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的作者是()。A徐悲鸿B张大千C林风眠D李可染

《民间》的作者是()。A徐悲鸿B张大千C林风眠D李可染,第1张

C林风眠

林风眠,原名林凤鸣,广东梅县人。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常务理事。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导者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是中国美术教育的开辟者和先驱,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等。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

康桥月色

徐志摩本来与诗是,一无家族渊源,二无个人癖好,可是,在英国康桥大学留学期间,却一反往常,不写则已,一写不止,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暴发期。这时期他虽然写了那么多诗,现今零碎散见于一些报刊杂志的也仅二、三十首,大部散失掉了。但从尚能见到的有限的诗篇中,也还约略可以窥见徐志摩初期诗作的状况和他的思想印痕。

这时的徐志摩为什么象着了魔似的写诗,他怎么会暴发诗情的?

首先,与他当时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关,是他生活的康桥的环境触发了他的诗兴,点燃起他的创作欲念的。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吸烟与文化》)。因此,这时期,他创作了象《夏》、《夏日田其次,此时,他个人生活“照着了一种奇异的月色”。1921年秋天,他认识了“人艳如花”“才女”林徽音,徐志摩与她交往甚密,随后谈起恋爱,并有论婚嫁之意。于是,徐志摩在1922年3月向张幼仪提出离婚,认为他们不应该继续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结婚生活了。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这是徐志摩的单纯的理想主义,他在追求着一种理想的人生,他感到生命似乎受到“伟大力量的振撼”,他要发抒,他要歌吟,因此,象《情死〉、《月夜听琴》、《青年杂咏》、《清风吹断春朝梦》等表现爱情和人生理想的诗歌,也就构成了他这期诗歌的重要内容。再有,他所以倾向分行的抒写,是他接触了大量的英国文学艺术,拜伦、雪莱、济慈、哈代等的作品令他入迷。他吹着了这股“奇异的风”——欧风,他踏着他们的路,于是借助诗的形式,把他的思想感情“奇异”的表现出来。

因此,徐志摩对英国康桥这段生活分外留恋,他不无感慨,异常兴奋,他大量作诗,他这时诗情汹涌暴发的情景,在他的题为《草上的露珠儿》一首长诗中有所反映。这是迄今为止我们见到的他的最早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他当时的抱负和志趣,而且形象地传达出他的诗绪汹涌的状态,他开放创造的喷泉,他放喉歌吟,因此,他要做一个诗人了。 这些早期诗歌,总的是调子清新,情绪高扬,反映了“青春的呼唤,燃点着希望灿灿”(徐志摩:《春》)。同时,也开始多方探求新诗的形式,诗式比较多样,但尚未定型,有自由体,新格律体,也有西洋诗体,甚至还有无标点诗,但讲求音韵、节奏,格式的匀称和整齐,要求“声调流利好听,形式轻盈柔美”,这也正是徐志摩作诗的一贯追求。

英国康桥的生活固然使他迷醉,但思乡怀国之情缠绕着他,于是在1922年8月离开欧上,启程回国。回国途中,曾在新加坡、香港、日本稍作停留,经历两个月的旅程,于10月15日到达上海。

回国后,徐志摩开始了另一种生活。现实社会的纷扰,扰乱了他内心的平衡,有时还感觉精神上的烦闷和焦躁。于是他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诉之笔端,开始了文学创作的生涯。

《志摩的诗》

1922年秋徐志摩回国后,他的诗情没有中断,继续诗歌创作并公开在各种杂志上发表。《志摩的诗》是徐志摩自己编选的第一个诗集,集中篇什大都是1922——1924年之间的作品,这个诗集的出版,使他名声大振。在这本诗集中可以约略见出徐志摩在回国初年的生活思想状况,以及他所“泛滥的感情”。大致是:抒发理想和表现爱情的;暴露社会黑暗和表达对劳苦人民的同情的;探讨生活哲理的;以及写景抒情的。

他满怀英国康桥式的人生理想,期望在中国实现他的理想主义。《雪花的快乐》是《志摩的诗》开卷第一首,它可算作徐志摩早期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作者运用隽秀柔和的笔调,描绘了雪花优美的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雪花的快乐。诗的节奏轻快,调子舒展明朗,意境优美。

其它如《为要寻一颗明星》、《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我有一个恋爱》、《婴儿》、《多谢天!我的心又一度的跳荡》等篇,与《雪花的快乐》一样,者”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它们既是抒情诗又是爱情诗,表现了对人生自由的向往和对恋爱自由的渴望。要求人生自由、恋爱自由正是他的理想主义的内容,因此,这二者往往密不可分的交织在一起。然而,他的理想主义与中国的社会现实存在着距离和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与林徽音的恋爱结果遭到破灭,他所追求的理想的人生和理想的社会终不能实现,于是,使他忧郁、苦闷。因此,这些诗篇也程度不同地蒙上了悲凉的氛围,成了“苦闷愤怒的情感的无关阑的泛滥”(茅盾:《徐志摩论》)。这种消极悲观的思想情绪在那些小诗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如《消息》、《一星弱火》、《问谁》等。

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华,给徐志摩的生活和创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他与泰戈尔建立了友谊,泰戈尔给他取印度名素思玛(Susima)。5月底,泰戈尔离沪去日本,徐志摩与他同行,《志摩的诗》中的《沙扬娜拉》那首诗,就是逗留日本期间写成的。徐志摩擅长于抒情诗,同时也喜欢写泰戈尔那样的哲理诗。

《志摩的诗》中,有一些是描写贫富悬殊穷人痛苦生活的诗篇。这类诗数量虽不多,但内容比较充实,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的某一侧面,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意义。《志摩的诗》中还有一些写景抒情诗,比如《沪杭车中》。

这个诗集就整体看,反映生活的容量是不大的,内容的发掘是不够深刻的,思想感情也并非全是那么积极和健康。但从它的表现技巧看,“几乎全是体制的输入和试验”(陈西滢:《新文学运动以来的十部著作》)。诗的形式变化多样,有长诗,短句,自由诗,散文诗,更多的是对西方的诗式进行试验。这一时期,是徐志摩诗式的试验期,也是他诗歌技巧的磨炼期,他是在摸索和试验中显露出他诗人的才华和诗歌的独特风格的。

徐志摩作诗就十分注意意境,《志摩的诗》中大部诗作,形成他独辟的艺术境界,如《雪花的快乐》,作者把对理想的追求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从而化实景为虚境,创出了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

此外,他的诗歌具有形象性,可感性,这得力于他的丰富的想象力。他的想象和比喻不仅与众不同,而且,他能把看来比较抽象的事理,化为生动、可感、可见的具体形象,象《毒药》、《白旗》、《婴儿》是三首内含哲理的散文诗,他也使出了艺术想象的本领,依仗这种特别的感受力去描绘事物。

《志摩的诗》有它的特色,有它的成功,也有它的缺陷,也有败笔。撇开内容不谈,就以表现形式来说,洋味较浓,民族化不足,有的诗句显得生涩和矫揉造作,在韵式和韵的运用上也有不规整之处,诗的技巧还不十分成熟。

《翡冷翠的一夜》与《猛虎》《云游》

《翡冷翠的一夜》是徐志摩的第二个诗集,是他的1925至1927年部分诗歌创作的汇集。这一时期徐志摩的思想和生活发生了一个较大的波折。1924年4月,他在北京认识了陆小曼,并着了魔似的与她热恋起来,此事招致社会的非议和家庭的反对。但他俩全不顾这一切,可一时又难以解决,徐志摩在十分痛苦和矛盾的心情下,于1925年3月11日启程出国欧游,想暂时摆脱一下生活上的苦恼和困境。他在意大利的翡冷翠(即佛罗伦斯)住了一段时间,他将他的伤悲,他的感触,托付纸笔,写了不少诗,因此,这部诗集就题名为《翡冷翠的一夜》,这个诗集,除了有哈代、罗赛蒂等英国作家的译诗外,还有象《西伯利亚》、《在哀克刹脱教堂前》那样漫游欧洲时对异乡他国生活的感受。他也写了一不少爱情诗篇。《翡冷翠的一夜》,可以看作是记叙了当时他和陆小曼之间的感情波澜,他的热烈的感情和无法摆脱的痛苦。

1925年和1926年,中国的革命运动蓬勃兴起,五卅事件与三·一八惨案引起他的“愤慨”和“悲切”,为纪念“三·一八”,他写了《梅雪争春》,揭露了军阀屠杀无辜,连十三岁的儿童也惨遭杀害。在《大帅》、《人变兽》的诗篇中,暴露了军阀活埋伤兵、杀死人民的血腥罪行。他的思想起了“波折”,“流入怀疑和颓废”,认为现在是受罪时期,因此,不少诗篇失去乐观调子,相反染上了一层忧郁、失望、逃避现实的颓废色彩。他诅咒生活,赞颂死亡,要辞别人间去殉恋爱。想象奇特,思想灰暗。当然,这个诗集也还有少量调子比较积极明朗的诗篇。

这个诗集在艺术技巧上如闻一多说的“确乎是进步了”。对诗的形式技巧更加注意推敲,除了在诗式上更多样化,什么对话体,打夯歌、豆腐干式;既有叙事,也有抒情,他也醉心于诗的音节与格律。

在《翡冷翠的一夜》之后,徐志摩还出个两本诗集,一是由他自己编选,1931年出版的《猛虎集》,一是由他人编选,1932年出版的《云游》。这两个诗集中收录的诗歌,多数是徐志摩后期的作品。1927年后,徐志摩的思想经过“波折”,他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理想完全破灭,另一方面,他对工农革命又感到恐惧和抵触,他的思想陷入深深的矛盾和绝望。他这一时期创作的诗歌,大部与现实生活脱离,抒写他自己“微妙的灵魂的秘密”。有的诗歌无病呻吟,充满了悲观厌世的情调。而且,他的思想立场与进步的革命潮流相抗衡,他竟不顾诗歌艺术的基本要求,将赤裸裸的政治概念搬人诗中,用来攻击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他在极度幻灭和绝望的时候,又仗持尼采的哲学来鼓励自己。

在《猛虎集》和《云游》中,出现了内容和形式很不统一的状况,大部诗歌的内容是这样空泛和贫乏,但却越来越追求形式的整饬和美观,不论在诗行的排列,音韵的铿锵,节奏的明晰,用词的推敲上都较前几个诗集有了变化和发展。对此,茅盾有过很恰当的评论:“圆熟的外形,配着谈到几乎没有的内容,而且这淡极了的内容也不外乎感伤的情绪——轻烟似的微哀,神秘的象征的依恋感唱追求:这些都是发展到最后一阶段的现代布尔乔亚诗人的特色,而志摩是中国文坛上杰出的代表者”(《徐志摩论》)。

“跑野马”的散文

徐志摩不仅写诗,同时也写散文,在其全部创作中,其成就和影响更为显著的,除诗歌外,恐怕就要数散文了。甚至有人认为他的“跑野马”的散文比他的诗好。

徐志摩一共出版过《落叶》、《自剖》、《巴黎的鳞爪》三个散文集和一个单篇散文《秋》,计三十三篇(未收集中还有不少)。除《秋》篇写于1929年,其余三个集子的大部作品均完成于1925——1926年间。他的散文内容涉及的范围也较广泛,有对人生理想的漫评,有触及时政的论说;有对往事的怀想和追忆,也对艺术发表见解和评说,有一事一议的小品,也有说长道短的书评。他的散文表现了很强的个性,他的自我思想感情的剖露,哲理和诗情的融合,散文的诗化,三者合而为一,构成了他的散文的“别一世界”。

第一个散文集《落叶》,完成于他创作的“泛滥”期,共八篇,内容各异,表情达意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谈人生,谈社会,谈政治,谈艺术……不受任何约束。首篇《落叶》是在1924年秋天,他在北京大学任教授期间,应北京师范大学的邀请,所作的讲演稿。他企图回答青年学生提出的如何解决生活的枯燥和苦闷的问题。《落叶》篇贯串其间的是“感情”二字,通篇宣扬人的感情、“真的人情”的重要和作用。要使生活不痛苦,只有“抽出人道的同情的纤微”来缀补这个破烂社会的大网。徐志摩正是基于这种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观点,执信人的感情的无限作用,在生活本体与大自然里。“他认为人若要摆脱人世的苦恼和压迫,就要争得自由发展的“真纯的个性”,最好的途径是到大自然去生活去沐浴。因此,有人说他“《落叶》诗篇是充满着浪漫蒂克的自白,充满着康桥时代的憧憬。”(穆木天:《徐志摩论》)

继《落叶》之后,在1927年和1928年,徐志摩又相继出版了《巴黎的鳞爪》和《自剖》两个散文集。这两个集子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写他在1925年出国欧游的所见所感,以及解剖、省察自己的思想灵魂,因此,在“自我”和“感情”这两点上都比《落叶》集更为突出和显露。《巴黎的麟爪》集中的《巴黎的鳞爪》、《翡冷翠山居闲话》、《我所知道的康桥〉、《天目山中笔记》、《吸烟与文化》等篇,是属于写景抒情散文一类。醇厚的兴趣,活泼的情绪,丛集于笔端,便构成了这类散文的抒情特色了。

