长江支流之一。

游女:汉水之神,或谓游玩的女子。

江:江水,即长江。

永:水流长也。

方:桴,筏。此处用作动词,意谓坐木筏渡江。

翘翘(qiáo):本指鸟尾上的长羽,比喻杂草丛生;或以为指高出貌。

错薪:丛杂的柴草。古代嫁娶必以燎炬为烛,故《诗经》嫁娶多以折薪、刈楚为兴。

刈(yì):割。楚:灌木名,即牡荆。

归:嫁也。

秣(mò):喂马。

蒌(lóu):蒌蒿,也叫白蒿,嫩时可食,老则为薪。

驹(jū):小马

《汉广》,《诗经·国风·周南》里排在第九篇的诗歌。在历来注家的解读中,对该诗的诗歌主题争议较大,大致形成 “神女遗佩说”、“文王德化说”、“樵夫歌唱说” 三种主流观点。

非主流观点更是若干,如关乎“成妇之礼”、“留马、返马之礼”的婚俗说;关于楚人先祖季连、穴熊“逆水求女”的抢夺婚俗说;立足“游”字贬义的告诫周族子弟说等。

虽然各家说法差异较大,各执一词,但不难看出他们的共通点,即都认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的诗歌核心。只不过对于为什么“不可求”的解释不一样罢了。对此,他们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游女”的身份及所处的文化背景之上。

首先看“神女遗佩说”。它的典型代表是《鲁》、《齐》、《韩》三家诗。这三家解说《诗经》的学派,同属今文经学。他们对《汉广》的注解属于一种富于意趣的附丽,他们将诗篇本意和汉水女神结合起来的做法,比较传奇。

根据清代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所言,三家诗所叙述的“神女遗佩”故事大同小异,基本剧情如下: 汉水女神为二女。一日出游于汉江之湄,路遇郑交甫。交甫心悦之,借橘柚之事求其佩,受而怀之。去十步,佩遗。顾二女,不见。

这故事是不是听起来很熟?仿佛在哪儿听到过。没错,这种浓郁的熟悉感来源于文学作品中“神女原型”的广泛运用。这早在屈原的《九歌》中就有明确的篇章,如《湘君》、《湘夫人》、《山鬼》等;还有宋玉《高唐赋》和《神女赋》中所绘的巫山神女之事;以及曹植《洛神赋》中的洛水之神宓妃等。

三家诗以汉江女神故事注解《汉广》,可能基于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 ,借女神之不可求得来证“汉有游女,不可求思”的说服力强。毕竟,若将游女定为汉水之神,那么凭借着神灵的虚幻莫测之能,不可求思的说法便极其可靠。这也和诗篇的大部分内容侧重说“不可为”相契合。

第二 ,借女神之不可求得来比喻心上人之不可求思。换句话说,这是一首男子单恋诗,诗中的游女是现实中人,因种种原因所限不可求思,如汉水女神一般,遥不可及。

第三 ,汉江流域为楚地,楚地信巫奉鬼、重视神明,将游女注解为汉水女神,更符合当地的民风民俗,这应该是直接受《楚辞》等文学作品中“神女原型”的影响。

当然,“神女遗佩”这种注解过于虚无缥缈,主打现实主义风格的《诗经》不应当有此浪漫主义的乱入。所以,这种说法并未得到多少后学者的拥戴,信奉者寥寥。但这至少说明汉儒解读《诗经》的路子颇广,具备很好的发散思维。

按孔子所说,《诗》本来就是“可以兴”的东西,汉朝的董仲舒也说“诗无达诂” ,可以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那么,发散式解《诗》也就不足为奇了。

接下来看“文王德化说”。实际上,这是古文经学一脉对《汉广》诗的主流解读,发源于《毛诗序》,以后诸家多有拓展,如《郑笺》、《诗集传》等。

其中,《毛诗序》认为:《汉广》诗是文王之道对南国施加有利影响的表现。其解诗的逻辑是: 正因为有周文王广及天下的德化教育,才有汉江流域男女知礼节、守礼义之举,才有男子对心仪游女的“无思犯礼,求而不得”。

