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传记怎么写?

个人传记怎么写?,第1张

1、写前应详细准备材料如书面材料和调查的一手资料。

2、小传要求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要保证材料的准确真实。

3、动笔时,要恰当组织材料,一般以时间为线索,用顺序手法写。

4、在表达上以记叙文为主,有时也可适当插入讨论。

5、由于小传篇幅有限,要选取最经典的事例。

温性提示:

人物小传基本上采用客观叙述的方式,切忌作者主观色彩过强的大段评论,要保持全面,客观,公正的态度。

范文:

人物:梅尔文

家庭情况:独自居住。没有压力。没有牵绊。

教育和能力:高等教育。勤奋。有想象力。能说会道。

职业或生活方式:写爱情小说。

个性特点:乖僻。强迫症。在没有意识到后果的情况下,做出残酷的事来。

主要兴趣:他自己和他的病痛。

人物:卡罗

家庭情况:单身。她的小儿子有健康问题。住得离她妈妈很近。

教育和能力:并未受太多教育,但是聪明并且口才很棒。

职业或生活方式:服务员。渴望社交生活和罗曼史,但是因为儿子的病,面临很多困难。

个性特点:极负责任。体贴。独立。伤感。

主要兴趣:她的世界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孩子,但是她渴望有更多的经历。

就象设计第一动作时所做的那样,一个简单的清单列表方式,就能让你记住许多细节,而不必为每个人物都著书立传。如果有些细节你不太喜欢,修改它的工作会变得又快又简单。

人物传记的真实性是人物传记的生命。“志属信史”,志传和史传一样,必须真实可靠,符合历史事实。对人物的记述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是一,二是二,功是功,过是过,不虚构渲染,不隐恶扬善,不拔高溢美,不贬责降低,据事“直书”,做到人真、事真、言真、情真、形象真,以真取信,以真感人。只有做到“情真而不诡”,“事信而不诞”,才能有益于人,传之久远。怎样保证人物传记的真实性呢?一、广集资料,反复考证。要使传记真实可信,首先必须全面搜集、占有丰富翔实的资料,使传记所反映的人物生平事迹准确无误,完整无缺。这些资料一般包括五个基本方面的内容:

  (1)人物的姓名、性别、籍贯、民族。

  (2)人物的生卒年月。

  (3)人物的学历、简历、党派、职务。

  (4)人物的贡献功绩、科技成果、著作。

  (5)能反映人物思想风貌本质特征的典型事件。

立传人物应该盖棺论定。当真能盖棺论定倒也好办,难就难在盖了棺而论难定。

  论难定而偏要为之立传,可见此类人物影响较大,牵涉面也较广。这种论难定的人物传记,是地方志人物传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为这些人物立传,尤应小心谨慎。笔者曾为此苦思冥想,斟酌再三,得此类人物传记写法三议,谨记录于下。

  一、观 点

  人物传没有观点,便成为一纸履历表,失去“评说一方人物,激发千秋爱憎”的作用。如果说,人物传的资料是“画龙”,那么,观点便是“点睛”之笔。龙无睛则不活。然而,“盖棺而论难定”的人物的“睛”偏偏不好点。兴之所至,信手点去,必然失之轻浮;恨之所至,横加贬责,难免有失公允;爱之所至,纵情讴歌,恐怕有失偏颇。

  传记的观点,就是作者对传主的评价。这种评价不宜有先入之见,不宜有门户之见。不能简单地从历史的进程中归纳出某一个观点,再用这观点来指导历史人物的立传。因为历史学中形成的观点是经过概括提炼和抽象化的,是逻辑思维的结果。而人物即使是已经仙逝的历史人物,也都是或曾经是活生生的。他们按照历史提供给他们的条件演出他们自己的活剧,而不是按照当代学者的某种历史观点去从事他们的活动。因此,写历史人物要了解相应的历史阶段发展的进程,要研究历史发展的规律,但不能用这种历史进程来套相应的历史人物的活动,不能用这种历史规律来代替相应的历史人物的评价。写历史人物,应该从人物的活动出发。确切地说,人物传记的观点,是传主自己用行动“写”出来的,而不是今天的修志者写的。

