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说说《汉广》与《蒹葭》的异同点吗?

你能说说《汉广》与《蒹葭》的异同点吗?,第1张

都是我喜欢的两首诗哎,相同点:两诗通篇几乎都没有对女子形象的描写,除了《汉广》中一“游”字,可谓惜字如金。仅凭一“游”字,我们几乎难以勾勒出《汉广》中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蒹葭》就不同了,虽说它里面根本就没有展现女子的形貌,但正因《蒹葭》为一篇“飘渺文字”,这就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想像空间。我想男性读了这首诗应该会在脑海中形成这样的场景:深秋时节,一男子立于江畔,岸边芦荻摇曳,水面雾气蒸腾。水中一沙洲若隐若现,上有一白衣女子,长发垂委,低眉颔首而立,脉脉无语……还可继续发挥,不过各人的想像图应该都大抵如此。

《蒹葭》与《汉广》均为《诗经》中典型的描写恋爱的痛苦的诗篇。

主要差异在于《蒹葭》比《汉广》更具意境之美。陈继揆《读诗臆补》评价《蒹葭》:“意境空旷,寄托玄远。秦川咫尺,宛然有三山云气,竹影仙风。”“意境”是后世文学家、艺术家不断追寻的一个艺术层次,我们可从《蒹葭》看出早在先秦时代这种艺术追求便已有所发端。(摘抄勿怪)

《诗经·国风·周南·汉广》

先秦:佚名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Qiáo)翘错薪,言刈(yì)其楚;之子于归,言秣(mò)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lóu);之子于归,言秣其驹(jū)。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世间有一种苦,叫做“爱而不得”。

三千年前,一个年轻人站在汉水边,痴痴地凝望着对岸,他爱上了对岸的一位姑娘。

那姑娘是如此美好,可是,她与他隔着广阔的汉水,他游不过去,也没有木筏可渡。

其实,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借口,他们之间真正的距离,是身份和地位,她是高贵的千金**,而他只是一介樵夫。

他永远都不可能接近她,更别说得到她的爱。

年轻的樵夫,站在汉水岸边,唱出了这首动人的单相思情歌。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广》开篇第一句,就将这份毫无希望的感情,直白地展示出来,毫不遮掩。

在炽热的太阳下,晒得人睁不开眼睛,眼前虽然有高大的乔木,却不能在它的下面歇息,汉水对岸那个令他心动的姑娘,他只能远远地看着她,却不能够去追求她。

《古诗十九首》中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说的就是这种折磨人的单相思。

年轻的樵夫只能叹息汉江的广阔,阻隔了他的爱:“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汉水是如此广阔,根本游不过去,长江也太长了,木筏也渡不过去。

他很清楚自己的身份,他是个樵夫,他这辈子都不能够接近她。

总之,她的人生,与他无关。

于是,他举起镰刀,去割杂树丛中的荆树枝条。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他割的是荆条,不是别的杂树丛。汉语中有个词叫“翘楚”,就是来自于这句诗,这里的“楚”可不是楚国,而是一种植物,又名荆,它的枝干很坚硬,古代的刑杖,就是用这种东西制成的,当年廉颇向蔺相如请罪,背上就背着一捆荆条,所以叫负荆请罪。

又因为这种荆树长得很高,在杂树丛中,很有点鹤立鸡群的感觉,所以后来杰出的人就被誉为“人中翘楚”。

可以看出,这位樵夫虽然地位卑微,却并非庸碌之辈,在众多杂乱的树丛中,他只收割其中长得最高的荆条。

他虽然在砍着荆树,然而心里还在想着她,奈何没有一个能配得上她的身份,又能怎么样?

终究,她只是他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她就要出嫁了,既然不能和她相爱,那就祝福她吧。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既然不能爱她,那就在她出嫁时,替她喂饱马儿,让她安心出嫁。

爱一个人不是占有,而是真心的希望她得到幸福。

在浩渺的汉水前,樵夫的深情动人了三千年。

网上流传一首诗,叫《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据说为印度诗人泰戈尔所作,可以称为《汉广》的注释版。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而是想你痛彻心脾,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而是纵然轨迹交汇,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瞬间便无处寻觅,而是尚未相遇,便注定无法相聚。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鱼与飞鸟的距离,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

求而不得,是古往今来人们共有的痛苦,张衡难过地说:“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

李白仰天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

王洛宾无奈地叹息“我和你是河两岸,永隔一江水”,古往今来,人们为“求而不得”这几个字哀怨不已。

在《汉广》里,一个又一个的“不可”,表明了樵夫对于心爱的姑娘也是“求不得”,即使他拼尽全力,他今生也无法靠近她。

所以,权衡之后,他放弃了。

这种放弃,是对现实命运的认可,更是自己内心的解脱。

也可以说,这是一种胸怀和智慧。

春秋时期,齐僖公看中了一表人才的郑国太子忽,打算把女儿嫁给他。当时的齐国实力强大,远超弱小的郑国,可是面对齐国屈尊求亲,郑国太子却拒绝了。

为什么?难道这位弱国太子就不想少奋斗二十年吗?

他是这么说的:齐国虽然强大,齐女也很贤淑美好,但却不是属于我的良配,因为双方地位悬殊,高低难就。相比齐国,郑国地位卑微,如果接受齐国公主的强势下嫁,那么郑国就会受制于人。就像一片贫瘠的土地,承受不住高大的苍松植入,如果非要勉强,最终会给自己带来灾祸。郑国太子明白自己的分量,知道自己承受不住齐国的强势,所以才说“齐大非偶”。

爱情必须势均力敌,分量相当,才能结成合力;如果双方高低失衡,即便勉强结合,也不会稳定。一个居高临下,一个匍匐在地,天长日久,总有崩掉的那一天。

《汉广》中的樵夫,很清楚地看明白了这一点,对岸那个美好的姑娘,是他今生永远都无法企及的一个梦,强求不来,所以他决定放弃。

这是一种高远的人生境界,所以虽为一介樵夫,身上却没有一丝草莽气息,反而有一种睿智的通达。

单相思令人沉醉,又令人身受百般折磨,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写的一个单恋少年的故事,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名花有主,维特小心翼翼地爱着绿蒂,却又不敢表达自己的心意,和《汉广》中的樵夫一样,“我爱你,但与你无关”,但是维特却由于爱而不得陷入绝望,终于,他拿起手枪,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而《汉广》中的樵夫,同样陷入不能自拔的单恋,他却没有像维特那样陷入绝望,面对同样的“求而不得”,樵夫的境界是通达高远的,这就是《诗经》的高妙之处,《诗经》所传达的情感,是温和而美好的,从不毁伤人性,反而能给人以力量和温暖。

