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北京高考语文:高考选拔什么人才 作文

解析北京高考语文:高考选拔什么人才 作文,第1张

无论是议论文“说纽带”,还是记叙文“共和国,我为你拍照”,最令人眼前一亮的当属题目的选材。正值高考恢复40周年,高考选拔什么人才,为国家贡献怎样的接班人,这两道作文题给出了鲜明的答案

题型上,今年的高考作文仍然保持微写作三选一、大作文二选一的命题形式。大作文也延续了前两年“命题作文为主,议论文、记叙文分开,强调想象”的大趋势,可以说中规中矩,难度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大作文命题着力体现了对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纽带”无疑是一个与集体、社会乃至国际局势都有着密切关系的话题,学生要么对于家庭、班级的和谐有所体悟,要么对一带一路的战略有所了解,方能写出具体充实的文章。

“为共和国拍照”则是一个想象类的命题作文。与前两年的作文相比,想象未来的祖国是一个既有依据、又较开放的要求——不像“心中的英雄”那样已成过往,也不像“神奇的书签”那样天马行空。在写作中,学生必须要注意以小见大,在想象的场景中设计具体的人物和情节,不能把作文写成一篇空洞无味的赞歌。

未来网记者:今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题目设置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刘强:无论是议论文“说纽带”,还是记叙文“共和国,我为你拍照”,最令人眼前一亮的当属题目的选材。正值高考恢复40周年,高考选拔什么人才,为国家贡献怎样的接班人,这两道作文题给出了鲜明的答案。

“说纽带”一题,表面看只是对词语的解说;早在2005年,北京卷就出过“说‘安’”的题目。但它毕竟与以往大不相同,原因在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从题干材料看,“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纽带,让人想到“一带一路”这个重要的国家战略;“文化的发展”需要纽带,让人想到洋为中用、中西合璧的文化课题;“历史的传承”需要纽带,叫人联想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社会的安宁”需要纽带,叫人联想社会治理的创新与完善;“校园的和谐”需要纽带,又令人想起校园霸凌、校园风气等一系列社会热点问题……“纽带”的多义性让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但前提是学生的视野和情怀要跟得上这份选择。要谈出时代感,就不能只呆在教室里死读书,更要关注时代,关注国家,拥有广阔的视野。作为议论文,要展现逻辑性和思想性,又不能局限于搜集信息、了解现状,更要探求原因与价值,阐释利弊和方略,拥有当前时代和当下社会主人翁的责任担当。

2017年北京高考语文卷试题

“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一题,可谓是“中国梦”的具象化。设想国家在32年后的样貌,本质上是将学生放在“蓝图设计师”的位置,因此有没有自觉的担当精神,有没有厚重的家国情怀,从基础上影响着整篇文章的质量。今年参加高考的考生,32年后50岁,恰好是整个社会的中坚力量;这篇作文从某种意义上是对他们的警醒,提醒他们每张照片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此外,作为记叙文的专用题目,它的题干保持了一贯的指导性,“有叙述,有描写”,提示表达方式上要综合使用;“可以写宏大的画面,也可以写小的场景”,提示切入的角度可以大到国家、社会的整体面貌,也可以小到一顿饭、一辆车、一个人。这也提醒未来的考生,首先要走出教室,开放视野,关注时代与国家,拥有自觉担当的意识;其次,既要留意大的形势、动向,又要关注身边的小事,让对国家、自我的期许与责任具化在生活的点滴之中。

未来网记者: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整体上有什么特点

张卡特:整体上看,今年的试卷结构与前两年完全一致。题型、分值和分布都没有太大变化。值得注意的有以下一些创新点:

1、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选择了一个兼顾“人文与科技”的角度——文物保护技术,题目上将成语、诗歌与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起来考查,更加灵活,可圈可点。

2、文言选择了苏轼的议论文,诗歌考查了王维的山水诗,都和前两年的命题趋势一脉相承。宋代的古诗文是北京高考命题中名副其实的常客。

3、写作的整体命题形式没有改变,内容稍有变化;名著阅读的考点增多、形式明确。

未来网记者: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题型上有什么特点

张卡特:大阅读《根河之恋》是一篇以河流为重点的抒情性文化散文,这是北京自主命题以来考查最多的题材类型。题型上,2014年以前,北京高考的阅读题都以概括、理解、评价为主,2015、2016两年加入了更多赏析的要求。而2017年的题型则综合两者,把概括和赏析的要求结合起来考查,比例更加均衡。