《郑笺》的说法是: 在商纣王时期,*逸之风遍及天下,维江汉流域最早接受文王之化。 朱熹《诗集传》则结合前两家,指出: 文王之化先行于江汉之间,移风易俗,故游女端庄静一,不复前日之可求,《汉广》对此再三咏叹之。

由此看来,“文王德化说”的核心要素是“礼” ,具体囊括了周王朝时期所施行的一系列礼仪制度和礼乐精神。正是受这些周礼的影响,汉江流域的游女们一改之前自由奔放的民风,修得端庄淑静,从而使该地的男子在面对心爱的游女时,因不能冒犯礼教,故求女不得。实际上,这是《汉广》诗的道德主题。

联系《毛诗序》对《诗经》其他篇目的解读,可以看出:国风的《周南》、《召南》自成一个教化体系。如《毛诗序》说《关雎》:“后妃之德”;说《葛覃》:“后妃之本”;说《卷耳》:“后妃之志”;说《樛木》:“后妃逮下”;说《螽斯》:“后妃子孙众多”;说《桃夭》:“后妃之所致”;说《兔罝》:“后妃之化”;说《芣苢》:“后妃之美”;至《汉广》,则由后妃之德转为“文王之道”……

如此这般,煞有介事,简直像是道德家精心编撰的教化讲义体系,且后来者多宗之。 所以,古文经学家解读《诗经》,免不了要穿凿附会。只有这样,才能使预先设定好的教化框架不乱,最终成为面向广泛大众的教化普及工具。

实际上,就汉朝的历史背景来看,这种以“人伦教化”为中心的体系,是应着东汉时期“名教”兴起的产物。

时光流转,到了清代,不同的解《诗》思路生根发芽。最为人瞩目的是方玉润的《诗经原始》,它从整体上一反旧规陈矩,沿着文学角度注解《诗经》,可说是离“经”叛“道”。但是,这恰恰就是今世之人赞赏最多之处。

方玉润认为,《汉广》是一首“樵唱”诗,诗中的“刈楚”、“刈蒌”、“错薪”即是证据。而且,南方多高山,樵夫进山打柴,多有唱山歌的风俗。此外,《汉广》诗的具体词句,俨然也是采樵活动的摹写。所以,这首诗大抵是樵夫歌唱对游女的爱慕,以及求而不得。

这种说法,突破了传统经学“谲谏主题”和“道德主题”的束缚,不再强调诗歌的“美政刺政”、“教化民众”之功,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影响较大。 但不得不说,方氏沿袭诗歌文本解读《诗经》的方法,基本抛弃了诗歌的创作背景,忽略了历史文化内涵的发掘,有些片面了。

那为何这种解读反而更受欢迎呢?这就涉及到文学理论层面的知识了。常言说,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本身就是读者对该作品的再创造过程。由于不同读者所具备的价值观、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不同,对同一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自然不同。上升到群体层面,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知识分子,他们的价值观、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也是不一样的,那他们理解《诗经》的角度自然也不一样。

换句话说,解读《诗经》角度的差异在于解读者本身思想的差异。 这种差异,跨越时空存在。但在同一历史时期,总有一类思想占据主流地位,因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在一定时期内大方向上基本一致。但从纵向看,即不同历史时期,对同一作品的理解差异便异常显著了。

明白了这些,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清代方玉润的《诗经原始》更受欢迎。因为,这是更接近于我们的时代,思想的差距远没有自汉朝到今天那么大。所以,我们不容易接受汉儒以来的经学解读,甚至屡屡尝试推翻它。但方氏基于文学视角的解读,我们则偏爱一些,哪怕它有着明显的缺陷。

近些年,研究《汉广》诗的论文文献不少,尤其是对诗歌主题的研讨。其中,大多数都是对前述三种主流观点的延伸,落脚点主要还是游女的身份及“不可求思”的原因。

总结说来,比较常见的游女身份有: 出游的女子、贞洁的女子、汉水女神 。具体到出游的女子,还有婚否的讨论、家庭背景的讨论等。各种猜测论证的目的,都是找出此游女“不可求”的原因。比如: 游女已婚、身份悬殊、游女贞洁、神人相隔之类 。说到底,还是跳不出“礼制”的范畴。

