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疾病本来不该、也不会混淆。近年来,由于国外兴起了诊断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热潮,国内有些人也跟着起哄,往往把一些精神分裂症误诊成了双相情感障碍,害苦了病家。问题在什么地方呢在于误解了‘躁狂’的含义。‘躁狂’是manic的译文;译得不贴切,招来了不少误解。实际上,患者并不大吵大闹。他们的表现是情绪高涨,很愉快,很自得,往往自大,自以为很聪明、很能干。这个‘狂’,是指自大而已,并不是‘狂躁易怒’的‘疯狂’。他们不会无理取闹,不会冲动打人。一般不会殴打亲人,相反地显得可爱。用上海话说,他们很‘识相’,不像精神分裂症那样地不讲道理。 ‘躁狂抑郁症’是原来用的名称,它的特点是,一个时期情绪高涨兴奋,一个时期情绪低落抑郁。‘发脾气’并不是它的表现特点。有些家长或医生一听到患者‘发脾气’,就把诊断往双相情感障碍上靠,乱用‘情感调整剂’。有的医生或家长就以为‘情感调整剂’能够调整情感,动不动就用丙戊酸钠或碳酸锂。其实,这里有这么一个来龙去脉:当初发现碳酸锂能够治疗‘躁狂症’,就定名为‘抗躁狂药’。后来发现一些抗癫痫药(如丙戊酸钠等)也有同样的治疗作用,也把它们列入‘抗躁狂药’。再后来,发现它们不但对躁狂期的情感高涨、有平抑的作用,对抑郁期的情绪低落、也有治疗及预防作用,所以改名为‘情感调整剂’。其实,它们只对‘躁狂抑郁症’患者有治疗和预防作用,对其他疾病(例如精神分裂症)的情感没有调整作用。 在药厂大事宣传第二代抗精神病药能够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时候,有些医生也来凑热闹,把本来应该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病例、诊断成了双相情感障碍。给他们应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当然奏效。‘论文’出来了,职称也提了,问题就被搞糊涂了!他们还自圆其说地创造了‘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这种新名词。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被社区上报了首先,不要害怕,把心放稳。双相情感障碍确诊后会被要求录入国家系统,这是法规要求,方便国家统治管理,无法避免的。
录入之后,你所在社区的基层工作人员联系你也是正常的,这是他们的工作,你不用害怕,有问必答就行,如实回答就好。无非是些个人基本信息而已。登记完成后,你可以选择参加或不参加社区服务管理。一般来讲,社区服务管理就是一些工作人员会定期回访、随访你之类的,也没其他。这不是强制性参加的,你自己选。若不愿意,不同意就行。不同意的话,他们可能把你的信息报给一些帮扶小组,让帮扶小组对你保持关注。放心,他们有保密要求,不会外泄你的信息。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也叫“躁郁症”,是一种严重的、有生理基础的精神疾病。
那些患有这种疾病的孩子会经历不同寻常的、过山车一般的情绪变化。有时他们会觉得十分快乐,比平时更加活跃,这被称为“躁狂”,而有时格外忧伤,比平时更加沉闷,这被称为“抑郁”。
这种情绪变化非常显著,身边的人都能够觉察到这个孩子状态有些“异常”,而不是一般的“孩子气”。有这种疾病的孩子,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学校里,都难以和其他人好好相处。这种疾病也非常危险,有些患病的儿童和青少年会自残甚至尝试自杀。
大部分的双相情感障碍会在青春期的晚期或成年早期发病,但也有一些时候,它会从儿童期就开始发病。这种儿童期起病的双相情感障碍会比更晚发病的个案更加严重:症状更激烈、发病更频繁、在躁狂和抑郁状态间的切换更频繁。
儿童双相情感障碍的风险
相对于成人躁郁症,儿童可能会经历更快速的情绪起伏。比起几个月的抑郁再到几个月的躁狂的交替变化,儿童很可能会几天内就经历一个循环,甚至一天内经历几轮循环。这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
此外,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终生自杀的风险至少是普通人的15倍。在所有的自杀中,躁郁症患者会占将近1/4。而儿童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自杀率又高于成人。有研究显示,超过1/3的儿童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有过至少1次的自杀尝试。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会在学业上、人际关系上都遇到很大的困境,也有更高的倾向尝试有风险的行为,如饮用危险物品,参与斗殴等。
双相情感障碍(2型)不容易被发现。很多时候父母只会注意到孩子的低落,因此更容易在抑郁发作期带孩子就医。而多数情况下父母并不把孩子积极、精力高涨的异常状态视为问题(尽管能够觉察到与平时有所不同)。
儿童期一些精神疾病例如多动症、对抗违立障碍等都可能和躁狂有类似的症状表现,因此,儿童双相情感障碍误诊的可能性很高,从而影响孩子的病情。
父母可以做什么?