除此之外,大阅读最后出现了一个和名著阅读有关的选择题,与文章内容联系不大,应看作名著阅读考点的具体体现。

除了在阅读中考查的选择题外,名著阅读还在微写作中进行了考查。将六本必读名著分散到三个小题中由学生任选,可以说也是在为学生降低难度,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感受深刻的名著与人物来进行写作。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与名著阅读的考点结合,今年的微写作在文体要求上显得比较模糊。学生更应该有意识地明确每个题目的写作任务:“简述情节并简要评论”的介绍性文段应当以清晰明确为佳;“以花喻人并陈述理由”的议论性文段应当以分析说理为主;“描述雕像及其意图”的则不过是一个略作变化的描写抒情性文段,应务力于优美动人。

以郊野福道的建设故事为线索。文章以郊野福道的建设故事为线索,展现人们在保护河流水系同时改善人居生活的辛勤付出和宝贵收获。《根河之恋》成为2017年北京市高考作文题,在文中所写到的大兴安岭,当地人如今特地建起一大片“根河之恋纪念林”,请游客种下树苗,目前那里已成为生态保护的标志林。《一只鸟飞过锦州》用“鸟的迁徙”这一别致视角讲述辽宁锦州的生态故事,以拟人化的描述将读者带入鸟类世界,展现出女作家特有的温度与细腻。

2017高考语文北京卷https://wenkubaiducom/view/59c40b2d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32作文题:

书面表达

6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纽带是能够起练习作用的人或事物。任性需要纽带凝聚。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都需要纽带。 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论文。

②2049年,我们的共和国将迎来百年华诞。届时假如请你拍摄一幅或几幅照片来显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你将选择怎样的画面?

请展开想象,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想象合理,有叙述,有描写,可以写宏大的画面,也可以写小的场景,以小见大。

5微写作(10分)

(1)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①《根河之恋》里,鄂温克人从原有的生活方式走向了新生活,《平凡的世界》里也有类似的故事。请你从中选取一个例子,叙述情节,并作简要点评。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条理清楚。

②请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之中选择一人,用一种花来比喻她,并简要陈述这样比喻的理由。要求:依据原著,自圆其说。

③如果请你从《边城》里的翠翠、 《红岩》里的江姐、《一件小事》里的人力车夫、《老人与海》里的桑提亚哥之中,选择一个人物,依据某个特定情境,为他(她)设计一尊雕像,你将怎样设计呢?要求:描述雕像的体态、外貌、神情等特征,并依据原著说明设计的意图。2017高考语文北京卷真题https://wenkubaiducom/view/59c40b2d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32及答案北京卷高考语文真题

在中国北方,有一片美丽的河谷湿地,河流静静流淌,曲水环抱草甸,岸边灌木丛生,山间白桦成片。最神奇的是,这条河摄氏零下58度依然在流淌,你相信吗?

乌兰其其格的一曲《呼伦贝尔的冬天》,告诉我们真有这样一个地方。“火车开到尽头的地方,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林场,崎岖的山路被积雪覆盖,常有小鸟嬉戏在树枝上,远处炊烟升起的时候,就能听见妈妈的歌唱。这里的人爱上这里,哪怕只有岁月茫茫,呼伦贝尔的冬天,我还记得你的模样,第一次看见父亲流泪,那一年我离开家乡。呼伦贝尔的冬天,你可记得我的模样,没有鲜花的季节,只有根河还在日夜流淌……”

“根河”,蒙古语意为“清澈透明的河”。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北部,发源于大兴安岭北段西坡,自东北向西南流经根河市、额尔古纳市和陈巴尔虎旗,汇入额尔古纳河 ,继续前行汇入黑龙江,成为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河。

根河市是呼伦贝尔市下辖的县级市,以河命名,以冷著称。年平均气温-53 , 历史 上曾出现过摄氏零下58度的最低气温记录,这项数据至今没有被打破。

它是中国最冷的城市,素有“中国冷极”之称。由于气温极寒,每年9月1日开始供暖,持续至来年6月1日,夏季最短时间只有个把月。

上午从黑龙江哈尔滨开车出发,走绥满高速,转国道332线,一路听着《呼伦贝尔的冬天》那优美的旋律,我们在太阳落山之前到达根河。

夕阳西下,温暖的阳光洒向地面。这里地处边陲,小城古朴安详,没有大都市的喧嚣和繁华热闹,安静低调的得像被人遗忘的世外桃源一样。

美丽的根河由东北方向蜿蜒而来,从市区东面和南面流过,向西南而去。室外气温已是零下30度,但宾馆房间里温暖如春。

清晨,小城在冉冉升起的炊烟与晨雾中苏醒,若隐若现,一片迷蒙。我们驱车来到市区东北部的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一睹“不冻河”的风采。

景区大门前面,矗立着一座尖状的玻璃塔,上面写着“中国冷极”,还有“-58 ”的标志。

这里是根河与几条河流交汇形成的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形平缓开阔,面积巨大,一望无际。除了河流、浅滩、湿地、灌木,还有大片的草原和原始森林,以及各种珍稀动植物。