此外,倒是也有一些别出心裁的解释。比如,有些学者认为此游女的行为不合礼制,成诗《汉广》实为劝诫周家子弟莫要“求思”;还有学者认为此游女是正在行三月“成妇之礼”的女子,因婚礼未成,故“不可求思”;还有学者认为这是反映上古时代楚人特殊的族外抢婚习俗。

首先说游女不合礼制的解读 ,其主要依据是对“游”字的含义剖析。有学者指出,“游”字包含“*逸”这个贬义义项。而且楚地自上而下信巫奉鬼,重*祀,至唐代仍然如此。在婚恋上,即便到了汉朝时期,一些楚地民族依旧没有婚嫁礼法,男女交往仍带着远古朴素的色彩。

所以,对于重视礼教的周王朝子民来说,江汉流域的游女虽好,却仍然“不可求思”。这也正好体现了《毛诗序》中所说的“无思犯礼,求而不可得”。换句话说,这种解释的立论根基是“无思犯礼”,属于预先设定好的礼制框架,这与前述古文经学家的解释思路基本一致。

其次说说周朝时期的“成妇之礼”、“留马、返马之礼”等婚俗与此诗的关系。 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上古时代的贵族阶层结婚,有一种特殊的礼仪制度——成妇之礼。即贵族之女出嫁时,男方亲迎女方至男家后,不是立即举行婚礼同居,而是要教导三个月。教成之后,还要在祖庙举行祭告仪式,即“庙见之礼”,才算正式建立夫妻关系。

至于“留马、返马之礼”,则主要指男子迎娶女子时女方所乘车马的“留返”问题。彼时,女子出嫁,使用女家车马。到夫家后,女方将车马暂留男家。如婚姻礼成之后,夫家遣使将所留之马送返女家,仅留其车。

那这些婚俗跟《汉广》诗有什么关系呢?有学者认为,诗歌中的“游女”,就是指出嫁女,核心依据是诗句“之子于归”。这在《桃夭》篇中讲过,是女子出嫁的意思。女子所嫁的对象,就是《汉广》诗篇中的主人公。但他受限于三月“成妇之礼”,故而对游女“不可求思”。紧随其后的“言秣其马”、“言秣其驹”就是“留马、返马之礼”的写照。

从这个角度看,《汉广》诗所要表达的内容就不再是自然的男女情爱,更在于男主人公严守礼法、无逾礼制的精神。 也就是说,并非“游女不可得”,而是要遵循礼制而为。这就与《关雎》诗的自然求偶转礼乐婚姻一脉相承了。不过说到底,这还是基于“礼制”框架下的拓展解读。

最后,结合楚地婚俗说一说其他观点。 根据清华简《楚居》记录的楚人先祖传说,楚地民族早期盛行过抢夺婚俗。比如楚人祖先季连与盘庚之女妣隹之间、穴熊和妣列之间成婚的故事。

因为《汉广》所述,与《楚居》中两位楚人先祖“循水求女”,最终与其成婚的情节相似,所以有学者认为《汉广》为此类“抢婚习俗”的遗风。不仅如此,《诗经》中的《蒹葭》篇,基本的“求女”情节也是如此。还有源自楚地的《楚辞》当中,也有多个“求女原型”,如《离骚》中的三次“求女”;《湘君》、《湘夫人》中的“求神”等等。如此这般,若说它们之间毫无联系,显然不可能。

对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汉广》诗产生于江汉流域,难免受到楚地族群记忆的影响,这种“求女原型”的反复出现,是楚地族群早期历史记忆在后世文学作品中创造性地“再现”。

综上所述,对《汉广》诗歌的主题理解,关键在于确认“游女”的身份,并结合《汉广》诗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等信息。 但由于时间久远,文献资料匮乏,很难对这些问题做出定论。不过,历来钻研《诗经》者无数,各有各的讲法才是常态,不应该拘泥于所谓定论。

