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共鸣 人格特征

情感共鸣 人格特征,第1张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就像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正因为差异是这个世界的常态,才使得共性变得难能可贵,因此不少人在选择恋人的时候,总将精神共鸣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

婚恋专家也表示,多数男女在确认恋爱关系前,都会有一段短暂的暧昧期,这段时间便是双方互相考察的契机,双方处于友情之上爱情未满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源自于共鸣所产生的吸引力。

共鸣不单单反映了两个人的默契,更反映了双方的成长环境、脾气性格、处事作风及社会角色等诸多方面。先说成长环境,一个人的处事方式、待人接物等日常习惯,多源自于原生家庭的教育,父母的潜移默化甚至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发育、心态及做事能力等方面。

反过来看,原生家庭的成长环境差异过大,则会导致恋人双方在长期相处的过程中,暴露使对方难以接受的生活习惯。特别是原生家庭中发生过重大变故的一方,在婚姻生活中往往需要更多时间来适应与摸索。

我们在此所说的“共鸣”,其实可以理解为一种“共情”,也就是另一半的体会我都能感同身受。打个比方,童年成长环境相似的两个人,大概率都吃过同一种零食,玩过相似的游戏,说过差不多的童谣或顺口溜,对于两个刚刚相识来说,这便是最好的共同话题,陌生人之间,有话题才更有机会搭建起友谊和爱情的桥梁。

而将目光投入到性格差异的话,“情感共鸣”便更显得无处不在了。有人做事雷厉风行,有人做事闲庭信步,粗浅来看似乎性格互补的人更适合一起合作,可婚恋生活不是工厂流水线,不只是机械化的生产加工,还需要双方之间的交流、相互的心灵抚慰。

婚恋心理专家认为,“慢性子”的一方看似不与“急脾气”的一方针锋相对,但其却在默默背负着双方的情感摩擦,长此以往总会有压力爆发的时刻。而灵活精明的一方也往往会随时间推移,受不了木讷、迟钝一方的固执。

可以想象,在面对孩子升学问题的时候,木讷固执的一方坚持严师出高徒的思想,逼迫孩子选报一家军事化管理类学校时,灵活精明的一方是多么的无奈与困苦。或许平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可以被消弭,但面对孩子命运、家庭事业等重要选择的时候,两个向左的性格便有可能挑起难以调和的争端。

但实际上,生活中细枝末节的个人习惯,也不会因为双方相处时间增长而日渐消弭,有些时候,甚至会因为日夜的量变积累产生本质变化。毕竟人们生活中,最基础的事情无益于衣食住行,这些每时每刻都会发生的事情,将有机会每时每刻制造摩擦。

当你有一天吃过晚饭,刚想窝在沙发里看看综艺、玩玩手机的时候,突然发现门口鞋柜里堆着数不胜数的脏袜子,那对于一个喜欢干净的人来说,将是怎样一种怎样的触怒。

喜好干净的两个人在一起,无疑会让自己的生活更为光洁,不拘小节的人恋人间相处,也不必在为打扫卫生的问题发生摩擦,也就是说两个习惯相仿的人生活在一起,将产生更多的认同感,不会经常性因细节问题发生摩擦。虽说生活中勺子难免碰到过沿儿,但频繁的摩擦肯定难以起到情感摩擦剂的感觉。

情感专家笑言,其实看一看祖父母辈的生活就能发现,多数家庭都处于一种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结构,女方总是对男方言听计从,日常只负责料理生活琐事,在家庭大事上也缺乏商量,都由一人拿主意。

这便是包办婚姻下忽视人与人之间共鸣造成的隔阂,也是当时时代背景下造成的家庭环境,有的老两口甚至一辈子没有共同语言,每天的交流不过是柴米油盐,老汉讨厌老太太跳广场舞时的吵闹,老太太厌弃老汉下象棋的枯燥。

可以说,共鸣是双方走在一起的粘合剂,也是婚姻生活的润滑剂,往小了说因为共鸣存在才让人与人之间有了血缘以外的联系,往大里说共同的信仰和国家情怀,才让一个团体团结一致。爱的释义中,本就包含包容与理解,而包容与理解正是源自于你和ta之间的不言而喻。

也许你只是觉得这样的关系很黏人。但你不知道,这背后其实就是一种关系里的怕。这就是我们这一讲要说的——“融合共生”。

在亲密关系里,“我”和“我们”之间,存在着一种永恒的张力,让两个人相互牵引。这种张力是怎么产生的呢?