  历史人物的活动往往是复杂的,对他们的评价也不应该简单化。在撰写历史人物传记时,必须排除任何片面性的作法。所谓片面性,就是用传主某一方面的成就或劣迹来代替传主一生的活动。有人总喜欢把历史人物硬性划分为正面人物、反面人物,而且认为,既然是正面人物,就不应该有什么劣迹之类的东西;反之,如果是反面人物,也不应该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以陈元光为例,褒之者从“开漳圣祖”的观点出发,不仅否认陈元光有过镇压畲民的行为,而且几乎把他写成中国***民族政策的模范执行者;贬之者则一口咬定陈元光是“双手沾满畲民鲜血的刽子手”①,否认他在开发漳州方面的贡献。产生这种片面性的原因在于不能正确认识历史的复杂性决定了历史人物也必定具有复杂性的客观事实。人物都是多面性的。既然林则徐、陈化成可以既是民族英雄,又是农民起义的镇压者,为什么陈元光就不能既是“开漳圣祖”,又是畲民的镇压者呢?

  恩格斯在论及人物形象塑造问题时指出:“如果作者过分欣赏自己的主人公,那总是不好的。”②我们在为有争论的历史人物立传时,尤其应该注意,不要对传主“过分钟爱”。当然,也不应该“过分仇恨”。要十分注意历史人物好既好、坏既坏、非好既坏、非坏既好的、简单、片面的认识方法。

  二、考 证

  由于对历史人物观点不同,涉及相关传记时往往功说功有理,婆说婆有理。争论中又往往容易出现“死守”自己的观点,“咬定青山不放松”,打油“义无返顾”之决心。

  正如上文所说,观点应当是从事实中提炼出来的。因此,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能只靠对观点的宣扬、重复,而应建立在严密考证的基础之上。例如,关于薛令之是否到过厦门的问题,说到过者有之,说未曾到过者亦有之。笔者根据史籍的有关记载,结合厦门下张社薛令之墓的考古资料,以及福安薛令之家乡田野调查的情况,认为薛令之确实到过厦门,是“南陈北薛”的代表人物之一。当然,这一观点的提出,并不意味着关于薛令之是否到过厦门的问题以成定论。应当允许其他同志持不同观点,或提出新的观点。但是,坚持或提出自己的观点应该建立在史料考证的基础上,不宜无视他人的考证结果而一味固执己见。这样作是无益于学术讨论的深入进行的。

  在观点与考证的问题上,还容易出现另一种现象,就是用自己的观点对历史资料进行加工改造,任意取舍,这种作法也是欠妥的。陈元光的褒美者在相关资料的处理上就存在这个问题。传记《陈元光》把“保留至今一千三百一十多年而未被改变的火田村”的村名认定为“人们对其(指陈元光)艰辛创业永志不忘的见证”③。这实在是太勉强了。火田,指的是当时畲民保持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后人怎么会用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来纪念陈元光呢?据陈元光的《请建州县表》所说的“兹镇地极七闽,境连百粤,左衽居椎髻之半,可耕乃火田之余。”足以证明火田在陈元光开发漳州之前就已经存在了。看来,火田村这一村名纪念的并不是陈元光,而是在这里胼手胝足、艰苦创业的畲民。《陈元光》一文还写道,陈元光对待畲民,“既不派兵主动出击,更不寄以重兵的围剿”。这也和同文中的说法大相径庭。如果说“不派兵主动出击”,“结筏连渡,从间道袭击,追顽敌于盘陀之下,歼灭之”④当作何解释?陈元光战死的那次战斗中,“元光率轻骑讨之……步兵后期”⑤。前有轻骑,后有步兵,说是“不以重兵围剿”,恐怕难于服人。笔者丝毫没有贬低陈元光开发漳州的历史功绩的意思,只是不赞成爱屋及乌的作法,硬生生地把陈元光写成今天的民族政策的模范执行者。其实,只要不带有偏爱的心理,冷静地面对史料,就不难发现,一个“唐化里”的村名就足够衬托出陈元光的大汉族主义思想了---当然,这不能说是陈元光的错误,而是历史的错误。从史料考证的情况来看,说陈元光是“刽子手”恐怕有点过分;但说陈元光“对待畲族的态度是友好的、积极的、与人为善的”⑥也是令人难于接受的。