我们学习《诗经》,研讨《诗经》,主动梳理各家说法,其根本目的也不是要得出个什么真理或标准来,而是要在这些浩繁的言论中,理解《诗经》的时代价值。

要知道, 即便是同一部经典,在不同的时代,也有它不同的使命和价值。 因此,我们完全没必要争个你死我活。只要顺应时代浪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便好。

——全文完——

《诗经 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①。汉有游女,不可求思②。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③。(一章)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④。之子于归⑤,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二章)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⑥。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三章)

①姚际恒曰:“乔,高也。借言乔木本可休而不可休,以况游女本可求而不可求。”

②毛传:“思,辞也。”朱熹曰:“江汉之俗,其女好游,汉魏以后犹然•”

③毛传:“潜行为泳。永,长。方,泔也。”按泔也作桴,即竹木筏。

④朱熹曰:“翘翘,秀起之貌。错,杂也•”楚,马鞭草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南北皆有,又名荆,俗名荆梢。多隆阿曰:“荆为薪木,关左有二种,俱长条,高者七八尺,其一叶微圆,花紫色,枝条柔细,皮色赤黄,可编盛物器具者,俗名紫条;其一皮黑,叶碧,叶有岐杈,花紫,实黑者,俗名铁荆条。紫条为楛类,铁荆条即楚类。”

⑤《周南•桃夭》“之子于归”,朱熹曰:“妇人谓嫁曰归。”

⑥蒌,菊科,多年生草本。陆玑曰:“蒌,蒌蒿也。其叶似艾,白色,长数寸,高丈余,好生水边及泽中,正月根芽生旁茎,正白,生食之,香而脆美,其叶又可蒸为茹。”桂馥曰:“陆疏云‘其叶似艾,白色’,余目验其叶青色,背乃白色,疏当云‘背白色’,疑转写脱谬。”

《诗》中的女子,有一类是可以明白见出身分的,如“平王之孙,齐侯之子”(《召南•何彼铱矣》),如“东宫之妹,邢侯之姨”(《卫风•硕人》),乃至“宗室牖下”习礼的“有齐季女”(《召南•采苹》)。如果“两姓之好”要求于女子的有所谓“公众的标准”,或曰“俗情之艳羡”(范家相说《硕人》),那么这是很重要的一条吧。所以她们在《诗》里都有一个在旁人看来一定是十分圆满的归宿,如《何彼襛矣》,如《桃夭》《硕人》所咏。但另有一类女子,则不然。若“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硕大且卷”(《陈风•泽陂》),既不及身分地位,也不论是否“宜其家室”(《桃夭》)、“宜尔子孙”(《周南•螽斯》),而纯是一片私心的慕恋。至于《汉广》,更干脆不把他私许的标准说出来,只道“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诗》中的这一类女子,我们是不知道伊之归宿的,我们只看到慕恋者在绵密的情思中建筑起一个实实在在的希望。

不过,即便作“空中语”,《诗》中也没有神奇幻丽之思。《汉广》中的“汉上游女”算是略存飘忽,三家说诗于是衍生出郑交甫遇神女的故事:郑交甫遵彼汉皋,台下遇二女,与言曰:愿请子之佩。二女与交甫,交甫受而怀之,超然而去。十步循探之,即亡矣。回顾二女,亦即亡矣。只是这样一来,便成了完全的神话,虽然此中的幻丽也很美,但离《汉广》则已经很远。

