岘山怀古最后一联抒发了什么情感

岘山怀古最后一联抒发了什么情感,第1张

访古登岘首,凭高眺襄中。

天清远峰出,水落寒沙空。

弄珠见游女,醉酒怀山公。

感叹发秋兴,长松鸣夜风。

注释

  ①岘首:在襄阳城南数里处。《襄阳府志》:“襄有三岘,此山为首,故以岘首名。”依次由南向西有岘中、岘尾之说。凭高:登临高处。襄中:指襄阳城一带。李白登上岘山远望襄阳城一带。

  ②“天清”二句:李白的视线是从西南诸峰移向西北而又动望的,即可能是由望楚山移向鱼梁洲的。

  ③游女:指万山脚下的解佩渚的传说,即郑交甫与汉水女神之事。山公:即山简。

  ④秋兴:因秋日而感怀。

译文

  登临岘山顶,寻找游览古迹,凌空看襄阳

  天气晴和,远处山峰挺出,秋水枯落,沙洲更加清冷辽阔

  看到游玩的女孩在玩弄明珠,喝酒后,更加怀念魏晋时太守羊祜,

  看秋风萧瑟而兴叹,高大的松树也在秋夜里风中呜咽:事业何时有成

赏析

  岘山位于襄阳城南,以山川秀美和古迹众多著称。这是李白登岘山望襄阳而抒发怀古幽情之作。从此诗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这次游览时间是秋日的下午到晚上之间,游览地点就在岘山。作者登上岘山之巅而远望襄阳城,其视线顺序是由西到东,由北到南,由远到近。此诗艺术水平在李白诗中不算出众,只不过罗列几个典故而已,技巧上也颇带匠气。

1 关于赞美襄阳的诗句

唐代诗人描写襄阳景物的诗

襄樊市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我们宣传襄樊,要像山西宣传祁县晋商一样,突出自己的独特之处,从旅游的角度来说,突出襄樊的历史文化内涵,宣传文化名人笔下的山水景物、城市风光,最能体现它的历史文化底蕴。

现在的“襄樊”,是古代“襄阳”、“樊城”之合称,而古时建制以“襄阳”为行政区域名。“襄阳”不仅是军事重镇,更以古典的城廓、美丽的山水而成为文人墨客描述赞美的对象。仅在唐代诗歌中,就有几位诗歌大家吟咏过襄阳的城、城外的山、襄江的水,留下了精妙的佳句。

如初唐诗人杜审言的《登襄阳城》“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诗中表现了秋天登襄阳城所见的整体观感,写出了楚山、汉水的磅礴气势和习池奇异的风光。、

唐代山水诗的代表人物王维写了《汉江临眺》,描写了襄江惊天动地的波涛映影的郡邑、似有似无的襄阳的山色,那“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的名诗流芳百世。

与王维并驾齐驱、同为唐代山水诗泰斗人物的襄阳本土诗人孟浩然的诗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襄阳的鹿门山、鱼梁州、岘山、万山等风物景点。如《夜归鹿门歌》:“山寺鸣钟昼已昏,与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已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诗中可见鱼梁州与襄阳一带的景物,点缀着归村人影的平沙远渡、象一弯新月的江畔小舟、鹿门山的烟树、庞德公松径下的月光。表达的是诗人的怀慕隐逸之幽情。

再如《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襄阳城南的岘山是两晋名将祜镇守荆襄时常登的地方,将军登岘山饮酒吟诗。襄阳百姓为纪念羊公,在山上建碑,见者堕泪,杜预因名堕泪碑。孟浩然在诗中表达了天留胜迹,我辈复登,碑志留思的情感。

《秋登兰山寄张五》:“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秋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 。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兰山就是万山,诗人描写了秋天登万山所见的清秋情景,渡头沙、归村人、天边树、如月洲等尽收眼中,在美景中表现怀友之情,希望朋友重阳节同来登高饮酒,日暮归雁,唤起愁绪,清秋发兴,引出共醉之望。

2 有没有关于赞美襄樊的诗词

一翦梅 杨佥判

襄樊四载弄干戈。不见渔歌。不见樵歌。试问如今事若何。金也消磨。谷也消磨。

拓枝不用舞婆娑。丑也能多。恶也能多。朱门日日买朱娥。军事如何。民事如何。

襄阳楼 元稹

襄阳楼下树阴成,荷叶如钱水面平。

拂水柳花千万点,隔楼莺舌两三声。

有时水畔看云立,每日楼前信马行。

早晚暂教王粲上,庾公应待月华明。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朝中措 完颜仲实

襄阳古道灞陵桥,诗兴与秋高。

千古风流人物,

一时多少雄豪。

霜清玉塞,云飞陇首,风落江皋。

梦到凤凰台上,

山围故国周遭。

登望楚山最高顶 孟浩然

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

最高唯望楚,曾未一攀跻。

石壁疑削成,众山比全低。

晴明试登陟,目极无端倪。

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处迷。

暝还归骑下,萝月映深溪。

大堤曲 李白

汉水临襄阳,花开大堤暖。佳期大堤下,泪向南云满。

春风无复情,吹我梦魂散。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

3 10句描写襄阳的古诗词

这是总结过的几句。

1李白在《襄阳曲》:“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堤。江城回绿水,花月使人迷”。

2襄阳歌 (唐)李白

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

襄王云雨今安在,江水东流猿夜声。

3登襄阳城(唐)杜审言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4襄阳乐(唐)郑锡

春生岘首东,先暖习池风。 拂水初含绿,惊林未吐红。

5乐哉襄阳人送别刘太尉从广赴襄阳(宋)欧阳修

嗟尔乐哉襄阳人,万屋连甍清汉滨。

嗟尔乐哉襄阳人,道扶白发抱幼孙。

谁能持我诗以往,为我先贺襄阳人。

6樊 城(清)顾文炜

水镇荆襄分古郡,烟开秦楚拥春山。

7隆中山(宋)苏轼

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

8隆中山(宋)曾巩

出身感三顾,鱼水相后先。 开迹在庸蜀,欲正九鼎迁。

9汉江临眺(唐)王维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0回棹诗(唐)杜甫

清思汉江上,凉忆岘山颠。 吾家碑不昧,王氏井依然。

11岘山怀古(唐)李白

访古登岘首,凭高眺襄中。

12大堤曲(唐)李白

汉江横襄阳,花开大堤暖。

13檀 溪(唐)胡曾

三月襄阳绿草齐,王孙相引跳檀溪。 的卢何处埋龙骨,流水依然绕大堤。

4 襄阳最著名的诗句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译文:

楚国边塞连接着三湘之水,荆门山下茫茫九派相汇合。

江水滚滚似奔流天地之外,青山延绵水雾中时时隐现。

波涛汹涌城郭仿佛飘江上,大浪翻滚远空好似在摇晃。

襄阳的风光真是无限美好,愿与山翁留此地长醉不归。

扩展资料:

《汉江临泛》的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时任殿中侍御史的王维,因公务去南方,途经襄阳。此诗是诗人在襄阳城欣赏汉江景色时所作。

《汉江临泛》的名家点评:

《王孟诗评》:顾云:此等处本浑成,但难拟作,恐近浅率。

《瀛奎律髓》:右丞此诗,中两联皆言景,而前联尤壮,足敌孟、杜《岳阳》之作。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气象涵蓄,浑浑无际,浅率者拟学不得。

搜狗百科--汉江临泛

5 关于赞扬襄樊的诗词谁知道

襄阳歌 (唐)李白 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篱花下迷。

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 傍人借问笑何事,笑煞山翁醉似泥。

鹭鸶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 一日须倾三百杯。 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

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槽丘台。 金鞍骏马唤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

车旁侧挂一壶酒,风笙龙管行相催。 咸阳市上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罍。

君不见, 晋朝羊公一片石,龟龙剥落生莓苔, 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 玉山自倒非人推。

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生死。 襄王云雨今何在,江水东流猿夜色。

送李尚书赴襄阳 (唐)韩愈 帝忧南国切,改命付忠良。 剑挂星摇动,旗分兽簸扬。

五营兵转肃,千里地还方。 控带荆门远,飘浮汉水长。

赐书宽属郡,战马隔邻疆。 纵猎雷霆速,观棋玉石忙。

风流岘首客,花艳大堤倡。 宝贵由身致,谁教不自强。

登襄阳城 (唐)杜审言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襄州春游 (唐)皮日休 信马腾腾触处行,春风相引与诗情。

等闲遇事成歌咏,取次衡筵隐姓名。 映竹认人多错误,透花窥鸟最分明, 岑牢单绞何曾著,莫道猖狂似祢衡。

襄阳乐 (唐)郑锡 春生岘首东,先暖习池风。 拂水初含绿,惊林未吐红。

渚边游汉女,桑下问庞公。 磨灭怀中刺,曾将示孔融。

乐哉襄阳人送别刘大尉从广赴襄阳 (宋)欧阳修 嗟尔乐哉襄阳人,万屋连清汉滨。 语言轻清微带秦,南通交广西峨嵋。

罗纤丽药物珍,枇杷相桔荐清樽。磊落金盘烂 , 槎头缩项昔所闻。

黄橙 齑香复辛,春雷动地竹走根。锦苞玉荀味争新,风杯花发南山春。

掩映谷口藏山门,楼台金瓦碧鳞鳞。岘山高亭倚浮云,汉水如天泻云云。

夕阳返照白鸟群,两岸桑柘杂耕耘。文王遗化已寂寞,千载谁复思其仁。

荆州汉魏以来重,古今相望多名臣。叹尔乐哉襄阳人,道旁白发扶幼孙。

远迎刘侯朱两轮,刘侯年少气甚淳。诗书学问若寒士,樽俎笑谈多佳宾。

往时刑名峨善政,至今遗爱留其民。谁能持我诗以往,为我先贺襄阳人。

樊 城 (清)顾文炜 荒城一角抱江湾,仲氏遗封指旧关。水镇荆襄分古郡,烟开秦楚拥春山。

兴亡天老孤筇外,今昔情余两屐间。残碣尚留羊杜迹,浪痕枯处鸟蛮。

隆中山 (宋)苏轼 诸葛来西国,千年爱未衰。今朝游故里,蜀客不胜悲。

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

龙蟠山水秀,龙去渊潭移。空馀蜿蜒迹,使我寒涕垂。

隆中山 (宋)曾巩 志士固有诗,显然非苟然。 孔明方微时,息驾隆中田。

出身感三顾,鱼水相后先。 开迹在庸蜀,欲正九鼎迁。

垂成中兴业,复汉临秦川。 平生许与际,独此管乐贤。

人才品自异,自得岂虚传。 汉江临眺 (唐)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回棹诗 (唐)杜甫 清思汉江上,凉忆岘山颠。

吾家碑不昧,王氏井依然。 汉江漾舟 (唐)孟浩然 漾舟逗何处,神女汉皋曲。

雪罢冰复开,春潭千丈绿。 轻舟恣往来,操玩无厌足。

波影摇妓钗,沙光逐人目。 倾杯鱼鸟醉, 联句鹦花续。

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 与诸子登岘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岘山怀古 (唐)李白 访古登岘首,凭高眺襄中。

天清远峰出,水落寒沙空。 弄珠见游女,醉酒怀山公。

感叹发秋兴,长松鸣夜风。 登岘山 (唐)张九龄 昔年亟攀践,征马复来过。

信若山川旧,谁知岁月何。 蜀相吟安在,羊公碣已磨。

令图犹寂寥,佳会亦蹉跎。 宛宛樊城岸,悠悠汉水波。

逶迤春日远,感慨客情多。 地本原林秀,朝来烟景和。

同心不同尝,留叹此岩阿。 岘 山 (宋)苏轼 远客来自南,游尘昏岘首。

过关无百步,旷荡吞楚薮。 登高忽惆怅,千载意有偶。

所忧谁复知,嗟我生苦后。 团团山上桧,岁岁阅榆柳。

大材固已殊,安得同永久。 可怜山前客,倏忽星过 。

贤愚未及分,来者当自剖。 登鹿门山 (唐)孟浩然 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

沙鸟近方识,浦树遥莫辩。 渐至鹿门山,山明翠微浅。

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 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