人的一生,总要经历许多求而不得。然而,求不得并不等于无所获。

那位汉水边的樵夫,他无所获吗?当然不是,因为他永远会记得,有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姑娘,令他思慕至深。他爱过也梦过,他已经经历了一次完整的体验。虽然没能结出果实,经历了浇灌的土地,也与从未曾开垦的荒地有了本质的区别。

樵夫对游女的爱,就像对这滔滔的江水之爱,江水虽然没有回应,却在樵夫的生命里,波澜壮阔,奔流不息。

只要无怨无悔,就是值得的,哪怕没有结果的爱,也是一场修行。

  开头结尾

  开头

  开头是正文的第一步。好的开头,能使作文思路畅达,顺理成章,吸引读者。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曾有诗曰:“文章看落笔,议论驰后先,破石出至宝,决高泻千川。”意思是说写文章要特别注重开篇落笔之处,如果下笔便石破天惊、涌现精华,则全篇就如高崖泻水,气势如洪。明朝诗人谢榛也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同样强调了开篇应以爆竹骤响之势震彻全文。可见。文章的开头是相当重要的,特别是考场作文更是如此。

  开头的基本要求是:

  入题要快,点题巧而新颖,言简意赅,照顾全局。

  下面举出不同方式的开头范例,做为作文时的参考。

  1、 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点明主题。

  例如: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朱自清《背影》

  我和阿敏的交情可不一般——初中三年的同桌。对她,我有一肚子的话要说。 ——《同桌》

  2、 开头说明写作原因。

  例如: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纪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

  只因为两年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变,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

  (这种开头能使读者大致了解作品的写作动机及大体内容,可唤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3、 开头交代故事或与故事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环境。

  例如:这是十几年已前的事了。 ——冰心《小桔灯》

  (这种开头,简单明了,开头后,可直接引出故事。)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兰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鲁迅《药》

  4、 开头交代所要记叙或说明的事物。自然交代,平引下文

  例如: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近日,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

  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

  新学期一开始,我就注意到一个问题:我们班三十三名男生,二十七名女生,男生两人一桌恰好多一名,女生亦如此,必将出现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同坐一桌的危机。可万万没想到这个危机会降临到我的头上。——《同桌》

  5、 以环境描写开头。环境描写,渲染气氛

  例如: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从远处看,郁郁葱葱,

  重重叠叠,望不到头。从近处看,有的……

  ——《井冈翠竹》

  十月九日又到了,鲁迅先生已经逝世六十年了。从傍晚到子夜,静静地,一个人坐在窗前,任冷雨打着窗棂。灯下一盆吊兰淡淡地涂抹一壁翠色书柜。夜风荡起,身上微微泛起寒意。想起了鲁迅先生,泪水就滑落下来。

  (这种开头也可以对社会环境做出描写。)

  6、以人物描写开头。描形绘神,印象逼真

  例如:我们院来了两个小孩。一个是姐姐,梳着小辫,穿着小花褂;

  一个是弟弟,脑门上留着头发,就像扣了一个茶壶盖。

  她,长得真丑:黄瘦的脸;尖尖的下巴;淡得几乎看不见的眉毛下,一双细眯的眼睛;鼻子扁而大;一口参差不齐的牙齿,略有**……唉!甭提了,她的外表真不符合这么动听的名字——祝丽丽。——《同桌》

  (这种开头会立即引起读者的兴趣,急于想知道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此外,好的人物描写开头还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7、 联想象征,奇妙无穷

  一个梦,曾经在西方强盗的炮舰下埋葬,留下的是老一辈辛酸是泪珠不止的心痛和望眼欲穿的期盼作为见证。伴随着流泪的长江长大的我们也就少年已尝愁滋味,踩着前辈留下的印证期待,期待着有那么一天……——《期待》

  8、 以抒情议论的语言开头。抒发情感,以情动人

  例如: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事情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

  放纵奔流着,它使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我的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暮色中,几缕炊烟从农舍里袅袅升起。我捧着一束栀子花,站在张老师的窗前。张老师,您还是那样忙碌?该歇歇了吧,今天是您的节日——教师节。我带着我的收获来看您来了。——《琐忆》

  (开头直接抒情,扣住了读者心弦,可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9、以悬念或其它引人入胜的方式开头。设置矛盾,引人入胜

  例如:著名声乐家苏林教授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

  ——何为《第二次考试》

  “我就不信,你在这个班生活了两年多,对这个集体就会没有一点感情?……”这是今天早晨班主任陈老师对我说的话。我望着陈老师愤怒的目光,委屈的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心理说:“陈老师,你误会了……我怎么能不爱我们的班级体呢?”

  10、 以论点开头。名言指路,开宗明义

  例如: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谈骨气》

  培根说过:“无真实朋友之人,可以谓之真可怜而永陷于孤独生活之人。”

  他的话道出了朋友的重要。是的,假如一个人丧失了友情,他简直无法生存在世界上。 ——《朋友》

  (这种开门见山,揭示论点的方法,在议论文中常常用到。)

  11、 以修辞方法开头

  ●排比反复,创造旋律

  朋友,就是我可以为他献出真挚情感的人;朋友,就是我可以对他付出全部信任的人;朋友,欢乐时与我分享,危难时与我同行。人生中没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没有阳光。我就有着这样的一个好朋友。——《朋友》

  ●设问开篇,无沿无边

  往事如烟,随着时光的流逝,大都渐渐淡忘,而那双眼睛,怎能使我忘怀?