爱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共振器,它会让人们对自己所爱的人感同身受,两个人变成一个共同的情绪单元。

你的痛苦会变成对方的痛苦,对方的快乐会变成你的快乐,同样,你的喜怒哀乐也会影响对方。

这种感觉,会让人有强烈的归属感。而代价是,人会很容易被对方影响,受对方的限制。

从“我”到“我们”的过程像是自我交换的过程,一个人拿出一部分自我,来和他人的一部分交换。这本身就是爱的神奇之处。

可是,如果一个人对亲密关系感觉到不安全,让怕主导这段关系,那就很希望对方能跟自己更亲近,以确认对方不会离开自己。而让对方不会离开的最好方式,就是把自己和对方变成同一个人。

按照精神分析的说法,在婴儿期,婴儿和他的依恋对象——母亲,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慢慢长大了,人们才意识到,自己和母亲不是同一个人。

自己的身体和母亲的身体、自己的需要和母亲的需要、自己的想法和母亲的想法、自己的感受和母亲的感受并不相同。这时候, 分离就开始了,人会觉得孤独。这种分离一直伴随着每个人长大的过程

有时候,当人们进入一段亲密关系后,这种融合共生的欲望会重新出现。

我就见过一对夫妻,丈夫的公司裁员,一边在家休养,一边找工作,他的情绪很低落。妻子尽心尽力地支持他,但也受了他情绪的影响,两个情绪低落的人,让家都变得很压抑,很没有活力。

有一天,妻子从工作中遇到了一件好事,她想回家告诉丈夫。本以为丈夫会为她高兴,谁知道丈夫看到她高兴的样子,反而有一些生气。问他为什么生气,丈夫说:“我每天都这么不开心,凭什么你自己那么高兴!”

这就是融合。当丈夫自己陷入情绪低落时,他希望妻子也有和他同样的情绪。他需要一种特别的感同身受,让他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哪怕这种感同身受,会让他自己更难从低落的情绪中走出来。

融合所要求的“你得和我一样”的感觉,也许缓解了孤独,却让两个人都死死绑在这样的关系中,失去了自我的空间。

我曾经在商场里看到一对夫妻在挑窗帘。

丈夫说:“我觉得这种蓝色的窗帘好看。”妻子说:“这个也太土了吧。我觉得还是这种条纹色的好看一些。”

丈夫就很生气:“你的审美呢?你知道什么是好看,什么是难看吗?”妻子也很生气:“我审美怎么了?你去问问人家,有谁家里买蓝色窗帘的!”两人就开始吵起来了。

我相信这种争论挺多见的,仔细听他们的对话你会发现,这对夫妻很有意思。当出现差异的时候,他们不是正视和处理这种差异,而是否定这种差异,并因此否定提出差异的人。

这种否定的背后,其实是渴望融合,害怕分离。 越是亲近的人,越希望对方跟自己一致。人们从这种一致里,找到了特别的安全感。相反,如果有不一致,人们就会有不安

在亲密关系中,融合的需要会发展出两种倾向:

这种关系的逻辑是“因为两个人是一体的,所以对方应该听我的。对方应该符合我的想法,否则我就会生气,要用我的方式来纠正对方的行动、感受和想法”。

用这种策略的人会非常强势,容不得别人和自己不同。他们的本意是希望通过这种一致性,让两个人联结得更紧密,却经常因为这种强势,把对方赶走。

因为两个人是一体的,我就都听对方的。我压抑自己的需要、愿望和想法,把两个人之间的差异当作是危险的事情,从而来保持两个人之间的一致性。

用这种策略的人,经常会有很强的依赖性。这种依赖不是指生活上的不能独立,而是情感上的依赖。这样的人会取悦别人,会回避矛盾和冲突,维持表面的和谐。

有时候,这两种融合的策略混杂在一起。讨好和服从也可以是一种隐秘的控制,像是在说“我都把自己放得这么低了,你就应该照顾我,不应该离开我”。通过内疚,来让对方跟自己一致。

我见过一对情侣。恋爱的时候,男生对女生无微不至。每天骑自行车到公司门口来接女生下班。业余时间,也总是来找女生,想方设法地想要跟对方在一起。

在恋爱初期,这种依赖被解读成了恋爱的甜蜜。可是慢慢地,女生开始觉得有压力。那个男生总是帮女生做各种事情,全然不顾女生需不需要。每天出门的时候,他都会帮女生系好鞋带。女生说,不用了,我自己会系,可他还是坚持。

同时,有时候讨论事情,男生也觉得女生应该跟他想的一样。如果女生表达自己的意见,他就会觉得受了威胁一般暴跳如雷。

心平气和的时候,女生也会跟他说:“我们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很正常啊,为什么一定要一样呢?”