这里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丹顶鹤繁殖地,也是世界濒危物种鸿雁的重要栖息地,每年从这里迁徙停留的大鸨和小天鹅的数量分别占全球总数的近两成。

这里是中国目前保持原状态最完好、面积最大的湿地,被誉为亚洲“第一湿地”。多条河流从这里蜿蜒流过,形成了壮观秀丽的湿地景观。

传说中的根河湿地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汽车 在景区道路婉转前行,四周景色,尽收眼底。连绵起伏的群山,纵横交错的河流,浩瀚无边的原始森林,都被白雪覆盖。雾凇挂满枝头,树下银装素裹,在阳光照射下,晶莹剔透,美丽动人,如一幅银色画卷呈现在世人眼前,冬季的根河源湿地就是一个晶莹的世界。

时间仿佛在这里静止,大自然在这里尽显冬日之美。这是一个远在天边、融入自然、充满诗意的净土,是一个曾经轰轰烈烈、而后归于寂静的圣地。

沿着木栈道,我们登上景区最高的观景台,俯瞰“冷极湾”景色。时间已是12月中旬,北疆大地早已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大小河流,皆成冰冻。

但眼前的根河,却依然潺潺流动。河水清澈见底,水中绿草莹莹,河面上雾气蒸腾,偶尔有直径几米的圆形浮冰,逆向旋转,缓缓漂流。

河畔的森林树枝挂满冰霜,原始森林中翠绿的樟子松和银白色的雪形成鲜明的对比,形成美轮美奂的雾凇仙境。

这就是那条无论气温多低,多少年来从未结冰、日夜流淌、令人称奇、不可思议的根河。到底为什么?有人说,根河的这一段,地表有大量地热存在,地下又有泉水不断涌出,所以即使在寒冷的冬天,河水仍然会日夜流淌。不仅不结冰,还会生长大量水草,形成独特的冬日景观。我不知道这个说法是不是科学,只觉得百闻不如一见,真的不虚此行。

离开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我们驱车一路向北,去参观冷极村,体会冰雪天路的寒冷与激情四溢。根河与公路同行,沿途是中国最大的原始森林——大兴岭林区。

冬日的大兴安岭展现出极寒地区独有的冷峻之美,犹如一件巨大晶莹、奇伟壮观的艺术珍品。抬头远望,漫天皆白,那连绵起伏的群山,像蜿蜒的白色巨蟒卧在天边。公路两边是茫茫林海,一棵棵参天大树,因为包裹了厚厚的冰雪而变成了形状各异的精灵,有的像塔,有的像球,有的像猿猴、有的像幽灵,千奇百怪,令人叹为观止。

没有风,天地间一片寂静。似乎有人大喊一声,那满天的雪便会“扑簌簌”滚落下来。阳光恰好在这个时候劈头盖脸而来,金丝缕缕,灿烂辉煌,使得原本已经非常饱满的雪韵又凭空添上了几分雍容与华贵的气质。缀满白雪的枝头,放射出一种晶莹剔透的精神,在蓝天映衬下,显得格外夺目和摄人心魄。偶尔看到觅食的动物,有跳跃的野兔、疾驰的狍子,还有滑翔在树丛里的野鸡和飞龙。

“中国冷极村”距根河市区55公里,是距离冷极点最近的一个村落,这里没有夏天,春秋相连,是中国最寒冷的地方,只有二十几户居民,他们自称是“冷极人家”,说中国的圣诞老人每年就是从这里出发。

每家每户一个小院,一色的红砖瓦房,房顶的烟囱冒着白烟。窗户上贴满红色福字,院中挂满的红灯笼充满了浓浓的年味,随时随地感受到节日的气氛。

在“冷极人家”的卧室中,有一面七八平方米大的火墙,旁边还有烧得热乎乎的火炕,这种立体取暖方式让整个屋内温暖如春。屋内设施颇有特色,摆的是上世纪的旧家具,墙上点缀的是样板戏的粘贴画,连衣服挂也是用树枝做成的,而热情好客的主人瞬间让大家找到家的感觉。坐在热炕头上,吃一顿自己种植的没有污染的农家菜和森林中野生的蘑菇、野果,还有碱面大馒头、大炖菜,原汁原味的太阳的味道。

冷极村有着非常热闹的冬季项目体验。游客可以滑冰车、锯木头、劈柈子、打雪仗、堆雪人,坐狗拉雪橇,乘马拉爬犁, 还可以体验“泼水成冰”的乐趣。

拿个容器装上水,往空中猛的一泼,水直接在空中就结成雾一样的冰,非常刺激!偶尔飞驰而过的雪爬犁搅起满天雪花,场面宏大,蔚为壮观。

冬季的根河风景美不胜收。离冷极村不远的地方,有一个以狩猎和放羊驯鹿为主的少数民族乡——敖鲁古雅。在这里,居住着神秘的鄂温克族。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是我国三个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最后一个狩猎部落,是我国唯一人工放养驯鹿的地方,猎民至今还保留着古朴独特的狩猎生活和生产方式。