  ——《朋友》

  ●引用歌词开头,响彻云际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会惦起/曾经最爱哭的你……”一曲悠扬的《同桌的你》从路边音像书店传了出来,那带着绵绵情思的乐曲,把我的思绪带回了三年前的时光……——《同桌》

  ●对比映衬,突出重点

  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人渐渐被我淡忘了,然而,有那么一双眼睛,一种声音一个身影,至今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不能忘怀。——《朋友》

  ●以物喻人,含义深长

  在一望无际的旷野上,一棵古老的树,虽然生命已到了最后一刻,但它仍然倔强的生长着。在它的身旁,一棵小树正在抽出嫩嫩的芽。老树的根枯了,它把生命的汁液输给了小树;老树的叶黄了,它把绿色的生命注入了小树。老树历经沧桑,走完了它艰难的历程。如今,小树刚刚抽枝吐叶,老树却离开了它……这正像外公离开了我,他来不及接受我对他的报答之情,就匆匆离开了我。 ——《琐忆》

  12、 以文章写作方法开头

  ●欲扬先抑,开发胃口

  唉,老师怎么让我和他坐一个桌呢?她可是我班最凶的女生啦!就因为这,大伙都叫她“虎妞”。——《同桌》

  ●倒叙开头,吸引读者

  当我们乘着离开国防教育学校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泪水竟然在我的眼眶里打转。难道是留恋吗?是留恋那一段虽苦虽累但充满活力的生活,还是留恋那待人苛刻却真诚亲切的军人,我们的教官?——《朋友》

  ●拨乱反正,拨云见日

  有人说,淡泊就是看破红尘,看透一切,认为一切都是假的、虚伪的……这种看法是对淡泊的曲解。如果我们翻一下词典就会明白,“淡泊”是不追求名利的意思……——《淡泊》

  ●解题铺陈,明示中心

  责任,就是一个人分内应该做的事。军人,有保家卫国的责任;医生,有救死扶伤的责任;教师,有培养接班人的责任。工人、农民、职员、商人……人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在我们的社会里,各行各业都有许多尽职尽责的人,他们组成了一道道最美的风景——请允许我,从这道道美丽的风景画卷中撷取一幅动人的画面吧。

  ●题记为冠,哲理为先

  世间万物皆难逃自然辩证法,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孰喜孰忧,岂可一言以蔽之?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话题作文巧开头

  好的开头是作文成功的一半,文章的开头要做到漂亮、俊秀。可是,很多同学作文的开头,或离题万里,或空洞无味,或平淡无奇,不符合作文中“生动形象”、“有文采”的要求。下面举例说明。

  材料:商人说,快乐是看到自己苦心经营的生意日益红火;老师说,快乐是看到自己“桃李满天下”时的那份欣慰;父母说,快乐是看到自己的孩子长大成才;小妹妹说,快乐是穿上漂亮的裙子过“六一”儿童节;高三的学生说,快乐是看到成绩晴雨表中可爱的太阳的笑脸……

  请以“快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的开头。

  总体要求

  1.如果不是写成小说,开头必须扣题�最好出现话题字眼 。扣题要灵活,避免复述话题。

  2.开头应力求避免平淡的抽象议论,避免以叙述冗长的故事作为议论的开头。

  3.开头要做到化大为小,从大的话题中选取其中的一个层面,有利于具体的描写与抒情。

  4.开头要体现文采和情感。

  一、过程式

  此种开头方式易于写“我”的经历与情感的记叙文与散文。

  例:孩提时,我常常醉心于别人的故事,感动着别人的感动,悲伤着别人的悲伤,曾经的泪花被风化在记忆的深处……

  当别人不再感动我时,我尝试着自己感动自己,于是,我提起笔——写作,是我的快乐。

  点评:以简短的过程写出写作是“我的快乐”的缘由,引入话题自然。

  二、类比式

  此类一般由自然现象、风物引入人生话题,能明显地体现文采,并且能体现一定的匠心。

  例:快乐,大海里跃起的一朵浪花,走过了千山万壑,它自由;快乐,钢琴上舞动的一个音符,经过了精心创作,它美妙;快乐,生活中不变的真谛,经过不懈的努力,它永恒;快乐,一份勤劳后的收获,收获汗水浇灌的果实。

  点评:由自然到人生引入,前后呼应好,较好地体现文采。

  三、对话式

  将主旨以对话的方式引出,一般较为活泼自然,不容易跑题。

  例:清晨,太阳刚刚升起。我问一位盲人:“你快乐吗?”“快乐。因为我的心中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

  远处一位走路蹒跚的老人过来。我问:“你快乐吗?”“快乐。因为我子孙满堂。”

  我按着我的心问:“你快乐吗?”“快乐。因为我拥有亲人的爱。”

  是的,人生最大的快乐在珍惜拥有。

  点评:用对话的方式开头,自然引出自己要表达的中心——珍惜现在的拥有,就是快乐。

  四、镜头式

  选取能体现话题主旨的生活中的镜头入手,写来具体、形象。

  例:鸟儿在晨雾中欢快地啼鸣;溪水在山涧中快乐地流淌;微风在春意中快乐地抚摸山林;细雨在清凉中欢快地滋润着大地。朋友,看着这些,你能不动心?

  我们心动,因为我们渴望快乐的生活。何来快乐?快乐源于生活中小小的满足。

  点评:从自然的美景入手,引出“快乐”的话题,行文自然流畅。结构清晰,思路开阔。

  五、总结式

  此种开头式弥补了开头泛泛而谈的缺陷,简洁明了地提出观点。

  例:快乐,是年迈的老人看到儿孙满堂时的心情;快乐,是一对恋人静静偎依在一起时的心情;快乐,是得到一本喜爱的书,吃到一颗甜甜的草莓时的心情。

  快乐,就是内心深处的一份感动。

  点评:把三个有内在关联的场景构成一组排比,用一个总结句点明文章主旨。

  六、逆入式

  从与话题材料相反的角度入手或从反面立意,容易出新。

  例:当简·爱说“我不是无感情的机器”时,我笑得像根苦瓜,我就是那台毫无感情的死了的机器,头上盖着考试题织成的白布。

  太夸张了吗?不!我很严肃地说,我不快乐,因为试题,因为考试,快乐成了机器上锈成粉末的螺丝钉。

  点评:从反面入手,写“我不快乐”立意引题,符合学生生活实际。

  熟练地掌握几种开头方式,面对不同类型的作文时,下笔就能得心应手。

  结尾

  结尾是文章内容发展的自然结果,是全文的总收缩。好的结尾,能收到深化中心思想的作用,而且耐人寻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结尾的基本要求是:紧扣文题,自然地结束全文,能加深读者的印象和理解,做到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

  下面举一些范例,做为参考。

  1、 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结尾。

  例如:透过荔枝树林,我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

  里,辛勤地分秧插秧,他们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

  这天夜里,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杨朔《荔枝蜜》

  (这样的结尾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形成一种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2、 提出希望或发出号召的结尾。