  观点决不能脱离史料。如果将人物传记的观点当作“是”,那么,史料便应该是“实事”,考证则是循“实事”以“求是”的过程。

  三、存 史

  《八闽通志》对陈元光的评价是很高的。但是,该志在关于陈元光的传说的文后,却附了一则遗闻:传说陈元光十分残暴,曾烹煮活人招待客人,等客人吃过之后,再拿出一双手,对客人说,刚才吃的就是这个人。作者在遗闻的后面又加了几句评论:“陈元光不是此种残暴的人,传说是不可靠的”⑦云云。

  同我们今天有些同志比起来,《八闽通志》的编纂者黄仲昭的气度就大得多了。尽管他对陈元光赞赏备至,可对陈元光镇压畲民、迫使畲民迁居深山的作法还是如实记载,甚至连一则骇人听闻的传说也作为附录保存下来。黄仲昭不愧是一代名家,可谓深知方志之用也。

  方志借存史以资治。人物传作为志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应该具备“存史”的功用。因此,在诸说纷纭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实某一种说法的可靠与否,作为传记的作者,没有权利轻易肯定或否定任何一家的观点,更不能根据维护自己观点的需要,对史料任意删取。在各级编志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同志,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否则,很容易给人造成利用工作或职务之便宣扬“私货”的印象。

  观点不同,经过考证还是无法求得统一的认识该怎么办呢?古人已经为我们作出示范。最恰当的解决方法便是存史。在表明自己的观点之后,不妨豁达大度地给各家的观点留下一席之地。最起码的,也应该把有关的史料如实辑录,而不去考虑这些史料的存在对于证实自己的观点有何种不利---就如黄仲昭所作那样。

