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家庭教育缺失,可能会出现什么心理问题?

孩子家庭教育缺失,可能会出现什么心理问题?,第1张

引言: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有些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怀,得不到父母的爱,内心是非常孤独的,而且也会变得非常敏感,这些孩子不仅要承受学习上的压力,还要去面对生活上的一些问题,比如和他人的人际交往,以及青春期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这些压力和困扰都是需要孩子自己去面对的,没有家庭教育的陪伴,就会让孩子成长为一个问题学生。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一出生父母就和孩子在一起,如果家庭教育的缺失,就会让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会导致孩子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或者学习习惯,对于孩子来说造成的影响是一辈子的。

家长要多了解孩子

有些家长只会给孩子提供物质条件,并不会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有些家长还会自认为孩子没有多余的想法,或者认为孩子会有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其实孩子的内心世界是非常丰富的,家长要注意去倾听孩子的心声。家长应该无条件的去接纳孩子所有的情绪,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让孩子信任家长才会让孩子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说给家长,家长只有真正的去了解孩子的想法,才能够知道孩子的行为代表着什么。

家长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家长也要多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要知道培养孩子其实要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生活当中很多教育都是潜移默化的,不过一个好的行为也不是自然人形成的,而是要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在这个过程中是能够让孩子的行为习惯变得非常的好,那么对于孩子未来生活和工作也都是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最后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的教育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一个人能够承担的,只有好的家庭教育才能够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氛围,这样才能够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摘 要:笔者在本次"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调研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既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笔者从单亲培养,隔代抚养和寄宿学校这三方面从对留守儿童监护方式上挖掘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表现。再从家庭结构松散导致儿童心理错位,家庭亲情缺失导致儿童情感饥渴,家庭榜样空白导致儿童行为偏失三个维度来剖析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最后笔者从家庭、学校、国家社会三方面来探寻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解决之道。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 缺失

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停滞在家中。近些年来,多数农民为了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而选择了外出务工,家中就剩下妇女儿童,有的甚至只有留年迈的老人和孩子在家中。这些留下来的孩子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城市里或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全国妇联2008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约3000多万。如此庞大的社会群体,他们的成长直接影响着未来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发展,而家庭教育功能的减退是导致这一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值得家长、校方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并共同寻求其解之道。

一、挖掘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表现

父母的爱和教育对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来说犹如源头活水,是塑造儿童性格、培养儿童情感、锻炼儿童意志的核心力量。在对蓝田县的调研中发现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之爱的缺失,家庭教育的不完整主要表现在监护方式上。故同监护方式对应,家庭教育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如下三种情况。

1、单亲培养

考虑到家庭经济收入和对儿童生活成长的照顾,在家需要有人外出务工时,一般会选择只由父母一方外出务工,一方留在家中。这就形成了一种隐性的单亲家庭。由于留在家中的一方不仅需要承担繁重的农务劳作,还要料理一切家务以及照顾儿童的日常生活。在这种情况下,谈及辅导儿童学习不论是从时间还是精力对于一方家长来说,都是一种极大的困难和挑战。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家长知识储备和文化素质的单薄,使得他们不能恰当地选择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学习和人格培养等方面都造成了诸多的障碍和困境。

2、隔代抚养

隔代抚养是父母双方同时外出务工,将孩子留给祖父母或是外祖父母来监护,由祖辈来承担孩子的成长和教育的责任。首先,鉴于老人身体状况、精力的充沛程度等对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各方面的照顾会有一些不周,而在农村的老人接受小学教育的还不到60﹪,而辅导孩子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次,祖辈和孙辈的年龄差距较大,对于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会有差异,交流和沟通时产生代沟也是不可避免的。留守儿童心理上出现的一些的困惑和性格上的变化,祖辈也不能及时发现并给与正确的指导,这样就容易使得留守儿童受到社会上不良之风的影响。最后,隔代教育最容易出现对孩子溺爱、纵容等问题,一味满足孩子的需要,放任甚至袒护孩子的错误。隔代抚养存在着以上的弊端,会让留守儿童形成不良的行为、无理的举动、不文明的言语等。

3、寄宿教育

在本次的三下乡暑期实践及对西安市蓝田县进行调研中,得知农村地区针对留守儿童现状,通过建立寄宿制学校来缓减和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不足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在寄宿制学校里,儿童的学习和生活都由老师来负责,但由于学生数量甚多,老师并不能面面俱到,有些老师甚至不会亲力亲为。一方面这种情况更加纵容孩子不良习惯的养成,受到社会不利因素的腐蚀,另一方面更激发了儿童对父母之爱的期望和渴求,造成心理上的一些伤害。