金涧饵芝术,石床卧苔藓。 纷吾感耆旧,结缆事攀践。

隐迹今尚存,高风邈以远。 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偎蹇。

控讨竟永穷,回艇夕阳晚。 过鹿门山 (明)薛瑄 西来汉水侵山根,舟人云此是鹿门。

峭壁苍苍石色古,曲迳杳杳藤萝昏。 乱峰幽谷不知数,底是庞公栖陷处。

含情一啸江风清,双橹急摇下滩去。 大堤曲 (唐)刘禹锡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浆声咿哑满中流。 大堤曲 (唐)李白 汉江横襄阳,花开大堤暖。

佳期大堤下,泪向南云满。 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散。

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 万 山 (宋)曾巩 万山临汉 ,峰岭颇秀发。

王粲旧居处,荒草久埋没。 解佩盖已幽,沉碑终自伐。

最宜北城望,正值雾霭歇。

6 襄阳的古诗

1 襄阳曲二首 崔国辅

2 襄阳曲 李端

3 大堤曲 李白

4 大堤曲 李贺

5 走马引 李贺

6 妾薄命三首 李端

7 襄阳歌 李白

8 襄阳曲 李白

9 广溪峡 杨炯

10 景龙二年余自门下平章事削阶授江州员外司马…途中言志 崔湜

11 游龙山静胜寺 张说

12 襄阳路逢寒食 张说

13 襄阳行 张潮

14 除夜乐城逢孟浩然 张子容

15 题襄阳图 徐安贞

16 汉江临泛 王维

17 哭孟浩然(时为殿中侍御史,知南选,至襄阳有作) 王维

18 送郝判官 李颀

19 送皇甫曾游襄阳山水兼谒韦太守 李颀

7 求赞美襄樊风光的诗句

汉江临眺

唐·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

夜归鹿门歌

唐·孟浩然

山寺鸣钟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唯有幽人独来去。

8 赞美家乡襄樊的诗词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襄阳歌 (唐)李白 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篱花下迷。

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 傍人借问笑何事,笑煞山翁醉似泥。

鹭鸶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 一日须倾三百杯。 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

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槽丘台。 金鞍骏马唤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

车旁侧挂一壶酒,风笙龙管行相催。 咸阳市上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罍。

君不见, 晋朝羊公一片石,龟龙剥落生莓苔, 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 玉山自倒非人推。

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生死。 襄王云雨今何在,江水东流猿夜色。

送李尚书赴襄阳 (唐)韩愈 帝忧南国切,改命付忠良。 剑挂星摇动,旗分兽簸扬。

五营兵转肃,千里地还方。 控带荆门远,飘浮汉水长。

赐书宽属郡,战马隔邻疆。 纵猎雷霆速,观棋玉石忙。

风流岘首客,花艳大堤倡。 宝贵由身致,谁教不自强。

登襄阳城 (唐)杜审言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襄州春游 (唐)皮日休 信马腾腾触处行,春风相引与诗情。

等闲遇事成歌咏,取次衡筵隐姓名。 映竹认人多错误,透花窥鸟最分明, 岑牢单绞何曾著,莫道猖狂似祢衡。

襄阳乐 (唐)郑锡 春生岘首东,先暖习池风。 拂水初含绿,惊林未吐红。

渚边游汉女,桑下问庞公。 磨灭怀中刺,曾将示孔融。

乐哉襄阳人送别刘大尉从广赴襄阳 (宋)欧阳修 嗟尔乐哉襄阳人,万屋连清汉滨。 语言轻清微带秦,南通交广西峨嵋。

罗纤丽药物珍,枇杷相桔荐清樽。磊落金盘烂 , 槎头缩项昔所闻。

黄橙 齑香复辛,春雷动地竹走根。锦苞玉荀味争新,风杯花发南山春。

掩映谷口藏山门,楼台金瓦碧鳞鳞。岘山高亭倚浮云,汉水如天泻云云。

夕阳返照白鸟群,两岸桑柘杂耕耘。文王遗化已寂寞,千载谁复思其仁。

荆州汉魏以来重,古今相望多名臣。叹尔乐哉襄阳人,道旁白发扶幼孙。

远迎刘侯朱两轮,刘侯年少气甚淳。诗书学问若寒士,樽俎笑谈多佳宾。

往时刑名峨善政,至今遗爱留其民。谁能持我诗以往,为我先贺襄阳人。

樊 城 (清)顾文炜 荒城一角抱江湾,仲氏遗封指旧关。水镇荆襄分古郡,烟开秦楚拥春山。

兴亡天老孤筇外,今昔情余两屐间。残碣尚留羊杜迹,浪痕枯处鸟蛮。

隆中山 (宋)苏轼 诸葛来西国,千年爱未衰。今朝游故里,蜀客不胜悲。

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

龙蟠山水秀,龙去渊潭移。空馀蜿蜒迹,使我寒涕垂。

隆中山 (宋)曾巩 志士固有诗,显然非苟然。 孔明方微时,息驾隆中田。

出身感三顾,鱼水相后先。 开迹在庸蜀,欲正九鼎迁。

垂成中兴业,复汉临秦川。 平生许与际,独此管乐贤。

人才品自异,自得岂虚传。 汉江临眺 (唐)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公。 回棹诗 (唐)杜甫 清思汉江上,凉忆岘山颠。

吾家碑不昧,王氏井依然。 汉江漾舟 (唐)孟浩然 漾舟逗何处,神女汉皋曲。

雪罢冰复开,春潭千丈绿。 轻舟恣往来,操玩无厌足。

波影摇妓钗,沙光逐人目。 倾杯鱼鸟醉, 联句鹦花续。

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 与诸子登岘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岘山怀古 (唐)李白 访古登岘首,凭高眺襄中。