虽然躁郁症目前还无法根治,但依然可以通过治疗减缓或控制。如果能在第一次发作后就尽早发现和治疗,相对来说更容易控制病情。如果孩子出现了文中提到的类似状况,尤其是有家族史的家庭,建议去当地精卫中心或专科医院求医。
多项研究证明,双相情感障碍有生理病变基础。
孩子情绪的波动和冲动行为并不能由患者自己控制。就像我们不会要求一个感冒的病人用思维来赶走病毒,也不会要求一个高血压病人去控制自己的生理反应。
药物治疗是双相情感障碍重要的治疗手段,目前也是公认的对躁郁症的最好选择。但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对药物使用的谨慎也是有必要的。家长配合医生监督孩子定时定量用药,以及及时向医生报告出现的各种副作用。对于任何精神科的用药都是至关重要的。多寻求不同几位医生的药物意见,对于这种极易误诊的病来说也很重要。
患有躁郁症的孩子可能会因为无法自控而感到挫败、自责和低自尊,同时还很容易面临“你为什么管不住自己”的指责。其实,在大脑机能正常运转时,我们应当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但当疾病带来大脑的紊乱时,要求完全的“自制”是不现实的。
这种变化发生在大脑深处,无法被肉眼观察。很多人并不知道也不愿意相信它的存在,但出于不理解和不知情下的误解和指责,可能会雪上加霜,成为新的负面应激因素,这就要求父母多一些耐心、包容和理解来维持同情和关怀。如果父母可以和孩子一同学习情绪障碍和治疗药物的相关知识,并帮助孩子理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引导孩子配合治疗,那么会对治疗有更大帮助。
此外,心理咨询可作为辅助,比较典型的有CBT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辩证行为疗法等,帮助孩子学习情绪管理、沟通和问题解决方面的技巧。
最后需要提到的是,照料儿童躁郁症患者本身也可能会对父母造成不小的挑战,除了反复奔波就医之外,可能还需要花很多精力来应付孩子的情绪突变、留意孩子使其不因冒险行为而伤害到自己或其他人、处理孩子冒险行为带来的后果等,因此带来的压力很可能会影响到父母自己的工作、生活和人际关系。父母也需要处理好这些压力,并好好照顾自己。
双相 情感 障碍会发展为精神分裂症吗?我认为不会,因为双相 情感 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精神障碍疾病。反倒是临床上将双相 情感 障碍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非常多。
两者区别其实很典型,双相 情感 障碍是 情感 性精神病,以 情感 反应的高涨和低落的波动为主要表现,可以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但往往不是主要症状表现,症状还是以 情感 的高涨和低落的交替变化为主要表现。
精神分裂症是目前已知的最严重的精神障碍疾病,以知情意的不协调性为主要表现,主要临床症状常常包括幻觉妄想,以及由幻觉妄想继发的反常行为。所以,精神分裂症最主要的表现是幻觉和妄想,而不是 情感 的高低变化。
但其实,精神医学的诊断也在不断的进步,十年前,很多时候患者表现出明显的幻觉和妄想,往往我们就会诊断精神分裂症,后来逐渐才转变了诊断思路,最终明确了双相 情感 障碍的诊断思路。一般如果存在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但患者既往存在明显的 情感 高涨和 情感 低落表现,且精神检查时患者的知情意表现的也比较协调,或者不是很不协调,那么就一定会诊断双相 情感 障碍,而不是精神分裂症。以目前的诊断思路,发展的眼光看,之前,我们很多诊断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其实很可能是存在误诊的,正确的诊断很可能应该是双相 情感 障碍。
我只能说我认为不是,因为两者还是存在本质区别的,双相 情感 障碍发展到最后却是会表现为严重的 社会 适应不了,同样也会有明显的认知功能损害,这一点等同于精神分裂症,也等同于很多精神障碍疾病的最终转归,但这并不能代表它们最终会发展为一种疾病。
今年年初我收治过一名双相 情感 障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患者,她不但存在明显的命令性幻听,而且存在现实解体的症状,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满是老式电视机的黑白雪花的世界里。这样严重的精神病性症状甚至超过了很多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但她的临床主象仍然是 情感 ,是持续低落的 情感 反应,是消极、悲观、绝望的 情感 ,所以她的诊断还是双相 情感 障碍而不是精神分裂症。