郁达夫曾把徐志摩一路的散文家写作的散文的共同特征,归结为“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徐志摩《自剖》集的第一辑《自剖》辑共六篇,大部可以归入这一类。这些自剖性的散文,作者的心胸是畅露的,文笔也是生动的,然而,调子是低沉的,认识是空幻的。

徐志摩的一部分散文,如同他的一些哲理诗一样,具有启迪思考的哲理性,又具有浓郁的诗情,使得哲理和诗情两相融合,这构成了他的散文又一特点。作者在独自领略风光妙处的同时,总在宣扬他那“人类应该回归自然,与自然融合”的观点。他的阶级立场和政治观点是显而易见的。

徐志摩散文艺术上另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他的不少散文和诗很难严格的区分。他将诗和散文二者黏合在一起,难以分开,是他“自己的另创一格的诗的散文”(赵家璧:《写给飞去了的志摩》)。是一种诗化的散文,或散文的诗化。徐志摩这种散文诗化的倾向,是与他在接触社会现实过程中,思想产生振动和郁积,而又急于表达的一种“急不可待”情绪的反映。

小说、剧作、翻译

徐志摩在其将近十年的创作生涯中,除了主要写作诗歌和散文外,同时还写了一些小说、剧本并从事翻译工作。他先在1923年2月11日,《努力周报》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一个不很重要的回想》,此后断断续续又写了一些,共计十一篇,后以《轮盘》为题合集出版,这是他的唯一的小说集。

他的小说不外乎写中国留学生的生活和外国的某些社会风尚,同时也有一些取材于中国社会的某些生活侧面,题材是不广的,容量是有限的。他的小说多用浪漫主义的笔法,着力于人物的内心感受的发掘和心理活动的刻画。在小说中,作者又好用诗的句型、艳丽形象的比附,抒情的笔调,因而,他的作品带有浪漫的抒情色彩,具有“独特的华丽”(沈从文:《轮盘·序》)的格调。他的小说有的情节过于简略,近于速写,不那么“完全”;有的只是“直着写,没有曲折,也少有变化。”(《轮盘·自序》)必须指出的:他的小说多数写司空见惯的男女恋爱,很少触及当时社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尖锐问题。

徐志摩也热心倡导过戏剧活动。1923年新月社成立时,他积极组织戏剧活动,还创办过《剧刊》,也演过戏,但是他很少写剧本。他只写过一个剧本,叫《卞昆冈》,还是与陆小曼合写的。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影响。在徐志摩的文学生涯中,翻译倒是一个重要方面,他的翻译与创作几乎是同步进行的。他写诗也译诗,他创作小说、散文,也翻译小说散文。曼殊斐儿一共有两个短篇小说集《园会》与《极乐》,共二十多篇,徐志摩选译了其中八篇,自英国康桥译到中国上海,并在1927年,以《曼殊斐儿小说集》白上海北新书局出版。1925年,他在编《晨报副刊》时,又翻译了伏尔泰的小说《赣第德》并连载于副刊,后于1927年6月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并列为“欧美名家小说丛刊之一”。同年八月,他和沈性仁合译的英国作家詹姆士·司芬士的小说《玛丽·玛丽》,也由上海新月书店出版。此外,他还译过一些诗和散文。徐志摩的翻译也有他的偏爱,他说“除了曼殊斐儿是我溺爱,其余都可算是偶成的译作。”(《玛丽玛丽·序》)

“新月”活动

人们看待徐志摩及其创作总是把他与新月派连在一起的,认定他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称他为新月派的“盟主”,这是因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与他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他参与了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流派鲜明特征。

从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个文学流派——新月派,历时约十年,徐志摩始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923年春上,徐志摩在北京办起了俱乐部,编戏演戏,逢年过节举行年会、灯会,也有吟诗作画,徐志摩出于对印度诗人泰戈尔一本诗集《新月》的兴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为社名,新月社便因此而得名。

1925年以前,徐志摩自己除了作诗以外,还联络新月社成员从事戏剧活动。1925年10月,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并于1926年4月1日,创办了《晨报诗刊》,这时,闻一多已由美国回国并参加了《诗刊》的编撰工作。除第三、四两期由闻一多和第五期由饶孟侃负责编辑外,其全各期均由徐志摩主编。发表的《诗刊弁言》和《诗刊放假》也是徐志摩执笔。《诗刊》的撰稿人努力于中国新格律诗的创作和关于诗艺的探讨,所以,《晨报诗刊》的创办,标志着以“使诗的内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于赓虞:《志摩的诗》)的诗歌流派——新月诗派的形成。

1927年春,新月社一些成员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及其它种种原因,纷纷聚集到上海。此时,徐志摩也与陆小曼结婚并移居上海。徐志摩四出访友,奔走联络,与闻一多、胡适、邵洵美、梁实秋、余上沆、张禹九等在上海环龙路环龙别墅办了个新月书店,由胡适任董事长,余上沈任经理,后由张禹九接任。1928年3月,徐志摩一边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等校担任教授工作,一边又创办了《新月》月刊。《新月》一共出刊四卷四十三期,至1933年6月终刊,不仅刊出新月派成员的著作,其中也有郁达夫、巴金、丁玲、胡也频等思想倾向进步的作家作品。不过,这已是新月派活动的后期,后期新月派,其成员虽各有差异,就其整个政治倾向而言,却是日趋反动。但是新月派从事诗歌创作,研讨新诗的这条“连索”似乎还没中断。1931年1月20日,徐志摩与陈梦家、邵询美等又办了一个《诗刊》季刊,出了四期,陈梦家在1931年9月,从《晨报诗刊》、《新月》月刊和《诗刊》上选了十八家诗人八十首新诗,编成一本《新月诗选》,从这些待作中,多少可以见出新月诗派的基本面貌和特色。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飞机失事而去世,新月派为梁实秋、胡适等人所左右,到了1933年6月1日,《新月》出至四卷七期而停刊,随后,它也便消声匿迹了。

综上所述,从新月社的成立及至新月派的形成和它的主要活动(尤其是文学方面的活动),徐志摩在其中都起着主角的作用,他确实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对新诗发展曾经起过一定的推动和影响作用。但是,他们过分地追求形式和格律,又走向歧路,尤其是徐志摩到后期思想和创作都发生危机,他发出悲叹:“一年,又一年,再过一年,新月望到圆,圆望到残。”(《爱的灵感》)

到了1933年6月,随着《新月》月刊的停刊,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也就中止了。

三、结语

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党派色彩的诗人”。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资产阶级作家。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关连着的。

作为新月派的一个主要诗人,徐志摩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为新诗的发展进行过种种试验和探索。他的诗歌有着相当鲜明的独特风格,有一定的艺术技巧。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小学美术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美术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感受人物在劳动中的动态美,激发热爱劳动的情感。

 2了解劳动时的动态规律,初步学习画人物动态的方法。

 3在创作中进一步提高同学的观察、表示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人物动态的画法。

 难点:劳动场景的美感表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记号笔、油画棒、水粉画颜料等

 (教师)有关劳动的资料等

  教学过程

 1欣赏揭题。

 教师引导同学欣赏书中作品《夯歌》、《拾穗》,

 设问:欣赏了这两张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

 出示课题《我们爱劳动》。

 2讨论研究。

 (1)欣赏书中第5页的4幅示范图,小组内讨论:画中的劳动者是怎样的动态?

 (2)交流讨论意见,教师小结:人体运动时肩胛线和骨盆线倾斜呈相反状。

 (3)同学模拟某一劳动动作,其余同学观察人体各部位的变化,教师适当示范动态线。

 3作业要求。

 尝试描绘自身从事过的劳动。(本课时完成人物的描绘)

 4交流评价。

 同学介绍自身的创作意图,同学互相评价并提出建议。

 5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记号笔、油画棒、水粉画颜料等

 (教师)有关劳动的资料等

  教学过程

 1褒扬提示。

 教师褒扬上节课人物动态表示好的同学创作作品。

 2欣赏启发。

 (1)欣赏作品《拾穗》,分析作品中人物和背景之间的关系。

 (2)教师小结:选择劳动中最典型的动作和周围的环境可以使画面达到传神的效果。

 (3)小组活动:欣赏分析同学作品,讨论作品是抓住劳动中哪些最典型的动作和环境来表示主题的?作品采用了什么表示方法?你认为这些同学作品哪些地方处置得特别好?

 (4)汇报交流,教师小结:除画出自身劳动时最典型的动态外,还要画出当时使用的工具以和周围的环境等。色彩的使用也应突出主题。

 3作业要求。

 将上节课的作品继续添加劳动的工具和周围的环境。

 4同学创作。

 教师提示同学注意色彩的运用也应突出主题。

 5交流评价。

 展示同学作品,同学互评。

 6教师小结。

 建议同学课后多参与一些力所能和的劳动。

  教后小记:

小学美术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教材从学生最熟悉、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中提取教学内容,以“花”为题材安排欣赏、绘画、制作等内容,构成一个综合性的创作课,来扩大学生的审美范围和知识范围,在变换的创作乐趣中提升学生的想象力、感受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感悟自然、生活、艺术之美。

  二、教学目标

 (一)认知:认识花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能综合运用各种媒材和多种表现手法进行“花”的创作。

 (二)情感:感知、体验“花”的自然美、艺术美,培养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与合作意识,激发大胆发表、展示的勇气。

 (三)能力:培养认识、发表、探究、创造、展示“花”的美的能力及综合利用各种材料、方法去创作、装饰、美化生活和美化自身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感知、探讨、理解花的自然美、艺术美、内在美,引发爱花之情和环保意识。综合探索运用各种媒材和多种表现手法表现花朵

 难点:探索运用各种材料、方法表现有创意的“美丽的花”。

  四、工具材料

 (一)教师:

 1、各种花的

 2、花的作品若干

 (二)学生:

 1、水彩笔、彩纸、绢纸、剪刀等工具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预备铃响后,上课前整顿纪律并审视学生学具准备情况。

 (二)谈话导入

 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大自然变漂亮了,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树叶绿了,小燕子回来了,桃花开了,学校的山茶花也开了……

 师:你喜欢花吗?为什么?

 生:很喜欢。因为花很美……

 师:花很美,如果到处都是花朵多么好啊。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进入鲜花的世界——揭题《花儿朵朵》

 (三)观察、欣赏、感受

 1、各种花朵欣赏(课件展示,伴有音乐,逐一播放。)

 2、提问:

 (1)你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2)你知道国花吗?知道它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

 3、花朵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名字,但是很多花朵的形状是非常相似的。(出示,让学生说说这些花朵的形状像什么,有的像喇叭,有的像碗,有的像碟子。

 4、花瓣围绕在花蕊的周围生长,有些花的花瓣只有一层,有些花的花瓣则有很多层。

 (四)自主选择,创造表现。

 我们刚才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花,它们有的是紫色的,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白色的,五颜六色的真漂亮。有的花像球一样,有的像喇叭一样真好看。小朋友找到了各种各样的花,可真高兴,可是这一大片草地不高兴了,为什么呢?(没有花)(1)对了,草地真寂寞,它很想和花宝宝交朋友呢。那我们有什么办法来帮它们呢?我们一起用能干的小手做些各种姿态各种形状的花送给草地,好吗?

 (2)思考、探索

 ①实例欣赏,出示老师要送给小草的花朵,问:“老师画的花美在什么地方”。(色彩、形态)

 ②问: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现花朵?(彩色纸剪贴)

 ③教师出示范作并做一些剪花朵的示范。

 (五)学生创作

 ①要求:同桌合作制作一朵花,可以画或剪贴,然后把花沿轮廓剪下送给小草。②教师巡回辅导解决学生作业过程中的问题。

 (六)展示和小结

 1、展示学生作业。

 2、问:你最喜欢哪朵花,为什么?

 (七)延伸——环保教育。

 师:有的人看见好看的花就把它摘下来,他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

 生:不对。花是大家的,要爱护公物,要美化城市,不要摘花……

 结束语:同学们都知道摘花是不对的,我们自己不但不摘花,还要劝别人不要摘花,要爱护公物,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美,让我们的祖国到处都是花的海洋。

  六、教学效果

 学生互相合作设计制作出美丽的花,在创造能力的培养方面得到了一次良好的锻炼。在活动中,能积极参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感受和对他人、自己作品的意见。

  七、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本课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教学中应时常把它放在第一位,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用不同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快乐学习,这一点在本课教学中得以实现。

 在这一课中,我收集了许多季花卉做成课件,在谈话导入,创设情境后,让学生在视听环境中真实感受花的美。在播放时能不时地听到学生惊讶的赞叹声,对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与喜爱。就这样,他们带着这一份喜爱不由自主地进入学习的每一环节,并快乐学习。

 (二)失败之处

 有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没有很好地参与进来,教师应该鼓励其学生激情创造,大胆夸张,让学生享受创造的乐趣,快乐地投入角色,不一定要以现实世界的标准决定其合理性。

小学美术教案 篇3

课题: 得奖了

  课型: 设计应用、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通过运用各种材料的设计制作,体验材料造型的美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2)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励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

教学重点: 奖杯的设计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 奖杯的外形变化和大胆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录像)奥运健儿得奖的片段情景,解说:在雄伟庄严的国歌声中,运动员举起那沉甸甸的奖杯,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二)提出问题

 (1)这是一个什么场景?