  修志者要有“史德”。笔者以为,史德的最高境界之中应该有豁达大度这种情怀。

  以上三议,实为愚者千虑之得,之去真理也许相距甚远。敬请方家前辈赐教。

传记就是记录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名人事迹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传记的写法一般是介绍人物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及老年的成长经历(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末尾一般总述人物的功绩成败,也可以在记叙成长经历的同时加入一些议论。 写人记叙文以记叙人物的活动、经历、事迹为主,如人物传记、人物通讯、人物轶事等等。写人的记叙文重在刻画人物的性格,并通过这种性格的刻画来反映生活,表达一个深刻的主题。写人一般可以有如下几种方法:⑴,通过人物的肖像写人。人物的肖像主要指人物的外貌,包括人物的容貌、服饰、姿态和神情等等。肖像描写可以写人物的静态,也可以写人物的动态。⑵,通过人物的语言写人。人物的语言要充分个性化的,能表现人物的出身、教养、经历和性格,让人读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⑶,通过人物的行动写人。人物的行动要符合生活的本质,符合人物的性格发展的逻辑。可以选择具体的、富有特征的行动来显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⑷,通过人物的心理写人。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很丰富的,心理描写就是要充分揭示出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爱慕、思念、苦闷、痛苦、怨恨、惊恐、嫉妒等等。常见的心理描写方式有内心独白、思忆联想、梦境幻觉、动作暗示等。⑸,通过人物的活动环境写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人物的个性的形成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写好环境对表现人物的性格极为有用。⑹,通过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的方法来写人。根据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捕捉、挑选最具有特征的细节,进行准确、真实的描写,能够使人物的性格更鲜明、形象更丰满。通过相关人物的反映、评说,从侧面间接地烘托描写对象,可以起到睹影见竿的作用。侧面描写常常与正面描写结合运用。⑺,通过事件来写人。可以通过写一件事来刻画一个人,也可以通过写一件事来刻画几个人。写人的几种方法可以单独进行训练,也可以综合进行训练。如以下两篇(适当扩充) 闻一多(1899~1946) 中国诗人,文史学者。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 。后改名多 ,又改名一多 。生于湖北浠水。1912年考取北京清华学校,曾任《清华周报》编辑、《清华学报》学生部编辑,发表旧体诗文多篇。1920年7月 ,第一首新诗《西岸》发表,以后连续发表新诗。早期的诗,形式多为自由体,较为突出地表现了唯美的倾向和秾丽的风格 。1921年11月,清华文学社成立,为其重要成员。同年12月 ,在清华文学社作《 诗的格律研究 》 的学术演讲 ,次年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进行系统的新诗格律化的理论研究 。1922年去美国留学,学习绘画,进修文学,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和英国近代诗歌。其间创作、发表了《太阳吟》、《孤雁》等诗,表达对祖国的思念。还在《创造周报》上发表《〈女神〉之时代精神》等有影响的新诗评论。1923年印行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后,开始致力于新诗创作。1925年自美回国,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并成为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诗镌》的主要撰稿人。1926年发表论文《诗的格律》,提出新诗要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影响了不少后起诗人。 巴顿(1885~1945) Patton,George Smith 美国陆军上将。加利福尼亚州圣加夫列尔人。生于1885年11月11日,卒于1945年12月21日。毕业于西点军校和陆军军事学院。早期在骑兵部队服役。1916年参加美军对墨西哥的武装干涉。1917年,在驻法美国远征军中从事美军第一支坦克部队的组建工作 ,并参加圣米耶勒和马斯-阿贡讷战役。1940~1942年参加北非作战,先后担任坦克兵旅长、师长和军长 。1943 年7月升任第七集团军司令,参加西西里岛登陆战役。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率第3集团军转战法国、德国,进至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边境。德国投降后,任第15集团军司令兼巴伐利亚军事行政长官。重视坦克作用,强调快速进攻

1、如实地写出自己的经历,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

2、写自传的过程也是分析解剖自己的过程。应通过自己的思想变化,分析自己思想产生飞跃的原因,解剖自己的真实思想,并且寓理于叙事之中;

3、自传中的重要事件、受到的奖励或处分要详实,重要事件要说明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当事人,重要奖励或警告以上处分要说明授予或批准的机关、时间

传记的种类

一、自传体传记。这是某一个人物自己写的记载自己的生活经历的文章。记载自己前半生或大半生的生活经历的一般称为自传,如《马克·吐温自传》,爱新觉罗·溥仪的《我的前半生》等。有些是以记载自己生活中的某些片断或某一方面的经历为主,这一般称为自述,如《彭德怀自述》。

二、回忆体传记。这类传记的作者往往是被立传者的亲属、朋友、同事或部属,他们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回忆记载被立传者的生平与事迹。

三、采访体传记。这类传记的撰写人,一般与被立传者原来并无交往,或者是与被立传者相隔几代的后人,他们主要靠采访被立传者的亲友,搜集被立传者的各类资料,然后经过作者取舍、创造,形成传记。如罗曼·罗兰的《名人传》、魏巍的《邓中夏传》等。

四、自传体传记和采访体传记融汇在一起的传记。如闻名于世的瑞典**明星英格丽·褒曼和美国作家阿伦·吉伯斯合作写成的《英格丽·褒曼传》。

五、在传统的散文体传记外,还有一些特殊体例的传记。比如80后诗人、学者风来满袖所著的《被隐喻的四月——徐志摩诗传》就是我国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体传记。

cx330:

[]

。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05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