天清远峰出,水落寒沙空。 弄珠见游女,醉酒怀山公。

感叹发秋兴,长松鸣夜风。 登岘山 (唐)张九龄 昔年亟攀践,征马复来过。

信若山川旧,谁知岁月何。 蜀相吟安在,羊公碣已磨。

令图犹寂寥,佳会亦蹉跎。 宛宛樊城岸,悠悠汉水波。

逶迤春日远,感慨客情多。 地本原林秀,朝来烟景和。

同心不同尝,留叹此岩阿。 岘 山 (宋)苏轼 远客来自南,游尘昏岘首。

过关无百步,旷荡吞楚薮。 登高忽惆怅,千载意有偶。

所忧谁复知,嗟我生苦后。 团团山上桧,岁岁阅榆柳。

大材固已殊,安得同永久。 可怜山前客,倏忽星过 。

贤愚未及分,来者当自剖。 登鹿门山 (唐)孟浩然 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

沙鸟近方识,浦树遥莫辩。 渐至鹿门山,山明翠微浅。

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 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

金涧饵芝术,石床卧苔藓。 纷吾感耆旧,结缆事攀践。

隐迹今尚存,高风邈以远。 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偎蹇。

控讨竟永穷,回艇夕阳晚。 过鹿门山 (明)薛瑄 西来汉水侵山根,舟人云此是鹿门。

峭壁苍苍石色古,曲迳杳杳藤萝昏。 乱峰幽谷不知数,底是庞公栖陷处。

含情一啸江风清,双橹急摇下滩去。 大堤曲 (唐)刘禹锡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浆声咿哑满中流。 大堤曲 (唐)李白 汉江横襄阳,花开大堤暖。

佳期大堤下,泪向南云满。 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散。

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 万 山 (宋)曾巩 万山临汉 ,峰岭颇秀发。

王粲旧居处,荒草久埋没。 解佩盖已幽,沉碑终自伐。

最宜北城望,正值雾霭歇。 飘缈出烟云,清明动毛发。

留连至归时,长见西林月。 春日登万山怀古 (明)曹嶙 晓日迟迟。

9 关于襄阳秋季风景的古诗

1、《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秋夜曲》

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3、《子夜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5、《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7、《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8、《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0、《中秋月》

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11、《苏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2、《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3、《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宋·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14、《秋月》

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15、《秋夜曲》

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16、《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7、《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18、《秋雨中赠元九》

唐·白居易

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

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

19、《初秋》

唐·孟浩然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20、《秋晚江上遣怀》

唐·杜牧

孤舟天际外,去路望中赊。

贫病远行客,梦魂多在家。

蝉吟秋色树,鸦噪夕阳沙。

不拟彻双鬓,他方掷岁华。

岘山怀古

陈子昂

秣马临荒甸,

登高览旧都。

犹悲堕泪碣,

尚想卧龙图。

城邑遥分楚,

山川半入吴。

丘陵徒自出,

贤圣几凋枯!

野树苍烟断,

津楼晚气孤。

谁知万里客,

怀古正踌蹰。

岘山,又名岘首山,位于湖北襄阳城南九里,以山川形胜和名人古迹著称。岘山属襄阳治,名城襄阳当汉水之曲,与樊城隔水相望,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距襄阳县西二十里,为隆中,即卧龙先生草庐对策之地。襄阳故城,即其县治。

陈子昂,登临岘山,不觉发思古之幽情,写下这首怀古诗。

开头二句说“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 。”外城为郭,郭外为郊,郊外为甸,秣马于荒甸,说明岘山在襄阳郊外 。建安十三年,曹操平荆州,立襄阳郡,自此“冠盖相望,一都之会也 ”。诗人登临岘山,俯瞰襄阳,不禁想到晋朝的羊祜、三国的诸葛。羊祜喜游山,常登岘山,终日不倦,曾对从行者说过 :“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 !皆湮灭无闻 ,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 。”羊祜为太守,清名远扬,很受百姓的爱戴 ,且有献策平吴之功 ,终身清廉不营私,唯对岘山的青峰白云流连不已。羊祜病笃,荐杜预自代,年五十八卒。襄阳百姓在岘山、羊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以纪念,望其碑者,无不流涕。杜预死后为碑起名曰“堕泪碑 ”,就是陈子昂诗中所说的“堕泪碣”。

曹操伐刘表时,表已卒,刘备屯兵樊城,闻讯赴襄阳,曹操即派精锐紧紧追击,刘备兵溃于当阳、长坂;诸葛受命于危难之间,东结孙吴,共御曹魏。赤壁之战,奠定鼎足之势,功盖三分,名成八阵,登临岘山,俯见襄樊,岂能不缅怀以南阳布衣而名垂环宇的诸葛武侯呢?

“犹悲”、“尚想”,点明“怀古”,也抒发诗人斯人虽逝,而凭吊弥深的感情。

以下接诸葛功业回顾三国时代 ,古之楚地,魏、蜀、吴,各个分据;汉水入江处在夏口,夏口城为孙权所筑。《尚书禹贡》谓 :“汉水南至大别入江。”大别山,《元和志》谓指汉阳县东北之鲁山,“南枕蜀江,北带汉水”,孙吴据长江天险,因此诗中说:“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遥”既表现楚地辽阔,又表现事已久远,兼指时空。“山川”句,诗人于岘山之上,思绪万千,见汉水曲流岘山之东,而想到滔滔东去的景象。

三、四句诗人怀想羊祜、诸葛,五、六两句则转谈三国事,并非仅就山川而言,其间包涵了“人谋胜天险”的寓意。羊祜献平吴之策,晋灭东吴诸葛用联吴之策,以抗曹魏;刘备因意气用事,败于夷陵;孙皓以残暴多疑,终致亡国。面对四百多年前的历史遗迹,诗人不禁发出慨叹。