男生却说:“我们在一起了,当然是要心心相印,否则怎么算在一起呢?”

有时候男生会给女生打电话,如果发现电话占线,他就会一遍遍不停地拨。有一次,女生刚挂断电话,男生就打电话过来了,很生气地质问:“你给谁打电话呢,我都记着时间,已经打了26分钟了!”

这让女生非常难受。她说,我需要一些个人空间,可是每次提,男生都会觉得不可思议,紧接着就是怀疑我是不是不爱他了。

在这段关系里,男生既是控制的,也是讨好的。男生这种占有的欲望,让他们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有压力。

后来两人分手了,这个男生还不停地去找那个女生,给女生打电话,到女生的单位去。

男生哭诉说:“我对你这么好,你怎么舍得离开!”“我这么关心你,你对得起我吗?”这个男生看不到的是,正是他这种融合的需要,让两人越走越远。

也许你会问,难道不应该和爱人更亲密一些吗?融合和亲密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让我用房子来作个比喻。如果你把亲密关系想象成两个人共建的一所房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房子当然也是一种限制。本来你的行动范围是无限宽广的,有了房子,活动范围就只能限制在房子里了。

人们愿意接受这种限制,一方面是为了遮蔽风雨,另一方面也是让自己有一个归属 。可是,如果房子太狭小,一间屋半间炕,人在里面就会觉得腾挪不开,就会觉得难受。

如果你和家人的关系太过紧密,别人的感受变成了你的感受,别人的情绪变成了你的情绪,你就失去了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你就会觉得这样的关系缺少空间,就像生活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一样。

这时候,人们会想方设法走出狭窄的房间,离开这种融合的关系,重新去找回自我的自由。

讲到这里,你就知道了好的亲密关系的标准,那就是既亲近,又给彼此空间,而不是把彼此绑得密不透风。就像一个作家说的:“好的爱情,只会发生在两个独立自主的自由人当中。”

思考题

你是否见识或经历过这种“融合共生”的关系模式?你在其中的感受如何?你觉得这种关系模式是怎么发展出来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说说你的想法。

划重点添加到笔记

一、恋爱是一种价值匹配

你必须要明确的一点是成年人的恋爱其实是一种价值匹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有价值相匹配才能触发喜欢的因素,否则俩人就像两条平行线一样的距离,永远不会交集。而价值越匹配的感情就会相处的越久,反之当不匹配的时候就会分开,没有人愿意当傻子没有人会心甘情愿的陪别人长大。

二、爱需要边界感

很多人在谈恋爱的时候喜欢过度依赖别人和纵向插手管别人的事情,并且以被爱或者爱的名义来诠释。但实际上这是一种“病态”的亲密关系,只会让别人听自己的这些都跟自己内在不够完善有关。一个人的内心越强大,越成熟对于自己的边界感会更加敏感清晰,会更加清楚的知道哪些是自己的问题,什么是别人的问题。“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不会像孩子一样依赖别人。”自己的问题自己处理,不会去想依赖别人帮我们把这个问题解决。

三、恋爱时不是因为更爱而变成弱者,是因为不够从容变成弱者

很多人在恋爱时,总是感觉患得患失,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去谈恋爱,没在一起的时候又非常想要在一起,在一起了却不知道怎么经营感情,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因为你仍留在在“你确实获得了期望的恋爱体验,但是全看对方怎么做。”在一段感情中,难免会有一方占据主导一方是被动的局面,很多弱者都会觉得自己是因为更爱对方,所以变成了弱者,但实际上是因为自己不够从容变成弱者。

四、谈恋爱就是一件很累的事情

生活不如诗,爱情也不会像电视剧、小说中那样甜美。事实上,谈恋爱很累,所有人都累,不是你一个人累。因为谈恋爱本身就是一件特别麻烦的事情,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想要的恋情永远都存在于剧情当中,因为恋爱生活会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打击让你明白,恋爱是件很麻烦的事情。

五、爱情是一场价值交换

这世上真的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双方能彼此走到一起,必定有某方面在当时给对方带来了吸引点。一段感情关系中,双方能给对方提供的价值也不尽相同,可能是精神上的,例如让对方欢喜或者激动的某种情绪价值;也可能是物质上的,例如你有车有房,给对方带来物质有保障的安全感和优越感。无论能够给对方提供到什么价值,这都是一场近乎等价的交换。

六、爱情讲门当户对门当户对

双方保持同频共振,是维持感情关系的王道。爱情是一场长跑,长跑过程中,难免速度有快有慢,不能保证两个人时刻同步。如果长期有一个人始终跑在前头,TA迟早有一天会疲累。久而久之,你们之间的共同话题会越来越少,继续下去的感情也会味同嚼蜡。为避免这种情况,爱情长跑中,需要一个人拉另一个人一把,让双方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七、爱情不要以为对方知道