  例如: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假如你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你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

  ——《发问的精神》

  (这种结尾常常用在议论文中,能引起读者重视,从内心世界深深打动读者,起到相应的效果。)

  3、 自然收束全文。

  例如: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那一年,他才四十二岁。 ——《鞠躬尽瘁》

  (文章记叙了焦裕禄禄同志的事迹,结尾只用一句话,就收缩了全文,戛然而止,能引起读者的无限感动和崇敬。)

  4、 总结归纳的结尾。

  例如:马克思的一生,是光辉战斗的一生,也是刻苦学习的一生,他的勤奋学习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样的结尾能使全文变得更加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所要表达的意思明白直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5、 抒情议论的结尾。

  例如: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

  (这样因事而论,用警句结尾,发人深思。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方面深化文章的中心;另一方面能突显文章的意韵。)

  6、 以人物或景物描写结尾。

  例如: “是我的——”她气汹汹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茹志鹃《百合花》

  7、 结尾扣题与开头呼应的结尾。

  例如:(开头是)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半尺多厚,天地间雾蒙蒙地一片…… 结尾如下:

  风,更猛了,雪,更大了。 ——《夜走灵官峡》

  (这种结尾使全文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首尾呼应,让文章变得浑然一体,自成格局。)

  8、 悬念尾。把故事结局留给读者思索续补,故设悬念,激起读者阅后“思”不释手,非刨根问底不可的感情涟漪,如小小说《有关拖鞋问题的问题》的结尾:

  “小王科长究竟能否当选?在不久将召开的人代会上,即可见分晓。”是一举中“选”?还是“退居二线”?读者真难断分晓!

  9、 再现尾。结尾像**镜头一样再现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殊身份,肖像,语言、动作等,加深读者印象,如《背影》结尾: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再现父亲买桔背影,可谓声泪俱下,引起读者共鸣。

  10、 引用尾。记叙文结尾引用名诗名句,歌词俗语等,顺水“引”舟,收到一石三鸟的功效。如 《驿路梨花》引用陆游的“驿路梨花处处开”作结,使题文相映,首尾呼应,含蓄而有形象地写出了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升华主旨,又便于读者记诵。

  11、 揭迷尾。即在浓墨重彩的文章主体部分设下“迷面”,扣读者之心,让人物“真面目”尾中展露,如《看戏》一文作者先对女主角轻盈矫捷的步伐,圆润的歌喉,珠子似的歌词,深远的回音尽情泼墨,撩拨读者追问:“台上演员何许人也?”而后笔锋一停,末尾道真相——“我们的这位艺术大师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令读者拍案叫绝,永记芳名。

  12、 循环尾。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周而复始,循环演出,如何在记叙末尾作恰切安排而达到揭示中心的目的呢?试看《多收了三五斗》结尾:

  “第二天,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故事一天天循环演出,旧中国农民的悲剧命运便愈演愈浓,主题突出。

  13、 对话尾。言为心声,以声写人,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小小说《鞋》的结尾:

  “军人用低沉的声音对补鞋匠说:“用不着了,他的双腿已经在前线医院里……他特意来信嘱托我把钱送给您,谢谢了!说完迈着大步走了。”

  答语中的“他”——补鞋匠日夜期盼来取鞋的“大个子”军人高大形象在读者的眼泪中跃然纸上。

  除以上结尾方法外,还有《枣核》的“说理尾”,《羚羊木雕》的“反问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对照尾”,《普通劳动者》的“排比尾”,《连升三级》的“讽喻尾 ”,《这不是一颗流星》的“释题尾 ”,《草地晚餐》的“特写镜头尾”等等。

  总之,一篇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除了能做到上述几点之外,还应该和文章的主体形成一个整体,既和文章的主要内容互相呼应,互相补充,从而达到浑然一体的完美的表达效果。

  练习讲解:

  [片断示例]一

  茫茫人海,广阔天地,漫步于这热闹的人间盛世,怡情于这文化知识的摇篮,穿梭于同道中人之间,你穿着一身朴素大方的运动服,回眸毫不吝啬地给了我一个真诚的微笑,于是我知道,人群中我又多了一个朋友。

  ——选自《今生有你》(开头)

  看电视的时候,如果一个片子的开头不能吸引人,很多观众就会“啪”的一声调换频道。怎么样,这是不是足以证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个道理?写文章也一样,如果开头平淡、做作、生硬,人们就不愿意往下读,即使硬着头皮读下去,也会对全文的印象大打折扣。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出好的文章开头来呢?我们说,好的文章开头,不仅要做到落笔扣题,也要形成一股气势,把后面的文章带动起来。具体说来,以下方法能够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一、设置场景,让人物闪亮登场。一些以记人为主或以记述人物关系为主的文章,就存在着人物“亮相”的问题。如果用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人物生活的某个场景,伴以人物的个性化动作或语言,这时人物就有了“登台唱大戏”的机会了。比如“片断示例”中的例子,在“茫茫人海,广阔天地”这个大舞台上,主人公的穿着及“回眸”、“微笑”等动作犹如特写镜头展现在我们面前,活灵活现。下面接着写“我俩”之间的交往、写对方的真诚为人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二、描画景物,让感情渗进心田。“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寄托在景物描写(实景虚景均可)之中。通过营造一种情景交融的氛围,能够迅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比如《我奔波在人生的海洋上》一文这么开头:“在碧波万顷的汪洋大海上,不知何时漂来了一位小客人——一叶浮萍。在时而风起云涌、时而阴云笼罩的大海上,小浮萍的日子就可想而知了。她的身体无时不在承受着煎熬,她的心灵无时不在忍受着磨难。她天天盼,盼着有一天能漂到一个宁静的港湾。下面这个故事就真实记录着这样一叶浮萍的命运。”作者本来是要记叙自己的不幸遭遇,却先写浮萍漂在大海上的经历,借助想象中的景物渲染出飘摇不定的人生际遇,可谓创意独具,文笔生动,感人至深。