岘山之南,有后汉襄阳侯习郁故居。习郁在此引水作养鱼池,筑以高堤,间种楸、竹。秋来,楸丝垂垂 ,修竹亭亭,景致怡人。晋朝时的征南将军山简,都督荆、湘、交、广四州,镇守于襄阳,每过习郁园池,必痛饮至大醉方归。常说:“此我高阳池。”

刘景升治襄阳时 ,筑景升台 ,常登层台之上歌《野鹰来》曲,死后,葬襄阳城东门外二百步。杜甫十三世祖、镇南大将军,杜预,字元凯,曾在襄阳兴水利,百姓称之为“杜父 ”。元凯作两碑,一碑沉万山山下潭水中;另一沉岘山山下水中,碑文述己之功业 。元凯沉碑时说 :“百年之后 ,何知不深谷为陵也 。”陈子在此即借杜元凯沉碑事,并引申其意,即使百年之后,深谷突起为丘陵,亦是徒然。空有丘陵出,多少英雄豪杰、古圣先贤,不是都凋零作古了吗?“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 。”沔水经过习郁的邑城,出安昌县东北大父山,西南流,注于白水,南面有汉光武故宅,后汉人苏伯阿曾在此“望气 ”,称白水乡光武宅有郁郁葱葱的兴旺佳气。陈子昂借此慨叹郁郁葱葱之气已经中断消失了 。“苍烟断”、“晚气孤”,诗人借景抒怀,表达他对时政的忧心焦虑。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 。”诗人来自蜀山之中,所以自称“万里客”,“谁知 ”,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境,“踌蹰”,指惆怅而徘徊。当诗人凭吊遗踪的时候 ,缅怀治世良材,有为的将帅以及像羊祜、诸葛亮那样永远为百姓思念的贤臣良相,更希望这样的贤圣,代代不绝。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怀古之思,也是诗人对他所处的时代的含蓄抨击,诗中涉及许多典故,无一不是和岘山、襄阳有关的,全诗既是一首高度浓缩,含义深长的山水诗,也是一首沉郁的政治抒情诗。

也可知人论事啊。

PS陈子昂生平: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生平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垂拱二年(686),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郑使君书》)。

文学创作唐代初期诗歌,沿袭六朝余习,风格绮靡纤弱,陈子昂挺身而出,力图扭转这种倾向。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一文中,他慨叹“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批评“齐梁间诗,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他称美东方虬的《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不图正始之音,复睹於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这些言论,表明他要求诗歌继承《诗经》“风、雅”的优良传统,有比兴寄托,有政治社会内容;同时要恢复建安、黄初时期的风骨,即思想感情表现明朗,语言顿挫有力,形成一种爽朗刚健的风格,一扫六朝以来的绮靡诗风。他的诗歌创作,即是这种进步主张的具体实践。

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感遇》诗不是一时一地之作,内容颇为丰富,反映了较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如“苍苍丁零塞”、“朝入云中郡”篇,反映北方边塞战士和人民的苦难。“丁亥岁云暮”篇反映并批评武后准备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圣人不利己”篇批评武后崇拜佛教,大兴土木,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贵人难得意”、“翡翠巢南海”等篇,以较曲折的方式讽刺武后滥施刑罚,使臣僚不得善终;“逶迤势已久”篇申述骨鲠之臣没有出路;“兰若生春夏”篇慨叹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都从不同角度对时政进行了批判。还有部分诗篇,感叹祸福无常,向往神仙和隐逸生活,表现了消极遁世的苦闷情绪。《感遇》诗有意识地学习阮籍《咏怀诗》,在运用五言古体和质朴的语言,以较隐晦曲折的方式表现时政的黑暗和诗人彷徨苦闷的心情方面,的确逼近阮诗。但其中少数篇章,注意反映边塞风光和下层人民苦难,风格豪放明朗,表现出鲜明的创造性。

《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都是陈子昂随武攸宜北征契丹时所作。陈子昂在武攸宜幕中参谋军事,屡有建议,均不被采纳,失意无聊,因登蓟北楼(即幽州台),作《蓟丘览古》诗7首赠其好友卢藏用,通过吟咏蓟北一带古人古事来抒发怀才不遇的悲哀。“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燕昭王》)对礼贤下士的燕昭王的怀念,实际上是慨叹自己当前的不遇知音。同时用歌行体写下传诵千古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更是俯仰古今,在广阔的背景中表达了他深沈的忧愤。清翁方纲说:“伯玉《蓟丘览古》诸作,郁勃淋漓,不减刘越石(刘琨)”(《石洲诗话》),指出了这些篇章慷慨悲歌的特色。

他还有一部分抒情短篇也写得颇好。像五律《晚次乐乡县》《渡荆门望楚》《春夜别友人》《送魏大从军》等,抒情写景,形象鲜明,音节浏亮,风格雄浑,显示出近体诗趋向成熟时期的特色和他自己刚健有力的诗风。方回认为其五律可与同时的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诸人媲美,都是唐人“律体之祖”(《瀛奎律髓》)。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在唐诗革新道路上取得很大成绩。卢藏用说他“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陈伯玉文集序》)。宋刘克庄《后村诗话》说:“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於黄初、建安矣。”金元好问《论诗绝句》也云:“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都中肯地评价了他作为唐诗革新先驱者的巨大贡献。但他的部分诗篇,还存在著语言比较枯燥、形象不够鲜明的缺点。

陈子昂的诗歌,以其进步、充实的思想内容,质朴、刚健的语言风格,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后张九龄的《感遇》诗、李白的《古风》,都以他的《感遇》诗为学习物件。杜甫对他评价极高:“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陈拾遗故宅》)杜甫不少关心国事民生的诗篇,可明显地看出是受了他的影响。白居易《与元九书》、元稹《叙诗寄乐天书》都谈到他们努力写作讽谕诗,是受到陈子昂《感遇》诗的启发。白居易还把陈子昂与杜甫相提并论,说:“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初授拾遗》)