二、剖析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1、家庭结构松散导致儿童心理错位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不论是单方还是双方外出务工都会导致家庭结构的松散、不完整,使得儿童不能正常接受双亲爱的沐浴和教育的启迪。而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身体和心理重要的成长时期,对于自己身体的微妙变化、对于逐渐复杂的人际关系,儿童需要家长的耐心指导和正确教育。但单亲和隔代的教育都过于简单,沟通甚少,以及家长忙碌的生活和较低的文化程度种种都不能满足孩子成长中问题解决的需要。久而久之,留守儿童就会表现出孤独、敏感、怕事、软弱、寡言、偏执、不合群、抑郁自卑、甚至有攻击性的心理错位。留守儿童表现出的这些心理症状会随着年龄的成长也更加严重,甚至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任其发展也会演变成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

2、家庭亲情缺失导致儿童情感饥渴

家庭情感的缺失对于儿童情感的完整性有很大的影响,其中亲情饥渴是最严重的问题之一。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没有父爱、母爱或是单亲之爱的环境中,缺少与家长情感的互动和沟通,单项的、片面的爱都是不能满足青少年在成长期对爱的需求。而父母常年在外,唯一与孩子沟通的方式也就是通过电话,来简单地了解孩子的身体状况,学习成绩等,这就容易导致亲子关系的疏远,使得儿童的孤独感加重,他们也丧失了基本的归属感和依赖感。孩子又没有及时调节自己情绪和缓减孤独的能力,就会封锁起自己的内心,不愿意和父母进行沟通,使得感情出现空白,这就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情感饥渴"问题。

3、家庭榜样空白导致儿童行为偏失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无处不在地影响着孩子。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样的榜样常年不在身边,自己判断力又是有限的,这就很容易误入歧途,也会表现出一些不合常理,不符规范的行为。其一主要是因为留守儿童年龄的特殊性,他们正处于成长的他律阶段,自律意识比较薄弱。他们与自己的监护人的关系特殊,在没有严重的行为过失时,监护人管教松弛,甚至忽略留守儿童日常出现的行为偏差,如旷课、打架等。其二留守儿童处在从众心理的年龄阶段,作为孩子成长榜样的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就会不自觉的效仿社会邪恶的行为,以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故这种盲目追随不良行为的方式就会使孩子走上不归之途。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包括:

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不一致,孩子无所适从。

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形成孩子的依赖性。

家长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超过孩子的实际能力。

家长对孩子缺乏鼓励,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家长对孩子的情感教育缺失,孩子不善于表达情感。