游女虽然不是神女,却是神女一样的可望而不可即。“不可求思”,不是怨恨也不是遗憾,万时华曰“‘不可求’,语意平平,着不得一毫意见,如言欲求之不得,则非诗人言;昔可求而今不然,则非游女”,是也。然而无怨无憾的“不可求思”,却正是诗情起处。戴君恩曰:“此篇正意只‘不可求思’自了,却生出‘汉之广矣’四句来,比拟咏叹,便觉精神百倍,情致无穷。”贺贻孙曰:“楚,薪中之翘翘者,郑笺云‘翘翘者刈之,以喻众女高洁,吾欲取其尤高洁者也’,此解得之。盖汉女惟不可求,此乃我所欲求也,故即以‘之子于归’接之,此时求且不可,安得便言于归,凭空结想,妙甚妙甚。至于愿秣其马,则其悦慕至矣,却不更添一语,但再以汉广、江永反复咏叹,以见其求之之诚且难而已。盖‘汉广’四句乃深情流连之语,非绝望之语也。”“凭空结想”、“深情流连”,所见透彻。江永、汉广,全是为“不可求思”设景,则刈楚、刈蒌,秣马、秣驹,自然也都是为思而设事。“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之句由《汉广》脱胎,但《汉广》却没有如此之感伤。《诗》有悲愤,有怨怒,有哀愁,却没有感伤。这一微妙的区别,或许正是由时代不同而有的精神气象之异。而《汉广》也不是“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的无奈。实在说,这里并没有一个“两相视”,《汉广》没有,《关雎》《东门之池》《泽陂》《月出》,这样的一类诗中,都没有。这里似乎用得着“乐而不*”、“哀而不伤”的意思,但它却与道德伦理无关,而只是一份热烈、持久、温暖着人生的精神质素。《诗》写男女,最好是这些依依的心怀,它不是一个故事一个结局的光明,而是生命中始终怀藏着的永远的光明。它由男女之思生发出来,却又超越男女之思,虽然不含隐喻,无所谓“美刺”,更非以微言大义为为政者说法,却以其本来具有的深厚,而笼罩了整个儿的人生。

《诗经·国风·周南·汉广》

先秦:佚名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Qiáo)翘错薪,言刈(yì)其楚;之子于归,言秣(mò)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lóu);之子于归,言秣其驹(jū)。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世间有一种苦,叫做“爱而不得”。

三千年前,一个年轻人站在汉水边,痴痴地凝望着对岸,他爱上了对岸的一位姑娘。

那姑娘是如此美好,可是,她与他隔着广阔的汉水,他游不过去,也没有木筏可渡。

其实,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借口,他们之间真正的距离,是身份和地位,她是高贵的千金**,而他只是一介樵夫。

他永远都不可能接近她,更别说得到她的爱。

年轻的樵夫,站在汉水岸边,唱出了这首动人的单相思情歌。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广》开篇第一句,就将这份毫无希望的感情,直白地展示出来,毫不遮掩。

在炽热的太阳下,晒得人睁不开眼睛,眼前虽然有高大的乔木,却不能在它的下面歇息,汉水对岸那个令他心动的姑娘,他只能远远地看着她,却不能够去追求她。

《古诗十九首》中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说的就是这种折磨人的单相思。

年轻的樵夫只能叹息汉江的广阔,阻隔了他的爱:“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汉水是如此广阔,根本游不过去,长江也太长了,木筏也渡不过去。

他很清楚自己的身份,他是个樵夫,他这辈子都不能够接近她。

总之,她的人生,与他无关。

于是,他举起镰刀,去割杂树丛中的荆树枝条。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他割的是荆条,不是别的杂树丛。汉语中有个词叫“翘楚”,就是来自于这句诗,这里的“楚”可不是楚国,而是一种植物,又名荆,它的枝干很坚硬,古代的刑杖,就是用这种东西制成的,当年廉颇向蔺相如请罪,背上就背着一捆荆条,所以叫负荆请罪。

又因为这种荆树长得很高,在杂树丛中,很有点鹤立鸡群的感觉,所以后来杰出的人就被誉为“人中翘楚”。

可以看出,这位樵夫虽然地位卑微,却并非庸碌之辈,在众多杂乱的树丛中,他只收割其中长得最高的荆条。

他虽然在砍着荆树,然而心里还在想着她,奈何没有一个能配得上她的身份,又能怎么样?

