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在绘画创作中利用色彩表达情感

如何引导学生在绘画创作中利用色彩表达情感,第1张

主题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数量大,是小学美术教学研究的重要对象。经过幼儿阶段的绘画技法练习小学生已经积累了丰厚的造型素材, 教师要做的就是对其运用能力进行训练和提高。对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

一、挖掘主题,确定造型 要成功地表现主题就必须准确地把握主题的深刻含义。学生对主题的理解总是停留在表面,肤浅的认识使作品没有深度,缺乏内涵,需要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在学校组织的世园在我心中主题艺术月活动中,为了更好地把握世园会的主题思想,请学生从年中国第一届世园会主题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开始挖掘。学生查找资料、追溯历史、了解含义。明白人与自然只有和谐,才能共生存,否则会受到自然无情报复的道理。学生很快确定了合适的内容来表现主题。有的保护动物,有的植树造林,有的和动植物做朋友,从不同角度准确地体现世园精神。年的世园主题是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与自然和谐共生,含义是:天指自然,人指城, 城自然和谐共生;创意自然是指在尊重自然和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修复自然,使自然为人类服务。于是,世界各国手拉手、环境保护、濒危动物、植树造林等内容跃然纸上,将人们的环保意识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根据主题,合理造型 造型是用绘画、拓印、雕塑等造型手段和方法,创造视觉形象,表达对自然、对社会的感受和个人思想、情感的活动,使学生获得美术创作的体验、乐趣和认识,理解形式美法则,提高造型表现能力。学生造型表现经验丰富,但是根据主题的含义合理造型还很不足。比如怎样选择和主题相符的造型?怎样合理地将零散的造型组织成美观的画面?都有待于提高。 在《假如我是巨人》中,引导学生观察总结造型组画的要领:

1为故事主人公设计一个形象(根据情节加上人物动态)。

2根据主要情节画出其他人物。

3根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添上背景。 这样学生就很容易上手,画面内容表达得准确到位。

三、运用技能,进行构图 学生在构图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如:构图单一、画面内容无主次、布局欠合理、作画总是不习惯,从整体到局部不先用长线条画大形来明确构图,而习惯从局部开始,逐一刻画完毕的方法,不能把握整体的构图,结果出现画得太大或太小,甚至画不下就压缩比例和空间等现象,所以我总是向学生强调将主体画在画面的主要位置,根据画面留白去添画。在《诗情画意》中,引导学生根据古诗的分类不同进行构图。写人的古诗,可以将诗中写到的人物作为画面的主体,着重描绘。画写景的古诗,可以先确定近景且具体刻画,远景可以画得稍微简洁一些。画叙事的古诗,可以是单幅的,选择诗中最精彩的一个场面,也可以采用连环画的形式。

四、运用色彩,表达主题 绘画中的色彩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再现性色彩,另一种是表现性色彩。再现性色彩是创作者客观地再现物象的色彩,是比较写实的;表现性色彩则是创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去运用色彩进行表达,表现性色彩并不是写实的。 不同的色彩带给我们不同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画面,这就是色彩的表现力。我们了解了色彩的感受力,就可以运用色彩帮助我们营造画面意境和情调,表达主题思想。《地球的新生》一课中部分学生运用青翠的绿色、纯净的蓝色、明媚的**表现我们美好家园,倡导大家爱护环境卫生保卫地球。也有部分学生运用白色、灰色、黑色、赭石色表达自己对环境日益恶化的忧患意识,为人们敲响环保的警钟。

五、使用文字,补充说明 为画配书更能展现艺术的高雅,书画的完美结合更能很好地体现作品的意境。唐朝诗人王维第一个把诗写进画里,一幅幅精彩的作品呈现的是书和画的完美结合。学生经过欣赏、讨论,对这种艺术形式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创作欲望,总结出诗的竖式和横式表现都是可行的表现形式。并根据需求的不同(以诗为主还是以画为主)调整诗在画面中的比重,以达到诗话画合一相得益彰。 总之,在小学阶段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抓住不同主题进行创作,构建层次,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是我们每位美术教师义不容辞责任。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文艺理论界对“境界”说的阐述虽然众说纷纭,为轩为轾,但有一个地方却出人意外,这就是绝大多数评论者都把“境界”和“意境”等同起来称之为“文学形象”、“作品中的世界”这种看法无疑是片面的