 (2)奖杯代表了什么?(荣誉,辛勤的汗水,拼搏的,勇气)

 (三)引出课题

 除了在运动场上运动员有获得奖杯,在生活中,各行各业的人们,还有在座的同学们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各种的奖杯或奖状,如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比赛,英语比赛,美术比赛等等,都有机会让你们脱颖而出获得奖杯。奖杯奖状是社会和群众对你们成绩或贡献的一种肯定,相信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梦想,也想在将来的某一天站在高高的颁奖台举起奖杯光辉形象,那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啊!今天我们就来给自己的未来设计一个奖杯,并把他奖给未来的自己好不好!得奖了(版书)

 (四)开拓思维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姚明是NBA选秀状元,你们希望自己是哪一行的状元呢?请举手说――-如果你是一个建筑工人,希望盖起最高的大楼,可以给自己做一个奖杯,象大楼一样的,上面写“建筑最高奖”如果你是能工巧匠,就给自己颁个“鲁班奖”,爱炒菜,就来一个“金厨奖”爱画画的来个“艺术大师奖”有的同学说自己没有什么特点,上课老是爱,就给自己颁个“相声大师奖”吧。

 (五)学习设计

 现在请大家来想一想,喜欢给自己颁一个什么样的奖杯,想不想自己动手给自己设计一个有自己的想法,与众不同的奖杯呢?

 分析奖杯的特点:奖杯一般由主体和基座组成,主体的材料和外形很多,我们来欣赏几种不同的奖杯(看书上的照片和作品)除了外形不同,材料也很多,有金属、石头还有玻璃的。现在同学们能不能巧妙运用手中的材料,做一个漂亮的奖杯呢?

 (六)示范最简单的奖杯

 (七)启发阶段:

 其实主体可以设计出诸多不同的造型来。如:把瓶子进行各种分解、切割成新的形象。

 (八)动手作业:

 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合作或自己创作,利用手中的材料制作有自己独特创意的奖杯。

 (九)给做好的同学上台颁奖。

 (十)课后作业:用纸或布设计奖旗或奖状。

小学美术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尝试把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通过一个或多个画面表现出来。

 2、在描画中,能运用合理的构图、丰富的想象,把故事的内容表现得生动、有趣。

  教学重难点:

 故事的表现。构图的合理性,画面的生动性、趣味性。

 教具学具:谚语故事、故事画、绘画工具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导入阶段:

 老师:请几位同学讲讲自己熟悉的或自己喜欢的故事。(引出课题)故事画

 2、发展阶段

 (1)动画片段欣赏:

 (2)教学示范:老师讲一个故事并出示本故事的画面。

 (3)教材范例欣赏:欣赏同龄人的作品,有单幅画、有组画,题材较多。

 三、学生作画,教师辅导:学生可以选择中国谚语故事,也可以选择自己编故事或根据自己的经历编一幅或一组故事画。

 表现方法:可先画故事的主体再添画背景,然后写上故事的内容。

 四、小结:表扬优秀作业

小学美术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利用点、线、面组成丰富的色调来表现对象。

 2、尝试各种水墨画法,体验水墨情趣。

 3、学会应用各种线条,色彩来表现蜗牛的美。

 教学重点 继续体验水墨材质特性。

 教学难点 把握毛笔的水墨浓淡干湿来表现蜗牛。

 教学用具 常用国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欣赏学生作品,感受水墨情趣。

 欣赏作品,看你感受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二、认识蜗牛:

 1、你们知道蜗牛是什么样的吗?指名板演。

 2、有什么办法把它变得漂亮些、可爱些?指名板演。

 3、师小结。

 三、指导创作:

 1、用水墨来表现蜗牛与粉笔是差不多,但还应注意一些问题,有谁知道?

 (1)要勾好线条。

 (2)注意掌握好笔上的水分。

 (3)注意颜色的搭配。

 2、画好蜗牛后还应再画些什么?(还要给蜗牛添加背景)

 3、学生创作,师巡视指导。

 四、作品展示,评价。

 教学反思:

 学生对笔墨较感兴趣,能在玩中学,玩中有所收获,特别在控制水份方面有较好的表现。

 课后反思 自然界中的昆虫的品种繁多,形态各异,色彩斑斓,为自然界境添了不少的情趣,他们通过表现蜗牛,学会表现各种昆虫的特征。

2008年小学美术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 一

基础知识部分

水彩颜料是用胶水调制成的分互相渗融等条件,表现出透明感、轻快、湿润等特有的效果。欧洲十五世纪水彩画,作画时用水溶解颜料于纸上,利用画纸的白地和水墨始有水彩画,十八世纪起在英国发展为独立的画种。奠定擦笔水彩画法用时装美女做月份牌的是郑曼陀。

水粉画用粉质所制颜料(称水粉颜料或广告色)和水调和绘成。颜色一般不透明,运用得恰当,能兼有厚重和明朗轻快的视觉效果。

明度也称光度、亮度,一般指某色光对人眼的刺激量而言。反射量越大,物体越明,反射量越小,物体色越暗,前者明度高,后者明度低。在通常情况下决定反射量大小的因素来自光源和固有色两方面,因此,色彩的明度也具有两方面的含义1由光源决定,同一色彩在不同强度的光照下明度不同。2在同样的光线条件下,不同色彩的明度也各不相同。

色彩的情感象征大自然中不同的色彩变化,能使我们生成不同的心理感受。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与实践中对不同的色彩也逐渐形成了某些特定的含义、感受和心理反应。如在生活中,白色往往给人以纯洁、高雅的感觉;绿色象征着生命、青春与和平;**、红色给人以华贵、热情、温暖的感觉;蓝色给人以宁静、清凉的感受;黑色则往往用来表现庄严、肃穆与深沉的情感。

色彩的冷暖色彩的冷暖倾向也称为“色性”。色彩的冷暖是指人通过视觉对色彩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人们在长期经验中联想的结果。暖色:红、橙、**使人联想到太阳、火焰成生温暖的感觉,这类颜色被称为暖色。

冷色:蓝、蓝绿,篮紫色使人联想到冰雪、大海,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人们把这类颜色成为冷色。

工艺美术以实用和陈设为目的,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按照美的原则设计制造的物质产品,叫工艺美术。工艺美术品剔红牡丹纹盖碗-明青铜奔马-东汉半山类型瓮-马家窑文化虎座鸟形鼓架-战国黄花梨嵌楠木宝座-明玛瑙葵花式带托杯-清唐三彩宝相花盘粉彩镂空转心瓶-乾隆竹丝编织提篮-清欣赏工艺美术品造型美、材质美、彩色美、装饰美、工艺美 怎样欣赏工艺美术作品:

造型美美的法则运用得体,结构、比例匀称,外形及轮廓线优美,体现时代精神。

材质美通过巧妙设计加工体现材料质地的美感。

色彩美材料自身色彩和附加色彩所具有的共同美感。

装饰美工艺美术品图案装饰美,如雕花、彩绘等。

工艺美制作技巧精致或具有特殊风格而给予人的美感。

明清著名四大名绣苏绣、粤绣、蜀绣和湘绣。

彩陶中国古代带有彩绘花纹的陶器。彩绘颜料以赤铁矿为主,以色彩、图饰与造型相结合,反映远古时期各部落的文化面貌,体现当时审美能力和工艺制作已达到可观水平。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彩陶艺术成就最为杰出。

彩陶发源于黄河流域,多采用鱼纹装饰。

舞蹈纹彩陶盆青海大通孙家寨,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杰作

陶器的用途可分为饮食器,炊煮器和储藏器。

峙峪人和山顶洞人的装饰品上呈现出成熟的钻孔技术,这在雕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最古老装饰品距今约28940年前峙峪人石墨装饰品

瓦当覆于屋顶檐际的一种瓦件。通指半规或圆形之瓦头。始见于周代,秦汉已趋流行。常见瓦当大多与简瓦连制一起,其瓦背断面作半筒状,上有各种动、植物或文字、云纹等图案纹饰。既有实用的功能,也富于装饰美。

粉彩瓷器出现于康熙时期

唐三彩唐代多彩铅质釉陶产品的概称。流行于盛唐武则天至中唐开元、天宝时期。三彩釉以白、黄、绿三种釉色为主,也有少量蓝釉或黑釉。殉葬的俑和驼、马动物是其中精品。

景泰蓝又掐丝珐琅,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制作景泰蓝先要用紫铜制胎,再用扁细的铜丝在铜胎上粘出图案花纹,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珐琅釉料镶嵌填充在图案中。这道工序完成后反复烧结,磨光镀金。俑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时实行活人殉葬,后以木、石、铜、陶、等不同材料制成的偶人代替,称为俑。

秦陵兵马俑三号军事指挥部

《击鼓说唱俑》东汉雕塑

《说书俑》四川东汉陶塑

秦陵兵马俑艺术特色1以群雕形式出现,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宏伟的气势。2崇尚写实,手法严谨,并注意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点。3妆彩粉饰,绘塑结合,使形象更为丰富多彩。

画像石中国古代祠堂、墓室、石阙、石碑、棺椁等石刻装饰画。盛行于东汉。其具有绘画性、雕塑性和建筑性。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构图富于变化,艺术价值很高。代表作武梁祠画像、沂南石墓画像等。

画像石萌发于西汉时期

秦汉美术兼有绘画与雕刻两种特点的是画像石与画像砖。

画像石用途构筑墓室、石棺、享祠或石阙的建筑石材。

东汉画像石山东嘉祥武梁祠

马踏匈奴西汉霍去病墓前群雕(被称为“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为冢象祁连山”)的主体雕刻。作者运用寓意手法,以矫健的战马象征骠骑将军,以战马将匈奴将领踏翻在地的典型情节,赞颂霍去病在抗击匈奴战争中建树的奇功。这是具有纪念碑性质的雕刻艺术作品。,

元代永乐宫壁画,三清殿民间画工马君祥等,纯阳殿构图采用了连环画表现形式。

最古老壁画墨迹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

青铜器发端于黄河流域,是红铜加锡的合金。分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及车马器等四大类。其中礼器是统治阶段用以区别尊卑等级的器物。其品种有鼎、豆、尊、盘、钟等。

先秦青铜器分类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及车马器。

青铜器礼器是统治阶级用以区别尊卑等级器物。是中国美术史青铜艺术研究主要对象。

春秋时代的青铜器莲鹤方壶有社会大变革时代艺术特色。

战国青铜器杰作湖北随县曾侯墓出土的大型铜编钟。

马赛克一种镶嵌艺术,将小石子、贝类、瓷砖、玻璃片等彩色的嵌片贴在墙面或地板上,绘制成图案的一种表现技法,是实用性很强的装饰艺术。

1中国写意画讲究用笔和用墨,用笔包括落笔,行笔,收笔用墨包括墨色的浓淡,干湿的变化的运用。

2传统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是勾、皴、点、染。

3绘画中的色彩美是指统一与变化中的美。

4色彩的差别大是强烈对比。在色环中相隔150——180度,色彩差别小的弱对比,在色环中相隔60度以下。

5美术课可以分成绘画课、手工课、欣赏课,手工课常运用剪、刻、挖、粘、接等方法。

6透视的基本规律是近大远小,可分为成角透视和平行透视。成角透视是指物体的一个角与画者相对,平行透视是指物体的一个面与画者相对。

7要画好人物物速写,需要了解人体的大体比例、结构和动态规律,还需要依靠对形象的记忆和理解。

8选取恰当的形象或物体作为画面内容叫取景构图又叫布局或经营位置,应注意物体在画面中的位置、空间以及线条色彩等在画面中的结构组织形式。

9剪彩纸的特点是形式多样、质朴简洁、内容丰富、富有极强的装饰性。其步骤是起稿、固定画稿、刻钻剪、裱贴

10三原色是指红、黄、蓝。三间色是指橙、绿、紫。

11

12色彩的三要素是指色彩的明度、纯度、色相,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深浅程度,色相是指色彩的本身面貌,可以通过加白色提高明度,加黑色降低明度。

13

14中国画从表现手法上可以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从表现内容上可以分为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

15任何物体都可以用立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球体四类基本形体去概括。

16素描的基本调子是三大面 五调子,三大面是指受光面、背光面、反光面。五调子是指亮面、灰面、明暗交界线、暗面、反光。

17美术字可分为宋体、黑体、变体三种。黑体美术字外形呈方形或长方形且笔画粗壮,笔画粗细基本相等。

18单独纹样是指与四周无联系的纹样,它是图案的基本单元。左右上下四面相连的纹样称为四方连续纹样。

19角隅纹样是装饰边角的纹样,可分为对称式和均衡式两种。

20将一分形进行有秩序的反复排列称为重复具有一种秩序的美感。

21形有秩序的逐渐变化,就叫渐变。

22对称轴或对称中心两侧相同就叫做对称,具有一种规则、整齐和稳定的美感。

22成人的身高为75个头长,少年为6个头长。

23“三庭五眼”是指人物的面部长度平均分成三份称为上庭从发际到眉间,中庭从眉间到鼻尖,下庭 从鼻尖到下下巴

24素描可以分为结构素描和明暗素描。

25以画马见长的画家是徐悲鸿,以画虾见长的画家是齐白石,以画竹见长的画家是郑板桥。

26山水画的方法:组织山水画的方法有近景有远景,就可以构成不同特色的观察空间近景可以用匀、皴、点、染的方法具体刻画。远景可以简略勾、皴,也可以用渲染的方法来画。山水画的步骤是先根据酝酿构图,然后再画近景或主要景物。再画远景或陪衬景物,最后用浓墨点苔或有重点地着色和整理。