  三、突出疑点,让开头爆出火花。或者针对大家公认的观点,特意提出与之相反相对的看法;或者特意提出某个问题,引发思考;或者形成矛盾冲突,造成悬念,激发读者心中的疑问而欲寻其故。这样的文章开头,扣人心弦。比如《又一次考试》一文这么开头:“经过一番苦战,所有的课程终于全都考完了,同学们都大松一口气。可是,班主任突然宣布下午还要进行一场考试,还要求我们必须在下午两点钟以前到校。咳,老师到底是发了哪门子神经呢?”怎么样,读到这里,你是不是就急于想知道考什么、怎么考吧?这样一来,文章的可读性就强了。

  四、呈示感悟,让哲思一展其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形式,比如排比句、比喻句、对比句、引用句等,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表达出来,能够收到展现中心与突显文采的双重效果。当你在文章开头就读到“美与朝阳一同升起,也与月亮一同发光;美在遥远的北国与雪花齐舞,也在南方与轻风齐唱——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样的语句时,你的心里是不是也为之一动呢?你是不是对“美”有了新的认识了呢?看来,用语含哲思的句子作开头,真是打动人心的好方法。

  [片断示例]二

  “你长大了,要多多锻炼自理能力!”妈妈常对我说的那句话又在我耳边响起。我一下子明白了:过分的呵护,把孩子捧在手心里,孩子得不到锻炼,对孩子其实是一种伤害。妈妈“放手”与“放心”,让我学会了自理自立,使我远离了伤害。

  ——选自《远离伤害》(结尾)

  我国古代将精彩的文章结尾比作“豹尾”、“撞钟”,就是表明结尾要做到简洁有力,余味无穷。写作实践告诉我们,要写出优秀的文章,少不得一个亮丽的结尾。

  一、亮出高见:以深取胜

  经过文章前面的铺垫、蓄势,结尾处再亮出作者经过提炼的精警语句(这个语句最好在作者动笔之前就已拟定,以统率全文的写作),以其意味厚重引人警策,发人深省。以《远离伤害》为例,文章略写了妈妈拒绝送“我”去考试,详写了“我”看到“和我差不多大小的女孩”受到全家关心却狼狈不堪的情景,随后发出上述议论。这种结尾方式,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具有深化主题、启人深思的良好效果。

  二、敞开心扉:以情取胜

  正因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语),所以优秀作者总是善于以浓浓的真情去拨动读者的心弦,引发读者的万千思绪,激发读者丰赡的情感体验。特别是结尾处,由于有了前面的情感积蓄,应该抓住最后的时机,外现丰富的情感,让读者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感受艺术的张力。满分佳作《隔着代沟,我望见了您》一文,叙写了“我”对父爱的误解之后,详写了“父亲为我费力搬来桌子”的细节——这是一位走向衰老的男人心中爱子之情的自然流露,作者饱蘸浓情,写得令人感动。随后,结尾写道:

  也许您还没有感觉到我的觉醒,也许在您眼中我还是那个对您冷若冰霜不屑一顾的小男孩。可您一定知道,只要亲情不断,血脉相连,我一定会认识到父爱的伟大。感情也许会疏远,可无论这代沟有多宽,我终究会望见您的!

  这里直抒胸臆,尽释浓情,让人倍感理解父爱、热爱父亲的亲情的涌动与炽热,令人动容。

  三、悬问求解:以疑取胜

  文章结尾处有意设置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或情景,留下一片空白,给予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刺激他们的阅读情绪,让他们在无穷无尽的想象中去思索、去品味,这是一种美妙的结尾方式。习作《公鸡做官记》编述了公鸡做官的经历:对属下中专心生蛋的鸡看不惯,喜欢陪自己玩乐的鸡。年终考评,竟然颠倒黑白地上报。没想到主人作出了这样的决定:

  过了几天,我和小白(即陪同跳舞者,笔者注)都被请到主人的面前,心里美滋滋的。怎么,主人的手里捏着一把刀?为什么呀?我才当了一年官啊,我不想死!

  你,聪明的,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文章结尾,作者没有置评,而是有意向读者提出了现实而迫切的问题,这样能启人深思,令人警醒。

  四、陡转立止:以奇取胜

  不按故事情节的通常逻辑来安排事情的结局,结尾处推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局,此时骤然驻足,立马回缰。这种陡然转折、戛然而止的写法,能给读者以新奇感,从而获得审美享受。佳作《知子莫如父》,通篇以大款父亲独白式的叙述方式,赞扬儿子要当警察的理想,夸奖他天生是个当警察的料:身强力壮,动作敏捷,善于交际。结尾两处写道:

  哟,有人敲门,我失陪一下。嗬,说曹操曹操就到。两位警察兄弟,有急事?啥事儿?到你们那儿去?这干嘛呀,有事在这儿说不就得了,大家伙又不是外人。

  啥?我儿子把别人砍成了残废正在你们那儿蹲着?

  文章前面大部分都是父亲对儿子情感化的赞扬和为儿子错误行为作的辩解,结尾处奇峰突转,直指儿子的犯罪行径和可悲下场,与父亲的骄傲得意心态相比,显示出极强的讽刺意味。

                   

                          一

        花是美丽的代表, 花是柔情的象征。她的精细、柔弱与丽质, 都与女性有着与生俱来的联系, 令人看到花就想到女人。从《诗经》开始, 花就成为诗词歌赋吟咏的题材, 以花喻女人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传统, 许多名诗佳句脍炙人口。花给诗人以灵感, 诗人给花以神魂。形成了落花的意象。

        意象的形成要求事物与观念之间的相似性。花开时, 美丽灿烂, 摇曳多姿。花落时, 随风飘零, 纷纷洒洒。面对落花, 多情敏感而又才思隽永的诗人触目感怀, 形诸笔端, “落花”的意象从此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落花乘载着观念, 观念在落花中永无止境地发挥作用, 扩大, 辐射, 就在中国古代表达思妇念人怀远的情诗中形成了落花意象的凄婉与伤感。

