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毁坏、创造、努力,三者什么关系?诗人这样写的

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毁坏、创造、努力,三者什么关系?诗人这样写的,第1张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1、“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的含意是什么?

2、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要表达怎样的情怀?

3、比较:与《天狗》比较,有何不同?请说说《天狗》的叙述特征。两首诗都选自诗人的新诗集《女神》,请结合诗句,谈谈新诗的特点。

天狗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的光,

我是日的光,

我是一切星球的光,

我是 X 光线的光,

我是全宇宙的 Energy 的总量!

  我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剥我的皮,

我食我的肉,

我吸我的血,

我啮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

我在我脊髓上飞跑,

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答案:

1、(形式与内容、情感)排比;毁坏,指打烂一个旧世界,推翻束缚人们的旧思想、旧道德;创造,指建设一个新世界,创造新的宇宙,呼唤自由、民主与科学。努力,呼唤要坚持,有恒心,有理想,有担当与责任。情感:积极、奔放的、不受约束的自信与决心。

2、答案:(形式与内容、情感)排比,有气势;比喻,形象。

这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力的画图,力的颂歌。绘画,是多彩的;舞蹈,是不约束、自由的;音乐,是充满激情的;诗歌,是有格律、有章法的;韵律,是美的,有抑扬顿挫的。力,就是力量,就是挥洒的青春与激情,是创造世界的原动力。像创造绘画、舞蹈、诗歌一样,来创造世界。创造多彩的世界、充满活力的世界、万紫千红的世界、充满美感如诗如画如音乐的世界。表现诗人激情澎湃、昂扬斗志、火热赤诚的情怀。

3、答案:(形式与内容)形式不同,《立》客观,旁观者;《天狗》拟人,第一人称,物化。内容不同,一者是吹号,宣传、宣扬、鼓动;一者是直接力行,吸纳世界的光与热,创造崭新的我。情感不同,《天狗》更强烈。

相同:五四的精神,追求自由、民主、科学精神;摧毁旧世界,建设新世界;学会拿来,学会创造,学会把世界先进思想占有,充实;要自我革新,创造新我。

叙述特征:(形式与内容)用拟人的第一人称,把人喻指,以巨大的能量去占有世界,又敢于否定自己,成为新的自己。这种叙述更直接、更抒情、更展示诗人的心境与急迫的创造新我的理想。

新诗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表达作者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于1919年9、10月间写的一首新诗。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早期诗歌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

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

作者不同、情感不同。

1、《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作者是郭沫若。

2、《观沧海》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作者借这首诗想要告诉人们,科学的文明,人民的觉醒,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这首诗意境壮阔,充斥着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意象特点及其内涵: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飙的象征,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作者郭沫若,原文: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作者借这首诗想要告诉人们:科学的文明,人民的觉醒,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这首诗意境壮阔,充斥着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运用了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等意象。《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于1919年9、10月间写的一首新诗。这首诗意境壮阔,充斥着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原文节选: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赏析:

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是青年时期那种时代狂飙的象征,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作者借这首诗想要告诉人们:科学的文明,人民的觉醒,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

远看像狗,近看像狗。定睛一看,原来是郭。这是一代文豪鲁迅对郭沫若的评价。

说起郭沫若,我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争议。后人对郭先生有不同的看法评价。一方面,他在中国近现代的甲骨文、文学、喜剧、书法等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位官员还称他的历史剧是教育人民和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另一方面,他的人品备受争议,他才子和流氓的名声不胫而走。

与郭沫若在文坛上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他的情感丰富性也着实令人惊叹。比如郭老师的婚史可能会让男性读者嫉妒,让女性读者愤怒。

郭沫若的第一次婚姻,和民国很多著名文人一样,是包办婚姻。1912年,郭沫若在父母的安排下与张琼华女士结婚。然而仅仅过了五天,郭就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结果,张琼华成了将近70年的寡妇。然而,郭沫若并没有走开。1939年2月,已经是州政府要员的郭沫若回到家乡。他当众向张琼华道歉,甚至鞠躬,然后公开离开。

郭沫若的第二次感情经历发生在日本。1916年8月,郭来到日本东京,成为一名名叫佐藤的女护士。后来,在郭沫若在郭沫若的苦苦追求下,不二子佐藤毫不犹豫地与父母断绝了关系,嫁给了郭沫若。本以为是童话般的跨界爱情,但抗战爆发后,郭为了民族,毅然离开日本妻儿,回到了战火纷飞的中国。虽然有人说它这只是一个无视衣服的问题,它这对孤儿寡妇来说是一种遗憾,因为它隐藏了伟大的成就和名誉。

当郭沫若在日本的妻子独自努力抚养孩子时,他在故国开始了新的恋情。但是这种爱害死了人。郭在日本期间在东京认识了0755到79000的女记者于立臣,一度产生了火花。但郭当时已经是几个孩子的父亲,于是关系不好的余立臣于1937年5月回到上海后上吊自杀。

回国后,郭沫若偶然遇到了余立臣的妹妹,于是没有家室的郭又向后者发起了爱情攻势。新年之际1939年的这天,周恩来亲自为郭沫若和于立群主持了婚礼。据说周恩来当时对郭沫若说:我希望这是你最后一次婚礼!

加上郭沫若建国后的表现我想是中华民国林语堂对他的评价是恰如其分的令人厌恶的成就。值得一提的是郭沫若他死后骨灰没有放在八宝山,而是撒在虎头山下。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歌颂,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飙的象征,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作者借这首诗想要告诉人们:科学的文明,人民的觉醒,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这首诗意境壮阔,充斥着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

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355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