爱情中很怕内心戏,很怕“我以为你知道你懂”。一定要多开口,多开口,千万不要以为你们感情好心有灵犀,或者以为你一个眼神对方每次都能Get到。这样,你很容易会陷入失望,因为对方真没你以为的那么神仙。一旦对方没能满足你的心理需求,你就会负面情绪,然后迎来的可能就是争吵。

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这样两起惨剧:一起事件发生在拿破仑的军队入侵西班牙的时候,一支部队行军经过一座桥,军官喊着口号,士兵们迈着整齐的步伐,突然,桥的一端断裂了,所有人都被抛进了水里,很多人淹死了;另一起相似的事件发生在俄国圣彼得堡,同样是部队经过桥梁,桥发生塌陷,桥毁人亡。后来,人们找到了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共振。

桥梁有自己固有的振动频率。当许多人迈着整齐的步伐经过时,脚步所产生的作用力也有一定的频率。当这两个频率接近或相等时,就会产生共振,使桥的振动越来越强,直到桥梁本身的结构支撑不住,就会酿成上述的悲剧。为此,世界各国的军队都有一个规定:部队过桥时不能以整齐划一的步伐通过。

你可能会问:那我们平常过桥时为什么不会发生共振呢?那是因为,平时通过桥梁的行人和车辆的频率是杂乱无章的,不存在统一的节奏,这些振动彼此之间会抵消掉一部分,所以不会引起共振。其实,共振现象在生活中还有许多应用,比如荡秋千。在没有别人帮忙推动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仅靠自己就可以把秋千越荡越高呢?这就是通过不断调整姿势和角度,让秋千发生共振的结果。

共鸣的感情都是什么样的感情,个人总结成两种,一种是情感经历,类似的也就是所谓的感同身受,另外一种就是达到小说中那种理想的状态,浪漫的爱情故事。这两种都受到人们的欢迎,一种是感同身受,另外一种是理想所期盼。

第1种感情状态就不用说了,就是说。对方经历过的事情跟你说的时候,你回想起来你发现自己也经历过,你是不是找到了一种致命般的感觉,比如对方跟你说谈谈恋爱。没有发生哪些有趣的事情,呃,在出去玩的时候发生了哪些事情,然后你突然想起来,唉,自己和自己的女朋友也发生过这样的事,你就会和对方找到很多共同的话题,由这个话题去延伸,你们能聊很久,你们的关系会快速进展。

第2种就是理想中的浪漫的爱情故事,这总是容易让人动容的,比如说有一个朋友跟你说啊,他跟自己的女朋友历经千辛万苦才在一起,对方的父母反对,对方的亲人反对,对方的同事反对,然后还有一些小人在旁边下刀子,反正就是这段感情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但是他仍然相信着对方,然后也愿意去努力最终修成正果,你肯定也觉得这个爱情真的好浪漫啊,这正是自己所期待的那种理想中的爱情,但自己又经历不了的那种,也会很是动容。

每个人情感经历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可以从其中找到一些共同的点,这些共同的地方,就是每个人都要走的路,比如说情感的发展状态简单分为几个过程,两个人刚刚认识,然后逐渐进展了。成为男女朋友,进入热恋期,进入过渡期,进入冷战期,进入瓶颈期,最终走向结婚还是分开,大致的过程不都是这样的吗。这些是一个正常恋爱所经历的过程,无论你是什么性格的人,你的另一半是什么性格的人,几乎都是这样的。

不是。

共情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共鸣是指物体因共振而发声,如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靠近,其中一个振动发声时,另一个也会发声。

共情是让人与人之间从情绪、认知、观念等建立“连接”,达成共鸣,让沟通更有效,达成共赢的局面。共鸣由别人的某种情绪引起相同的情绪。例如: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染了读者,引起了他们的共鸣。

正确共情

1、以共情的状态去和他人交流

如果我们想要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我们首先需要从自我的主观上面去提升自己意识。我们首先需要假装自己懂得共情。

这是我们进入共情状态的关键。假设我们对自己的爱人聊天,我们首先提醒自己去共情, 先进入爱人的状态和心思,了解她所思所想。

2、学会观察对方的行为‍

我们想要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我们还需要仔细去仔细观察对方的行为方式。我们需要认真看对方的动作,姿态,还有手势等各种各样的行为。

当你在观察对方的时候,你需要想象下自己在做这些动作会有什么感受。有时我们往往不太理解别人,往往是因为我们从未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对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375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