        首先, 落花意象表示伤春、惜春, 感叹时光流逝, 青春不复返。谢脁《王孙游》写道: “绿草蔓如丝, 杂树红英发。无论君不归, 君归芳已歇。”绿草萋萋, 繁花似锦的明媚春光里, 一位女子盼望远行的情人早日归来, 一起赏春。她猜想, 即使情人能够回来, 等他回来时, 芬芳的花儿也凋谢了, 早已是“落花流水春去也, 天上人间。”( 李昱《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更何况情人根本不会回来。“君归芳已歇”一句, 以芳香代繁花, 以繁花喻女子。女子面对香消花损, “明媚鲜妍能几时”( 《红楼梦•葬花吟》) 的惜春之情充溢胸怀。花开有时, 人亦如此。女子的思人情怀像如丝的绿草一样, 剪不断, 理还乱, 而她的容颜也在思念中渐渐消逝, 充分流露了“美人迟暮”的酸楚。正如《红楼梦•葬花吟》感叹的那样“试看春残花渐落, 便是红颜老死时。”这首诗中, “绿草蔓如丝”一句中, “丝”与“思”谐音, 写出了女子情思缱绻, 蔓延横亘。“王孙游”的诗题出自《楚辞•招隐士》: “王孙游兮不归, 春草生息萋萋。”暗示了女子所思慕之人如“信沉了鱼, 书绝了雁”( 关汉卿《沉醉东风》) , 怎“奈薄情未还。”( 刘庭信《醉太平》) 而此女子也只有像落花一样粉悴烟憔。

        其次, 落花意象还表达了一种孤寂之感。谢脁《王孙游》一诗虽然没有交待女子所思之人因何行游在外,但是, 我们可以推知由于交通、通信处于原始状态, 因此, 在我国封建社会恋人或者夫妇离别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无论是戍守边地, 出征沙场, 还是游学求官,商旅往来, 都会造成大量的妻离子散、有情人两地相思的情形。因此, 描写恋人或夫妇念人怀远的孤寂之心的诗歌也应运而生, 而落花的意象为这种情感增添了几许凄美。

        唐代诗人徐夤《梦断》诗云: “梦断纱窗半夜雷, 别君花落又花开。渔阳路远书难寄, 衡岳山高月不来。玄燕有情穿绣户, 灵龟无应祝金杯。人生若得长相对, 萤火生烟草化灰。”

        诗中, 情人离别后, 魂牵梦绕。她梦见了什么呢 “梦君如鸳鸯, 比翼云间翔。梦君结同心, 比翼游北林。”( 傅玄《青青河边草篇》) 梦中情人就在身边, 缠绵殷切, 比翼而翔。她沉醉了。然而, 一声雷响,“梦断纱窗”, 所思之人仍在异乡。梦中的情景越是真切, 醒来时, 越是悲伤凄凉。“即觉寂无见, 旷如参与商。”( 傅玄《青青河边草篇》) 路途遥远书信无法寄送,“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蝶恋花》)山岳高峻明月不能共赏, “海上升明月, 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之情感, 也只能是一种奢望。院中的花儿也被雨点打落。花开花落, 一别经年, 情人还没有归来, 时光就在花开花落中消逝。打落的花瓣, 化作灰尘, 化作泥土。“落花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乙亥杂诗》) 看着落花, 想想自己, 她虽然柔弱, 却发出了“人生若得长相对, 萤火生烟草化灰”的心声, 这是凄美之中的决绝。

        落花是孤独的, 她离开了枝杈, 枯萎了, 凋零了。她从高高的枝头跌落, “花谢花开花满天”( 《红楼梦•葬花吟》) 。她在空中飘荡的曲线是美丽的, 然而你可曾感觉到, 她在风中瑟瑟发抖 可曾感觉到她渺小的身躯在浩渺长空中任风欺凌, 不知何去何从的无助与无奈 她是弱者。同样, 思妇也是飘零无助的。那是一种囿于闺阁的飘零与无助。她们的命运, 她们的幸福与悲哀, 都随着远行人而沉浮。恋人或丈夫外出行远, 思妇在家中企盼无休, 她不禁发问: “沉浮各异势, 会合何时谐 ”( 曹植《七哀》) 进而她呼出自己的心愿, “愿为西南风, 长逝入君怀。”( 曹植《七哀》) 可是“君怀良不开, 贱妾当何依 ”( 曹植《七哀》) 夫妻处境不同, “相去万余里, 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 会面安可知。”(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这是一种无休止的等待中的飘零, 一种心灵的飘零。无休止的等待把她们折磨得心力憔悴, 等待中的飘零煎熬着一个个焦灼的灵魂。等待何时休, 飘零何时止, 她们无从左右。这就是中国古代男性诗人眼中的思妇, 她们永远处于一种无奈却以忠贞为贵的唯美的等待中, 她们放弃了青春和幸福, 通过贞洁来塑造可供男性咏唱的神话。

        然而, 落花要去追逐。“落红乱逐东流水, 一点芳心为君死。妾身愿作巫山云, 飞入仙朗梦魂里。”( 戴叔伦《相思曲》) 她是那样地执着与超然, 尽管她伤心憔悴。“坠素翻红各自伤, 青楼烟雨忍相忘。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状。沧海客归珠迸泪, 章台人去骨遗香。可能无意传双蝶, 尽付芳心与蜜房。”( 宋祁《落花》)她精诚专一, 虽九死犹不悔。落花随风, 流水因道, 她要顺流而下, 去找寻。“溯游从之”, 哪管那“道阻且长”。( 《诗经•秦风•蒹葭》) 置身水中, 她思绪万千。

                            二

        流水, 无论是潺潺的溪流, 浩瀚的大海, 还是湍急的江河, 都夜以继日, 奔涌前行不回头。让人感到时光的流逝, 像脱缰的野马不可勒制。面对滔滔流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流水在时间中前行, 奔流不息,让人联想到时光的流逝。流水在空间中展开, 或九曲回肠, 或漫无际崖, 似乎要赋予无形的时间以形象, 又似乎要夸大空间阻隔的不可超越性。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 流水的一去不复返和苍茫无垠都让人感到她是那么无情。这种情感也流淌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 流水中激荡着的是有情人分别后思人念远的情怀, 以及因阻隔而不得相见的咏叹。

        首先, 流水向我们展现的是离别的依依情愫和别后思念断肠的情感。著名元曲作家卢挚在《落梅风•别珠帘秀》一曲中写道: “才欢悦, 早间别, 痛杀俺好难割舍。画船儿载将春去也! 空留下半江明月。”船儿远行,人儿离去, 留下的是难以割舍的情怀, 剩下的是无尽的怅惘空寂。望着离人远去, 行帆隐没, 只有多情的月亮,在江水中沉浮荡漾, 照着江边呆望的送行人, 也照着江上频频回望的远行人。此情此景, 也画入了宋朝诗人姜夔《过德清》一诗中: “溪上佳人看客舟, 舟中行客思悠悠。烟波渐远桥东去, 犹见栏杆一点愁。”