李白的故事

1: 李客没有当过官,是个很有文化修养的大商人,对家里的子弟要求很严。李白是李客第12个儿子,从小聪慧过人,学习又十分刻苦,李客非常疼爱他,而且精心培养他。

李白5岁时,李客就指导他诵读汉代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的辞赋,并常对他说:“孩子,你要为我们李门争气,希望你将来也成为司马相如那样有成就的人。”李白把父亲的殷切期望铭记在心,立志做一个超过司马相如的文学家。

李白10岁那年,开始动笔学习辞赋,创作非常认真,字斟句酌,一丝不苟。他想到少年时在眉州象耳山读书,有一次逃学回来,经过一条小溪,见一位老大娘在溪旁磨铁杵(舂米的工具)李白问老大娘磨它做什么,老大娘回答说:“磨成针。”李白想,我学习辞赋,只要有这个精神,超过司马相如是不会有问题的。

李白按照这个意愿,勤学基础练。一天,他经过几次修改,把一篇辞赋写好了,便兴冲冲地送给父亲看。他自认为写得不错,一定会得到父亲的夸奖。不料,父亲读了以后,很不满意,对他说:“你这篇赋写得太差了,既无气势,又乏文采。不过你也不要灰心,应当继续努力。”

李白点了点头:“一定按照父亲的要求办。”回到书房,他把那份文稿投到火炉中烧了。然后重新构思,重新创作,连续拟作了三次,没有一次感到满意,只得都付之一炬,直到第四次,才写成比较满意的两篇,即《拟别赋》、《拟恨赋》。《拟别赋》后来散失了,《拟恨赋》还保留着,收在宋人宋敏求所编的《李太白集》中。

2: 历史故事·李白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是唐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大诗人。李白的出生地说法不一。有说他出生在中亚的碎叶城(在现在苏联境内,唐时属中国管辖),五岁时随全家迁居到绵州昌隆县青莲乡(在现在四川省)。也有说他出生在四川。李白热爱祖国,对大好河山感情很深。他盼望为国出力,却遭到统治者的排斥。但是,他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的诗,想象丰富,感情奔放,语言清新,风格雄壮,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受到人们的喜爱。他也被尊称为“诗仙”。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是讲李白小时候的事。他曾经在昌隆县的象耳山中读书,有一天,读书遇到了难处时,屋外传来一阵欢笑声。李白走到窗前一看,原来是小伙伴在做游戏。他立刻丢下书,奔了出去。

春天里,野花满山,蜂飞蝶舞。李白一边采野花一边扑蝴蝶,来到一条小溪旁,看见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正在溪边的石头上磨一根铁棒。他走上前去,好奇地问:“您磨这个做什么呀?”

老奶奶头也不抬地回答说:“做针呐。”

“做针?这么粗的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李白惊讶地问。

“孩子,这铁棒虽然粗,可我今天磨明天磨,一直磨下去,总有一天能磨成针的。”老奶奶说完,又埋头磨起来。

李白摸了摸脑袋想,老奶奶说得对啊!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读书不也是这样吗?不下功夫,怎么能学到丰富的知识呢?于是,他立刻跑回家,读起书来。

离家远游

二十五岁的时候,李白已经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不仅能诗善文,而且会击剑骑马,还喜欢弹琴唱歌。他决心为国家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就对父亲说:“孩儿打算离家到外面去长长见识。”

“还是在家读读书,有机会找个事做吧,何必远离家乡外出呢?”父亲说。

李白满怀豪情地说:“大丈夫活在世上,应该志在四方,胸怀天下。待在家乡怕是没法施展我的才能。出去以后,一来可以游历各地,结交名士;二来也可以寻找机会,辅助皇上。”

父亲听了,乐呵呵地笑着说:“好,你既然有这样的抱负,那就出去闯闯吧!”

过了几天,李白告别父母,身佩宝剑,上路了。乘船沿着长江东下,过三峡的时候,江水湍急,船行如箭,李白站立船头,望着两岸的青山,心中非常激动。后来他写过好几首描写三峡风光的诗。有一首是: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漫游途中,李白还登上庐山,观望瀑布,写下了《望庐山瀑布》二首。其中一首是: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在李白的诗里,祖国山河多么壮美呀!他的诗自然又流畅,毫不造作,不愧是大诗人的手笔。

天上谪仙人

李白先后游历了长江中下游的一些地方,结识了不少知名人物,写下很多动人的诗篇。三十岁的时候,他到了京城长安。

长安是当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十分繁华。李白在长安拜访了一些大官和名人,希望通过他们的推荐,得到朝廷的重用。但是他受到了冷遇,没有得到任用。李白的才能无法施展,心里很苦闷。

有一天,李白同一位朋友到紫极宫去游玩。刚进门,迎面碰到一位白胡子老人。朋友连忙给李白介绍说,这就是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贺知章,当今太子的老师。

“后生李白,久闻大名,景仰得很!”李白兴奋地说。

贺知章也听说过李白的诗名,现在见这位年轻人仪表不凡,也十分欢喜,忙把李白带到一座酒楼上,打算和他饮酒畅谈,可当掏钱买酒的时候,才发现身上一文钱也没带。

于是,贺知章把衣带上的金龟解下来,交给侍者说:“就用它换酒吧。”

“贺老,这是皇家按官级大小给的装饰品,怎么好去换酒呢?”李白劝阻说。

贺知章爽朗地大笑起来,说:“这有何妨!老夫今天忘了带钱,没酒喝,哪能谈个痛快呢?”

李白一摸身上,也没带钱,只好听从。酒过三杯。贺知章问:“太白君,近来不知有何诗作,可以让我看看吗?”

李白从怀里掏出一卷诗稿,说:“这是我最近写的诗,请多指教。”

贺知章打开诗稿,抑扬顿挫地念道:《蜀道难》。他边念,边不住点头称好。等到念完全篇,他激动地竖起大拇指,夸奖说:“这诗气魄雄伟,真能惊天动地了。”

这时候,那位朋友对李白说:“把你的那一首《乌栖曲》也念给贺老听听吧。”

“快念给我听听。”贺知章忙催促说。

李白站起身,从容地吟诵起来。等到李白念完了全诗,贺知章老泪纵横地说:“这诗太凄惨了,鬼神听了也会哭啊!”