家长对孩子的性教育缺失,孩子不了解自己的身体。

家长对孩子的社交能力培养缺失,孩子不善于与他人交往。

家长对孩子的安全教育缺失,孩子不了解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缺失,孩子不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前言:孩子的情绪常常是起伏不定的,这到底与什么有关呢,家长应该怎样才能帮助孩子的解决这样的问题。家长应该特别注意孩子心理的细微的变化,去感受孩子会出现这样情绪不稳定的原因。 表现一:“害怕”或“害羞”的情绪 幼儿园里的新生杰杰小朋友,非常开朗,活跃,和小朋友们相处得相当不错,是个适应性很强的孩子。不过,当和老师交流时,他就完全判若两人了:老师和他说话时,他就像做错事似的,马上将头低下来,眼睛一点也不敢看老师;小手不断地变换摆放位置,神情非常紧张的样子。 老师提问时,明明他刚才和同伴们一起已经大声把答案都说出来了,可是只要老师请他单独回答,他马上就脸涨地通红,说话也结结巴巴、一字一顿了,声音小得象蚊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其实他就是缺乏安全感,缺乏来自于老师的安全感。因此,他在老师面前非常不自信,总是小心翼翼、唯唯诺诺的,生怕做错什么。 引导原则: 抚爱式交流 当他与老师交流出现上述紧张表现时,首先:我装作“不知其然”的样子。仅仅用“摸摸他的头、蹲下来亲切地看着他、对他和蔼地笑笑”等肢体语言或者表情回应他的紧张表现,也通过这些间接向他传达“老师是友善的”这个讯号,以“淡化”其不安的心理。此时,我们若表现得很关注,或者用“语言”直接介入、问询的话,反而会促使其更加的紧张、不自在。 第一次这样做的时候,杰杰的反应是“戒备”的;而当我“第二次、第三次”依然向他如此传达友善的信号时,他也终于从半信半疑到完全接受了,他开始会用“微笑”回应老师了。 心理疏导 在请他回答问题时,走到他跟前去,不断地用眼神、语言、肢体动作鼓励他。当然,这种鼓励要包含着使孩子能够感受得到的真诚。不论他讲得对或者错,老师都尽量寻找闪光点肯定他。让他进一步体会到老师对其表扬的“真实性”。幼儿教育 不久,在老师面前,杰杰的紧张表现缓解了。回答问题从“结结巴巴”逐渐过渡到“完整的讲述”,而后“举手回答”且能“大声而完整地讲述”了。有时候,杰杰还会跑到老师面前:冲老师笑笑或者拍拍老师后又走开了。虽然他没有说话,但这一个很小的细节,就足以体现杰杰对老师的充分信任了。 表现二:外表强悍与内心脆弱 恺恺小朋友平时非常容易和小朋友之间发生冲突。只要未遂其意,他必定要用“拳头”来取得“胜利”,若老师指出其错误,他则常常用“仰天长啸”表示抗议或者直接“攻击”老师。 为什么小小的孩子会如此固执和偏激呢? 这一类孩子,往往家庭的氛围不和谐,或者家长的态度粗暴,教育方法不得当影响到了孩子。使孩子对任何事物都产生了戒备,抵触的心理,从而将这种心理也反应在了行动上。往往其外表的强悍反而更加证明了其内心的敏感与脆弱,也就造成了孩子“愤世嫉俗”的外部表象。 引导原则: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的确,由于缺乏安全感,会导致孩子:胆怯、畏生、敏感、内向而不爱交往、偏激而固执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的外部表现。 因此,对于这一类孩子,建议家长先从自身做起:从权威型家长逐步向民主型家长转变,逐步营造一种和谐,民主,讲道理的家庭氛围,充分发挥家长本身“榜样”的作用,逐步引导孩子养成平和,友善的性格与交往习惯。早期教育表现三:妈妈在与不在“大变样” 我班孩子小妤,对妈妈的依赖非常严重。在家时:和保姆阿姨在一起非常乖,一旦妈妈回来了,则粘着妈妈不放。送入园时,保姆送来园的时候,情绪很好,但是只要是妈妈送,小妤非哭得一塌糊涂不可:“我要妈妈,我要妈妈,妈妈不要走……”没有妈妈的场合,小妤是懂事、讲道理的;一旦妈妈在身边,小妤则相当任性,蛮不讲理,甚至大声哭闹了。 为什么妈妈在与不在的情况下,小妤会判若两人呢? 究其原因,是孩子所获得的“母爱”不够而导致的安全感缺乏。象小妤这一类宝宝,在平常生活中大有人在。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出现这种现象的比率日益增多。许多父母由于工作忙碌,常常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保姆看管。虽然说在物质条件上,孩子们并不缺啥,但是,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最关键的一环--母爱,却往往不能保证。早期教育 引导原则: 充分的母爱 尽管大量的零食玩具,漂亮的衣物都被家长用来作为传达或补偿“母爱”的方式,但是,恰恰是最重要的一点被忽视了:来自于母亲无微不至的触肤情感刺激,才是孩子安全感满足的基础;与孩子进行各种心灵的交流,才是孩子精神愉悦的先决条件。小妤的“症状”,是明显的“母爱缺乏症”,由于缺乏最直接的亲子沟通,导致孩子情感的不满足,引发了孩子的不安全感。致使孩子不能形成正确、正常的性格以及情绪情感,严重影响到孩子的情商发展。 给予无微不至的触肤情感刺激,是婴儿安全感满足心灵平和的基础,同时,母亲给予婴儿所需的各种心灵交流,也是婴儿精神愉悦笑迎生活的资本。为孩子购买一件新衣服,一个新玩具都是次要的,关键是要给孩子留下充分的时间,多与孩子游戏,交流,满足孩子情感的需要,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这才是至关重要的。早教网中国幼儿网小编总结:家长再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时刻的注意孩子的心理的变化,好正确的帮助孩子解决一些心理的问题。孩子缺少安全感会让孩子做事的时候没有信心主要的原因。家长通过上面的内容可以增强孩子的安全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383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