        这份愁情, 就像流水一样绵延不断, 随着游人的渐远而延伸, 又因游人迟归而与日俱增。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以流水喻思念愁情的诗歌层出不穷。建安诗人徐干有著名的《室思》诗五章, 第三章末四句是: “自君之出矣, 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 无有穷已时。”宋朝宰相寇准《江南春》: “杳杳烟波隔千里, 白萍香散东风起。日落汀洲一望时, 柔情不断如春水。”再如唐朝女诗人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 “枫叶千枝复万枝, 江桥掩映暮帆迟。忆君心似西江水, 日夜东流无歇时。”再如唐朝诗豪刘禹锡《竹枝词》: “山桃红花满山头, 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朗意, 水流无限似侬愁。”柔情不断就像流水不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常相思》以流水的长度测量相思的长度, 他在词中写道: “汴水流, 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 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明月人倚楼。”词中“汴水流, 泗水流”与“思悠悠, 恨悠悠”相对, 悠悠的离情别绪就像脉脉的流水一样绵长, 水有了长度, 思念也有了长度。然而, 纵然水有长度, 但她却不改奔流不止的性情, “流水淘沙不暂停, 前波未灭后波生”( 刘禹锡《浪涛沙》) , 就像爱情与思念一样坚贞不渝。“江水为竭”, “乃敢与君绝! ”( 汉乐府民歌《上邪》) 。这思念的深刻, 又像流水一样深不可测。白居易在《浪涛沙》中写道: “借问江潮与海深, 何似君情与妾心。相恨不如潮有信, 相思始觉海非深。”再如“人道海水深, 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 相思渺无畔。”( 李冶《相思怨》) 从这些诗词中, 痴情女子的每份相思都是啼血的情, 每份相思都是真切的爱。

        因此, 这种啼血思念因其像流水一样永恒, 因其远渺无尽而让人愁思不尽, 肝肠寸断。

        宋朝词人向滈《踏莎行》写道:

万水千山, 两头三绪。凭高望断迢迢路。钱塘江上客归迟, 落花流水青春暮。

步步金莲, 朝朝琼树。目前都是伤心处。飞鸿过尽没书来, 梦魂依旧阳台雨。

      元曲作家赵显宏《昼夜乐•冬》写道:

风送梅花过小桥, 飘飘。飘飘地乱舞琼瑶, 水面上流将去了。觑绝似落英无消耗, 似那人水远山遥, 怎不焦 今日明朝, 今日明朝, 又不见他来到!佳人, 佳人多命薄! 今遭, 难逃。难逃他粉悴烟憔,直恁般鱼沉雁杳! 谁承望拆散了鸾凤交, 空教人梦断魂劳。心痒难揉, 心痒难揉。盼不得鸡儿叫。

        这两首词曲都描写了思念而不得见, 青春流逝, 愁情断肠的心绪, 令思妇痛感时空的阻隔就像漫无边际的长江大河无从跨越。《诗经•汉广》中“汉之广矣, 不可泳思; 汉之广矣, 不可方思。”一唱三叹, 凄苦无助而又悲壮。古往今来, 多少有情人隔水相望。“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如此, 思妇们不禁发出流水无情的呼号。“雁自飞飞水自流, 西风不寄小银钩。斜阳何处横孤簟, 十二栏干一样愁。”( 冯去非《所思》)

        “雁自飞飞水自流”一句中, 一个“自”字刻画了流水的自然本性, 也就是它的物性。它是非情感的, 外在与人类自身的客观物质。流水一去不复返, 向前奔流不息。它永恒的单一性无法改变, 由流水而发生的阻隔感, 漂泊感, 孤独感都是那么的悲怆, “将刀砍水水复连”( 戴叔伦《相思曲》) 。面对汪洋恣肆的流水, 人类自身是那么渺小, 心灵为之震颤, 产生的是一种具有悲剧色彩的敬畏之情。当人们怨恨流水无情的时候, 更多的体现的是对自身局限性的无奈, 是人类自由飞翔的理想受阻后的沮丧。因此, 可以说这“无情”中表达的是一种更为深刻, 更具哲学意义的“有情”。

                            三

        “扬尘随风起, 飘叶逐水流。本是自然物, 何来喜与忧。”然而, 自然界中的万千事物, 一旦被中国古代诗歌所吸纳, 都会融情沁感, 表现诗人的襟怀。《乐记》论述“乐”产生的根源时说: “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声相应, 故生变, 变成方, 谓之音。比音而乐之, 及干戚羽旄, 谓之乐。乐者, 音之所由生也; 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这就是著名的“物感说”。陆机《文赋》中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描述: “遵四时以叹逝, 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 喜柔条于芳春, 心懔懔以怀霜, 志眇眇而临云。”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写道: “人禀七情, 应物斯感, 感物吟志, 莫非自然。”他又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写道: “春秋代序, 阴阳惨舒, 物色之动, 心亦摇焉。”由此, 诗歌的产生是人心感于物的结果。唐代诗人钱起《送夏侯审校书东归》中就有“诗成流水上, 梦尽落花间。”的诗句。另一位唐代诗人李嘉祜《闻逝者自惊》中有诗句云: “黄卷清琴总为累, 落花流水共添悲。”

        同时,诗歌的创作过程是一个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作者对外界事物有所感, 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的某种感情色彩, 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传统, 物被赋予了人的感情色彩, 表情达意, 形成了丰富的意象。“人生而静, 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 性之欲也。”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人格化的自然及其变化同人的情感及其变化潜移默化地产生了一种对应关系。这就是《乐记》所说的“万物之理, 各以类相动也。是故, 君子反情以和其志, 比类以成其行。”而这个“类”, 就是“气”, 就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形成的哲学基础。“天人合一”思想体现的是对人这个主体的关注, 与“物感说”相联系, 要在外物中体现主体的情、意、理、趣、味。在不同的时间, 不同的地点, 面对不同的事物, 人们会生发不同的情感, 即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言: “岁有其物, 物有其容; 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同时, “诗人感物, 联类不穷。”因而, “落花”、“流水”意象因其自身的特性,在表达中国古代女性念人怀远的情诗中, 被诗人赋予了独特的情感体验, 被诗人千古吟唱, 花香四溢, 源远流长。