敖鲁古雅同样地处林区,村子周围全是树,树上挂着雾凇,活泼憨厚的驯鹿在林中成群游荡。走进敖鲁古雅,仿佛走进童话之中。走进木屋喝一杯热茶,你会被淳朴的鄂温克人的热情所感动。

如精灵一样的驯鹿,长着马头、鹿角、驴身和牛蹄,毛色淡灰或纯白,体态高贵,温顺优雅,人称“四不像”。鄂温克人家家户户放养驯鹿,像家人一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

很多人会觉得驯鹿眼熟,是的,圣诞老人从天边所至时,就是它昂着漂亮的犄角拉着雪橇奔腾而来的。

鄂温克族的爬犁,就是圣诞老人的坐骑“驯鹿”。游客们在这里可以与驯鹿亲密接触,性格温和的驯鹿不会顶人,可以放心的喂食拍照。

回到市区,又是黄昏,我在根河岸边徘徊。大千世界,银装素裹,根河水缓缓流淌,远处传来《呼伦贝尔的冬天》的歌声,马头琴悠扬的声音好像在诉说。

独自一人在厚实的雪地上漫步,随意放任自己的心情。没有喧嚣,没有忧愁,仿佛这流淌的根河水能把心灵洗涤一般,真是一种无尽的享受。

作家叶梅在《根河之恋》文章中说,地球上如果没有河流,也就没有人类,人的踪迹总是跟河有关,又总爱把河水比作乳汁,将家乡的河称之为母亲河,给大河小河赋予了生命源泉的意味。她说得真好!

(2020年12月21日)

随着2017年高考语文科目的结束,家长和考生最想知道的无非是高考语文试题的答案,下面我为大家提供2017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的试题和答案,供家长和学生们参考,祝愿应届高考学子取得理想的成绩。

22作者在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请根据文意,说明“这河的深奥”的含义,“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6分)

答案:“这河的深奥”有三个方面的含义:(1)根河的生命力以及养育两岸万千生物的伟大(2)以玛利亚,索为代表的鄂温克人停止传统的打猎、伐木活动,转为守护驯鹿看护森林,与森林河流和谐共处。(3)鄂温克人搬下山,将更多的空间留给草木以及驯鹿等动物,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

“抵达不了”的原因是我们是山外的人,匆匆来去,无法深刻体会鄂温克人贴近森林河流生活的丰富经历和思索。

表达了作者对森林河流的敬畏和对鄂温克人转变传统生活方式、保护自然的敬意。

23文章叙写了玛利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请分别概括他们各自“根河之恋”的表现。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6分)

答案:玛利亚索的“根河之恋”表现在放下打猎的生活方式,守护她热爱的驯鹿。

乌热尔图的“根河之恋”表现在通过文学讲述根河和鄂温克人的文化。后来辞去京官回到故乡亲近身体里的文化血脉,并完成《呼伦贝尔笔记》等作品,表达对故乡的眷恋和报答之情。

走出山林的人们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把更多的空间留给森林河流和驯鹿等,努力与以往生活方式道别,并以欢乐的态度与未来接轨。

这样的构思让文章结构清晰,不同于鄂温克人都以不同的方式爱着故乡,与森林河流和谐共处,一起呼应文章主旨和题目“根河之恋”。

24鄂温克人与根河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对经典作品中环境与人物的联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观园是《红楼梦》中人物活动的一个主要场所。正是这个众姐妹诗意生活着的“世外桃源”,造就了贾宝玉力求摆脱世俗的叛逆性格。

B《边城》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湘西小镇茶峒。山明水净的湘西风光,映衬了翠翠、爷爷、傩送等人物心灵的澄澈纯净与人性的善良美好。

C《红岩》讲述的是在黎明前的黑暗里***员在监狱中艰苦卓绝的斗争。牢房的阴暗、刽子手的凶残,突显了革命者信念的坚定、意志的坚强。

D《阿Q正传》写的故事以辛亥革命时期的未庄为主要场景。赵太爷、假洋鬼子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对阿Q的压迫和欺凌,是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重要原因。

此题答案为 A

以上为2017北京高考语文试卷部分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

根河之恋不能划分层次。《根河之恋》是一部努力写出云南独特性的散文集。在该书中,作家始终立足个人行走的真实感受,把自然地理、民族历史、习俗传说、生活方式、生命活动、情感命运等交融在一起,并在其中穿插作家家乡的风土人情和云南诗人作家的创作和命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390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