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疾病本来不该、也不会混淆。近年来,由于国外兴起了诊断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热潮,国内有些人也跟着起哄,往往把一些精神分裂症误诊成了双相情感障碍,害苦了病家。问题在什么地方呢在于误解了‘躁狂’的含义。‘躁狂’是manic的译文;译得不贴切,招来了不少误解。实际上,患者并不大吵大闹。他们的表现是情绪高涨,很愉快,很自得,往往自大,自以为很聪明、很能干。这个‘狂’,是指自大而已,并不是‘狂躁易怒’的‘疯狂’。他们不会无理取闹,不会冲动打人。一般不会殴打亲人,相反地显得可爱。用上海话说,他们很‘识相’,不像精神分裂症那样地不讲道理。 ‘躁狂抑郁症’是原来用的名称,它的特点是,一个时期情绪高涨兴奋,一个时期情绪低落抑郁。‘发脾气’并不是它的表现特点。有些家长或医生一听到患者‘发脾气’,就把诊断往双相情感障碍上靠,乱用‘情感调整剂’。有的医生或家长就以为‘情感调整剂’能够调整情感,动不动就用丙戊酸钠或碳酸锂。其实,这里有这么一个来龙去脉:当初发现碳酸锂能够治疗‘躁狂症’,就定名为‘抗躁狂药’。后来发现一些抗癫痫药(如丙戊酸钠等)也有同样的治疗作用,也把它们列入‘抗躁狂药’。再后来,发现它们不但对躁狂期的情感高涨、有平抑的作用,对抑郁期的情绪低落、也有治疗及预防作用,所以改名为‘情感调整剂’。其实,它们只对‘躁狂抑郁症’患者有治疗和预防作用,对其他疾病(例如精神分裂症)的情感没有调整作用。 在药厂大事宣传第二代抗精神病药能够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时候,有些医生也来凑热闹,把本来应该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病例、诊断成了双相情感障碍。给他们应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当然奏效。‘论文’出来了,职称也提了,问题就被搞糊涂了!他们还自圆其说地创造了‘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这种新名词。
是真的,科学家发现高智商的人,比较容易罹患精神分裂症或躁郁症。较比常人更易患精神分裂的原因,有可能是自己“想太多”,似乎也跟高智商所感受到压力更大的原因。
科学家在瑞典针对16岁男孩的研究发现,智力高的人比较容易患心理疾病。科学家相信,有创造力的天才比较会有疯狂的倾向,有创造力及聪明的人较常罹患。
精神分裂症与躁郁症。画家梵高以及作家杰克·凯鲁亚克都被认作是天才,但他们都展现出自我伤害的行为。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美丽心灵》里,诺贝尔数学奖得主约翰·纳什一生都在与精神分裂症对抗。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系的杰米森在年轻时被诊断有躁郁症,从此致力于研究及写作躁郁症相关文章。她的研究指出,瑞典16岁男孩里智力测验成绩较好的人,比较可能罹患躁郁症。她说,智商高的16岁男孩罹患躁郁症的几率是一般人的4倍。
在纽约举办的“世界科学展”讨论会上,学者讨论了超过20篇论文,指出高智商与创造力的显著关联性。
学者们引述研究:躁郁症与精神分裂症,与高创造力及高智商有明显的关联性。科学家目前还不清楚为何聪明的人较会有疯狂的思想或行为。
过去的研究指出,天才与疯狂的关联性大多是由一个特定基因DARPP-32所引起。人类中有四分之三的人遗传到DARPP-32基因的其中一个版本,该基因会加强大脑皮质的信息处理,来提升大脑思考的能力。
逻辑清晰。双向情感障碍或躁狂抑郁症,也被称为躁郁症,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脑功能失调引起的情绪经历和能力,双向情感障碍思路清晰是因其逻辑清晰。 双相障碍患者经过系统的治疗,在病情稳定后或者康复恢复期,其智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联想等认知功能与正常人比较无明显差异。
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意思就是这个疾病会有两极的表现;一方面是抑郁发作的表现,患者会觉得心情不好、情绪低落,然后觉得什么都没有意思,什么都不想做;动力缺乏,躺着不想动,觉得自己脑子变笨,思维很迟缓。
另外一方面就是躁狂发作的表现,心情特别好,很愉快,同时觉得自己很聪明,脑子反应很快,在这个基础上就会觉得自己能力非常大,整天忙忙碌碌,好管闲事等。
在双相情感障碍里,还有混合发作的表现,同一个病人在同一次发作里,有混合发作的表现形式,起伏非常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