“境界”一词作为一般习惯用法,如云“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泛指作品中的一种抽象界域而言者又如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而言者又如云“‘明月照积雪’、‘大江日夜流’、‘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此处之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作者所描写的景物而言者 [编辑本段]详解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後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

明清两代﹐围绕意与境的关系问题又进行了广泛探讨明代艺术理论家朱存爵提出了“急境融彻”的主张﹐清代诗人和文学批评家叶夔认为意与境并重﹐强调“舒写胸臆”与“发挥景物”应该有机结合起来近代文学家林纾和美学家王国维则强调“意”的重要性林纾认为“唯能立意﹐六能创建”﹔王国维认为创辞应服从于创意﹐力倡“内美”﹐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

意境概念运用到绘画上﹐主要是在山水画得到迅速发展的五代和宋﹑元﹐但早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受道家思想和玄学的影响﹐山水画创作已经从地图制作式的幼稚阶段﹐跨进了讲“实对”﹐重“写生”的时期﹐画家们开始注重了实境的描绘﹐并提出了“澄怀味象”﹑“得意忘象”的理论和艺术创作旨在“畅神”﹑“怡情”的思想这种理论和实践是後来传统绘画强调意境构成的先导﹐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提出了“立意”﹐五代山水画家荆浩提出了“真景”说﹐宋代画家郭熙提出了山水画创作“重意”问题﹐认为创作应当“意造”﹐鉴赏应当“以意穷之”﹐并第一次使用了与“意境”内涵相近的“境界”概念宋﹑元文人画的兴起和发展﹐文人画家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尤其是苏轼在绘画上力倡诗画一体的艺术主张﹐以及元代画家倪瓒和钱选的“逸气”和“士气”说的提出﹐使传统绘画从侧重客观物象的描摹转向注重主观精神的表现﹐以情构境﹑托物言志的创作倾向促进了意境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清代画家兼理论家笪重光在《画筌》一书使用了“意境”这一概念﹐并针对山水画创作提出了“实境”﹑“真境”和“神境”的理论﹐对绘画中意与境的涵意和相互关系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对绘画中的虚实﹑形神﹑情景等问题﹐亦即意境的表现问题都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意境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使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山水画创作在审美意识上具备了二重结构﹕一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一是主观精神的表现﹐而二者的有机联系则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美为此﹐传说美术所强调的意境﹐既不是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的体现

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这一点不但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欣赏的依据绘画是通过塑造直观的﹑具体的艺术形像构成意境的﹐为了克服造型艺术由于瞬间性和静态感而带来的局限﹐画家往往通过富有启导性和象征性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显示时间的流程和空间的拓展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虚实处理﹑计白当黑﹑意象造型等﹐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展现时空境象而采取的表现手法这些手法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像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像蕴含著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意境的最终构成﹐是由创作和欣赏两个方面的结合才得以实现的创作是将无限表现为有限﹐百里之势浓缩於咫尺之间﹔而欣赏是从有限窥视到无限﹐於咫尺间体味到百里之势正是这种由面到点的创作过程和由点到面的欣赏过程﹐使作品中的意境得以展现出来﹐二者都需要形像和想像才能感悟到意境的美

意境就是画家用所表现形象来表达胸中之意,对山水的情感,画家把这种情感写与笔端,让欣赏者他的作品丰富的内涵 [编辑本段]意境的特征  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 “如在目前 ”的较实的因素,称为 “实境 ”;一部分是 “见于言外 ”的较虚的部分,称为 “虚境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但是,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总之,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虚实相生 “的意境的结构原理