之所以这么分析,是因为这是目前的诊断思路,但我们在医学上,尤其是精神医学上的认知一直都在不断的变化,因为精神医学作为医学的新晋一员也就只有区区两百多年的 历史 ,比较于其它精神障碍还是年轻的很多很多了,所以还有专家说过也许今后精神医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有的精神障碍诊断都归结为了一种疾病,一切皆有可能吧。
大家好,我是小心,一枚天蝎座的姑娘也是一个心理学爱好者,我喜欢研究各种各样的心理学,现在我正在申请心理领域创作者,希望能和有同类兴趣爱好的朋友一起交流探讨。
对于双向 情感 障碍是否会延伸为精神分裂,我个人认为是不太可能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要先了解这两种心理疾病的。
双向 情感 障碍是指心境障碍,例如抑郁症或者狂躁症发作,抑郁发作表现为情绪差、缺乏愉快感、甚至感到精力、体力不足,同时伴焦虑、自我评价降低、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甚至出现悲观厌世情绪,产生自杀行为;躁狂发作,表现为 情感 高涨、亢奋、言语量增多、兴高采烈,愉快感转瞬即逝,继而出现暴躁、愤怒,但仍然活动增多,精力旺盛,做事不计后果,严重者出现冲动行为,伤害自身或周围人群。
那么什么是精神分裂呢?精神分裂是指思维障碍,主要表现为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思维形式障碍是以思维联想过程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包括思维联想活动过程(量、速度及形式)、思维联想连贯性及逻辑性等方面的障碍。妄想是最常见、最重要的思维内容障碍。最常出现的妄想有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影响妄想、嫉妒妄想、夸大妄想、非血统妄想等。
两者的本质上就有极大的差别,所以个人认为从双向 情感 障碍延伸为精神分裂的可能性不大,以上是我对本问题的个人见解,如有更好的建议欢迎大家提出探讨!
这个是有可能的。抑郁状态一般发展不大,但躁狂状态会有发展的可能。
躁狂状态可能会出现精神分裂的症状,比如幻听、妄想,尤其是被害妄想,这些都是精神分裂的典型症状,如果出现的时间持续比较长,或者有一些行动具有危险性,是这要引起高度重视的。
双向 情感 障碍在用药期间坚持心理疏导,当然一定是有效的心理疏导,可以大大缓解抑郁和躁狂状态的出现,也可以减少幻听、妄想的出现。所以医院的用药和心理疏导的结合是很好的处理办法。
一般情况下,家人的开导往往无效,主要原因是在思路上和疏导的要点上没有把握准确,专业有效的心理疏导更专注于精准分析的基础上有效疏导,所以效果是有差别的,建议当事人和家属千万不要放弃心理疏导。必要时,还可以接受心理专家的网络语音指导。
精神分裂症不是你那么想的呀
《精神分裂症》
20181016
告诉你一个会让你无法接受的事实:
地球上每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全是外来比较强大的邪恶灵魂(己受伤了)入侵到当事人大脑松果体内而将当事人自己的灵魂打败给奴隶了的必然现象不论此人被称为"天才"还是普通到一无长处的凡人都是此规律
所以一旦患上"精神分裂症"对人类医学而言就成了大难题了,除非支持患者的后台势力很强大出手将入侵者灵魂干掉,那就会真的康复了,比如当年物理学家牛顿也曾被患上精神分裂症了,但好在他的后台势力强大就出手干掉了入侵的邪恶灵魂,从而他也就康复了
……又是怎么得出“正常”的结论呢。
如果真是误诊的话,就不用去解释了。但是如果是病人自己没有觉察出来自己的病症,甚至是不承认的话,就应该注意了。
这两方面都应该考虑的。既不应该只听的医生和测验报告的,也不应该只听患者本人的。希望客观对待。
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一般与遗传密切相关。第一次躁狂或抑郁发作通常发生在青少年时期(15-17岁)或成年早期(early adulthood,18-25岁)。它的症状往往显得微妙而令人困惑。因此,许多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都曾遭遇误诊或者不被重视的情况。这也为患者招致了许多不必要的痛苦。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治疗,它很可能会逐渐恶化,所以能够提前了解其症状和表现至关重要。意识到这一点,也许是让患者为生活可以回到正轨重建信心的第一步。
我觉得曼朗心理很适合双相情感障碍治疗,里面的一位医生有十多年双相的经验,人也很好曼朗的门诊很明亮,咨询室空间很私密,设计配色也很让人放松。"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