27点 线 面组成了丰富的形象世界,是一切造型的基本条件。

28常用的设计花卉图案的方法有夸张、变形、添加等。

29常用的几种剪纸的方法有阴剪、阳剪、综合法。

30

31外界的物体,透过瞳孔投射在眼睛的视网膜上就会变得近大远小。

32年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

33装置艺术是选择一些现成的物品,组合起来,在一个新的标题下,呈现出新的形象。

34用色彩和笔触表现空间和距离的感觉时,一般近处色彩偏暖,远处偏冷,近处色彩鲜艳,远处灰暗,近处色彩笔触强烈些,远处笔触柔和些。

35自然界的一头牛,在毕加索笔下,简化、夸长、改造,被加工成一系列独特的艺术形象。

36现代绘画设计,更是广泛运用简化、变形。

37扇面有扇形、圆形等形状。

38世界上第一架动力飞机是美国莱特兄弟研制成功的。多数飞机由机身、机翼、机尾、起落等装置组成。

39人类原始衣服和住所都和穿编有关,用多种材料编织的东西,有时它们是生活用品,有时它们却成为艺术佳作。

40**很明亮,蓝色暗得多,各种色彩明亮的程度叫做色彩的明度。

41纯度是指色彩纯净的程度。

42三角形构图稳定,井字形构图谨严,S形构图流动,对角线构图爽利。

43动物的脚比人类的脚更灵敏、更能干、更重要。

44版面设计就像画画的构图,要考虑内容的主次和的聚散,版面整齐的,要避免呆板,版面活泼的,防止凌乱和松散,色彩鲜艳的,别让人眼花缭乱,色调朴素的,别缺少生气。

45以古代雕刻为主体的非洲艺术、与西方艺术、东方艺术共同构成世界艺术宝库的三大瑰宝。

46非洲雕刻造型粗犷夸张,线条简洁概括,不单纯追求形似,更强调作品的节奏感。

47所有的陶艺作品的坯体应该是空心的,并要有一个通气孔。制陶的过程分为:练泥、制胚、施釉、烧制。

48色调指:彩色画面上色与色之间的整体关系,构成色彩的调子,其中主要的色相为主调。红、橙、黄是暖色。蓝、绿、紫是冷色。

49立纸造型的创作方法与绳线浮雕基本相同,只是粘贴造型的材料改用了纸条。

50制作纸版的常用材料有:棉花、窗纱、树叶、纤维板、帆布,以及各种不同的纸张等。

51综合纸版画是利用拼贴、刻线、贴线、撕揭、揉纸等技法,融合各种有肌理的什物材料,综合运用在同一印制底版上,表现出更为活泼、奇特的艺术效果的纸版品种。

52制作纸工作品常用到:剪、折、切割、粘、弯曲、插接等加工制作方法。

53夜晚、海景、草地、森林……常常画成冷色调,静谧而幽深。晚霞、秋景、丰收的田野……大多是暖色调的,传达出热情和温馨。

54荷兰画家埃舍尔的《引水渠》描绘的是渠水倒流的奇妙景象。

55我国唐代有很多有名的陶艺作品如:《三彩天王佣》、《男舞佣》

56素描造型的基本要素有:形与体——形既物体的平面形状,体既物体的体积。形体与体面——体面既物体外表的面向。体面的方向、性质、大小、衔接、连接。三个以上的体面汇聚交接成尖角,凸起为“高点”或骨点,凹下去的为“低点”或“伏点”。线与面——相生相依的关系。结构与形体——结构是形体的内在本质,形体是结构的外部呈现。光影调子

二.作品作家部分

1中国:

祖孙四代——刘文西 地道战——罗柳

刘少奇和安源矿工——候一民 毛泽东走遍全国——李琦

夯歌——王文彬 泼墨山水——张大千

对虾图——齐白石 祖国万岁——齐白石

峡江行——陆俨少 山雨初收——李可染

群马——徐悲鸿 暮韵图——李可染

黄山——刘海粟 大红花——林风眠 仙、荷——潘天寿 艰苦岁月——潘鹤

三峡晨曦——周琳 舞蹈——-叶浅予

父亲——罗中立 巫峡清秋——张大千

漓江春雨——李可染 南昌起义——黎冰鸿

清明上河图——(宋代)张择端 青铜奔马——东汉时期

开国大典——董希文 货郎图——(宋朝)李嵩

齐白石像——吴作人 千里江山图——王希孟

2外国:

向日葵——凡高——荷兰 莫纳丽萨——达芬奇(意大利)

椅中圣母——拉斐尔 ——意大利 睡莲——莫奈——法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列宾(俄国) 儿子保罗像——毕加索(西班牙)

阿尔的吊桥——凡高——荷兰 松树林之晨——希施金——俄国

罗马尼亚式的衬衫——马蒂斯(法) 加莱义民——罗丹(法)(雕塑)

雪峰,三月——列维坦——俄国 椅子上的桃——马蒂斯(法)

少女和桃子——谢洛夫——俄国 在阳台上——雷诺阿(法)

喂食——米勒——法 面包——珂勒惠支(德国)

晨——西涅夫——法 马格丽特公主——委拉斯凯兹(西班牙)新鲜的鲱鱼——密莱司(英国)大卫——米开朗基罗(意大利)

农舍后院——柯罗——法 国王和王后——摩尔(英国)(雕塑)

椅中圣母——拉斐尔 蒙那丽莎——达芬奇(意大利)

阿尔的吊桥——凡高

汉族民歌:在有文字和乐谱之前,中国汉族人民已创造了民歌。在漫长的历史中,人民的口头歌曲创作以诗歌的形式保存了中国古代民歌的精华。

汉族民间音乐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器乐5部分。

汉族民歌,分布地域辽阔,又因自然环境与方言的差异,而形成风格上的多姿多彩,与类别上大体定型的现状。从音乐特点上区分,可概括为号子,山歌与小调三种类别。

汉族民歌的艺术特色:

一、诗与乐的高度结合

从诗的角度看,民歌具有紧贴人民生活、主题明确、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特点。民歌的歌词篇幅短小、通俗易懂,属歌谣体;一般句式整齐、押韵、平仄不严;以七字句为多,兼有其他句式,在结构上以两句体、四句体为多。民歌的作者在短短数句歌词中运用比喻、比兴、对比、夸张、叙事等手法,使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突出的体现。 

二、长于抒发人的内心世界

民歌运用短小的结构,凝练的音乐语言,极为经济的音乐素材来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绥远民歌《城墙上跑马》深刻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走西口》表达了离乡背井、生离死别的亲人间的凄婉、依恋之情。

三、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即兴性和变异性

民歌是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世代相传中,不同时期(或时间)、不同地区的不同歌唱者,常按个人需要,将某首现成民歌作为蓝本,进行即兴编词,见啥唱啥,想啥唱啥,这就是民歌创作和歌唱中的即兴性。在即兴编词的同时,民歌的曲调必然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因此出现了一首民歌有许多变体的现象,如《孟姜女》、《鲜花调》、《剪靛花》等的变体遍布大江南北,也出现了某一地区拥有几个典型曲调和特性音调的现象。

-汉族民歌

  中原文化:三晋文苑一

 三晋文化的道德光辉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道德伦理的光彩异常夺目。早在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时代,三晋人物就以其高卓行为显示了崇高的人格力量,鼓舞了一代代华夏儿女献身正义事业,对历史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创建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拟从四个方面阐述三晋文化在伦理道德方面的不朽建树。

 一、已诺必诚,恩怨分明

 言而有信在中国古代是十分重要的道德原则。古代三晋人物在这方面有许多生动表现,可资后人学习借鉴。

 公元前37年,晋公子重耳在国外逃亡期间,受到楚成王的款待。及离楚时,楚王问重耳将怎样报答。重耳说,如能回国执政,他日晋楚交兵时,晋军可以“退避三舍”以为礼报。至前 632年,重耳执政四年,与楚战于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晋军面对楚帅子玉咄咄逼人的倾压,主动后撤“三舍”,用实际行动表现了信义,并以此种先礼后兵的姿态激发晋军士气,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公元前07年,奢侈而残暴的晋灵公设宴召晋大夫赵盾赴饮,却埋伏甲士准备杀害这个多次谏诤、规戒国君的直臣。在杀机四伏的危险关头,王宫卫立灵辄挺身而出,掩护赵盾安全撤出,自己却被杀死。原来,灵辄此前曾在饥冻欲死时受过赵盾的救济,并对赵盾与灵公的人品有深刻了解,所以,他的冒死相救并不是简单地报答“一饭之恩”,而是在舍己救人的同时,实践了抗恶扶善的高尚精神。

 公元前97年,晋国司寇屠岸贾名义上追查暴君灵公被杀的主谋,实际上是借故陷害忠直之臣。赵盾之孙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等皆被灭族。赵朔妻为晋成公之姊,走匿王宫而生子。屠岸贾闻讯,追杀甚急,大夫韩厥因曾允诺赵朔“不绝赵嗣”,乃与赵朔门客公孙杵臼及杵臼之友程婴合谋营救赵氏孤儿。先由公孙负他人婴儿逃匿,后使程婴告发,公孙杵臼与假孤儿同时被害,程婴却携真孤儿藏于山中,由韩厥照应。至晋景公时,孤儿已成人,曰赵武。景公为赵氏彻底平反,赵武得以继承家业,成为赵氏的复兴之主。这桩历史公案,如果从道德与政治之关系的角度回观,应该看到它所揭示的历史规律:暴政往往同暴君的恶德联姻,而恶德恶行与权力的结合必然滋生暴政。既然恶德要借助权力才能肆其*虐,则人们对抗邪恶的斗争也总要同反抗暴政同时进行,而且势必付出沉重代价。然而,正是这种代价成就了崇高的道德和独立的人格,鼓舞人们为捍卫人性与真理而进行不懈斗争。

 二、事君报国,忠于职守

 在古代,忠君与爱国是联系在一起的,而忠于职守,必要时以身殉职,即是忠君爱国的表现,古代许多直臣、英烈、爱国志士、民族英雄,都是在这面旗帜下铸就了生命的辉煌。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十二年》)就阐明了这一道德原则。

 公元前 709年,晋国内部以武力争夺权力,曲沃武公伐翼,逐晋哀侯于汾隅,并俘获了哀候的大夫栾成。武公召降栾成,说是只要他投降,可以封他为上卿。但栾成却说,君、父、师是人的根本,必须始终如一为之效劳,“报生以死,报赐以力”是做人的原则,不“敢以私利废人之道”(《左传·桓公三年》、《国语·晋语一》)遂与哀公一同赴死,十分壮烈。

 公元前 597年,晋楚战于(必阝)(今河南武涉东南),晋败,知缶被俘。至前 588年,晋楚交换战俘时,楚王问知缶如何报答释放之恩,知缶说,交换战俘是按照两国达成的协议进行的,不牵涉个人私情,无所谓报恩不报恩。在楚王一再逼问之下,他表示,如果回国后国君不治他被俘之罪,仍用他为将,他就会在战场上竭力效死,与楚军作战,这使楚王深为震惊,感叹“晋未可与争锋”。(《左传·成公三年》)

 公元前 589年,齐晋战于鞍(今山东济南一带),晋军主帅(谷阝)克在战车上受了箭伤,血从上身一直流到鞋里,仍然擂鼓不绝,指挥进攻。给他御车的解张也受了重伤,箭从手掌直贯到肘部,但他折断箭矢,继续驾车。

 栾书、知缶、(谷阝)克、解张等晋国军人,或在战败后守节不移,维护了人格和国家的尊严;或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不怕牺牲,拼死战斗,为后人造就一个个道德楷模。

 三、乐从良善,敦崇清正

 嫉恶如仇与小善必采是相反而又相成的道德修养。只要是善,不论著于何人,都应该肯定。这种服从真理的精神和坦荡耿介的胸襟在三晋儿女身上多有体现。

 前述齐晋鞍之战中,齐军溃败,齐将逢丑父扮作齐侯,骗过晋军,使齐侯逃脱,自己却被晋军俘获。当晋人审问“齐侯”时,发现受骗,就要把逢丑父处死。逢即喊冤,说他是古今第一个代国君受难的忠臣,为什么要受到不公正待遇晋国的将军们也承认他确有忠义之心,就将他赦免了。这充分表现了晋人道德至上的观念。