他仔细端详着李白,突然说道:“你莫不是天上下凡的谪仙人(意思是受到责罚降到人间来的仙人)吧,不然怎么能写出这么感人的诗呢?”

“谪仙人”是贺知章对李白的极高评价。人们读了李白的诗篇以后,都感到这个称赞非常确切,不少人也就把李白称做“李谪仙”了。

有景道不得

李白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就离开了长安,继续到各地漫游。一天,他和几个朋友来到武昌郊外的黄鹤楼。这座楼耸立在长江边的黄鹄矶上,结构精巧,气势雄伟,是有名的古迹。传说过去有位仙人曾经骑黄鹤从这儿经过,因此这座楼就被人们称为“黄鹤楼”。

李白他们登上黄鹤楼远眺,只见万里长江,滚滚东去;晴空下面,对岸的汉阳城历历在目;江中的鹦鹉洲,绿草如茵。大家望着这江山胜景,都觉得心旷神怡。

那时候,文人到名胜古迹游览,总喜欢在墙上题诗;如果这诗写得好,那地方就会更加出名。于是,有人就请李白也写首诗留个纪念。

李白面对无限风光,诗兴大发,毫不推辞地拿起毛笔,走到墙壁前面。忽然,墙上有一首诗吸引了他: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下面的署名是崔颢。李白看完了这首诗,就放下了手中的笔。

“咦,李谪仙平时作诗,总是一挥而就,今天是怎么了?”大家都奇怪地问。

李白沉吟了一会儿,虽然也想到了不少好诗句,可总觉得没有崔颢的诗句好,于是对朋友们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这事一传开,大伙儿都称赞说:“想不到李谪仙还是那么谦虚呢!”

起草《答蕃书》

李白的名声越来越大,终于连皇上唐玄宗也知道了。在他四十二岁那年,朝廷连下三道诏书,叫他到长安来。李白到了长安,就在贺知章的陪同下,去朝见唐玄宗。

唐玄宗叫李白坐在身边,问他诗文写作,又问他朝廷大事,李白都对答如流。唐玄宗见李白学识渊博,连声称赞。忽然,一直在旁边的宦官高力士开了腔:

“陛下,李太白的确才学超群。前日吐蕃(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使者送来的国书,不如就请他辨认一下吧。”

贺知章听了,暗暗替李白捏了一把汗,心想,这吐蕃国书上的文字像鸟走虫爬,朝廷上下没人认得。为了这件事,唐玄宗一直生气。高力士这不是明明想刁难李白吗?

唐玄宗马上问李白懂不懂吐蕃文,李白不慌不忙地回答说:

“臣在西域的时候,父亲经商,同西域商人有些来往,因此懂得一点。”

唐玄宗听了,脸上露出笑容,立刻叫高力士拿来吐蕃国书。李白接过来,很快看了一遍,接着就用汉语流利地翻译出来。原来,吐蕃要唐朝割让大片土地给它,不然就要派兵来攻打。

唐玄宗听完,板起了面孔。文武大臣议论纷纷,一时都没了主意。唐玄宗就问李白怎么办才好。李白很自信地说:

“臣愿起草《答蕃书》,明天召吐蕃使者前来,臣当面答复,定可平息此事。”

“那你就马上起草吧!”唐玄宗说。

李白拿起笔,想了一下就写起来。不多会儿就把《答蕃书》送到唐玄宗面前。唐玄宗看完以后,很满意。李白又用吐蕃文写了一份。大家见李白这样博学多才,都很佩服。

第二天,唐玄宗召见了吐蕃使者。李白先用汉语后用吐蕃语把《答蕃书》宣读了一遍。吐蕃使者连忙答应把《答蕃书》带给吐蕃首领。后来,吐蕃也没有来找麻烦。

蔑视权贵

唐玄宗叫李白当了翰林供奉,是个没什么实权的官。所以,李白辅助皇上治理国家的理想仍然不能实现。

当时,朝廷大权把持在宰相李林甫和宦官高力士等人手里。一些想升官发财的人,都变着法儿巴结他们。李白却打心眼里蔑视他们。

这天,李白心中烦闷,来到酒楼喝酒,喝得七八分醉了,忽然,宫中的梨园长(歌舞班子的负责人)李龟年跑进来说:

“李学士,皇上召你立刻进宫!”

原来,唐玄宗同杨贵妃在宫中的沉香亭里观赏牡丹花,叫李龟年率领一群梨园子弟唱歌助兴。他们唱的是老词,唐玄宗听腻了,想起李白会作诗,就派人来叫他去写新歌词。李白听了,满不在乎地说:

“几首歌词算什么!来,喝几杯再去!”

“不行不行!皇上和贵妃娘娘已经等候半天了!”李龟年急得满脸通红。

“皇上?我……我李白可是酒中仙人呐,我……我酒还没喝够哩!哈哈哈……”李白大笑着说。

李龟年看李白醉了,不由分说,命令同来的人架起李白就往外走。来到沉香亭,李白酒还没醒。唐玄宗见了李白这个样子,倒也没怪罪他,让人给李白喝了醒酒汤,扶他躺在了床上。

据说这时候,李白已经清醒了。他见高力士正在身边,想起他平时作威作福的样子,有意要杀杀他的威风。

“脱靴!”李白装作醉醺醺的神态,突然把脚朝高力士一伸。

高力士一听,差点气歪了鼻子,正要发火,看见皇帝朝自己连连递眼色,只得忍气吞声地替李白脱下了靴子。

过了一会儿,李白爬起身来,向唐玄宗行礼请罪。唐玄宗没有生气,只是叫李白马上写出三章《清平调》的新歌词来。

李白想了一会儿,很快就写好了。李龟年谱上曲,演唱起来。唐玄宗亲自在一旁吹笛子伴奏。杨贵妃陶醉在悠扬动听的乐曲声中,高兴得眉飞色舞。从此,唐玄宗就更加器重李白了。

可是,一帮权贵却恨死了李白。他们造谣诽谤,故意中伤李白。高力士还挑唆杨贵妃在唐玄宗跟前说李白的坏话。唐玄宗听信了他们的话,渐渐疏远了李白。

李白目睹朝廷如此腐败,也不愿在这儿再待下去,就上了一份奏章,请求辞去翰林供奉的职务。唐玄宗立刻批准了。李白身穿锦袍,骑着五花马,一会儿高声歌唱,一会儿纵情大笑,出了长安城门。