终究,她只是他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她就要出嫁了,既然不能和她相爱,那就祝福她吧。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既然不能爱她,那就在她出嫁时,替她喂饱马儿,让她安心出嫁。

爱一个人不是占有,而是真心的希望她得到幸福。

在浩渺的汉水前,樵夫的深情动人了三千年。

网上流传一首诗,叫《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据说为印度诗人泰戈尔所作,可以称为《汉广》的注释版。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而是想你痛彻心脾,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而是纵然轨迹交汇,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瞬间便无处寻觅,而是尚未相遇,便注定无法相聚。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鱼与飞鸟的距离,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

求而不得,是古往今来人们共有的痛苦,张衡难过地说:“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

李白仰天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

王洛宾无奈地叹息“我和你是河两岸,永隔一江水”,古往今来,人们为“求而不得”这几个字哀怨不已。

在《汉广》里,一个又一个的“不可”,表明了樵夫对于心爱的姑娘也是“求不得”,即使他拼尽全力,他今生也无法靠近她。

所以,权衡之后,他放弃了。

这种放弃,是对现实命运的认可,更是自己内心的解脱。

也可以说,这是一种胸怀和智慧。

春秋时期,齐僖公看中了一表人才的郑国太子忽,打算把女儿嫁给他。当时的齐国实力强大,远超弱小的郑国,可是面对齐国屈尊求亲,郑国太子却拒绝了。

为什么?难道这位弱国太子就不想少奋斗二十年吗?

他是这么说的:齐国虽然强大,齐女也很贤淑美好,但却不是属于我的良配,因为双方地位悬殊,高低难就。相比齐国,郑国地位卑微,如果接受齐国公主的强势下嫁,那么郑国就会受制于人。就像一片贫瘠的土地,承受不住高大的苍松植入,如果非要勉强,最终会给自己带来灾祸。郑国太子明白自己的分量,知道自己承受不住齐国的强势,所以才说“齐大非偶”。

爱情必须势均力敌,分量相当,才能结成合力;如果双方高低失衡,即便勉强结合,也不会稳定。一个居高临下,一个匍匐在地,天长日久,总有崩掉的那一天。

《汉广》中的樵夫,很清楚地看明白了这一点,对岸那个美好的姑娘,是他今生永远都无法企及的一个梦,强求不来,所以他决定放弃。

这是一种高远的人生境界,所以虽为一介樵夫,身上却没有一丝草莽气息,反而有一种睿智的通达。

单相思令人沉醉,又令人身受百般折磨,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写的一个单恋少年的故事,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名花有主,维特小心翼翼地爱着绿蒂,却又不敢表达自己的心意,和《汉广》中的樵夫一样,“我爱你,但与你无关”,但是维特却由于爱而不得陷入绝望,终于,他拿起手枪,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而《汉广》中的樵夫,同样陷入不能自拔的单恋,他却没有像维特那样陷入绝望,面对同样的“求而不得”,樵夫的境界是通达高远的,这就是《诗经》的高妙之处,《诗经》所传达的情感,是温和而美好的,从不毁伤人性,反而能给人以力量和温暖。

人的一生,总要经历许多求而不得。然而,求不得并不等于无所获。

那位汉水边的樵夫,他无所获吗?当然不是,因为他永远会记得,有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姑娘,令他思慕至深。他爱过也梦过,他已经经历了一次完整的体验。虽然没能结出果实,经历了浇灌的土地,也与从未曾开垦的荒地有了本质的区别。

樵夫对游女的爱,就像对这滔滔的江水之爱,江水虽然没有回应,却在樵夫的生命里,波澜壮阔,奔流不息。

只要无怨无悔,就是值得的,哪怕没有结果的爱,也是一场修行。

通过相同句子的反复出现和句式的相似。

原文节选: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译文:

南山乔木大又高,树下不可歇阴凉。汉江之上有游女,想去追求不可能。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

柴草丛丛错杂生,用刀割取那荆条。姑娘就要出嫁了,赶快喂饱她的马。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

扩展资料

《国风·周南·汉广》是先秦时代的民歌。这首诗是男子追求女子而不能得的情歌。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

他钟情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情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这首动人的诗歌,倾吐了满怀惆怅的愁绪。全诗三章的起兴之句,传神地暗示了作为抒情主人公的青年樵夫,伐木刈薪的劳动过程。

从结构形式上分析,《汉广》全篇三章,前一章独立,后二章叠咏,同《诗经》中其他重章叠句的民歌,似无差异。但从艺术意境看,三章层层相联,自有其诗意的内在逻辑。可析而为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336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