 公元前 594年,秦桓公伐晋,秦将杜回在辅氏(今陕西大荔县)与晋将军魏颗遭遇。杜回本有军事优势,却在战斗中落马被俘,其原因,在《左传·宣公十五年》的记载中颇有一段曲折。原来,魏颗之父死前留下了处置其遗妾女父的秘令:先说遣嫁,后又说殉葬。魏颗未遵殉葬之嘱而遣女父改嫁,并解释说,言遣嫁时,其父尚在清醒;改命殉葬时,则病势沉重,头脑昏昏,不知所言。魏颗与杜回交战时,已死后作鬼的女父为了报答魏颗救命之思,就用草绳绊倒杜回的战马,是即所谓“结草”之报。此事被史家蒙上的神鬼迷信和善恶相报的迷雾,自然不足评说,但是,就魏颗的行事而言,他的选择分明表现了人道和从善的精神,当然会受到史家的好评和后人的敬重。

 公元前 582年,晋景公询问楚国俘虏钟仪,问他先世的职分、楚王的表现等。钟仪说,祖上是乐官,自己本背祖业,一心操琴,接着就为晋侯演奏了南方乐曲。说到国君,他不敢妄加评议,只说国君原先做太子时就朝夕请教于师保、婴齐和侧,十分虚心好学。晋大夫范文子为晋侯分析钟仪的言行,说他颇有“君子”之风:第一,铭记祖上的职分,不忘根本;第二,演奏本国乐曲,不忘故旧;第三,称赞楚王的为人,真心敬爱国君;第四,他在外君(晋景公)面前提到本国大夫婴齐和侧时,直呼其名,表现了对晋侯的尊敬。总之,这些表现符合仁、信、忠等道德原则,可见此人能担当大任。晋侯即听从范文子的建议,将钟仪释放,向楚王传递了和平结盟的信息。(《左传·成公九年》)显然,此事的处理具有浓厚的道德色彩,充分体现了三晋先贤在军事、政治决策时看重道德因素的明智态度。

 四、轻利重义,无私无畏

 鲁迅先生歌颂古代贤俊的崇高德行时说:“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赞美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在古代诸多“脊梁”式的人物中,应该有介之推、祁奚、魏绛等三晋人物的一席之地。

 晋文公(重耳)在外流亡达19年,介之推是其随从者之一。但是,公元前 636年重耳回国执政后奖赏功臣时,却遗漏了介之推。介之推不愿张扬此事,以免晋文公难堪,就与其母同隐于绵山上而死。这种重德义、轻利禄的人生态度感动了晋文公,也感动了万千后人,寒食节的纪念已经说明了人民群众的道德评判。

 祁奚是晋悼公时的中军尉,公元前 570年因年老告退。晋侯问可继之人,他首荐解狐,解未立而卒,又举祁午。而解狐与祁奚有仇,祁午又是祁奚的儿子,时人评论祁奚的荐贤,说他一不以私仇堵塞才路,二不因亲子避讳人言,完全以国家利益为重。这种亮节高风,理当受人敬重。

 就在祁奚荐贤这一年,晋国还有件执法不避权要的感人之事。晋悼公的弟弟杨干扰乱军行,担任司马的魏绛就杀了他的驾车人以为惩戒,悼公觉得自己受侮,要杀魏绛。魏绛则说,军人守纪叫做“武”,宁死不违纪叫做“敬”。他自己的部下有不武不敬之行,其罪甚大,故准备自杀偿责。晋侯甚觉惭愧,马上承认自己有私情,确认魏绛执法严明,不避权责,是一种难得的美德。

 尽管三晋先贤的德行属于封建道德范畴,但却对成就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原文化:三晋文苑二

 三晋文化在中华古文化中的地位

 黄河流域是我国远古文化的摇篮。华夏文化的共同体在这里形成,并以此为中轴,繁衍出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从历史的眼光看,华夏族的中原文化,当是中华文化这条巨流的主干,而地处黄河流域的三晋,其文化在中华古文化的总体中自然占有突出地位。

 一、思想文化

 (一)法家思想

 三晋地区是法家的主要发源地,战国时代著名的法家人物大多出于此地。公元前 475年左右,新兴地主阶级在许多国家相继掌权。为了进一步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发展封建制,巩固自己的政权,新兴地主阶级纷纷在本国开展变法运动,其中主要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以及秦国的商鞅变法。其次,法家人物申不害,以法治国15年,使韩国一时间国治兵强。还有赵国人慎到,主张法治,代表了法家“重势”的一派。至于先秦著名思想家荀子,也是赵国人,他援法入儒,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了儒家关于王道和礼治的思想,又总结和吸取了法家推行霸道、实行法治的思想和经验,使他的新儒学成为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建立统一政权之需求的新学说。而韩国大思想家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继承其法家前辈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集权主义法治思想体系,为地主阶级最终建立起全国统一政权做出了巨大贡献。

 法家是三晋思想文化的主体。在诸子百家的学说中,没有哪一种比得上法家思想在巩固和强化封建帝王的统治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从单纯政治学原理的意义上加以探讨,人们都不得不赞叹法家的卓越贡献,也正因如此,三晋文化才能在中华古文化中处于显著地位。

 (二)纵横家思想

 三晋是春秋战国时代中原逐鹿的必争之地。“韩,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董说《七国考》)各国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矛盾的焦点始终纠结于此。再加上三晋地区从晋国开始,就较之齐、鲁少有传统家法制的约束,至春秋中后期,异姓卿大夫实力强盛,不仅同公室争权,而且相互火并。在这样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自然而然就为法家和纵横家准备好了施展才能的天地。“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纵横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史记·张仪列传》)其中最著名的有魏人张仪和公孙衍,前者是“连横”策略的倡导者,后者则是合纵策略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这些纵横家经常身佩数国相印,“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孟子·滕文公下》)是当时各国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他们的思想构成战国时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环节,为中华古文化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三)兵家思想

 兵家文化当首推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这是一次不仅对三晋,而且对整个中华文化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赵武灵王为增强军事实力,毅然决定仿效北方游牧民族,把“博衣大带”的华夏服饰改为上衣下裤的“胡服”;废除传统的车战和步战,改用“骑射”。这一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史记·匈奴列传》)其他名载史册的兵家人物还有魏人吴起、尉缭,赵将廉颇、赵奢等,他们的事迹和思想都为中国军事文化增添了绚烂色彩。

 (四)“养士”思想

 春秋战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这个时期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士”阶层的崛起。特定的社会条件为中下层知识分子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最佳机遇,一时间众星璀璨,群英荟萃。与士阶层的急剧膨胀相适应,上层贵族的“蓄士”、“养土”之风逐渐盛行,而由于三晋之地激烈的政治斗争分外需要人才,便出现了许多以“养士”闻名的政治家,比如魏国初期的魏文候和后期的信陵君,以及赵国的平原君。特别是作为战国“四君子”之中的信陵君和平原君,他们曾先后“养士”数千人,虽然其中不乏滥竽充数者,但也有许多杰出人才,或者可以称为“异能之士”,为两国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显然,“养士”思想的核心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尽管它是战国时代的特殊产物,但却是中国知识分子成长发展史上的一段不可磨灭的佳话。

 二、科学技术

 (一)农耕

 三晋地区的先民自以农耕著称。据考古发现,至迟在春秋时代,牛已被三晋人民用作农耕。铲、犁、锄、镢、夯、锤等许多种类的农具在公元前六世纪晋掉公时已被广泛使用。在耕作技术上,晋人继承了周人的治田经验,不断翻耕,以提高土壤肥力,农田中耕也已普遍推行,“农产品种类有谷、麦、豆。冬小麦的种植也早于秦、齐等地”。

 (二)天文

 公元前 360年左右,齐人甘德和魏人石申把所测量出的恒星星座汇编成册,称为《甘石星经》,而五申所著《天文》一书中,就载有 115颗恒星的位置,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比希腊人依巴谷在公元前二世纪测编的星表约早 200多年。石申的星表详细记述了28宿等星座的方位及有关数据,标明了恒星赤道座标的位置,用以研究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在天球上的运行位置变化。这充分说明,当时的观测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三)水利

 由韩国水工郑国设计开掘的郑国渠,干渠故道宽245米,渠堤高3米,深约12米,全长150多公里,整个工程极为壮观。三晋地处黄河流域,是我国水患不断的地区。春秋战国时期,金天氏后裔台骀修筑了晋国大泽的堤防,赵、魏两国则在各距黄河25公里处建筑了堤防。魏文侯时,西门豹治邺,曾建成“引漳水溉邺”的水利工程,并开凿了12条沟渠。魏国还建设了另一项主要水利工程——开凿鸿沟,将黄河水引入河南中牟县的一个大湖泊——圃田泽;又凿大沟把泽水引出来,一直通到国都大梁,此项工作历时22年才完成。

 除此之外,三晋人民在冶铸、酿酒、陶瓷、采矿、畜牧、医学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三、文学艺术

 (一)诗歌

 远在4000年前的唐虞时代,在今天的晋南一带就流传着《卿云》、《南风》、《康衢》、《明良》等歌谣。如果说这些民歌还难以确定是三晋所出的话,那么,屡被先秦典籍所称道的《大章》、《大韶》、《大厦》等乐章,则确实是三晋地区最早的诗歌了。我国第一部诗歌《诗经·国风》中,属于三晋的有《魏风》7篇,《唐风》12篇,约占“风”部分的12%。值得指出的是,这19篇诗作,在思想和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完全可以作为《诗经》及其“风”部分的代表。

 (二)散文

 远在商代的甲骨卜辞中,就留下了晋人的心血。此后的《尚书》也有晋人的言语。《国语》和《战国策》的作者虽然难以确定,但从其中的内容来看,肯定有相当部分出自三晋文士之手。至于诸子散文中的《荀子》和《韩非子》,更是三晋文学中的瑰宝了。而流传甚广的诸多先秦寓言中,也有不少是采自三晋大地的民间故事。

 总之,三晋的文学艺术在中华古文化中也占据了明显的重要地位。

中原文化:三晋文苑三

 诗经与三晋文化

 三晋大地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古代文明的策源地,也是中华民族灿烂传统文化的摇篮。它的“根”可以远寻到古老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等,但有文字记载的较为明确可靠的要算《诗经》中的“魏风”和“唐风”。

 《诗经》是我国奴隶社会的一部“大百科全书”,其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文化信息,而在弥足珍贵的“十五国风”里,晋地就占有其二,这无疑是领略西周到春秋时期晋文化风采、寻找晋人最早的文化之根的一扇最佳窗口。

 一、“魏风”和“唐风”产生的时代和地域

 《诗经》中的“魏风”之“魏”不是三家分晋后的魏国,而是在西周就已受封立国的魏国,其地点在今山西省运城地区芮城县境。清人陈克云:“魏在商为芮国地,与虞争田,质成于文王。至武王克商,封姬姓之国,改号曰魏。《春秋》闵公元年,周惠王之十七年也,晋献公灭魏(以其地赐大夫毕万,自是晋有魏氏),今山西解州芮城县是其地。”《史记》云:“魏,大名也。”后汉服虔释曰:“魏,喻巍巍高大也。”

 “魏风”七篇皆无事实可考,大抵皆为不满魏国末年政治的话。推知此七篇诗作的年代,当在魏国将亡之前,即春秋时代(前 661年)以前。

 唐,古国名,帝尧旧都,在《禹贡》冀州之域。“唐”的意思是大,《说文》云:“唐,大言也。”周成王以唐地封弟叔虞,史称唐叔虞,后因南有晋水,改国号曰晋,后徙曲沃,又徙居绛。朱熹《诗集传》云:“其地土瘠民贫,勤俭质朴,优深思远,有尧之遗风焉;其诗不谓之晋而谓之唐,盖仍其始封之旧号耳。”《吕览·当赏篇》载晋文公曰:“若赏唐国之劳徒,则陶狐将为首矣。”《左传》载,吴公子札在鲁国见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其忧之深也。”所以,春秋时也有称晋为唐的。

 “唐风”共计12篇,据《扬之水》小序,以为刺“晋昭公也。昭公分国以封沃,沃盛强,昭公微弱,国人将叛而归沃焉”,此诗确有“从子于沃”之句。又《左传》云:“晋始乱,故封桓叔于曲沃。”《采苓》小序云:“刺晋献公也,晋献公好听谗焉。”所以,“唐风”中最早的诗当在昭公初年,即周平王时代;最晚的诗到晋献公中期,时间跨度为 100余年。

 “唐”地在“太行恒山之西,太原太岳之野”。“唐风”产生的地域,大约在今山西省中部太原为辐射中心,兼及太原东南部的一些地区。故清人陈奂云:“晋阳、平阳皆尧旧都。”诗作“本尧之遗风,仍其旧号,谓之唐。”

 二、《诗经》中的“三晋名物”

 宋人王应麟认为:“格物之学,莫近于诗。”其实,孔子早就强调过《诗》的认识名物的价值,因为它有助于“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它可以作为“百科学书”教育学生,也可以让后人了解先民的生存状态。

 “魏风”和“唐风”涉及到了很多三晋名物。其中,树及灌木有14种,如桑、桃、棘、檀等;粮食蔬菜有六种,如禾(小米)、黍、稷等;野菜药物有六种,如苦(菜)、苓等;动物有五种,如鹤、鼠等;衣物有八种,如葛履、角枕等。这些名物说明:

 一、晋文化是内陆文化。“魏风”和“唐风”中的诗很少叙写水、鱼之类,而多有树木山林的描写,说明三晋具有“山文化”的特点。

 二、农业文明是晋文化的“支柱产业”。

 三、晋文化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三、《诗经》中的“三晋风情”

 朱熹《诗集传》说:“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他又在《楚辞集注》中说:“风则闾巷风土,男女情思之词。”“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风”是从先民心底流淌出来的歌,贴近性灵,贴近生活,贴近乡俗。反映晋人生活的“魏风”和“唐风”虽然只有19首,但却从一个特定角度反映了晋地风情。

 <一>、缝衣歌

 “魏风”中的《葛履》是最古老的一篇缝衣曲,寄托了缝衣女的无限惆怅。诗中言道,女方受冻,葛屦履霜,以其纤手为人缝衣服,而好人服之,章身作态。《朱传》云:“此诗疑即缝衣之女所作。”描写了缝衣女工之辛劳,表达了“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悲愤。

 <二>、采桑歌

 在男耕女织的古代社会,养蚕采桑是女性生活的重要内容,又是女性走上田野,展示风采的时机。“魏风”中的《十亩之间》就是一首采桑者之歌。歌中唱道:“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妇女采桑,且劳且歌,走上田野,其乐融融。在《汾沮洳》中,也有对妇女采桑的描写,“彼汾一方,言采其桑”。通过对采桑的多方叙说,既表现了三晋姐妹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传统美德,又表现了她们走上田野,一展丰姿的喜悦心情。

 <三>、伐木歌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魏风”中的这首《伐檀》,是多么悦耳的劳动节奏,多么美妙的劳动场景,多么欢快的伐木之歌。虽然接下来是愤愤的责问和冷峻的讽刺,但笑骂几声,以抒块垒之后,又陶醉在了劳动的创造之中。这使我们联想到了民间的那些朴实、风趣、调侃的“打夯歌”。可见,劳动和创造的欢乐是劳动者共有的品格。

 此外,“唐风”中的《绸缪》是一篇戏弄新婚夫妇的欢歌,也是后世闹新房歌曲的鼻祖;《(木大)杜》是一首反映流浪汉生活的“乞食者之歌”,类似后世乞食者口中的顺口溜、唱快板之类;《葛生》是一首怀念丈夫的“悼亡之歌”,如同后世“小寡妇上坟”之类的民间小曲。总之,虽然时代久远,语意隔膜,后人对“诗”篇的理解未免会有“郢书燕说”之嫌,但以三晋之人理解三晋之诗,应该有一种地域文化的默契性。

 四、《诗经》中的“三晋精神”

 春秋时代,吴国的公子札应聘鲁国,当他听到周乐中的魏歌时,叹道:“美哉,(氵风)(氵风)乎!大而婉,险而易行。”意思是说,魏的音乐轻飘浮泛,声音虽大,但委婉曲折,因为魏地狭隘、迫促,其君褊急,其意不够沉稳。当听到唐歌时,公子札感叹道:“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唐人帝尧的遗民,深受帝尧之美德的化育,故能有这样深远的忧思。可见,地方歌乐就是地方文化的反映。那么,《诗经》中的“魏风”和“唐风”表现了晋地先民的哪些精神品格呢

 <一>、深广的忧患意识

 《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心之忧之,其谁知之。”“心之忧之,聊以行国。”“诗小序”释曰:“园有桃,刺时也。大夫忧其君,国小而迫,而俭以啬,不能用其民,而无德教,日以侵削,故作是诗也。”清人汪酲风释云:“魏小而逼于晋,又以下材当国,危亡在旦夕。君相不知忧而士忧之,忽而歌谣,忽而行国……其犹《离骚》之意也与”故有人评述曰:“自《园有桃》诗人,而后屈灵均似之。”这是“知识阶层”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二>、勤苦节俭的精神

 朱嘉《诗集传》云:“魏,国名,本舜禹故都……其地狭隘,而民贫俗俭,盖有圣贤之遗风焉。”说明晋人有“勤”与“俭”两个特点。“魏风”和“唐风”中诸多反映劳动生活的诗篇,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同时,晋人的勤劳品格,还具有忍耐乐观的精神,这是人们能在艰苦环境中生存下来的一种宝贵品格。如《伐檀》中的边笑骂、边劳动,《硕鼠》里愤怒呼喊之中还要“适彼乐土”的期盼。至于《蟋蟀》,则勉励人们及时努力,去享受丰富多彩的人生。

 <三>、恋家孝亲的情结

 三晋地处内陆,交通不便,造成了晋人恋家孝亲的炽烈心态。反映在《诗经》里,如《陟岵》所描写的行役者之苦,不是像一般征夫诗那样,直接写劳役的痛苦,而是从行役者的想象出发,写亲人想念自己之苦,这就大大增加了诗篇的思想容量。再如《鸨羽》,则描写了一个在外苦于行役的人,不是悲叹自己的处境,而是对无依无靠的父母非常担忧。这类诗篇,在《诗经》中是不多见的。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而晋人尤甚。这是汾河水里激起的闪烁着人性光彩的一朵晶莹浪花。

 总之,《诗经》是承载三晋文化的最早、最可信的母体之一。“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魏风”和“唐风”是这块热土上最早的歌唱之声。带着那个时代的身影,带着那个时代的乡音,使我们可以乘着这一叶“文字之舟”,溯历史长河而上,去寻觅那悠远的三晋文化之源。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人。名章垿,字志摩,小字幼申。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云中鹤。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等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大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故飞机失事,因而遇难。更为巧合的是,失事飞机叫逗济南号地。蔡元培为其写挽联:

  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迳都

  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东土;

  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

  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诗集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散文集有:《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轮盘》;

  小说《春痕》;

  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

  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明正德年间,徐松亭在硖石经商,家居于硖石,为硖石徐氏分支之始祖。徐志摩即其族人。

  1897 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按族谱排列,取名徐章垿,字槱森,因其父属猴,名申如,得子亦是属猴,故又取小字幼申。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国留学时他父亲给另取的名字。说是小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逗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地,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即替他更此名。

  徐志摩是徐门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儿的生活。小时在家塾读书,十一岁时,进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树森,打下了古文根柢,成绩总是全班第一。

  1910 年,徐志摩满十四岁,离开家乡,来到杭州,经表叔沈钧儒介绍,考入杭州府中学堂(1913年改称浙江一中,现为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与郁达夫同班。他爱好文学,并在校刊《友声》第一期上发表论文《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认为小说裨益于社会,逗宜竭力提倡之地,这是他一生的第一篇作品。同时,他对科学也有兴味。并发表了《镭锭与地球之历史》等文。

  1915年夏,徐志摩毕业于浙江一中,接着考入上海浸信会学院暨神学院(沪江大学前身,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同年十月,由家庭包办,与上海宝山县罗店巨富张润之之女张幼仪结婚。

  生性好动的徐志摩并没有安心念完浸信会学院的课程,1916年秋,离沪北上,到天津的北洋大学的预科攻读法科。翌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也随着转入北大就读。在北方上大学的两年里,他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因素。在这高等学府里,他不仅钻研法学,而且攻读日文、法文及政治学,并涉猎中外文学,这又燃起他对文学的兴趣。这一时期他广交朋友,结识名流,由张君劢、张公权的介绍,拜梁启超为师,还举行了隆重的拜师大礼。梁启超对徐志摩的一生影响是大的,他在徐志摩的心目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徐梁虽系密切的师徒关系,但他们二人的思想差别还是存在的,已经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的徐志摩,他不顾一切,舍命追求他的理想的人生,他要争取婚姻恋爱自由。

  他在北方上大学时期,亲身感受了军阀混战的场景,目睹屠杀无辜的惨象。他厌恶这逗抹下西山黄昏的一天紫,也涂不没这人变兽的耻地(徐志摩:《人变兽》战歌之二)的社会,他决计到国外留学,寻求改变现实中国的药方,实行他的逗理想中的革命地。

  徐志摩怀着逗善用其所学,以利导我国家地(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启行赴美文》)的爱国热情,离开北大,1918年8月14日从上海启程赴美国留学。留学第一年,进的是美国乌斯特的克拉克大学,他进历史系,选读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课程,以期自己将来做一个中国的逗哈弥尔登地。入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当年即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徐志摩他获得了广泛的哲学思想和政治学的种种知识。是年,逗五四地革命运动的浪潮也辗转波及到远隔重洋的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群中,徐志摩也为爱国心所驱使,参加了当地留学生所组织的爱国活动,经常阅读《新青年》、《新潮》等杂志,同时,他的学习兴趣,逐渐由政治转向文学,因而得了文学硕士学位。

  徐志摩在美国待了两年,但他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掠夺的疯狂性、贪婪性,讲求物质利欲却感到厌倦,他又受到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吸引,终于逗摆脱了哥伦比亚的博士衔的引诱,买舟横渡大西洋,不料罗素个人生活发生意外的变故,致使他不曾达到跟随罗素从学的夙愿,结果逗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里混了半年地,正感着闷想换路走的时候,这时,他结识了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并由于林长民介绍,认识了英国作家高斯华绥·狄更生。由于狄更生的介绍和推荐,徐志摩以特别生的资格进了康桥大学皇家学院。

  徐志摩在英国也住了两年,在英国,尤其是在康桥的这段生活,对他的一生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他思想发展的转折点。在康桥,他深深感到逗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地(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徐志摩忘情于康桥,沉迷于大自然,乃是因为他以为现实社会是丑陋的,生活是痛苦的,只有大自然是纯洁的,美好的,为要救治这个社会和人们,医治当前生活的枯窘,最好的办法是:离却堕落的文明,回向自然的单纯。只有接近自然,才能回复人类童真的天性,社会的病象就有缓和的希望。

  他在康桥接受资产阶级的贵族教育,接受了逗吸烟的文化地,他是那么赞赏英国,那么留恋牛津和康桥。他喜与英国名士交往,他广泛地涉猎了世界上各种名家名作,也接触了各种思潮流派,在这个时期,孕育了他的政治观念和社会理想,胚胎了他的自我意识 ——理想主义,他自己要成为一个逗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地。 康桥的环境,不仅促成并形成了他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同时,也拨动了他的求知欲,触发了他创作的意念。他开始翻译文学著作,他翻译了英国作家曼殊斐儿的几个短篇,德国福沟的小说《涡堤孩》,法国中古时的一篇故事《吴嘉让与倪阿兰》,意大利作家丹农雪乌的《死城》和伏尔泰的作品《赣第德》。同时,他诗兴大发,写了许多诗,他的逗心灵革命的怒潮,尽冲泻在你(指康桥)妩媚河中的两岸地《徐志摩:《康桥再会吧》)。他崇拜的偶象不再是美国的哈弥尔登,而是英国的雪莱和拜伦,他逗换路走地入诗人的行列。)

  康桥月色

  徐志摩与诗本来是一无家族渊源,二无个人癖好,可是,在英国康桥大学留学期间,却一反往常,不写则已,一写不止,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暴发期。这时期他虽然写了那么多诗,但现今散见于一些报刊杂志的也仅有二、三十首,大部分都散失掉了。但从尚能见到的有限的诗篇中,还可以约略窥见徐志摩初期诗作的状况和他的思想印痕。

  这时的徐志摩为什么写诗象着了魔似的,他是怎么暴发诗情的看

  首先,与他当时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关,是他生活的康桥的环境触发了他的诗兴,点燃起他的创作欲念的。他说:逗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地《吸烟与文化》。因此,这时期,他创作了象《夏》、《夏日田》其次,此时,他个人生活逗照着了一种奇异的月色地。

  1921年秋天,他认识了逗人艳如花地逗才女地林徽因,徐志摩与她交往甚密,随后谈起恋爱,并有论婚嫁之意。于是,徐志摩在1922年3月向张幼仪提出离婚,认为他们不应该继续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结婚生活了。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这是徐志摩的单纯的理想主义,他在追求着一种理想的人生,他感到生命似乎受到逗伟大力量的震撼地,他要发抒,他要歌吟,因此,象《情死〉、《月夜听琴》、《青年杂咏》、《清风吹断春朝梦》等表现爱情和人生理想的诗歌,也就构成了他这期诗歌的重要内容。再有,他所以倾向分行的抒写,是他接触了大量的英国文学艺术,拜伦、雪莱、济慈、哈代等的作品令他入迷。他吹着了这股逗奇异的风地——欧风,他踏着他们的路,于是借助诗的形式,把他的思想感情逗奇异地的表现出来。

  因此,徐志摩对英国康桥这段生活分外留恋,他不无感慨,异常兴奋,他大量作诗,他这时诗情汹涌暴发的情景,在他的题为《草上的露珠儿》一首长诗中有所反映。这是迄今为止我们见到的他的最早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他当时的抱负和志趣,而且形象地传达出他的诗绪汹涌的状态,他开放创造的喷泉,他放喉歌吟,因此,他要做一个诗人了。 这些早期诗歌,总的是调子清新,情绪高扬,反映了逗青春的呼唤,燃点着希望灿灿地 (徐志摩:《春》)。同时,也开始多方探求新诗的形式,诗式比较多样,但尚未定型,有自由体,新格律体,也有西洋诗体,甚至还有无标点诗,但讲求音韵、节奏,格式的匀称和整齐,要求逗声调流利好听,形式轻盈柔美地,这也正是徐志摩作诗的一贯追求。