        落花有意情飞舞, 流水有情意绵长。

比兴。

首先是“比兴”的突出运用,第一章诗中就连用了四个比喻,四个比喻中连续出现了四个“不可”:“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汉水女神),不可求思(语助词)。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长)矣,不可方(竹木编的筏。此作动词用,即乘筏渡河。)思。”在沉重的一个接一个的“不可”声中,人们似乎听到了诗人因极度失望而发自肺腑的声声长叹。而更为耐人寻味的则还是本诗“反复咏叹”的特点:三章诗歌的后半章,“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四句诗一字不变完全重复,渲泄了诗人那种无法遏止、不能自已的惆怅情感,同时也使全诗的音律抑郁回环,生发出无穷的韵味。

方玉润《诗经原始》:“此诗即为刈楚刈蒌而作,所谓樵唱是也。”说得有理,这是一首传唱在樵子渔夫之口的民间情歌,抒发的是一位青年男子对意中人的单恋痴情。

这是樵夫深情的山歌,这是诗人失恋的情歌。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南边有高大的树木,可是它却不能让我休息。乔木一般都树干高大,枝叶茂盛,松柏是也,即使枝叶稀疏,还有树干可倚身,树下可把盏,为何不能休息?

因为“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游女何许人也?传说远古人郑交甫在汉水遇见两位游女,出于爱悦,上前索要她们的饰物。游女们送他玉佩,他放在了怀中,但是走了十几步发现怀中空空如也,再回头看那两位女子也悠然不见。原来他们是汉水上的神女。

汉水神女是南方纯洁美丽而多情的化身。既然是神女,当然只能远观而不能近玩焉!人神之间的人距离,可谓天上人间岂能尺度?仅仅休思二字哪能说的清楚!难怪诗人在乔木之下,依然感觉烈日炎炎,无以休憩。

神女在他的眼前,在他的心里,在他的梦想之中。或许这位游女就是他爱恋着的活生生的女孩儿。可能曾经有那么一天,樵夫正向往常一样,在美丽宽广的汉水边砍柴,无意间就看见了在汉水边嬉戏游玩的美丽的女孩,他对女孩一见钟情,迫不及待地向她吐露了爱慕之心,但是却遭到拒绝。还可能他深深暗恋的女孩,早已被父母指腹为婚,许配了人家;更有可能樵夫本人已有家室。总之,憔夫无法实现爱情理想的原因,一定有无法诉说的隐衷。其障碍不是汉水,胜似汉水。

先秦佚名《汉广》,原文: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注音:

nán yǒu qiáo mù,bú kě xiū sī。hàn yǒu yóu nǚ,bú kě qiú sī。hàn zhī guǎng yǐ,bú kě yǒng sī。jiāng zhī yǒng yǐ,bú kě fāng sī 。

qiào qiào cuò xīn,yán yì qí chǔ。zhī zǐ yú guī,yán mò qí mǎ。hàn zhī guǎng yǐ,bú kě yǒng sī。jiāng zhī yǒng yǐ,bú kě fāng sī。

qiào qiào cuò xīn,yán yì qí lóu。zhī zǐ yú guī,yán mò qí jū。hàn zhī guǎng yǐ,bú kě yǒng sī。jiāng zhī yǒng yǐ,bú kě fāng sī。

译文:

南山乔木大又高,树下不可歇阴凉。汉江之上有游女,想去追求不可能。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柴草丛丛错杂生,用刀割取那荆条。

姑娘就要出嫁了,赶快喂饱她的马。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柴草丛丛错杂生,用刀割取那蒌蒿。姑娘就要出嫁了,赶快喂饱小马驹。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

诗词赏析:

《国风·周南·汉广》是先秦时代的民歌。这首诗是男子追求女子而不能得的情歌。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

他钟情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情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这首动人的诗歌,倾吐了满怀惆怅的愁绪。全诗三章的起兴之句,传神地暗示了作为抒情主人公的青年樵夫,伐木刈薪的劳动过程。

从结构形式上分析,《汉广》全篇三章,前一章独立,后二章叠咏,同《诗经》中其他重章叠句的民歌,似无差异。但从艺术意境看,三章层层相联,自有其诗意的内在逻辑。可析而为二。

首先,全诗三章的起兴之句,传神地暗示了作为抒情主人公的青年樵夫,伐木刈薪的劳动过程。方氏由此把《汉广》诗旨概括为“江干樵唱”,否定其恋情诗的实质,仍不免迂阔;但见出起兴之句暗示了采樵过程,既有文本依据,也是符合劳动经验的。

其次,从结构形式看,首章似独立于二、三两章;而从情感表现看,前后部分紧密相联,细腻地传达了抒情主人公由希望到失望、由幻想到幻灭,这一曲折复杂的情感历程。有希望有追求,才有失望有失落;但诗篇于此未作明言,对这位青年当年追求思恋的一往深情,让读者得之言外。

诗篇从失望和无望写起,首章八句,四曰“不可”,把追求的无望表达得淋漓尽致,不可逆转。一般把首句视为起兴;如果换一种读法。

把“汉有游女,不可求思”置于首位,那么,“南有乔木,不可休思”便可视为比喻,连同“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构成一组气势如潮的博喻;瞻望难及的无限怅惘之情,也表现得更为强烈。当年苦恋追求,今日瞻望难及。但心不甘、情难拔,于是由现实境界转入幻想境界。

登哥35718 :你好。

《周南 汉广》:一樵夫在江边偶见游女,顿生倾慕,可是却求之不得。现在,那个女子就要出嫁了,连送亲的马匹都准备好了。樵夫隔江相望,伤心已极,因作此诗。

该诗篇体现诗旨的中心诗句;“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重叠三唱,反覆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在水一方的“游女”,瞻望勿及,企慕难求的感伤之情。

  从外部结构看,《汉广》全篇三章,前一章独立,后二章叠咏,同《诗经》中其他重章叠句的民歌,似无差异。但从艺术意境看,三章层层相联,自有其诗意的内在逻辑。可析而为二。首先,全诗三章的起兴之句,传神地暗示了作为抒情主人公的青年樵夫,伐木刈薪的劳动过程。其次,从结构形式看,首章似独立于二、三两章;而从情感表现看,前后部分紧密相联,细腻地传达了抒情主人公由希望到失望、由幻想到幻灭,这一曲折复杂的情感历程。有希望有追求,才有失望有失落;但诗篇于此未作明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664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