意境的本质特征是 “生命律动 ”,即展示生命本身的美在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中,是把宇宙境界与艺术意境视为浑然一体的同构关系由于宇宙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形式,诗人对宇宙境界的体验就是一种生命律动的体验,而意境恰恰就是这种生命律动的表现人心虽小,但可以装得下整个宇宙诗人之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他可以映射宇宙的诗心、宇宙的灵气因此我们说,艺术意境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象,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文学意境作为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有三个特点:(1)表真挚之情 (2)状飞动之趣 (3)传万物之灵趣

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画法如下:

如果是头像素描,则很注重所画人物的情感表现,眉、眼、嘴是五官中表情的集中体现,画准这几个地方,模特的表情就能得到好的表现。

观察人物头部的骨架构造及头部的姿态,用线条描绘明暗关系,表现出旋转变化角度,了解掌握脸部肌肉、运动态势对于画好头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确定大体框架后再进行其他元素绘画。

五官是人物的主要特征。眼睛具有探幽入微的特点,因此人眼的描绘在肖像素描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甚至是描绘人物神态的成败之举。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

情感是一种特殊的主观反映,其发生过程实际上是人脑对于事物价值特性的刺激与感受的生理过程,它与一般意义的刺激与感受生理过程的不同之处在于:刺激信号不是事物的物理或化学特性,而是事物的价值特性,具体地讲就是事物的“价值率高差”。

美术是通过作品表现形式来表达情感

它的表达是有局限性的

人是在理解并投入到作品的内涵中来体会情感的

这种体会是通过人对物质的心情寄托再经过艺术加工而来

与音乐相比直观性更强烈

山水画的创作过程无时无刻不体现着画家们的个人心理与情感,将个人情感与客观物象联结,达到情与景合一的境界,这个创作过程是观察、感受、表达的过程,这个阶段的情感融入,是创作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山水画创作中的情感表达分析,对于创作实践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情感的融入,对于改变绘画僵化模式,让作品充满强烈的个人情感符号有重要作用。

1山水画创作中色彩与情感分析

山水画中颜色的使用一方面和“儒道释”“五行说”有一定关联,使山水画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对于墨色与水的效果运用以及画面“留白”的处理也从另一方面也给了山水画另一种面貌。王维的“破墨”山水画一直有很多人推崇,他的作品体现着水墨的魅力,蕴含着禅意与诗意,表现着超然的人生情感。“随类赋彩”也要求着在创作赋色时要注意情感因素,不是完完全全真是地描摹客观物像的颜色,而是要融合画家的内心情感和创作经历以及创作设想融汇后形成的理想的画面效果。

2山水画创作中构图与情感分析

构图要根据所要表达的主题,把画面中安排的东西很好地组织起来,尤其是安排好位置和前后穿插关系和整体与前后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表达作者的主观想法。在这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达到画面的和谐与均衡。中国山水画的构图中讲究画面中各种客观物象的连续性与气势贯通,通过物象的联系把整幅画的气息贯通起来的和谐的表现。山水画中不关用笔墨达到和谐,用印和提款也有着相同的效果,例如八大山人的提款和篆刻都有着强烈的个人色彩,这都是为了他的主观情感表现服务。

3山水画创作中皴法与情感分析

皴法是不同时期的山水画家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具有很多个人特色,贺天健先生曾说:“中国画艺传统的山水画,是以山石的皴法美为主要艺能,除掉这个表现,便不是山水画,而是一种风景画”[3]。皴法能在细节上表达作者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皴法可以形成不同的效果,也代表着不同画家的审美和个人情感的不同表述,也有不同的情感表现,很多作品都会注重使用不同的笔法,例如李思训和李昭道父子的大青绿山水的“空勾无皴”、荆浩的勾和皴结合使用等,都能在山水画创作上表现情感的方式,也能让欣赏者感

4创作中情感表达的深层理解

创作中情感的缺乏,其实与对客观物象的观察和表现方式有着必然联系,大自然是鲜活的,任何的植物、树木、水流、云朵、空气等等这些元素都是运动着的并且拥有鲜活的生命力。创作的时候是否只是单纯地描摹物象,而不是仔细观察物象在空间中远近高低的不同姿态,再经过思考,融汇自身的情感和经历、经验,最终再落实在笔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360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