  英国康桥的生活固然使他迷醉,但思乡怀国之情缠绕着他,于是在1922年8月离开欧上,启程回国。回国途中,曾在新加坡、香港、日本稍作停留,经历两个月的旅程,于10月15日到达上海。

  回国后,徐志摩开始了另一种生活。现实社会的纷扰,扰乱了他内心的平衡,有时还感觉精神上的烦闷和焦躁。于是他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诉之笔端,开始了文学创作的生涯。

  《志摩的诗》

  1922 年秋徐志摩回国后,他的诗情没有中断,继续诗歌创作并公开在各种杂志上发表。《志摩的诗》是徐志摩自己编选的第一个诗集,集中篇什大都是1922—— 1924年之间的作品,这个诗集的出版,使他名声大振。在这本诗集中可以约略见出徐志摩在回国初年的生活思想状况,以及他所逗泛滥的感情地。大致是:抒发理想和表现爱情的;暴露社会黑暗和表达对劳苦人民的同情的;探讨生活哲理的;以及写景抒情的。

  他满怀英国康桥式的人生理想,期望在中国实现他的理想主义。《雪花的快乐》是《志摩的诗》开卷第一首,它可算作徐志摩早期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作者运用隽秀柔和的笔调,描绘了雪花优美的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雪花的快乐。诗的节奏轻快,调子舒展明朗,意境优美。

  其它如《为要寻一颗明星》、《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我有一个恋爱》、《婴儿》、《多谢天!我的心又一度的跳荡》等篇,与《雪花的快乐》一样,者地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它们既是抒情诗又是爱情诗,表现了对人生自由的向往和对恋爱自由的渴望。要求人生自由、恋爱自由正是他的理想主义的内容,因此,这二者往往密不可分的交织在一起。然而,他的理想主义与中国的社会现实存在着距离和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与林徽因的恋爱结果遭到破灭,他所追求的理想的人生和理想的社会终不能实现,于是,使他忧郁、苦闷。因此,这些诗篇也程度不同地蒙上了悲凉的氛围,成了逗苦闷愤怒的情感的无关阑的泛滥地(茅盾:《徐志摩论》)。这种消极悲观的思想情绪在那些小诗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如《消息》、《一星弱火》、《问谁》等。

  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华,给徐志摩的生活和创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他与泰戈尔建立了友谊,泰戈尔给他取印度名素思玛(Susima)。5月底,泰戈尔离沪去日本,徐志摩与他同行,《志摩的诗》中的《沙扬娜拉》那首诗,就是逗留日本期间写成的。徐志摩擅长于抒情诗,同时也喜欢写泰戈尔那样的哲理诗。

  《志摩的诗》中,有一些是描写贫富悬殊穷人痛苦生活的诗篇。这类诗数量虽不多,但内容比较充实,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的某一侧面,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意义。《志摩的诗》中还有一些写景抒情诗,比如《沪杭车中》。

  这个诗集就整体看,反映生活的容量是不大的,内容的发掘是不够深刻的,思想感情也并非全是那么积极和健康。但从它的表现技巧看,逗几乎全是体制的输入和试验地(陈西滢:《新文学运动以来的十部著作》)。诗的形式变化多样,有长诗,短句,自由诗,散文诗,更多的是对西方的诗式进行试验。这一时期,是徐志摩诗式的试验期,也是他诗歌技巧的磨炼期,他是在摸索和试验中显露出他诗人的才华和诗歌的独特风格的。

  徐志摩作诗就十分注意意境,《志摩的诗》中大部诗作,形成他独辟的艺术境界,如《雪花的快乐》,作者把对理想的追求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从而化实景为虚境,创出了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

  此外,他的诗歌具有形象性,可感性,这得力于他的丰富的想象力。他的想象和比喻不仅与众不同,而且,他能把看来比较抽象的事理,化为生动、可感、可见的具体形象,象《毒药》、《白旗》、《婴儿》是三首内含哲理的散文诗,他也使出了艺术想象的本领,依仗这种特别的感受力去描绘事物。

  《志摩的诗》有它的特色,有它的成功,也有它的缺陷,也有败笔。撇开内容不谈,就以表现形式来说,洋味较浓,民族化不足,有的诗句显得生涩和矫揉造作,在韵式和韵的运用上也有不规整之处,诗的技巧还不十分成熟。

  《翡冷翠的一夜》与《猛虎》《云游》

  《翡冷翠的一夜》是徐志摩的第二个诗集,是他的1925至1927年部分诗歌创作的汇集。这一时期徐志摩的思想和生活发生了一个较大的波折。1924年4月,他在北京认识了陆小曼,并着了魔似的与她热恋起来,此事招致社会的非议和家庭的反对。但他俩全不顾这一切,可一时又难以解决,徐志摩在十分痛苦和矛盾的心情下,于1925年3月11日启程出国欧游,想暂时摆脱一下生活上的苦恼和困境。他在意大利的翡冷翠(即佛罗伦斯)住了一段时间,他将他的伤悲,他的感触,托付纸笔,写了不少诗,因此,这部诗集就题名为《翡冷翠的一夜》,这个诗集,除了有哈代、罗赛蒂等英国作家的译诗外,还有象《西伯利亚》、《在哀克刹脱教堂前》那样漫游欧洲时对异乡他国生活的感受。他也写了一不少爱情诗篇。《翡冷翠的一夜》,可以看作是记叙了当时他和陆小曼之间的感情波澜,他的热烈的感情和无法摆脱的痛苦。

  1925年和1926年,中国的革命运动蓬勃兴起,五卅事件与三一八惨案引起他的逗愤慨地和逗悲切地,为纪念 逗三一八地,他写了《梅雪争春》,揭露了军阀屠杀无辜,连十三岁的儿童也惨遭杀害。在《大帅》、《人变兽》的诗篇中,暴露了军阀活埋伤兵、杀死人民的血腥罪行。他的思想起了逗波折地,逗流入怀疑和颓废地,认为现在是受罪时期,因此,不少诗篇失去乐观调子,相反染上了一层忧郁、失望、逃避现实的颓废色彩。他诅咒生活,赞颂死亡,要辞别人间去殉恋爱。想象奇特,思想灰暗。当然,这个诗集也还有少量调子比较积极明朗的诗篇。

  这个诗集在艺术技巧上如闻一多说的逗确乎是进步了地。对诗的形式技巧更加注意推敲,除了在诗式上更多样化,什么对话体,打夯歌、豆腐干式;既有叙事,也有抒情,他也醉心于诗的音节与格律。

  在《翡冷翠的一夜》之后,徐志摩还出个两本诗集,一是由他自己编选,1931年出版的《猛虎集》,一是由他人编选,1932年出版的《云游》。这两个诗集中收录的诗歌,多数是徐志摩后期的作品。1927年后,徐志摩的思想经过逗波折地,他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理想完全破灭,另一方面,他对工农革命又感到恐惧和抵触,他的思想陷入深深的矛盾和绝望。他这一时期创作的诗歌,大部与现实生活脱离,抒写他自己逗微妙的灵魂的秘密地。有的诗歌无病呻吟,充满了悲观厌世的情调。而且,他的思想立场与进步的革命潮流相抗衡,他竟不顾诗歌艺术的基本要求,将赤裸裸的政治概念搬人诗中,用来攻击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他在极度幻灭和绝望的时候,又仗持尼采的哲学来鼓励自己。

  在《猛虎集》和《云游》中,出现了内容和形式很不统一的状况,大部诗歌的内容是这样空泛和贫乏,但却越来越追求形式的整饬和美观,不论在诗行的排列,音韵的铿锵,节奏的明晰,用词的推敲上都较前几个诗集有了变化和发展。对此,茅盾有过很恰当的评论:逗圆熟的外形,配着谈到几乎没有的内容,而且这淡极了的内容也不外乎感伤的情绪——轻烟似的微哀,神秘的象征的依恋感唱追求:这些都是发展到最后一阶段的现代布尔乔亚诗人的特色,而志摩是中国文坛上杰出的代表者地(《徐志摩论》)。

  逗跑野马地的散文

  徐志摩不仅写诗,同时也写散文,在其全部创作中,其成就和影响更为显著的,除诗歌外,恐怕就要数散文了。甚至有人认为他的逗跑野马地的散文比他的诗好。

  徐志摩一共出版过《落叶》、《自剖》、《巴黎的鳞爪》三个散文集和一个单篇散文《秋》,计三十三篇(未收集中还有不少)。除《秋》篇写于1929年,其余三个集子的大部作品均完成于1925——1926年间。他的散文内容涉及的范围也较广泛,有对人生理想的漫评,有触及时政的论说;有对往事的怀想和追忆,也对艺术发表见解和评说,有一事一议的小品,也有说长道短的书评。他的散文表现了很强的个性,他的自我思想感情的剖露,哲理和诗情的融合,散文的诗化,三者合而为一,构成了他的散文的逗别一世界地。

  第一个散文集《落叶》,完成于他创作的逗泛滥地期,共八篇,内容各异,表情达意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谈人生,谈社会,谈政治,谈艺术……不受任何约束。首篇《落叶》是在1924年秋天,他在北京大学任教授期间,应北京师范大学的邀请,所作的讲演稿。他企图回答青年学生提出的如何解决生活的枯燥和苦闷的问题。《落叶》篇贯串其间的是逗感情地二字,通篇宣扬人的感情、逗真的人情地的重要和作用。要使生活不痛苦,只有逗抽出人道的同情的纤微地来缀补这个破烂社会的大网。徐志摩正是基于这种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观点,执信人的感情的无限作用,在生活本体与大自然里。逗他认为人若要摆脱人世的苦恼和压迫,就要争得自由发展的逗真纯的个性地,最好的途径是到大自然去生活去沐浴。因此,有人说他逗《落叶》诗篇是充满着浪漫蒂克的自白,充满着康桥时代的憧憬。地(穆木天:《徐志摩论》)

  继《落叶》之后,在1927年和1928年,徐志摩又相继出版了《巴黎的鳞爪》和《自剖》两个散文集。这两个集子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写他在1925年出国欧游的所见所感,以及解剖、省察自己的思想灵魂,因此,在逗自我地和逗感情地这两点上都比《落叶》集更为突出和显露。《巴黎的麟爪》集中的《巴黎的鳞爪》、《翡冷翠山居闲话》、《我所知道的康桥〉、《天目山中笔记》、《吸烟与文化》等篇,是属于写景抒情散文一类。醇厚的兴趣,活泼的情绪,丛集于笔端,便构成了这类散文的抒情特色了。

  郁达夫曾把徐志摩一路的散文家写作的散文的共同特征,归结为逗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地(《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徐志摩《自剖》集的第一辑《自剖》辑共六篇,大部可以归入这一类。这些自剖性的散文,作者的心胸是畅露的,文笔也是生动的,然而,调子是低沉的,认识是空幻的。

  徐志摩的一部分散文,如同他的一些哲理诗一样,具有启迪思考的哲理性,又具有浓郁的诗情,使得哲理和诗情两相融合,这构成了他的散文又一特点。作者在独自领略风光妙处的同时,总在宣扬他那逗人类应该回归自然,与自然融合地的观点。他的阶级立场和政治观点是显而易见的。

  徐志摩散文艺术上另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他的不少散文和诗很难严格的区分。他将诗和散文二者黏合在一起,难以分开,是他逗自己的另创一格的诗的散文地(赵家璧:《写给飞去了的志摩》)。是一种诗化的散文,或散文的诗化。徐志摩这种散文诗化的倾向,是与他在接触社会现实过程中,思想产生振动和郁积,而又急于表达的一种逗急不可待地情绪的反映。

  小说、剧作、翻译

  徐志摩在其将近十年的创作生涯中,除了主要写作诗歌和散文外,同时还写了一些小说、剧本并从事翻译工作。他先在1923年2月11日,《努力周报》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一个不很重要的回想》,此后断断续续又写了一些,共计十一篇,后以《轮盘》为题合集出版,这是他的唯一的小说集。

  他的小说不外乎写中国留学生的生活和外国的某些社会风尚,同时也有一些取材于中国社会的某些生活侧面,题材是不广的,容量是有限的。他的小说多用浪漫主义的笔法,着力于人物的内心感受的发掘和心理活动的刻画。在小说中,作者又好用诗的句型、艳丽形象的比附,抒情的笔调,因而,他的作品带有浪漫的抒情色彩,具有逗独特的华丽地(沈从文:《轮盘序》)的格调。他的小说有的情节过于简略,近于速写,不那么逗完全地;有的只是逗直着写,没有曲折,也少有变化。地(《轮盘自序》)必须指出的:他的小说多数写司空见惯的男女恋爱,很少触及当时社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尖锐问题。