后来,李白在很多诗里都写了他宁愿过穷困生活,也不愿去巴结权贵的志气。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报国未成

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叛军占领了洛阳以后,又西进长安。唐军抵挡不住叛军,唐玄宗只好逃出了京城。

叛军一路烧杀抢掠,害得百姓四处逃难。李白也避难到了南方。逃难途中,他见到处都是荒凉凄惨的景象,心中十分难过,挥笔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

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

在诗里,李白表示自己为国平叛的愿望。不久,永王李ln奉唐玄宗的命令,率领军队东下,保卫长江。经过浔阳(在现在江西省)的时候,听说大诗人李白正在庐山,特地三次派人请他出山。李白来到了李ln军中,做了一名谋士。他看到将士们个个斗志昂扬,深受鼓舞。在一次宴会上,李白激动地对众人说:

“四十年来,我一直没有机会报效国家,如今是我实现平生抱负的时候了。我要手执宝剑,亲斩叛贼。”

谁知道没过多久,李ln的哥哥李亨做了皇帝,就是唐肃宗。他传令,要李ln带兵回蜀地去。李ln不肯听从,兄弟俩闹翻了,唐肃宗就调军队来攻打。

李白见平叛变成了兄弟相争,急忙离开了永王的军队。紧接着,李ln战败而死。所有在永王军中做过事的人,都被以谋反的罪名抓起来。李白也被关进了监狱,后来又被定成死罪。他本来一心报国,不想被卷进残酷的权力之争,只好自认倒霉。

大将郭子仪(他的故事,请看本全书第13集)听说了这件事,赶快求见唐肃宗说:

“臣请求赦免李白。他确实无心谋反,实在是受了欺骗。”

郭子仪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眼下正是唐肃宗用得着的人。听郭子仪这样说,唐肃宗心中虽然不乐意,可也没反对。

“李白才华出众,留下来对国家有用。”郭子仪继续说。

唐肃宗这才开口道:

“既然老帅这样求情,可免他一死,就改判流放夜郎(在现在贵州省)吧!”

这样,已经五十多岁的李白,又开始了流放的生活。一路上,他心情悲伤,很少写诗。还没到达夜郎,又传来皇帝大赦的消息,李白可以不去夜郎了。他虽然获得了自由,可是须发已经变白了。

投宿五松山下

到了晚年,李白的生活更加穷困潦倒,不得不靠朋友帮助度日。这样,他同劳动人民有了较多的接触,对他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写下了一些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篇。

有一天傍晚,李白赶路来到五松山(在现在安徽省)下,又累又饿,再也走不动了。他想找个地方住下来,问了几个大户人家,都不肯收留。

李白无可奈何地往前走去,在一座茅屋前面,他看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正在洗野菜,就问道:

“大嫂,能在您家借住一夜吗?”

老妇人见李白是个穷苦的读书人,又看天已经快黑了,就点了点头。

茅屋不大,只有两个房间。老妇人腾出一间,铺好床,又给李白打来洗脸水,就忙着做饭去了。

过了一会儿,老妇人端来一盘饭,说:

“先生,山里人家本来就苦,今年大旱,又颗粒无收,东家还来催租。实在没什么好东西招待,就请尝尝这菰(一种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米饭,压压饥吧!”

李白刚才看见老妇人在洗野菜,知道这就是她家最好的吃食了。他心里非常感动,接过盘子,再三道谢。

夜深了,李白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他看到农家劳苦的生活,受到他们热情真诚的接待,回想起官场的勾心斗角,人情淡薄,不由得感慨万分。

后来,李白写了《宿五松山下荀媪(年老的妇女)家》这首诗。他在诗中记述了这次借宿的情况,并且倾注了对这位老妇人的一片感激之情。

在安徽泾县有一个桃花潭,风景优美。李白在那儿游览的时候,结识了当地的一个农民,叫汪伦。汪伦性格豪爽,热情好客,他知道李白爱喝酒,就经常拿自己酿造的美酒来招待李白。李白在那里停留了不少日子。两个人一起喝酒,促膝长谈,很合得来。

这天,李白坐船要走了。刚要开船,忽然岸上传来一阵脚踏拍子唱歌的声音。李白抬头一看,原来是汪伦赶来送行。李白被汪伦的一片真情感动了,当即吟了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千秋万岁名

因为长期的飘流生活和过量饮酒,李白成了体弱多病的老人,只好去投靠在当涂(在现在安徽省)的亲友李阳冰。

秋天的一个早晨,李白起床以后,无意中瞧了镜子一眼,不禁大吃一惊,拿起镜子细照,只见镜中人非常憔悴衰老。

“唉!”李白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有些悲伤地吟起诗来:

自笑镜中人,白发如霜草。

扣心空叹息,问影何枯槁?

九月九日重阳节,是个登高的节日。李白带病登上高坡,采来菊花饮酒。第二天,他又去采摘菊花,准备饮酒。只见菊花枝叶零落,不由见景生情,联想到自己一生所受的挫折和打击,又作了一首感伤的诗。

李白终于病倒了,不能外出。他让人扶他坐起来,拿过纸笔,用颤抖的手写下了《临终歌》三个字,又歇息了一会儿,才慢慢写起来。

不久,一代大诗人李白辞别了人世。

关于李白的死,民间流传着好几种说法。有人说他是醉酒去捞江中月而死,有人说他是在月下乘鲸上了青天。这些传说,表达了人民对李白的热爱。李白的诗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赢得了“千秋万岁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00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