  徐志摩也热心倡导过戏剧活动。1923年新月社成立时,他积极组织戏剧活动,还创办过《剧刊》,也演过戏,但是他很少写剧本。他只写过一个剧本,叫《卞昆冈》,还是与陆小曼合写的。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影响。在徐志摩的文学生涯中,翻译倒是一个重要方面,他的翻译与创作几乎是同步进行的。他写诗也译诗,他创作小说、散文,也翻译小说散文。曼殊斐儿一共有两个短篇小说集《园会》与《极乐》,共二十多篇,徐志摩选译了其中八篇,自英国康桥译到中国上海,并在1927年,以《曼殊斐儿小说集》白上海北新书局出版。1925年,他在编《晨报副刊》时,又翻译了伏尔泰的小说《赣第德》并连载于副刊,后于1927年6月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并列为逗欧美名家小说丛刊之一地。同年八月,他和沈性仁合译的英国作家詹姆士司芬士的小说《玛丽玛丽》,也由上海新月书店出版。此外,他还译过一些诗和散文。徐志摩的翻译也有他的偏爱,他说逗除了曼殊斐儿是我溺爱,其余都可算是偶成的译作。地(《玛丽玛丽·序》)

  逗新月地活动

  人们看待徐志摩及其创作总是把他与新月派连在一起的,认定他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称他为新月派的逗盟主地,这是因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与他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他参与了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流派鲜明特征。

  从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个文学流派——新月派,历时约十年,徐志摩始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923年春上,徐志摩在北京办起了俱乐部,编戏演戏,逢年过节举行年会、灯会,也有吟诗作画,徐志摩出于对印度诗人泰戈尔一本诗集《新月》的兴趣,提名借用逗新月地二字为社名,新月社便因此而得名。

  1925 年以前,徐志摩自己除了作诗以外,还联络新月社成员从事戏剧活动。1925年10月,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并于1926年4月1日,创办了《晨报诗刊》,这时,闻一多已由美国回国并参加了《诗刊》的编撰工作。除第三、四两期由闻一多和第五期由饶孟侃负责编辑外,其全各期均由徐志摩主编。发表的《诗刊弁言》和《诗刊放假》也是徐志摩执笔。《诗刊》的撰稿人努力于中国新格律诗的创作和关于诗艺的探讨,所以,《晨报诗刊》的创办,标志着以逗使诗的内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地(于赓虞:《志摩的诗》)的诗歌流派——新月诗派的形成。

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我们爱劳动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爱劳动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人物在劳动中的动态美,激发热爱劳动的情感。

 2了解劳动时的动态规律,初步学习画人物动态的方法。

 3在创作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表现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人物动态的画法。

 难点:劳动场景的美感表现。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记号笔、油画棒、水粉画颜料等

 (教师)有关劳动场景的课件资料等

 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

 (1)教师用课件播放《劳动最光荣》的音乐,展示各行各业人们辛勤工作的画面。启发学生:你们平时都参加过哪些劳动?需要使用哪些工具 当时的心情怎样?

 (2)学生回忆并交流。

 2欣赏感受。

 (1)教师用课件出示作品《夯歌》,请学生欣赏讨论:作品中的人物在干什么?他们的劳动动作有什么特点?

 (2)教师小结:人在劳动时产生了有规律、有节奏的优美动态。

 (3)小组活动:在小组内欣赏其他绘画作品,分析交流作品中各种劳动动态及特点。

 3研究体验。

 (1)设问:人在劳动时身体各部位是如何保持平衡的?

 (2)体验:同桌互相模拟动态并观察分析身体各部位的变化,寻找规律。

 (3)展示:教师用课件演示人体劳动时的动作变化和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平衡关系。

 (4)小结:任何动态都有他的动态特点,头、躯干和四肢之间相互配合,发生位置关系。人在活动时都有身体的活动趋向,从而身体产生了不同趋向的线,这就是动态线。绘画时抓住表现出动态趋向的动态线,就很容易表达动态。

 4尝试练习。

 (1)作业要求:用记号笔尝试描绘各种劳动的动态。

 (2)提出建议:人体活动时肩胛线和骨盆线倾斜呈相反状,可以参考书中的动态线范例。

 5作品交流。

 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价。评价建议:作品是否表现了劳动时的动态?线条是否流畅、肯定?

 6课外拓展。

 观察各种劳动的场景,用速写的形式记录各种劳动动态。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记号笔、油画棒、水粉画颜料等

 (教师)有关劳动场景的课件资料等

 教学过程

 1欣赏体会。

 (1)欣赏作品《拾穗》,分析作品中人物和背景之间的关系。

 (2)教师小结:选择劳动中最典型的动作和周围的环境可以使画面达到传神的效果。

 2讨论研究。

 (1)小组活动:欣赏学生作品,分析作品是抓住劳动中哪些最典型的动作和环境来表现主题的?作品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你认为这些作品哪些地方处理得特别好?

 (2)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3创作表现。

 (1)提出要求:画一画自己从事过的某种劳动。

 (2)教师建议:除画出自己劳动时最典型的动态外,还要画出当时使用的工具以及周围的环境等。色彩的使用也应突出主题。

 4展示评价。

 (1)学生展示作品,交流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

 (2)同学互评,教师小结。

我们爱劳动教案2

  教学内容 :1、学会唱歌曲《人人叫我好儿童》

 2、 发声练习

 3、 欣赏歌曲《 劳动最光荣》

  教学目标 :1、能学会唱歌曲《人人叫我好儿童》,能与他人一道用自然的声音演唱这首歌。

 2、 感受发声练习所表现的情绪和意境,并用欢快而富有弹性声音来演唱

 3、 通过欣赏歌曲《劳动最光荣》来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 运用声音、表情、肢体语言等来演绎发声练习所表现的情绪与意境 。

 2 以歌词内容为主开展爱生活、爱劳动的情感教育

  教具准备 :磁带、录音机、琴、动物卡片 等。

  教学过程:

 1 跟着音乐《小猫怎样睡觉》律动进课堂。

 2 导入:

 师:睡觉的小猫是很可爱,但是你喜欢老是在睡觉的小猫吗?〈生〉为什么?〈生〉

 师:对,勤劳的小猫谁都喜欢,你看它肩挑着什么向我们走来了?

 3 发声练习

 ①〈师作范唱,强调小猫看到鱼的吃惊的表现〉

 师:小猫挑着钓鱼杆是怎样走来的?

 ②〈练习前4小节,请4—5位学生来表演,强调脚步是轻快的声音也应是自然而富有弹性〉

 师: 看见那么多的鱼,你会怎样表现?

 ③〈练习5—9小节,请4—5位学生来表演,突出“唷”字的唱法,强调看见很多鱼吃惊的表现〉

 师:看看哪只小猫钓的鱼最多了?

 ④〈请学生单独或合作来表演,强调声音、表情、动作等〉

 4、唱一唱(学唱人人叫我好儿童)

 (4)范唱。

 (5)小朋友们,我们跟着小鸟、小溪一起来唱一唱。

 (6)学生整体学唱。

 2、编一编

 让学生创编动作,再让学生唱一唱。

 5 欣赏歌曲

 师:小猫钓了那么多鱼也该休息一下了,来听听音乐吧!

 ①〈播放歌曲《劳动最光荣》第1次〉

 师:我又发现了一种勤劳的小动物,你发现了吗?是谁?〈生〉

 ② 〈师边作范唱同时在黑板上出示相应的动物卡片〉

 师:它们当中谁是不勤劳的?〈生〉

 如果是你,你最想做它们当中哪种小动物呢?为什么?〈生〉

 ③〈将相应的小动物标志分给学生〉

 师:听听它们是怎么劳动的?

 ④〈播放歌曲《劳动最光荣》第2次〉

 ⑤〈提问学生,各种小动物是怎么劳动的?并用动作表演〉

 师:小动物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来劳动吧?

 ⑥〈播放歌曲《劳动最光荣》第3次,分别用自己的动作跟着音乐一起律动〉

 师:看,那么多勤劳的小动物,你最喜欢向谁学习?为什么?〈生〉

 师:在生活中,你认为自己是个勤劳的人吗?哪方面体现出来?

 6 课堂小结

 师:你们都是勤劳的孩子,但老师觉得小朋友们现在最最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在好好学习之余再去劳动,那是最好的,希望我们班的没一个小朋友都可以成为一个学习好又爱劳动的人!你们能做到吗?〈生〉

 师:今天的收获还真不少,钓了那么多的鱼,让我们背上自己的钓鱼杆一起回家去咯!

 〈播放《劳动最光荣》4次,律动出教室〉

我们爱劳动教案3

  活动目标

 1、通过语言讲述与欣常活动,教育幼儿勤劳动的孩子人人爱。

 2、通过调查活动,知道幼儿在家劳动的情况,鼓励幼儿要积极参加劳动。

 3、通过实踏活动,教育幼儿自己能做的事要积极大胆地做。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爱劳动的孩子人人爱》、磁带、记录表、铅笔、脏毛巾等。

  活动过程

 1、结合讲述,知道勤劳动的孩子人人爱。

 2、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结合,引出中心:勤劳动的孩子人人爱。

 3、老师提问:

 (1)小朋友你们在家有没有洗过自己的袜子?想不想自己动手洗呀?想不想做一个爱劳动的孩子呀?

 (2)我们来看看明明在家是怎样做的?老师引导幼儿看书。让能力强的幼儿看书讲述。

 4、记录自己爱劳动的事。

 5、和同伴互相交流。

  活动延伸

 我会洗毛巾。

 教师提供脏毛巾,请幼儿积极参与自己会做的事,提高幼儿劳动的积极性。

  活动反思

 使幼儿懂得劳动是快乐的、光荣的,只有劳动我们才会有幸福的生活从而激励幼儿从小爱劳动、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我们爱劳动教案4

 活动目标

 1、理解歌词内容初步学唱歌曲。

 2、用欢快的情绪唱歌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3、懂得劳动是快乐的、光荣的只有劳动才会有幸福生活。

 4、用简单的肢体动作表现小动物们热爱劳动的情感。

 5、通过歌曲激励幼儿从小爱劳动、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录音磁带

 活动重点

 学唱歌曲、理解歌词内容。

 活动难点

 唱准附点音和切分音

 活动过程

 一、引入课题、激发兴趣。

 1、播放音乐《幸福拍手歌》全体幼儿在欢快的音乐声中高高兴兴进入活动室。

 2、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你们想听吗想听引出劳动的动画场景。

 3、欣赏农民伯伯、叔叔阿姨工作劳动的动画场景。

 小结

 老师根据动画内容作简单总结让幼儿懂得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劳动创造出来的知道劳动是光荣的。

 4、领读劳动最光荣 双击此处修改或者删除页眉页脚信息

 二、学习歌曲

 一)、欣赏歌曲播放 提问

 1、歌曲中有哪些小动物

 2、它们有哪些本领

 3、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为什么

 二)、学唱歌曲

 1、发声练习

 2、播放幻灯片

 3、教唱歌曲。强调幼儿唱准附点音和切分音

 4、全体幼儿在钢琴伴奏下齐声唱歌。启发幼儿用欢快的情绪唱歌

 5、歌曲自由表演唱。老师引导幼儿根据歌曲内容用简单的肢体动作边唱边表演

 三)、律动《种树浇水》

 小结老师相信小朋友们都是爱劳动的孩子一定能像歌曲中的小蜜蜂、小喜鹊那样爱劳动、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即将进入小学生活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非常重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选择了《劳动最光荣》这首歌歌曲活泼、欢快歌词易懂内容以动画形式出现幼儿感兴趣、容易理解和掌握。通过看图、唱歌、律动表演动使幼儿懂得劳动是快乐的、光荣的只有劳动我们才会有幸福的生活从而激励幼儿从小爱劳动、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我们爱劳动教案5

  活动目标

 1能用肢体动作有节奏地表现劳动时的欢快。

 2了解周围人的各种劳动,萌发爱劳动的情感。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初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活动准备

 阿姨打扫卫生的录像、《劳动最光荣》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引发讨论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录像,我们一起来看看,录像里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2观看幼儿园阿姨打扫卫生的录像并交流。

 3你看到阿姨们在干什么(擦窗、扫地、擦桌椅、拖地板)鼓励幼儿用动作表现阿姨打扫卫生的各种动作。

 4录像里阿姨们做的事儿都被你们找到了,细心的小朋友也一定会发现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都在劳动,你见过吗他们在做些什么呢

 5幼儿想象人们的劳动,做出动作请大家猜:这是谁,他在做什么,发现身边爱劳动的人们有许多。

 二、跟随音乐动作

 1听赏音乐:老师也很爱劳动,我喜欢一边劳动一边听音乐,这样会让我在做事的时候更有精神、更带劲!今天,我把小朋友劳动时最喜欢的一首音乐带来了,我们一起来听听。

 2教师随着音乐的节奏表演清洁工阿姨擦窗,幼儿随着音乐的节奏拍手,感受歌曲旋律和节奏。

 3教师反复播放歌曲,请幼儿想象可能有谁也在劳动,试着用动作表示(教师适当提示,使动作更明显,并能符合音乐的节奏)。

 4交流自己创编的动作,共同选择数个表示不同工人的劳动动作。

 三、表演创造

 1自由结伴,分别扮作某一工种的工人,随音乐共同练习。

 2轮换地为大家表演(教师可扮作主持人,分别介绍)。

 3欣赏教师的舞蹈表演“我们爱劳动”,跟着教师一起舞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05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